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
日本及日本人的起源之谜
到今天,日本人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和争论都很多,大家“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吵得难解难分。
说法之一认为,现今还居住在日本北海道上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就是日本列岛上最早期的居民。
只是,阿伊努人的相貌特征与现在的日本人并不相同,他们更接近白种人的特征。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日本民族,他们是从遥远而寒冷的北部欧洲而来,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由于与日本其他民族混居与通婚,才逐渐拥有了黄种人的特点。
但仍然有学者认为他们的来历以及人种都还是有争议的问题。
至于他们是不是日本最早的居民,学者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
吴太伯的后代另一种说法认为日本人是吴太伯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民族始自中国。
虽然很多日本学者极力反对这一观点,但这种说法却在中国及日本古代就开始流行。
吴太伯是周太公的长子,也是后来着名的周文王的伯父。
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即周文王的父亲)之后东渡到了日本,创立了大和民族,也相继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日本历史上有野史这样记载,但在后来遭到了被焚的后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东北亚的一支骑马民族(即马背民族)征服日本后,建立了大和国家。
当然,批判这种说法的人就更多了。
看来,追寻日本人的根的路途还得继续走下去。
揭示日本人的起源,是一件比你想象的还要困难的任务。
在当今世界的强国之中,日本人拥有最独特的文化和环境。
他们的语言起源是最具争议的语言学问题之一。
这些问题,是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别人看待的核心问题。
日本强烈的控制欲,和与邻国敏感的关系,使揭掉神话的外衣寻找答案比以往更加重要。
寻找答案很困难,因为证据之间互相矛盾。
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日本人在外貌和基因方面和其他东亚人特别是韩国人相似。
和日本人喜欢激动一样,他们在文化上和生物学上相当接近,只有位于北海道北端的吓夷人例外。
总的来说,这些事实似乎可以证明,日本人刚刚总亚洲大陆来到日本岛不久,因为时间太短了,他们还没有从他们的亚洲近亲那里发生太多改变,而吓夷人才是那里的原住民。
日本人可能由猪和狼进化而来
日本人可能由猪和狼进化而来据美联社报道:最近,科学家在对人类基因测试时,发现日本人的基因与人类其它民族的基因完全不同,而是与狼和猪的基因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而证实了日本人确实是由非类人猿进化发展而来的。
这是一位不愿说出姓名的基因权威科学家日前向记者透露的,这位科学家是国际人类基因测试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担心此发现被隐瞒,人类最终会被非人类高智商动物消灭,因此,他冒着巨大的压力公开了此最新发现。
据悉,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曾被告知不得向外公开此秘密。
该发现与传统的人类进化论不同,它对于人类进化发展史和人类和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此前,曾有人类进化学家提出日本人可能是由狼和猪的杂交后代进化发展而来的,但是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
此新发现公布后,引起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反响和关注。
日本政付对此事持低调态度,至今未有作出任何评论。
又据东京最新消息日本政付外务省今天就日本人基因事件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民族历史上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今后日本人也不会危险人类的和平,希望国际社会不要对日本人产生担忧,不要散布日本威胁论。
据悉,日本政付已向国际人类基因组织提供了一笔巨额资金,要求他们否认日本人基因特异性的发现,并停住一有关日本人基因的研究和测试。
一位前日本政付高级官员透露,日本科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发现了日本人基因的特异性,同时日本社会发展学家也曾对日本民族的进化起源提出许多疑问,认为与大陆人类隔绝的日本人的进化发展有自已独特性。
现在,日本科学家迫于日本政付和日本极右势力的压力,正试图证明可能是日本人共同的祖先的原始狼和原始猪对人类具有亲和性,不会成为人类的敌人。
另据综合消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今天在华盛顿表示,日本人基因事件不会影响美日关系,美国政付始终视日本为美国长远利益的重要盟友。
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外交发言人对此事表示严重的关注,希望日本以史为戒,不要与人类为敌。
亚洲一些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对此事表示震惊,呼吁国际社会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人的起源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日本人群的起源和分布概括如下:1.至少在3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日本出现了人类,但化石仅有冲绳岛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港川人。
2.大约在距今至少10000-2300年以前,日本列岛生活着拥有低面、低眶、低身材和巽他型牙齿类型且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的日本新石器时代绳文人,他们可能是分布在中国南方、日本大陆和九州群岛等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人的后裔,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他们通过微进化过程和一定程度的与其他人群的混血发展成为北部北海道阿伊努人,同时发展成西南冲绳岛的琉球人。
3.从大约2300年前的弥生时代初期开始,一批高面、圆眼眶、扁平鼻骨、高身材和中国型牙齿类型的人群从亚洲大陆登陆日本的北九州地区和本州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与日本原住民共同混杂生活。
之后,这样的人群从古坟时代末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向本州岛东部扩散,他们向北和向南扩散很慢,致使北海道阿伊努人和西南岛屿的冲绳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绳文系统原住民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元素。
在移民的扩散过程中,虽有混血发生,但来自亚洲大陆移民的基因优势超过了日本原住居民,逐渐演化为现代日本人。
从中世纪早期至今的600年间,日本人群基本没有来自海外的重要基因。
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对这些移民的来源地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因为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都有限,比如缺乏与弥生时代初期相当的长江或江淮流域的人骨资料,而对朝鲜半岛的人骨研究也不是很清楚。
尽管人骨形态显示江苏三星村与日本渡来系弥生人最接近,但时代上有200 0年的差距。
此外,还缺乏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论。
所以,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也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在探讨现代日本人群与中国大陆的渊源关系时,考古文化上的联系、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本人原来是哪国人
日本人原来是哪国人
日本人的祖先是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此外,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目前所认为是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而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
日本人是由日本诸岛的土著居民绳文人和从朝鲜半岛远渡而来的弥生人不断混血传承的。
