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嵌锂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12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现代化社会,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或者是电力能源的全面发展,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行业内部运行设备所需要的电能,而对于目前使用广泛的电力能源储存设备锂离子电池,怎样在保障自身效益扩大的同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还需要作出全面改革,例如:如何扩充储锂容量、提高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而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构件进行分析,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石墨负极材料。
对此,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对锂离子电池后期发展和使用效益有着决定性作用。
再加上石墨导电效率优良,还具备良好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性能,多种优势条件也最终使得石墨变成锂离子电池体系当中使用率为最高、商业化程度为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受石墨微观结构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石墨理论储锂容量只能达到372mA.h/g,从而出现了电解液兼容性较差、体积膨胀率过高等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了电极能量的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
对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是要想让实现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综合性提升,目前已有诸多国内外重量级研究人员投入到对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工作当中,也做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及石墨嵌锂机制作为一种正常锂离子浓差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分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
设置石墨负极、LiCoO 2正极,然后综合以上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可以看出,在对其进行充电期间,清晰看到锂离子在正极LiCoO 2晶格中顺利脱出,而后锂离子循序渐进扩散到电解液中,并在最后穿过隔膜而进入到石墨负极层。
整个过程中,为充分保障电荷之间平衡度,会有同等数量的电子在正极中释放出来,并从外电流路流到石墨负极中,此时会构建出一个回路整体[1]。
而在放电过程中,负极石墨层间的锂离子又开始慢慢脱出,再经电解液,最后返回并嵌入到LiCoO 2晶格中,此时电子会经外电流路传输到正极,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此充电、放电循环。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然而,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容量低、循环性能差等。
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析其制备方法、性能及改进方向。
二、石墨烯的基本性质与结构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这些特性使得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可以为锂离子提供更多的嵌入位点,从而提高电池的容量。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三、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在高温下使碳源气体分解,并在基底上沉积石墨烯。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但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
2. 液相剥离法:利用溶剂剥离石墨得到单层或多层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产物中杂质较多,影响电池性能。
3. 化学氧化还原法:通过化学氧化天然石墨得到氧化石墨,再通过还原得到石墨烯。
该方法工艺成熟,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四、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可以在石墨烯片层间嵌入和脱出,从而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此外,石墨烯的优异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降低内阻。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解决石墨烯材料的一些问题,如容量衰减、循环稳定性等。
五、性能改进措施及研究进展针对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
1. 纳米结构化:通过制备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石墨烯材料,如三维网络结构、多孔结构等,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嵌锂能力,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进展一、概述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代能源存储技术的代表,其性能优化和成本降低一直是科研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性能。
石墨材料以其稳定性高、导电性好、来源广等优点,成为目前较为理想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天然石墨负极在比容量及倍率性能上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性能负极材料的需求。
对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者们针对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了多种改性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球形化处理、表面处理、掺杂改性等,旨在改善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
球形化处理可以优化石墨的形貌,使其更接近各向同性,从而提高比容量;表面处理则通过改变石墨表面的化学性质,提高首次充放电效率;掺杂改性则通过引入其他元素或化合物,提高石墨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单一的改性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改性效果,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多种方法协同改性的可能性。
通过多种方法协同改性,可以综合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使其在比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改性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近年来兴起的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等,为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有望为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是一个持续且深入的领域。
通过对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改性,可以有效提高其性能,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1. 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能源储存设备之一,其重要性在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日益凸显。
它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以及快速充电能力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能源存储系统以及航天航空等众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通过调整石墨晶体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通过施加高压等静压处理,可以减小石墨颗粒之间的嵌合程度,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加规整的表面形貌,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表面修饰是一种有效的改性和优化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石墨表面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纳米结构,可以提高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稳定性。
