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十.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9)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制定本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俗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2、血库工作人员需在交叉配血后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用试管盖盖紧,在2-8℃至少保存7天。
以便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可对保存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复核,排除交叉配血不合等方面原因。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用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点评分析。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6、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7、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简要图输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上报血库,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重大输不良反应及时汇报生在护士长,由科室汇报医务科/总值班)↓怀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血库,保留血袋及输血器,必要时医务科/总值班、血库、临床医生及患方四方对血袋及输血器封存、检验。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与报告,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业务的临床科室、输血科(血库)及相关部门。
三、术语定义1. 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2.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或导致永久性残疾或器官功能损伤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 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 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疑似或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 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 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 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血型、RhD 血型等资料。
6. 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2.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输血反应报告单和相关资料上报医务部、护理部。
3. 医务部、护理部收到报告后,进行调查、核实,并在48小时内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上报院领导。
4.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库,定期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指导。
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常用于治疗大量失血、贫血等情况。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以及输血操作不当等原因,偶尔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为确保输血安全,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我国建立了相应的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本文将对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进行探讨。
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反应。
即时反应是指输血后第1小时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即时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等。
过敏反应是由血制品中的过敏原引起的,典型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发热反应是指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急性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常见症状包括恶寒、高热、尿色深等。
迟发反应是指输血后24小时至数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迟发反应有免疫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二、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我国建立了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监测和评估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健全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并定期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疗机构在发生输血不良事件后,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报告,并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输血操作中的问题,提高输血安全。
三、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流程输血不良事件报告一般包括以下流程:1. 事件登记: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输血不良事件登记员,负责登记和管理输血不良事件报告。
2. 事件报告:一旦发生输血不良事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上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填写相关报告表格。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输血患者信息、病情描述等。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献血法》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得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与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得临床输血技术与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与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得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得技术指导与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与其她科学、合理用血措施得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得不良反应与经血传播疾病得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得无自主意识患者得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人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与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得医疗监护。
手术室内得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得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得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与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得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与其她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得,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与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得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与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第十二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与贴好标签得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们急诊、床号、血型与诊断,采集血样、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是治疗血液病、手术等情况下必须采取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输血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很少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险。
因此,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讲述输血不良反应,以及如何规范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输血不良反应概述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类:即过敏反应和非过敏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血液制品中的异体抗原物质与受血者体内的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变态反应,可引起轻微的皮肤红斑、奇痒、恶心、呕吐等症状。
重者可导致血管神经性水肿、心、肝、肺、肾等多器官损害。
2. 非过敏反应除过敏反应外,还存在着一些非过敏反应,包括感染、血清病、热溶性冷凝集素、肝坏死、电解质紊乱等等。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规范输血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还需要严格的医疗规范和质量控制,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流程进行处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如何规范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1. 诊断和鉴别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尽快进行诊断和鉴别。
对于过敏反应和非过敏反应,需要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
2. 护理措施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立即取出导管,给予氧气吸入等。
3. 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对于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对于非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4. 报告和记录对于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进行报告,并详细记录下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过程。
