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87c8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b.png)
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
2.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实效性。
3.促进教育公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可以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1.教学内容创新: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大纲,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教学内容保持前瞻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创新:推广“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管理模式创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实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1.专业结构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提升专业竞争力。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特别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产学研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教育技术应用:加大教育技术应用力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果。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1eb7cf2cc58bd63186bd87.png)
才。但 是, 由于时问的短暂 , 高职 教育 仍然 存在着许 多问题 : 第
一
,
校 方 认t 不 足 。尽 管 国 家 政 策 匕 可 能 的在 向高 职 教育 偏 } { 尽
移 ,努力地使高职教育在人们心 日中的地位 与普通本科大学相
平行 , 是 , 但 由于用 人 单 位 对 于 学历 的敏 感 以及 学 生 家 长对 于 高 职 教 育 认识 存 在误 区 ,这 些 都使 得 高 职 教育 院校 出现 生源 不 足
未来是指 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 中, 要注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 的
培养 , 比如 多 组 织 组 织 校 内 的各 领 域 专业 技 能 的创 新大 赛 , 通 过 比 赛 的方 式 激 励 学 生 不 断对 其 所 学 专业 知 识进 行 探 索 , 未 为 来 该 领 域 的发 展 提 供 具 有较 强 创 新 能力 的新 鲜 血 液 。最 后 , 面 向现 代 化 , 一 是 指 高 职 教 育 要 适 应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对 于 人 才 其 的需 求 , 高职 教 育 要 为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服 务 。其 二 是 指 高 职 教 育 自身 要 现 代 化 , 其 中包 括 要 逐 步 脱 离 效 仿 普 通 本 科 大 学 教 这 学道 路 的 怪 圈 , 步 实 现 具 有 高 职 教育 特 色 的 教 学 思 想 、 学 逐 教 方法 、 学手段。 教
Z II ANS HJAOT UO
@吉 林教育
新时期 高等职业教 育改革研 究
大连 水产学 院职业技 术 学院 孙 久艳
高等职业教 育又可以简称为高职 教育, 它是我 国高等教育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高职 教 育 与普通 本 科 大 学 教育 的最 大 不 同就 在 于 其 教育 日的是 培 养 高 等 技 术应 用 性专 门人 才 。 近年 来 , 我 国 高职 教 育 院校 如 高 并 的 学 生 就 业 率 逐 渐 成 为 了 许 多 重 点 大 学 高 考 落 榜 生 的 又 一 选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5cbeddc1c708a1284a4440.png)
要’
建立教学创新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走过规模扩张之路后, 应强
化内涵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教学创新机制现状,提出了构建和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教学创新机制以及机制运行保障的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教学创新; 机制 &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
社 会参与 高职教育 教学研创 新的有 效途径是 产学研 结 合。不少院校虽然对产学研结合有一定理解,但这方面的工 作没有实质性进展,没有形成一套运转机制;有些学校的校 企合作只是简单地作为实训基地, 没有形成符合市场机制要 求的产 学研结合体制,影响了教学的自我调整和更新。事实 上,建立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是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 合的最大难点。我们缺乏一种校 企共同培养高职教育人才、 互利共赢的产学结合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产学结合
& 文章编号 ’ # (( / * +) ,) 0% (( ) 1( " * ( (! " * ( "
我
业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定 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新 位不准确, 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不清晰、 不明确。 又如专业创新的本质是课程体系的创新。 不少院校在课 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确定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 结构, 但并没有认真调查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要, 确定职 业能力;有的虽然也注意确定职业能力,但对能力的分析缺 乏层次性;有的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 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中没具体落实, 导致人才的知识、 能力、 素质结构与教学计划相 脱节。 #$ ! 市场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市场对教学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人才数量、质 量提出要求, 引导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规 格与质量上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就业市场上 的竞争也 折射出用 人单位对 职业院校 教学创新 的认同 和办 学质量的认可。这样的市场引导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 教育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目前这种作用没有能够很 好地发挥, 政府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仍习惯教育系统内部的 封闭性运作, 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及变动缺乏灵敏反映。 #$ " 社会参与高职教 育教学创新的程度不高
从管理到经营:新时期职业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从管理到经营:新时期职业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2857112a8114431b90dd897.png)
品 牌
营 随市 场的变化而变化 的 ,主要 涉及市
场、 客、 顾 行业 、 环境 、 资 的问题 , 投 是关
