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发展史

合集下载

聚氨酯胶粘剂

聚氨酯胶粘剂

简介
聚氨酯胶粘剂是目前正在迅猛发展的聚氨酯树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许多方面都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八大合成胶粘剂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聚氨酯胶粘剂具备优异的抗剪切强度和抗冲击特性,适用于各种结构性粘合领域,并具备优异的柔韧特性。
聚氨酯胶粘粘剂具备优异的橡胶特性,能适应不同热膨胀系数基材的粘合,它在基材之间形成具有软-硬过渡 层,不仅粘接力强,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缓冲、减震功能。聚氨酯胶粘粘剂的低温和超低温性能超过所有其他类型 的胶粘剂。
应用
聚氨酯胶粘剂的多样性为许多粘接难题都准备了解决的方法,且特别适用于其他类型胶粘剂不能粘接或粘接 有困难的地方。
此外,聚氨酯胶粘剂还具有韧性可调节、粘合工艺简便、极佳的耐低温性能以及优良的稳定性等等特性。正 是由于聚氨酯胶粘剂这种优良的粘接性能和对多种基材的粘接适应性,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国内外近年来 成为发展最快的胶粘剂。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具有低VOC含量、低或无环境污染、不燃等特点,是聚氨酯胶粘剂的重点发展方向。
发展史
1940年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三苯基甲烷一4,4’-三异氰酸酯可粘接金属与丁钠橡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使用到坦克履带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Bayer公司开发了esmorhurs系列(二异氰酸酯和多异氰酸酯)和 esmophens系列(低分子量端羟基聚酯多元醇)。按一定量的esmbd和esmoplen可配制成:Polystal系列商品(双 组分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
施工工艺
①表面处理
形成良好粘接的条件之一是对基材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
被粘物表面常常存在着油脂、灰尘等弱界面层,受其影响,建立在弱界面层上的粘接所得粘接强度不易提高。 对那些与胶粘剂表面张力不匹配的基材表面,还必须进行化学处理。表面处理是提高粘接强度的首要步骤之一。

弹性体的发展简史(简要)

弹性体的发展简史(简要)

第八章弹性体的发展简史热塑性弹性体(TPE)是一种介于橡胶和热塑性塑料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橡胶和塑料的双重性和宽广特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医疗等领域。

从1938年德国Bayer最早发现聚氨酯类T PE,1963年和1965年美国Phillips和Shell 开发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聚合物T PE,到70年代美欧日各国开始批量生产烯烃类TPE以来,技术不断创新,新的TPE品种不断涌现,构成了当今TPE的庞大体系,使橡胶工业与塑料工业结合联姻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TPE性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尤其是汽车和医疗领域需求强劲;此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材料回收性成为选材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球废弃的PVC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国外限制使用PVC呼声日趋高涨,也促进了TPE消费快速增长。

目前工业化生产TPE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苯乙烯类(TPS)、烯烃类(TPO)、氯乙烯类(TPVC)、氨酯类(TPU)、聚酯类(TPEE)、酰胺类(TPAE)、有机氟类(TPF)、双烯类(TPB、TPI)等。

2003年全球TPE消费量约为1 850 kt,过去10年全球保持年均6%左右增长速度,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6.4%。

目前TPE消费结构中TPS约占44%、TPO占31%、TPU占9.5%、TPEE 占6.5%、其他TPE占9%。

运输工业及有关行业已成为TPE头号下游消费市场,2003年用量约为1 050 kt。

随着美国和欧洲汽车产量的增加,以及中国及环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TPE应用日益扩大,近年来增长强劲的是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

其在以汽车为中心的应用市场连续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作为替代软PVC和橡胶的新型高性能材料,具有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

国外报道预测,未来几年苯乙烯类热塑弹性体(TPS)仍居用量之首,但是所占份额呈下滑趋势;随着TPO进入汽车和医疗市场,替代传统的热固性橡胶和聚氯乙烯材料等,TPO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消费量快速增长。

第一讲聚氨酯的发展史

第一讲聚氨酯的发展史

80环球聚氨酯网■专家讲座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

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

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PU浇注橡胶(CPU)。

1957年英国ICI公司开发成了MDI为原料的聚酯型硬质PU泡沫塑料技术。

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成PU弹性纤维(Lycra)莱卡。

六十年代中期各国相继研制成功PU铺面材料和PU灌浆防水材料。

六十年代后期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相继开发成功RIM(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七十年代初热塑性PU弹性体(TPU)研究成功。

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问世,PU工业从此以一个堑新的面貌展现了出来。

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费量已达到400万t/a。

到90年代后期消费量快速增加到800万t/a。

2005年全球PU消费量猛增到1375万t/a。

其中PU主要原料MDI产能达到333万t/a,TDI产能达到198万t/a,聚醚产能达到590万t/a。

 全球PU产品主要发达地区为北美、西欧,亚太(日本、韩国)和中国。

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软泡、硬泡、弹性体、纤维、合成革、胶粘剂、密封剂和涂料等,其中软泡和硬泡比例最大。

以北美为例,2004年全年生产PU产量为354万t,其中软泡占36%、硬泡占30%、弹性体占9%,胶粘剂(含密封剂)占13%、涂料占9%。

软泡中以家俱、床垫、汽车、地毯为主;硬泡以建筑保温和工业绝热为主。

3、我国PU发展简史1.PU工业初始开创期(1958年-1978年)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第一讲 聚氨酯的发展史1、聚氨酯(PU)材料简介聚氨酯是一种由多异氰酸酯(OCN-R-NCO)和多元醇(HO-R1-OH)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 R-NH-C)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弹性体介绍