一支由东京大学和综合研究生院大学等构成的研究队伍在2012年10月31日联合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该团队在至今已经公开的日本本土绳文人、亚洲人和西方人等约460人的DNA数据上追加分析了矮奴和冲绳人等71人的数据。
矮奴是从公元前5世纪起就一直居住在北海道等东北部地区的日本原始居民。
分析结果表明矮奴从遗传学上和冲绳人最为接近,其次是日本本土绳文人、韩国人和中国人。
同时也表明绳文人从遗传学上来看,要比矮奴和冲绳人更接近于韩国人和中国人。
这也就意味着自3000年前起,在日本列岛的绳文人就不断与来自东亚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的弥生人进行混血,相反南北相望的北海道和冲绳地区的人之间的混血就进行缓慢。
所以,在这些地区当地人的遗传特征保存下来得就相对多一些。
历史上日本人的祖先是谁
历史上⽇本⼈的祖先是谁 ⽇本是我国⼀⾐带⽔的邻国,⽇本有着很多与我国相仿的传统⽂化,在⽂字上也与汉字相通,那么⽇本的祖先真的与我们的⼀样吗?⼩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本⼈的祖先到底是谁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多的谈论到⼀个问题,那是就是“⽇本⼈的祖先到底来⾃哪⾥”?秦朝有个传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500名童男⼥去了⽇本,在⽇本定居,繁衍⽣息,建国。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汉书》对⽇本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可见,当时⽇本岛已经有居民,有国家了。
《汉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徐福东渡是在秦朝,秦朝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两者相差100年,500名童男童⼥⼀百年就能⽣育发展为百余个国家,这现任不可能,所以,徐福和那500名童男童⼥显然不是⽇本⼈的祖先。
中国⼈关⼼⽇本⼈的起源,这是出于兴趣,⽽⽇本⼈关注⾃⾝起源,便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了!是的,⽇本⼈对于⾃⼰的起源的探索从来没有放慢过脚步。
如何判定⼈的种群?很⼤程度上是以语⾔为确定族群。
世界上语⾔系属分类可分为10类,⽽⽇本语属于其中的阿尔泰语系韩⽇-琉球语族(有争议),⽽我国的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及哈萨克族有着较近的学院关系,故,⽇本⼈祖先可能为现在中国的新疆、辽宁、北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内、外蒙古)迁移过去的。
但是1979年,⽇本的⼈类学教授提出了个新的观点,⽇本⼈的祖先是从现在的云南省迁徙过去的。
但是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争议,都拿不出⾜够的证据证明⾃⼰的观点的正确性,⽇本⼈的起源究竟如何,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证据的出炉,⼀定会真相⼤⽩的。
古时候的⽇本国王是有多矮 ⼤家可能都知道,古时候的⽇本被称为倭国,因此明朝就把侵犯我国沿海地带的⽇本兵称为倭寇。
所以才有了戚继光沿海抗倭的光辉事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会被我们称为倭国,难不成是因为他们长得矮吗? 哈哈,虽然是⼀个不怀好意的猜测,但真实的历史确实如此——真的是因为⽇本⼈矮,所以才被我们天朝称为“倭”⼈,⽽且还在后⾯加了⼀个“奴”字。
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
・日本史研究・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张雅军内容提要 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和比其早的绳文时代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可能不具有继承关系。
本文主要根据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
此外,还从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源乡。
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因古代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有限,而且可能与日本弥生时代人起源有关的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少;因此,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关于弥生人源乡在哪里还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关键词 日本 种族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在日本上古史研究领域中,日本民族(即今天的大和民族)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学说林立、充满争议的研究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人类学、特别是体质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体质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日本人群种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作一番回顾和分析①。
一日本出现人类应该在至少3万年前,但人骨化石发现很少。
迄今为止比较可信的早期人骨化石,仅有日本冲绳县港川采石场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港川人(M inat oga wa)。
大约1万年前左右,冰河期后海平面的上升将日本岛屿从亚洲大陆分离出来后,日本岛屿发展出一支独特的文化传统,称为“绳文文化”(以陶器上装饰有绳纹而得名)。
绳文人的基本经济生活主要依赖狩猎、采集和捕鱼。
绳文时代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随后转为弥生时代,这个转变时期以来自亚洲大陆的稻作农业、金属工具及与绳文人不同形态特征的人群的出现为标志。
弥生时代历时约600年(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在大约公元300年前后日本进入古坟时代。
日本列岛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从日本全国来看,居住在九州北部和本州南 部的弥生人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具有较明显的 东北亚人得特征,而后者则具有较明显的土著 冲绳人的特征。 2012年11月,日本有研究称日 本人是弥生人和绳文人混血而成的。
(四)古坟•大和时代(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 古坟时代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 的时代,因为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 名。古坟时代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畿地区出现了“朝廷”,即大和朝廷。
(二)绳文时代(约为1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 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由于制作绳文 图案的陶பைடு நூலகம்,被称为绳文人。
(三)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弥生人是指弥生文化时代,又叫弥生时代的 原始人,约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因代 表该时期文化特征的陶器,最初发现于日本东 京都文京区弥生町,所以称为弥生人。
大和朝廷为了吸收大陆的先进文化,大量接 受登陆日本列岛的外来人,从而使外来人口急 剧增加。根据考古资料判断,古坟时代踏上日 本列岛的人也具有东北亚人的特征,他们大都 居住在日本西部,从而使东西日本人的差异比 弥生时代更明显。 (五)现代日本人 今天,人们不难发现日本东西部在语言、风 俗习惯、食物偏好、考虑问题的方式等日常生 活的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不仅如此,东西部日 本人的身高、头和面部形态、指纹、掌纹、血 型、DNA分布频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2、关于日本人得起源 现代日本人是土著的绳文人和进入弥生时 代以后的日本周边族群的人融合,逐渐形成 了。
日本人的形成
(一)石器时代(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 根据考古发现,目前发现的被认为是日本人直 系祖先的最早的遗骨,是距今约18000年的人 类遗骨。这种遗骨以“港川人”为代表。目前 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都属东南亚系人。
日本人基因变迁
复杂,不仅有北方人群常见的D4、D5
B5、N9a、M7b、M7c、F等。现代日本男人,弥生人后代约占45~50%,食人族D2的后代约占