利用有机溶剂或水溶性聚合物对石墨进行包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石墨表面的锂枝晶生长,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石墨负极材料的颗粒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控制石墨的成核、生长和集料过程,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粒度和分布的石墨负极材料。
特定形貌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低的锂离子扩散电阻,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石墨负极材料的组成对其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可以改善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在石墨中添加硅、锡等元素,可以增加石墨的理论嵌锂容量;添加硫、氮等元素,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和吸附剂,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将围绕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改良、表面修饰、形貌调控和组成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金属锂插层电池时代 (1970s1980s):在该阶段,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锂插层化合物,例如LiMn2O4等,作为新一代蓄电池的可行性。
这些早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金属锂作为阳极,然而由于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锂枝晶,导致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因此该方法并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诞生 (1990s):为解决金属锂插层电池存在的体积膨胀和锂枝晶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石墨类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天然石墨因其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高比容量和低成本成为首选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成为了能源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优点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
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较低,在高倍率下往往出现电化学性能下降、安全性差等问题。
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石墨的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硅基材料硅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因其高的储锂容量而备受关注,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达到3579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然而,硅具有极强的体积膨胀性,很难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保持实际容量。
因此,针对硅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掺杂、结构设计、纳米多孔、复合结构等。
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材料储锂容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逐渐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例如,Fe3O4、Co3O4等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可以作为替代石墨的材料。
然而,金属氧化物也存在由于循环而引起的容量衰减、体积膨胀等问题,这成为了限制金属氧化物应用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改进方法主要涉及纳米化处理、涂覆保护等。
4. 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因其纯净、多孔、可控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中,石墨烯等材料因其良好的电导率、高特异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碳材料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性能稳定性较差、循环容量变化大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杂化改性、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5.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几种材料外,还有很多材料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例如Alloys、硫化锂、碱金属化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调优。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三大反应机理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三大反应机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其中,三大主要的反应机理包括嵌入反应、沉积反应和合金化反应。
这些反应机理的性能和特点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1. 嵌入反应嵌入反应是指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迁移并插入到晶体结构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锂离子与负极材料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
嵌入反应通常具有可逆性,即锂离子可以在负极材料中可逆地插入和脱出。
嵌入反应的优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然而,嵌入反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嵌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导致结构破坏和容量衰减。
此外,嵌入反应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较慢,需要较高的过电位。
2. 沉积反应沉积反应是指锂离子在负极表面沉积形成金属单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锂离子被还原为金属单质,并沉积在负极表面。
沉积反应的理论容量较低,且循环性能较差。
沉积反应的优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较低的过电位。
然而,沉积反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金属单质的体积变化和粉化现象,导致容量衰减和安全问题。
3. 合金化反应合金化反应是指锂离子与负极材料中的原子形成合金化合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锂离子与负极材料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合金化合物。
合金化反应的理论容量较高,且循环性能较好。
合金化反应的优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好的循环性能。
然而,合金化反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合金化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和粉化现象,导致容量衰减和安全问题。
此外,合金化反应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较慢,需要较高的过电位。
《2024年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范文
《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电子设备与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储存装置,其性能和成本的优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对电池的性能和成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和成本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石墨烯的性质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以蜂窝状排列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比表面积、出色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石墨烯成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
