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_王小鲁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_王小鲁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王小鲁 樊 纲(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100038) 内容提要:中国收入差距在过去20年中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

本文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证明收入差距还有继续上升的明显趋势,但其下降阶段不能确证。

同时模型分析发现有一系列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重要影响。

这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这说明有可能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整来控制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文章讨论了这些发现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库兹涅茨曲线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 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了。

根据世界银行和其他中外研究者的计算,中国的吉尼系数在1980年为0.320,到1984年一度下降到0.257,到1990年上升到0.355,2001年进一步达到了0.447(世界银行,2004;WIDER,2000)。

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的吉尼系数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到了第85位,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

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对社会公正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并可能影响未来经济增长。

在上述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在2002—2003年期间经济负增长(以人均GDP增长率计)的有23个,其中13个国家吉尼系数高于中国(世界银行,2004)。

这说明,在收入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社会矛盾的激化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停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着重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下列问题:1.收入差距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倒U型关系,即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首先扩大,然后逐步缩小的现象?2.导致收入差距上升或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3.这些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能否通过政策手段加以改变?一、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半个世纪前,西蒙·库兹涅茨主要基于对美、英、德等国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经历了首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过程(Kuznets, 1955)。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其中,金融发展指标采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 示,城乡收入差距则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 此外,还控制了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在金融 发展的初期,城乡收入差距会扩大,但随着金融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城乡收入差 距会逐渐缩小。这一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的特 点。
金融发展与国民储蓄率的关系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一般认为,金融发展对 国民储蓄率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金融发展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扩 大了投资渠道,降低了投资风险,从而鼓励了国民储蓄。另一方面,金融发展降 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增加了国民储蓄。然而,金融发展对 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关系。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全国层面的数据,且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 对中国县域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县域截面数据分析,基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不同 地区的县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 差距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发展与国民储蓄率之间的 倒U型关系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优化金融发展与国民储蓄率的相 互关系,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引起了广泛。本次演示 将基于省级混合截面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通过构建一个 包含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的收入模型,来探究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 差距扩大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将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 作为分组变量,考察不同组别之间的收入差异。

倒U型假说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倒U型假说与收入分配不平等

倒U型假说与收入分配不平等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平等长期变动趋势的倒 U 型假说(Inverted-U Hypothesis)。

库兹涅茨在引证了普鲁士 1854~1875 年的数据资料论证了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恶化的趋势之后,利用历史上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以及二战后一些国家的数据,阐述了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经济增长得以改善的趋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增长的后期阶段则逐渐缩小。

”[1](p.18)我国经济学家陈宗胜在 1994 年提出了“公有制收入差别倒 U 型曲线”,指出,与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类似,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低收入阶段的收入分配呈现出典型的平等特征;随着经济增长,中低收入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步扩大,待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之后则逐步缓解。

[2]之后,陈宗胜根据我国市场化改革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以“混合经济中收入差别倒 U 曲线的‘阶梯型’变异”理论解释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跳跃性;[3]并预测出在“现有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的趋势将在 21 世纪初叶末达到拐点进入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阶段。

[4]显然,库兹涅茨的倒 U 型假说和陈宗胜的“公有制收入差别倒 U 型曲线”以及“混合经济中收入差别倒 U 曲线的‘阶梯型’变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收入分配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

对于谋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倒 U 型假说的问题是:首先,这样的变动轨迹是否存在;其次,如果存在,促使收入分配平等从恶化到改善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逐步缩小。

[5]阿鲁瓦利亚利用 60 个国家[②]的样本资料的验证表明,库兹涅茨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③]和基尼系数三个数据都支持了“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6]表 1鲍克特检验:不同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与基尼系数of Laof*1988 年美元。

倒u型曲线

倒u型曲线

倒u型曲线
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
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
假说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
字曲线假说。

库兹涅茨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是基于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进行的。

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配差距会发生趋势性的变化。

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如图)。

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的分析及倒U型曲线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的分析及倒U型曲线