职业 教育是一 种面 向人人 、面 向全 社会 的教育 ,其最 大 目标是 实现择业 自 由和全面发展 , 使人 们更好地赢 得尊严 。 黄炎 培先生认 为 ,职业教 育的终极 目标 就是 使无业者有业 , 使有业者乐业 。 如何 使 人们 有业 、 乐业 、 赢得 尊严 , 新 时期 是
和学生 的评价 ,以此作为 改善 自身管理
与经营质量 的动力 0
( ) 入 与产 出经 营 五 投
职业教育 的经 营者应该懂 得教育投 入与产 出的关 系 ,追 求教育 资源投入 的 最 大利 益。以实 习实训基地 建设来说 , 为 了给 师 生技 能 实 践提 供 足 够 场所 和工 位, 必须不 断加强校 内、 校外实 习实训基 地建设 ,而把有 限的资金投入 到紧缺专 业 和就业前 景好 的专 业。
变革 的最 简易 的借 口和最 安全 的 办法 。
要变革 , 就要敢 打破 现状 , 给现状 以苟 不
延残喘的机会 。 二是创建文化 。对 于学 校经 营者 来 说 , 最 重要 的是 勾 画未来 , 根
据 自己相信的事去确立 目标 ,并 运用 特色校园
文化 和坚定的理念去努 力实现它。 三是应对世 界充满
机 构的 自评 以外 ,国家就业与 培训委员
来说, 最大 的敌人 不是 “ 不行 ” 而是 “ , 还
所所长 ,柳 州市第一职 业技 术 学校 党窖
新时期职业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探索
![新时期职业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0451dfb4693daef5ef73dfd.png)
( ) 求真 育人 ” 一 “ 是高 校办 学 的灵 魂 职业 教育 如何 成为 有 高 度 的文 化 自觉 和坚 守 崇 高理 想 的文化 组织 , 为 有 灵魂 的教 育 , 为关 注 焦 成 成 点 , 教 育 回归 成 人 成 才 的本 质 ? 温 家 思 路 和 方 法 。针 对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 , 不 断创 新 学 生 管 理 的模 式 , 强 提 升 学 生 的 学 习 、 加 生
一
教育 不是 单纯 的教 学 与 管理 , 不 能 打着 “ 质 更 素 教育 ” 的旗 号 搞形 式 主 义 。教 育 是 一 个 民族 进 步 的 灵魂 , 是 我 国教 育 事 业 不 断 前 进 的不 竭 动 力。 教 也 育事 业 的发展 是 社会 经 济 发 展 的基 本 保 证 。江 泽 民 指 出 : 教育是 知识 创 新 、 播 和应 用 的重 要 基 地 , “ 传 也 是 培育 创新人 才 的重 要摇 篮 。 随着 传 统 计划 经 济 向 ” 现代 市 场经 济 的全 面转 轨 , 职 业 院 校 学 生 主 动 参 在
继 续教 育研 究
21年 1期 01 第 O
新 时 期 职 业 院 校 创 新 教 育 体 系 的 探 索
张 徽 琳
( 桂林理工 大学 博 文管理学 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 04
摘要 : 职业院校教 育是 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 化的基础 , 负着提 高社会 劳动者 素质和培养 高级 专 门型人 才的艰 巨任 务。 肩 要全 面推进 素质教 育 , 必须将 思想政 治教 育、 学、 教 管理 有机结合 , 中优 势培养具 有较 高 思想 素质、 集 创新 精神和 实践能 力
职业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职业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b26c005bb68a98271fefaef.png)
职业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指南1. 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制度结合研究2. 职业院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3. 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策略路径研究4. 外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研究5. 行业企业有效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6. 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7. 职业教育各级升学考试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研究1.新时期中、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提升研究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实施研究3.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共融性研究4. 职业院校教学标准理论与实践研究5.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机制研究6. 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7.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8.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9.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实证研究10.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1.职业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研究12.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证研究13.新兴产业对应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研究14.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15.职业教育快速稳定发展外部保障体系研究16.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17.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相关问题研究(三)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 职业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2. 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合作与互动研究3. 职业院校中的成人教育效能研究4. 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长效机制的研究(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1.创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2.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3.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例及效果研究4.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5.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6.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7.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8.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9.校企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践行“三全育人”,引领全面发展——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践行“三全育人”,引领全面发展——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619119f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8.png)
践行“三全育人”,引领全面发展——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三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其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一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走向全面发展的未来。
