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病理生理学辅导班内部讲义
病理生理学完整ppt课件
可通过代谢异常等方式获取能量和合成生物大分子,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关,包括遗传、环境和行为 习惯等,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主要涉及到胰岛素分泌和作 用异常以及糖代谢紊乱等方 面。
疾病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疾病诊断
病理生理学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疾病发生 、发展的机制研究,有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
要点二
治疗策略
基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医生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策 略,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新药研发与药物评价
新药研发
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帮 助科学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单一病因与多因素病因
阐述单一病因疾病和多因素病因疾病 的区别和联系。
发病机制
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解释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表达等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信号转导与疾病
阐述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般病理生理变化
如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变化
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01
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关,包括肝炎、酒精和药物 等,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 涉及到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 化等方面。
02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 括肝细胞的损伤、坏死和凋 亡等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 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长期 肝损伤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 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复旦大学生理学课件1
Feed-forward signals
Receptor
Center
Effector
Feedback signals
§ 3.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Nervous regulation
* Definition & the characteristics
* Reflex & reflex arc Humoral regulation * Definition & the characteristics * Hormone & its secretory forms
Telecrine, paracrine, neurosecretion, etc.
Autoregulation * Definition & 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x & reflex arc
§ 4.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n the body Non-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Open loop system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 Closed loop system, Automatic control
* Negative feedback system * Positive feedback system 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 More quickly, less oscillated & foresigh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ine & physiology * Physiology is on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复旦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复习整理资料
加粗:重要红色:更重要灰色突出:英语第十一章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感受器、感觉器官及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装置感觉器官(sense organ)——感受器+非神经性附属结构二.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刺激——某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感觉阈值低。
感觉阈值(sensory threshold)——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2.换能作用:刺激能量→电反应刺激→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静息电位的小幅波动形成的过渡性慢电位,有局部兴奋的特征,可加和)→阈电位,动作电位→神经冲动3.编码作用——把刺激包含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序列中每种刺激包括:性质编码、强度编码通过动作电位的波幅、频率、参与神经数、到达的中枢部位实现编码4.适应——持续刺激,但反应频率↓快适应:皮肤环层小体(触觉)慢适应: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痛觉(若增加刺激强度,又可使传入冲动增加)第二节眼的结构与视觉功能一.眼的结构1.眼球壁:3层(1)外层:角膜(折光功能,感觉灵敏)、巩膜(保护和支持)(2)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虹膜圆环形,中央圆孔为瞳孔。
含两种平滑肌:瞳孔扩约肌(环绕瞳孔)和瞳孔散大肌(放射状)。
括约肌使瞳孔缩小,受副交感神经支配,ACh受体;散大肌使瞳孔放大,受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体:悬韧带和晶状体相连。
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与适应看近物远物有关。
(3)内层:为视网膜视杆细胞(区别明暗)、视锥细胞(辨色),通过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联系视神经盘( 视乳头),称生理盲点黄斑中心凹(仅有视锥),视力最敏感部位细胞间有纵向联系,还有横向联系2.眼内腔和内容物房水:无色透明液体,HCO3-较高,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
房水循环途径:睫状体生成→后房→经瞳孔进入前房→巩膜静脉窦→入眼静脉。
房水积留过多眼内压升高,造成青光眼。
晶状体:水晶体,具有弹性和聚光作用,浑浊时称白内障玻璃体:胶冻样,折光和填充作用3.眼附属器: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4.眼及眶内的血管和神经眼动脉视神经(VIII)、脑神经二.眼的折光系统1.简化眼:复合(凸)透镜(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了折光系统)2.6米以外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上;6米以内散射光,成像于视网膜后。
2024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课件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课件•绪论•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目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01绪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侧重于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侧重于从功能和代谢角度研究疾病。
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学科,共同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
两者关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与关系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对疾病的朴素认识到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不断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现状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
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学习目的与意义学习目的通过学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疾病的本质和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意义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02疾病概论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个体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是健康状态的破坏和偏离。
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性致病因子,它们可以通过感染、毒素作用等方式引起疾病。
生物性因素如机械力、温度、电流、辐射等物理因素,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伤机体组织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
物理性因素包括各种有毒化学物质、药物等,它们可以通过吸收、代谢等方式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疾病。
病理生理学学习方法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批判性思维培养
不盲目接受已有观点,学会质疑、推理和判断,提高临床决策能力。
03
病理生理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04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凋亡、
自噬等。
炎症反应
理解炎症反应的机制、类型和 意义,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
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 理机制,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讨论问题
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 讨论。
讨论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促进交流与互动。
病例总结与反思
总结知识点
对病例涉及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进行总结和归纳。
反思学习效果
通过病例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 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改进学习方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学习策略和 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02
病理生理学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学习
系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机制,掌握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转归过程。
实践应用
通过实验、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 等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情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掌握基本概念与原理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
如疾病状态下的异常生理变化、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等。
03
病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 例,能够涵盖病理生理学 的重要知识点。
病例整理