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的分析及倒 U 型曲线摘要:本文以 1985-2012 年全国的横截面数据和 1985-2012 年各省份面板数据位样本(注:四川和重庆的数据合成一个样本四川),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的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符合倒 U 型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镇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收入差距问题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有重大影响,且近年来该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部门也给予了极大重视,故再此研究影响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其对倒 U 型曲线的吻合及验证。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与统计分析相结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述问题进行分析验证。

根据我国从 1985 年到 2012 年数据,得出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加速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采取平衡地区发展的政策。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倒U型曲线;城市化;政府政策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对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公平和稳定较为不利。

总结和归纳先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分析得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有城乡人口比率、开放度、外商投资及政府的政策。

但是许多文献中并没有提及政府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点是对分析的极大缺失。

由于政府的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影响程度,所以这里我们就无法将政策因素加到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中,只能简单的解释。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清楚理解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尤其是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机制,2013 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 0.473,超过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合理限度,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刻不容缓。

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因素

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因素

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因素作者:陈燕荀关玉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3期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和政府必然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问题。

但是什么时候调节取决于对我国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科学判断,通过对我国收入差距出现“倒U”形拐点的因素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问题。

一、收入差距“倒U”形拐点影响的因素影响收入差距“倒U”形拐点发生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的流动、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政府经济政策及其变化。

这四方面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既有扩大的一面,又有缩小的一面。

从动态的发展过程看,他们对收入差距的效应是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型过程,并且这四个要素对收人差距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1.劳动力资本流动劳动力、资本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劳动力、资本开始自由流动时,由于供给小于需求会提高收入差距;当劳动力供求均衡时,会使收入差距最大化,出现“倒U”形拐点;当劳动力、资本反向流动时,收入差距会缩小并处于合理差距区域。

在劳动力、资本流动没有成本的情况下,劳动力、资本向实际净收益高的地区流动;在劳动力、资本流动存在成本的情况下,地区间实际收益的差异必须大于劳动力、资本流动成本,才会发生劳动力、资本流动。

劳动力、资本流动不仅受劳动力供求、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流动规律自身的影响。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劳动力、资本流入某一地区,该地区发生人口与各种产业的聚集,会产生两种外部性: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

前者是指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市场规模扩大,厂商存货管理成本、不确定性成本和投入点寻找成本的降低;后者是指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引起了土地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曲线

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曲线

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

倒U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

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

倒U曲线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与实证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称作“倒U假说”。

鲍克尔特(Paukert)于1970年代通过对五十六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

莫里斯(Morris)于1973年,塞尔沁(Syrqiun)于1975年,阿鲁瓦利亚(Ah luwalia)于1976年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基尼系数,意图证明倒U曲线关系。

例如:我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财富分布状况,在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基尼系数经历了由小到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又从大到小的倒U状态的过程。

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假说,该曲线的形状是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确定的,但是这一系列数学方法,也存在各种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也很多。

其中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部分,就在于库兹涅茨及其追随者使用的数学方法,缩小了高收入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该曲线的横坐标并不完全是人均财富的数据,而是人均财富数据的对数(ln Y)。

对于这个曲线形状最有力的反例就是: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其贫富差距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

此外,它之所以是一种假说,还源于其没有事实依据。

因为它的假说是想说明时间上的改变,对贫富差距和财富水平的影响。

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贫富差距数据和财富水平数据,是无法搜集的。

所以库兹涅茨本人及其追随者,使用的是同时代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的数据。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实证与理论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实证与理论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实证与理论分析虞坷【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的变化效应强于改善效应;居民收入不均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如何对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不均程度进行预测,成为当今经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和在此基础上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从分配理论和实证检验两方面,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数据分析及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变动分析,验证了我国收入分配差异与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拟合程度.并进一步对出现该悖论的客观原因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理清收入分配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分析,对采用何种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7页(P39-44,154)【关键词】库兹涅茨倒U曲线;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作者】虞坷【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4经济学创立至今300多年来,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大多数人所分享,实现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即人类的全面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分配失衡的“不均”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之间的矛盾,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所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

早在19世纪初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就被经济学初期的学者们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

