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3土地的经济利用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
1、概念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3、城市土地的使用
1. 概念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城市的 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各个不同项目之间的 合理配置和使用。
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对城市土 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分配,确定土地各种 不同的经济用途,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理想统一。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市土地 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这是由城市土地 本身的经济特征决定的。
土地是什么财产?
如果是自然财产的话,人们就不会 买卖土地,而且地价更不会越来越高; 如果是经济财产,地球上又有许多 土地未开发利用,仅从数量上看,何以 供不应求? 其实,看土地的供求关系不能仅从 数量上看,更重要的是从土地质量上看, 即从土地的土壤肥力、位置等方面去分 析。
总而言之:
人口数量在增长,社会产业的规模和种类也在 快速发展,这些变化都对适宜用途的土地提出了相 应的要求。 “因此,具有合适的特性的土地供应,一经减 少到不敷需求的时候,这种土地就可以说是比较稀 少,就值得花代价去购买。”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六、我國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农业资源管理
农业资源管理
1、我们把自然界这些原始物质,包括能量、环境条件及体系在内的各种物质因素与原料等统称为自然资源。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那一部分。
3、自然资源按照能否再生和永续利用可分为,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三大类。
4、农业资源的特征1地域性和地带性2多样性和有限性3整体性和层次性4稳定性和变化性
5、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率3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6、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7、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经营2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则,实行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3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
1、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量,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
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间的有限性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4相互依存性和改造性
3、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的指标1光能资源2热能资源3水分条件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4、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分为三个等级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
5、农业气候灾害1旱灾2雨涝3低温灾害4冰雹5.台风6干热风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
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
一.土地的综合概念
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
环境要素(自然性)
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作为纯粹
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
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
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
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
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
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
第三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措施
(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2)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及一切自 然资源,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现行的土地 制度。 (3) 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
三、我国政府管理对土地供求关系的调节 功能和措施
首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我国土地市场建 设的基本制度。 其次,是1997年党的11号文件颁布后,确立了土地用途 管制制度。 其三,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扩大土地市场经济收 益相结合,后又兴起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这就 为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 地改变了多头分散供地的缺陷。
❖ 从雨水条件看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其中,湿润区占32.3%, 半湿润区占17.8%。
❖ 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为3330多万公顷,其 中40%~50%为为天然草地;16%~20%分布在南方山 丘地区;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到耕 地800万公顷。
三、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呈现若干次循环。 其次,在经过较长的时间的停滞之后呈台阶式的倍增。 中国人口的几个发展时期: ➢ 先秦的1000—2000万人到封建社会的前期西汉的6000 ➢ 万。 ➢ 明末清初的6000万到清代“康雍乾”封建社会晚期,总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说
明
受容力和转化力:在
中国土地 的受容力和转 化力较高.
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 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 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 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 通条件为依据. 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四川几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 集约型;相应的,投入的劳动较多则称为 劳动集约型。
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人们通常所讲的土地肥力实际是指土地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减少进入生产 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 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围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
第一章导论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
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第三章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介绍
集约度最低的限度。
5、耕作边际(margin of cultivation): 精耕边际:在优等地上加深耕作集约度所应有 的界限。 粗耕边际:在劣等土地或边际土地上所进行的 粗放耕作,亦有一种限度。
土地肥沃度不同与生产成本之变化表
土地等级
耕作费用 (元) 10 总收获量 (公斤) 10.0 边际报酬 (公斤) 10.0 边际成本 ( 元) 1.000 平均成本 ( 元) 1.000
一、 规模经济
C
本 成 均 平
M
O
M‘
经营规模
X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适度规模经营: 指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 规模。
2、农地适度规模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1)农用地适度规模特征
地区性:不同地区土地资源丰缺程度决定适 度经营规模的数量级; 动态性:经营规模的适度值是多种自然因素 和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随时间与条件 的变化适度值随之变化;
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
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
的大小。
讨论: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应
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节 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 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 式。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3.3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分析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3.3.2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 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 反映。
禁止危害土地资源原则 生态伦理 的原则
尊重爱护土地资源原则
遵循土地生态规律原则
3.2 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环境感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感应阶段 首先是对环境的感应。 最初级的环境感应只限于人体 的各种感觉器官。
3.2.2土地资源-环境感知
(2)环境认识 (cognition)
土地的稀缺价值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正 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 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3.3.3
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
1、 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
按因 素与 土地Fra Baidu bibliotek关系 分为
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普遍、
共同的因素。
区域因素:指土地资源所在地区的自然社
3.3.2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规律
区位理论作为研究在一定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申 请事物的地位、作用、空间分布规律和内在联系的 理论,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城市的区位研究中。 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是区份理论的最佳研 究对象之一。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