首先,全过程育人强调的是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这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从源头到入海,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从入学到毕业,每一个阶段都是成长的关键期。
因此,我们要构建起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教育体系,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比如,在大一阶段,我们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习惯;在大二阶段,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到了大三阶段,则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职场。
其次,全方位育人则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这就像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既有雄伟壮观的主峰,也有错落有致的侧峰。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身心状态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全员育人则强调教育的广泛性和参与性。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团演出,每一位乐手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们要倡导全员育人的理念,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格魅力,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来。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ae0e4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5.png)
教育教学管理是高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一、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让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最大化,高校通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对办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投入,进而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得教学水平得以提高[1]。
同时在教学管理的改革工作中,高校还能够对陈旧的教学思路以及方法等进行创新,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理念以及模式等,结合专业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的发展目标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仅仅注重理论层面的教学,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整合社会以及企业的教学实践资源,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以及专业型人才队伍的学校,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管理,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创新和创造,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使其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所突破。
二、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问题(一)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合理性高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为核心。
虽然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各项制度也逐渐得以完善,但仍存在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课程的设置方面还不够合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2]。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难以将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研究陈蕾(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生为本,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硬性管理模式,积极融合人本主义理念,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全面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谈新时期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谈新时期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15e5e3aeaad1f346933fd6.png)
国的教 学模 式下,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过
程 中 ,业 余 活 动 时 间 较 少 ,学 习 压 力 较 大 , 在进 入 大学 校 园 之 后 ,学 校 给 学 生 营 造 的较
【 关键词 】 职业教 育;管理模式 ; 创新;
发展
新 时期 在各大院校 的人才培养过 程中,
职业 教 育 管 理 模式 发 挥 着 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 用 。 为 了进 一 步 提 高 职业 教 育 管 理 工作 的有 效性 ,
二 、职 业教 育 管理 模式 的创 新 与 发展
分析
探索和研究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 的教育管理 ( 1 )职 业 教 育 管理 者 应 该 注 意 不断 创 新 模式 , 大 力推 动 高 校教 育 管理 工 作 的发 展 和创 教 学 模 式 ,注 重 加 强 和改 善 学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新。 模 式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学 校 现 阶 段 大 学 教 育 管 理 模 式 的 现 状 之 间 的合 并 和 重 组 越 来 越 多 ,很 多 学 校 也 由
方法。
职 业 教 育 管 理 工 作 必 须 立 足 于 学 生 的心 理 特 要 注 意 学 生 的 学 习 状 态 ,特 别 是 对 新 生 ,立
点, 确立 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管理理念 , 在教管
理过 程 中充分 发 扬 民主 , 调动 职 业 院校 学 生 的 积极 性 , 注重 学 生 的 自我 管理 。为 此 ,各 大 院 校 的学 生教 育 管 理工 作 者应 该 认 清形 势 , 积极
科 学 性 和 合 理 性 ,通 过 制 定 多 层 次 ,系 统 性 和全 面 性 的教 学体 系 不 断提 高大 学 教 学质 量 。 ( 3) 在教 育 管理 体 制 的改 革创 新过 程 中 , 建 立 包 括 决 策 、执 行 、监 督 三 者相 结 合 的 大 学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让 三 者 有 效 结 合 。 在 教 育 管 理 的 决 策 层 面 ,为 了保 证 学 校决 策 的科 学 性 ,应 该 由相 关 专 业 和 学 校 管 理人 员 组 成 决 策 委 员 会 。在 执 行 管 理 方 面 ,由学 校 的 中 层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路创新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路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4497fdf3186bceb19e8bb93.png)