聚氨酯弹性体介绍
O + HO O OH n 聚酯多元醇 R´ O C R C O R´
低聚物多元醇化合物 PLOYOL
聚酯多元醇 聚碳酸酯二醇 聚碳酸酯二醇(Polycarbonate d iols,PCDL)是分子两个末端都带羟基(— OH)、分子主链含有脂肪族亚烷基和碳酸酯基(—OCOO—)重复单元的聚 合物,与传统聚碳酸酯材料相差很大,而与脂肪族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 相近 . 聚己内酯多元醇 聚己内酷多元醇(Poly一capro}actoneglyCol,简称PCL)是由己内醋单体、 起始剂(二醇、二胺和醇胺类)、催化剂(钦酸四丁醋、钦酸四异酷、辛酸 亚锡等)经开环聚合而成。
世界聚氨酯产品产量及预测
万吨
地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8年
235.0 44.86 70.6 53.5 81.3 41.5
2000年
267.0 44.0 65.0 51.0 99.5 46.0
2006年
326.5 45.0 71.0 53.5 240.7 52.0
2008年
390 46 78 60.5 310 58
扩链剂
二胺类扩链剂胺类扩链剂MOCA 产品名称: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或二邻氯二苯胺甲烷 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芳香族二胺扩链剂,是由邻氯苯胺和甲醛进行缩合反应,并经 中和、醇洗、重结晶等步骤制备的,在MOCA分子中,由于在氨基的邻位存在氯原 子的吸电子作用和位阻功能,从而使氨基的反应活性适当降低,能够很好地适应 聚氨酯凝胶工艺。同时,它又能赋予材料优异的机械性能,因此MOCA一直是聚氨 酯,尤其是聚氨酯橡胶、涂料等产品生产中极其重要的扩链剂,MOCA为白色至浅 黄色针状结晶体,有吸湿能力,易溶于丙酮、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溶剂,溶 于乙醇、苯、甲苯。 液体MOCA Ethacure100和Ethacure 300(雅宝化工),它们在室温下均为琥珀色透明液体,毒性 小且使用方便,能赋予聚氨酯优良的机械性能。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草案)整理:东莞伯产合成皮革有限公司品质保证部合成革聚氨酯工艺及原理目录1.聚氨酯性能及生产原理简述1.1.合成革制品的产生1.2.生产方法1.3.聚氨酯的发展与特性介绍1.4.聚氨酯的结构1.5.聚氨酯树脂的种类1.6.聚氨酯树脂生产原材料1.7溶剂的作用及要求1.7.1溶剂的作用1.7.2溶剂的要求1.8.聚氨酯树脂的相关化学反应2.无纺布工艺简述2.1.无纺布(非织造布)的发展历程2.2.纤维的机械性能2.3.纤维的物理性能2.4.无纺布制造程序简介2.5.合成革基布实例2.5.1.针刺合成革基布2.5.2水刺合成革基布3.着色剂3.1.着色剂的定义3.2.着色剂的分类及对比3.2.1染料方面3.2.2.颜料方面3.3.颜料的分类3.3.1有机颜料3.3.2无机颜料3.4.着色剂应具备条件3.5.颜料和染料的基本功能3.6.作色剂的使用4.PU合成革制程简介4.1.湿式配合工程4.1.1湿式配合所需的粘度要求4.1.2D/P配合流程4.1.3C/T配合流程4.2.湿式生产线4.2.1.1湿式线生产方法4.2.1.2天然皮革的结构4.2.1.3湿式生产线作业程序与要领4.2.2.湿式生产线各生产工序4.2.2.1.D/P工序(图2)4.2.2.2.凝固槽工序(图3)4.2.2.3.C/T工序操作(图5)4.2.2.4.水洗工序操作(图7)4.2.2.5.烘箱干燥卷取4.2.2.6.湿式生产线作业工序和条件4.3.湿式后工程4.3.1.1.压纹4.3.1.2.压纹机作业顺序与操作要领4.3.1.3.压纹轮温度的调节4.3.2.1.研磨4.3.2.2.研磨机作业顺序与操作要领4.3.2.3.安全注意事项4.3.3.1处理工程4.3.3.2.表面处理剂4.3.3.2.处理方法的种类4.3.3.3.表面处理作业4.3.3.4..注意点4.3.3.5.处理颜色时注意点4.4.湿式工程制品品质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4.1配料产生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4.2.湿式LINE不良分析4.4.2.1.湿式LINE产生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4.2.2.颜色异色的相关措施4.4.2.3.气泡不良的相关措施4.4.3.后工程(E/M、B/F、P/T)产生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5干式工程4.5.1.1.干式工程简介4.5.1.2.离型纸(Release Paper)4.5.1.3.离型纸的性能4.5.1.3.离型纸的选择4.5.1.4.提高离型纸重复使用次数的方法4.5.2.1.干式配合4.5.2.2.主要原料4.5.2.3.干式配合室流程:4.5.2.4.配合室机器设备简介4.5.2.5.色彩分类4.5.2.6.有关干式配合的不良分析4.5.3.干式生产线简介4.5.3.1.生产原理4.5.3.2.干式生产线作业工序4.5.3.3.干式生产线岗位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4.5.3.4.干式工程作业条件表4.5.3.5.干式工程产品不良原因及改善对策5.合成革制品的分析对比5.1.合成革的发展趋势5.2聚氨脂合成革与天然皮革比较5.3如何鉴别真皮和合成革5.4.湿§干式聚氨酯合成革性质比较5.5粒面革与磨砂革的优缺点比较6.合成革成品物性不良分析6.1色彩漂移浅析6.1.1颜料和染料的色移对比6.1.2.磨擦脱色6.1.3.水洗褪色6.1.4.PVC色移6.2.电锈色移不良6.3.贴合不良的技术指导6.4.耐黄变6.5抗水解性6.6成型可塑性6.6.1成型可塑性的相关因素6.6.2.合成革总体结构及压塑成型的最佳温度6.7.高周波6.7.1.高频熔接6.7.2.高频熔接使用优点6.7.3.影响高频熔接因素6.8.合成革处置或贮存指导引言--聚氨酯合成革简介*-关于聚氨酯合成革的概念人造革制品最初版本是在纺织布材料上涂上一层纤维素原料,此后采用聚氯乙稀脂取代纤维素,此产品称为聚氯乙稀人造革.美国的杜邦公司,最后采用以聚氨酯为表层原料,发展和出售了与真皮构造十分相似的人造革产品,后来被命名为PU合成革。

