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各章(上下册)知识树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
1.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 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 指数。
2.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里次 数最高项的指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 并同类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结果仍相等。 4.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的数,结果仍相等。
1.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 几何图形。 2.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它们是立体图形。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有理数的乘方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
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去减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 对值相乘。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形认识初步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
(1)数轴
直线、原点、 正方向
(2)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 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3)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3.有理数的 加减法
4.有理数的 乘除法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 倒数。 4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 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 得0.
初中数学全册教材知识梳理(表格版)
初中数学全册教材知识梳理(详细版)第一单元数与式第1讲实数知识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实数(1)按定义分(2)按正、负性分正有理数有理数 0 有限小数或正实数负有理数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0实数正无理数负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1)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2)无理数的几种常见形式判断:①含π的式子;②构造型:如3.010010001…(每两个1之间多个0)就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③开方开不尽的数:如,;④三角函数型:如sin60°,tan25°.(3)失分点警示:开得尽方的含根号的数属于有理数,如=2,=-3,它们都属于有理数.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2.数轴(1)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特征: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数轴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例:数轴上-2.5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2.5.3.相反数(1)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2)代数意义:a、b互为相反数 a+b=0(3)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a的相反数为-a,特别的0的绝对值是0.例:3的相反数是-3,-1的相反数是1.4.绝对值(1)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运算性质:|a|= a (a≥0); |a-b|= a-b(a≥b)-a(a<0).b-a(a<b)(3)非负性:|a|≥0,若|a|+b2=0,则a=b=0.(1)若|x|=a(a≥0),则x=±a.(2)对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非负数.例:5的绝对值是5;|-2|=2;绝对值等于3的是±3;|1-|=-1.5.倒数(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的倒数为1/a(a≠0)(2)代数意义:ab=1a,b互为倒数例:-2的倒数是-1/2;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有±1.知识点三:科学记数法、近似数6.科学记数法(1)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整数(2)确定n的方法:对于数位较多的大数,n等于原数的整数为减去1;对于小数,写成a×10-n,1≤|a|<10,n等于原数中左起至第一个非零数字前所有零的个数(含小数点前面的一个)例:2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2.1×104;19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9×105;0.000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知识点一:代数式及相关概念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代数式(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求代数式的值: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求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的值常运用整体代入法计算.例:a-b=3,则3b-3a=-9.为7×10-4.7.近似数(1)定义:一个与实际数值很接近的数.(2)精确度:由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例:3.14159精确到百分位是3.14;精确到0.001是3.142.知识点四:实数的大小比较8.实数的大小比较(1)数轴比较法: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性质比较法:正数>0>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作差比较法:a-b>0a>b;a-b=0a=b;a-b<0a<b.(4)平方法:a>b≥0a2>b2.例:把1,-2,0,-2.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结果为___1>0>-2>-2.3_.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9. 常见运算乘方几个相同因数的积; 负数的偶(奇)次方为正(负)例:(1)计算:1-2-6=_-7__;(-2)2=___4__;3-1=_1/3_;π0=__1__;(2)64的平方根是_±8__,算术平方根是__8_,立方根是__4__.失分点警示:类似“的算术平方根”计算错误. 例:相互对比填一填:16的算术平方根是 4___,的算术平方根是___2__.零次幂a0=_1_(a≠0)负指数幂a-p=1/a p(a≠0,p为整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若x2=a(a≥0),则x=a.其中a是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若x3=a,则x=3a.10.混合运算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向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一次进行.计算时,可以结合运算律,使问题简单化2.整式(单项式、多项式)(1)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积的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其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4)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例:(1)下列式子:①-2a2;②3a-5b;③x/2;④2/x;⑤7a2;⑥7x2+8x3y;⑦2017.其中属于单项式的是①③⑤⑦;多项式是②⑥;同类项是①和⑤.(2)多项式7m5n-11mn2+1是六次三项式,常数项是__1 .知识点二:整式的运算3.整式的加减运算(1)合并同类项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去括号法则: 若括号外是“+”,则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外是“-”,则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3)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失分警示: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外面是符号,一定要变号,且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不要有漏项.例:-2(3a-2b-1)=-6a+4b+2.4.幂运算法则(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a n=a m+n;(2)幂的乘方:(a m)n=a mn;(3)积的乘方:(ab)n=a n·b n;(4)同底数幂的除法:a m÷a n=a m-n(a≠0).其中m,n都在整数(1)计算时,注意观察,善于运用它们的逆运算解决问题.例:已知2m+n=2,则3×2m×2n=6.(2)在解决幂的运算时,有时需要先化成同底数.例:2m·4m=23m.5.整式的乘除运算(1)单项式×单项式:①系数和同底数幂分别相乘;②只有一个字母的照抄.(2)单项式×多项式: m(a+b)=ma+mb.(3)多项式×多项式: (m+n)(a+b)=ma+mb+na+nb.(4)单项式÷单项式:将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5)多项式÷单项式:①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②商相加.