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俄罗斯的历史发展特点
近代俄罗斯的帝制与革命
近代俄罗斯的帝制与革命
俄罗斯帝国于1721年建立,一直延续到1917年俄国革命。在这近200年的历
史中,俄罗斯共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十九世纪中
期的农奴制度改革和1917年的革命。本文将从帝制与革命的角度出发,分析俄罗
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通过大规
模的近代化改革来改善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他推动了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对教育和科学进行了投资,建立了俄罗斯现代海军,并开辟了与欧洲的贸易。
然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并不是毫无代价的。他采取了强制手段来推行改革,使
得许多人在改革中遭受了苦难和不公。他将俄罗斯定位为一个强大的欧洲列强,引起了国内各阶层的不满和反对,使得俄罗斯后来长期处于政治动荡状态。尽管如此,他的近代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了未来的好几次改革的启示。
二、十九世纪中期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十九世纪初,俄罗斯仍然存在着封建领主和农奴的关系。农奴制度的存在,
使得俄罗斯在面对欧洲其他列强时处于劣势地位。在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下,俄罗斯开始了农奴制度的改革。他通过农村自治和选择性的土地拍卖,使得农奴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这场改革也遭遇到了许多阻力。许多贵族和领主拒绝出售土地,并维护
现有的制度。同时,改革带来的更高的税收和土地购买费用,使得农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改革限制了大地主的利益,甚至是他们的财富,因此领主阶级的抵抗使得改革无法成功进行。
三、1917年俄国革命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俄罗斯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时期,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现代意识。
改革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来,他就
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这一改革废除了俄罗斯农村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关系,使农奴们获得自由。农奴制度的废除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这一改革不仅是俄罗斯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的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度的废除虽然为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幸福。废除农奴制度后,农民们虽然获得了自由,但他们的土地仍然受到限制,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一状况加深了农民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成为了后来俄罗斯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除了农奴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他在18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运动,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
引进了先进的工业技术。这一运动使得俄罗斯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城市的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成为了俄罗斯社会的新力量。
然而,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并没有达到亚历山大二世的预期效果。在城市工业
化的推进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低工资、恶劣工作条件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和罢工,工人们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权益保护。这些运动和罢工不仅动摇了沙皇统治的基础,也加深了俄罗斯社会的不稳定。
俄国发展历程
俄国发展历程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饱经沧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起源到现代化文明,俄罗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早在公元9世纪,斯拉夫人进入东欧地区。9至13世纪是斯拉夫人建立俄罗斯国家的阶段。这一时期,基辅罗斯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斯拉夫人国家之一。它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蒙古帝国的入侵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
14世纪后期,蒙古寡头政权开始衰落,俄罗斯开始恢复独立性。15世纪后期,俄罗斯开始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伊凡四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沙皇政权,将俄罗斯从封建割据中解放出来,并抵御了来自蒙古人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威胁。
17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彼得大帝的统治将俄罗斯带进了欧洲现代化的轨道。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建立近代化的军队和海军,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18世纪的伊丽莎白时期和叶卡捷琳娜大帝时期,俄罗斯进一步扩大了领土,并成为欧洲的大国。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对俄罗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世纪中叶,俄罗斯发展了工业和铁路,但农民权益的缺乏导致了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这一时期,俄罗斯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系,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
20世纪初,俄罗斯爆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动荡。1917年
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随后十月革命导致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掌权。1918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包括集体化、五年计划和大规模工业化。
二战期间,苏联在欧洲东线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冷战。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和政治体系面临严重的困境。1989年,东欧剧变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俄罗斯概况3-18世纪初的俄国-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概要
两大沙皇的改革
• 俄罗斯的强大始于沙皇时期,而在历代沙皇中,彼得大帝 和叶卡捷琳娜大帝无疑是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位。在俄 国的发展史上,彼得大帝已经成为一个坐标,一个研究近 现代俄罗斯历史的原点。正是彼得大帝,认识到了庞大的 俄罗斯与西欧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并致力于缩小这种差 距。为了深入了解西方的强国,彼得大帝曾乔装打扮深入 了荷兰、英国等国家,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 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 科学文化知识。 • 叶卡捷琳娜二世深入精神层面,打牢了俄罗斯文学、艺术 和思想的基础。正如后人的评价,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 躯体,叶卡捷琳娜女皇则塑造了俄国的灵魂。而列宁对革 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 的重任。
彼得一世的对内改革