35~40%,其他死剩种约占 10~15(或20)%。
一、关于日本的D2食人族
远古岭南O系最早向长江流域迁徙时,发生过女人被小矮黑D系劫抢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手段
相当残忍,食人族留女不留男,抢女人时对族群的男人或吃掉、或杀掉,一个不留。早 期
相对于岭南O系来说,长江流域的D系小矮黑是相当可怕的狩猎族群。第一可怕是,最早期小
矮黑D系猎人要比岭南的O系人强大,因为他们从非洲迁入云南一带 要比O系迁入岭南早
,而女人N9b、G1b、D10、Y等更多遗留了下来。日本男人有C3*,但比例不算高,且都与中
国东北C3*人群有较近的距离,估 计是来自二千多年前的东胡,其混在弥生人当中进入日本
,而早期来自日本北方的C3*可能已被D2食人族吃光。
(五)3500~2800年前,中国东部稻作文化传播者进入日本,父系主要是东夷002611及江浙
C1又欺负北方岛屿的C3*,致使更多的母 系M7a及N9b、G1b、D10、Y等沦为食人族的女人。
D2食人族劫抢了长江中下游的O系人群的女人,并从中窃取到最早的制陶技术并带到日本。
(四)2~1.3 万年前,末次主冰期低海平面期,父系C3*及母系N9b、G1b、D10、Y等从俄远
东-库页岛南迁日本北海道,后来他们碰到了日本南方的D2食人族,男 人C3*几乎全被吃掉
16.0kaB.P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18.3~16.6kaB.P的港川人、 15.2kaB.P的下地原洞穴等遗
日本概况2历史
2历史祖先: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蒙古人种现代的日本人组成:旧石器时代的人,中国,朝鲜,东南亚等混血形成的人起源:公元4世纪关西天皇家族祖先统一100多个小国。
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四国。
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公元前660年建国,2月11日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历史时代:原始_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原始,古代:大概1万年前—公元后11世纪,绳文弥生古坟奈良平安中世:12世纪—16世纪,镰仓室町。
新兴的武士开始掌握政权,建成封建制度近世:16世纪—-19世纪,安土/桃山江户。
将军和大名统治,支撑经济的是农业(幕藩体制)近代:19世纪后半—1945年绳文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形成日本人种和日语原型10人为一户竖穴住居,打猎,捕捞为生,无贫富差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后3世纪,从朝鲜传入水稻种植,金属器具使用,产生贫富差,形成日本文化的原型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公元6世纪。
①公元4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乱立的小国并进入朝鲜②5世纪朝鲜人带来了铁器制陶、纺织、土木等技术,同时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
③公元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并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
奈良时代(七世纪)①公元710年,定都平城京(奈良),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重视佛教文化(飞鸟文化),宋朝传来茶道。
②公元7世纪,聖徳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大化改新。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仿效了隋、唐,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③文化遗产和歌集:《万葉集》歴史書:《古事记》敕撰历史書:《日本書記》汉诗集:《懐風藻》平安时代(8-11世纪)①8世纪末,定都平安京(京都)②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地方混乱,武士强大起来。
③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④和大陆断交后,日本独特文化繁荣:和歌集: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随笔:枕草子。
平安双壁=《源氏物语》+《枕草子》镰仓时代(12-13世纪)①12世纪末,源頼朝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武家政权)政权。
日本人的起源研究
日本人的起源研究一、苏美尔--三苗--日本人苏美尔人就是日本人,后来的三苗也是日本人,日本人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最初日本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创立了苏美尔文明,后来被炎帝神农氏萨尔贡(Sargon)打败,古提人公孙黄帝打败了炎帝神农氏家族后,苏美尔人(日本人)与黄帝族结盟,归顺于黄帝家族,共同对抗炎帝世家。
三苗的祖先缙云氏在黄帝身旁做官。
《舜典》:“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传说中三苗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民族,三苗就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
这说明了三苗和苏美尔一样,都是文明先进的民族。
其间蚩尤作乱,《尚书·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
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
这个苗民就是三苗之民,寿麻、三苗、苏美尔实际上都是日本人。
两河流域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最初苏美尔人(日本人)建立了苏美尔文明,然后萨尔贡神农氏打败了苏美人建立了阿卡德帝国,再然后古提人公孙黄帝打败末代炎帝榆罔建立起了古提王朝。
古提王朝就是黄帝建立的统治世界的大夏。
公元前2120年,渔夫出身的乌鲁克人乌图赫加尔起兵自立为乌鲁克王,并且打败了库提人,俘获了库提人的末代国王梯里根(Tiriga),乌图赫加尔占领乌尔后任命乌尔纳姆治理乌尔。
乌尔纳姆则是乌图赫加尔的女婿,乌尔纳姆就是共工,乌图赫伽尔是苏美尔人。
这是一个苏美尔人和共工集团高加索人组成的联盟。
苏美尔人缙云氏的后代三苗人与共工叛乱,建立乌尔第三帝国,称为苏美尔阿卡德王国。
帝舜打败第三帝国后,三苗民(日本人)从两河流域逃到了非洲。
交趾国就是日本人建立的寿麻国,在现在的索马里。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寿麻之国。
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
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
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
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正立无影,表明处在赤道附近。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
日本の国民性
集团归属意识
“一切为了家”的观念变成了“一切为 了企业”的爱社精神, 模拟的血缘关系将职工紧紧地与企业的 命运连在了一起。 “终身雇佣制”保证了职工稳定的收入 和安定的生活。优厚的企业福利待遇将 职工和家属整个地融入企业之中。
集团归属意识 为了保持集团的团结和统一,“以 和为贵”的理念成为日本人的行为 准则。 “和”具体表现在“忠”和“”孝 “上,是集团内部的个人为换取集 团内部的和谐与统一,以泯灭个性 为代价而自发形成的合作意识和牺 牲精神。
日本国民 一、日本民族的起源
二、日本文化的特点 三、日本人の国民性
一、日本民族的起源 1 、日本人的祖先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亚大陆人类迁徙到日本并滞 留而形成。对于日本民族的起源,一度存在两种观点:南方说和 北方说。南方说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中国长江以南;相反, 北方说认为中国北方才是日本人的祖先的来源地。而借助现代科 技手段,科学家们现在基本赞同日本祖先来自贝加尔湖畔外蒙古 境内。 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就已经出现人类的遗迹。到新石器时代(公 元前8000-公元前300),出现了绳纹文化,那时的日本人祖先依 靠打猎和采集为生。 到弥生时代(公元前300-300),大批渡来人由朝鲜半岛到达日 本,特别是到关西,以大阪(OSAKA)为界。这些人大多来自中 国东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地区。这些人被称为弥生人,他们就是日 本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日本民族祖先的来源之一。 日本民族中绝大多数属于大和民族,大约有1亿多人;其他少数 民族中,琉球人主要居住在冲绳地区,而阿依努族则是北海道原 住民。