失分警示:计算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注意不能漏乘,不能丢项,不能出现变号错.例:(2a-1)(b+2)=2ab+4a-b-2.(6)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注意乘法公式的逆向运用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变形公式:a2+b2=(a±b)2∓2ab,ab=【(a+b)2-(a2+b2)】 /26.混合运算注意计算顺序,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若为化简求值,一般步骤为:化简、代入替换、计算.例:(a-1)2-(a+3)(a-3)-10=_-2a__.知识点五:因式分解7.因式分解(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2)常用方法:①提公因式法:ma+mb+mc=m(a+b+c).②公式法:a2-b2=(a+b)(a-b);a2±2ab+b2=(a±b)2.(3)一般步骤:①若有公因式,必先提公因式;②提公因式后,看是否能用公式法分解;③检查各因式能否继续分解.(1)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最后结果不能再分解为止,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2) 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互为逆运算.知识点一:分式的相关概念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分式的概念(1)分式:形如BA(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2)最简分式: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在判断某个式子是否为分式时,应注意:(1)判断化简之间的式子;(2)π是常数,不是字母. 例:下列分式:①;②; ③;④2221xx+-,其中是分式是②③④;最简分式③.2.分式的意义(1)无意义的条件:当B=0时,分式BA无意义;(2)有意义的条件:当B≠0时,分式BA有意义;(3)值为零的条件:当A=0,B≠0时,分式BA=0.失分点警示:在解决分式的值为0,求值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所求得的值满足分母不为0.例:当211xx--的值为0时,则x=-1.3.基本性质( 1 ) 基本性质:A A CB B C⋅=⋅A CB C÷=÷(C≠0).(2)由基本性质可推理出变号法则为:()AA AB B B---==-;A A AB B B--==-.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可将分式进行化简:例:化简:22121xx x-++=11xx-+.知识点三:分式的运算4.分式的约分和通分(1)约分(可化简分式):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约去,即babmam=;(2)通分(可化为同分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的分式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即bcbdbcacdcba,,⇒分式通分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然后根据分式的性质通分.例:分式21x x+和()11x x-的最简公分母为()21x x-.5.分式的加减法(1)同分母: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ac±bc=a±bc;(2)异分母: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即ab±cd=ad±bcbd.例:111xx x+--=-1.2112.111aa a a+=+--6.分式的乘除法(1)乘法:ab·cd=acbd; (2)除法:a cb d÷=adbc;(3)乘方:nab⎛⎫⎪⎝⎭=nnab(n为正整数).例:2a bb a⋅=12;21x xy÷=2y;332x⎛⎫- ⎪⎝⎭=3278x-.7.分式的混合运算(1)仅含有乘除运算:首先观察分子、分母能否分解因式,若能,就要先分解后约分.(2)含有括号的运算: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合理应用.一般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若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失分点警示:分式化简求值问题,要先将分式化简到最简分式或整式的形式,再代入求值.代入数值时注意要使原分式有意义.有时也需运用到整体代入.知识点一:二次根式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有关概念(1)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a≥0)的式子.(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3)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分母中不含根号);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失分点警示:当判断分式、二次根式组成的复合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时,注意确保各部分都有意义,即分母不为0,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等.例:若代数式11x-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x>1.2.二次根式的性质(1)双重非负性:①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即a≥0;②二次根式的值是非负数,即a≥0.注意:初中阶段学过的非负数有:绝对值、偶幂、算式平方根、二次根式.利用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解题:(1)值非负:当多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可得各个非负数均为0.如1a++1b-=0,则a=-1,b=1.(2)被开方数非负: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同时出现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下时,可得这一对相反数的数均为0.如已知b=1a-+1a-,则a=1,b=0.(2)两个重要性质:①(a)2=a(a≥0);②a2=|a|=()()a aa a⎧≥⎪⎨-<⎪⎩;(3)积的算术平方根:ab=a·b(a≥0,b≥0);(4)商的算术平方根:ab=ab(a≥0,b>0).例:计算:23.14=3.14;()22-=2;24=;=2 ;442939==知识点二:二次根式的运算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将各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例:计算:2832-+=32.4.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乘法:a·b=ab(a≥0,b≥0);注意: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例:计算:3223⋅=1;323222==4.(2)除法:ab=ab(a≥0,b>0).5.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与实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或先去括号).运算时,注意观察,有时运用乘法公式会使运算简便.例:计算:(2+1)(2 -1)= 1 .知识点一: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等式的基本性质(1)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若a=b,则a±c=b±c .(2)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或除)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若a=b,则ac=bc,a bc c=(c≠0).(3)性质3:(对称性)若a=b,则b=a.(4)性质4:(传递性)若a=b,b=c,则a=c.失分点警示:在等式的两边同除以一个数时,这个数必须不为0.例:判断正误.(1)若a=b,则a/c=b/c.(×)(2)若a/c=b/c,则a=b.(√)2.关于方程的基本概念(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3)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一次项系数不等于0.例:若(a-2)|a1|0x a-+=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的值为0.知识点二: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常数项;(2)去括号:括号外若为负号,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均要变号;(3)移项:移项要变号;(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5)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失分点警示:方程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起来,然后再去括号,防止出现变号错误.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思路: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已知方程组,求相关代数式的值时,需注意观察,有时不需解出方程组,利用整体思想解决解方程组. 例:已知2923x yx y-=⎧⎨-=⎩则x-y的值为x-y=4.方法:(1)代入消元法:从一个方程中求出某一个未知数的表达式,再把“它”代入另一个方程,进行求解;(2) 加减消元法: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的方法.知识点三: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5.列方程(组)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审清题意,分清题中的已知量、未知量;(2)设未知数;(3)列方程(组):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检验所解答案是否正确或是否满足符合题意;(6)作答:规范作答,注意单位名称.(1)设未知数时,一般求什么设什么,但有时为了方便,也可间接设未知数.如题目中涉及到比值,可以设每一份为x.(2)列方程(组)时,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共是、等于、大(多)多少、小(少)多少、几倍、几分之几等.6.