又有 别于 普通 高 等教 育 的学 科体 系 ;在 内容上 属于 技术 教 育范 畴 ,既有别 于普 通 高等教 育 的学 术教 育 ,也有 别 于初 、中等职业 教 育 的技能 教育 。高等 职业 教育 的发 展 目标是 :坚持 培 养 面 向生 产 、建 设 、管 理 、服 务 第 一 线 需 要 的 “ 得 去 、留得 住 、用 得 上 ”,实践 能 力强 、 下 具 有 良好 职业 道 德 的高 技 能 人 才 。因 此 ,根据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定 位 、高 职 学 生 的 现 状 和 将 要从 事 的 职业 , 笔者 认 为 ,高等 职业 教 育 的思 路创 新 势 在必 行 。
教 育 有 一 定 区 别 。 在 类 型 上 属 于 职 业 教 育 范 畴 , 但 它
明确 地 了解 他 自己在校 几 年 要 学什 么 、怎 么学 。 例如 : 在 学 生 人 校 知 识 教 育 中 ,加 入 专 业 知识 、专 业 背 景介 绍 ,对 于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与 专 业课 程 的剖 析 ,对 于 职业 技 能 的具 体要 求 和 具体 实 施 的 环节 说 明 等 。 ( )课 程 2 设 置 的 创新 。 课 程 设置 要 根 据专 业 的定 位 目标 ,放 到
【 键 词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 思 路 ;创 新 ;发 展 关
随 着 我 国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深 入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在 国 民 经济 发 展 中 的地 位 显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定 位 迫 切 要 求 我 们 教 育 工 作 者 必 须重 新 审 视 并 探索 一 条 适 合 新 形势 的教 学 和 管 理 模 式 ,全 面 贯彻 新 时期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指 导思 想 。高 等 职业 教 育在 层 次 上 属 于 高 等 教 育 范 畴 , 与其 他 类 型 的职 业
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ad37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e.png)
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研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且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办学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
我们来看一下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方面,职业院校加大了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建立了一批科研平台和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职业院校也加强了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这些举措为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需要研究新时期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虽然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职业院校缺乏科研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够。
一些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方式和方法比较陈旧,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新时期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呢?职业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文化理念,激发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职业院校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建设更多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提高科研设备和条件,培养更多的科研创新人才。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拓宽科研的领域和范围,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科研的方式和方法,引进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提高科研的水平和质量。
新时期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ade31a866fb84ae45c8de0.png)
( 三)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效果的思路 对 于高等职业 教育而言!为 了满足现代企 业对人才综合 素质较 高的要求 ! 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 。 1 . 加快专业 的改革 , 使 之满 足行业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所 开设的课 程必须要适应社会企业需要 ! 不要片面地追求升本 ! 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社会 发展 的意义!加快教材更新 与补 充! 提高教学大纲的动态 变化及适应能力”因此! 高等职业院 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 要加强行业发展 的调查! 及时掌握行业 发展 的动 向! 做好人才数量需求 和人 才素质需求的预测 !根 据社会 和行业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时调整课 程设置及 教学大纲 ! 使学生学有所用!真正培养企业需求 的人才 。 2 . 加快老师 队伍 的建设 , 对教师定期进行 培训 , 学习最先 进的技术传授 给学生 , 教学人事制度要完善 , 教学设施要先进 复合 企业 的设施 , 是学生 去企业上手快不必浪费二次培训 。 师 资固然很重要但是老师 的技能也不能落后 。优化教 师督 导结 构等一系列措施 。 3 . 依托市场需求增 加本校特色专业 。各 高等职业 院校应 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 !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一 项工作工种或技能进行 系统 的训练 ! 使 他们 在与企业更贴 近 , 能 以一技之长赢得企业 的信赖 ,从而也打 开高等职业院校毕 业生就业门路。 4 . . 加强学校 自有企业 的建设 , 利 用校办实 训基地 服务于 学生 。建设学校 自己的实训基地有如下优点 : 首先 , 由于实训 基地是学校 自己建立 , 又在学校 院内! 方便对学 生的管理 。 其 次, 为教师提供 了锻炼 和提高专业技能 的场所 , 更有效地改善
浅谈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浅谈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957dcbf1770bf78a65295466.png)
一
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 , 还必须清
高等职业 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懂理论, 更要
新意识 、 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立完善的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 展之路的基础; 办出鲜明的特色, 是高等职业教 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 策, 是高等职业教 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 的生产 、 观, 立足高等教育层次,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以 要以就业为导向, 建设 、 、 管理 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改革现行的教学管学习者的需求, 以 采取灵活的 十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 学制和学习方式。要根据地方需要合理设置专 熟练劳动者为目 的高等教育类型【 。新时期 适应丰会需要为 目标, 标 1 ]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只有当 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引起 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 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应用” 以“ 为主旨和 业和课程,
