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_2383

浅谈先秦儒家《乐记》教育伦理思想《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它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一、《乐记》的考证一般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孔丘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时当战国初期。

先保存下来的《乐记》基本上是原作,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曾得《乐记》全本,共23篇,篇目全载入《别录》。

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别录》已轶,而《乐记》篇目“总存焉”。

今见《乐记》仅存前11篇。

这11篇是论述儒家乐教理论的,故可称为“务虚”;而失落的后12篇可能是记载具体艺术实践的,故可称为“务实”。

[1]因此,今存《乐记》主要是论述艺术的一般问题和乐的教化问题。

由于《乐记》与《荀子.乐论》有成段文字的基本相同,故孰先孰后,孰著孰袭历来成为纷争。

这也说明,作为《礼记》中德一篇的《乐记》,实际上是先秦儒家乐教理论的总结。

孔丘整理的《六经》中原有《乐》,但据说是川渝秦始皇焚书坑儒。

因此,《乐记》就成为我们认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重要材料。

二、乐的内涵古代所谓“乐”,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扩及依仗、田猎、肴馔等使人快乐。

但通常所谓“乐”,主要指音乐,音乐是乐的核心,而音乐本身又是歌、诗、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墨子》一书中也曾提到《诗经》有“诗歌三百,诵诗三百,舞诗三百”。

儒家的乐教主要是教授音乐,教授诗、曲、歌、舞、演奏、乐理和如何评价乐、认识乐的作用,尤其是懂得把乐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

因此,儒家的乐教既是艺术教育,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

《乐记》就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

三、乐的产生《乐记》对乐的产生有比较正确的阐述,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指出了音乐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是“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

但人的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引起变化,形诸声音而成为乐的。

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研究

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研究

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研究摘要】我国教育公平观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至古代,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提出“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的思想;随后各个历史阶段相继以此思想为依据,提出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思想。

如徐干“导人必因其性”、孔颖达的“教人之法,随其年才”等因个人秉性、年龄不同而施以不同教育的相对性公平施教思想等等。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观作一粗浅研究。

【关键词】古代;朴素;教育公平观杨贤江在总结人类经历的不同社会阶段的教育时,曾指出原始社会的教育,其特色在于是“实用的、社会的,而且是教育与劳动一致,女子与男子‘同学’的。

原始共产社会教育的特征,就在无产性,无尊重私产、拥护支配权的内容,教育与劳动不分,是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的。

”在私有财产出现,阶级产生以后,教育的不公平性就在各阶级、不同性别之间产生了。

尽管如此,我国古代教育自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朴素的公平观。

主要体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以及“性三品”等人性论中。

1孔子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叶,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倾覆,奴隶主阶级的官学全面崩溃。

散于四方的王官们,以传授为业谋生,传播着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即文化下移,这也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官学向私学转化。

垄断文化教育的奴隶主贵族的“类”逐渐打破。

另外,由于孔子本人幼年贫贱,比较接近庶民和同情庶民,所以他提出“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最初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关于“有教无类”的本义,历代意见不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的解释是这样两种:一种训”教”为“教育”,训“类”为“类别”,认为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贫富贵贱。

”另一种训“有”为“域”,训“教”为“教练”,训“类”为“族类”,认为孔子主张“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孔颖达以“道”为核心的政治教育思想
政 治 精 英 , 化 平 民 百姓 。 教
关 键 词 : 颖 达 ; 家 经 典 ; 治教 育 ; 想政 治模 式 理论 孔 儒 政 理
唐 代 著名教 育 家 孔 颖 达 主 持 编 撰 的《 经 正 五 义 》提 出以“ ” 核心 的政 治教 育 思想体 系 。 , 道 为
忠 , 父子 亲则 君 臣敬 。君 臣既 敬 , 朝廷 自然 严 故 则 正 。朝廷 既正 , 天下无 犯 非礼 , 则 故王 化得 成也 。 ”
(1 ) P3 。孔颖 达 所说 的 “ 是 一 个 内涵丰 富 、 次 6 道” 层
在 孑 颖 达看 来 , 家 经 典 是 道 、 道 、 道 的 L 儒 圣 王 主要载 体 , 在教 育与 教化 中的地位 可谓 举足 轻重 , “ 以其 化 民成 俗 , 圣 人 之 道 不 可 ”《 非 (礼记正义 . 学
21 0 0年 第 5期
N o 5, . 201 0
天津师 范大学学报(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 fTin r lUnv riy( o ilS in e o r a a jn No ma ie st S ca ce c ) o i
总 第 2 2期 1
Sum NO. 2 21
高依 据 , 也是 教 育 与 教 化 的 主 要 内 容 。教 育 的 根 本 目的是 让人 们体 悟道 , 识道 , 晓道 , 守道 。 认 通 恪
孔颖 达认 为 , 伦 是 天 道 与人 理 的纽 带 和桥 人 梁 , 常伦 理 、 卑 等 级符 合 自然 之 理 , 天 经地 纲 尊 是 义 的 , 三纲 五 常” 现 了道 的宗 旨和要 义 。“ 而“ 体 夫
这 种教 育实 质上 是一 种政 治 教育 。孔 颖达 多方 论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孔颖达(1946年-2017年),中国著名教育学者,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被誉为中国教育理论界的泰斗。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知识,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育的目的孔颖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一目的是以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的。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建设单位,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那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公民。