常见题型及关系式(1)利润问题:售价=标价×折扣,销售额=售价×销量,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2)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利息.(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4)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①相遇问题:全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②追及问题:a.同地不同时出发:前者走的路程=追者走的路程;b.同时不同地出发:前者走的路程+两地间距离=追者走的路程.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整式方程.(2)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例:方程20aax+=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方程的根为-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m)2=n(n≥0)的方程,可直接开平方求解.( 2 )因式分解法:可化为(ax+m)(bx+n)=0的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3 )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的求根公式为x=242b b aca-±-(b2-4ac≥0).(4)配方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时,也可以考虑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注意观察,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不能用这两种方法解时,再用公式法.例:把方程x2+6x+3=0变形为(x+h)2=k的形式后,h=-3,k=6.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3.根的判别式(1)当Δ=24b ac->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Δ=24b ac-=0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Δ=24b ac-<0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例:方程2210x x+-=的判别式等于8,故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230x x++=的判别式等于-8,故该方程没有实数根.*4.根与系数的关(1)基本关系: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相关代数式的常见变形:系有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b/a,x1x2=c/a.注意运用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0.(2)解题策略: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关于方程两根的代数式的值时,先把所求代数式变形为含有x1+x2、x1x2的式子,再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x1+1)(x2+1)=x1x2+(x1+x2)+1,x12+x22=(x1+x2)2-2x1x2,12121211x xx x x x++=等.失分点警示在运用根与系数关系解题时,注意前提条件时△=b2-4ac≥0.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4.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1)解题步骤: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二次方程;⑤检验根是否有意义;⑥作答.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方程一般有两个实数根,则必须要根据题意检验根是否有意义. (2)应用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经常在增长率问题、面积问题等方面应用.①平均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公式:b=a(1±x)n,a表示基数,x表示平均增长率(降低率),n表示变化的次数,b表示变化n次后的量;②利润问题: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③传播、比赛问题:④面积问题:a.直接利用相应图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b.将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或平移形成规则图形,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列方程.知识点一: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例:在下列方程中,①210x+=;②4x y+=-;③11xx=-,其中是分式方程的是③.2.解分式方程基本思路:分式方程整式方程例:将方程12211x x+=--转化为整式方程可得:1-2=2(x-1).解法步骤:(1)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3) 检验:把所求得的x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中,若最简公分母为0,则应舍去.3.增根使分式方程中的分母为0的根即为增根. 例:若分式方程101x=-有增根,则增根为1.知识点二:分式方程的应用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4.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3) 列分式方程;(4)解分式方程;(5)检验: (6)作答. 在检验这一步中,既要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知识点一: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不等式的相关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3)不等式的解集: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例:“a 与b 的差不大于1”用不等式表示为a -b ≤1.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若a >b,则 a ±c >b ±c ; 性质2:若a >b,c >0,则ac >bc ,a c >bc ;性质3:若a >b,c <0,则ac <bc ,a c <bc .牢记不等式性质3,注意变号. 如:在不等式-2x >4中,若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可得x <2.知识点二 :一元一次不等式3.定义用不等号连接,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左右两边为整式的式子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若230m mx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m 的值为-1.4.解法(1)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失分点警示系数化为1时,注意系数的正负性,若系数是负数,则不等式改变方向.(2)解集在数轴上表示:x ≥a x >a x ≤a x <a知识点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及其解法5.定义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在表示解集时“≥”,“≤”表示含有,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表示不包含要用空心圆点表示.(2)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求字母系数时,一般先视字母系数为常数,再逆用不等式(组)解集的定义,反推出含字母的方程,最后求出字母的值.如:已知不等式(a-1)x <1-a 的解集是x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1.6.解法 先分别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各个解集的公共部分7.不等式组解集的类型 假设a <b 解集 数轴表示 口诀x a x b ≥⎧⎨≥⎩ x ≥b 大大取大 x a x b ≤⎧⎨≤⎩x ≤a 小小取小 x a x b ≥⎧⎨≤⎩ a ≤x ≤b大小,小大中间找 x ax b≤⎧⎨≥⎩ 无解 大大,小小取不了 知识点四 :列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8.列不等式解应用题(1)一般步骤:审题;设未知数;找出不等式关系;列不等式;解不等式;验检是否有意义.(2)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情况:a.关键词:含有“至少(≥)”、“最多(≤)”、“不低于(≥)”、“不高于(≤)”、“不大(小)于”、“超过(>)”、“不足(<)”等;b.隐含不等关系:如“更省钱”、“更划算”等方案决策问题,一般还需根据整数解,得出最佳方案注意: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设未知数时,不应带“至少”、“最多”等字眼,与方程中设未知数一致.知识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关键点拨及对应举例1.相关概念(1)定义:在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2)几何意义: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与有序实数对(x,y)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点的坐标先读横坐标(x轴),再读纵坐标(y轴).2.点的坐标特征( 1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如图所示):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①在横轴上⇔y=0;②在纵轴上⇔x=0;③原点⇔x=0,y=0.