①位置固定型
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
①供给的稀缺性
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
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
4.土地的分类
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
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
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
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资源学30第三章 社会经济构成要素(2012)备课
土地资源产权制度 土地资源产权是对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 的总称,或称之为权利束; 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 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一)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 稀缺与激励、劳动与积累,是土地产权产生的内 在因素,但土地产权的真正出现并切实地起作用, 还与土地产权保护的成本有关。确定土地产权会 产生一种激励,鼓励人们更有效地利用稀缺的土 地资源,更努力地劳动、节俭和积累,因而有利 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是在前提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它投入量上一个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它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生产要素配合进行生产时不变的固定生产要素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如果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
第三章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内容提要
土地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 因此,土地资源也包含了人类利用、改造 的社会经济属性。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 下,土地资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 同,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 投入产出结果等。 本章主要介绍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土地资 源伦理与感知、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等 内容。
土地资源配置可分为技术性配置和制度性配 置,而土地产权重组就是制度性配置。所以 从本质上讲,土地产权组合与重组就是土地 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 土地产权重组或配置包括外部配置与内部配 置,外部配置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内部配置 是组织内部行政管理实现的。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产权重组是通过土地产 权交易实现的。 土地资源配置要有效率,其前提条件就是土 地产权配置要合理。(土地产权改革)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
第一章导论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
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 -经济综合体。土地特性:
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
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
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归结起
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
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
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能量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
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析
2.上节对报酬递增递减三阶段的分析使我们清楚 了集约经营也要有个合理的界限。 土地报酬的第一阶段因变量资源投入不足, 没有达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实际上是一种 类似粗放经营或掠夺式经营的形式; 而第三阶段投入的变量资源过多,超过了 土地的受容力和转化力,超越了资源利用的集 约边际,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经营方式;
据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的威斯特(《资本 用于土地》)。他说:“劣等土地之所以日渐耕垦, 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之故。”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某种资源的投入 量,而其它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 资源单位投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2 李嘉图说明其地租理论
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成产生地租的原因。 认为如果对土地进行连续追加投资,总收获量总是 递增的话,那么社会对农产品的全部需求尽可能在优等 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而获得,那就不需要从优等地过渡到 耕种劣等地,也就不会产生级差地租了。实际上,级差 地租并不是由于等量的投资所产生的收获量不同而产生 的。
。 。 。
四 马克思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
1主要观点: (1)土地利用得当,其肥力会不断提高; (2)对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这些投资所取得 的收获有提高和降低两种可能。 2“土地肥力” 和“土地报酬”的区别 (1)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 土地的客观属性。 (2)通常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的经济肥力,它由土地的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3)自然肥力是指耕种前土壤的化学结构,它是形成 经济肥力的基础。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
什么是集聚经济?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论述我国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几部分?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任务和手段
什么是土地产权?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集约利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1.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实行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通常所说的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经济肥力,即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2.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就把报酬只定义为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
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报酬的三种形态用公式表示为: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把报酬递减规律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求者和其他参与者,包括购买者、出售者、出 租人、承租人、贷款人、经营者、政府管理部 门、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客体是交换的目标 物——土地。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市场 特点不像其他商品市场那么有效率。
2、土地市场特点 ①地域性; ②竞争不充分性; ③供给滞后性; ④供给弹性较小; ⑤低效率性; ⑥政府管制较严。
二、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概 念
1、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 营方式。
2、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概念
土地集约利用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 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 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 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 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土地使用的集约度往往用集约边际与粗放边 际来表达。所谓集约边际是指在一个固定单 位土地上投入资本、劳力、管理等因素,直 到最后一个单位的生产因素所得的边际报酬 刚好等于其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较多,首先土地集 约利用必然受到土地本身自然属性的影响, 不能超过土地自然生态属性的极限;其次, 也受到当时土地利用的社会、技术等环境的 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2、第二阶段 从Q点至R点
总产量(曲线):由N点递增至最高点T,生产弹性由1逐渐 降至为0; 边际产量(曲线):由D点递减至R点为0; 平均产量(曲线):由最高点D开始递减.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边际产量(曲线):由0变为负数; 平均产量(曲线):继续下降.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4 、报酬R (return ):生产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力
5、 土地报酬LR (land return)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 对比关系,即在一定技术条件和投入水平下,一定面积 土地上所获得的收入。
土地肥力 :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 的自然属性。
一、 规模经济
C
本 成 均 平
M
O
M‘
经营规模
X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1、适度规模经营: 指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 规模。
2、农地适度规模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1)农用地适度规模特征
地区性:不同地区土地资源丰缺程度决定适 度经营规模的数量级; 动态性:经营规模的适度值是多种自然因素 和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随时间与条件 的变化适度值随之变化;
一、 规模经济 4、外部规模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 ):
指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 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地价猛涨、环境污 染等,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