整理病例的临床表现、检 查结果和诊断信息,确保 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病例呈现
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 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 示病例资料。
病理生理学(精华)全套课件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内容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 疾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特点和机制 任务 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 疾病种类是无限的,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只有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工作者. 如新的疾病 或物质的出现,虽有其自身变化特点,但其总具 有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认识-特征
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 gene) 基因病( gene disease) 单基因病(mono-gene disease) 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ease)
蛋白水平:
读完基因读蛋白
―好像房地产一样,蛋白质的精确定位的 位置非常关键。” 南方都市报 2002-04-24 08:44:33
创伤或射线 微生物的入侵 理化致病因子 精神应激 不良社会/环境 基因异常
损 伤
单核吞噬系统 化学解毒 物理屏障 免疫反应 凝血.炎症 应激反应
抗 损 伤
因果交 替
大出血等
心输出 量下降
组织 缺血
回心血 量下降
微循环 障碍
Vicious cycle
恶性循 环
局部与整体
神经因素
局部
整体
体液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mechanism)
结构损害
致病因子
功能损害
直接选择性(肝炎)
细胞膜
细胞器 细胞信息传递
(四)分子机制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 结构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 人类基因数 40,000
人类蛋白数 250,000
基因水平:
疾病相关基因(disease_associated gene)
病理生理学讲义概要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健康与疾病属于生命现象的对立统一体,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随着生物 - 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从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出发,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将健康简单地看作是“不生病”或没有病痛,而应该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予健康全面的认识。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所定义的,健康( health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 infirmity ),而且应该是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所处的一种完好( complete well-being )状态。
事实上,并非所有没有病痛的人都能呈现这种“完好状态”。
据调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 2/3 。
1/3 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所谓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 sub-health )”。
亚健康人群常常主观感觉不适,表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紧张不安、忧郁焦虑、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或食欲不佳、纳呆失眠等,但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改变。
疾病( disease )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疾病也表现各异。
但是,所有疾病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 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致病原因引起的。
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 疾病发生的基础是机体自稳调节( homeostasis control )机制紊乱而引起的生命活动障碍; ? 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
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各种症状( symptom ,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体征( sign ,患者的客观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表现; ?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侧重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
2024年病理学培训资料
化学性损伤
由有毒化学物质如强 酸、强碱、重金属等 引起的组织损伤。
生物性损伤
由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病原体引 起的组织损伤。
免疫性损伤
由免疫反应异常或自 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组 织损伤。
缺血性损伤
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 组织缺氧而发生的损 伤。
组织修复过程及机制
急性炎症期
损伤局部发生急性炎症反 应,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 。
肾衰竭
多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 严重减退或丧失,可分 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3
免疫与炎症的相互作用
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的激活可以触
发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也可以影响免疫反应的进程和结果。
05
肿瘤发生与发展
肿瘤基本概念、分类及命名
1 2
肿瘤定义
肿瘤是一类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常 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异常和功能障碍。
肿瘤分类
根据肿瘤的性质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根 据组织来源可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等。
04
炎症与免疫反应
炎症基本概念、原因及类型
炎症定义
炎症原因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 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防御 反应。
生物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 子、异物、坏死组织、变态反应等。
炎症类型
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 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 炎。任何炎症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变 质、渗出、增生这三种基本病变,但 往往以一种病变为主,以变质为主时 称为变质性炎;以渗出为主时称为渗 出性炎;以增生为主时称为增生性炎 。
影响
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可引起器官功 能障碍、美观问题以及心理影响
病理生理学讲义1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健康与疾病属于生命现象的对立统一体,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随着生物 - 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从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出发,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将健康简单地看作是“不生病”或没有病痛,而应该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予健康全面的认识。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所定义的,健康( health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 infirmity ),而且应该是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所处的一种完好( complete well-being )状态。
事实上,并非所有没有病痛的人都能呈现这种“完好状态”。
据调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 2/3 。
1/3 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所谓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 sub-health )”。
亚健康人群常常主观感觉不适,表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紧张不安、忧郁焦虑、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或食欲不佳、纳呆失眠等,但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改变。
疾病( disease )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疾病也表现各异。
但是,所有疾病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 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致病原因引起的。
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 疾病发生的基础是机体自稳调节( homeostasis control )机制紊乱而引起的生命活动障碍; ? 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
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各种症状( symptom ,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体征( sign ,患者的客观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表现; ?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侧重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
复旦大学生理学课件05血液与循环系统-1血液(一)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占粒细胞的绝大多数。 血管内停留6-8小时;一半在循环池,一半
在边缘池(血管壁)。 含大量溶酶体酶,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2)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的 2-4%。血液中数目呈昼夜周期
性变动;与糖皮质激素有关。 颗粒中含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无杀
5. 血浆的pH值 人血浆pH: 7.35-7.45 波动范围小,由血浆NaHCO3/H2CO3等缓冲决定。
三、血液的生理机能
1. 运输功能 2. 防御功能
通过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和单 核细胞的吞噬以及淋巴细胞 的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3.缓冲功能 血浆缓冲体系 红细胞缓冲体系
4. 生理性止血功能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后自然停止。 可用出血时间的长短来反映。
2.血液的比重与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比重: 全血 1.050-1.060 / 血浆 1.025-1.030 红细胞 1.090-1.092
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红细胞与血浆 的分离,以及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 女:0~20mm/h
红细胞
嗜碱性粒 嗜酸性粒 中性粒 淋巴细 胞