(3)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①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相等;②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4)点P(a,b)的对称点的坐标特征: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P1的坐标为(a,-b);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P2的坐标为(-a,b);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3的坐标为(-a,-b).(5)点M(x,y)平移的坐标特征:M(x,y) M1(x+a,y)M2(x+a,y+b)(1)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变化情况相同.(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图形面积时,先观察所求图形是否为规则图形,若是,再进一步寻找求这个图形面积的因素,若找不到,就要借助割补法,割补法的主要秘诀是过点向x轴、y轴作垂线,从而将其割补成可以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来解决.3.坐标点的距离问题(1)点M(a,b)到x轴,y轴的距离:到x轴的距离为|b|;)到y轴的距离为|a|.(2)平行于x轴,y轴直线上的两点间的距离:点M1(x1,0),M2(x2,0)之间的距离为|x1-x2|,点M1(x1,y),M2(x2,y)间的距离为|x1-x2|;点M1(0,y1),M2(0,y2)间的距离为|y1-y2|,点M1(x,y1),M2(x,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纵坐标相等;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等.xy第四象限(+,-)第三象限(-,-)第二象限(-,+)第一象限(+,+)–1–2–3123–1–2–3123Oy 2)间的距离为|y 1-y 2|.知识点二:函 数4.函数的相关概念 (1)常量、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2)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3)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原则为:整式为全体实数;分式的分母不为零;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失分点警示函数解析式,同时有几个代数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的公共部分. 例:函数y=35x x +-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 ≥-3且x ≠5.5.函数的图象 (1)分析实际问题判断函数图象的方法: ①找起点:结合题干中所给自变量及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应到图象中找对应点;②找特殊点:即交点或转折点,说明图象在此点处将发生变化; ③判断图象趋势:判断出函数的增减性,图象的倾斜方向.(2)以几何图形(动点)为背景判断函数图象的方法: ①设时间为t (或线段长为x ),找因变量与t(或x)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用含t(或x)的式子表示, 再找相应的函数图象.要注意是否需要分类讨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读取函数图象增减性的技巧:①当函数图象从左到右呈“上升”(“下降”)状态时,函数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②函数值变化越大,图象越陡峭;③当函数y 值始终是同一个常数,那么在这个区间上的函数图象是一条平行于x 轴的线段.知识点一: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性质关键点拨与对应举例1.一次函数的相关概念(1)概念:一般来说,形如y =kx +b (k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特别地,当b =0时,称为正比例函数. (2)图象形状:一次函数y =kx +b 是一条经过点(0,b )和(-b/k ,0)的直线.特别地,正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是一条恒经过点(0,0)的直线.例:当k =1时,函数y=kx +k -1是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性质 k ,b 符号 K >0, b >0 K >0, b <0 K >0,b=0 k <0, b >0 k <0, b <0 k <0, b =0 (1)一次函数y=kx+b 中,k 确定了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b 确定了与y轴交点的位置.(2)比较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大小:性质法,借助函数的图象,也可以运用数值代入法. 例:已知函数y =-2x +b ,大致 图象 经过象限 一、二、三 一、三、四 一、三 一、二、四 二、三、四二、四 图象性质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填“增大”或“减小”).3.一次函数与坐标轴交点坐标(1)交点坐标:求一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只需令y=0,解出x即可;求与y轴的交点,只需令x=0,求出y即可.故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bk,0,与y轴的交点是(0,b);(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恒过点(0,0).例:一次函数y=x+2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2,0),与y轴交点的坐标是(0,2).知识点二: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条件(1)常用方法:待定系数法,其一般步骤为:①设: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k≠0);②代: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或方程组;③解:求出k与b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2)常见类型:①已知两点确定表达式;②已知两对函数对应值确定表达式;③平移转化型:如已知函数是由y=2x平移所得到的,且经过点(0,1),则可设要求函数的解析式为y=2x+b,再把点(0,1)的坐标代入即可.(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组条件,而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只需一组条件即可.(2)只要给出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坐标即可得出b的值,b值为其纵坐标,可快速解题. 如:已知一次函数经过点(0,2),则可知b=2.5.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①一次函数图象平移前后k不变,或两条直线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则可知它们的k值相同.②若向上平移h单位,则b值增大h;若向下平移h单位,则b值减小h.例:将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的函数关系式为y=-2x+2.知识点三: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6.一次函数与方程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根就是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ax+b=0的解为x=1,则函数y=ax+b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2)一次函数y=-3x+12中,当x >4时,y的值为负数.7.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两个一次函数y=k1x+b 和y=k2x+b图象的交点坐标.8.一次函数与不等式(1)函数y=kx+b的函数值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2)函数y=kx+b的函数值y<0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kx+b<0的解集知识点四: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9.一般步骤(1)设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2)建立一次函数关系式;(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关系式;(4)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5)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求相应的值,对所求的值进行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6)做答.一次函数本身并没有最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其图象为射线或线段.涉及最值问题的一般思路:确定函数表达式→确定y=k2x+by=k1x+b。
七年级数学知识树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同类项 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 整式 多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
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化简 整式的加减
整 式 的 加 减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树
实际问题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系数化为1 解一元一 次方程
数学问题
设未知数 列方程
用坐标方法表示 地理位置
用坐标方法 表示位置的变换
画图
X轴,Y轴,原点 轴 轴
各象限点的特征 结构
在研究性学习中 加强应用
象限
有序数对
平面直角 坐标系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知识树
内角和1800 内角和
外角和3600 外角和
角平 分线 中线 高 线段 三角形 的边
内角
外角
内角和 1800(n-2)
角
多边形 及其内 角和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实际问题 的答案
检验
数学问 题的解
实际问题与一 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一元一 次方程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树