二、教育的内容孔颖达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道德、文化、艺术、体育、职业等方面。

他提出“四育”理论,即智育、体育、美育、德育。

其中,智育是学科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教育,美育是文化艺术教育,德育是人文精神教育。

这样的教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的方法孔颖达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

因此,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基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发展自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充分发扬个性和创造力。

四、教育的价值观孔颖达的教育理念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教育应该具有人文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友善、诚信、勤奋、创新等方面,以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才。

同时,教育还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这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以培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五、教育的形式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式,孔颖达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 倡导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 注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全面发展。

3. 推广大量阅读,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些 尚不 具备实 施小班 化教育 的农村 地 区可 教育的实验 , 并且其实验研究 的规模 大 、 围广 、 范 历
因此 , 国广大的理论研究者 和实践工作者必须转 我
以根据具体情况分 步骤 实施 。 根据小班化教 育实验 时长 ,且综 合运用定性与定量 的研究 方法和手段 。 的结论 , 学生在幼 儿园大 班到小学三年级 的学 段 中 实施这一实验其效果更 为显著 , 而且经过三 年以上 变原有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和研 究的思路 , 综合运用
的小班教育 , 对学生 的未来 发展会起到长期 的促进 各 种研究 方法 , 不 同视角 、 从 在多个 层面上对 小班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 作用 。因此 , 班化 教育 可以在低 中年级 先实施 。 化 教育进 行深人 的研究与实验 , 瑚 小 另外 ,根据学 科 的性 质和要 求可 以对部 分核心 科 国本 土小 班化教育思想 , 以此来指 导今后我 国的 并
的知识 、 信仰 、 艺术 、 法律 、 道德 、 习惯和其他能力都 的 。 比如 王维 , 字摩诘 , 明显 取 自《 摩诘经 》 与王 维 , 直接会烙上学校教育 的印痕 , 他们 的品质与 习惯会 维“ 诗佛 ” 的称 号是偶然 的相合还是 必然 的暗示 , 我 显示学校文化教育 的相关性 。当教育 的繁华落尽 , 们不得 而知 。 但是在 当今社会 , 家长 的文化素养相 留在学 生身上 的只有文化 ,文化 对人有控 制 的作 对较高 , 在给孩子起名 时都是非常慎重 而且考虑周 用, 并且 “ 直接影 响着人类 的未来 ” 怀特语 )面对 到 , 以学生姓名 显示 了父母 、 ( 。 所 家庭乃 至家族 的文
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常的 ,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发生在语文教师 身上 , 因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422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马云燕 衡水学院摘要: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经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中国教育史上鲜有的教育实践家。

因此,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颖达;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422-01孔颖达,字冲远,唐代冀州衡水县人,孔子三十二代孙,著名儒学大师、教育家、经学家,以精通五经著称于世。

他编纂的《五经正义》影响深远,是研究经学和文史各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孔颖达是一位教育家,从在故乡从事乡村教育开始,到在国子祭酒任内退休为止,他一生的职业可以用“教师”与“学官”来概括。

他担任过多种职务,而“学官”二字贯穿始终。

在隋炀帝时期,孔颖达最初担任河内郡博士,很快便晋升为太学助教。

在唐高祖时期,孔颖达先是担任太学助教,不久就晋升为太学博士。

在唐太宗时期,孔颖达相继担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还曾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孔颖达在阐释、发挥儒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提出系统的经学教育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学习和了解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教育的目的、教与学、道德教育三个层面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颖达继承了儒家重视教育、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服务于政治。

