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 最佳答案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

?七律·长征?参考资料:七律、长征经过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七律·长征目录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剧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屡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屡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毛泽东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势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那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阔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

5 七律·长征(部编版)含答案

5 七律·长征(部编版)含答案

类文阅读-5 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解释词语。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翻地覆:

2.诗句中的“霸王”指的是。

3.这首诗的前四句着重于,后四句主要是,颈联是全诗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形容变化巨大。

2.项羽

3.叙事议论主旨和灵魂

4.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是,“长沙”是。

2.用“”画出诗句中“看”到的景色。

3.解释诗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词牌名标题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4.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从岳麓山、湘江、天空、水底选取实景,远近结合,动静映照,用文字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下阕通过对战友和战斗生活的回忆和追述,以及不惧怕当时的大军阀敢于反抗,表现了在革命运动中也可以激流勇进,完成革命,主宰中华大地。

七律长征诗里所涉及的故事

七律长征诗里所涉及的故事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这首诗涉及了长征中的许多故事和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过草地:诗中提到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指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其中过草地是最为艰苦的一段行程。

2. 飞夺泸定桥:诗中提到了“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指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大渡河,并且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

3. 爬雪山:诗中提到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指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岷山,并且在这里进行了艰苦的爬雪山战役。

4. 四渡赤水:诗中没有直接提到四渡赤水,但是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行动,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这些故事和事件都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和危险的部分,也是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七律·长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回顾,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500字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500字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资料500字

《七律长征》是著名作家毛泽东在1935年撰写的一首诗,是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的作品。下面是《七律长征》的背景资料: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是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躲避敌军围追堵截,从1934年10月开始,历经千辛万苦,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行军。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遭受了严重的困难和挑战。由于长时间的战斗和追击,红军的兵力和物资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必须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中找到一条安全通道,同时还要克服险峻的地理环境、艰苦的天候和生活条件,长时间持续的行军带来了巨大的疲劳和伤亡。

然而,尽管遭受了重重困难,红军依然坚持战斗,坚持前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坚韧和英勇。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转移,他们为了保卫自己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的坚持和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未来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创作的,它既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庆贺,也是对红军伟大精神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

中的艰难和困苦,表达了对红军的敬意和钦佩。同时,诗中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能力和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目标和伟大抱负。

《七律长征》通过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胜利的喜悦。这首诗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的庆贺和对红军的敬意,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任。它鼓舞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在中国革命中的斗志和信念,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

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展开: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战争环境下党中央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下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伍修权曾回忆说:“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全党信服毛泽东同志,把当时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到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军事指挥大权托付给他,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指导,有有益的帮助,也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作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情况?
• 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 央占统治地位,抛弃 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使红军处处挨打。
王明
二万五千里长征
•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 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 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 ,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 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大渡桥横铁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 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 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 形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
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 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 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哪两句是全诗的总 纲,它们体现了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体现了红军的 英雄气概和百 折不挠的勇毅 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三 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日之长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 路上的一切艰难困 苦,把千山万水都 看得极为平常。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七律长征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题一:

6.在《七律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7.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开颜——

8.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9.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10.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

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参考答案】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给全诗定下了雄浑悲伤的基调。

B. 颔联概写红军翻山越岭,“逶迤”形容绵延不断,“腾”字写出奔腾之势。

C.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开篇定基调,结尾显出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D.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

15. 本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两种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1)比喻,将逶迤的五岭比喻成“细浪”,将磅礴的乌蒙山比喻成“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对比,“远征难”与“只等闲”对比,“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突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雄浑悲伤的基调”理解错误,应该是轻松豪迈的基调。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指出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情感。回答本题可从描写手法:衬托、对比、白描;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逶迤的五岭比喻成“细浪”,将磅礴的乌蒙山比喻成“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几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远征难”与“只等闲”对比,“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突出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2014、11、28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磅礴——逶迤——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

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

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

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内阅读理解试题答案及解析1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内阅读理解试题答案及解析1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课内阅读理解试题答案及

解析10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等闲:寻常,平常。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

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七律长征学习资料

七律长征学习资料

《长征》自学资料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不是一千和一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磅礴:气势雄伟。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此外,磅礴还可以用来形容人和其他的事物,如:气势磅礴的情怀,气势磅礴的诗歌,气势磅礴的宫殿……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红军1935年9月经过这里。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古代军队设中军、上军、下军,后来常用“三军”代表全军。

巧渡金沙江──红军几万人被几十万敌军包围着,只有渡过金沙江才能脱离危险。金沙江水流很急,两岸悬崖峭壁,唯一的渡口被敌人重兵把守。机智勇敢的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数万人马巧渡成功,大快人心。

强渡大渡河──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桥上木板晃晃悠悠,桥下流水波涛轰鸣,惊险!当时敌人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还在对岸用机枪扫射,凶险!渡河的红军勇士们不怕牺牲,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夺下了泸定桥。

《长征》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湍(tuān)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测试题及答案资料

七律长征测试题及答案资料

七律长征测试题及答

七律长征测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七律(lu) 等闲(xian) 云崖(ya)

B.迤逦(yi) 铁锁(suǒ) 逶迤(yi)

C.长征(zhēnɡ) 磅秤(banɡ) 磅礴(panɡ)

D.蒙骗(menɡ) 岷山(Min) 乌蒙(menɡ)

解析选C。A项中“律”应读lǜ;B项中“迤逦”的“迤”应读yǐ;D项中“蒙骗”的“蒙”应读mēnɡ。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普通,平常。 (2)弯曲绵延的样子。 (3)欢悦。

3.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答案:(1)对偶夸张 (2)对偶

4.给下列诗句断句。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阅读本课这首诗,完成5~8题。

5.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2014、11、28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ï________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磅礴——逶迤——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__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__最佳答案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最佳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

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

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那么,你知道有关的问题答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一

1、红军长征的原因(B)。 A.日本的入侵

B.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 北上抗日

2、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B )撤离,开始长征。

A.福建长汀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A)。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4、红军长征后,敌人先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设置了

(B)道坚固的封锁线阻拦红军。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余人。

A.3

B.4

C.5

5、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A),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6、长征途中,红军(B)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7、红军长征时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将领是(C)。

A.朱德

B.彭德怀 C .刘伯承

长征历史知识问题答案二

8、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大渡河,南攻北堵,

围歼红军,妄图使中央红军成为(B)第二。

A.项羽

B.石达开

C.李秀成

9、强渡大渡河时,红军一部分先有(A)名勇士作为先头部队强渡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的历史资料最佳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