聚氨酯基础知识(通俗版)

聚氨酯基础知识(通俗版)
(2)HC(烷烃)类:主要是CP(环戊烷)和IP(异戊烷)优点:ODP(臭氧消耗潜 值)为零, GWP(地球温室效应值)微小,价格成本低廉,成品经过配方优化性能调 尚佳。缺点:易燃易爆危险,设备需改造,物料相溶性不佳,物料流动性不佳,导热系 数偏高。其他还有正戊烷、正丁烷等
(3)液态CO2或者水:优点:最环保,无成本负担。缺点:物料粘度高,流动 不佳,制成品导热系数太高,不调节配方产品发脆,黑料消耗过多,在黑料 价格过高的现在,增加了一定成本负担。
了聚氨酯树脂的聚合技术,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成 了一个月生产10吨聚氨酯树脂制品试验车间。二次大战 结束后,英、美等国于1945~1947年间从德国获得有关 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技术,并在1950年相继开始工业化。 1957年,POL在美国合成,同年ICI公司以MDI成功制作 硬泡;1958年杜邦公司用CFC-11成功制备硬泡PU。日 本是在1955年从德国拜耳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技术 后才开始聚氨酯工业的生产。我国聚氨酯树脂工业是60 年代初期自力更生开始发展起来的。
硬泡的定义:是指在一定负荷作用下不发生明显变形, 当负荷过大时发生变形后,不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塑料 泡沫。
2.1 聚氨酯塑料泡沫保温机理和性能特点
聚氨酯硬质塑料泡沫保温机理:
• 聚氨酯PU本身材料就为热的不良导体,当热量要通过聚氨酯 塑料泡体散发逃逸时,必须经过聚氨酯塑料泡沫特有的无数 结构紧致细密的小气室,有效地减缓了热传导的散热损失。 而且由于气室相互间是密闭状态互连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 热的辐射和对流传导方式造成的热量损耗。
聚氨酯基础知识(通俗版汇编)
研发中心电热研发 王以德
目录
1 聚氨酯的发展史、合成机理和分类 2 PU保温的机理、发泡剂的过渡替代产品 3 聚氨酯各原材料的基本构成概述 4 聚氨酯发泡各项工艺指标及其他特性 5 聚氨酯硬泡常见问题点及其分析

医用聚氨酯

医用聚氨酯

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学号:111102216班级:11110222姓名:王成摘要: 综述了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改善医用聚氨酯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方法,包括本体改性法、表面修饰法以及超分子化学和组织工程中的聚氨酯改性, 展望了其在医学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分子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其发展的方向之一。

聚氨酯( PU )材料因为其特殊的化学结构、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1] 。

从20世纪50年代聚氨酯材料在修补骨骼裂缝的应用, 至今已经历了50 多年的历史, 其产品包括[ 2] 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肺、骨粘合剂、人工皮肤、烧伤敷料、心脏起搏器绝缘线、缝线、各种夹板、导液管、人工血管、气管、插管、齿科材料、插入导管、计划生育用品等。

一般来说, 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要求是[ 3]: 稳定性好、耐生物老化、无毒、无害, 不会引起炎症、癌症或者其它疾病; 生物相容性好; 有一定的耐热性, 便于高温消毒, 易于高温成型; 对一些身体内的非永久性材料, 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被降解。

对于特殊的应用场合, 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

而聚氨酯材料则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此基础上改性的聚氨酯材料性能更优。

近年来, 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研究很活跃, 涌现了一大批的成果,作者就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1 医用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医用聚氨酯材料是通过聚醚或聚酯二元醇与异氰酸酯得到预聚物, 再用二元胺或二元醇进一步扩链制得。

医用聚氨酯材料是一种线性嵌段共聚物,由聚醚或者聚酯作为软段, 脲基或者氨基甲酸酯作为硬段组成。

硬段之间的强静电作用促进硬段聚集形成微区, 产生微相分离[ 4] 。

聚氨酯的优良性能也就因此而得来。

2 生物相容性与聚氨酯改性生物相容性[ 4, 5] 是指当合成材料植入生物体内,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会积极寻找与之接触的材料表面所提供的信号, 以区别所接触的材料是自体还是异体, 经过相互作用, 来确定生物体的忍受程度, 是生命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合乎要求反应的一种性能。

我国聚氨酯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聚氨酯的现状和发展

广东建材2018年第9期我国聚氨酯的现状和发展林劲柏庄希勇(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摘要】聚氨酯是性能优异的防水涂料,发展迅速,是国内外重点发展和使用的防水水材料。

本文阐述了聚氨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标准更新历程,以及聚氨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聚氨酯;标准;发展;环保聚氨酯防水涂料包括焦油型、非焦油型、水固化型等聚氨酯防水涂料。