Ma ye pa ain ae b e ie o ti c a gn h rce d a l fdsue xs. T i p p r n x l t s h v e n gv n t hs h ig c aa tra o o i ts e i n o n n t p t hs a e
t e ma k trfr f rh r n n ra e t e p l y s p r i g iut r . h r e o m u e ,a d i c s h i u p t n a rc l e e t e o c o u
关键 词 :城 乡收入差 距 ;“ U 假说 ;成 因分 析 倒 ”
b ths f c aebe n u ne evyb h g n d iirtn ss m add vl m n l u teeeet hv ni ecdhai yteri a am nsa o yt n ee p et f s e l f l e ol t i e o a
p ten , isi to a e om , a d p lce i n to e a i g.T d c ie e i c me g p b t e n atr s n t u in r fr t l n oiisami g a v r k n t o r u e Ch n s n o a w e e e
Th n o a ewe n u b n a d r r a r s ne a i r n h trd c sfrt d e lr e e i c me g p b t e r a u a h sp e e td ab scte d ta e u e sl a n ag s n l i yn s b e u nl i c 9 8。a d t i rn i esfo te c n l so fKu n t iv r d U”h p t e i . u s q e t sn e 1 7 n h st d df r r m h o cu in o z es“n et ・ y e e y oh ss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在经济改革期间,特别是自2世纪9年代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各社会阶层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了。

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较为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非常大的国家。

在世界银行25年发展报告中列出数据的1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吉尼系数列到了第85位,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

在世界银行报告中吉尼系数高于或等于中国的35个国家中,32个是拉美和非洲国家,其中在22~23年期间经济负增长(以人均GDP增长率计)的有13个,占所有12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负增长国家(23个)的57%。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在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情况下,社会矛盾的激化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停滞,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回到库兹涅茨半个世纪前,库兹涅茨主要基于对美、英、德等国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论断: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经历了首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趋势。

这意味着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以人均GDP水平表示)之间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被后人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本人并不认为收入差距会无条件地随经济发展而先上升后下降。

相反,他认为这种收入差距变化是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造成的。

他并不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像早期资本主义那样听任收入差距扩大。

“那些关于‘没有惩罚性的累进税制和其他类似东西的完全自由市场,对于现在的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争辩是危险的”。

库兹涅茨探讨了几个因素对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其中两个最重要而且互相关联的因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他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会在一个阶段内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在随后的阶段会导致收入差距缩小。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储蓄率变化。

他指出,高收入者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低收入者,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储蓄大量转化为资本,从而为高收入者带来更多的资本收益,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倒U型理论

倒U型理论

一、倒U型理论的主要内容:1965年,威廉姆森(Jeffery G. Willamson)发表《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实证资料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曲线理论。

该理论是以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为基础,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扩大、缩小以及消失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个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的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距的变动轨迹是“先拉大后改进”。

威廉姆森受伊斯特林实证思维的启发,把对区域不平衡增长问题的研究,由纯理论的假说和推演,转向了实证分析。

他利用英格兰东部长达1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全世界24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析”,提出了“倒U型理论”,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化。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是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

威廉姆森将这种“倒U型变动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第一、劳动力的迁移。

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运输条件落后,迁移成本过高,制约了劳动力迁移的规模。

此时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迁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只有具有一定技能,企业家精神和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才倾向于迁移。

但是经济进入起飞发展阶段后,运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迁移成本下降,使得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逐步消失,隐藏性事业劳动力也能迁移流动。

与此同时,发达区域劳动力市场也将逐步达到饱和,发达区域内的熟练劳动力亦开始回流到不发达区域。

第二、资金的流动。

发展的初级阶段,发达区域有外部聚集经济效益而不发达区域资金市场不健全,缺乏企业家精神等,资金将从不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统一的资金市场逐步建立,从而导致发达区域投资利益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故资金将回流不发达区域、第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收入差距

从库兹涅茨“倒U曲线”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走向经济 2007-03-02 21:53 阅读728 评论0摘要库兹涅茨倒U曲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是探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我国城乡、区域、行业差距变动分析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呈现倒U曲线发展趋势,沿着假定的“公有制经济倒U曲线”的前半段逐渐扩大。

