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东⼤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

⼀、态度及其形成

(⼀)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个⼈对特定对象以⼀定⽅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理倾向。态度的特征有:

(1)态度是⼀种内在的⼼理倾向。

(2)态度总有⼀定的对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评价后所产⽣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有多⼤利害关系的⼀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旦形成就将持续⼀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代表⼈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的表现。代表⼈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代表⼈物:⽡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为看成内隐的⾏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

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我防卫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经验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刺激物的意义对个体越重大,认知反应 越明显 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自我保护机制 4、社会认知的整体性 个体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个方 面的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 象。
三、 社会认知的图式
1 含义:图式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组织方式, 它由有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一 个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就象一副卡通漫画, 仅勾勒保存了它要代表的那样东西或人物 的最基本的方面。 2 分类: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 社会事件图式等等。
积极偏见(宽大效应) 隐含人格理论
•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 漂亮者犯抢劫罪,轻判; • 漂亮者犯欺诈罪,重判。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Sigall1975) 平均判刑(年)
罪名 欺诈 偷窃 5.10
吸引人者 5.45 2.80
不吸引人者 4.35 5.20
控制组 4.35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1、魅力 包括:相貌、能力、态度等 2、知名度 “名人效应” 3、自我表演 自我表现,如扬长避短
人际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自我认知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的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社会认知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 (1)刺激对象本身的特点 强度(绝对强;相对强) 活动变化 对比 新颖性
• (2)主观状态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及其形成

(一)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的特征有: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

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

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

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 刻板印象的本质和起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 filter model):刻板印象 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为表征存储于记忆中的。 结构实质是大量知识的存储库,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 所具有的特性,也指明了他们可能做出的行为,指引着人 们对信息的编码和表征。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认知理论:从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
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 对内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 外团体的人
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 比率相同,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
26
心理动力理论
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 几种不同形式: 1.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
第一节 刻板印象的本质和起源
2.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 与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不同,即个体对某一外群体有更 积极的刻板印象,褒奖外群体(即外群体偏向),而对内群体 却存有消极的刻版印象,贬损内群体(即内群体贬损)
核心:远逊于内群体,激发同情心
第一节 刻板印象的本质和起源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 进化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 于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 大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 概全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

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

1. 我养不起一个孩子。
①②③④⑤
2. 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
①②③④⑤
3. 生孩子太痛苦。
①②③④⑤
4. 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
①②③④⑤
5. 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
①②③④⑤
6. 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
①②③④⑤
7. 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
①②③④⑤
8. 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 ① ② ③ ④ ⑤
2 情感成分 一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
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
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包含了认知成分。如:
3 行动倾向成分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
向;人们对态度对象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但它 不等于外显行为。
三、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 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社会群体参照体现在: 1 价值取向或行为方式上认同自己所属的或所选择的群体--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2 个人在群体中的社会身份,地位越高认同的态度越强; 3 群体中时间越长同化程度越高, 4 这一群体本身在大社会中的位置,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重要方面。
社会同一性理论
1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 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 2 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 象,可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社会比较中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效应“谁不说俺家乡好” 效应 3 因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关于社会流动的信念不同人们积极争取积极 社会同一性的策略也不同

【精品】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偏见问题PPT课件

【精品】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偏见问题PPT课件
他们的假设得到了验证:当做出了2美元的承诺 后,人们会更加相信他的选择。
四、说服模型
(一) Hovland的说服模型
(二) Sears修改之后的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 说服者 说服信息
说服情境
说服对象 投入程度 免疫情况 人格特征
作用过程
学习信息 情感转移 一致性 反驳
最后结果
态度改变
或者
贬低信息 歪曲信息 拒绝信息
(1)被说服者的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 智力和自尊。
(2)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 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 以易被说服。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 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 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
(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 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 变变得困难。
第四天,院长叫小男孩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展示。结 果,石头的身价又长了10倍,更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肯卖, 一传十,十传百,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最后,小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都 告诉了院长,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它只是很普通的一 块石头啊!”
这回院长没有笑,他望着孩子慢慢说道:“孩子,其实生 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 的意义。这块不起眼的石头,仅仅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 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 只要你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你活着就是有价值的啊。”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社会心理学06态度及其改变