在锂离子电池中,石墨烯可以作为负极材料,其层状结构可以有效地吸附锂离子,提高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此外,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也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率。
三、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 合成方法:目前,制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还原氧化石墨烯以及热解碳化等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石墨烯,但成本较高;而还原氧化石墨烯法则可以大规模生产,但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 改性研究:为了提高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
例如,通过引入杂原子(如氮、硫等)对石墨烯进行掺杂,可以提高其电子传导能力和锂离子的吸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备石墨烯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材料,如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复合,以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容量。
3. 性能评价: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理论计算,对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和良好的充放电速率等优点。
此外,与传统的碳基负极材料相比,石墨烯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更小的体积膨胀和更稳定的结构。
四、挑战与展望尽管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石墨嵌锂反应
石墨嵌锂反应石墨嵌锂反应是指将锂离子嵌入石墨层间的过程。
石墨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其层间的空隙可以容纳锂离子。
这一反应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等能源存储领域。
石墨嵌锂反应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锂离子的扩散和嵌入。
首先,锂离子从电解液中扩散到石墨电极表面。
然后,在石墨层间的空隙中,锂离子与石墨的碳原子形成化学键,完成嵌入过程。
这一过程是可逆的,锂离子可以在需要时从石墨中脱嵌。
石墨嵌锂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石墨的结构和性质会影响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嵌入能力。
石墨的层间距离越大,空隙越宽,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就越快。
其次,电解液的性质也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电解液的浓度、温度和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锂离子的扩散速率。
此外,石墨电极的表面积和电流密度也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石墨嵌锂反应在能源存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石墨嵌锂反应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反应,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研究和优化石墨嵌锂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石墨的结构和形貌,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嵌入能力。
例如,利用导电性聚合物包覆石墨颗粒,可以增加石墨颗粒的表面积,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通过改变电解液的组成和性质,优化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嵌入能力。
例如,添加一些添加剂可以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和稳定性,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石墨嵌锂反应作为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致力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石墨嵌锂反应的机理,寻找更好的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这将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石墨嵌锂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对锂离子电池等能源存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锂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锂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目录第1章绪论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1)1.1.1 锂离子电池产生及发展 (1)1.1.2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2)1.2 锂离子电池基本构造及特性 (3)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3)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3)1.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4)1.3.1 氧化钴锂(LiCoO2) (5)1.3.2 氧化镍锂(LiNiO2) (6)1.3.3 氧化锰锂(LiMn2O4) (6)1.3.4磷酸铁锂(LiFePO4) (7)1.3.5其它正极材料 (7)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8)1.4.1 碳基负极材料 (8)1.4.2 硅基负极材料 (9)1.4.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负极材料 (9)1.4.4 磷烯基负极材料 (10)1.5选题依据和内容 (11)第2章理论方法与基本原理 (13)2.1 第一性原理方法 (13)2.1.1波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近似 (13) 2.1.2 Hohenberg-Kohn 定理 (13)2.1.3 Kohn-sham方程 (14)2.1.4 交换关联泛函 (14)2.2过渡态理论 (15)2.2.1 弹性带方法 (15)2.2.2 轻推弹性带方法(NEB) (16)2.2.3 爬坡弹性带方法(CI-NEB) (16)第3章晶体磷烯和缺陷的磷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3.1 研究背景 (17)3.2 计算方法与模型 (17)3.3晶体磷烯中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 (18)3.3.1 晶体磷烯中的锂吸附 (19)3.3.2电子性质 (20)3.3.3 扩散性质 (21)3.4 缺陷磷烯中锂的吸附和扩散性质 (22)3.4.1 单空位缺陷磷烯的结构 (22)3.4.2 单空位缺陷磷烯中的锂吸附 (22)3.4.3 电子性质 (23)3.4.4 扩散性质 (24)3.5 本章小结 (25)第4章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6)4.1研究背景 (26)4.2 计算方法与模型 (26)4.3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27)4.3.1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的结构稳定性 (27)4.3.2 磷烯-石墨烯异质结中的锂吸附 (28)4.3.3 电子性质 (29)4.3.4 扩散性质 (32)4.3.5 力学性质 (34)4.4 本章小结 (35)第5章结论与展望 (36)5.1结论 (36)5.2展望 (37)参考文献 (38)致谢 (47)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8)第1章绪论为了解决传统化石能源的匮乏和与之而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在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同时,也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高效储能设备的开发便是其重点之一。
第一性原理研究石墨烯在锂硫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摘要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多优越性能,已在手机、移动充电器等便携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有望应用到电动汽车、航天航空等其它高新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对它的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它的功率、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率等性能的要求。