它是由过量的二异氰酸酯和聚醚反应制成的端基为异氰酸酯的预聚体作为主体,再加入各种溶剂和滑石粉等填料而制成的防水涂料。

最先由美国研制并使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聚氨酯推广使用。

因其具有优异的物理拉伸性能、施工方便、灌缝性好、并且成膜质量轻等优点,是目前国际社会用最广泛的涂膜型防水涂料。

1我国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房地产业的发展,聚氨酯防水涂料得到大力推广。

1985年,在上海最先推出851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大量推广到隧道防水工程中;1990年建设部发文将聚氨酯防水涂料列为重点发展目录之一;1993年开始实施聚氨酯防水涂料建材行业标准JC/T500-92,1998年建设部将非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列为全国住宅推荐产品十三种防水材料之一,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了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我国的使用和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石油沥青聚氨酯防水涂料、聚醚聚氨酯防水涂料、单组分湿气固化防水涂料等防水涂料相继出现,产品性质从有毒、有害向无毒环保发展,国内诸如卓宝、科顺、台实等企业迅速地把国内环保型的聚氨酯涂料市场做大,于是就有了聚氨酯防水国标GB/T19250-2003来规范国内的聚氨酯防水涂料质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检测指标,这是聚氨酯迈向环保的一个转折点。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家的基础建设如路桥、铁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对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GB/T19250-2003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设计和施工要求,取而代之的是GB/T19250-2013(其主要技术性能见表1)。

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聚氨酯(简称TPU)是由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及小分子多元醇、多元胺或水等扩链剂或交联剂等原料制成的聚合物。

通过改变原料种类及组成,可以大幅度地改变产品形态及其性能,得到从柔软到坚硬的最终产品。

聚氨酯制品形态有软质、半硬质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油漆涂料、胶粘剂、密封胶、合成革涂层树脂、弹性纤维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许多领域。

1937年德国Otto Bayer教授首先发现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化台物进行加聚反应可制得聚氨酯,并以此为基础进入工业化应用,英美等国1945~1947年从德国获得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技术于1950年相继开始工业化。

日本1955年从德国Bayer公司及美国DuPont公司引进聚氨酯工业化生产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聚氨酯工业开始起步,近lO多年发展较快。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聚氨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品种。

世界聚氨酯消耗量1999年估计达7.7Mt,2000年聚氨酯总产量达到8.5Mt。

近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聚氨酯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中国又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

据估计,1998年聚氨酯制品总产量约为770kt(扣除溶剂后约为555kt),2000年约为920kt,预计到2005年聚氨酯材料需求量将达1.4~1.5Mt。

聚氨酯材料简介ppt

聚氨酯材料简介ppt
聚氨酯材料
一、概述
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 (poly urethane ),是 主链上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 -)的大分 子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有机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与 二羟基或多羟基化合物加聚而成。 聚氨酯大分子中除了氨基甲酸酯外 ,还可含有醚、酯、脲、缩二脲 ,脲基 甲酸酯等基团。
和粘附力,长期色泽鲜艳。适宜于-50~130℃使用,可用 于化工和电讯仪表、水池、船舶和飞机零件、混凝土建筑 结构、地板、家具、运动器具等。 ④聚氨酯胶粘剂 一般由多异氰酸酯和含羟基聚酯化合物双组分体系组 成。可以含有固化引发剂、粉末填充剂(氧化钛、氧化锌、 水泥)、溶剂(丙酮、醋酸乙酯、氯代烃)。应用前将两 组分直接混合,贮存期为1~3h。固化时间在室温下不少于 24h,或在100~150℃并加压至0.03~0.05MPa下为1~3h 固化。这种胶与各种材料均具有较高的粘接力。固化后对 水、矿物脂、燃料、芳烃、大气均稳定。工作温度 -200~120℃,价格较昂贵。应用于航空和空间技术、建 筑、机械等的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结构连结,以及聚 合物薄膜的复印材料,鞋底和鞋面的胶接等。
• 多元醇 多元醇是由单体基团和起始剂生成的更高分子量的物 质。它们经常被分为:1)聚醚多元醇,是由含活泼氢的 化合物为起始剂,与氧化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而 成。2) 聚酯多元醇,是由多元酸和多元醇混合脱水缩聚 而成。 • 扩链剂和交联剂 扩链剂(f=2) 和交联剂(f=3 或更大) 是小分子胺类和 醇类,在聚胺酯纤维、弹性体、胶粘剂、人造革和微孔泡 沫塑料的结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重要的链增长剂 是乙二醇、1,4-丁二醇 (1,4-BDO 或 BDO)、1,6-己二醇, 环己烷二甲醇 和对苯二酚 、双(2-羟乙基) 醚 (HQEE). 所 有这些二醇类使聚氨酯相分离效果好,形成明确的硬段, 可熔融加工。

TPE的发展史

TPE的发展史

第一代(1958—1967年)TPU、TPS、TPI、TPO、TPVC第二代(1968-1977年)TPV、TPB、TPEE第三代(1978—1987年)TPAE、TPF、MPR第四代(1988-今)TPQ、TP—NR苯乙烯类TPS(SBS、SIS、SEBS、SEPS):为丁二烯或异戊二烯与苯乙烯嵌段型的共聚物,其性能最接近SBR橡胶。

烯烃类(TP0 80%、TPV 20%):烯烃类TPE系以PP为硬链段和EPDM为软链段的共混物,简称TPO。

TPO硫化>>TPV。

这种动态硫化型的TPO简称为TPV,主要是对TPO中的PP与EPDM混合物在熔融共混时,加入能使其硫化的交联剂,利用密炼机、螺杆机等机械高度剪切的力量,使完全硫化的微细EPDM交联橡胶的粒子,充分分散在PP基体之中。

