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地形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案 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湖泊演化为陆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 演化,保证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林面 积锐减
多人工 林或天 然次生 林
黄土高原
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影响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 黄 土 高 原 水 土 流 失
洪涝灾害频繁
中 游 含 沙 量 加 大 下 游 泥 沙 淤 积
今天的黄土高原, 千 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资料背景: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 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 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 “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 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 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B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带来了哪些后果?体现着怎样的规律性? 提示:流水侵蚀导致肥力下降,沟谷纵横,支离破碎, 使气候干旱,淤积下游河床。体现了整体性的规律,水土 流失的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
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三种物
质循环的特征和意义如下表所示: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大气圈、岩石圈、 概念 生物圈中通过各个 环节连续运动的过 程 有机质的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 合成与分 再到新岩浆的产生 解过程 过程
蒸发(蒸腾)、水汽输
环节 送、降水、下渗、 径流(地表径流、地 下径流)
冷却凝固、风化、 呼吸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 光合作用、 固结成岩、变质、 分解作用 重熔再生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水循环、岩石圈物
质循环的环节。由本题提供图示可知:如果椭圆表示海 洋,②应是海水水量支出的重要表现,即蒸发;如果椭 圆为沉积岩,①则代表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
[答案]
(1)D
(2)C
1.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生产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
分解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 壳物质循环等。
通过光合作用,植 物吸收了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放出氧
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 水圈及生物获得水
分补给
空气 植被
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 向土壤提供了有机
质。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 壳物质循环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光合作用
植物 生长
藏羚羊数量的平衡
内蒙古高原以南 太 行 山 以 西
秦 岭以北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
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 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用权沟谷不断 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 割成破碎状。已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植 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 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 道,形成泛滥平原。
形成沉积岩。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 壤蒸发,大气获得
了水汽
土壤
岩石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构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
2.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
①气候:地方(局部)气候区域干旱化;
②地形: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
③土壤:土壤受流水侵蚀,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土壤的肥力逐渐下降;
④水文: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
⑤生物:部分自然植被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
5.森林的作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自然带的命名规则:热量带+植被类型+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1)热带沙漠
..带;
..气候→→热带荒漠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案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差异很大,气候类型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6 -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13 -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选填序号)
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土壤⑤植物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
[提示]生物循环。
[教材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提示: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以生物和地形要素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整体性的形成。
2.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3.通过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结合乡土地理和生物循环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地形因素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2.通过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分别形成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变化特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桂林山水的形成过程和东北森林的变化对环境整体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建立变化的,联系的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学情分析】
前四章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学生具备了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章主要学习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理论并解释地理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选取课本和课外实例,结合家乡地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自然地理因素?大气,水,地表形态等。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建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总体特征。自然环境又具有地域差
第五章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讲 考纲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要素。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
作用,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
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表现。 3.应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 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典例]
(2013·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
(
C
)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
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 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 D.环节①一定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典例]
(2013·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2)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 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渔场的是 (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
径有哪些? 答案: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过程。 (3)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 指导人们的生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综合思维)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____、水、土壤、________、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三大类循环简图
(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类型和特征
生物对水文条件具有反作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生物入侵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如桉树被称为活体抽水机,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土壤与生物土壤影响生物分布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贫瘠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生长生物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作用形成土壤,没有生物就没有
土壤
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
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
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例如:中等水热条
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
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例如:
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
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
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
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
【课件】 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壤
土
灌 溉
湿 度 增
地面蒸发的水量 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
壤 吸 收
大
地面植被覆盖增 加
蒸腾作用 增加
降水增多
的 热
量
增
加
最高温度降低
人类活动较易导致生物、水的变化,并由此引发其他要素的改变。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1:
撒哈拉沙漠 (受副热带 高压带及信 风带控制)
气候 干燥、 地表水贫乏
C. 在河西走廊上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D.在山西省大力开办小煤窑,提高村民收入
5.下列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B.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 C.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D.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杂乱堆积特征
6.滥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C.土壤肥力升高 D.河流水位下降
7.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
5
1
2
3
河道淤塞
减少
水位上升
陆生生物受淹; 触发 阻隔鱼类洄游
降雨增加; 气温日较差减小
[活学巧用· 大冲关] 3.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图 完成(1)~(2)题。
(1)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
经过a—b—c—d—e五个阶 段的演化,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生物由水生生物变 成了陆生生物。
气候由湿润 变得干燥
生物 湖泊演化 为陆地的统一 变化过程
地形由湖泊 变成了陆地
气候
水面逐渐缩 小直至消失
地貌
土壤逐渐 由湿变干
水文
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变化的动力来 自外部(主要是 人类活动);
②变化 具有整 体性;
③ 生物和 水 比较容 易受人类干扰。岩石 受人类干扰较小。
案例3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
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
水土流 失
土壤变薄 肥力下降
沟谷纵横
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增大
旱涝灾害增多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环境整体的改变
生态恶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20
“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类乱 砍滥伐
热带雨林 遭到破坏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
全球气 候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21
“活动” 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14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
想一想
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15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
土壤贫瘠
植被稀少
风化、风力作用显著 大片戈壁、沙漠
气候干旱
河流不发育、 多内流河
流水作用微弱
16
“活动”: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 了什么功能?