性质 左视图
余角和补角
俯视图 辨认展开图
确定有标记 的相对面
展开与折叠
主视图
角的计算 公理
大小比较 角 度量 三视图
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
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基本几何体
三 角 形
镶 嵌
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知识树
加减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 应用 三元一次方 程组
解法 分类 应用
二元一次方程 组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知识树
二元一 次方程 组
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知识树
一元一次 不等式解 法 不等式的 性质
七年级上下数学各章节知识点
七年级上下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七年级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将对七年级上下数学的各章节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七年级上数学1.1 整数整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正整数、负整数和0的总称。
七年级上数学主要学习整数的概念、绝对值、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
同时,还需学会进行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并且掌握一些常用的整数应用题的解法。
1.2 分数分数的概念是七年级上数学必须学会的。
分数指的是一个数被等分成n份,取其中m份所表示的数的形式。
学生需了解分数的分子、分母和约分方法,了解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分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1.3 小数同分数一样,小数也是数字的一种表示形式。
小数的辨析界限比分数更为明确。
七年级上数学中小数的概念和各种运算法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学生应该认真掌握小数和分数的转换,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小数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1.4 代数式七年级上数学的另一大重点是代数式。
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基本运算符号(加、减、乘、除、括号等)组成的式子。
学生必须理解代数式的数学概念、具体运算方式、因式分解技巧和代数式的语言表述方法。
1.5 方程和不等式方程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工具,七年级上数学中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只需两步,即“去分母”,“移项”. 学生需要通过练习形成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程. 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与方程同等重要。
了解不等式的定义,学习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法则,按规则解决各种不等式应用问题。
二、七年级下数学2.1 平面图形七年级下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常见图形。
学生需要学会度量图形周长、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平移、旋转、对称和放缩等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利用变换判断图形的关系和性质的方法。
2.2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图形。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树状图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树状图树状图是一种表达事物之间关系的图表,在数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七年级学习数学知识时,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关系和层次结构非常重要。
下面就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树状图进行介绍。
I.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1. 整数的概念2. 整数的绝对值3. 整数的大小比较4. 整数的加减运算5. 整数的乘法运算II.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1. 分数的概念2. 分数的化简3. 分数的大小比较4. 分数的加减运算5. 分数的乘法运算III. 代数式1. 代数式的概念2. 代数式的组成3. 代数式的相加减和化简IV.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1. 方程组的概念2. 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3. 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V. 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1. 全等图形的判定条件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 相似图形的概念和判定条件VI. 三角形和四边形1. 三角形的分类2. 三角形的性质3. 四边形的分类4. 四边形的性质VII. 数形结合思维1. 平移、旋转、翻折和错位重叠2. 分割图形和填充图形3. 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以上是七年级学习数学知识时的主要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例如,多数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对整数概念的掌握,再如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需要代数式的基础知识,而数形结合思维则需要对图形的基本认识。
在学习时应密切注意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做到深入浅出,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拓宽知识面。
树状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数学学习中的效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知识树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知识树一、数与代数A. 有理数1. 整数与分数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4. 绝对值B. 整数的性质1. 素数与合数2. 奇数与偶数3. 整数的因数与倍数C. 代数表达式1. 单项式与多项式2.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3. 乘法公式D. 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1. 方程与方程的解2. 解一元一次方程3.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E. 二元一次方程组1. 方程组的解法2. 线性方程组的应用问题二、几何A. 平面图形1.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2. 角的分类与性质3.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4.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5. 圆的基本性质B. 几何图形的计算1. 面积与周长的计算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3. 勾股定理及其应用C. 空间几何1. 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2.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3. 空间图形的投影与视图三、统计与概率A. 统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频数与频率3.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解读4. 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B. 概率1. 事件的概率定义2. 概率的基本性质3. 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四、函数与图像A. 函数的概念1. 函数的定义2. 函数的表示方法3. 函数的性质B.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1.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 函数的应用问题C. 函数的基本运算1. 函数的加减乘除运算2. 复合函数与反函数五、数列A. 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B. 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六、解题技巧与方法A. 逻辑思维与推理1. 归纳与演绎2. 分析与综合B. 解题策略1. 问题转化2. 画图辅助3. 分类讨论C. 常见数学思想1. 数形结合2. 函数与方程3. 转化与化归以上是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总结知识树,涵盖了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每个部分都有其详细的知识点和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知识树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节详细知识点