2.
纽科姆的A-B-X模式 (1)理论要点 纽科姆对“相识过程”和“人际平衡”提出 一个A-B-X模式。他把A和B作为两个人,X为 另一件事或另一个人。认为A和B因对X的一 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两人对X有 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 (2)评价 这个模式弥补了海德理论的不足,但仍未解 决人际关系与态度形成的整体关系和复杂性 的问题。

二、投射法
(一)主题统觉测验 (二)作业投射法

三、行为观察法
(一)任务完成法 (二)社会距离法

3.评价
认知失调理论其方法设计的巧妙与严谨给人
以不少启发,其总体理论从一种认知角度探 索了态度维持与改变的机制,且可以对态度 变化的原因作出局部的解释,颇有新意。然 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还有许多更深层、更复 杂的社会原因与理性原因,光凭一种内部认 知方面的动力倾向性的理论是无法揭开其全 部奥秘的。

(二)态度的成分与分类 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 (1)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2)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3)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 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故 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以上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 的基本特征。因此,人们也常以感情表现(表情) 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很多人倾向于赞成三成分说, 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助人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助人行为PPT课件
第六章 助人行为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助人行为的培养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第六章 助人行为
(2)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一)情境因素 1.旁观者在场 2.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 布莱恩等人(J.Bryan,1967)设计了一个榜样对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 实验情景两种:一种高速路,女司机,汽车轮胎撒气;二种两辆撒气的 汽车,一辆旁站女司机,旁边一位男士帮助她; 另一辆撒气的汽车在离此半公里以外,旁边站女司机等待帮助。 实验结果:一种情景下,帮助共有35辆车子,占经过1.75%;第二种情 景下,停下来提供帮助的58辆,占经过的3%。
第六章 助人行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动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动机PPT课件

6
5、新行为主义的驱力降低说
基本观点:赫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有原因,而行 为的原因是可以被确定的。生理缺失就是需要, 它会促使有机体产生某种行为,行为的目的就 是补偿这些需要。生理不平衡会产生驱力,而 驱力又促使有机体产生能够使其恢复平衡、降 低驱力的行为。
7
四、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定义 特征 倾向
生理内驱力 行为
3
2、动机的性质(124页) 3、动机的类型(125页)
4
三、主要的动机理论
1、麦独孤的本能论 基本观点: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本能, 人类的动机就是这些本能,本能决定一 切行为。 错误:1、出生后不久受社会因素影响,几 乎就没有本能行为了。2、被评为“安乐椅 心理学(armchair psychology)。
二、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
1、麦克里兰的实践研究
2、阿特金森的理论模式
A、追求成功 B、惧怕失败 C、希望成功与惧怕失败的合成
3、其它人的研究
8
三、(亲和动机)结群动机
四、权力动机
1、信息性权力 2、奖赏性权力 3、强制性权力 4、专业性权力 5、参照性权力 6、合法性权力
附:中国人的恋权情结
五、其它动机
第 六 章
社 会 动 机
1
第七章 社会动机
内容提要
一、动机的基本概念 二、社会动机 三、主要的动机理论 四、主要的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影响
实验过程中“老师”看不到“学生”,他们之间通过有线通讯保持联系。
25个被试(63%)服从了主试的命令,直到450伏 的电击。
2.影响服从的因素
•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 权威的机构性
第六章 社会影响
• 社会群体 • 社会影响 • 从从、顺从与服从
一、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含义 • 群体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使有效的相互作用在 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的程度,并 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指导价值的实现。
(二)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1)群体规模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2)群体的一致性
3.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 (3)对群体的承诺
承诺指的是所有促使个体留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 (4)对个性化的渴望 • (5)少数派的影响
1.定义
(二)顺从
•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 的倾向。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促进
•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 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 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在一些场合 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在一些场合反而会干扰活动 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社会促进和 社会干扰,也常常合称为“他人在场”。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二、社会态度的定义
我们认为:态度是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较一贯、 我们认为:态度是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较一贯、较 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 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是在其他心理过程 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包括认知、 基础上综合而成的,包括认知、情感和动机各种心 理过程; 理过程; 态度是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是在主体与客 体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 体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
感情 刺激 (态度 对象包 括个人 事件社 会问题, 会问题, 社会集 团)
交感神经系统反应 感情的语言表现
态度
认知
知觉反应 信念的语言表现
行为
外观行为 行为的语言表现
卢森堡和霍夫兰的态度构成示意图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
其主要特点是: 其主要特点是: 提出的三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提出的三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态度 测量和态度控制研究, 测量和态度控制研究, 把奥尔波特的“心理上、生理上” 把奥尔波特的“心理上、生理上”这个提法 明确为情感、认知、意向三个成分, 明确为情感、认知、意向三个成分,有利于 人们对态度的理解。 人们对态度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PPT课件
1. 空间距离 2. 背景参考
第21页/共52页
3. 自我表演
第四节 印象形成
•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第22页/共52页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 (一)一致性 • (二)评价的中心性 • (三)中心特性
第23页/共52页
重点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 (一) 一致性(consistency) •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 是在估价这个人的时候。 • 甚至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小这种冲突, 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
第38页/共52页
重点
(三)凯利(H.H. Kelley )的三度归因理论 • 凯利认为,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 首先是观察行为, • 其次是判断原因, • 第三是排除偶然因素和迫于环境的因素。
• 一般人们在归因时要沿着三个方面的线索进行思考,然 后把原因归结于三个结果:
• (1)行为者, • (2)刺激物, • (3)情境。
第37页/共52页
影响对应推论的两个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
如果行为者采取的是社会合意的行为,人们就无 法从中推论其品性。相反,一般人所不愿意干的事, 而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 心地推断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