双烯类(TPB、TPI):天然橡胶的同分异构体,故又称之热塑性反式天然橡胶(1-NR),以有机金属触媒制成了合成的T-NR-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称之为TPI。

TPI是以高的反式结构所形成的结晶性作为硬链段,再与其余任意形呈弹性相状态部分的软链段结合而构成的热塑性橡胶,缺点是软化温度非常低,一般只有40-70℃,TPB利TPI 同其他TPE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可以进行硫化。

氯乙烯类(TPVC、TCPE):分为热塑性PVC和热塑性CPE两大类,前者称为TPVC,后者称为TCPE。

TPVC实际说来不过是软PVC树脂的延伸物,只是因为压缩变形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形成了类橡胶状的PVC。

这种TPVC可视为PVC的改性品和橡胶的代用品。

氨酯类(TPU):聚氨酯类TPE系由与异氰酸酯反应的氨酯硬链段与聚酯或聚醚软链段相互嵌段结合的热塑性聚氨酯橡胶,简称TPU。

TPU 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磨性、耐油性和耐屈挠性,特别是耐磨性最为突出。

缺点是耐热性、耐热水性、耐压缩性较差,外观易变黄,加工中易粘模具。

酯类(TPEE)、酰胺类(TPAE)、有机氟类(TPF)目前,热塑性弹性体尚无统一的命名,习惯以英文字母缩写语,为统一起见,都以TPE 或热塑性弹性体称之。

聚氨酯发泡特性

聚氨酯发泡特性

1937年德国Otto Bayer教授首先发现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化合物进行加聚反应可制得聚氨酯,并以此为基础进入工业化应用,英美等国1945~1947年从德国获得聚氨酯树脂的制造技术于1950年相继开始工业化。

日本1955年从德国Bayer公司及美国DuPont公司引进聚氨酯工业化生产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聚氨酯工业开始起步,近十几年发展较快。

密胺聚氨酯俗称:三聚氰胺泡沫。

是密胺树脂多元醇和氮磷复合膨胀型阻燃剂与异氰酸酯MDI混合发泡,制成蜜氨聚氨酯泡沫塑料,所得到的蜜氨聚氨酯硬泡塑料阻燃等级:氧指数可达到30-31%。

且无毒,低烟,出方高,吨出方数保持在20~22立方米,为环保级聚氨酯泡沫塑料,物理性能同时符合:GB50404-2007标准,达到B1级阻燃密胺聚氨酯泡沫塑料要求,1937年,德国Otto Bayer教授在实验室用二异氰酸酯及多元醇为原料,制得了硬质泡沫塑料等聚氨酯样品。

美国于1946年起开展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究,产品用于飞机夹心板材部件。

1952年,Bayer公司报道了聚酯型软质聚氯酯泡沫塑料中试研究成果;1952~1954年,又开发连续方法生产聚酯型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技术,并开发了相应的生产设备;1961年,采用蒸气压较低的多异氰酸酯PAPI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提高了硬质制品的性能和减少了施工时的毒性,并应用于现场喷涂工艺,使硬质泡沫塑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由于价格较低的聚醚多元醇在60年代的大量生产,以及一步法和连续法软泡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开发,聚氨酯软泡获得应用。

60年代中期,冷熟化半硬泡和自结皮模塑泡沫被开发,70年代在高活性聚醚多元醇的基础上开发了冷熟化高回弹泡沫。

70年代开发了聚氨酯软泡的Maxfoam平顶发泡工艺、垂直发泡工艺,使块状聚氨酯软泡的工艺趋于成熟。

后来,随着各种新型聚醚多元醇及匀泡剂的开发,还开发了各种模塑聚氨酯泡沫塑料。

硬质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Rigid Polyester Polyurethane Foams)理化性质密度:0.0368g/cm3,拉伸强度:0.414MPa,压缩强度(10% 处变形):0.323MPa,导热系数:0.035W/(m.K) 。

聚氨酯及阻燃

聚氨酯及阻燃
耐热性、机械强度较高,而后者耐低温性能好,较柔软。 几种基团的内聚能密度
c.
存在交联结构
赋予PU分子一些独特的性能,以及交联(交联剂)
和二级交联(氢键)。适度的交联可使聚氨酯材料的硬度、软化温度和 弹性模量增加,断裂伸长率、永久变形和在溶剂中的溶胀度降低。
d . 耐热稳定性
耐热性次序为:脲 > 氨基甲酸酯 > 脲基甲酸酯 > 缩二脲
This simple procedure is then repeated to deposit a given number of cationic and anionic pairs, known as bilayers (BL). With LbL assembly, nanocoatings are conformally deposited directly onto a surface as a thin layer, which eliminates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rocessing or adversely modifying mechanical behavior when incorporating FR into the substrate itself
得应用。
聚氨酯在国内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 纪初,聚氨酯弹性体 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 大,产品品种及产量 稳步增长,原材料、 新技术、先进设备正 在协调配套生产成为
新世纪初的一个朝阳
产业。
聚氨酯的优异性能
与金属材料相比,聚氨酯制品具有重量轻、噪音低、耐损 耗、加工费用低及耐腐蚀等优点; 与塑料相比,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不发脆、弹性记忆、耐磨 等优点;
60%CH和40%PVS

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

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

聚氨酯、环氧、丙烯酸酯1 聚氨酯1.1 聚氨酯简介聚氨酯:Polyurethane又名聚氨基甲酸酯是对主链上含有春福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的总称简称 PU 化学式 (C10H8N2O2·C6H14O3)X 聚氨酯胶粘剂:Polyurethane Adhesive 指的是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NHCOO—)或异氰酸酯基(—NCO)的胶粘剂。

