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题为“物体的浮与沉”。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
2. 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控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烧杯、实验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4. 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5. 物体的浮沉控制:讲解物体的浮沉控制,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密度来控制浮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讲解实例,让学生随堂练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浮沉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控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石头b) 木块c) 铁块d) 盐水答案:a) 下沉b) 漂浮c) 下沉d) 漂浮2. 一艘轮船能够载重200吨,若轮船空载时浮力为1000吨,则满载时浮力是多少?答案:满载时浮力为2000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是否准确?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3.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拓展延伸:1. 研究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设计了这一堂课——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与沉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下来。
3. 讲解原理:我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4. 应用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物体的浮与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作为实践情景,如船只、木筏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观察: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浮沉现象的理解。
3.讲解原理: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注射器,输液管,气球,石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
: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
:(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铜块下沉F浮<G重ρ水× g × V排< m ×gm=ρ物×V物所以ρ水×g× V排<ρ物×g ×V物两边同时处以gρ水×V排<ρ物×V物因为此时浸没,V排= V物所以ρ水<ρ物: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重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物体的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开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假设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
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
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幼儿尝试.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
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方法呢?幼儿尝试答复: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苏科版八下物理10.5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10.5章“物体的浮与沉”。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能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和沉入水底的石头,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沉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物体浮沉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物体浮起来?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起来:ρ物< ρ液物体沉下去:ρ物> ρ液物体悬浮:ρ物= ρ液2.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七、作业设计1.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题目: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测得其浮力为5N,物体的重力为7N,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是什么?答案:物体沉入水底。
2. 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测得其浮力为1.5N,求物体的体积。
答案:物体的体积为1.5×10^4 m^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概念。
2.掌握利用密度和浮力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3.能够应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物体的浮与沉,包括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浮与沉的条件等。
三、教学重难点1.难点:浮力的产生和作用方向的理解。
2.重点: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实验报告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入(10分钟)1.使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活动,如展示一张物体在水中的图片或带来一个漂浮和沉没物体的实物,引起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思考。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展示课件,简要介绍浮与沉的基本概念: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浮力?为什么会有浮力产生?–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何计算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步骤三:实验探究(25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浮与沉情况。
2.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就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步骤四:知识拓展(15分钟)1.继续讲解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加深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2.使用课件展示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课堂练习(10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收集学生练习题,进行课堂小测评。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体的浮与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比较决定的。
2.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体的浮与沉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祝您教学顺利!。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理[课题名称]: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和学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教学1、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试一试: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用心爱心专心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
2.评价预测:
(1)物价在液体中的上浮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请进行推导,并解释之。
(2)上述的结果可能应用于哪些地方?
【彼此讨论交流结果】
学生能简单地表述此实验过程,并彼此对这一结果进行交流。
板
书
设
计
五、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下沉:F浮<G物或ρ液<ρ物
2.很明显,上述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学生 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很可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明:物体沉浮的条件由物体的密度决定,铁块密度比木块大,则物体能上浮。
3.教师:上述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呢?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一块钢板,将它投入水中时,钢板肯定会下沉,但将此钢板造成轮船后投入到水面上,则轮船会漂浮于水面上,为什么呢?)
(对于实验,可能学生会想到:同一块铝板放入水面上,铝板下沉,但将此铝板制成一盒状物,则铝板会漂浮。)
4.引导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
提出假说:物体的沉浮条件可能是由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来共同决定。
【制定计划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2.学生分析可能有几种情况:F浮>G物(F浮代表物体受到的浮力,G物代表物体受到的重力);F浮= G物;F浮<G物
上浮:F浮>G物或ρ液>ρ物
悬浮:F浮= G物或ρ液=ρ物
漂浮:F浮= G物或ρ液>ρ物
2.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潜水艇、轮船 等
教学
反思
3.把物理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变量:
(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物 体受到的重力是可直接操作的量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1. 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
3. 掌握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能够分析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等。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体浮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F浮 = G排物体浮沉条件:1. F浮 > G,上浮2. F浮 = G,悬浮3. F浮 < G,下沉沉浮控制因素:V排,ρ液,ρ物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体体积为0.5×10^3m^3,求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为4.9N,物体会上浮。
第一节《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4)
第一节《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初二下)(4)
一.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看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查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明白得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讲明一些简单的咨询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猎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爱好.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观看物体的浮与沉,在探究实践中分析归纳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表达STS的精神.教学设计能从生活体会动身提出咨询题,查找解决咨询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进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资源
探究物体〝浮与沉〞活动的替代性活动设计
打捞中山舰的物理科普报告
各种各样的潜水艇与其中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的合理使用
密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课外实践与制作活动:密度计、浮沉子、孔明灯的制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3.3.请判断体积是0.6m3,质量是450kg的水雷浸没在水中的浮沉情况。(g=10N/kg)
当堂反馈
学生有学以至用的体验感,自豪感。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表演近景小魔术
好奇中产生疑问
抓住学生兴趣,直接引入物体的沉与浮的疑问。
硬币、乒乓球、鸡蛋、苹果、空瓶、橡皮泥放入水中后会怎么样?
学生体验:
上浮的有
下沉的有
提出问题,体验后得出影响物体浮与沉的因素猜想
猜 想
请小组同学们体验后思考:
物体的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浮与沉的呢?
漂浮条件的探究:
对水面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两个力的方向,平衡时所处的状态.