最近,锂-硫电池激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原因是硫具有巨大的比容量(1673 mAhg-1)。
此外,硫是丰富的、廉价的且环境友好的。
同时,锂-硫电)的低电导率(在25℃时的电导率为池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包括长硫链(如S85x10-30 S cm-1)和多硫锂化物的高溶解率(多硫锂化物很容易溶解在电极溶液中,引起活性硫的损耗)。
这些问题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循环寿命,为了防止锂硫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目前,国际上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包含硫的复合碳纳米材料上,如介孔和微孔碳材料,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和空心介孔相材料等。
虽然在不同类型的碳材料的探索上,大家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对其中的微观机制,目前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由于锂资源并不丰富,它的可利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化,原材料价格也相应地提高了,导致成本明显提高。
最近,钠离子电池受到广泛关注。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原理相似,钠资源丰富,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有希望部分代替锂离子电池。
实际研究中,国际上各研究团体发现找到合适的负极材料很困难,原因是钠离子的离子半径(~98-102 pm) 远大于锂离子的半径(76 pm)。
锂与石墨复合可形成稳定的嵌层化合物LiC6,因此石墨可作为一个很好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但是对于钠离子,与石墨复合仅可形成稳定的嵌层化合物NaC64,导致石墨只有~35mAh/g的电容量。
目前,实验上正在探索硬碳、软碳、膨胀石墨等碳材料,希望寻找一种优秀的钠离子负极材料。
在本论文中,针对上面提到的锂、钠离子电池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研究了(1)锂硫团簇与石墨烯及缺陷石墨烯的相互作用,(2)钠离子和钠离子团簇在石墨烯及缺陷石墨烯中的存储。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相较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石墨负极嵌锂相变具有更高的嵌锂容量和更稳定的循环性能。
本文将对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背景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其优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我们将介绍石墨负极的基本原理。
石墨负极是一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碳。
石墨负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池领域。
然而,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着嵌锂容量低和循环性能衰减等问题,这限制了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嵌锂相变是指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与负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嵌锂化合物的过程。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主要通过改变石墨结构中的晶格间距和化学键能来实现。
当锂离子嵌入石墨负极时,石墨的晶格间距会发生变化,导致石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嵌锂化合物。
这种嵌锂相变可以显著提高石墨负极的嵌锂容量和循环性能。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背景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以及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高性能、高循环稳定性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石墨负极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成为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优点和应用潜力。
总之,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背景和机制,并分析其优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对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进行概述,介绍相关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分别对石墨负极的基本原理、嵌锂相变的研究背景以及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机制进行阐述。
结论部分总结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优点,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的改性分析
2.理论依据:
a.能生成一些纳米级微孔或通道,这样增加锂 插入和脱出的通道,同时也增加锂的储存位置, 有利于可逆容量的提高。 b.表面形成—C—O—等与石墨晶体表面发生紧 密结合的结构,在锂的插入过程中形成致密钝 化膜,减少溶剂分子的共嵌入,从而抑制电解 液的分解,这样导致循环性能有明显改善。
缺点:
1. SEI膜的形成降低了首次循环效率,与有机 溶剂相容性差,容易发生溶剂化锂的共嵌,引 起石墨层的剥离,最终导致产生大的不可逆容 量,循环寿命变差以及安全问题。 2.石墨电极的电位达0V或更低时石墨电极上会 有锂沉积出来的缺陷。
b.石墨发生剥离是共插入的溶剂分子或它 的分解产物所产生的应力超过石墨墨片分 子间的吸引力(即范德华力)产生的,可显 著增大石墨层间距。如果石墨表面没有稳 定的SEI膜保护,就会引发石墨的剥落现 象。严格来说,石墨层间吸引力一定,石 墨剥落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溶剂分子插 入石墨墨片分子间的容易程度以及是否存 在稳定的SEI膜。
b.非金属元素在掺入到石墨材料中时,有的 元素虽然对锂没有活性,但却可以促进石墨 材料的结晶性能,有利于可逆容量的提高。 如磷、硼、氮等。
c.有的元素可以带来储锂位置,与石墨形成 复合性物质,从而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提 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如硅元素。
3.实验方法:
掺杂改性的关键是如何使掺杂元素均匀地 分布在石墨的表面,而石墨表面又是惰性 的,掺杂元素不容易沉积在石墨的表面, 要想很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应进一 步改进掺杂方法。
b.金属及其氧化物: 银包覆石墨,由于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所以石墨在镀银之后内阻减小,电容量增加, 生成的SEI膜更加稳定,循环性能得到改善。 在石墨表面包覆金属镍,使得电极间颗粒改 为石墨-镍、镍-镍接触而适合用于大电流放 电,容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循环性能没有太 大的改善。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表征手段研究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表征手段研究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其中,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
由于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嵌入和脱出机制,石墨负极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表征石墨负极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的结构一般包括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和表面结构等层次。
其中,石墨的晶体结构是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石墨的晶体结构为层状结构,可以通过衍射图谱确定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
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观察石墨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有关石墨颗粒形状、尺寸和分布等信息。
除了结构表征,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也是研究的重点。
一种常用的表征手段是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通过测量电流-电位曲线来探究石墨负极的电化学嵌入行为。