各章节详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3.有理数的概念4.数轴的概念5.相反数的概念6.绝对值的概念7.有理数的大小比较8.有理数的加法法则9.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0.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1.有理数的运算律1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14.有理数的乘方相关概念(乘方、幂、底数、指数)15.有理数的乘方法则16.科学记数法17.近似数(有效数字)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单项式、系数、次数)2.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多项式、项、常数项、次数)3.整式4.同类项的概念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6.去括号法则7.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方程的解4.等式的性质5.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6.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和差倍分问题、数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劳动力调配问题、增长率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几何图形的概念2.立体图形的概念3.平面图形的概念4.立体图形的三视图5.立体图形的展开图6.点、线、面、体的概念7.直线的相关概念(直线、相交线、交点)8.两点确定一条直线9.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0.线段的中点1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2.两点之间的距离13.角及其相关概念14.角平分线15.余角的概念16.补角的概念17.余角(补角)的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的相关概念(邻补角、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3.垂线的相关概念(垂直、垂线、垂足)4.过一点画垂线5.垂线段最短6.点到直线的距离7.“三线八角”的相关概念8.平行的概念9.平行公理10.平行线的判定11.平行线的性质12.命题及其相关概念(命题、真命题、假命题)13.定理的概念14.平移的概念15.平移的性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有序实数对的概念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3.特殊点坐标(象限符号、坐标轴上点的特征、坐标轴角平分线上点的特征、对称点坐标特征、平行于坐标轴的点的特征)4.直角坐标系的实际应用5.平移的坐标特征第七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三角形的“三线”(高线、中线、角平分线)5.三角形的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7.三角形的外角8.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定理9.多边形及其相关概念(多边形、对角线、正多边形)10.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11.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解二元一次方程(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4.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6.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3.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5.不等式的性质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7.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收集数据(问卷)2.整理数据(表格)3.描述数据(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抽样调查的概念5.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6.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7.直方图及其相关概念(直方图、组距、频数)8.画直方图的步骤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角平分线的性质6.角平分线的判定第十二章《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关于直线对称的相关概念3.轴对称的性质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6.作轴对称图形7.关于坐标轴对称点的特征8.等腰三角形的概念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1.等边三角形的概念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十三章《实数》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平方根的概念3.平方根的性质4.立方根的概念5.立方根的性质6.实数的概念7.实数的分类8.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9.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变量与常量2.函数与自变量3.函数的图像4.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6.一次函数的解析式7.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9.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10.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公式2.幂的乘方公式3.积的乘方公式整式的乘法法则4.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5.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6.平方差公式7.完全平方公式8.添括号法则9.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10.单项式除单项式的法则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12.因式分解的概念13.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分式的概念2.分式的基本性质3.约分与通分4.最简分式5.分式乘除的法则6.分式加减的法则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8.分式方程的概念9.分式方程的解法10.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5.矩形的概念6.矩形的判定7.矩形的性质8.菱形的概念9.菱形的性质10.菱形的判定11.正方形的概念12.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梯形概念14.梯形的分类15.等腰梯形的性质16.等腰绞刑的判定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方差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2.二次根式的两个重要公式3.代数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5.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6.最简二次根式7.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4.根的判别式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面积问题、连续增长问题)第二十三章《旋转》1.旋转的相关概念(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旋转的性质3.中心对称的相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4.中心对称的性质5.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6.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第二十四章《圆》1.圆的相关概念(圆的两种定义、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优弧、劣弧、半圆、等圆、等弧)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3.弧、弦、圆心角、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4.圆周角的概念5.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6.圆内接多边形的概念7.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9.三点确定一个圆10.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外心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2.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13.切线长定理1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5.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正三角形与圆、正方形与圆、正六边形与圆)16.弧长公式及扇形面积公式17.圆锥及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1.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的性质3.概率的概念4.概率的计算公式5.用列表法、树形图计算概率6.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初一数学各章上下册知识树
乘法公式 与因式分 解
完善 外角
角平分线
三边关 系
内角 和定
中线
理
有关
高
线段
线
按角
有关
概念
三角形
分类的
内角
外角的 性质
每个内角相等
多边形 的角
对角 线
三角形
多边形
按边 定义
第13章 平面图形的 认识
每个外 角都相 等
正多 边形
圆 弦
圆的有 关概念
圆弧
点 与
与圆的位 圆 置关系
圆
与
圆
圆
圆
有关计算 弧
位地置理
变坐换标
坐标轴上的点 的坐标特征
坐标应 用
各象限的坐 标符号
列
用有序实数对 表示位置
行
行
用方描对向述位离相置
坐第 标
章 位 置 与
14