他倡导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明人之伦的儒学人才。

他指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孔颖达认为教育应培养贤德之人。

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立志高远、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积小善成大名。

这也是当今社会教育的作用所在。

其次,教与学。

学习既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又能使人们摆脱愚昧,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还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风貌,所以,孔颖达要求人们普遍地学习。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名人1.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2.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3. 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4.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5.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6.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7.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8.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9. 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

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

智库时代·271·智库理论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及现代转型梁晓辉(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在经学的研习和传承中,孔颖达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大经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指导实践。

本文从《五经正义》视角研究了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并分析了孔氏“大经学”视角对传统经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孔颖达;《五经正义》;传统经学;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4-0271-002孔颖达,字冲远,又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今属河北),隋末唐初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

幼年时期熟读经传,少年时期师从当代大儒刘焯,长于词章,曾撰《孝经注疏》,与魏徵合撰《隋史》,与朝贤修订《五礼》。

孔颖达是儒学集大成者,隋末唐初被尊为名师鸿儒,其人生性耿直、作风清廉、敢于直谏,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和信任。

唐太宗时期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诸职,还兼任太子中允,太子右庶子。

其奉诏主撰的《五经正义》令其播名于史。

随着传统文化主体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经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源泉和根基日益得到重视,如何为当今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给养是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孔颖达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学者,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继承古训、推陈出新的“大经学”思维方式和学术品格以疏解经,不仅对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哲学、伦理、教育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从《五经正义》看孔颖达的大经学思想(一)历史“大语境”视角分析唐初政治统一呼吁文化统一。

和历代王朝一样,唐朝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开始寻求文化治国、精英治国。

儒家本身具有的入世哲学和责任担当成为唐王朝用来维护统治的首选。

然而,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乱造成很多儒家经典散佚,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又使儒学分为南学和北学,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导致纷繁复杂的儒学疏作晦涩难懂、文理乖错。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022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今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现将孔颖达一生之经历编撰成文,让世人了解一代大儒辉煌的一生。

一.孔子圣裔,儒学世家,少小求学,志向高远东汉时期,孔子第二十代裔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被封下博亭侯,从此其后代世居下博县,孔颖达为孔郁第十一世裔孙,其曾祖孔灵龟,为北魏国子博士;祖父孔硕,为北魏治书侍御史,父亲孔安,为北齐青州法曹参军。

孔颖达从小生活在一个诗书传家的世宦之家。

孔颖达在衡水度过了至为关键的青少年时光。

他八岁就学,勤奋好读,史载其“日读千余言,至暮更诵,未尝嬉戏,有异凡童,《三礼义宗》尽能闇记。

”孔颖达少年时期注重学习《三礼义宗》,这对日后孔颖达汇总南北学问奠定基础。

二.造访刘焯,授业家乡,冀州论辩,初登雅堂开皇十四年,孔颖达二十一岁时,造访同郡通儒刘焯。

刘焯信都昌亭人,隋代著名天文学家、经学家。

但是刘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年轻的孔颖达不能以礼相待。

孔颖达所提疑难问题,多出乎于刘焯的想象,刘焯改容敬之,执意挽留孔颖达于他的门下。

孔颖达固辞不就,回到家乡开馆授徒。

孔颖达二十七岁,此时孔颖达已经名重一时,“博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学富石渠,沉研冠于东阁。

”冀州刺史窦抗因孔颖达的名望,征召他参与名儒论难,其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刘彦衡以及后与孔颖达同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同乡盖文达皆得预坐,孔颖达登上官方组织的学术辩论。

此次辩论会上孔颖达表现不俗,崭露头角。

此后,孔颖达继续在家乡授徒,同时研读儒家经典,默默积累才能,等待飞升时机。

三.明经高第,除授博士,东都论难,风摧秀木隋炀帝继位后,再开学校,广招俊彦,重兴儒业。

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

孔颖达学问渊博,囊括各家各派,受到广泛赞誉,被征召入朝,参加朝廷策问,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时年三十二岁,举明经高第,释褐授河内郡博士,为州郡佐吏。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征诸郡学官,汇聚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相与辩论。

孔子三学的故事

孔子三学的故事

孔子三学的故事传说,孔子是中国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就读过三种学问,包括国学、音乐学和记谱学。