通过CV曲线还可以获得石墨负极的电容特性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信息。
此外,恒流充放电技术也可用于评估石墨负极的循环性能和容量保持能力。
这些电化学测试手段能够帮助了解石墨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表现。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石墨负极与锂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其电化学性能。
例如,储锂(Li-storage)和嵌锂(Li-intercalation)行为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NMR)等方法来研究。
通过观察锂离子在石墨结构中的位置和移动方式,可以推断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扩散速率以及石墨负极的嵌入和脱出机制。
除了上述实验性方法,理论计算也成为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可以模拟和预测石墨负极的结构和性能。
理论计算可以为实验研究提供指导,同时也能够揭示锂离子嵌入和脱出机制的微观原理。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表征的手段包括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测试、核磁共振和理论计算等。
共晶Ga-Sn_与10Li-GaSn_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第27卷第4期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22年8月V ol.27 No.4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Powder Metallurgy Aug. 2022 DOI:10.19976/ki.43-1448/TF.2022014共晶Ga-Sn与10Li-GaSn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丁安,王建川(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摘要:液态共晶Ga91.6Sn8.4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本文采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对Ga91.6Sn8.4和嵌锂10%(摩尔分数,%,下同)的Ga91.6Sn8.4(10Li-Ga91.6Sn8.4)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Ga91.6Sn8.4与10Li-Ga91.6Sn8.4在结构上没有明显差异,为短程有序,但Li的嵌入使得10Li-Ga91.6Sn8.4径向分布函数的第二峰出现“劈裂”,表明体系有序度增加,熔化温度提高。
10Li-Ga91.6Sn8.4中,Li的嵌入使得体系中各原子的扩散系数减小,Li-Sn原子间相互吸引力明显强于Li-Ga,充电过程中,Ga91.6Sn8.4液态金属锂离子电池呈现液体向固体转变的趋势。
关键词:Li-Ga-Sn体系;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液态结构;扩散系数;黏度中图分类号:O75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224(2022)04-345-06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n eutectic Ga-Sn and10Li-GaSnDING An, WANG Jianchu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der Metallur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Abstract: The eutectic Ga91.6S n8.4 liquid metal can be served as the anode in Li-ion batterie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Ga91.6Sn8.4 and Ga91.6Sn8.4 with 10% (mole fraction, %, the same below) lithium intercalation (10Li-Ga91.6Sn8.4)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liquid structure between Ga91.6Sn8.4 and 10Li-Ga91.6Sn8.4, both of them exhibit short-range order.The introduction of Li induces the second peak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10Li-Ga91.6Sn8.4 appear “split”, indicating that the order of the system increases and the melting points increases. In 10 Li-Ga91.6Sn8.4, the intercalation of Li reduces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each atom in the system, and the attraction between Li-Sn atoms i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Li-Ga. Therefore, during the charging process, the Ga91.6Sn8.4 Li-ion liquid metal battery exhibits the tendency of liquid-to-solid transition.Keywords: Li-Ga-Sn system;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liquid structure; diffusion coefficient; viscosity随着传统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日益恶化,液态金属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1]。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是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第一性原理研究可以理解为从源头解释电池材料的性能,从根本上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它可以用来计算材料中每一个原子的电子结构,并有助于预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
这对于建立和优化锂离子电池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第一性原理研究还可以用来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电荷转移,电学性能,电化学反应,以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其他反应,等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池中的物理机制,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最后,第一性原理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优化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元件,以提高其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锂离子电池材料,使其具有更高的容量,更低的损耗,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效率,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
总之,第一性原理研究对于研究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池材料的性能,更有效地优化电池结构和元件,以及提高电池的性能和耐久性。
LiFePO4锂离子脱嵌过程第一性原理研究
LiFePO4锂离子脱嵌过程第一性原理研究贾军;高洪涛【摘要】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LiFePO4及微量Cr掺杂LiFePO4的电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随着Li原子的脱出,形成空位后的Fe—O键变长,扩宽了Li原子传输通道,有利于Li原子在通道中的迁移.不同点缺陷浓度LiFePO4的态密度分析表明,充放电过程中电子结构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晶体仍然保持了绝缘体性质.当完全脱锂后,费米能级附近的能级态主要是由Fe和微弱的O组成.掺杂微量的Cr后,费米能级处电子态增多,导电性能增强,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6页(P54-59)【关键词】LiFePO4;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电化学性能【作者】贾军;高洪涛【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 ,山东青岛 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 ,山东青岛 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063近年来,LiMPO4(M=Fe,Mn,Co,Ni)橄榄石磷酸盐化合物作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中的阴极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1]。
