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东⼤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态度及其形成(⼀)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对特定对象以⼀定⽅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种内在的⼼理倾向。
(2)态度总有⼀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评价后所产⽣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有多⼤利害关系的⼀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旦形成就将持续⼀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的表现。
代表⼈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物:⽡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为看成内隐的⾏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态度的功能与作⽤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6章 态度及其改变)【圣才出品】
第6章态度及其改变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强度B.外显度C.方向D.深度【答案】D【解析】深度是指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
A项,强度是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B项,外显度是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C项,方向是指态度的指向。
2.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归因B.态度C.动机D.情绪【答案】B【解析】A项,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C项,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D项,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3.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答案】A【解析】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一般来讲,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4.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答案】ABC【解析】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5.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行为B.情感C.感觉D.行为倾向【答案】D【解析】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 (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二组中学生:B段-做数学题或听故事-A段,
结果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吉姆是一个外向的人。
实验结果表明:后阅读的材料对被试判断吉姆
的性格起着决定作用,即近因效应存在。
问题
在社会认知中,既存在首因效应,又存在近 因效应,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何种情况下首因效应起作用?何种情况下近 因效应起作用?
➢ 消极的一面:
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露脸、争面子 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如逢迎之道,恭 维和施惠
36
中国人“争面子”由来已久
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富商们无论对乡邻还 是对自己的日常开销都十分吝啬, “惟娶妾, 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余友人汪宗姬,家 巨万,与人争地数尺,捐万金;娶一狭邪如之。 鲜车怒马,不避监司前驱。监司捕之,立捐数 万金。不十年间萧然矣。至其菲衣恶食,纤啬 委琐,四方之人,皆传以为口实,不虚也。” (谢肇浙:《五杂俎》。)
请代课老师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 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
实验结果
第一组被试:
印象:有同情心、
体贴人、有社会能 力、富有幽默感等;
发言行为:
56%的学生积极发 言。
第二组被试: 印象:严厉、专
断;
发言行为:
32%的学生积极发 言。
(二)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 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A>B
热情 +3(3) 自信 +1(6) 聪慧 +2(5) 多嘴 -3(3)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从众
第六章从众第一节什么是从众一、概念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不同与你单独一人时的行动。
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保持不变。
第一节什么是从众从众的表现形式: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
服从:由明确命令所引起的下级服从上级接纳:真诚、内在的从众行为二、经典从众研究群体样本●暗示性:哈欠的传染性;朋友社会系统的作用心境联结:在同一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同一社会网络中个体倾向相似:肥胖、失眠、孤独、幸福和吸毒自杀模仿-维特效应(戴维·菲利普)●2009 年伯格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最高——150 伏70% 的参与者任然会服从。
尽管大多数参与者都表达了对学习者健康的关心,但这并不能预测他们会终止实验还是会服从命令。
参与者声称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才可以预测他们是否会服从命令。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二、引起服从的因素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米尔格拉姆实验40%、30%战争法允许从40000英尺高的地方对手无寸铁的村民投掷炸弹,但不允许对他们开枪射击。
我们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积极方面的运用:对个性化的人具有同情心受害者人格化2.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米尔格拉姆实验电话下达命令时21%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
对合法权威的服从。
护士对医生的服从1995-2006年美国30个州70名快餐店经理遵从一骗子警察的命令进行搜身。
我并不想这么做……我只是按照他的指示行事。
2007年麦当劳涉及610万美元的赔偿。
1961年2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审,艾希曼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
高级纳粹分子恩斯特·卡尔登勃鲁纳1946年纽伦堡审判被告席哭诉:我只是履行了情报机关应该履行的职责。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6章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 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米勒
《挫折——攻击假说》修正理论的内容。 (1941) 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 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攻击行为 往往同挫折有关。
攻击 挫折 其他 反应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社会公平的建立
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Brosnan & de Waal,2003) 被试:卷尾猴 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 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 萄)。 实验条件: 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 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 只猴得到黄瓜;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 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 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攻击动力 ,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制。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两种基本驱动力
• 建设性的攻击性能量,即“力比多”; • 破坏性的攻击性能量,即“死本能”。
攻击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从攻击能 量的释放中获得快感。
伤害 行动
伤 害 意 图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分类
攻击的方式: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攻击的动机
敌对性攻击
• 源自愤怒的行为, • 目的就是伤害对方,即将痛苦或伤害加给别人;
工具性攻击
• 是通过伤害达到其他目的,这种伤害仅仅是作为达 成某种目的的手段。
攻击的价值判断:反社会的攻击和亲社会的攻击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的判断指标
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影响
唤起
增加优势反应
促进简单行为 削弱复杂行为
• 技术好的台球选手击中率: 71%→80%
• 技术差的台球选手击中率: 36%→25%
大型团体体育比赛中的主场优势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 纯粹在场 • 评价顾忌(评价恐惧理论) • 分心
(二)社会懈怠
(三)服从 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
• 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 的倾向。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 研究的被试
被试被告知说,将要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 于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
两人一组,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学生, 老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 需要记住这些词。然后老师提出某个词, 让学生从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 如果选错了,老师就按电钮电击学生。
• 主要是由群体及其成员两个方面构成的。
(1)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其成员提供需要满足和 分配公平,以及良好的气氛、群体的知名度等条件。
(2)从成员方面看,群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努力养 成与群体成就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是该群体内部 凝聚力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3.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1)群体规模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2)群体的一致性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3)对群体的承诺
承诺指的是所有促使个体留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 (4)对个性化的渴望 • (5)少数派的影响
1.定义
(二)顺从
•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 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 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 循着最小付出原则。
2.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 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 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本讲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理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与现象 4.说服模型 5.偏见问题
小男孩与石头
有一个小男孩,他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非常悲观,总是无精打 采地问院长:“院长,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但不 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着石头来到市场上,找了一个角落蹲下来。过了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对 他的石头感兴趣,第一个人说:“小孩,3个金币卖不卖?”
