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剖析

合集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拟行路难其【问题】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参考答案】:C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参考答案】:D3.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参考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4.“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参考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四主旨

拟行路难其四主旨

拟行路难其四主旨
摘要:
一、引言
二、行路难其四的创作背景
三、行路难其四的诗意解析
四、行路难其四的主旨探讨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四首,以表达诗人在求仕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本篇将重点分析《拟行路难其四》的主旨。

【行路难其四的创作背景】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高远著称。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作品反映了他在求仕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其中《拟行路难》就是一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行路难其四作为这组诗歌的第四首,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求仕途后,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思。

【行路难其四的诗意解析】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和无奈。

同时,诗中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行路难其四的主旨探讨】
《拟行路难其四》的主旨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的反思和追求。

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求仕途后,对前途感到忧虑和无奈,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憧憬的复杂情感。

【结论】
总之,《拟行路难其四》是李白以自己的求仕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思和追求。

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憧憬的复杂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幺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
 《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

拟行路难简析

拟行路难简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臵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3.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4.“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直抒胸臆、沉郁悲愤之作,令人读后深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掬一捧同情之泪。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篇1诗歌首二句从泻水于地起兴,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来隐喻人生命运走向的不可预期,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紧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论及人生命途之变幻莫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宽慰。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诗人的强颜欢笑与自嘲、调侃,也是失遇者彷徨无据的愤懑而无奈的牢骚。

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动人。

五、六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画酌酒自宽的场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饮狂歌,狂歌《行路难》,以此抚慰自我;而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发悲愁而黯然中断、难以维继。

这样一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更直截地触摸到诗人内心中那种岩浆般沸腾的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喷发的火山一样。

七、八两句呈现的本诗情感洪峰舒缓下泄且复归平静的过程。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发自肺腑的真言道出了上文他那样躁动、勃然的郁怒的原因:人性非同草木,怎能没有感情呢?他无法矫情地掩饰自己遭遇的不公,也无法阻挠自己心灵的呐喊。

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出一个有血性的真君子的率真。

但是,他终究还是“吞声踯躅不敢言”,为何会如此?这要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就阻截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孤门贱生,操无迥迹”、“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空怀高才与宏图,却“英俊沉下僚”,始终郁郁不得志。

如此令人窒息的时代大环境,他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自然是如影随形地纠结着,但是他终究无力去推翻大山般重压的门阀制度,除了哀怨、郁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欲语不能,欲说还休,无法真正彻底地宣泄内心的痛苦与幽怨;而只能忍气吞声,不敢畅言:这才是最最凄惨的。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其四)解析

《拟行路难》(其四)解析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宋 鲍照
作者简介:
• 鲍照(约 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 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 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 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 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 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 死在战乱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6、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 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 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 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 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 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 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 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 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 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浊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自宽:自我安慰;无感:没有感触;吞声:不敢出声踯躅:徘徊不前的样子释义:就像把水倒在平地上,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的贵贱和穷达也是不一致的,即使是看上去很平坦的的土地,也会有微小的凸起和凹陷,水会受到各种因素向四方流散,人也会受到一些无法把控的因素的影响,人生中一些无法把控的事物,它包含注定的一些因素。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既定的命运,难能要因为自己命运不好而时时哀伤叹息吗?举起手中的酒杯,宽慰一下自我,一些无法改变和无法把控的事物,就随着美酒的饮尽,一起消逝吧,用喝酒唱歌的方式来消除心中的块垒吧。

但是酒尽、歌完,漫漫长夜中,不由得又是一阵感慨,“我”才华横溢,文采非凡却无法得到施展,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这样的哀痛,哪能是喝酒唱歌可以消解掉的,“我”的内心并不是没有心的草木之物,对于无法反抗的命运怎么能没有愤懑呢?但是这种愤懑难以言表,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

解析:作者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成“元嘉三大家”。

作者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注重门第,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世族,下品无寒门”是当时的写照,鲍照出身贫寒,空有一身才华,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予悲愤。

第一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叙事之前用“起兴”(比喻、比兴)的手法开头,比喻个人有个人的志向,人世无常,水的流向是由地势造成的,而人的处境,是由门第决定的,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第二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无法反抗,不如就此认命吧,既然无法改变事实,不如改变自身,看开点吧,不要过度忧伤叹息,理智控制情感!第三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不愿唉声叹气,于是举起酒杯自我宽慰,自我开解,用喝酒唱歌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愁绪与不甘。

中学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中学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赏析:据《乐府解题》,“行路难”这一乐府题目“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此诗既明言拟作,则“悲情”实为理解该诗题旨的核心。

“悲”从何来?须看作者鲍照生活的时代和社会。

鲍照(?~466),字明远,一般认为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但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此时,门阀世族在社会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的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经济上的控制和文化上的话语权。

鲍照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虽也曾经得到临川王刘义庆赏识,但长期担任的是府中幕僚或永安令和、海虞令、秣陵令、永嘉令等低级官吏,也曾长期赋闲在家,还受到过别人的诬陷。

这种沉于下僚的生活和他在文学艺术才能上的自负形成尖锐的矛盾,所以,他发出了“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的呼喊。

这首诗在书写个人失意上和他的大多数诗歌是一样的,但没有直抒胸臆。

首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水起兴。

泻水置地,各自东西,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

同时兴中有比,人如流水,“穷途运命委皇天”(《拟行路难》其十八),感叹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俗谚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才华横溢的鲍照有着“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抱负,但却是“资储无担石”(《松柏篇》),“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代贫贱愁苦行》)。

这种情感在诗首句之初即已酝酿,但却只是凌空作势,到了笔下化为绕指愁思。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既然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天安排妥当,自己努力只是徒劳,又何必行叹坐愁,怨天尤人?或许鲍照想到了难封的李广,易老的冯唐……左思《咏史》曾有诗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拟行路难(其四)》的意象

