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多媒体出示上下文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抓住地域以及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
赏读文章,多媒体出示赏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赏读方法。
多媒体出示山寨传歌的图片,体会场面的盛大,标注关键字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朗读探索。
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资料,走进作者内心,深入了解文章。
学生通过朗读2-3段,说出感觉到“生面别开”的地方,如场所,如对歌形式。
通过品读对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歌会中女子的健康自然,优美。
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文,说感受,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赏读,发现对歌侧重于描写对歌的人,感受某某的歌会山野对歌之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赏读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说说感受,畅所欲言,在漫谈景之美中感受到山路漫歌的自然,淳朴本色。以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赏读,其他小组及时进行补充。
通过盛会重要作用是传歌,体会某某人对民歌的热爱,对民歌的传承,对民俗的传承。
小结:当这场歌会缓缓落幕,这一回不仅丰富了作者的见闻,也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从这歌会中,我们不仅欣赏到这歌会中的人美,景美,情美,我们还感受到某某人的什么?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而沈从文的作品又大多从民风民情中取材,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风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某某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四)歌会余韵,妙笔“传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学生体味云南民歌的韵味。
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二、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寻美之旅。
三、走进课文,感受美景1、结构之美:教师: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多媒体同时出示各种云南民歌的图片。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教师:它们各自又美在何处?讨论归纳: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2、内容之美:教师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歌会的盛况。
以第二种为例:教师:在本文中处处蕴含着作者所追求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在云南的山路上来一次寻美之旅吧!指明学生阅读文段,思考:找出段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文句分析有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从修辞、内容、以及词句的优美入手分析。
教师加以总结。
小结: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 点有什么不同?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
山野对歌
才情对抗 智力比拼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 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 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 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 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比较阅读, 对歌的特色。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少数民族歌剧代表作
《阿诗玛》(彝族)
《 五 朵 金 花 》 ( 白 族 )
《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 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 情电影。讲述的是白族青年阿 鹏与副社长金花在一年一度的 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 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淘金花, 在一次次的误会之后,有情人 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刘三姐》 (壮族)
刘三姐,是民间 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 机敏,歌如泉涌,优美 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 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 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 成节日来纪念她。
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 而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其 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 在心。 莫怀仁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 屈词穷,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 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 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把刘三 姐置于死地而后快。 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 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 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 小岩洞居住。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云南的歌会》一、教学课文: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二、授课学时:两课时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能力目标:朗读、揣摩、品味语言,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课时导入: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经常在电视中欣赏到傣族优美的孔雀舞和热闹的泼水节。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知识讲解
《云南的歌会》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 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课文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有删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识积累1.对调子:对歌。
2.即物起兴.(xìng):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3.向例:一向的作法。
4.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哕,鸟鸣声。
5.面善:文中的意思是面熟。
6.蹲踞.(jù):蹲坐。
踞,蹲或坐。
7.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8.熹.(xī)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9.譬.(pì)喻:比喻。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
问题提问与回答
提问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回答
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云南歌会的场 景和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小组讨论一
文章通过描绘云南歌会的场景和 人物形象,表现了云南人民的热 情好客和友善,展现了云南的民
族文化特色。
小组讨论二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赞美云南歌会的 文化价值,呼吁人们传承和保护这 一文化遗产。
了解和团结。
03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
云南歌会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云南歌会起源于古代的民间祭祀和节庆活动,是当地人民为了表 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而创造的一种歌唱形式。
历史
云南歌会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民间祭祀到后 来的节庆活动,再到现在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表演,其历史底蕴深 厚。
云南歌会的文化内涵
活动目的
通过展示家乡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了解和热爱,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活动策划
选定展示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分配任务、确定 展示形式和时间地点等。
活动执行
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包括搜集资料、制作展示物 品、排练表演等。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感 受和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主题思想与意义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云南歌会的三种形 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活和民族团结的精神 风貌,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民俗文
化的热爱和怀念。
• 文化传承
云南的歌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歌会
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 民族团结
歌会是各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重 要平台,有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三、合作探究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2、积累词语
蹲踞(jù):蹲或坐。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①辩论:小组代表围绕某一科学技术话题(如核能)进行辩论。
②点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培养学生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小组辩论。
学生积累词语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派出小组代表讲解。
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掌握字词
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题
教学札记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唱歌的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一场面重在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Leabharlann 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四、课堂总结
进入情境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查阅字典解决字词。
分小组展示成果。
一、导语设计
在某某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某某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这种年轻女人在 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 性情开朗活泼, 是。性情开朗活泼, 劳动手脚勤快, 劳动手脚勤快,生长 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 脸,满口白白的糯米 牙,穿了身毛蓝布衣 裤,腰间围个钉满小 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 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 有的绣花透孔鞋 油光 光辫发盘在头上。 光辫发盘在头上。
