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正治与反治

合集下载

中医学课件:治法治则

中医学课件:治法治则
治法治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治 则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病治异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二节 治 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温法 清法 补法 消法
正治反治
正治法—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 时,采取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 法则,又称“逆治法”。 如“热者寒 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 泻之” 。
调整阴阳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扶正祛邪
扶正,“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 本的病证。 祛邪,“祛邪以安正”,适用于邪实为 主的病证。 总之,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为原则。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选用 不同的方药。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用药物。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和 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反治法—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 致,甚至相反的病证,采取顺从疾病的 假而施治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 用”“通因通用”。
标本缓急
标,即邪气、症状、新病。 本,即正气、病因、旧病。 急则治标,就是病情急重,不及时治疗标病就 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所采用的一 种治则。 缓则治本,是从根本上着手进行治疗,大都用 于病势较缓的病证。 标本同治,标病本病俱急,在时间和条件上又 不允许单指标或单治本时所采用的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 ※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 要。 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 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 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 说。 ※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 的。 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 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 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 的转移而调整。
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 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
具体运用
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 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
结论: 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 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 假象。 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 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 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
3、扶正与祛邪 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 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 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扶正 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 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 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 恢复健康——“补虚” 《内经》 “虚则补之” 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
常用治法: 前一“寒”— 治法和方药的性 质 ※ 寒因寒用 后一“寒”— 病证之假象属性 具体运用: 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 病证(以寒治寒) 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 寒证
前一“热”——治法和方 药的 性质 ※ 热因热用

中医学基础(治则)

中医学基础(治则)

治则

1.概述

①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治则:即治疗原则。

如: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

治法:即治疗方法。

如:补气,补血,清热,化湿。

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的总原则,治法是治则指导下的具体方法。

②常用治则

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调理阴阳

治病求本扶正调理脏腑

调理气血津液

祛邪

治则因时制宜

三因制宜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2.治病求本

“本”的含义:病机

①正治与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景岳全书》“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

⑴正治的含义: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病证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正治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⑵反治的含义:指顺从疾病假象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即所用方药性质与某些假象的性质一致,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符的情况。

常用的反治法则

热因热用:指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因实所致的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所致的具有闭塞症状的病证。

②治标与治本

⑴标、本的含义(标本相对而言,无固定所指)

病机和症状

先病和后病

正气和邪气

⑵标本取舍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③扶正与祛邪

⑴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的含义: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

1.正治的含义及内容

正治的含义: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故又称“逆治”。逆,是指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正治的内容: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温阳散寒法。

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苦寒攻里法。

虚则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如阳气虚证用温阳益气法,阴血虚证用滋阴养血法。

实则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法治疗。如食滞用消导法,水饮停聚用逐水法,血瘀证用活血祛瘀法等。

2.反治的含义及内容

反治的含义: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故又称“从治”。这种治法虽然顺从疾病的假象,事实上仍然是针对疾病本质的。所以反治法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某些现象相反的病证。反治的内容:反治法用于临床,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方法。

热因热用:又称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这种证候多见于阴寒内盛,阳气极衰,造成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情况。临床上既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真寒之症,又反见身热、面赤等假热之象。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可用热因热用的方法治疗。

寒因寒用:又称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内真热外假寒的证候。这种证候多见于热邪深伏于里,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既有高热、烦躁、神昏、口渴、舌红、脉数等真热之症,又反见四肢厥逆的假寒之象。因其本质为热,而假象为寒,故可用寒因寒用的方法治疗。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正治与反治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正治与反治

1. 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乂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 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2) 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活里的方药等。

(3) 虚则补之

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2.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乂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活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扬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中医基础理论14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14防治原则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中佐以助阳,
-
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③阴阳双补
医学PPT
29
调 理 气 血
医学PPT
30
调气
气虚则补—调补脏腑功能(尤重脾胃 )
调理气机—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医学PPT
31
调血
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脉流疾迫—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
宜用寒凉的方药。
医学PPT
23
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
热因热用,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 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 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 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 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
医学PPT
27
调 整 阴 阳
医学PPT
28
调整阴阳
• 1.损其有余
• 2.补其不足
①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
导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
导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
②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中佐以滋阴。使“阳