《拟行路难(其四)》的意象

《拟行路难(其四)》的意象
《拟行路难(其四)》这个标题暗示了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困
难和挑战。

它可能指的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者是
在人生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这个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于困难、挑战和奋斗的思考,也可以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探讨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应对
方法,也可以分享一些克服困难的故事和经验。

另外,我们还可以
谈谈如何在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成长,以及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勇
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个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共鸣,让人们在阅读
文章的过程中感到鼓舞和启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传达积极
面对困难的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拟行路难诗歌鉴赏题

拟行路难诗歌鉴赏题

拟行路难诗歌鉴赏题一、原文:《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衍生注释:- “泻水置平地”:把水倾倒在平地上。

“泻”就是倾倒的意思。

- “酌酒以自宽”:喝酒来宽慰自己。

“酌酒”就是斟酒、喝酒。

- “吞声踯躅”:强忍哭声,徘徊不前。

“吞声”指不敢出声,“踯躅”表示徘徊的样子。

三、赏析:1. 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际遇和命运的感慨。

诗人开篇以泻水于地各自流淌的现象起兴,暗示了人生命运的不同。

他想说人生就像这被泼洒在地上的水,各奔东西,有着不同的走向,而这种走向往往由命运决定。

然而,诗人心中十分愁苦。

“安能行叹复坐愁”看似是对自己的一种劝解,说人生既然有命就不应该总是忧愁叹息,但“酌酒以自宽”却透露出他实在是愁苦不堪,只能借酒消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更是将压抑的情绪推向高潮,他是人,有感情,有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可是最后却“吞声踯躅不敢言”,又显示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感受到的压抑和无奈。

2. 表现手法- 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自然地引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使抽象的命运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又用对比的手法,如“心非木石岂无感”与“吞声踯躅不敢言”形成鲜明对比,内心的敏感多情与外在的忍气吞声强烈反差,将那种深埋心底的悲哀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作者介绍: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他出身寒微,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当时森严的门第制度下,仕途不顺。

他的诗大多反映了寒士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对自身境遇的愤懑,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等诗人有很大影响。

他的身世遭遇让他的诗充满了对不公命运的呐喊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毕业季的聚会上,大家都在畅谈自己的未来。

有的同学家境优越,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道路,而有的同学则十分迷茫。

这时候就可以引用《拟行路难·其四》,说“就像鲍照诗中写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咱们同学毕业后就像这水一样,各奔前程,命运好像都有安排,但是我心里也很愁闷呀,像鲍照说的‘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只能自己默默消化这压力。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属于抒情诗类。

这首诗讲述的是作者“昨
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的逆境。

作者忧伤的语气表现出他
的内心痛苦,慨叹前途恐惧不安,感慨时运无常。

四句中第一句的“昨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描述了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夜晚,这暗示着作者最投射出了他内心隐隐的焦虑。

第二句“空山松子悲声中”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前方无望的感受,又有对生活曲折、前途不明的悲痛情怀,表现出作者人生路上的艰辛和不甘。

而第三句“泪湿罗衣脂粉满”,把作者心中的痛苦与难过具体化。

最后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将诗歌的主旨进一步升华,刻画出梨花的梅雨坚强,表达的是在痛苦的生活洗礼中,依然坚强继续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拟行路难》以抒情语言表达了作者面对前途恐惧不安的情感,夹带着咏叹生命路途艰辛与重重困苦,但又蕴含着在困境之中仍不能倒下不振的生活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比兴手法的作用: 作用分解: 1、开头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
2、景或物 烘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比喻 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杂为简单。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
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你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效果: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 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 的心情。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 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 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 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 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 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 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拟 南 行 朝 路 宋 难 鲍 其 照 四
·
( )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变化过程。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4、比较《行路难》和《拟行路难》的异同。 5、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解题
“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有什 么深沉的象征意味?“拟”是什么意思?诗歌可 能表达什么主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 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 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6、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7、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后人对鲍照的评价很高,你认可这些评价吗?
前人评鲍照: ◎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 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 谊《过秦论》。 ◎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 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清新庾开府,俊 逸鲍参军……【俊逸: 豪放飘逸】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 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 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 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 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 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 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 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 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 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沉郁难舒之情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 “叹愁难”情感?为何将 愁情归结到“命”?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人:
鲍照(约 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 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 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 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 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 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 死在战乱中。
道路难行。
汉乐府旧题,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
华埋没,壮志难酬。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
或“拟”字。 拟,摹仿。 抒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 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 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 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拟 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 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 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
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同时还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
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
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
出的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 画出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 常的发愁者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 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 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 其愁的沉郁了。
抓关键词体会全文作者的感情
命—劝慰----叹---愁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歌---倾泻----断----愁 感---不敢----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的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全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 化发 展过程?
平静恬淡——开始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 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 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 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 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 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 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 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 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 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 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本诗小结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
︱ 悲愤
︱ 无奈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 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 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 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 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 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 的大姓豪族。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 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 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 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 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 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鉴赏鲍诗、李诗的异、同。 相同处: 内容上,都写了怀才不遇而郁愤难平的感情。 语言上,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质朴而生动。 手法上,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比、兴等。 相异处:
内容上,鲍诗表现门阀制度给寒士带来抑郁难伸的沉沦命运,
情感上更为屈抑、困顿;李诗表现权臣当道使志士难以施展抱负
的艰难处境,情感上还有一种理想追求,更为积极和乐观。 手法上,鲍诗主要有起兴、直抒胸臆等;李诗主要有描摹、 用典、虚实结合等。
自由朗读诗歌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 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 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 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 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 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 极大的希望。 长风破浪:据《宋书 · 宗悫传》载:宗 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