2004年12月,“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引发 争议。争议焦点是,该片采用“中国武术高手、 类似‘飞天’的东方美女、龙”等.
(3)认知理论
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 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3#409 名词解释1、Conformity:2、Obedience:3、Autokinetic phenomenon4、Informational influence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填空题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Answer:Obedience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social pressure.Answer:acceptance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Answer:compliance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people.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单选题1.“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is ( C )A.ConformityplianceC.ObedienceD.Acceptance2.What is conformity? ( B)A.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B.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imagined group pressure.C.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D.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3.Who had taken advantage of the actokinetic phenonmenon? ( A)A.SherifB.AschC.Williangram( B )4.What is involved in Asch’s Study of Group Pressure?A.SuggestibilityparisonC.The chameleon effectD.Obedience5.What don’t breed obedience? ( D)distance B.Clos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authorityA.The victim’sC.Institutional C.Norm formation6.Why conform? ( D)A.Bystander effectB.Emotional contaglonC.The effect of unanimityD.Normative influenc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7.What can’t predicts conformity?( D)A.Group sizeB.CohesionC.Public responseD.Prior commitment8.How many people will have a largest effect in conformity? ( B)A.1-3B.3-5C.5-7D.7-99.How to reject conformity? (A)A,Asserting uniqueness B.Role reversal C.Conformity personality D.Don’t reactance10.How many experiments are involved the conformity? (C)A.1B.2C.3D.4多选题did experience 1.In the Milgram’s experiments about the ethics, the “teachers” agony. They ( A B E )A.SweatedB.TrembledC.RelaxedD.ExcitedE.Stuttered2.From Ervin Staub’s study of human genocide across the world, Staub (2003)shows ( A B )A.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ggression can leadB.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invasion can leadC.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 berration can leadpliance bred acceptanceE.Criticism produces contempt3.Conformity is affected by (B E)A.Where people actB.How people actC.Other people actD.When people actE.What people act4.Who is more likely to resist the pressure to conformity (A B C )A.People who is humaneB.People who is democraticC.People who is individualisticD.People who is patrioticE.People who is selfish5.Why do the results of these classic experiments so often startle people? (C E )A.Because we expect people to act in accord with their dispositionB.Because the situation they areC.Because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D.Because the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E.Because the attribution biasemotional distance.6.Four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obedience were the victim’sThey are (C D E )A.The authority’s supportB.The critics he received from authorityC.The authority’s closeness and legitimacyD.Whether or not the authority was part of respected institutionE.The liberating effects of a disobedient fellow participant7.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conformity is wrong (A C E )A.Conformity did grow if the judgments were difficultB.Conformity did decline if the participants felt incompetentC.The more insecure about our judgments, the more influenced we by othersD.Conformity is highest when the group has three or less people and isunanimous, cohesive, and in statusE.Conformity is highest when the response i s public and made without priorcommitment8.Why prompted this conformity? Why had I not clapped even while the othersrapped? Why did Polonius so readily echo Hamlet’s words?(A B)A.Normative influencermational influenceC.International influenceprehension influenceE.Impression influence9.Why are we act in ways that preserve our sense of uniqueness andindividuality?(B E )A.We are used to be uniqueB.We are used to be individualC.We are not comfortable being too similar with a groupD.We are not comfortable being too different from a groupthe same as everyone elseE.We don’t want to appear10.Do you own something. Question authority. If it feels good, do it. Follow yourbliss. Don’t conform. In which countries w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hear these words?(B C E )A.ChinaB.New ZealandC.The United StatesD.JapanE.Canada判断题1.Reactance,Unanimity let us be different. (错)2.One person coughs,laughs,or yawns,and others are soon doing the same. it’sMood linkage.(对)3.Conformity meas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group pressure.(对)4.Asch’s studies of Group pressure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phenomenon.(错)5.normtive influence and Reversal lead to conform.(错)简答题1、What factors caused the obedience of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中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核心品质) (三)中心特性 (核心品质) 阿希的实验: 阿希的实验: S. Asch, 1946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7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给被研究者 个词 对晕轮效应进行了验证 汇: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酷、坚定、能干、 处于中心位置的个性特点
6.首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第一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指的是最后的印象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基础和相关概念 知觉(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按照一定的方式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合和解释过 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程。包括:察觉、分辨、识别、确认四个子过程。
认知(cognition): 认知(cognition):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关系: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 首因效应主要对陌生人起作用,近因效应主要对 熟人起作用。 熟人起作用。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 除非后来得到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 是暂时的。 是暂时的。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关系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关系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 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自我延伸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依恋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筹赏
• • • • • •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知识点