日本在战后,将视野再次转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借鉴美英俄 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从而实现了现代化高速发展。
虽然日本在很多方面移植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是又不是 照搬和全盘西化。比如佛教,中国的佛教宣扬的是‚出世‛思想, 和尚的戒律十分严格;在日本,僧侣可以结婚,‚僧侣‛是作为 一种职业存在的。又比如说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孝为本,尽忠次之,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日本人则提倡忠孝一体,而且忠的地位要 远远高于孝。再比如,欧洲的管理方式讲求个人主义,个人的表 现占主导地位;在日本,管理中追求的理念则是团队精神,有时 为了保证团队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在移植之中有改造,这是日本飞速发展的原因。日本的考察团, 每到一处,都是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给被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有不少 考察团则是借考察之名,行出国旅游之实,
日本人种的起源
日本人种的起源日本是否单一民族?日本民族从何而来?在日本古代,向大和朝廷挑战的的原日本人,其真相又如何?熊袭、隼人、虾夷、土蜘蛛族、国栖族、出云族、肃慎,这些和大和政权对抗的民族又是从何而来?日本最早的居民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爱知县发现的牛川人。
牛川人约生活於十万年前。
约距今一万年前至纪元前三世纪的七、八千年间,称为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是因为当时的陶器上有绳纹模样,故称之。
绳文人过着狩猎、采集、渔捞的生活。
这绳文文化是由美国的动物学家摩斯於一八七七年发现的。
他在东京的大森车站附近发现贝冢(大森贝冢),并发掘出人骨。
这贝冢,北从北海道,南至琉球,散布在日本全国各地,约有二千五百所左右。
绳文人的成年人平均身高,男性一五八公分,女性一四八公分。
头骨比现代日本人还大。
其平均寿命,男三十一一岁,女三十一三岁。
绳文人有依年龄拨牙的习俗。
成年人死亡时,大都是屈葬。
而幼儿用瓮棺葬。
纪元前二、三世纪,稻作文化从中国江南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青铜器与铁器也同时传来,改变了整个生活型态,这是弭生时代的开始。
弭生时代约有五、六百年。
弭生文化是因於东京都文京区弭生町发现陶器而命名的。
弭生人身高比绳文人高,脸与鼻子则较窄。
人类学家金关丈夫博士推断,弭生时代初期,由朝鲜半岛的某种族集体迁徙至日本,与绳文人混血,形成北九州弭生人。
南方的勇士──熊袭与隼人狩猎民族,凶猛勇敢的隼人在日本九州的南端,也就是在今日的宫崎县(从前称日向)及大隅半岛(今鹿儿岛县)一带,曾经是狩猎民隼人族的根据地。
「隼」是一种类似老鹰的迅捷猛禽,由於隼人勇猛果敢,所以冠上猛禽的称呼。
在「新唐书」的「倭国传」里,曾提到「邪古、波邪、多尼」等地名。
邪古相当於今日的屋久岛,多尼是种子岛,而波邪(HAYA)就是隼(HAYA)。
这隼人的根据地,几乎都是火山砂与凝灰岩的土质,既不适於水田耕作,而且也因为养分不够,不能作为旱田,因此只能靠狩猎来维持生活。
他们潜海捕鱼,上山追捕野兽,外表看起来非常强壮、凶猛。
(2)解读日本人的基因和起源
(2)解读日本人的基因和起源遗传学人类基因Y染色体单倍体技术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各方对此期待甚高,希望就此解读人类进化、变迁与人种之谜。
编者对此也满怀期待,但是网上对这些研究数据的解读却是误解甚多。
最近网上有人发表了东邻日本人的基因数据,Y染色体数据如下:日本人和族的Y染色体类型中,其中O2(东北亚黄种人)--M95占31.7%,O3(华夏黄种人)--M122占20.1%,O1(华夏黄种人)--M119占3.4%;D(小黑种人)占34.7%,D1(小黑种人)占4%;C1(褐种人)-M8占8.5%;N(北欧黄种人)占1.6%。
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中,C1(褐种人)--M8占90%,D(小黑种人)占10%。
网上的解读大多是:小黑种人成分占有41.7%,日本人是小黑种人;东北亚黄种人占31.7%,日本人是东北亚黄种人;华夏黄种人占23.5%,日本人是华夏黄种人;甚至还有说是动物基因,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有个对数据解读的误区,这些数据无疑是有根据的,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太大。
但是数据的解读方法与统计方法一致才不会出现缪误。
这组数据是在一定数量(如10000个)个体抽查的结果,正确的解读如下:10000个日本和族人中,具有小黑种人成分的人占有41.7%,具有东北亚黄种人成分的人占31.7%,具有华夏黄种人成分的人占23.5%,具有褐种人成分的人占8.5%;具有北欧黄种人成分的人占1.6%。
同样解读阿伊努人的Y染色体类型:10000个阿伊努人中,具有褐种人成分的人占90%,具有小黑种人成分的人占10%。
这样的解读结果只能是:日本和族是多个人种的混血民族;而由于褐种人本就是具有小黑种人的基因,所以阿伊努人基本是纯正的褐种人。
而历史的资料表明,日本人的主体是和族,另外有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琉球族,现今琉球族已基本被和族同化。
和族亦称“大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占总人口的98% 以上,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系统特征是头较短,黄皮肤,黑头发,体毛和胡须较少,身材普遍较矮。
从贱民到部落民,看日本这类人的历史变迁,挣扎中前进
从贱民到部落民,看日本这类人的历史变迁,挣扎中前进日本从江户时代、明治维新一路走来,又经过二战洗礼,如今发展得风生水起,一跃而为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去年仅次于美中,备受世界瞩目。
按理,这样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极为平等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因为正是每一位日本国民的辛勤付出,将自己的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才创造了今天灿烂的文明,结成了累累硕果,让世界刮目相看。
事实上,日本也自称是极为民主的国度,而民主的最大亮点,就是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接受优质教育,共享发展成果,继续把国家发展得又快又好。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至今还存在荒唐可笑的歧视现象,被歧视者在幕府时代被称为'贱民',将其归为'化外社群',明治维新开启后,为体现民主精神,政府美其名曰'部落民',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虽然刺眼的'贱称'被部落民取代,但'部落'依然带有歧视性色彩,因为部落一词来自于人类早期氏族社会,而氏族社会显然尚处于蒙昧时期,与现代文明无交集可言。
要说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也就罢了,毕竟美国是移民国家,白人至上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那么日本并非移民国度,除了'虾夷人'、'琉球人'被其强行臣服,其他人种大多是日本原住民,为什么还会存在成见、偏见乃至歧视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部落民,了解一下他们的'前世今生'。
幕府时期之'贱民'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继任后,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军、大名、天皇乃至中上级武士居于高位,下级武士乃至农民、工匠、商人均地位低下。
除此而外,诸如娼妓、僧侣、虾夷人及外籍人士一律归为'边缘人','有待确认'。
日本历史简介
日本历史简介1、日本人的祖先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许多不明之处。
因为,很多日本人的婴孩,在臀部有被称为蒙古斑的青斑;因此,一般认定日本人是属于的蒙古人种。
日本列岛中,从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居住,也发现了当时所遗留下的石器和人骨。
过去认为这些原住民,是不同于现在的日本人,后来是因为现在的日本人祖先迁入后,驱逐了原住民。
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认为日本人的祖先,不仅仅是旧石器时代起的居住者,此外也包含了从中国、朝鲜、东南亚等地来的许多人种,也都移往到日本,传入其文化,逐渐地混血,而成今日的日本人。
2、日本国的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分立着一百多个小国家,后来这些国家逐渐被统一,而成为一个国家。
公元四世纪时,关西地方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国家,也就是今日天皇家系的祖先。
在这个时期,日本国的范围,从本州的西半部和九州的北半部一直延伸到四国一带。
由于日本国是长期间逐渐被统一而成的,因而很难确定于何年何月所建立。