• 1.改革中夹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废除大贵族杜马,建立参政院,下 设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 财政等事务。中央设立监察总 署,各省设监察官。他还改革了地方行政机构,将全国分为8个省, 下设50个地区。彼得一世还把教会置于沙皇的权利之下。至此,中央 和地方、行政和宗教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彼得一人身上。沙皇专制空 前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日臻完善。 • 2.改组陆军,建立海军。彼得效法西欧改组陆军,实行招募制,组成 正规军团;积极创办造船厂,建造军舰,组建波罗的海舰队。 • 3.发展工商业。彼得实行重商政策,鼓励商人向工矿投资,开办手 工工厂、冶金工厂、 矿山等。聘请外国专家,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 工厂。 • 彼得一世期间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一方面,改革加强了俄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并使之迅速发展为 高度集权的军事帝国;另一方面,改革的结果深化了封建社会固有的 阶级矛盾,标志着沙俄封建帝国由鼎盛时期逐渐走向衰落。
近代化在俄国的发展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2、成果:
(1)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出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改革的评价:
(1)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军事方面的改革: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进程。(军事近代化)
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俄帝国军队的许多弊病,如军事机构重叠、庞杂;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军官指挥无能,士兵地位低下,没有能动性,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军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国成立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理;炮兵、近卫军、工程兵、作战军和军事院校转归陆军部管辖,结束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对军官的培训,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级军官,士官学校培养军事工程专门人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财产多少,均应服兵役,陆军现役6年,预备役9年,海军现役7年,预备役3年,现役和预备役期满人员编入人民军,直到40岁;军官仍尽量选用贵族。
近代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建设
近代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建设
近代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建设是20世纪初俄罗斯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场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本文将以导火索、革命进程、苏维埃建设为主线,探讨近代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建设。
导火索
20世纪初,沙皇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激化,许多人对旧秩序失望。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其中包括了工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些社会阶层的代表不断呼吁改革,并寻求解决困境的方法。
革命进程
1905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革命浪潮。社会民主工党、人民意志党等先锋组织充当了推动革命进程的主力军。虽然这次革命最终以沙皇政权镇压告终,但它鼓舞了人们的斗争精神,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战场上的连绵惨烈战争为革命埋下了伏笔。2月革命爆发后,叶尔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接过了政权,但
并未满足人们渴望变革的愿望。随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建设
革命胜利后,列宁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俄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1917年12月,列宁和他的同事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标
志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维埃是基于工人和农民代表选举产生的权力组织,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在苏维埃建设过程中,列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
化以及新经济政策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解决土地问题、推动工业发展,同时平衡国内外矛盾,稳定苏维埃政权。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言,它是落后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吸取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的。
背景
1、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处于传统的中世纪状态,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比西欧落后。
2、农奴制的严重束缚,俄国工商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3、沙皇的权力和国家实力由于国家制度的腐败混乱而严重消弱。
4、农民起义和市民骚动给封建制以沉重的打击,
5、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的俄国正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有有限的发展,但与当时先进的
西欧相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之竞争,军事力量也无优势
6、地主商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市场创造条件
彼得一世改革
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
1、军事上,变募兵制为征兵制,创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改进军事装备,举办军事
学校,积极兴办军火工场,使俄国跻身于欧洲军事强国之列
2、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鼓励对外贸易,重视吸取国外先
进技术,首开俄国工业之先河
3、政治上,严厉打击大贵族势力,废除数十个中世纪式的政府部门,设参政院、行政院等10多个新的中
央机构,废除世袭制,打破门第资历限制,量才使用,按功晋升。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直接任命省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
4、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学习西方,设立科学院,创办学校,简化俄文字母,翻译外国书籍,采用儒略历法,
提倡生活习惯的西欧化。、
评价
通过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俄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使昔日贫弱不振的俄国昂首迈开了进人欧洲列强的步伐,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和资产阶级的成长。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俄国近代史年表
俄罗斯
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农奴制统制下农奴缺乏积极性,生产力低下,经济相对英荷落后,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
1695年,彼德一世进攻克里木,获得通向黑海的基地,
1697一1968年,彼得一世派使团前往西欧考察,
1698年,彼德一世全面推进改革P120,俄由内陆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走上近代化之路, 19世纪中期,农奴不断反抗,农奴制陷入深度危机,超义不断,
1854-1856年,俄与英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制腐朽性充分暴露,革命形势成熟.
1861年2 月,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自上而下改革.