由于国家内部多种因素将从正向和反向两个方面对居民收入差距变动产生影响,这一发展趋势将一定时期将继续存在,倒U曲线的拐点或许会在我国全面小康目标实现时到来,其后收入差距才会开始缓慢下降。

关键词库兹涅茨倒U曲线陈氏倒U曲线居民收入差距倒U曲线拐点一、倒U型收入差距变化曲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拉大,这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这一问题上尽管存在争议,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倒U曲线”理论值得我们关注。

(一)库兹涅茨倒U曲线库兹涅茨倒U曲线,原名inverted Ucurve,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

该曲线表明了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

该曲线所表明的收入分配变化状况内容所依据的经验数据不多,有大量推测因素,故也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假说”。

库兹涅茨认为,收入差距变化是与当时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人口条件造成的。

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一是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主要有:法律和行政干预、人口变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因素以及“涓滴效应”。

倒u型曲线解释

倒u型曲线解释

倒u型曲线解释
倒U型曲线,也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

该曲线显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会趋于不平等。

随后,在经历一段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后,当经济达到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

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时,设想了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

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由如下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说明:
1. 农业部门内部的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升。

2. 非农业部门内部的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升。

3. 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

总的来说,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理论模型,用于描述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然而,它并不能解释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情况,因为实际情况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文化、历史等。

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型学说

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型学说

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型学说是指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倒U型曲线,即开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差距开始扩大,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个学说是由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他们通过对多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

从理论角度来看,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型学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资源、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政策等优势因素逐渐向发展快的地区集中,从而加速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了区域差距。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源、政策等优势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而环境、人口、文化等多种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差异。

这些因素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结构变化、文化传统等,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从实践角度来看,区域差距演化倒U型学说的存在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验证。

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差距开始扩大,这与倒U型曲线描述的现象相吻合。

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也出现了区域差距扩大的现象。

综上所述,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型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基础。

但是,该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倒U型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策制度等。

其次,倒U型曲线所描述的现象并非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适用,有些地区可能会出现其他形态的演化趋势。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区域差距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区域差距演化的规律和趋势,积极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倒U曲线特点的思考

关于我国收入差距倒U曲线特点的思考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3月222关于我国收入差距“倒U 曲线”特点的思考张元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成都,611130)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222—01 一、写作背景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很明显的地域特征,东中西三个区域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还是科技发展水平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局面。

不仅如此,户籍制度的存在加强了这种割据局面。

如,北京上海及其他发达城市或省份利用户籍制度限制外地居民享受相应福利而只允许其工作,就像是发达国家利用移民政策限制外国劳工入籍而只给予其工作权一样。

这样一来我国就出现了很多“富国”和“穷国”,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处在不同的阶段,因而仅靠考察我国整体收入差距和全国经济发展关系是不合理的。

由此,在具体理解我国的倒U 曲线时应加入对不同地区的考察,在国家总体收入分配不合理情况减轻的阶段应该更多关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

二、两种所有制条件下的两条倒U 曲线(一)库兹涅茨倒U 曲线。

库兹涅茨倒U 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它反映的是私有制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即,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度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二)陈氏倒U 曲线。

陈氏倒U 曲线是中国学者陈宗胜教授提出的,它反映的是公有制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发展的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 形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上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1]。

部分发达区域差距“倒U 型曲线”拐点推迟出现——以浙江省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浙江进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进入了一个持续的扩大时期,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①许 冰 章上峰(浙江工商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摘要】传统计量模型刻画的倒U型曲线没有拐点或者仅有一个拐点,难以测度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倒U型曲线存在多个拐点的情况。

本文利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测度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多拐点倒U型曲线。

研究发现,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曲线存在三个拐点:经历了凹性的快速上升到凸性的减速上升,然后又到凹性的快速上升最后到凸性的减速上升“过山车”模式。