在公元八世纪编辑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的史书里,记载着公元前六百六十年,初代神武天皇的建国、即位的事迹。
由于神武天皇的即位日,是相当于今日阳历的二月十一日,因而以这一天订为日本的“建国纪念日”,并放假一天。
3、日本的历史在一至二万年之前的日本,是和中国大陆连接;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与大陆分离。
因为日本是岛国,所以不容易受外国侵略;然而,与大陆的距离近在咫尺,因此也能汲取外国进步的文化。
日本一方面保持与大陆文化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又孕育出有独立性的日本文化,直至今日。
A、原始时代(至公元三世纪为止):从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左右的绳文时代,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渔业、采集为主;到了公元三世纪的弥生时代,则有了稻作生产方式和使用金属器具,创造出日本人生活的原始型态。
当时虽然小国林立,但逐渐的也被统一。
B、古代(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公元四世纪,天皇统一了日本,从大陆引进文字、制度、佛教、儒教、工艺技术等文物,奠定了国家的基矗此时的天皇,凭藉着有势力的豪族的协助来掌控政治,人民则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活动。
日本民族的产生
日本民族的产生今年是日本纪年2660年,这是日本人自己的说法 .有关日本早期的历史资料十分有限,而有关记载在关键的地方又不可靠.日本的文字诞生比较晚,现存的最早刻字出现在公元5~6世纪的腰刀和铜镜上.现存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公元712年编纂的<古事记>和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书纪>.这两本书虽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却充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有意的编造.但是这就是既有的资料(日本人自己写的).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后,混沌中出现两个神----一男一女.男的叫伊奘冉,女的叫伊奘诺.(由此可以推断:日本民族是又不同的部族融合产生的,其中既有母系氏族也有父系氏族.)他们用类似钓鱼的方法将一些陆地拼接成日本列岛.后来又生出了后代:高天厚神.高天厚神是一些神的统称,生活在海洋之外的大陆上.(这也许可以说明日本的祖先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去的.)高天厚神包括天照大神(太阳女神)和她的弟弟素盏乌尊(风暴之神).他们又各自有了后代,这就是日本早期各部族的始祖.在日本的传说中,日本最早分成三个部分:北九州,出云和大和.北九州和大和是天照大神后代的领地,出云是素盏乌尊后代的地盘.姐弟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天照大神(太阳女神)的太阳族与素盏乌尊(风暴之神)的出云族之间的战事从天上打到地下,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天照大神派她的孙子琼琼杵尊到人间,并赐他三件宝物:铜镜,宝刀和项链.琼琼杵尊带领着众多的武士和侍从开始征战.经过两个世代之后,他的孙子日本磐余彦离开根据地北九州,渡过内海占领了大和.他在那里建立了政府,被尊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他的子孙后来征服了出云和日本其他没有平定的土地,完成了统一大业.出云的统治者虽然被剥夺了权力,但仍然可以参拜素盏乌尊的神殿.直到现在,在日本天皇的登基典礼上,还可以看到这段传说的痕迹.新天皇要经过一段用丝绸围起的长廊来到会场,这长廊就象征着天照大神(太阳女神)的阴道.其寓意就是: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儿子,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使者,天皇不是人,是神!接着,天皇要接受那三件宝物:铜镜,宝刀和项链.这三件宝物都有各自的意义:铜镜是天照大神用来施展魔法的道具,被视为天照大神的化身;宝刀据说是素盏乌尊的佩刀,是太阳族征服出云族的证据;项链是天照大神把王位传给后代继承人的信物.因此,这条项链就成为日本天皇即位的最重要标志.日本人认为项链上的玉代表天照大神的灵魂,天照大神可以通过他进入持有者的身体,使自己成为一个活着的天照大神.因而,天皇们总是把铜镜放在三重县伊势市的天照大神神殿里;把宝刀放在名古屋市的素盏乌尊神庙里;而把项链留给自己,亲自保存.按照神道信仰,早期大和国家采取了以下的形式.太阳族的首领通过天照大神的权威统治国家,而一些小部落的酋长用地方性的小神来保佑他们的领地,并行使统治权.这样,崇高的天皇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身份: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和神道教的首席祭祀.好了,神话传说就说到这里,现在从别的角度谈日本民族的产生.我们得解决一个问题: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由于年代遥远,缺乏足够的文字资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先从体质人类学谈起.所谓体质人类学就是一种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变化规律的科学.套用恩格斯的话,它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我们发现现代日本人的相貌及体格有多种类型.既有类似欧洲人的面孔,又有酷似马来人或波利尼西亚人的面貌,但更多人拥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日本列岛最初的智人出现在距今10万年前的前陶文化时代.在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大型石器工具制作粗糙,很像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同类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原始人不是现代日本人的直系祖先.现代日本人的直系祖先很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进入日本的.这时连接日本与大陆的路桥已经沉没,原始人只有三条路可以进入日本.1.横渡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狭窄海峡;2.沿太平洋第一岛链,从库页岛方向进入北海道;3.从东南亚出发经关岛,琉球群岛,钓鱼岛进入日本南部.这种看法与体质人类学的看法不谋而合.经第一条路线,北亚人种进入日本;经第二条路线,白种的古高加索人进入日本,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能够看到,这就是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经第三条路线,马来人进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的组成就变得十分复杂.在他们的祖先中既有以采集为生的北亚人种,又有以狩猎为生的古高加索人种,还有以捕鱼为生的马来人种.这种复杂的构成方式给日本的早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多样性,对其民族性格的产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日本有了陶器.这些陶器都与狩猎和采集文化有关系.最早出现的陶器上布满了绳状的装饰花纹,因此而得命“绳纹陶器”,而制造这种陶器的文明也被命名为“绳纹文化”.该文明曾一度十分繁荣,因为从南方的琉球群岛到北方的北海道都能找到它的遗迹.根据考古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绳纹人的生产与生活.他们不懂得进行农业生产,取得食物的手段还十分原始.在山区,他们靠各种野味和核果为生;在海边,他们的主要食物则是鱼类和贝类.海边似乎是绳纹人的主要聚居区,世世代代的原始人留下的空贝壳堆积成巨大的“贝冢”.他们已经懂得使用弓箭,这说明他们也从事狩猎活动.绳纹人的弓弧度很小,形状较扁,与日本后来的弓十分类似.从出土的大量狗骨骼来看,绳纹人已经驯化了狗,这也是狩猎部落的特征.绳纹人的住房还是半地穴的小棚屋,没有地上建筑.由于绳纹文化在年代和地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其成员是分若干次涌入的.但是由于绳纹人的共同点大于他们的不同点,说明他们还是一类人.比如:在很多绳纹遗址中都出现了很小的但是形状奇特的女性裸体塑像,这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特有标志.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绳纹文化被一种新来的文明所破坏:他们也许是被征服了,也许是被同化了.侵入的文明与绳纹文化迥然不同,他们也因自己的陶器而被命名为“弥生文化”.弥生人的陶器制作十分精美,具有完美的弧线,这表明弥生人已经掌握了使用陶轮制陶的技术.弥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明,而且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弥生人的水稻田是用田埂围起来的,并利用沟渠灌溉.