20世纪初,俄国已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带在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在中国国土上开战)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领导)
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1937年,苏农业集体化验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鱼晓夫上台,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与美争霸,(美攻苏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继续与美争霸(苏攻美守)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任总书记),提出改革的“新思维“
1991年8月台19日,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浅谈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摘要:
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历史比起其他文化都要短得多,但其文化中,文学、音乐、美术、舞台剧在近两百年从无到有,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文化中耀眼的明珠。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俄罗斯文化复杂化有关,而这,与其形成的环境有关。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拜占庭文化、基督教(东正教)、新教、东方文化、伊斯兰教、佛教、现代西方文化均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文化本身的内在对立与冲突造成了现代俄罗斯文化中东西方的兼容性以及其内部的两极化和极端性。这些原因使得俄罗斯文化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俄罗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中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前斯拉夫人的历史情况已无文字可考。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塔西陀的著作里,他称之为维涅德人。至公元6世纪,维涅德人被称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则被称为“安特人。”那时他们还没有国家,处在原始公社末期。约在公元1世纪,斯拉夫人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支,即东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之后又内部分化、外部同化形成南斯拉夫人。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此后东斯拉夫人属于东罗马帝国,西斯拉夫人属于西罗马帝国。这段时期,俄罗斯还在原始的氏族时期,信仰为本土的多神教。此后,东斯拉夫
人经过几次文化演变,成为独立的一个民族,他们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所以,分析现当代的俄罗斯文化不能忽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其文化中的影响。
俄罗斯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元998年,基辅罗斯国家接受拜占庭的基督教,即当时的基督教东派教会,史称“罗斯受洗”。可以说,俄罗斯所有教化人伦和精神启蒙等都自“罗斯受洗”开始。此前,俄罗斯在西欧人眼中,属于不谙文明的异族蛮邦。因此,公元988年的“罗斯受洗”,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更为重要的是,是使还没发展到文明程度的俄罗斯民族有一种新的文化奠基。
[笔记]俄国近代史
俄国近代史
(eguo jindaishi) 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演变,直至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及其终结的历史。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俄国从处于东欧一隅的内陆国家发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帝国;由于溶欧亚两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于一身,沉重的封建关系赘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俄国最终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史学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启动俄国近代化过程的改革为俄国近代史的开端。彼得大帝执政时期(1689—1725年)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从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沙皇个人拥有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贵族地主阶级是统治的支柱,广大人民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由于国家的扶持而出现近代工业,但农奴制也日益强化。手工工场基本上也使用农奴劳动。18世纪下半叶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有所增长,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增多。但是农奴制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资本主义因素成长的严重桎梏。因此,俄国近代前期的一大特点是,当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农奴制早已消灭的时候,俄国农奴制方兴未艾;当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越来越稳固。
俄国历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者。18世纪前,由于力量不足,只实行地域性蚕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国转向争夺世界霸权。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和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俄国终获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18世纪后期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对乌克兰的完全占有。19世纪上半叶又征服中亚、高加索地区,占领整个东西伯利亚。1809年合并芬兰。1801—1812年合并格鲁吉亚、比萨拉比亚等地。俄国成为庞大帝国,从单一的俄罗斯民族变成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俄国政府在各民族地区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迫俄罗斯化。在国际舞台上,沙俄充当扼杀一切进步事业的“国际宪兵”。18世纪末、19世纪初参加反法同盟,镇压法国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时出兵镇压。
从近代俄国外交思想看俄罗斯对外政策
-14-
戈尔查科夫的外交思想
Gorchakov 1798-1882
• 他的外交活动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脱离俄国的传统——利用 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来扩张俄罗斯的势力。戈尔查科夫之 所以能使衰败的俄国维持原有的大国风范,其中很重要的 一点就是没有容许德国过分削弱法国从而在欧洲建立霸权。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和平条件下,德国没有任何正当的 理由……就向赤手空拳的法国猛扑过去,把它彻底消 灭,——我们对此不能袖手旁观。失去这样一个重大的政 治因素,使同我们的利益不相容的。” 在东方,俄国的 推进与英国发生了利益冲突,戈尔查科夫过早地发出照会, 在于说明俄国向前推进的正确性。戈尔查科夫向外扩张的 指导思想就有章可寻,英国学者认为是“俄国为了保护它 的边界,不得不征服正在掠夺俄国保护下的人民那些桀骜 不驯的游牧民族,使之归属俄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一 过程需要投入的力量愈来愈大。”
-9-
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思想