悬浮条件的探究:
鸡蛋放在盐水中漂浮,往里加水,调整到鸡蛋悬浮,受力分析,得出悬浮条件。
分析漂浮和悬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
漂浮,F浮=G浮条件和物体悬浮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观察,在对比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探究实验来获取浮与沉条件;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体验式探究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
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学生体验后
得出影响浮与沉可能因素:
浮力、物体重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体验后猜想,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在体验中得出影响物体的浮与沉的因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起;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下沉。
学生需要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包括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能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重力,物体浮起;浮力<重力,物体下沉。
影响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如船只的浮起和下沉。
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大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会下沉;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小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能够浮起。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节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有效方法。
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是由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努力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二、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木块、树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铁块、铜块会沉到水底,但是用钢铁做的轮船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钢铁的潜水艇却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潜呢物体的浮与沉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物体的浮与沉。
三、新课部分1、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教师:请同学们推测这些物体当它们放入水中后会是怎样的状态。
(物品有挤扁了的牙膏皮、空的塑料小瓶、生鸡蛋)学生:进行推测。
教师:进行演示后提问。
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呢(还能提供的器材有:盐、小硬币、玻璃杯)学生:讨论2分钟后上讲台进行演示。
(要求在操作时进行语言表达)学生①:将挤扁的牙膏皮捏成空心状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演示时教师追问:在捏成空心状的过程中,牙膏皮有哪个物理量发生的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学生答:体积变大了,而重力没有变化。
,也就教师此时指出牙膏皮体积在变大后可以排开更多的水,即增大了V排增大了浮力。
学生②:在水中不断加盐,可以使鸡蛋浮起。
学生在演示时教师追问:在加盐的过程中,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学生答:水的密度增大了,而鸡蛋的重力没有改变。
教师此时指出水中加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加了,也就增加了浮力。
而鸡蛋的重力不变。
学生③:在小瓶中不断加入小硬币会使小瓶沉入水底。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在液体中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理解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2. 教学重点1.物体在液体中受力情况与浮力大小的计算。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4.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5. 教学过程(1)【导入】物体的浮与沉教师板书物体的浮与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发问:•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在液体上?为什么?•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入液体?为什么?(2)【理论讲解】浮力的计算教师讲解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
•什么是浮力?•如何计算浮力?(3)【案例分析】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师介绍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分析案例,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浮力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吗?•物体的质量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吗?•物体的形状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吗?(4)【实验探究】浮力定律的实验检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实验装置:较大容积的水槽、一支密度小于水的小物体以及测量浮力大小的装置(如秤或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将小物体放入水槽中,记录下其完全浸入水中时的重量,再记录下其悬浮在液面上方时的重量,计算出浮力大小,并验证浮力定律是否成立。
(5)【归纳总结】浮力定律教师引导学生对浮力定律进行总结。
•浮力定律是什么?•浮力定律的本质是什么?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个别小组的实验表现,学生的答辩,以及日后的作业等考察来进行教学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师讲授、探究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论探究及实验实践等不同环节,深化了学生对浮力定律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启发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但是,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些学生对浮力定律的掌握仍不够扎实,需要更多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来加强;而一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态度不够认真,需要课后重点提醒。
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理解密度与物体沉浮的机制
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沉》教案理解密度与物体
沉浮的机制。
我们必须理解的是,物体的浮与沉实际上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所决定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直接与它的质量挂钩的。
质量越大,重力也就越大。
而另一方面,浮力实际上是由水或气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力所决定的。
当一个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压力就产生了浮力,这个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在水中的深度、水的密度、相对运动状况等相关。
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反之,则会沉入水中。
然而,一个物体在水中浮不浮,还与其密度有关。
密度是指一个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一般以ρ表示。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将浮在水面上;而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则会沉入水中。
以这个原理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物体沉浮的机理。
例如:当物体的密度更大,那么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就会更大,浮力也就会相对减小,导致物体不能浮在水面上。
相反,当物体的密度更小,浮力就会变得更大,使物体很容易浮在水面上。
怎样提高浮力呢?一方面是通过增加液体的密度来增加浮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提高自身的浮力。
通过参加化学实验实现调整液体的密度,从而调整对物体的浮力,此做法实现空气各项的物体浮沉。
密度是沉浮现象的决定因素,而且浮力的大小也与物体形状以及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物体沉浮的机理,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的运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物体的浮与沉12-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6、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7、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演示活动一: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把另一只鸡蛋放入盛水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漂浮在水面,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沉了下去,出现了彼此矛盾的结果。
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过程】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展开。
首先通过ppt展示并介绍物体在水中的运动状态:放入水中的物体,松开手后向上运动,在物理学中称为上浮,最终物体静止在水面,一部分露出水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放入水中的物体,可以停留在水中任意位置,或者可以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始终浸没在水中,这种状态称为悬浮;放入水中的物体,放开手后物体向下运动,称为下沉。
然后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漂浮于悬浮的区别。
学生活动一:准备一些物体,如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带盖塑料盒、蜡块、带铁夹的气球等,把这些小物体浸没于水中后放手,观察它们分别会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请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上浮或下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10.5物体的浮与沉
物体的浮与沉
执教人:执教班级:执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由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
⑵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⑶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⑷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学生活动的和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⑵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⑶通过对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⑵通过阅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
⑶通过如实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先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可以改变物体所受重力或浮力的大小来控制浮沉,为“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明确探究方向,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并推导分析出密度关系,最后分析总结浮沉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施教策略: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条件。
施教策略:利用好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与平均密度关系的推导。
突破策略:利用F浮=ρ液gV排和G物=ρ物gV物以及V排与V物的关系进行推导。
四、教学资源:
橡皮泥、苹果、蜡烛、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浮沉子。
五、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
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
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
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
浮=ρ
水
g(V
2
-V
1
)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
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
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
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
思考练习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