社会心理学6

社会心理学6

2、态度的作用
(1)影响社会性判断
如我们在中国队和外国队的进行体育比赛中发生冲突时,作为 观众的我们会偏袒中国运动员,而指责对方队员。
(2)影响耐力
人们对某件事、某种观点持认同态度,则能够忍受实现过程中 的痛苦。如父母在考虑子女的幸福时能够含辛茹苦。
(3)影响学习效果:过滤器
如学生通常对自己认为重要的课程认真学习,而敷衍那些认为不 重要的课程。
两者彼此关联和相互包容,通常所说的态度改变常常指质 变。
学习态度改变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握和运用其中规 律,采取某些手段去改变人们的态度或者协助人们抵 制态度的改变。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理论:沟通与态度改变理论(霍夫兰) 模式:劝说情景模式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 态度改变
信息学习 感情迁移 相符机制 反驳
如A=玩物丧志,电脑游戏有很多不良影响 B1=我不玩游戏;B2=我玩游戏;B3=汉堡很好吃 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一致性的方法: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重新评价认知因素,减弱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不改变任何认知因素,但增加能协调冲突的新认知或理由。如 “电脑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态度的成分 即态度由什么构成? (1)一元说 态度是感情(affection)的表现;
(2)二元说
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的统一; (3)三元说(ABC模式) 态度包括感情(affection) 、行为(behavior) 和认知(cognition)。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知识讲解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

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

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6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 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 conformity: 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 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 aotokinetic phenomenon: 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 ) 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 ) 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 ) 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 ) 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1.“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is ( C )

A.Conformity

pliance

C.Obedience

D.Acceptance

2.What is conformity? ( B)

A.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B.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imagined group pressure.

C.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D.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3.Who had taken advantage of the actokinetic phenonmenon? ( A)

A.Sherif

B.Asch

C.Willian

gram

4.What is involved in Asch’s Study of Group Pressure? ( B )

A.Suggestibility

parison

C.The chameleon effect

D.Obedience

5.What don’t breed obedience? ( D)

A.The victim’s distance

B.Clos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authority

C.Institutional C.Norm formation

6.Why conform? ( D)

A.Bystander effect

B.Emotional contaglon

C.The effect of unanimity

D.Normative influence and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7.What can’t predicts conformity?( D)

A.Group size

B.Cohesion

C.Public response

D.Prior commitment

8.How many people will have a largest effect in conformity? ( B)

A.1-3

B.3-5

C.5-7

D.7-9

9.How to reject conformity? (A)

A,Asserting uniqueness B.Role reversal C.Conformity personality D.Don’t reactance

10.How many experiments are involved the conformity? (C)

A.1

B.2

C.3

D.4

多选题

1.In the Milgram’s experiments about the ethics, the “teachers” did experience

agony. They ( A B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