Alexander I 1801-1825
在外交方面亚历山大刚刚执 政时,希望有一种稳定的外部环境 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应贵族们的要 求,他改变了联法反英的政策,并 且召回了原来远征印度的哥萨克兵 团。他要同所有的国家建立和平关 系,一概声明无意扩大俄国版图
-10-
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思想 Alexander I 1801-1825
-4-
彼得大帝的外交思想
沙俄建立与近代俄罗斯文化盛衰
沙俄建立与近代俄罗斯文化盛衰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历经磨难和变革之后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和文化。沙俄时代是近代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的开端之一。本文将从沙俄时期的建立和近代俄罗斯文化的盛衰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沙俄时期的建立
沙俄,是由沙皇政府治理的一个庞大的帝国,其领土延伸到了整个东欧地区和亚洲的一部分。沙俄的实力和地位,取代了破败的莫斯科公国,开始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力量。沙俄的建立始于16世纪中期,从1682年起,伊凡五世被推翻,彼得一世成为沙皇,开始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
彼得一世通过对外扩张和对内改革,使得沙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重视科技和军事,建立了俄罗斯工业和海军,并在俄罗斯领土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项改革是从瑞典引进西式文明,并在俄罗斯本土进行普及。彼得一世的改革使得沙俄在欧洲地区拥有了一个新的形象。
近代俄罗斯文化的盛衰
沙俄建立之后,俄罗斯文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俄罗斯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趋势。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也非常著名。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巨匠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国内深受欢迎,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俄罗斯文化在20世纪中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化遭受了极大的打压和破坏。为了维持政治统治,苏联政府强制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改革,
控制了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很多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迫沉默或者流亡海外,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也被强行毁灭。
克里米亚战争与近代俄罗斯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与近代俄罗斯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冲突,不仅动摇了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俄罗斯,也为后来的俄罗斯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克里米亚战争使俄罗斯认识到自身的腐败与落后。战争的失败摧毁了俄罗斯帝国的威信,揭露了其军事和行政体制的腐败。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低效率和腐败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促使了俄罗斯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内部改革。
其次,克里米亚战争推动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在战争之后,俄罗斯开始向西方学习,引进了一些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例如,俄罗斯开始建设更为现代化的铁路和工厂,以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此外,茨威格和普列汉诺夫这两位改革者的出现推动了俄罗斯的改革进程。茨威格提出了与农奴制度有关的改革议程,而普列汉诺夫则致力于推进教育和文化的现代化。
克里米亚战争还激发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面临来自西方大国的侵略,这引发了俄罗斯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战争结束后延续下来,并成为19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动力。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倡导民族独立和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政治改革。
然而,尽管克里米亚战争带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倡议,但同时也加剧了俄罗斯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战争期间,俄罗斯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革命思潮开始浮现,这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许多改革者和知识分子对现存的俄罗斯社会和政府体制感到不满,并积极寻求改变的道路。他们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反对派力量,对俄罗斯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代俄国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近代俄国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近代俄国革命不仅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苏联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俄国革命背景、推动因素及对苏联建立的
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俄国革命背景
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俄罗斯帝国的一系列革命事件,主要
包括1905年的第一次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从19世
纪末开始,俄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专制的沙
皇统治、封建制度的存在、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剥削以及对外侵略战争
的持续,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二、推动因素
1. 社会不平等与民主要求:俄国社会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分化。大量
的农民和工人遭受着贫困和剥削,对社会不平等感到不满。同时,普
通民众对于参与政府决策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逐渐
升温。
2. 激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在这个时期,俄国涌现了众多激进
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领袖,他们站在阶级斗争的一线,积极呼吁变革和
革命。这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觉醒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崩溃,军队的惨败加剧了对沙皇政权的不满情绪。
战争期间的供应不足和苛刻的战时统治加深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对苏联建立的影响