这对于后续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非常重要。
5. 监测和观察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后,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和观察,以确保患者恢复正常,尽快解除各种不良反应的影响。
三、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比治疗要更为重要。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检验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检验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引言:输血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为患者提供补充血液、改善输血者的血流动力学、纠正贫血等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反应。
这些事件和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1.不良事件的种类输血不良事件包括输血血型不合、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细菌感染、输血相关的无免疫反应输血相关的溶血反应等。
2.发生率及特点根据临床报道和统计数据显示,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但不容忽视。
其中,输血血型不合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可能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输血资料记录错误导致。
而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无免疫反应也较为常见,多是由于输血者的免疫系统异常造成。
3.不良事件原因的分析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医务人员的疏忽大意、操作错误、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它不可控因素等。
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完善输血流程和监控系统,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选择适宜的输血产品,都是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关键措施。
二、输血反应报告分析1.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包括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面色苍白、心悸、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显著。
慢性输血反应主要与输血所致的慢性铁过载有关,可能导致多脏器受损。
2.发生率及特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所差异。
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一般为0.5%到1%,而慢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易被忽视。
慢性输血反应不易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注意,但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3.输血反应原因的分析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输血者的免疫系统反应、输血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和过敏反应和感染等。
此外,输血时注射的药物、输血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输血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1.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2.输血相关人员必须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
3.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一旦发生输血反应,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执行下列程序:3.1.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减慢或停止输血,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患者在输血完毕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3.2.及时进行输血相关内容的核查,必要时应立即主管医师报告,对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医院职能部门。
3.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诊断。
3.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
3.5.查找原因,做好登记和记录,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新源县医院输血科。
3.6.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
3.7.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并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
5.一旦接到临床或输血科关于发生输血反应的通知,医院职能部门(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执行下列程序:5.1.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措施,竭尽全力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5.2.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必要时可与新源县医院联系共同调查。
5.3.及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确保反馈率达100%。
5.4.监督临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确保改进有成效。
5.5.结合定期的住院部和医师个人合理用血监督检查结果,对用住院部进行输血质量管理评定和对医师个人用血权限进行认定。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是血液质量问题,或因输血器具或操作引起,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问题,因此输血反应在所难免。
故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提倡使用成分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2、临床输血后若发现有溶血反应或明显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主管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报输血科。
3、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迅速查找原因,并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将情况向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3.1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
对查找原因过程应作详细记录,在场人员签名,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明确责任,根据性质、后果严肃处理责任者。
3.2过敏性输血反应的病人,应作耐心解释和对症处理。
3.3发热性输血反应应作好热源检查,经济损失由责任方负责。
3.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非常严重的输血反应,应由医院和血站共同参加、检查,认定反应性质及原因,由责任方承担一切后果。
4、输血感染是当今医疗纠纷中很难处理,但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
输血科如遇有反应输血感染,必须配合血站、院领导进行认真调查,作好记录,明确责任,做好解释和处理。
5、接受“反馈单”的工作人员应将反馈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情况登记存档,输血科每月汇总统计上报医务科和市中心血站。
6、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疑似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的病历进行讨论,就事实的认定、性质及处理拿出意见。
有关专家应积极参加。
7、输血科应积极协助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输血管理及输血反应、输血感染的登记、调查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理措施来应对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急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休克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2.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3.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退热药物、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4. 微量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5. 传染病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隔离患者、进行相应的传染病筛查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以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2.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调整体位、给予氧气等。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4. 监测生命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以及观察病情的变化。
5. 做好记录和报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处理措施、药物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四、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严格的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
2. 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程序
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程序1.目的:规范临床用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输血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2.使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科及临床用血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定义:3.1 用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包括输血严重危害(SHOT)事件,也包括输血相关医嘱、备血(严重超申请量用血)、传输、检验、配血、发血、输血不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3.2 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是输血的非感染性并发症。
4.内容:4.1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分级与管理程序4.1.1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分级4.1.1.1 I级——有过错事实并且造成后果,两者有因果关系。