目前处于倒U型的左半部分,上升速度明显减缓。

进一步,利用省际面板数据预测得到,中国倒U型曲线将出现两个转折点,收入分配不平等在2010年后将趋于平稳,2015年后将趋于缩小。

关键词 收入分配不平等 倒U型假说 局部多项式估计 多拐点中图分类号 F06113 文献标识码 AInverted U2curve with Multi2inflexions for E conomicG row th and Inequ 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bstract:In t his paper,non2parametric local polynomial estimation met hod is applied to measure t he economic growt h and 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 ribution fort he inverted U2shaped curve wit h multi2inflexion point s1The st udy find:t here aret hree inflexion point s in China′s inverted U2shaped curve,which come t hrough t he"roller coaster"pattern:From t he rapid rise of t he concavity to t he slow rise ofconvexity,and again f rom t he rapid rise of t he concavity to t he deceleration of t heconvexity finally1Currently,t he curve is in t he left part of t he inverted U2shaped,wit h t he ascending speed slowed down significantly1Furt her,Chinaπs inverted U2 shaped curve will occur two t urning point s based on t he result s of interp rovincialpanel data1The 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 ribution will tend to be stable after2010and will tend to shrink after20151K ey w ords: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verted U2shape Theory;Lo2 cal Polynomial Estimation;Multi2inflexions①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109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TJ005)和浙江工商大学基金前期项目(X09-15)资助。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_理论和实证_刘生龙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_理论和实证_刘生龙

J
资本和投资市场不完善
由于投资的回 报率递减 , 收入 不平等 与经 济增长负相关

A le sina 和 Pe ro tti R (19 96)
J 社会 -政治不稳定
资源分配高度 不公导致 人们从 事犯罪 、暴 力等行为 , 降低投资的积极性和经济增长

A le sina 和 Ro droik(1994) J
凯恩斯联立方程组模型
当富人的边际 储蓄较穷 人高时 , 收入 不平 等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资本市场完善和不完善模 型 , 引入 了人力 资本 和实
物资本
收入不平 等与 经济 增长 的关 系是 不 确定 的 , 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阶段
内生 的生育 、教 育 -生育 高的生育率导 致低的教 育水平 , 继而 妨碍
Alesina 和 Ro drik 的生产函数 , 是因为后两者的生产函数假定政府支出都是
具有生产性的 , 这显然与事实不太相符 , 当然 , 即使使用后两者所提出的生产
函数形式也不会影响本文最终的推理结果 。 这里的 A 为技术进步 , k 和 l 分
·5 ·
财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续表 1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 究和实证结果
研究者及时间
发表 类型
模型机理
理论模型的结论
实证结果 (估计系数
平均值)
Li 和 Zou(1998) M arta Bengo a C alvo 和 Blanca Sachez-Robles Rute Mi rrlees J.A.(1971)
一 、引言与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 ,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都是发展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课 题 , 故而收入不平等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长盛不衰的 研究课题 。 大量的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 , 对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进行了探讨 , 然而 , 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可谓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Li 和 Z ou(1998)、F o rbes(2000)和 Castello (2004)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 效应模型和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证明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 响 。 Bert ola (1993)、Persson 和 T abelli ni (1994)以 及 Alesina 和 Rodrik (1994)建立不同的模型证明在政治和经济机制的联合作用下 , 不平等和经济 增长之间有替代关系 , 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增长 , 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税收增加 (政治机 制), 其结果 是由 于财 政扭 曲的增 加 , 经济 增长 下降(经济机 制)。 Mar ta Bengo a Calvo 等(2004)通过一个拉姆齐模型以及拉丁美洲 16 个国家 的面板数据 证明 了收 入不平 等与 经济 增长 之间 呈二 次型 关系 。 Yoshiaki S ugim ot o(2005)、Galo r 和 M oay(2004)提出的一个理论认为 , 收入分配和经

论倒U曲线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一)

论倒U曲线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一)

论倒U曲线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一)摘要:库兹涅茨倒U曲线与陈氏倒U曲线分别反映了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长期规律。