他在这三个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精益求精,也就是“三学”。

孔子出生于晋国,他的父亲为孔颖达,是官府的高级官员。

因此,他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他的父亲,为了教育他,带着他到五岳之一的泰山学习,孔子在那里学习了国学。

此外,他还学习官府的音乐,以及脱离官府的记谱学。

据说,尽管他的父亲只教他国学,孔子自己在音乐和记谱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孔子对学习怀有非常真诚的态度,他把自己的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认为没有学习就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就没有头脑,没有头脑就无法参与治理国家的事务,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拯救人类的行为。

因此,孔子以学习治学的态度,在他的思想和立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对他的学习怀有一种深刻的敬畏。

他说:“有知识没有书,宝贵是知识;有书没有知识,可耻;有书有知识,非常可贵。

”他也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话表明他认为,在学习中要静下心来,广泛学习,才能成功取得学问。

孔子对学习的精益求精精神,肩负着传播知识的责任,使他的知识推广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三学成就不仅仅是他的学术背景,更是他的思想概念的体现。

他的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中心,他认为爱国必须从实践开始,因此,他将学习作为一种行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通过知识来改变社会,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和文化。

他的三学也引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孔子的三学,通过他的一生的学习和思考,不仅给他的思想和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鼓舞人们去学习,去思考,而且还为世界上后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们提供了榜样。

论《五经正义》中孔颖达的文学思想优先出版

论《五经正义》中孔颖达的文学思想优先出版

论《五经正义》中孔颖达的文学思想苗贝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孔颖达在继承唐以前儒家文学思想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变化和理论自身调整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

他将“诗言志”与“诗缘情”贯通起来,提出“情志一也”这一“情志说”;利用情、志、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抒愤说”的系统理论;认为诗人应以医者自居,用忠规切谏的语言揭露时政弊端,治人救世,提出“诗人救世说”;将“兴”与“象”结合起来,提出“兴象说”。

关键词:孔颖达;《五经正义》;文学思想;唐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15)03-0059-05[收稿日期]2015-03-02[作者简介]苗贝贝(1989—),女,河南禹州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孔颖达(574—648年),字仲达,冀州衡水人,是唐朝的经学鸿儒。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能,“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1]。

年少才高,却不沾沾自喜,而是多方求教质疑。

《旧唐书》记载,孔颖达向同郡名儒刘焯求学问教,“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1]。

后来“举明经高第”进入仕途后,孔颖达多方位地展示了他的才能。

隋炀帝广集天下儒士于东都洛阳论难,孔颖达虽然年龄最小,却“舌战群儒”,以突出的表现补太学助教,正式跻身于国家的教育机构。

进入唐朝,孔颖达被秦王李世民引入文学馆,位列著名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后被拜为太学博士。

年幼时期的诵经明礼,年青时候的求学问教为孔颖达打下了良好的经学基础,将他推向经师鸿儒的位置,为他此后著书立说、编订《五经正义》提供了学术基础与身份条件。

而他毕生所从事的讲经、论难、编书活动,又为他最终主持编修《五经正义》进行了过程准备[2]。

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人孔颖达,著名的学者,最大的成就是编著了《五经正义》,那么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孔颖达简介孔颖达出生在北周时期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魏为官,父亲在北齐为官,都十分公正,,因为从小家教很好,没有沾染半分的纨绔子弟的习气。

孔颖达出生的北周政治清明,到了魏晋时期后,开始注重教育,身在世家的孔颖达自然天时地利,他十分聪明,领悟能力很好,对儒家思想把我的十分精准。

孔颖达八岁的时候,北周外戚,杨坚取代了北周,建立了大隋,史上成为隋文帝。

隋文帝早期,十分注重儒家学术,经常名人大家一起商讨,孔颖达也学习了很多,不过到隋文帝晚期,对儒家学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关闭了儒家的学校,只留下了一所,所以儒家学术有所萎缩。

隋炀帝时期,又开始大兴儒家学术,孔颖达应时而出,隋炀帝十分敬仰他的能力,奉他为“太学助教”。

隋朝大乱,李世民即位时求贤若渴,招揽天下的文人志士,孔颖达就在其中,包括孔颖达在内的事吧个人被称为了“十八学士”,他们都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将儒家学派的思想发扬光大。

