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儒家传统五行的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 “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注重 员工的需求和发 展。
儒家思想强调 “和谐”,企业 管理应注重团队 合作和沟通。
儒家思想强调 “诚信”,企业 管理应注重诚信 经营和诚信服务。
儒家思想强调 “责任”,企业 管理应注重社会 责任和可持续发 展。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和 谐共处,对国际 关系有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 心理念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
0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02
儒家思想的影响
03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04
01
儒家思想的历史背 景
THEME TEMPLATE
儒家思想的起源
创始人:孔子 形成时间:春秋时期 背景: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核心理念: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提倡诚 信、公正、仁爱, 有助于建立国际 信任和合作
儒家思想强调社 会责任和道德规 范,有助于维护 国际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倡导和 平、非暴力,有 助于解决国际冲 突和争端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天人繁露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一)

天人繁露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一)

天人繁露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一)

游走于体制和学术边缘,希冀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史之梳理,得窥经史术数演变真相之一二。

阴阳五行视野下的董仲舒历史哲学

摘要董仲舒的历史哲学以“新王改制说”为理论基础,以包含了“三正”“三色”的“三统说”为理论核心,以“文质”说为理论补充。新王改制说的核心要义是“改制不易道”。道为古今一贯之政道,制为正朔服色等制。三统说并非“半截子的五德终始说”,它的创立乃是出于对五德终始说的反对,并以正朔服色方面的全面改构而彻底放弃了以五行学说解释历史演进的做法。“忠”“敬”“文”三王之教说与三统说并无关联,仅是董仲舒应策时的方便提法。系统的先王之教说为立足于阴阳学说而成的“文质说”。

关键词董仲舒历史哲学阴阳五行三统

自顾颉刚先生将五行确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律”①,并在“五德终始说”的历史流变中系统考察五行学说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五德终始说及作为其理据的五行学说便成为理解古代历史哲学的重要进路。

顾先生同时将董仲舒的“三统说”确认为“半截子的五德终始说”,而言“我很疑心三统说是割取了五德说的五分之三而造成的”②,并言“这是从五德说蜕化出来的”、“把简单的五德说改头换面,变成了复杂的三统说。”③

至于董仲舒为何要做这种复杂改构,顾先生归之于“行夏之时”的社会需要,而言“在三统说中,黑统建寅,夏与汉在代次上既俱为黑统,故俱应建寅。夏之为寅正,古书中已证明了。汉应为寅正,在三统说中也确定了,正可照此改造历法了。三统说的中心主张,不过如此。”④

确如顾先生所言,相较于五德终始说,三统说要复杂的多。但让我们费解的是,既然“三统说是割取了五德说的五分之三而造成的”,那三统说的复杂性如何体现?

试探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意义

试探董仲舒思想对儒学的意义

能治 天下 : 天下还 需要 读诗 、 , 治 书 其中包 含 了需用儒 生 的意思 , 但在 当时刘 邦并 没有 任用 。 展到武 帝时 , 发 董仲 舒提 出 了改 革任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e A d S ce y S
{占 } 缸会 ; J
21年 月中 11 8 () 33
,, 意V 日 、 ‘ : I 试 探 董仲 舒 思想 对儒 学 的 义
李 慧
摘 要 董仲舒用 “ 天人三策” 的对策提 出‘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并以 “ 天人感应” 作为理论工具进行实施 , 这样使 儒 学 融合 了 阴阳 、 及道 家等 思想 , 而锻造 了儒 学的兼 容性 和应 变能力 , 得儒 学在 中国传 统 文化 中 占主 流地位 , 五行 从 使 董仲
坑 儒” 推 崇法术 , , 再后 来西 汉初期 的黄 老Biblioteka Baidu术 盛行 天下 , 学可 儒
善治 : 不传 , 学 千年 无真 儒 。 ……先 生( 程颢 ) 于 四百年后 , 不 是接 受董 仲舒 的 “ 生 得 对策 ” 而实 行 的。董仲 舒 的这个 建议 影响 了中 传之学 于遗传 ,只将 以斯道 觉斯 民 。 里认 为孟子 死后 儒道 不 ”这
传, 一直 到程颢 又接 续 了这 个道 统 。 和后 来 的韩 愈 所提 的道统 这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楼宇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末,乃至二十世纪初,历时一千六百年左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以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地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了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

董仲舒思想简介

“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诸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

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新儒学”简介

“新儒学”,即新儒家的学说,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号称是接着宋明理学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被现代儒客学者推崇。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知识分子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西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

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现代阐释(一)

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

五行学说也是《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和《内经·素问》,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帛书

本《五行》,说明五行学说在当时已具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五

行学说在后世一直伴随着易学而发展,汉代大儒董仲舒将五行

学说引入天道信仰,成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宋明理学

的开创者周敦颐即以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太

极图说》)构建了其宇宙生成论,并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修

养方法等,原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

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

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生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

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五行是构成事物内在关系的五种基本要素,即金、水、木、火、土,五行与阴阳相比更属于形而下,五行生克理论是五行学说的核心。五行理论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各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讲五德,道家论五贼,佛家说五蕴,中医则更是以阴阳及五行为理论基础。

五行思想的哲学本质是什么

五行思想的哲学本质是什么

五行思想的哲学本质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汉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赋予道德含义,认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