利用倒U曲线的原理,通过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分析,预测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库兹涅茨倒U曲线;陈氏倒U曲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控制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不断拉大,这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密切关注。

1倒U曲线1.1库兹涅茨倒U曲线库兹涅茨倒U曲线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的旨在反映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趋势,可概括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

对这一现象,库兹涅茨的解释为:一方面,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但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另一方面,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由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而使收入分配状况首先恶化,但是这种恶化会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干预、人口变动、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而改变。

1.2陈氏倒U曲线在库氏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宗胜教授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U曲线学说。

它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

虽然这两种倒U理论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与规律很相似,从而曲线的形状也基本一致,但是两者的制度前提不同(前者是私有制经济而后者是公有制),所以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轨迹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但即便如此,待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两者的长期趋势却是趋向一致的,更何况除极个别国家外,没有哪个国家是纯私有制经济或纯公有制经济,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商场现代化》8年月(下旬刊)总第58期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越来越突出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和政府必然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问题。

但是什么时候调节取决于对我国收入差距出现“倒U ”形拐点的科学判断,通过对我国收入差距出现“倒U ”形拐点的因素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问题。

一、收入差距“倒U ”形拐点影响的因素影响收入差距“倒U ”形拐点发生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的流动、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政府经济政策及其变化。

这四方面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效应,既有扩大的一面,又有缩小的一面。

从动态的发展过程看,他们对收入差距的效应是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倒U ”型过程,并且这四个要素对收人差距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1.劳动力资本流动劳动力、资本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劳动力、资本开始自由流动时,由于供给小于需求会提高收入差距;当劳动力供求均衡时,会使收入差距最大化,出现“倒U ”形拐点;当劳动力、资本反向流动时,收入差距会缩小并处于合理差距区域。

在劳动力、资本流动没有成本的情况下,劳动力、资本向实际净收益高的地区流动;在劳动力、资本流动存在成本的情况下,地区间实际收益的差异必须大于劳动力、资本流动成本,才会发生劳动力、资本流动。

劳动力、资本流动不仅受劳动力供求、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流动规律自身的影响。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劳动力、资本流入某一地区,该地区发生人口与各种产业的聚集,会产生两种外部性: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

前者是指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市场规模扩大,厂商存货管理成本、不确定性成本和投入点寻找成本的降低;后者是指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引起了土地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劳动力、资本流动通过扩大流入地区对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投人的需求及其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实际工资,使劳动力流动成为一个自我加强、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聚集经济会形成一种因果累聚循环机制,即使初始条件完全一样的地区,一些很小的条件变化也会触发劳动力、资本的持续流动,最终使各种产业高度集中于劳动力、资本流入地区。

从而加速流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大与流出地区收入的差距。

资本和劳动力流入某一地区还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在流入和流出地区的收益和成本。

当一个地区资本与劳动力的净收益高于其他地区,资本与劳动力就会流入该地区。

一般来说,在流出流入的初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虽然会提高流出地的劳动生产率,但也会减少流出地的市场规模,增加厂商的存货成本。

对流入地来说,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入会促进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为一个地区之所以需要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入,往往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和更高的收益率,当发达地区和高收益行业的收益增长率大于流入地和行业的收益增长率时,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差距扩大了。

当资本和劳动从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入带来的收入增长率下降时,资本、劳动力流入比率就会降低,收人差距达最大化,从而出现“倒U ”形拐点。

当流入地出现聚集不经济、流入地的净收益下降,流出地的净收益提高时,资本和劳动力又会逆向流入原流出地,提高原流出地的净收益,从而使收入差距缩小,当地区之间的资本、劳动力合理配置时,出现地区收人差距的合理临界点。

而这个临界点出现在城市化率达到60%~70%,地区之间发展相对平衡时期。

2.城市化发展程度城市化,“可以概括为一个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村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移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化率的提高。

城市化率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倒U ”形拐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城市化的发展与收入差距正相关,从而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化发展与收入差距负相关,从而会缩小收入差距,最终使收入差距呈“倒U ”形关系。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各国都在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聚集资金、技术、原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同时城市化的发展还可以节约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交易费用。