他亲眼见证了儒家师说各道,分歧种种,使得儒学迷雾重重的现象,他开始着手整理那些流派众多,师说不一的著作,修剪他们的枝叶,最后著成了《五经正义》。

所以孔颖达是哪个朝代的,孔颖达生活在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四个朝代,最后病逝。

孔颖达和孔子有没有关系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周游在各国间,向他们转述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在各个诸侯国家都得到了应用。

但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儒家内部也是异乱不断,学派众多,随着南北朝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南学与北学纷争进一步扩大,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唐初大儒—孙颖达应运而生,为统一儒家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颖达出生在仕宦之家,他的祖父为官正直,父亲执法公正,孔颖达出生在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耳濡目染学习儒家的文化,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

孔颖达《五经正义》

孔颖达《五经正义》

孔颖达《五经正义》孔颖达《五经正义》孔颖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县,一说衡水县)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生于隋唐之际的官宦之家。

据《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其“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

”可见在其年轻时就以显露山众的才华,并在经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早有实践的经验。

这些均为其日后在学术上逐渐成熟和发展打下深广的基础。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时煬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

时颖达年少,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

补太学助教。

属隋乱,避地于武牢,(唐)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武德九年(626)擢授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六年(632)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乃兼国子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

又与魏征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十一年(637)又与朝贤修订《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

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十二年(638)拜国子祭酒。

仍侍讲东宫。

十四年(640)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顷》,手诏褒美。

……先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

……十七年(643)以年老致仕。

十八年(644)图形凌烟阁,赞曰:‘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精义霞开,辞飙起。

’二十二年(648)卒,陪葬昭陵(太宗墓)。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颖达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颖达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颖达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唐代经学家。

孔曾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

孔颖达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经学家而著名,但在五经的注疏中,也有深刻而丰富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舜典》,以后《毛诗序》等一直沿用此说,但对“志”的解释,在先秦是十分混乱的,闻一多认为“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在先秦,对“志”的解释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诗歌观念。

大致来看,先秦两汉“志”主要指思想、志向、抱负等比较抽象的东西,它产生于人的内心。

至孔颖达,对“志”作了新的解释,他将情、志统一起来:“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对志的重新解释,反映出了孔氏新的诗歌态度。

“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

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诗歌创作在外物的感召下,产生一定的情、志,情志的表现,则为诗歌。

对“志”的重新解释,使它一方面不再停留于抽象,“志”不是源于心,而是由外物感发而生,因此找到了诗歌的真正之源;另一方面更注重了诗歌的情感表现的特征,从而有利于对诗歌本质的把握。

孔颖达还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陆机、钟嵘、刘勰等文论家的诗歌主张,他们早已认识到诗歌是应物而感、缘情而发的,将这些美学思想概括在“诗言志”命题之中,则是孔氏的功绩。

从此以后,诗言志成为诗歌的重要传统之一。

孔颖达对《毛诗序》的解释中,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六义的这种解释,也是比较可取的,它多为后人所采用。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孔颖达(1915年-2009年),字九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其中,他的五部注疏著作被视为其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介绍。

一、《论语集释》《论语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论语》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58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成为学习《论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论语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读,阐明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他不仅从文字上理解经典,更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每个故事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颖达注疏的《论语集释》不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论语》中的经典文本,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注释风格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对于每个问题都能给出深入而有力的解释,使得这本书成为学习和研究《论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二、《孟子集释》《孟子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孟子》一书进行的详细注释和阐释。

这本书于1964年首次出版,被誉为解读《孟子》最全面、最深入的著作之一。

在《孟子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思辨能力,对《孟子》中所涉及到的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阅读孔颖达先生的注疏,《孟子》这部经典文献变得更加深入浅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他的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风采,又加入了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解读,使得这本书成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都能够受益的重要著作。

三、《大学集释》《大学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大学》一书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78年首次出版,被广泛认为是研究《大学》的权威著作之一。

在《大学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解读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周易》教育思想探微“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原始文化一直以“深层结构”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思想,从而形成文化与教育间的张力。

若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推断,探索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就要找到其思想源头。

朱子曰:“《汉书》言,《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

《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

”《周易》以其演习人生、社会之奥妙,卜笙个体、宇宙之前程,自古被推为“群经之首”。

在今日,重读《周易》并开掘其内在实质,能帮助我们重构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框架,传承其格物、致知、正心的理念精髓。

