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8

知识与能力: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人教2001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单元17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2001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单元17课《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教案

通过近一年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如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做读书笔记等。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特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作业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师再三催促才交作业。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重点难点:

1.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投影,引导学生了解西南少数名族的歌舞和民族风情。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予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本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三、初读感知

1.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

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小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说课稿(全)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说课稿(全)

16/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云南的歌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一篇《云南的歌会》,出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有各有特色,三个场合中在内容上有侧重,在写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淳朴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难点是: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优秀的的老师不只是奉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17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18 吆喝(萧乾)

19 *春酒(琦君) 20 *俗世奇人(冯骥才)泥人张好嘴杨巴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与特点。②能力目标:运用比较研读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②情感目标:通过品读,体会云南歌会的人情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美、民俗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1、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写作上各自的侧重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难点]: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衬托出活泼欢快场面,描绘出 朴素感人情景。
第7页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 写唱歌人所处优美环境:天如此 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 此婉转动听,而在这么美好环境 中长大女孩儿,自然是歌声感人、 情韵感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人 物优美歌。
第8页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 写场面, 有全局描绘,有细部 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全景与 特写。
第9页
小结
文章描写别开生面云南歌会,表 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生活,字里行 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品味 与赞赏。生活美好在作者抒情笔调中 汩汩流淌而出。
第10页
第2页
来自百度文库
第3页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散文,云南 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文章中哪些句子你最喜欢?为什 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4页
精彩语段赏析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劳,生长得一张 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糯米牙,穿了身 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 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绣花透孔鞋,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苗族,湖 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 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 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在散文、小说创 作和古代衣饰研究方 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代表作有小说集《边 城》、散文集《湘行 散记》、论著《中国 古代衣饰研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 点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
山野对歌
才情对抗 智力比拼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 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 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 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 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比较阅读, 对歌的特色。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民 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 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 的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 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 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 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 还在咿咿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 一个高明的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 别的尊重。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 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 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 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 人物的精神风貌。
山路漫歌
发乎性情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二、授课学时: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能力目标:朗读、揣摩、品味语言,感受浓郁的乡土气

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

化。

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

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

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

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课时

导入:

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

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经常在

电视中欣赏到傣族优美的孔雀舞和热闹的泼水节。今天,我

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

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

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

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淳朴:诚实朴素。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

(3)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识。(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

2. 教学难点:

(1)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关于云南的课文,如《云南的夏天》。

(2)提问学生对云南的印象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云南的歌会》。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习俗和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的情景,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2)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

(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

活动目的
通过展示家乡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了解和热爱,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活动策划
选定展示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分配任务、确定 展示形式和时间地点等。
活动执行
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包括搜集资料、制作展示物 品、排练表演等。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感 受和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云南歌会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文化传承
旅游开发
在现代社会中,云南歌会已经成为一种重 要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
云南歌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在 当地旅游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吸 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艺术交流
云南歌会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 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课后作业与拓展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的短文
短文主题
家乡传统文化
写作技巧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 让读者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和价值。
内容要求
介绍家乡的一种传统文化,包 括起源、发展历程、特色和传 承意义。
作业提交
短文完成后,提交给老师进行 批改和点评。
拓展阅读:推荐几篇类似的文章或书籍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云南地区的民族 文化,感受民歌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

关于散文:广义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文章。狭义散文是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声情并茂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散:内容上的取材广泛、自由和形式手法上的自由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散文的分类: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不以记事为目的)(有记人、记事、游记等)、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抒情寄托)、议论性散文(文艺性议论文或议论中抒情,如杂文等)、散文诗(介乎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比抒情性散文情感更强烈凝练,语言更精练优美)。

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平生,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9doc

初中语文

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云南的歌会»

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画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画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形,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扬。

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缘故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颂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爽朗爽朗与勤劳灵敏,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因此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那么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缘故。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亮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此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的在昆明邻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爽朗爽朗,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

初二语文教案-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记叙了云南数种歌会的场景,表现云南乡民爱唱、善唱山歌的民风特点。教学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还要注意作者表现民族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不同。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沈从文大师的魅力之处。他的文章总能使你远离喧嚣,摆脱滚滚红尘,忘却功利名禄,回归纯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了解云南的歌会,学习作者表现民族文化的描写手法。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品读赏析文章语言,感受民歌之美,感受生活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A.沈从文:湖南凤凰人,作品多写民俗民风,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B.云南风俗简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3.整体感知:

阅读“云南的歌会”一文,请用四个字分别概括文中描绘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和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至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学生简介作者,默读注解①,并作勾画。

三、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蹲踞.jù酬和.hè熹.微xī譬.喻pì

淳.朴chún 即特起兴.xìng 引经据典龙吟凤哕.huì

迤.西(yǐ)糯.米nuò箍.桶gū阉.鸡yān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2、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3、理清结构,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歌唱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主要是环境描写。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主要是场面描写。

4、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产生兴趣。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美。

五、研读“山野对歌”

(1)抽读课文

思考与研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山野对歌”是“生面别开的场所”?

①对调子的……都互不见面

②唱的多是……不同方式

2、“唱……方式”中“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什么?

“多”表明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多”字准确精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饮食以下几种对歌方式: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②提问③互嘲互赞。

3、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想想,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大胆泼辣开朗活泼

肖像描写写面容、牙齿、衣饰(工笔描绘)

4、思考课后第二题,同桌相互交流。

两段各有千秋。

一段工笔描绘:刻画得细腻真实,面容、牙齿、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二段着重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二)齐读文段

六、布置作业:

《点金训练》基础巩固题,探究提高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研读品味4~5段

(一)“山路漫歌”部分

1、齐读第四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如:(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活泼。

(2)“总令人疑心……而成的”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起飞、扶摇、盘旋、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2、自主探究课后第三题。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1)这是一种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2)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3)山鸟的鸣叫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二)“山寨传歌”部分

1、默读文段,思考: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写法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人多

⑴场面盛况空间

时间长

⑵主要作用是传歌——传承民族文化

⑶点面结合的写法

2、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句子的含义不理解,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拓展思维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你知道云南有哪些著名的民歌?你还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吗?

《刘三姐》《阿诗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第四题

2、《训练》拓展部分

附板书:

山野对歌——人物描写(工笔)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环境描写(映衬)

山寨传歌——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