中医治疗原则之五:正治与反治

中医治疗原则之五:正治与反治

中医治疗原则之五:正治与反治

中医治疗原则之五:正治与反治

正治与反治都是抓住疾病本质的治疗方法。

1.正治法是指一般正常情况常用治法,即采用性能与疾病本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都是逆病象而治,故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即寒证用热药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温补法;阴疽流注用温补和阳法等。

“热者寒之”,即热证用寒药治疗。如流脑、乙脑等温热病用清热解毒法;血热出血,用清热凉血法,里热实证,用清热泻火法等。

“虚者补之”,即虚证用补法治疗。如阴、阳、气、血虚证,分别用滋阴、助阳、益气、补血法治之。

“实者泻之”,即实证用祛邪的药物治疗。如里热、便秘腹满胀痛者,用芒硝、大黄泻热通便;腹水胀满、呼吸困难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逐水药治疗,食滞胃脘,腹满胀痛者,用消导药治疗等等。

2.反治法是指反常、少用的治法,即采用性能和疾病表面现象相同的药物来治疗的方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原则。这是因为某些复杂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病变本质不符,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实证如虚、虚证如实的假象,故在辨证论治时必须透过现象,治其本质,采用顺从病象的治法,故称为“反治”或“从治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对某些有寒象的病证用寒药治疗。本法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里热表寒、内热外寒)。例如肺炎病人,高热而又有四肢厥冷,中医称之为热厥证。这是由于邪热内炽,里热太甚,阳郁于内,阴格于外,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所致。这种病理变化叫“阳盛格阴”,治宜用寒药解除真热。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中医防治原则—治则(中医基础课件)

三、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又称“逆治”。 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 “从治”。 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正治常用方法: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反治常用方法:
寒因寒用: 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证 (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 证
(真虚假实证)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调理气血
1、调气 2、理血
六、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 性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 候的具体治疗方法。
中医
治疗 观
1. 整体调治 2.治病求本 3. 正气为本 4.不治已病治未病 5. 治病先治神 6.以平为期
基本 治则
1.扶正与祛邪 3.正治与反治 5.调理气血 7.三因制宜
2.治标与治本 4.调整阴阳 6.调整脏腑

中医正治与反治的内容

中医正治与反治的内容

中医正治与反治的内容

中医正治与反治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中医治疗疾病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正治是指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反治则是通过调整人体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疾病发展的条件,达到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中医正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中医正治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来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则是通过草药的药性,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来刺激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反治则注重调整人体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医认为,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当环境不良时,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反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环境,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例如,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在反治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烹饪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中医反治还包括调整作息时间、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等方面。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加班

熬夜,很容易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引发各种疾病。中医反治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从而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

中医正治与反治相辅相成,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正治主要是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从内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中医反治则是针对疾病的症状和发展条件,从外部调整人体环境和生活方式,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正治可以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而反治则可以减轻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之正治和反治

中医基础之正治和反治

中医基础之正治和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

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中医正治法和反治法

中医正治法和反治法

“正治法与反治法”是《内经》最重要的治疗法则,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论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张介宾注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病者,谓之反治。”正治法与反治法是治病求本的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则归一的表现形式,正治法逆其表象而治,反治法顺其表象而治。《内经》中特意提及反治法并非无的放矢,实为提醒后世医家临证采集资料时必须重视疾病的表象,并且需要明辨表象与疾病本质的关系,才能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可见,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法则的总纲。

“正治法与反治法”治疗法则

正治法

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所谓“逆者正治”。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相一致的病证。举例如下。

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温热药治疗寒证。例如采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治疗表寒证,使用辛热温里散寒的方药治疗里寒证等。

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寒凉药治疗热证。例如用辛凉解表的方药治疗表热证,采用苦寒清热或者泄热的方药治疗里热证等。

虚则补之虚劳之病的表现为虚象,需用补养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补益药治疗虚证。例如阳气虚衰用温阳益气的方药,阴血不足用滋阴养血的方药等。

实则泻之邪实之病的表现为实象,需用攻邪泻实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泻实药治疗实证。例如采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治疗食滞,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消除瘀血,采用祛痰除湿的方药化痰利湿等。

此外,如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均属正治法范畴。

治则与治法-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治则与治法-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治则与治法-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一、三个“则”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中医治疗疾病的治疗总则是扶正祛邪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1)标本先后: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2)扶正祛邪