这是典型的东亚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与欧洲的粗放型农业毫无相似之处.其实,我们对弥生人并不陌生.还记得<大航海时代(2)>吗?还记得那个位于本洲岛的“B”级发现物--“登吕遗迹”吗?那就是弥生人留下的最大遗迹.一位日本留学生曾经告诉我说,登吕遗迹中稻田的田埂十分整齐,呈规整的“田”字形,与我国传统农田的形式很接近.弥生人的工具包括木制的锄头,耙和锹,还有石制的斧头和刀.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会炼铁,文物中出现的一些锄头在尖端处使用了铁.弥生文化从北九州开始蔓延,很快占领了日本的大部分,但却没有进入“关东地区”(以现在的大阪为中心).关东的绳纹文化与弥生文化一直对峙到公元9世纪.联系整个东亚的历史,我们可以推断出弥生文化的来历.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81~公元前221年).这个历时260年的乱世使大量居民离乡背景躲避战乱,其中一些人来到了“东方君子之国”----古朝鲜.朝鲜人也在公元前3~4世纪学会了种植水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尤其是西汉王朝建立以后,汉民族开始了扩张.据<史记>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记载:公元前108年西汉王朝派出一支由囚犯组成的雇佣军入侵朝鲜,击败了由燕遗民统治的“卫氏朝鲜”,朝鲜王卫右渠被大臣暗杀.于是,汉朝将朝鲜收入版图,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公元前82年,四郡合并为“乐浪”郡.直到公元313年高句丽才把汉族军队赶走,重新获得独立.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这断历史,是为了给一个推论找到旁证.这个推论就是:中期内战和秦汉王朝的统一与扩张,使大量居民向外迁徙.从而,新的文明影响了朝鲜并进而影响了日本.所谓弥生文化与古朝鲜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语言学上也能找到一些证据:日语与朝鲜语一样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尽管日语号称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但对朝鲜人,韩国人来说它并不难学.社会动荡促进了文化交流.在弥生文化中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的东西(铜镜,铜币等).但仅仅两个世纪之后,弥生文化就制造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仪仗用武器,如腰刀,枪,戟等.他们的学习速度实在惊人,使我们联想到现代日本人善于学习的特征.此后,弥生文化进一步演变成“古坟文化”.在这个时期,铁器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出现了铁制的长刀和弯弓还有大量的铁制农具.大量铁制农具的出现表明农业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时古坟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古坟文化的房屋不再是半地穴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在地面上的泥坯草屋----草顶很厚,与近代日本的农舍几乎没有差别.古坟文化的陶器还有弥生文化的特点,但制造更加精细,在上色上使用大量的蓝色,似乎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古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坟墓.在古坟文化前期,坟墓是巨大的土丘(这还是母系氏族的表现,土丘象征着女性的乳房),很像西安郊外的汉墓或朝鲜半岛的王墓.但是这个时代的日本坟墓还没有墓碑,而墓碑是父系社会的标志----象征着阴茎.到了古坟文化的后期,坟墓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前圆后方的形式.这已经不同于中国的墓葬,却更像朝鲜的坟墓.记得去年CCTV曾经介绍过朝鲜境内的“檀君”(传说中在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鲜国的君主)墓,从画面上看,它同样具有前圆后方的形式.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日本古坟里的壁画.画面上,墓主人身穿合体的衍缝棉衣,穿着铠甲,有的还有文身;他们骑在马上,脚插在马蹬里.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打扮!我们知道弥生人几乎没有马,不可能发展出这么完善的骑兵装备.我们还知道,朝鲜和汉族都是以步战为主的也不可能把完善的骑兵装备传到日本.那么这种完善的游牧文明来自哪里呢?是匈奴人还是古通古斯人?我们无法考证.历史学家只是达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古坟文化不是纯粹的农业文明,也不是纯粹的游牧文明,它是一个大杂烩!写到这里我已经满头雾水,头晕眼花----日本人的来源实在太复杂了!我真无法想象,这么多杂七杂八的文明是怎样融合到一起去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到了古坟文化的后期,日本人已经发展成一个真正的民族,这就是现代日本人的真正祖先.日本民族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公元4世纪.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第一次表现出他们好战的性格.公元4世纪中期,日本人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建立了他们第一个“海外”军事据点----伽倻.这个据点位于今天韩国的晋州一带,离釜山不远.至此,日本民族的产生过程叙述完毕.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再说最后一句.我现在终于明白日本人为什么自称“大和民族”了:他们和(合)了那么多祖宗到一块儿,要是不叫这个名字,就不免有些忘本了!。
日本是怎么诞生的
现代日本是以大和民族为绝大多数的国家,极少数为阿伊努族人是日本的土著民族,是赤道人种的一支。
国籍上的日本人与民族上的日本人基本倾向于相同。
现发现最古老的日本人人骨、大约属于2万年前至3万年前的冰河期时代。
一般认为(绳文人)最早于冰河期时代到达日本列岛。
由绳文人人骨中采集遗传因子与世界各地的对象比较,与西伯利亚北部的先住民最为相近。
冰河期之前的西伯利亚北部气候温暖,有大型动物、草木生长,进冰河期时代以后则再找不到人类生活的痕迹。
西伯利亚特有的石器如楔形石核的遗迹被发现于西伯利亚北部、库页岛、北海道、与日本列岛等地如弧型分报,故一般认为是于冰河期由西伯利亚北部经库页岛、北海道、再进入日本列岛居住。
冰河期时代的北海被冰所覆盖,于库页岛、北海道、日本列岛间进行移动明显是可行的。
另外,由渡过南海而来的南岛语族,把中国长江下流域开始的照叶树林文化(烧垦文化)带来。
其后,绳文末期、弥生时代开始,有由中国大陆方面(东南沿海:以浙江居多,吴服传入日本即今日之和服,到明朝中国唐手传入日本即今日之空手道)移居日本列岛的新蒙古人种(渡来人、弥生人)。
日本作为国家概念形成的重要事件:元日战争(1274-1281年)元日战争,指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东征侵略日本的战争。
这个事件在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
两次侵略企图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蒙古帝国的持续扩张受挫,也成为日本作为国家概念形成的重要事件。
由于两次侵略过程中元军的船只都遭遇风暴,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补给,神风这个词也由此诞生。
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盟军占领以外,这两起失败的侵略尝试应该算是日本一千多年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了。
前期倭寇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主,主要攻击范围为当时臣服于元朝的高丽。
由于先前臣服于元军的高丽军,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的军事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残存者为主要构成份子,对于朝鲜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海盗行为,目的一方面在于夺回被俘的岛民,一方面则在掠夺粮食以弥补因遭虐杀而下降的农业生产力。
日本原始时期历史!10
日本原始时期历史.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
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
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一、日本列岛的形成与日本民族的起源人类的历史据说最早可追溯到地质学上的洪积世时期。
据地质学家与考古学家的研究,在新生代第四纪洪积世,由于冰川作用,日本列岛曾以陆桥的形式与亚洲大陆相连,原始人类与动物可以自由来往。