1.12 聚氨酯发展史1849年德国化学家Wurts用烷基硫酸盐与氰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首次合成了脂肪族异氰酸酯化合物;1850年德国化学家Hoffman用二苯基甲酰胺合成了苯基异氰酸酯;1884年Hentschel用胺或胺盐与光气反应合成异氰酸酯,成为工业上合成异氰酸酯的方法。

1937年德国化学家Bayer首次利用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制得聚氨酯树脂,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拜耳公司应用于坦克履带上,使聚氨酯胶粘剂首次工业化。

其后,美国于1953年引进德国技术,日本于1954年引进德国和美国聚氨酯技术,1960年生产聚氨酯材料,1966年开始生产聚氨酯胶黏剂,开发成功乙烯类聚氨酯水性胶黏剂,并予1981年投入工业化生产。

目前日本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与生产十分活跃,并与美国、西欧一起成为聚氨酯生产、出口大国。

我国于1956年研制并生产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列克纳胶),很快又生产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双组分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1986年以后,我国聚氨酯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下设“聚氨酯胶黏剂委员会”,该委员会业已成为全国聚氨酯胶黏剂技术与信息交流的中心。

90年代中后期,聚氨酯工业迎来了告诉发展。

1.2 聚氨酯的合成聚氨酯的合成原料主要有-异氰酸酯、多元醇、添加剂,添加剂主要包括催化剂、交联剂及扩链剂——结构胶。

PU合成方法主要有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一步法,其中一步法因工艺简单投资少而被普遍采用。

聚氨酯树脂

聚氨酯树脂

第一节聚氨酯树脂发展史聚氨酯树脂制成的产品有泡沫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纤维、合成皮革等品种。

它广泛应用于机电、船舶、航空、车辆、土木建筑,轻工、纺织等部门,产量与品种逐年递增,在材料工业中占有相当地位,因此,各国都竞相发展聚氨醢树脂工业。

聚氨酯树脂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异氰酸酯。

最早是由武慈(Wurtz)于1849年用硫酸烷基酯与氰酸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了烷基异氰酸酯,1850年霍夫曼(Hofman)用二苯基草酰胺合成了芳香异氰酸酯。

1884年亨切尔(Hentshel)用胺及其盐类与光气反应制成异氰酸酯,从而为异氰酸酯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聚氨酯树脂生产状况聚氨酯树脂具有可发泡性、弹性、耐磨性、粘接性,耐低温性、耐溶剂性,耐生物老化性等,因此,它是发展较快的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

1986年聚氨酯树脂的世界总产量已达400万吨水平,平均每年仍以3—4%的速度增长。

聚氨酯树脂新品种的不断出现,促进了推广应用工作,特别是在农业、轻工,节能、医学、土木建筑、电气仪表,宇航工业等领域开发了新的用途。

聚氨酯树脂的原料生产逐步趋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

其中美国已有二苯基甲烷~4,47一二异氰酸酯与多苯基多次甲基多异氰酸酯联产装置,其能力已达9万吨的水平。

日本一座年F-7200吨的甲苯=异氰酸酯工厂现只需20名操作人员。

聚醚多元醇的生产现也已采用多釜串联聚合与塔式连续反应装置,使聚醚多元醇质量稳定,安全生产。

聚氨酯树脂制品的生产国外已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程序控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制品质量问题,由电脑反馈,调整物料温度,流量、压力等工艺参数。

这就能确保制品的质量、降低织料消耗及次品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近来,聚氨酯树脂的加工成型技术发展更快。

在喷涂、浇注、模塑、层压、增强等成型工艺方面都创造了新的加工方法,从而缩短了生产局期,强化生产,减少了公害,提高了产品质量,因而扩大了聚氨酯树脂的应用领域。

聚氨酯的新制品,已出现阻燃、耐温、高强度等性能品种,满足了科学技术及宇宙事业的需要。

12021017聚氨酯防水涂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12021017聚氨酯防水涂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聚氨酯防水涂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1991年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研究应用曾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但焦油型防水涂料具有刺激性气味,含大量易挥发的有害毒物,严重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禁止使用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呼吁也越来越强,国家建设部于
1998年做出限制,并逐渐禁止在聚氨酯防水涂料中使用煤焦油的决定。

2004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GB/T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国家标准,此标准采用了日本JISA6021-2000建筑防水涂料中的相关部分。

目前,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建材的绿色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发布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的公告,其中明确规定将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和年产能低于500万的企业都列入淘汰范围。

防水产业新政策的推出提高了防水行业的准入门槛。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表示,我国建筑防水行业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由于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小作坊、小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出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严重阻碍了防水行业的发展。

新政策的推出将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防水产品和生产线,优化产业结构。

这一政策的实行将加快防水行业洗牌。

聚氨酯防水涂料是美国最先研制并使用的,日本于1964年引进美国技术进行生产。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聚氨酯的工业化生产,80年代初将聚氨酯材料应用于防水涂料。

JC/T500-92《聚氨酯防水涂料》行业标准于1993年4月1日实施,该标准适用于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以焦油改性为主。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国内无统一的产品标准。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发展概况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发展概况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发展概况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它是
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聚氨酯材料。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和
环保意识的提高,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
的关注。

首先,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聚氨酯材料所使用的石油资源有限,而且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可再生资源替代
石油原料,以生产聚氨酯材料。

随着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其次,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原料主要包括植物油、植物纤维、
生物基聚醚多元醇等可再生资源。

这些原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
石油资源的依赖,而且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