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学考集市】黄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人际关系
第6章人际关系1.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心理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概括来说人们互相吸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人类的亲和动机①心理学家Atkinson(1954),McAdams(1980)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a.亲和需求,它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b.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②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a.与社会比较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
b.与社会交换有关,它强调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
③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R.Weiss (1974)指出,亲和需求可以提供六种重要的酬赏∶a.依恋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则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
b.社会整合∶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
c.价值保证∶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
d.可靠的同盟感∶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意识到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伸出援助之手。
e.得到指导∶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f.受教育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
(2)为了克服寂寞①心理学对寂寞所做的定义是∶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②Weiss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a.情绪性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b.社会性寂寞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c.要注意区分寂寞与孤独的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尽管孤独但却并不寂奥,所以说孤独与寂寞之间没有任何必要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3#409 名词解释1、Conformity:2、Obedience:3、Autokinetic phenomenon4、Informational influence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填空题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Answer:Obedience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social pressure.Answer:acceptance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Answer:compliance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people.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单选题1.“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is ( C )A.ConformityplianceC.ObedienceD.Acceptance2.What is conformity? ( B)A.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B.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imagined group pressure.C.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D.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3.Who had taken advantage of the actokinetic phenonmenon? ( A)A.SherifB.AschC.Williangram4.What is involved in Asch’s Study of Group Pressure? ( B )A.SuggestibilityparisonC.The chameleon effectD.Obedience5.What don’t breed obedience? ( D)A.The victim’s distanceB.Clos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authorityC.Institutional C.Norm formation6.Why conform? ( D)A.Bystander effectB.Emotional contaglonC.The effect of unanimityD.Normative influenc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7.What can’t predicts conformity?( D)A.Group sizeB.CohesionC.Public responseD.Prior commitment8.How many people will have a largest effect in conformity? ( B)A.1-3B.3-5C.5-7D.7-99.How to reject conformity? (A)A,Asserting uniqueness B.Role reversal C.Conformity personality D.Don’t reactance10.How many experiments are involved the conformity? (C)A.1B.2C.3D.4多选题1.In the Milgram’s experiments about the ethics, the “teachers” did experienceagony. They ( A B E )A.SweatedB.TrembledC.RelaxedD.ExcitedE.Stuttered2.From Ervin Staub’s study of human genocide across the world, Staub (2003)shows ( A B )A.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ggression can leadB.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invasion can leadC.Wh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berration can leadpliance bred acceptanceE.Criticism produces contempt3.Conformity is affected by (B E)A.Where people actB.H ow people actC.O ther people actD.When people actE.What people act4.Who is more likely to resist the pressure to conformity (A B C )A.People who is humaneB.P eople who is democraticC.P eople who is individualisticD.People who is patrioticE.People who is selfish5.Why do the results of these classic experiments so often startle people? (C E )A.Because we expect people to act in accord with their dispositionB.Because the situation they areC.Because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D.Because the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E.Because the attribution bias6.Four fa ctors that determined obedience were the victim’s emotional distance.They are (C D E )A.The authority’s supportB.The critics he received from authorityC.The authority’s closeness and legitimacyD.Whether or not the authority was part of respected institutionE.The liberating effects of a disobedient fellow participant7.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conformity is wrong (A C E )A.Conformity did grow if the judgments were difficultB.Conformity did decline if the participants felt incompetentC.The more insecure about our judgments, the more influenced we by othersD.Conformity is highest when the group has three or less people and isunanimous, cohesive, and in statusE.Conformity is highest when the response is public and made without priorcommitment8.Why prompted this conformity? Why had I not clapped even while the othersrapped? Why did Polonius so readily echo Hamlet’s words?(A B)A.Normative influencermational influenceC.International influenceprehension influenceE.Impression influence9.Why are we act in ways that preserve our sense of uniqueness andindividuality?(B E )A.We are used to be uniqueB.We are used to be individualC.We are not comfortable being too similar with a groupD.We are not comfortable being too different from a groupE.We don’t want to appear the same as everyone else10.Do you own something. Question authority. If it feels good, do it. Follow yourbliss. Don’t conform. In which countries we will be more likely to hear these words?(B C E )A.ChinaB.New ZealandC.The United StatesD.JapanE.Canada判断题1.Reactance,Unanimity let us be different. (错)2.One person coughs,laughs,or yawns,and others are soon doing the same. it’sMood linkage.(对)3.Conformity meas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group pressure.(对)4.Asch’s studies of Gr oup pressure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phenomenon.(错)5.normtive influence and Reversal lead to conform.(错)简答题1、What factors caused the obedience of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中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