如发生人为的因素导致的严重输血安全事件,输错血产生的输血严重危害(SHOT)事件。
4.1.1.2 II级——无过错事实但造成后果的事件:医疗行为无过错,主要由药物、医疗器械、植入物等造成的医疗意外,如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引发患者急性脑梗塞。
4.1.1.3 III级——有过错事实但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指错误的行为已实施在患者身上),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例:标本送检过程延误,未影响检验结果事件。
4.1.1.4 IV级——无过错事实也未造成后果的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医疗行为的过错事实。
如:患者初次查血型检验报告为“B”型,复查血型发现该患者血型为“O”型,经复查确定为“O”型,遂配置“O”型血;护士抽错血,输血科与既往血型记录核对后发现错误,将此问题反馈给临床科室重新采血,未给患者用血;手术室护士在给患者输血前核对发现检验报告单与血袋内标志血型不符,将此问题反馈给输血科,未给患者用血等。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规定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规定1.背景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有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管理规定以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和管理。
2.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利症状或体征。
输血有害事件: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造成的直接危害。
3.管理措施3.1.早期评估和监测输血前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应进行相应的监测,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
3.2.不良反应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抗过敏、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措施。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转诊。
3.3.记录和报告必须详细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都应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并按照要求填写相关报告表格。
积极参与输血不良反应的评估和调查,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相关责任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和职责。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和改进输血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不间断地提高服务质量。
5.总结本管理规定旨在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执行,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不断加强输血管理的培训和质量监控,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字数:2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原缺乏症 。
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
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
一般1天输注1个治疗剂量的机采血小板,也可根据患者 出血情况和体内止凝血功能状况及其变化酌情增减。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 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 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 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5.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 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6.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 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 库)至少保存一天。
输血
7. 输血时一般采用18-24G针头或套管针,先用 生理盐水确保血管通畅然后再次核对患者姓 名、血型,无误后,方可连接输血袋开始输 血。输血开始后,床旁观察5分钟,15分钟再 次观察,按医嘱调节滴数。输血30分钟、1小 时和输血后观察患者的状态。
非那根和地米的应用
输血前常规给予非那根和地塞米松预防预防非 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存在争议,其预防效果至 今尚未得到证实。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输血 前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无明显差异。因此 ,有专家建议:临床医师而不必将非那根和地 塞米松作为常规输血前给药。
官移 3. 植的患者)
红细胞
3. 浓缩红细胞(CRC)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1. 适用:同红细胞悬液 ①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 ② 血红蛋白<60克/升(70g/L),应考虑输血; ③ 血红蛋白在60(70)~100克/升之间,根据患 ④ 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 ⑤ 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红细胞
4. 洗涤红细胞(WRC) 适用:①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 5. 冰冻红细胞(FTRC) 适用:①同洗涤红细胞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
血浆
1. 新鲜冰冻血浆(FFP) 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2. 作用:扩充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 3. 适用:① 补充凝血因子② 大面积创伤、烧伤
4. 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 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 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取血
1.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 取血。
2.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 性别、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 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 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输血的途径
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血。 1. 部位: 2. 成人身上最暴露最容易穿刺因而也是最常用 3. 的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次常用的是手
背静 4. 脉和大隐静脉。 ② 对婴儿和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 1. 静脉,对1岁以下儿童可用头皮静脉。 ③ 下肢静脉壁比上肢静脉壁厚,又容易发生痉 ④ 挛,所以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 护理
广中医外二一区、外八科 邓巧明
内容
1. 输血的种类及适应症 2.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3. 取血 4. 输血的途径 5. 输血 6. 输血时的注意事项 7. 常见的输血反应及处理 8. 同时需输多品种的血液时怎么办 9. 输血后
常见血液制品种类
红细胞
1. 红细胞悬液(CRCs)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 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 。 2.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1. 适用: ①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 2. 不良反应的患者②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
。 2. 普通冰冻血浆(FP)FFP保存一年后即为普通冰 3. 冻血浆。 1. 作用: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2. 适用:①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缺乏,如
Ⅱ 3. 、Ⅶ、Ⅸ、Ⅹ因子缺乏②手术、外伤、烧伤、
肠梗
血浆
3. 新鲜液体Biblioteka 浆(FLP)含有新鲜血液中全部凝血 4. 因子。
作用: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适用:① 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
2.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 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 血型等,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 器进行输血。
3.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 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 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 盐水。
输血
4. 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 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生理盐水冲 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的途径
④ 为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从手术部位 ⑤ 的创面流失,故凡头颈部和上肢的手术,应
选用 ⑥ 下肢静脉输血。 ⑤ 凡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应选择上肢或颈 1. 部静脉输血。对新生儿输血或换血可用脐静
脉。
输血
1.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配血报告单及血袋 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 颜色是否正常。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 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 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 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 对。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3.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 内的。
3.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取血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 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