2、课后研讨二。(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课后研讨二。(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 以工笔描绘为主 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作 者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 者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质,较鲜明地流露出作者的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质, 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质 情感倾向。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情感倾向。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展现出了人物空 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显得飘忽灵秀。 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显得飘忽灵秀。 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选择哪一种写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 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选择哪一种写法, 要和自己的喜好, 核心一定是能够突出人物的特点, 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能够突出人物的特点,能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月亮出来亮汪汪, 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 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 想起我的阿哥, 在深山。 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 哥象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 哥啊哥啊,山下 小河淌水清悠悠, 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 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 阿哥。 阿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 一阵清风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吹上坡,哥啊, 哥啊, 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 阿哥。 阿哥。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教案鲁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表现民族文化的几种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研讨法教具:电子白板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学生欣赏《蝴蝶泉边》2、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的关于沈从文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互相补充、教师视交流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新)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掌握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法:调节教学法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学释疑,扫清文字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三、训练操作: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沈从文课文初中
沈从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于196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分段及主题。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1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4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
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云南的歌会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云南的歌会》。
该课旨在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使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特点,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本课适用于初中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云南的歌会有什么了解?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背景和发展。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地方歌曲的独特魅力。
3.学习云南地方歌曲(40分钟)教师分发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给学生,指导学生学唱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分组练习。
然后,每个组准备一首云南地方歌曲的表演,进行评选。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4.表演和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准备的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评选。
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演唱,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云南地方音乐艺术。
六、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的: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本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诵,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酷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琢磨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述和场景描述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指导阅读,在阅读中归纳文章内容五、学法指导:探讨研读讨论六、教具利用:常规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路,即兴歌唱,彼此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衣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衣饰研究>。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画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朗诵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类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辩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输赢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5小结了解文章描述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穷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1温习旧课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旁征博引悠游自在龙吟凤哕2继续学习课文(1)朗诵三~五段师生点评朗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
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和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至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学生简介作者,默读注解①,并作勾画。
三、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蹲踞.jù酬和.hè熹.微xī譬.喻pì
淳.朴chún 即特起兴.xìng 引经据典龙吟凤哕.huì
迤.西(yǐ)糯.米nuò箍.桶gū阉.鸡yān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
读出感情。
2、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3、理清结构,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歌唱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主要是环境描写。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主要是场面描写。
4、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产生兴趣。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美。
五、研读“山野对歌”
(1)抽读课文
思考与研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山野对歌”是“生面别开的场所”?
①对调子的……都互不见面
②唱的多是……不同方式
2、“唱……方式”中“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什么?
“多”表明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在下文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
“多”字准确精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饮食以下几种对歌方式: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②提问③互嘲互赞。
3、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想想,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大胆泼辣开朗活泼
肖像描写写面容、牙齿、衣饰(工笔描绘)
4、思考课后第二题,同桌相互交流。
两段各有千秋。
一段工笔描绘:刻画得细腻真实,面容、牙齿、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二段着重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二)齐读文段
六、布置作业:
《点金训练》基础巩固题,探究提高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研读品味4~5段
(一)“山路漫歌”部分
1、齐读第四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如:(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活泼。
(2)“总令人疑心……而成的”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起飞、扶摇、盘旋、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2、自主探究课后第三题。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1)这是一种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
(2)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
(3)山鸟的鸣叫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二)“山寨传歌”部分
1、默读文段,思考: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写法上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人多
⑴场面盛况空间
时间长
⑵主要作用是传歌——传承民族文化
⑶点面结合的写法
2、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句子的含义不理解,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拓展思维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你知道云南有哪些著名的民歌?你还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吗?
《刘三姐》《阿诗玛》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第四题
2、《训练》拓展部分
附板书:
山野对歌——人物描写(工笔)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环境描写(映衬)
山寨传歌——场面描写(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