同时,生物基聚氨酯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聚氨酯材料在环境方面的问题。

此外,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医疗领域,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可以用于制备生物可降解的医用材
料,如缝合线、支架等,有望成为下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代表。

在包装和建筑材料领域,生物基聚氨酯材料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用于生产环保型包装材料、隔热材料等。

总的来说,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发展概况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其在可持续发展、环保和应用前景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
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相信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将
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聚氨酯材料简介ppt

聚氨酯材料简介ppt

五、聚氨酯的应用
聚氨酯的应用以聚氨酯泡沫塑料为主,其次还有聚氨 酯橡胶、聚氨酯纤维、涂料、胶粘剂。 ①聚氨酯泡沫塑料 产量最大的泡沫塑料产品,相对密度大多在0.03~ 0.06之间,硬泡热导率仅为软木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40 %左右,有足够的强度、耐油性和粘接能力,是优良的防 震、隔热、隔音材料,广泛用于家电保温(冰箱、冷柜、 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热水器、啤酒保鲜桶、保温 箱等)、设备保温(供热管道、原油化工管道、罐体、冷 藏运输、客车保温等)、建筑节能(外墙保温、屋面防水 保温、冷库、建筑板材、防盗门/车库门、卷帘门等)等
隔热保温领域以及包装、装修装饰(装饰板、仿木家具、 工艺品等)领域。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弹性好,还是理 想的座垫、床垫材料。 ②聚氨酯橡胶 聚氨酯橡胶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它在很大的 硬度范围内伸长率均能达到600%~800%。耐磨性能好, 为天然橡胶的 2~10倍,耐油性和耐臭氧性也比普通橡胶好。 聚氨酯橡胶广泛应用于制造胶辊、胶轮、弹性传动件、皮 带、设备衬里、减震材料、汽车零部件、密封制品以及胶 鞋带。 ③聚氨酯涂料 聚氨酯涂料采用喷雾、电沉积、浸渍等方法施工。涂 层耐磨,耐汽油、油脂、水和无机酸蒸气,具有高绝缘性
聚氨酯在生活中应用举例
六、聚氨酯的发展前景
纵观世界范围,西方发达国家聚氨酯行业早已进入成 熟发展时期,进入创新研究发展阶段;亚洲市场增长迅速, 众多跨国化工企业已将业务重点和研发中心纷纷转移至亚 洲甚至中国市场;中东地区聚氨酯市场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总的来说,由于近十几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聚氨 酯工业,包括从基本原料到制品和机械设备,已具有相当 的规模。2005年中国聚氨酯产量约300万吨,产值约600 亿元,比2001年的122万吨、约200亿元分别增长了146% 和200%,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5%,产值年均增长率在 30%以上。2005年,中国消费了51万吨MDI、36万吨TDI 和88.9万吨聚醚多元醇。随着聚氨酯的广泛应用,其原料 的需求也大幅增长。 目前,已有众多中外企业涉足聚氨酯行业,如烟台万 华、上海华谊、高桥石化、上海氯碱化工、北方化学、上 海联景集团等均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国外聚氨酯企业 包括拜耳、巴斯夫、亨斯迈、陶氏化学、GE、科聚亚、 德固赛等知名公司也有一定的市场,中国市场的诱惑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氨酯的发展史
1、聚氨酯(PU)材料简介
聚氨酯是一种由多异氰酸酯(OCN-R-NCO)和多元醇(HO-R1-OH)反应并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R-NH-C--OR1)链段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因聚氨酯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氨基甲酸酯(简称氨酯)基团,故称之为聚氨酯。

在制造聚氨酯材料时常采用扩链剂,即小分子二元醇和二元胺,前者形成氨基甲酸酯基团,后者形成氨基甲酸酯——脲基团,这两种基团在PU结构中称之为硬段,而由多元醇构成的链段称之为软段。

因此聚氨酯是由多个软段和多个硬段以嵌段形式相结合而构成。

聚氨酯的塑料性质和强度等性能主要由其硬段性质决定,聚氨酯的橡胶性质和弹性等性能主要由其软段性质决定。

PU材料可通过改变不同原料化学结构、规格指标、品种、配方比例制造出具有各种性能和用途的变化多端的制品。

PU 材料是在目前所有高分子材料中唯一一种在塑料、橡胶、泡沫、纤维、涂料、胶粘剂和功能高分子七大领域均有应有价值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由此也决定了PU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品种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一种特种有机合成材料。

可广泛应用于轻工、建筑、汽车、纺织、机电、船舶、石化、冶金、能源、军工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PU材料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凸现、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世界各国竞相加快发展PU工业。

2、世界PU发展简史
PU树脂首先由德国拜耳(Bayer)(PU工业奠基人)教授于1937年发明,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从德国获得了PU制造技术。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率先合成了由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醚与TDI构成的PU软泡塑料,这是PU工业发展中一个重大里程碑。

即由德国拜尔公司原先采用的多元醇原料来源由煤炭路线转变成低成本的石油路线,从而为PU实现工业化和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1年美国用干性油及其衍生物制得了TDI型PU涂料。

195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PU胶粘剂制造技术,开发成了以蓖麻油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的PU胶粘剂。

1953年德国研制成功由聚酯多元醇与NDI构成的液体PU浇注橡胶(CPU)。

1957年英国ICI公司开发成了MDI为原料的聚酯型硬质PU泡沫塑料技术。

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地开发成PU 弹性纤维(Lycra)莱卡。

六十年代中期各国相继研制成功PU铺面材料和PU灌浆防水材料。

六十年代后期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相继开发成功RIM(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七十年代初热塑性PU弹性体(TPU)研究成功。