六、 吸收和借鉴经验
世界各 国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由于各地 的政治 、 经济 、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 逐步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 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吸收和借鉴 国内外发展职 业教育的有益经验, 不断加强和扩大 各级政府 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改
使得毕业生具 职业教育满足 了地方需要才能得 到地方 的支 视,是因为它在社会经济发展 中肩负着重大的 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有了地方的支持, 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 历史使命 ,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 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 、 技术应用能力强 、 知识面 持, 用。 经过近些年来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 较宽 、 素质高等特点。 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 的灵魂, 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 ”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 4 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
试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
![试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41764f336c1eb91a375d3a.png)
型人才的 目 的相违背 , 致使其无法满足当前全面发展 的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2 .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 标定位不准确 现 阶段 , 很 多 高校 仍 普 遍存 在 过分 强 调 理论 教 学, 把培养综合化、 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 目 标 。在教 学 的课程 中设 置 了过 多 种类 的科 目 , 有些 课 程 甚 至 与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为了 获得学分而被动地去学习, 使得 学生对所 学科 目的 兴趣 丧失 , 学 生在学 习 中也很难 学到应 获得 的知识 ; 此外 , 学校 中设 置 的课程 大多都 是理 论 的课 程 , 很 难 与 实践相 结合 , 在教 学 中老 师也 仅 仅 是 注重 对 理 论 知识 的讲解 , 导致很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 某 些理论 知识 真正 在 工 作 中运 用 得 较少 , 也 缺乏 对 学 生 的综 合素 养 的培养 。 3 . 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及就业方法 的 指 导 随 着我 国经 济 的快速 发 展 , 社 会对 现 代 大学 毕 业生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 不仅 要求有扎实的理论 基础 , 还应 具有 较强 的执行 能力 和较 高 的综 合 素养 , 这些要求都对传统 的高等教育提 出了严 峻的挑战。 但很 多学 校培 养 出的学生 的知识 掌握 能力 和实践 能 力 与社会 的需 求相 差 较 大 , 不 能立 即满 足社 会 的需 要, 社会适应期较长 。正如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说: “ 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 的最大 困难不是成绩、 知识
试论新 时期我国高校 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研 究
吴 海 燕
( 台州学院 医学院, 浙江 台州, 3  ̄ 8 o o o )
摘要: 高等教 育是人 类创 造知识文化的重要 传播场所 , 是 高级专 门 人 才的培养基地 , 高校 学生作为 高素质人 群 , 担 负着祖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0aede619e8b8f67c1cb99f.png)
YOUNG 青年 与社会
新 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
宋 明
( 商 丘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河 南 商丘 4 7 6 0 0 5)
摘 要 :近年 来,随着不断剧增 的招生人数和迅速发展 的高职教育 ,高职 院校新生素质开始参 差不齐,这些给高职 院校 学生管 理 工作 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 战。本文重点对高职 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并重新定位新 时期 学生管 理 工作 的重点。只有对 工作机制 、内容 、手段和观念 不断进行 创新 ,才能做 好学生管理 工作 ,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创新型人
一
管理创新途径 ,以适 应未来社 会人 才发展 的需求 。 ( 一 )创新工作理念 创新工作观念 ,是 高职院校学 生管理创新工作的前提 。 在传统 的教育观下 ,往往都是 对学 生的管理过分强调 ,弘扬 的是尊师重教 ,这样对学生 的服务 和引导工作被弱化 。在新 的历史 时期 ,高职教育已经得 到了飞速 的发展 ,高职院校学 生管理工作 的重中之重 ,就是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 落后 的教育观念 ,在 教育过程 中 ,始终坚持 以学生 为主体 , 树立 以人为本的理念 。 ( 二) 创新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的创新 , 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的重要依托。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借鉴现代管理学理论 ,才 能实现方法的创新 。应将 目标管理 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 作 中,对责任进行 明确 ,使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创造性 、主动 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 这样有利于评估管理工作绩效 。 加强学生 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 和 自我教育 的 “ 三 自教育” ,使 学生的主体 性、积极性 、特长和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 出来 。 ( 三) 创新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创新组织形式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 目 标 ,充分利用学生会 、团组织等 团体 ,对学生管理工作形式 不断进行创新和拓宽 。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努 力提升高职学生 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 熟练操作技能 、扎实 的专业 知识 和广博知识面 的技能型人才 。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1cc9af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9.png)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随后阐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并提出了新时期学生管理的需求。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进而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创新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实践、思考、现状分析、需求、案例分析、具体措施、成果评估、意义、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学生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个性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不适应当前形势的一面。