(3)调整阴阳

(4)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二、治病求本

1. 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水臌、大出血;

缓则治其本:肺痨

标本兼治:临床表现: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增液承气汤

虚人感冒

2. 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

“逆”是指:逆其病证性质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病证的假象;

包括:热因热用----热性药治疗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性药治疗假寒----里热盛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补虚药治疗闭塞不通----因虚闭阻----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通利药治疗实性通泄----实性通利----真实假虚证三、扶正与祛邪

1. 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扶正:扶助正气----补虚

祛邪:祛除病邪----泻实

2. 扶正与祛邪的应用

(1)扶正:正气虚,而邪气也不盛。适用于: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 (2)祛邪:邪实。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实,攻补兼施;

(4)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适用于瘀血所致崩漏证; (5)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适用于正气大虚的虫积病人; 四、调整阴阳

1. 损其有余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之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又称治疗治则。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正治反治

正治也称逆治,是最常用的治法。即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所采取的治疗原则。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为正治法。

反治也称从治,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治疗法则。

即指疾病的某些征象与病变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取顺从这些假象而治的法则。但实际上还是逆其疾病本质而治疗。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为反治。再如下利谵语、用通下腑实的诸承气汤治疗;真热假塞证,用寒凉的白虎汤治疗,均是反治的具体运用。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一扶正祛邪

扶正即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泻法,用于实证。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

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

用于扶正的补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用于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扶正与祛邪,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扶正有助于抗御病邪,而祛邪则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恢复正气。

在一般情况下,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而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的病证。扶正祛邪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在具体应用时,也应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正虚较急重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急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正不甚虚,或虽邪实正虚,倘兼以扶正反会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重点:正治与反治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重点:正治与反治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重点:正治与反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我们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考试重点:正治与反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正治与反治

在疾病过程中,病有本质与征象一致者,有本质与征象不一致者,故有正治与反治的不同。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征象之间的从逆关系的概念。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采用活血祛瘀的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任脉循行经过、常用腧穴定位主治

足阳明胃经循行位置、主治疾病—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考点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

中医基本治则

(一)早治防变

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

1.早期诊治

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疾病的初期阶段,

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就至关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病。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促使患者及早就医。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2.截断病传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正治与反治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正治与反治

1.正治

(1)概念:所谓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治的⼀种治疗法则,故⼜称“逆治”。正治是临床最常⽤的⼀种治疗法则。

(2)应⽤:适⽤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致的病证。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由于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所以正治法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分。

①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如表寒证⽤⾟温解表法,⾥寒证⽤⾟热温⾥法等,

3热者寒之:是指热证现热象,要⽤寒凉的药物治疗?如表热证⽤⾟凉解表法,⾥热证⽤苦寒清热法。

③虚者补之:是指虚证见虚象,⽤补益的药物补其虚。如阳虚证⽤壮阳法,阴虚证⽤滋阴法。

④实者泻之:是指实证见实象,则⽤泻法,泻其邪。如⾷积之证⽤消导法,⽔饮停聚证⽤逐⽔法,⾎瘀证⽤活⾎化瘀法,⾍积证⽤驱⾍法等。

2.反治

(1)概念:所谓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治的⼀种治疗法则。即采⽤⽅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致,故⼜称“从治”。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进⾏治疗的⽅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

(2)应⽤:适⽤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致的病证。⽤于临床,⼀般具有以下⼏种:

①热因热⽤:指⽤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真寒外假热的症候。治疗时针对疾病的本质,⽤热性药物治其真寒,真寒⼀去,假热也就随之消失了。这种⽅法对其假象来说就是以热治热的“热因热⽤”。

如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被格拒于外,临床既有下利清⾕、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真寒之征,⼜反见⾝热、⾯⾚等假热之象。因其本质是寒,热象是假,所以就不能⽤“热者寒之”的⽅法,⽽应⽤温热药治其真寒,⾥寒⼀散,阳⽓得复,⽽表现于外的假热,亦随之消失,这就是“以热治热”的具体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的方药等。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扬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淡,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闭,血枯、冲任亏损的闭经等,都应采取补益药治疗。这种以补开塞的治疗方法,叫“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都属于通因通用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