直角坐标 系中的 图形
平面 直角 坐标 系
横坐标 纵坐标
谢谢观赏
加
减
去括号 移项
性质1、2
等式的基 本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及 解法
方程应用
一 元 一 次 方
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9 、平行线 8.角
七年级下册
11 、整式的 乘除 12 、乘法公式与 因式分解
13 、平面图形的
知识内容
14 、位置与坐标
二、说教材 画法
性质
平行线和它的
画法
定义
三线八角
内错角
同旁 内角
同位角
9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 证 内明 角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 定
第
章
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集合
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集合第一册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1.2有理数1.2.1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1.3.1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饿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1.3.2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数与运算1.1 十进制数及其进位和退位原理1.2 数的比较及其应用1.3 数的整数倍1.4 两个数之和、之差及应用1.5 乘法公式及应用1.6 除法的定义及性质第二章:分数2.1 分数的概念及分数的简化与扩展2.2 分数的加、减及其应用2.3 分数的乘除及其应用2.4 分数的比较及其应用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3.2 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其应用3.3 代数式的展开及其应用3.4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及其应用第四章:一次方程式4.1 一次方程式的概念及解法4.2 一次方程式的应用第五章:平面图形5.1 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5.2 三角形的性质及分类5.3 四边形的性质及分类5.4 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及其分类5.5 离散型图形的应用第六章:数学作图6.1 绘制、使用常用几何图形6.2 制作、使用简单的统计图表6.3 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画图第七章:百分数7.1 百分数及其化百分数为分数、小数的运算方法7.2 百分数的应用第八章:角的知识8.1 角及其度量8.2 角的分类及其性质8.3 角的应用第九章:三角形9.1 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9.2 锐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及其应用9.3 角的平分线9.4 相似三角形及其应用以上是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的分类总结,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是七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做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便在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人教版初中数学各册知识框架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32,21()32,21()()3,2,1()3,2,1,0(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负分数正分数小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ΛΛΛΛ⎪⎪⎪⎪⎪⎩⎪⎪⎪⎪⎪⎨⎧实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实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描述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十三章、轴对称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m nmaa a +=⋅(m,n 都是正数)2..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数)⎩⎨⎧-=-).(),()(,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n n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 5.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b a b a +±=±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m n m aa a -=÷ (a ≠0,m 、n 都是正数,且m>n).7.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初一数学知识框架表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直线、射线、线段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七三角形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下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 次不等式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 理与描述 统计调查
知识结构表
常考知识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常考应用;相反数;绝对值 计算:去括号(括号前为-) 计算 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单项式,多项式的系数、次数,常数项 同类项;升幂排列,降幂排列 计算 应用 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的应用 余角,补交及角平分线、对顶角相等等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画平移图形 坐标,象限内坐标特征 平面内点的位置用坐标来确定;直角坐标系 确定点位置 三边关系;三条重要线段(中线,高,角平 分线) 外角公式 内角和公式 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应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 数轴;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3 4 3 4 建议课 时
初一知识结构表
年级 单元 具体章节 正数和负数 第一章 有理数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加减 七年级上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整式 整式的加减 从算式到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 次方程 多姿多彩的图形 角 相交线 平行线及其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平移 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 用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 段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解法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 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 组 不等式
4
2
3
4
应用 频数;频率;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4 1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各册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32,21()32,21()()3,2,1()3,2,1,0(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负分数正分数小数分数负整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 ⎪⎪⎪⎪⎪⎩⎪⎪⎪⎪⎪⎨⎧实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实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十一章:三角形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描述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十三章、轴对称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m nmaa a +=⋅(m,n 都是正数)2.. 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数)⎩⎨⎧-=-).(),()(,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n n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5.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b a b a +±=±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m n m aa a -=÷ (a ≠0,m 、n 都是正数,且m>n).7.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1.正数和负数2.有理数3.有理数的加减法4.有理数的乘除法5.有理数的乘方1.整式2.整式的加减1.从算式到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几何图形2.直线、射线、线段3.角4.课题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4单元知识点导图正数和负数有理数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可以用来表示在一个问题中相反意义的量例如:一个物体向左移动记为+1m,向右移动记为-1m温度、海拔、收入增长...