一、蒙以养正,为学“需待”教育者常爱把学生的心灵比成一张白纸,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把孩子的思想比作“白板”,并以其“白板说”打破了传统的天赋观念论,为求学的公平化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

而《周易》中的蒙卦也向我们阐释了想要砥砺被教育者意志以启迪智慧,首先必须抓好时机与方法的道理。

《周易·象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万物在“蒙稚”时,若能被合理启迪必致畅达,而畅达亨通乃人之所愿,所以我们教育者在启发学生时务必要做到适时和及时。

“蒙以养正,圣功也。

”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保护学生好奇本真的本性,有无私欲杂念的质疑之时也正是培养他们内在“正气”的最佳时机。

正如张载《正蒙》中对“蒙以养正”的阐释:“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但“初娘告,以刚中也。

再三读,读则不告,读蒙也”。

面对学生的初次提问,教育者当以中正之气进行启迪引领,但若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再三滥问,就可不予作答。

正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的学习思考先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才能顺利完成学思结合的双向互动。

学问学问,离不开学更离不开问,班里常会有爱刨根问底的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爱提问的孩子成绩都能拔尖,如果提问未经思考且总不切要点,那只能是流于形式的行尸走肉。

《周易·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精选

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精选

【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最完整总结教育学名人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展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理论根底。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进展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展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知觉开场〞,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根底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根底提出教学论。

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

他思想集中反响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根底。

将儿童直接经历加以标准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孔子1. 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教育思想集中反响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说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理论。

卢梭卢梭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论代表人物。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白板说〞是外栎轮论典型代表。

他?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标志。

苏格拉底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教育家。

他“产婆术〞〔表达了启发性〕教育原那么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那么相一致。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展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理论根底。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进展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展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知觉开场〞,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根底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根底提出教学论。

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人力资本投资〞讲演,被称为人力根本理论创立“宪章〞。

他提出该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奉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颖达教育思想研究
孔颖达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他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本文通过研读《五经正义》深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孔颖达;教育思想;《五经正义》
一、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1.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论
汉唐以来,一直是以经学为主的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教化臣民。

孔颖达认为,“道”涵盖了一切自然和人事的道理,是教育的根本和主要内容。

而儒家经典是圣道和王道的重要载体。

“以其化民成俗,非圣人之道不可”“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因此孔颖达经常在《五经正义》中阐述自己的道学观念。

他提倡的“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和伦理,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正常运转应提倡和继承的法宝,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效动力。

其实,现代人为人处世遵循自然规律,讲究道德良心,就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就是对道德和人伦的传承。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颖达提倡的以“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是符合了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标准的,也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除了“道”还有“礼”。

他在《周礼正义·序》中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是外界事物导致人的心理变化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以“礼”为本的道德教育可以对人性起到一种训化作用,使人变得诚实善良。

孔颖达认为,礼的产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从动物身上找到了礼义精神存在的根据。

他说:“物生则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鸿雁飞有行列,岂由教之者哉!”(《礼记正义·序》)就是说,动物生下来就都遵循自然法则有尊卑长幼之分,遵规守纪,还懂得感恩父母孝顺长辈,更何况人乎?可谓把孝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孔颖达的教育思想“礼”对我们现代社会人行为的束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在孝敬父母、遵规守纪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3.教学方法的研究
孔颖达还批评了有些教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礼记正义·学记第十八》)。

教师不好好钻研和精通“经义”,只叫学生背诵,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经典的文本,这不是合格的教师,也不是成功的教学。

而且,孔颖达
还认为教学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孔颖达思想是遵循儒家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以道德为主线的传统教育。

在当今社会,古代的德治主义思想虽然不能照搬,但其思想精髓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以为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提供思想资源。

二、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非常典型的就是对经济效益的过分注重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

重“义”与重“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两种价值取向,可以直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标准。

孔颖达提倡的“道”与“礼”的教育思想显然有益于化解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

2.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孔颖达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

教学不应该急于求成,“逼急牵令速晓”,他指出:“教学之道,必当优柔缓宽,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

”就是说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善为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尽可能简明易懂。

但是,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孔颖达继承了孔子对人性的一些观点,将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下愚、中人,他说:“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

”他认为教育对上智、下愚两种人是无用的,只有中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其性情,这其实就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平等性,低估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体现。

因此,对孔颖达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去传承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孔颖达的教育思想也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