因此市场经济国家中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都比较高。

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中期,为了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60%时,开始出现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和外部性的负聚集作用,乡村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出现最大化,即出现“倒U ”形拐点。

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时,由于城市的生产要素聚集的负外部效应扩大,加大了城市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成本,并出现“城乡双向对流”,乡村生产要素的收益率进一步提高,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形成收入差距的“倒U ”型。

3.高等教育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进行分配的。

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与高等教育程收入差距出现倒U 形拐点的因素陈 燕 荀关玉 曲靖师范学院122001283《商场现代化》8年月(下旬刊)总第58期度正相关。

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转折和缩小的“倒U ”形与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高等教育普级阶段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是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素质高低决定的。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受教育的程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程度。

在市场竞争条件,是否能够就业、就业岗位的选择、就业后的预期收入都与所受高等教育程度正相关。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即国家高教毛入学率约为12%以下,即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因此他们更容易就业,并能选择相对好的就业岗位,能获得更高的预期收入。

反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由于供大于求,因此较难获得就业机会,更难进人高收入行业如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科研机构。

因此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教毛入学率达到约28%以上时,由于高素质人才实现基本均衡,收入差距开始出现“拐点”,当高等教育进入普级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左右时,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

实现了供求平衡,收入差距下降。

从而形成“倒U ”形。

4.政府的政策及其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中央政府的政策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收入差距。

其发展趋势也是先扩大,然后形成“拐点”,再缩小的“倒U ”形,什么时候采取扩大或缩小的收入差距政策主要取决于一国中央政府的发展战略和财政能力。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的中央政府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往往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常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路径,其具体表现在: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战略目标的意愿时,国家发展工业化的财政能力有限。

因此对于旨在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的领导人来说,不遗余力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推行工业化从而形成城市偏向政策。

其手段通常是实行所谓的“剪刀差”政策,即通过政府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制造一种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制度安排,从而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当实现工业化时,随着农民人数的大幅度减少,以及城市居民占人口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民谈判势力增强,政府的财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政府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意愿和能力增强,收入差距出现“拐点”。

此后,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补助,直到城乡收人差距达到合理区域,使城乡收入之比为1.5~2。

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其意愿是偏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因为制定有利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地利用发达地区投资回报率高的优势,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选择“效率优先”的发展路径。

随着政府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将改革开放的一些优惠政策分配给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更快,居民收人增长加快。

当经济发展进人到成熟阶段,发达地区的收益率比预期收益率降低,政府放弃或兼顾公平的成本增大时,政府的政策开始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并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差异进而缩小地区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域,从而出现“倒U ”形拐点。

这正如威廉姆森所说:在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或回波效应起主导作用,地区差距趋于扩大;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也即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扩散作用将发挥主导作用,使地区之间差距转向缩小,其变迁轨迹呈现一条“倒U ”曲线。

二、解决我国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倒“U ”形拐点的出现是劳动力、资本流动、城市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政府政策综合因素形成的,因此,要缩小收入差距、促使倒“U ”形拐点的出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促进劳动、资本合理流动劳动、资本流动是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因此我国应打破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种种限制政策,促进劳动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我们应尽快打破地区间资本流动封锁,促使私营资本按照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流动,政府资本由收入高的地区向收入低的地区转移。

尽快实现劳动力、资本的供求均衡,形成收入差距“倒U ”形拐点,缩小我国收入差距。

2.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倒U ”形拐点发生在城市化率达60%~70%,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城市化发展。

就我国现阶段来说,重点是加快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发展,加快和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因为我国2006年城市化率才达到43.9%,没有达到形成“倒U ”形拐点的城市化率。

使城市化率早日达到70%以上,从而尽快形成“倒U ”形拐点,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偏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是低收人群体产生的主要根源。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22%,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全面推行高等学校收费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较快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使在校高教普及率达到28%,使我国尽快进入收入差距缩小阶段。

4.增强政府解决收人差距的意愿和能力应当承认在我国现阶段,政府的重要作用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效率优先的原则,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