一、 规模经济
5、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1、集聚经济它是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 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2、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 则的作用;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 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消费的多样性;公 共产品的存在。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城镇土地: (一)确定合适的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
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和容积率。
(二)、提高城镇土地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适当提高上述指标; 2、更新观念,立体开发; 3、目前重点是:农村居住区的改造、城市棚户区和 危旧房改造、厂矿区改造、城乡结合部的开发等。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3)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指标
产出评价指标类:产量、(净)产值、纯收入等
商品生产评价指标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等 劳动生产率评价指标类:人均年产量(值)、人均 年净产值、人均年纯收入等 土地生产率评价指标类:资金产值率、资金利润率、 成本产值率、成本利润率等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类: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 率等
20
30
24.6
45.0 60.0 71.7 79.5 83.5 8.0 20.0 35.0 46.7
14.6
20.4 15.0 11.7 7.8 4.0 8.0 12.0 15.0 11.7
0.684
0.490 0.965 0.856 1.282 2.500 1.250 0.833 0.666 0.856
土 地 经 济 学…
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 第二节 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节 土地规模利用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0.77—1.54 公顷 10 2866 1347.00 2.77 47 371.23
特大规模
>1.54公顷 1 2115 1441.00 3.22 76 589.25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适应性:不同经营项目有不同的土地适
度经营规模; 层次性:农业机械、劳动力等生产力要 素的数、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形式不同,有不同的适度经营规模;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 2)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首先,以能否最佳经济效益为标志:即长 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规模或一定时期内取得 最大纯收益时的规模; 其次,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
6、生产弹性:指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比例关系
MP/AP=(△TP/△X)/(TP/X)=(△TP/TP)×
(X/△X)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P
T
N
TPP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I‘
M D MPP APP R
0
I
Q
X
土地报酬三阶段曲线图
三、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0.813
0.667 0.666 0.697 0.754 0.838 1.250 1.000 0.857 0.856
上等地
40 50 60 70 10 20
中等地
30 40
50
10 20 30 40
54.5
5.5 15.5 23.3 26.8
7.8
5.5 10.0 7.8 3.5
1.282
1.818 1.000 1.282 2.857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
会转向递增。而当技术与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 再度趋于递减。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从土地肥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趋
势来看,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总的趋势是递增 的,但若利用不当也会趋于下降和衰退,关键在 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主导作用。
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
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
的大小。
讨论:资源利用和配合的最适度点究竟应
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节 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wk.baidu.com 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 式。
一. 集约度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第三节 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的规模经营:指把集体所有的 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 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 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 高经营效率。
一、规模经济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资源利用…
0.917
1.818 1.290 1.282 1.492
下等地
三、 土地受容力
1、土地受容力(land capacity):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 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 受容的其它变量资源的数量。 2、土地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指土地资 源与其它生产资源配合至最佳比例时,所获报酬与所 费成本的比例。
小规模 中规模
0.38—0.77 〈0.38公顷 户数(户) 土地生产率(元/公顷) 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单位费用产出(元) 粮食商品率(%) 人均纯收入(元) 20 3341 788.62 3.43 39 298.19 公顷 69 3352 1185.40 2.88 43 320.11
大规模
集约度最低的限度。
5、耕作边际(margin of cultivation): 精耕边际:在优等地上加深耕作集约度所应有 的界限。 粗耕边际:在劣等土地或边际土地上所进行的 粗放耕作,亦有一种限度。
土地肥沃度不同与生产成本之变化表
土地等级
耕作费用 (元) 10 总收获量 (公斤) 10.0 边际报酬 (公斤) 10.0 边际成本 ( 元) 1.000 平均成本 ( 元) 1.000
三、 土地受容力
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合理的集约利用水平的确定: 一是要考虑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 展水平和投入能力; 二是考虑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 机质含量、土地位臵、交通条件等。
四、确定合适的集约度及实现途径
农业用土地:
(一)、如何确定合适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1、依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 入能力。 2、依据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 3、具体的经营目标。 (二)、提高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2、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 光能利用率
二. 集约经营
三. 土地受容力 四.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 集约度
集约度(the degree of intensity):每单位面积 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用公式表示:I=(A+K+Z)/F I: 经营集约度; A: 工资费用; K: 资本消耗; Z: 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 F: 用地面积
二 、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重要概念:
1 、总产量TP (total production) 2 、平均产量AP (average production) AP=TP/X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3 、边际产量MP (marginal production) 每增加一单位变量资源所能增加总产量的数量。 MP=△TP/△X
1、第一阶段 从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 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酬递增阶段;I’N曲线上凸, 生产弹性由最大减至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平均产量(曲线:由O点递增至最高点D;
分析结论:
1、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
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
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
了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 应追加投资。
分析结论:
2、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 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投资对生产没 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资源的 适应范围应在此阶段。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一、 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 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
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 的经济利益。
2、土地规模经济
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表现为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
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一、 规模经济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 :
1)、内部规模经济: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 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它来源于固定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从财务上 看,表现为固定成本不可分割造成的分摊成本 的降低),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 和平均交易成本的降低。 2)、外部规模经济:各经营企业之间因规模变 化而互相影响产生的效益。包括外部企业规模 变化、市场规模变化带来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