增长量是正数,表示真正的增长增长量是负数,表示负增长B.注意A.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能约分成整数的数不能算作分数两个整数的比、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有理数(1)概念(2)三要素(3)画法画一条水平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这个点叫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的直线角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A.画直线,定原点B.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C.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长度D.标数(1)概念(2)注意像2和-2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A.“只有”就是说仅仅只有符号不同B.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C.一个数的相反数只有一个D.0的相反数是0(1)概念(2)注意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C.零的绝对值是零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E.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1.有理数加法法则2.有理数减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1.有理数乘法法则2.有理数除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3)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A.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B.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C.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奇数个--积为负偶数个--积为正1.乘方2.科学计数法3.近似数(1)概念(2)性质(3)运算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七年级数学知识树
负数
比较大小 加法法则
加法运算律
减法法则
乘法法则
零
乘法运算律
正数
负数 正数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的乘 除及乘方
除法法则 乘方的意义
画数轴
数轴 表示有理数
第一章 有理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运算法则 进行混合运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 方程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树
性质
余角和补角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辨认展开图
角的计算
大小比较
公理
角 度量
三视图
展开与折叠
确定有标记 的相对面
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
平面图形
区别与联系
点、线、面的关系
立体图形
第四章
图形认识 初步
基本几何体
圆柱、棱柱、 圆锥、球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树
同位角,内 错角,同旁 内角
一元一次不等 式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 式组
不等式及其解 集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 次不等式
第九章
不等式与 不等式组
目的、对象、 如何设计…
收集数据知识树
统计调查 科学实验
问卷、访问、 邮寄、电脑辅助、
电话(一手)
报刊杂志、 广播、电视
(二手)
查阅 资料
一手 数据
二手 数据
数据 来源
收集 手段
个体
总体
抽样 调查
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
多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树
五、教材的处理建议
• 1、灵活使用该教材,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 •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教材的处理建议
围绕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习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解决问题注重通性、通法
教 材
依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展开
的
处
理
关注试题解值观
基
要使学生获得 必要的数学基础知
本 要
识和基本技能 。
求
二、整式的 加减
一、有理 数
七 年 数级 学 上 册
——
三、一元一次方 程
四、图形的初步 认识
利用数轴 比较有理 数的大小
整数
负数 正数
生活中的正 数和负数
数轴的 画法
数轴
数轴的 定义
互为相反 数的两个 数的绝对 值相等
第
有 理
实践与运用
• 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 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体例安排和编写意图
一体例安排
• 1、列举了大量实例,直观新颖图文,极大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 2、正文有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 题,留白或填空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 的空间.
新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知识树
七年级上册数学 —
一、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目标与新课标对本 学段、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要求我们在数学
要使学生在数 学教学过程中探究 数学知识,发现数
做数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自觉地学习数学。
学知识,让学生自
主建构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角
外角的 性质
每个内角相等
多边形 的角
对角 线
三角形
多边形
按边 定义
第13章 平面图形的 认识
每个外 角都相 等
正多 边形
圆 弦
圆的有 关概念
圆弧
点 与
与圆的位 圆 置关系
圆
与
圆
圆
圆
有关计算 弧
位地置理
变坐换标
坐标轴上的点 的坐标特征
坐标应 用
各象限的坐 标符号
列
用有序实数对 表示位置
行
行
用方描对向述位离相置
七年级数学 上册
青岛版
应用
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
直线公理
寻找射 线的方
表示 法
射线
画法
点和直线的
位置关系
直线
线段
表示 性质 画法
表示 制作:俎店中学 初一数学组
基本 的几 何图
计算
大小与 比较
有理数的大小
有理数的分类
数轴
有理数
有
理
制作人:俎店中学初一
数
数学组
相反数与绝 对值
有
理
制作:俎店中学
数
的
坐第 标
章 位 置 与
14
直角坐标 系中的 图形
平面 直角 坐标 系
横坐标 纵坐标
对知识树的几点认识
1.能从宏观上反映出数学知 识的整体网络
2.通过整体感知可建立一个 “森林-------树木------果实”
的思维框架 3.知识树的实用价值有待于
开发
整式加减知识树
单项式次数 单项式系数
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次数
升降幂排列
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
整式的加减知识树
同类项
制作人: 俎店 中学初一数学组
去括号
正式的加 减
整
式
的
回顾与总结
加
减
去括号 移项
性质1、2
一元一次方程及 解法
等式的基 本性质
方程应用
一
元
一
制作人:俎店中学初一
次
数学组
方
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初一数学组
运
算
利用计算机计算
分组
划记 计算
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数据的整理
普查
普查和抽样 调查
制作:俎店中学 初一数学组
理数 与据 描的 述收
集 、 整
扇形统计图
制作人:俎店中学初一
数学组
代数式得值
常
量
与
函
变
数
量
的
表
示
代数式
用字母表 示数
初代 步数 知式 识与
函 数
函数的初 步认识
制作:俎店中学 初一数学组
俎店中学 初一数学组
9 、平行线 8.角
七年级下册
11 、整式的 乘除 12 、乘法公式与 因式分解
13 、平面图形的
知识内容
14 、位置与坐标
二、说教材 画法
性质
平行线和它的
画法
定义
三线八角
内错角
同旁 内角
同位角
9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 证 内明 角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 定
第
章
应用
平 行
判定 方法
法则
多项式乘 以多项式
应用
法则
应用
同底数幂 的除法
零指数幂 与负指数
幂
整式乘法
整式除法
整式的乘除
第 1 2 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知识树
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
乘法 公式
提公因 式法
因式分解
公式法
乘法公式 与因式分 解
完善 外角
角平分线
三边关 系
内角 和定
中线
理
有关
高
线段
线
按角
有关
概念
三角形
分类的
线
代入消元 法
加减消元 法
二元一次方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程的概念
概念
解法
三元一次方程组
认识二元一次 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概念
第10章一次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方程组
七 年 级 下 册
整式的乘除知识树
公
式
应
公式
应
用
用
同底数幂 的乘法
幂的乘方
公
式
积的乘方
应
用
单项式乘 幂的乘法运算 以单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项式乘 以多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