一、红细胞生理
形态:双凹圆碟盘形,直径7-8M 数量: 420万~500万个/µl
120-160g/L血红蛋白 贫血
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
(2)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虽然比重大于血浆,但其沉降缓慢,提示有
一定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女:0~20mm/h 血沉加快, 红细胞叠连增多, 如: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增多 血沉减慢, 如白细胞增多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病理生理学辅导班内部讲义一、名词解释1.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4.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内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
5.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累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
6.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由心房组织释放,可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心房内压。
其作用为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与尿量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而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7.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8.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turbances):是指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9.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hular acidosis RTA):是一种肾小管排酸或重吸收碱性物质障碍而产生酸中毒的疾病,有RTA-1型和RTA-2型等多种类型。
10.缺氧(hypoxia):凡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1.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由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及静脉血分流入动脉等原因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的组织供氧不足,称为低张性缺氧。
12.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氧容量降低而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但动脉血氧分压正常,故称为等张性低氧血症。
13.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至20%-50%,患者出现头痛、无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及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14.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由休克、心力衰竭、血管病变、栓塞等原因引起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组织血流减少导致组织供氧减少,称为循环性缺氧。
其血氧变化特点是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而其他血氧指标正常。
15.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的0.5度时,称为发热。
16.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发热时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小儿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热惊厥。
17.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
18.应激(stress):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9.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在热应激源或其它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或应激蛋白。
20.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是指劣性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而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可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21.休克(shock):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22.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由于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情况。
2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种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大量生成,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引起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并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使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24.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和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引起的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5.氧反常(oxygen):用缺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在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氧反常。
26.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27.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是指心肌短时间缺血后不发生坏死,但引起的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在再灌注后延迟恢复的现象,其特征为收缩功能障碍。
28.细胞凋亡(apoptosis):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29.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形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是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
30.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这一过程为细胞信号转导。
31.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32.心肌重构(myocardial remodelling):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变化称为心肌重构。
33.心肌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如果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大,如高血压病,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此时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
34.心肌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如果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大,如主动脉闭锁不全可引起心肌离心性肥大,此时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室壁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
35.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成年人静息时在海平面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
36.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指由于化学性因素如毒气等、物理因素如放射性损伤、生物因素及全身性病理过程等所引起的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常出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
37.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是指那些病变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以致于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不能充分的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又称功能性分流。
38.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aphalopathy):由呼吸衰竭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肺性脑病。
其发生机制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对脑血管的损伤作用,它们使脑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脑血流增多,脑细胞水肿及电活动障碍而引起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的损伤。
.39.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
40.真性分流(true shunt):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故称为真性分流。
41.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重损伤,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机体往往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之为肝功能不全。
42.肝性脑病(hepetic encephalopathy):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性昏迷是肝性脑病的最后阶段。
43.假性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和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相似,但是其生物学作用极低,故称之为假性神经递质。
44.氮质血症(azotemia):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在体内蓄积,因而血中非蛋白质氮的含量增加,称为氮质血症。
45.尿毒症(uremia):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时,代谢终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建平衡紊乱,肾的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46.少尿(oliguria):每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
47.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指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见于幼儿的肾性佝偻病、称人的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48.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的衰竭。
4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sdrome 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
50.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肠道细菌透过肠粘膜屏障入血,经血液循环(门静脉循环和体循环)抵达远隔脏器的过程称细菌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