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行思想的发展历程
其 实 ,在 史 伯 以 前 已有 “ 六
物质 资料的高度 重视 。 ( 此处 不 是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 素。 ) 近 似地 把 金 、木 、水 、火 、 土五行 看成五种 物质元 素 ,是 从 史伯 开始 的 ,他 说 :先 王 以土与 金 、木 、水 、火 杂 ,以成 百物 。
是 储 藏 水 、 火 等 六 种 物 质 的 处
所 。它是我 国古代先人 对人类 赖 以生存 的生 活物质 资料 的概 括和 分 类 。后 来 可 能 是 由 于 土 谷 相
须有不 同的物质 在一起 才能发 生
金 ,金生 水 ” ;一 是 “ 五 行 ”相 克, “ 克 ”即 “ 胜” ,也 叫 五行 相 连 胜 ,具 体 指 水 胜 火 ,火 胜
起 来 就 能 构 成 百 物 。这 是 说 ,只 有 一 种 物 质 产 生 不 了新 物 质 , 必
土 生谷 ,土谷相连 ,谷为六 府之

说。 “ 五行 ” 生 克 说包 括 两 方
面 :一 是 “ 五行 ”相生 ,即 “ 水
生 木 , 木 生 火 , 火 生 土 , 土 生

“ 府 ”是府藏 。 “ 六府 ”就
… …
能真正科学 地 阐明构成 万物 的元 素及其性质 ;史伯把 劳动人 民的 创 造归结 于先 王的功德 ,这也 是
严 重 的理 论 局 限 。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阴阳家与儒家的混合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阴阳家与儒家的混合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阴阳家与儒家的混合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 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 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 学大师。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 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 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 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从 而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他的著作 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人性學說
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 善是性的继续。不是性的逆转。 教化是性的继续
社會倫理學說
五常是个人的德行,三纲是社会的 伦理。
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政治哲學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为能善,于是为之立王而善之,此天意也
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纬书》——孔子的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 提出抗议 孔子和儒家的“非常可怪之论” 孔子只是继承过去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 传之万世而已
Biblioteka Baidu
儒 家 独 尊
• 故天选四时,十二,而人变尽矣。尽人之变,合之天,唯圣人 者合之
政府选出官员,按德才的自然等级而加以任用
•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
人的异常必然引起自然界的异常,这全是自然界的因素,毫无超自 然的因素
歷史哲學
朝代的更选 五德运行 “三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
解题要旨:审题干,
识记人物主张 识记人物:我国古 代一位学者 识记主张: “天人 合一”的理论,为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学依据
(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析选项,判断人物主张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 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法 董仲舒提出 战国时期儒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 南宋理学代 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 提供了“天命攸(所)归” 家代表人物, 表人物,建 主张加强中 一”、“天 主张仁政, 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 立了理学体 央集权,主 人感应”与 提出民贵君 是 系,其思想 张法治,与 题干“天人 轻思想与题 主张与题干 A.韩非子 题干主张不 合一”理论 干主张不符, 主张不符理 B.孟子 符, 吻合, A错误。 C正 B 错误。 论吻合,D C.董仲舒 确。 不正确。 D.朱熹
1、代表作:《春秋繁露》
2、特征:
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 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 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主要内容
⑴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⑶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 民力”。——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统治秩序的 需要
解题要旨:
(2010· 北京文综· 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 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大百科)

董仲舒生平‎及其思想

(公元前17‎9~前104)中国汉代

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景帝

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

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

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

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即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所说的“百神之大

君‎”,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的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旋,朝夕不息”。“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董子文集·雨雹对》)。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在《对策》中,他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说:“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春秋繁露·王道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儒家传统五行的思想

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火胜木,土胜火,金胜土,水胜金,金胜木。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如木性主生故为春,火性主长故为夏,土性主养故为季夏,金性主收故为秋,水性主藏故为冬。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如木为春生之性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性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性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性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

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但是,从现实上来看,合理地构成宇宙的五行关系往往会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胜的合理宇宙会因为五行失序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荒谬状态,这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运行就会失序,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的生成就会变态,即就会出现灾异现象。也就是说,灾异是破坏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关系所致。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董子曰: “火干木,蛮虫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金干土,则伤五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虫蛰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董子虽然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但要说明天人感应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

说明为什么人的行为会破坏五行(天)的秩序而导致灾异。鉴于此,董仲舒再进一步从阴阳

的角度提出了类应学说。为了进一步说明天人感应的原因,董子还提出了气化学说。董子认为,天地宇宙唯气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包融中,就像鱼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样,只是水有实物可见,而气化之宇宙浩浩然难见而已。因此,天地之间,宇宙之中,虽虚而实(实即谓充满着气,由气化而成)。在这一由气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互流通,相互渗入,因而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天地宇宙之气。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现;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由此可见,董子是以气化之宇宙来作为天人感应的基础,以人天之气相数来说明灾异的产生。天人类应之迹虽无形而不可见,但气化宇宙中人天之气相肴实有因果关系可寻。董子是以气化说证明类应说并非虚构,实有理据可依。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是其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核心。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②“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两种说法是相互结合交替发生的。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政治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有大量灾异变怪的记载。谶纬之学泛滥时,天人感应说更为盛行。中国国际易经风水研究和规划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