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更在于更好地适应当下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倡导个性化、平等化的管理理念。
通过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实践和思考,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2 研究意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本文旨在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具体措施的提出,试图找到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新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探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d71b3387c24028915fc359.png)
3 “ 论 上 的 重要 性 ” 现 实中 的 次要 性 ” 同题 、理 与“ 的 目前 . 会 上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缺 乏 足 够 的认 识 . 社 存 在 着 只 重 视 普 通 教 育 、学 历 教 育 而 轻 视 职 业 教 育 的 倾 向 ,唯 学 历 教 育 至 上 ” “ 考 定 终 身 ” “ 、一 的传 统 思 想 在 社 会
进 入 新世 纪 以 来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实 现 了连 续 多
职 院校 实 验 技 术 队 伍 数 量 严 重 不 足 ,正 如 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俞 中 文 院 长 在 《 职 高 专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的 改 革 与 实 高 践 》 所 述 : 目前 高职 院校 实 践 教 学 教 师 严 重 不 足 , 中 “ 已经
较 差 .严 重 影 响其 工 作 积极 性 的 发 挥 和 实 践 教 学 教 师 队 伍的稳定 。
教 育迈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我们 认 为 , 力 推 进 高 职 院校 管 大
理体 制创 新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关 键 环 节 。唯 有 不 断 地 研 究 新 形 势 下 出现 的新 情 况 。 极 推 进管 理 体 制 创 新 . 持 用 发 积 坚 展 和 改 革 的 办 法 解 决 前 进 道 路 上 面 临 的 突 出 矛 盾 和 问
南 昌高专学 报
20 0 9年 第 6期 ( 第 8 总 5期 ) 2 0 0 9年 1 版 2月
J ra o n h n oe e o nlf o cagC l g u N l
N .Sms) D e 09 o ( s 6u e. 0 2
新 时期高职院校 管理体 制创新探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c026a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70.png)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为此,本文从坚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建设“双向途经”教师队伍、完善人才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规模相当有限,且起步晚,从教育体制、人才质量以及社会发展适应度方面相比差距较大[1]。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显著扩大了办学规模,但还未形成自身特色,这就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给社会输送高级技能人才时力不从心,无法发挥其教育价值。
为此,当前背景下只有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技能的人才。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职业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从事某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技能。
人才培养的方式对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何种人才起到决定作用。
现如今,我国人才培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工程型、学术型、技术型和工程型。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产业技术升级速度,但逐步模糊了上述四种类型的界限,交叉的地方越来越多,让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步得到延伸[2]。
通常情况下,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培养规格、目标及方法。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二者不同,后者比较特殊,因此在建立人才培养方法上应突出其特点。
由此可见,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全能型高级技能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相当必要,主要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2.1是国际竞争的需要现如今,世界各国都紧缺高级技能人才。
且根据WTO调查结果可知,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应该等技术人才缺口高达百万。
很多国家为了解决技术人才缺口问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世界技术人才[3]。
目前,我国同样存在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此影响下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考验。
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5cd876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1b.png)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文从职业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出发,分析了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1.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不断创新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创新管理,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 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管理,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二、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1)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管理格局。