10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a. 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11
案例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7)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微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提示: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公开课课件)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 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
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
垂直自然带谱的 丰富程度决定于 山地的海拔高度 和纬度位置。
1.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 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
1.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 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高山草甸在南坡位于海拔45004800米之间,在北坡位于4000-4800米 之间。原因: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 好,高山草甸分布的位置较高;北坡为 背风坡,降水较少,气温较低,高山草 甸的分布位置较低。
D
A
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 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体现出自然地 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
地 理 位 置 纬度 位置 海陆 位置 热 量 水 分
植被
气 候
动物
水文 土壤
自 然 带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以植被类型命名
▲自然带名字的记忆
——同类归纳记忆法(植被+“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观察高大山地的景观,它有何变化规律
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赤道地区高山 植被带模式图
终年积雪
苔原带 高山草原带 高山灌木带
雪线
森林上限
针叶林 混交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带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 水土流失的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 景观正是这种统一变化 形成的, 形成的,说明自然地理 各要素相互作用引发的 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 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综合体, 自然综合体,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 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气
二氧化碳 呼 吸 呼 吸 水 无机盐
水
植物
死亡
动物
死亡
土壤
无机盐 分解
微生物
分解
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寒温 带针 叶林 净化 空气 浮尘、 浮尘、扬沙天 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 沟谷纵横、风 化加速 保持 水土 补充土 壤有机 质 水土流失加剧 腐殖质减少 森林 面积 锐减
温带 针阔 混交 林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涵养 水源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多人 工林 或天 然次 生林
活动
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食物、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避风处、 壤充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词。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
答案:C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
C.③D.④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长江所处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水文特征也不同,属于气候因素对水文的影响,对应图中①。第3题,图中⑥环节表示河流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与其相关的是C图中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沟谷。A图为新月型沙丘,是风力作用造成的,B图为冰川地貌,D为海浪侵蚀地貌。
答案:2.A 3.C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粮食短缺、生态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话题,逐步深入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4~5题。
4.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现象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理环境的()
A.净化功能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D.循环功能
5.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随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净化功能D.循环功能
解析: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过程。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答案:4.C 5.A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7.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该湖泊的湖底沉积物越来越多,湖底逐渐抬高,最后导致湖泊的自然消亡。第7题,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6.D7.A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7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据此回答8~9题。
8.“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
C.特种灭绝D.全球变暖
9.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
答案:8.D9.B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环节是()
A.降水增加、地面蒸发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
B.地面蒸发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地面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加
D.降水增加、气温变幅变大、地面蒸发量增大
11.该示意图最有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A.河谷农业B.坝子农业
C.绿洲农业D.立体农业
12.该示意图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第10题,土壤湿度增大会使地面蒸发量增大,而地面蒸发量增大,会使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增大,蒸腾作用加强,使空气中水汽增加,降水增加;土壤比热容增大,最高温度降低的结果是气温变幅减小。第11题,提取关键词“干旱”和“灌溉”即可判断最有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第12题,据题干可知,该农业系统中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0.B11.C12.B
二、综合题(40分)
13.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_;植被________。(12分)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4分)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6分)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4.热点在线
材料1:2017年11月14日,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在第二类厄尔尼诺事件年,该地区低温多雨,出山径流量较丰富。
材料2:厄尔尼诺指自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海温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