1. 创造了条件:俄国革命为苏联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通过推翻沙皇政权,革命者成功掌握实权。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力量为后来的政治体系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俄国共产党的崛起:革命后,列宁领导的俄国共产党崛起并最终取得了政权。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将俄罗斯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使得俄国革命不仅仅是一场修正现有政治体制的革命,而是一个全新的政治和经济实验。
俄罗斯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具体情况介绍(一)
俄罗斯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具体情况介绍
(一)
引言概述:
俄罗斯历史是一个丰富且漫长的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本文将概述俄罗斯历史的不同时期,并详细介绍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
I. 原始社会时期
1. 早期统一: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斯拉夫人开始在该地区定居,形成早期的政治团体。
2. 蒙古统治:在13世纪,蒙古帝国的入侵将俄罗斯各地统一起来,并迫使他们接受蒙古的统治,建立了金帐汗国。
3.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成为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
4.伊凡雷帝的统一:在16世纪,伊凡雷帝成为第一个统一俄罗斯的君主,并建立了俄罗斯沙皇制度。
II. 沙皇时代
1. 扩张与西方化:18世纪,沙皇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开始向西方看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口岸扩张。
2. 出现了新的统治者:叶卡捷琳娜大帝成为沙皇时代的重要统治者,她继续改革并加强了俄罗斯的国力。
3. 田园改革:19世纪,亚历山大二世的田园改革试图改变俄罗斯农村经济,但效果甚微。
4. 社会动荡: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包括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和1905年革命。
5. 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彼得格勒的名字被改为列宁格勒,以纪念革命领袖列宁。
III. 苏联时期
1. 俄国内战:1917年至1923年,俄国内战爆发,布尔什维克党最终获胜,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斯大林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约瑟夫·斯大林担任总书记,苏联进行了集体化和工业化,但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饥荒。
俄国近代史
俄国近代史
(eguo jindaishi) 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演变,直至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及其终结的历史。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俄国从处于东欧一隅的内陆国家发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帝国;由于溶欧亚两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于一身,沉重的封建关系赘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俄国最终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史学界一般以彼得大帝启动俄国近代化过程的改革为俄国近代史的开端。彼得大帝执政时期(1689—1725年)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完成了从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沙皇个人拥有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贵族地主阶级是统治的支柱,广大人民没有任何权利。经济上由于国家的扶持而出现近代工业,但农奴制也日益强化。手工工场基本上也使用农奴劳动。18世纪下半叶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有所增长,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增多。但是农奴制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资本主义因素成长的严重桎梏。因此,俄国近代前期的一大特点是,当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农奴制早已消灭的时候,俄国农奴制方兴未艾;当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越来越稳固。
俄国历代沙皇都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主义者。18世纪前,由于力量不足,只实行地域性蚕食政策。彼得大帝使俄国转向争夺世界霸权。通过与瑞典的北方大战和不断的对土耳其战争,俄国终获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18世纪后期三次瓜分波兰,实现对乌克兰的完全占有。19世纪上半叶又征服中亚、高加索地区,占领整个东西伯利亚。1809年合并芬兰。1801—1812年合并格鲁吉亚、比萨拉比亚等地。俄国成为庞大帝国,从单一的俄罗斯民族变成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俄国政府在各民族地区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迫俄罗斯化。在国际舞台上,沙俄充当扼杀一切进步事业的“国际宪兵”。18世纪末、19世纪初参加反法同盟,镇压法国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时出兵镇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的俄罗斯逐步从一个边缘化的国家变成一个地域广阔、军事强大、政治高度专制的封建国家,起对欧洲近代政治、国际关系等都有重大影响。本专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特征:国家理论和国家政策居中心地位是近代俄罗斯的国家特征。国家理论为东正教、沙皇专制制度和国民一致性。三者的美妙的结合是俄罗斯发展和力量的源泉。它使俄罗斯长期处于自然的合理的状态,没有任何动荡。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争夺出海口成为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这是彼得大帝时期为俄罗斯定下的国策,被历代沙皇继承,包括斯大林。
2、同一性:俄罗斯帝国的同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信仰的同一性,东正教自传入俄国后,基本没有多大的变革。第二是经济同一性,俄罗斯的经济尤其是帝国主义阶段,有两个大特点,一个是高度的垄断,另一个是严重依赖沙皇的优惠政策和外来的投资。第三就是政治同一性,这是经过长期考验的俄罗斯政治制度。
3、地区特征:近代以来俄罗斯的地区特征可包括本部的地区特征和非俄罗斯的地区特征。总体上,俄罗斯本部与西部边区比,相对落后,在俄罗斯本部,也只有少数几个地区比较先进。非俄罗斯本部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波兰和乌克兰。此外,白俄罗斯、立陶宛在许多方面都比俄罗斯本部发达。
参考文献
1、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邵丽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戴桂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王晓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和俄国、中国社会性质转变时期的经济思想,蒋自强、张旭、王如芳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祝政宏,世界历史,2004/05
6、彼得一世时期的俄中交往对俄国的影响,赵相群,甘肃农业,2006/10
7、俄罗斯西化历史的反思,焦统骞,欧洲,1995/06
8、俄日两国近代化的历史启示,张广翔,长白学刊,1996/01
9、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10、略论新疆俄罗斯族的形成,江梅,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01
11、中、日、俄3国文化近代转型比较,雷丽平,东北亚论坛,2004/04
12、16—19世纪西伯利亚地区英国人活动探微, 王继庆, 西伯利亚研究,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