(2)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1)加强教师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以教学业绩、科研能力、社会服务等多维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4. 深化校企合作(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李欢岑艺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2期
李欢岑艺
(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株洲412006)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转变管理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
文章主要对新时期高等
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意见,以望提高新时期高等
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只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创新,才能满足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质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即: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基
本都施行校长负责制;对于民办院校来说主要是以校董事会为基础的校长负责制。
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管理模式的限制,导致从上而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导圈子,对学校的持续发展
具有较大影响。
(二)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历认可度较低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大专学历,只有少数部分高职院校和一些本科院校的联合办
校专升本等一些本科层次,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历认可度较低。
同时,由于学历较低,
一些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致使高职院校生源不能得到保证[1]。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调发挥或宏观调控功能,不断弱化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之间的等级划分,保证高职院校优秀的生源。
同时还要将高等职业教育当做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放在同一位置,甚至,高职院校学生学历比普通高校学生学历更高,通
过这种方式,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条件。
其次,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我国高职院校
教育工作中,由于生源和师资力量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较差。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
管理中可以借鉴法国和德国的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设立不同的教学等级,还可以依据我国
高职院校的特点,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模式,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加大投入,壮大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
最后,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协调发展。
在我国高职教
育中,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协调发展,
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学校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依据学生
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将一些知识简单化,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加强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其次,还要以高职院校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构建富有特
色的职业教学理念。
就目前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较多,但是办学理念都基本相同,严重影
响了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才能打造富有特
色的高职院校[2]。
(三)生源层面
优秀的生源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主要方面,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首先,统一招生,所谓的统一招生就是通过高考选拔优秀的生源。
就目前来说,
我国高校基本都是高考改变一生,依据学生高考成绩设置分数线,择优录取。
其次,高职院校
进行自主招生,所谓的自主招生主要是指在高中毕业以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向一些意
向学校进行咨询,报考,然后在高考时可以享受加分政策。
虽然也要进行高考,但是高考成绩
已经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学校还可能安排笔试、面试等环节,最后选择优秀生源。
最后,校
长亲自招生,在西方一些国家,许多职业院校的校长都走上社会进行招生,因为校长自身具有
很强的号召力,如果在我国校长可以亲自招生,一定会有更多学生选择这些高等职业院校。
(四)社会层面
首先,学校应该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集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大量的
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
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校企合作
十分重要,学校可以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走进学校,开展知识讲座,和学生分享一些经验,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
同时,学校还可以让毕业生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实习,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甚至一些优秀的实习生还可以
和企业直接签订合同。
最后,企业还应该从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高职院
校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另外,还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投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以及教
学设备,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发展[3]。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从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等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
作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程向阳.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J].内江科技,2016,37(11):94-95.
[2] 朱萍.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策略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6):11-14.
[3] 王英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