直到1万多年前的全新世,海岸线和气候急剧变化,新地层的形成和侵蚀愈加强烈,随后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桥被淹没,日本列岛遂成为今日与大陆脱离的岛屿。
但大陆居民仍可利用日本海左旋环流和季风渡海赴日,往来于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
一些为追逐动物而至的大陆人逐渐定居下来,成为日本列岛上最早的居民,并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种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增加,因而形成了日本民族的母体文化。
地近寒流暖流、气候温暖潮湿的日本列岛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群居洞穴,打制石器,并进一步发明了陶器(即先土器),迈开了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新起点。
人们根据陶器表面的绳纹式样,将弥生粗陶出现以前的约6000年间,通称为“绳纹时代”,长期以来以此作为日本历史的源头。
然而,1946年相泽忠洋于今群马县新田郡岩宿发现的一些粗制的黑曜石打制石器,它们被鉴定为早于绳纹时代。
此次偶然的发现把日本历史的源头提前到“旧石器时代”。
岩宿遗址的发现,使人们掌握了一把通向远古迷宫的钥匙。
至今日本列岛上发现的旧石器遗存总数已达约4000处。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的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和历史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学术界曾经根据发现的人骨,提出从距今80万年前后至1万8千年前后,日本列岛上曾居住着“明石原人”、“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港川人”、“滨北人”及“圣岳洞人”等。
但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近年来深入研究的结果,考古学界已明确否定了除冲绳县港川以外的人类遗骨的定性。
日本人究竟起源于哪里?日本学者:起源于中国云南
日本人究竟起源于哪里?日本学者:起源于中国云南日本人起源里哪里?这是老生常谈了。
实际上,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对自己的来源问题似乎关心不多。
江户时代,日本学者新井白石、木内石亭就已经开始研究日本人的起源问题,但这种研究只停留在部分学者之间,而且没有形成科学研究的基础。
用科学方法研究日本人起源,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鸟居龙藏1823年,荷兰医生史德波和他的儿子,经过多年研究后共同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与冲绳人同属于一个系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史德波父子的观点意味着现存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共同的远祖,这个远祖来自何方呢?受到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史德波父子没有做出相应解答。
明治天皇时代,居住在日本长达29年的德国医生贝尔茨(1849—1927年)为了研究地方病走遍了日本各地。
在长期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贝尔茨发现日本人因为居住的地区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两种主要的类型为:长州型(贵族)和萨摩型(平民型)。
长州型和萨摩型是从生活状态上对日本人进行区分,实际上其研究不如荷兰史德波父子的深入,但也从一个层面提出了思考。
鸟居龙藏在中国挖掘古墓日本学者坪井五郎(1863—1913)是第一个赴欧洲学习人类学的日本人,他认为阿伊努人与黑矮人(落下居住人)是不一样的人种,日本人不一定都来源于阿伊努人。
他认为日本人是土生土长的人,根本不可能都来自阿伊努人。
日本学者小金井良精(1858—1944)是研究阿伊努人的专家,他经过长时期对阿伊努人骨骼的比较研究,从解剖学的角度用事实证明,阿伊努人与黑矮人(落下居住人)是同一个系统,他的观点与坪井五郎相反,二人为此一直争执不下,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
日本学界也因此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坪井五郎,一派支持小金井良精。
阿依努人为证明二人论证孰对孰错,日本学者鸟居龙藏(1870—1953)花了大量时间调查了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的阿伊努人,发现阿伊努人制作的陶器、石器和住竖井等特征与黑矮人一致,证明了小金井的观点,坪井五郎的观点从此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史研究・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张雅军内容提要 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和比其早的绳文时代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可能不具有继承关系。
本文主要根据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
此外,还从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源乡。
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因古代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有限,而且可能与日本弥生时代人起源有关的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少;因此,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关于弥生人源乡在哪里还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关键词 日本 种族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在日本上古史研究领域中,日本民族(即今天的大和民族)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学说林立、充满争议的研究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日本人类学、特别是体质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深入,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体质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日本人群种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作一番回顾和分析①。
一日本出现人类应该在至少3万年前,但人骨化石发现很少。
迄今为止比较可信的早期人骨化石,仅有日本冲绳县港川采石场发现的距今约18000年的港川人(M inat oga wa)。
大约1万年前左右,冰河期后海平面的上升将日本岛屿从亚洲大陆分离出来后,日本岛屿发展出一支独特的文化传统,称为“绳文文化”(以陶器上装饰有绳纹而得名)。
绳文人的基本经济生活主要依赖狩猎、采集和捕鱼。
绳文时代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随后转为弥生时代,这个转变时期以来自亚洲大陆的稻作农业、金属工具及与绳文人不同形态特征的人群的出现为标志。
弥生时代历时约600年(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在大约公元300年前后日本进入古坟时代。
①本文撰写过程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员、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徐良高研究员等进行过多次讨论,他们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文中关于农业研究的认识基本来自赵志军先生。
在此对诸位先生的指教谨致谢忱!日本人群的体质形态特征在绳文时代末和弥生时代初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弥生时代以及其后的古坟时代、历史时期乃至现代人群(不包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的形态特征基本相近,属于一个形态群体。
他们具有较平坦的眉嵴、浅平的鼻根、高狭面、圆而高的眼眶和相对的高身材等,与亚洲大陆的朝鲜、中国和其他蒙古人种人群类似。
这样的特征与日本新石器绳文时代人群有很明显的差异,绳文人具有发达的眉嵴、突起的鼻骨、低宽的面部,低宽的眼眶、粗壮矮小的身材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北海道阿伊努人、冲绳岛琉球人和现代大多数日本人不一样,他们和绳文人的形态特征比较相似。
正是由于日本人群在体质形态构成以及文化面貌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导致出现了围绕日本人起源问题的大量研究和讨论,涉及体质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关于日本人群种族历史演变的理论概括起来有5种,即“代替说”、“二重体形说”、“杂交说”、“连续说”和“移民说”(即日本学术界的“渡来说”)。