80年代初PU工程塑料问世,PU工业从此以一个堑新的面貌展现了出来。

至八十年代中期,全世界PU消费量已达到400万t/a。

到90年代后期消费量快速增加到800万t/a。

2005年全球PU消费量猛增到1375万t/a。

其中PU主要原料MDI产能达到333万t/a,TDI产能达到198万t/a,聚醚产能达到590万t/a。

全球PU产品主要发达地区为北美、西欧,亚太(日本、韩国)和中国。

产品种类主要包括软泡、硬泡、弹性体、纤维、合成革、胶粘剂、密封剂和涂料等,其中软泡和硬泡比例最大。

以北美为例,2004年全年生产PU产量为354万t,其中软泡占36%、硬泡占30%、弹性体占9%,胶粘剂(含密封剂)占13%、涂料占9%。

软泡中以家俱、床垫、汽车、地毯为主;硬泡以建筑保温和工业绝热为主。

3、我国PU发展简史
1.PU工业初始开创期(1958年-1978年)
我国PU工业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未,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1958年大连染料厂研制成异氰酸酯(TDI),1968年建成年产500T生产装置,为我国PU工业开创了条件。

六十年代初,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了聚醚型PU软质泡沫塑料。

同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三条PU软泡生产线,分别装置在上海、北京和山西3个塑料厂。

七十年代初江苏
所与南京橡胶厂研制成混炼型PU弹性体(MPU),同期天津化工研究院和天津油漆厂研制成PU涂料。

上海合成树脂研制成PU胶粘剂,并由上海新光化工厂投入工业化生产。

1974年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研制成PU防水材料,江苏所研制成PU防水和灌浆料。

1976年江苏省化工厅组织了江苏省化工研究所等单位进行PU跑道胶的技术攻关,并于1978年开始在国内各种类型体育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国PU工业在上世纪七十年未以前,虽然有一定工业装置,但规模均不大,当时我国PU树脂全年生产能力仅为1万T左右,产量也只有5000T左右。

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未是我国PU工业初始开创阶段。

2.上升发展期(80年初至90年代未)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政策实施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江苏常州有机合成厂和广州人造革厂从意大利引进了PU合成革生产装置。

山东烟台合成革厂从日本引进了PU合成革技术,以后又引进了1万t/aMDI生产装置,并于1984年正式投产成功。

同期,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引进德国TDI制造技术和设备并于1990年建成2万t/a生产规模。

80年代未到90年代末期,国内上海高桥化工三厂,南京金陵石化厂、沈阳石油化工厂及天津石化三厂和锦西化工总厂等单位分别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万吨级规模的聚醚生产装置。

从而为我国PU工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4年10月成立了全国PU行业协作组。

1994年12月经国家批准,“中国PU工业协会”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PU工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98年我国PU树脂产量达到77万T。

2000年国内MDI产能为3万t,TDI产能为4万t,聚醚多元醇产能为3万t。

3.快速发展期(2000年~ )
近年来我国PU工业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中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0年~2005年我国PU产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8.8%,产量从100万T增至240万t/a,表现消费量从106.7万t/a增至252万t/a。

2005年我国国产MDI产能达到28万t/a,消费量51万t/a。

TDI产能达到12万t/a,消费量36万t/a。

聚醚多元醇产能达113.5万t/a,消费量88.9万t/a。

预测到2010年我国PU产能将达到439万t/a,为全球PU总产能(1690万T)26%。

未来5年中国PU产品消费量,将保持15%的年平均增长率,届时,我国将是全球最大PU产品制造和消费中心。

预测到2010年国内MDI产能将达到109万T,需求102.6万T。

TDI产能达到57万T,需求57.9万T。

聚醚多元醇产能达到130万T,需求103万T。

MDI、TDI和聚醚多元醇将是亚洲最大,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

在我国PU工业发展中,烟台万华、上海高桥石化、锦西化工、天津石化三厂、宇田化工、山东东大、黎明研究院、江苏化工所、苏州湘园等单位为我国PU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聚氨酯产业的九大亮点:
一、是中国将是全球PU产品最大消费市场,据预测到2012年~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PU 主要消费市场。

二、中国是全球PU产品关键原料MDI和TDI产能、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我国MDI目前产能为114万t,至2012年产能将达到245万t。

我国TDI目前产能35万t,至2012年产能将达到105万t,届时我国将是全球MDI和TDI产能最大的地区之一。

三、我国聚醚多元醇几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PTMEG是一种高性能聚醚多元醇。

目前国内消费结构中氨纶占80%。

由于PTMEG生产技术含量较高,故一直处于高价位状态。

其中低分子量PTMEG技术难度更大,国内生产企业大多尚未完全突破。

PTMEG除用于氨纶外,在高性能PU弹性体和水性PU领域应用前景良好。

四、跨国公司已将全球PU投资重点由欧美移至中国,跨国公司对中国PU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国内PU区域分布格局将逐渐形成。

六、建筑节能将成为推动我国PU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七、扩大内需已成为推动我国PU产业平稳发展新的经济增长。

八、新能源和环保是推动PU快速增长的亮点。

九、轻纺工业是拉动我国PU产业最强劲的动力因素。

八大热点:
一、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PU产业依然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速度;
二、PU硬泡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能已成为业内外关心的热陶氏“三步走”战略迎接2010年
三、加快淘汰HCFCS发泡剂时间表已成为使用PU硬泡产业关注的焦点;
四、非光气法异氰酸酯技术和ADI特种异氰酸酯是当前PU的一个热点;
五、PU轮胎长期以来成为开发热点;
六、PU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应用已成为PU和医疗业界关心的热点;
七、PU复合材料;
八、生物降解PU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