其中LiFePO4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工作电压稳定、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安全性等优点[2],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正极材料。
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可能在动力电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目前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方向的热点[3]。
然而,LiFePO4的低电子电导率以及离子扩散速率的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商业应用。
人们通常采用金属阳离子掺杂和导电层涂层[4-5]等方法提高其电子电导率。
Li位掺杂可显著改善本征电子导电率[6]。
但Li位掺杂高价金属离子也会带来诸如堵塞锂离子的一维扩散通道的负面影响,其倍率性能及电化学性能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最近研究表明,用V、Co、Mg和Zn代替Fe可提高LiFePO4的电子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7-10],所以,Fe位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替代选择。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嵌锂结构及其性能演变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嵌锂结构及其性能演变
石红德;刘峰斌;司丽娜;阎红娟;张淑婷;陈强华
【期刊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2(40)4
【摘要】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锂原子在硅材料中的嵌入,考察了锂原子在不同的掺杂位点和掺杂浓度时掺锂体系的稳定性、结构变化、能带图和态密度图等。
研究结果表明,锂原子在体硅材料中的掺杂方式是间隙掺杂而非取代掺杂,最稳定的嵌入位点是硅中四面体中心(Td)位点;当浓度达到12.5%时,体积膨胀率明显增大。
随着锂原子的嵌入,体硅材料呈金属化特征。
【总页数】5页(P663-667)
【作者】石红德;刘峰斌;司丽娜;阎红娟;张淑婷;陈强华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4
【相关文献】
1.锂离子电池SiO/C负极材料制备与嵌锂性能研究
2.纳米碳纤维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性能
3.具有电容和脱嵌锂特性的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性能
4.天然石墨/锑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嵌/放锂性能研究
5.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嵌锂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是一种通过在石墨表面形成锂金属涂层的方法,从而实现石墨与锂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充电过程中,锂金属层吸纳锂离子形成嵌锂相,而在放电过程中,则释放锂离子,从而实现锂离子的储存和释放。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石墨屑生成,锂离子浮游和电解液还原等问题,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形成锂金属涂层,可以有效减少石墨的损耗,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由于嵌锂相的形成,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更加稳定,不会带走石墨中的碳原子,从而减少石墨的屑生成,降低了电极的内阻。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由于锂金属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比电压,可以在石墨表面形成锂金属涂层后,就能够实现更高的储能密度和输出功率。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电极反应动力学。
由于锂金属具有较低的电极反应电位和极化程度,嵌锂相的形成可以提高电极的反应速度和电荷传导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快速充放电性能。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还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由于锂金属层对锂离子的扩散非常快速,可以提供更好的电池热管理性能,从而降低电池的热失控风险,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石墨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性能。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种新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电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等领域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篇示例: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技术是近年来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备受关注的一项重要技术。
该技术利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并通过相变材料锂的嵌入释放来实现高效储能和放电,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池领域,对于提升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石墨负极是电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负责承担电荷的传递和储存功能。
石墨嵌锂结构
石墨嵌锂结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石墨嵌锂结构是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它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石墨嵌锂结构是一种由石墨和锂离子相互嵌入构成的复合结构。
石墨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碳材料,锂离子是一种具有很强还原性和化学活性的离子。
将锂离子嵌入石墨层状结构中,形成石墨嵌锂结构,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因此在电池、储能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石墨嵌锂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球磨法、溶液浸渍法、化学沉积法等。
机械球磨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通过机械球磨可以实现石墨层间的分散和锂离子的嵌入,从而形成石墨嵌锂结构。
溶液浸渍法是将石墨材料浸泡在锂盐溶液中,使其在溶液中吸附锂离子,然后在高温下热处理,使锂离子嵌入到石墨层间形成石墨嵌锂结构。
化学沉积法是在石墨表面沉积上一层包覆层,然后加入锂盐溶液,在热处理过程中,包覆层打开,锂离子嵌入到石墨层间形成石墨嵌锂结构。
除了在储能领域,石墨嵌锂结构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传感器、光电器件、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石墨嵌锂结构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将石墨嵌锂结构应用于这些领域,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光学性能、柔韧性等,实现更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可以预见,未来石墨嵌锂结构将在材料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第二篇示例:石墨嵌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优良的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
石墨嵌锂结构是由石墨材料和锂离子相结合而成,通过将锂离子嵌入到石墨层间的空隙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可以在石墨层之间来回扩散,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石墨嵌锂结构的优点之一是其较高的比容量。
石墨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层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锂离子可以充分嵌入到石墨层间的空隙中,并与石墨形成稳定的结合。
这种结构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充电容量,使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