“代替说”主张日本新石器时代绳文人被其他人群所替代后形成现在的日本人,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二重体形说”强调现代日本人群在体质形态上的异质性。
“杂交说”认为,绳文人与北部亚洲人群混杂后产生现在的阿伊努人,与南部亚洲人群混杂后形成现在的非阿伊努日本人。
“连续说”则认为,从绳文人到现代日本人的血统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任何的混血。
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铃木尚(H.Suzuki )。
但是以上这些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日本人群在体质特征上反映出的变化和差异,尤其是现代日本人群体质中包含的地理差异。
比如,北海道阿伊努人和冲绳岛的琉球人与大多数现代日本人并不一样,但是与绳文人相类似。
“移民说”的提出弥补了前几种学说的不足,该学说认为在弥生时代有相当大规模的移民来自亚洲的东北部地区,这一学说由日本学者金关丈夫(T .Kanaseki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金关丈夫认为,弥生时代人群具有的高身材和高面特征在早期绳文时代人群中没有发现,这些新的特征来自亚洲大陆,最可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移民。
同时,他还指出这些移民还将新的文化,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和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带到了九州北部和本州岛的最西部地区。
这些移民与当地绳文系统的人群混合,他们的后裔在弥生时代末期或者古坟时代向东扩散,并逐渐到达日本的其他地方。
“移民说”提出后,得到头骨形态学研究、牙齿人类学研究以及血型、耳垢、指纹、血液成分遗传因子等多方面研究的支持。
这些研究都说明,从弥生时代到现代,日本人群存在形态上的连续性。
同样,他们与绳文人之间形态上的不连续性说明有来自日本岛以外的基因。
现代人基因研究和古代人母系线粒体DNA (m t D NA )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
病毒学的分析也反映出日本有原住民和外来移民两种分支人群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已经使人们广泛接受了“移民说”的观点,即认为绳文时代以后的日本人群的体质形态上的巨大变化,是因为有来自大陆移民的强烈的基因和文化的影响。
1975年美国学者克里斯蒂・托纳(Christy G .Turner II )第一次对日本人、绳文人、阿伊努人、史前中国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后,提出了关于日本岛屿人群的“二重起源—混血说”。
他认为在日本列岛居民中同时存在巽他型(Sundadonty )和中国型(Sinodonty )两种牙齿形态类型的人群,绳文人和阿伊努人属于巽他型,弥生人及现代日本人属于中国型。
他进一步指出,巽他型牙齿特征形成于距今大约3万至18000年的东南亚地区。
拥有巽他型牙齿类型的早期东南亚人群沿亚洲大陆架向北迁移,一直到日本的北海道,在日本形成绳文人和其后代阿伊努人。
在距今大约2000年的弥生时代,92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具有中国型牙齿特征的东北亚人类从亚洲大陆抵达日本,与当地绳文人发生部分融合形成了现代日本人。
两种不同时间到达日本的人群发生混血并留下了后代,阿伊努人有较多的岛外基因的混血,而现代日本人只有少量为本土基因的绳文系阿伊努人的混血。
简言之,现代日本人血统存在一个二重起源,大多数是大陆中国型人群的基因,少量来自巽他型的阿伊努人的基因。
之后,埴原和郎(Kazur o Hanihara)根据包括日本、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贯穿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人类学的研究资料总结出日本人起源的“二重结构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日本主要存在两个人群分支演化,一是从绳文时代人到现代阿伊努人;二是从弥生人到现代日本人。
同时他指出,绳文人的祖先来自更新世晚期的东南亚古人类,弥生人的祖先则来自亚洲大陆东北部,包括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部和蒙古地区,他们到达日本后,与原住居民发生混血而形成现代日本人的主要成分①。
换句话说,日本人群至少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南地区,这些人群通过微进化过程演变成为现在的阿伊努人和琉球人;另一种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北部。
两种成分的差异从弥生时代开始明显,并将这种差异一直保留到现代日本人群。
该模式的提出者还指出“二重结构模式”不仅适合于日本人群的体质特征分布,也适合于日本的一些文化上的关系。
此外,一些动物学的研究也显示了类似于人群的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例如,日本东北部地区的犬和老鼠是在绳文时代或更早的时期从亚洲南部被引进的,而在弥生时代或更晚时期,日本西部地区出现了来自亚洲北部的犬和老鼠。
过去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的数量非常少,以至于几乎可以忽略这些移民的影响。
但现在各种证据都显示出外来移民对日本原住民的巨大影响。
根据人口每年增长的速率和头骨形态长期变化而做的计算机模拟显示,从弥生时代开始到8世纪的1000多年间,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的整个数量被估计为从40万到超过100万。
因此推断来到日本列岛的外来移民的数量是相当大的。
二日本旧石器时代人的来源如前文所述,日本出现人类应该在至少3万年前,但化石发现很少,仅有日本冲绳县发现的约18000年前的港川人。
通过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人的对比可知,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非常相似。
关于港川人的起源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种通过把港川人和中国及东南亚岛屿的旧石器时代人化石对比后认为,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他与中国北方山顶洞人接近,因此推测港川人更可能来源于中国南方而不是中国北方或东南亚地区。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港川人和柳江人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有着共同的祖先②。
另一种是根据牙齿形态的调查指出,港川人是在3万年至18000年前由具有巽他型牙齿类型的人发展而来,港川人和马来—爪哇人、泰国人以及波里尼西03世 界 历 史 2008年第5期①②埴原和郎:《日本人起源的二重结构模式》(K.Hanihara,“Dual Structure Model f or the Populati on H ist ory of the Japanese”),《日本评论》(Japan Revie w)1991年第2期。
吴新智:《日本石器时代居民的起源和亲缘性》(W u Xinzhi,“O rigins and Affinities of the St one Age I nhabitans of Japan”),《国际学术研讨会I V》(International Sym posium I V),东京1992年版。
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等都是巽他型人群,他们的直接祖先在东南亚岛屿①。
日本新石器时代绳文人的来源与现代日本人的形态特征不同,绳文人或绳文—阿伊努类群的形态在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和以后的人群中是相当少见和孤立的,他们依然保留着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的古老特征。
绳文人的体质特征主要包括长而宽的头颅,发达的眉嵴,低宽的面部,深陷的鼻根,较突起的鼻骨,低宽的眼眶,钳子状的前齿咬合关系,明显的咬肌痕迹,相对严重的牙齿磨耗,短而较粗壮的肱骨,较长的前臂和手骨,长而扁平的胫骨,较大的脚骨。
关于绳文人种族来源大致有三种假设,即认为绳文人是由(1)亚洲北部、(2)东南亚或太平洋地区、(3)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人进化而来的。
其中,支持亚洲北部来源的研究不多,仅有对阿伊努人的某个位点基因频率进行了调查研究。
该项调查成果显示绳文人具有北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的特征,因阿伊努人与绳文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推测绳文人可能与北蒙古人种有关②。
另一方面,也有来自考古文化研究的推测,认为绳文文化的形成是基于亚洲东北地区的“薄片石器”文化。
绳文人起源于东南亚且和太平洋人群存在密切关系的研究结论包括多方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