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节肢动物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1.节肢动物的概述
(1)种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分为昆虫纲(蜜蜂、蚂蚁、苍蝇等);甲壳纲(虾、蟹等);蛛形纲(蜘蛛、蝎等);多足纲(蜈蚣、蚰蜒等)。
(2)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食用: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②传粉: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③药用: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
④科研: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
2。代表动物——蝗虫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有一个口器、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在视觉上起主要作用,单眼只能辨别明暗。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2)胸部: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后足强大,适于跳跃;前、中足适于爬行。前翅革质,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有飞行能力。胸部肌肉发达,牵引足和翅进行运动。
(3)腹部:有听觉、呼吸、生殖的一些器官。
①第一腹节的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的薄膜状结构,能感觉声波的振动,产生听觉。
②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每一个体节两侧各有一个气门,与气管相通,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4)外骨骼
①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蜕皮: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一生共蜕五次皮。经五次蜕皮后的蝗虫,进人成虫阶段。
3.昆虫: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其主要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
节肢动物教案
节肢动物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节肢动物的奇妙世界
教学目标:
1. 了解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
3. 探索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
2. 有关节肢动物的书籍或资料。
3.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玻璃片、标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模型,引发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认知
1. 介绍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昆虫、蜘蛛、甲壳动物等。
2. 讨论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三、实践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节肢动物标本,利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节特征。
2. 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了解节肢动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活习性。
四、探究
1. 引导学生进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探究,包括食物链、传播疾病、生物多
样性保护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总结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总结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态角色和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节肢动物的理解。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节肢动物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展板,展示在班级或学校。
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七节肢动物昆虫纲及棘皮动物
二、实验内容
(一)棉蝗的外部形态观察(包括头部、触 角、单眼、复眼、足、分节、翅、气门、 听器及外生殖器等)及内部解剖(包括咀 嚼式口器的构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 统等)
(二)玻片观察
1、口器类型 1)刺吸式口器(蚊) 2)嚼吸式口器(蜜蜂) 3)舐吸式口器(蝇) 4)虹吸式口器(蝶)
2、触角类型 1)念珠状பைடு நூலகம்白蚁) 2)丝状(蝗虫) 3)棒状(蝶) 4)环毛状(蚊) 5)具芒状(蝇) 6)膝状(蜜蜂) 7)双梳状(蛾)
3、足的类型 1)步行足(蝗虫前、中足) 2)跳跃足(蝗虫后足) 3)开掘足(蝼蛄前足) 4)捕捉足(螳螂前足) 5)游泳足(松澡虫后足) 6)攀缘足(虱前、中、后足) 7)携粉足(蜜蜂后足)
4、翅的类型 1)膜翅(蜜蜂前、后翅) 2)革翅或复翅(蝗虫前翅) 3)毛翅(石蚕前、后翅) 4)缨翅(蓟马前、后翅) 5)鳞翅(蛾或蝶翅) 6)半鞘翅(椿象前翅) 7)鞘翅(甲虫前翅) 8)平衡棒(蝇退化的后翅)
(三)学习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的使用 (四)昆虫变态类型及常见种类观察 (五)棘皮动物门常见种类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棉蝗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 进一步了解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了解昆 虫纲的主要特征。
2、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触角类型、足的类型 和翅的类型,为昆虫的分类打下基础。
实验七 日本沼虾及其它节肢动物
4 .生殖系统
虾为雌雄异体。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 1 )雄性 精巢 1 对,位于围心窦腹面。白色,呈 3 叶状, 前部分离为 2 叶,后部合并为 1 叶。每侧精巢发出 1 条细 长的输精管,其末端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性生殖 孔。 ( 2 )雌性 卵巢 1 对,位于围心窦腹面,性成熟时为淡红 色或淡绿色,浸制标本呈褐色。颗粒状,也分 3 叶(前部 2 叶,后部 1 叶),其大小随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卵 巢向两侧腹面发出 1 对短小的输卵管,其末端开口于第三对 步足基部内侧的雌性生殖孔。在第四、五对步足间的腹甲上, 有一椭圆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空囊,即受精囊。
三、操作与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
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丁 质外骨骼。将标本放在解剖盘内,按下列顺 序观察。
三、操作与观察
实验不宜采用浸制过久的标本,因其内脏器官色泽变化大, 组织脆而易破损,不便观察。 摘取附肢时,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直拔下。如附肢粗大, 可用剪刀剪开其基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拔下;但要注意附肢 的完整性,又不损伤内部器官。剪开甲壳时,剪刀不宜从头 胸甲背面中央插入和沿腹甲背中线剪。去甲壳时应先仔细将 甲壳与附在其内缘的肌肉及其他内脏器官剥离开,以防损伤 内部器官。
( 2 )动脉 细且透明。用镊子轻轻提起心脏,可见心脏发 出 7 条血管。 由心脏前行的动脉有 5 条,即:由心脏前端发出 1 条眼动脉, 在眼动脉基部两侧发出 1 对触角动脉,在触角动脉外侧发出 1 对肝动脉。 由心脏后端发出 1 条腹上动脉。为一在腹部背面,沿后肠贯 穿整个腹部的略粗的血管,沿背方后行到腹部末端。 在胸腹交接处,腹上动脉基部,心脏发出一条弯向胸部腹面 的胸直动脉。剪去第四、五步足处胸部左侧壁,用镊子将该 处腹面肌肉轻轻向背方掀起,即可见到胸直动脉通到腹面 (注意此血管极易被拉断);达神经索腹方后,再向前后分 为两支:向前的一支为胸下动脉,向后的一支为腹下动脉。
海洋生物学实验——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的观察要点
浙江海洋学院
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常见浮游生物综合分类实验指导老师:赵盛龙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A10生技1
学生姓名:张科嘉35
实验日期:2012年3月15日
实验目的:综合运用形态学知识,借用检索表分类工具,准确、快速鉴别生物种类,是生物学应用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海洋生物形态及内部结构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特征、分析特征、规范表达特征以及组织特征等能力,训练生物鉴定、分类技巧,提高海洋生物的认知及鉴别能力。
实验材料:常见软体动物、常见虾、蟹类节肢动物。
器械及工具:常用解剖工具、放大镜。
实验结论:
节肢动物:
方额亚派种检索表
1.(3)两触角直立····································梭子蟹科
2.(4)有游泳足······································细点圆趾蟹
3.(1)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方蟹科
4.(2)无游泳足
5.(6)第三鄂足间有明显的斜方形空隙················天津厚蟹
6.(5)第三鄂足间无斜方形空隙······················中华绒螯蟹
【中文名】细点圆趾蟹
【学名】Ovalipes punctatus
【分类地位】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方额亚派,梭子蟹科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额分4齿,前侧缘5齿,末齿不特别大,末对步足指节呈长圆形板状。第二触角基节能动。
节肢动物教案
节肢动物教案
课题: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难点:
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实物模型、生物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准备一些节肢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属于哪一类。
2. 引导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特征,如外骨骼、体节等。
二、展示(10分钟)
1. 展示幻灯片,介绍一些典型的节肢动物,如蜘蛛、昆虫、甲壳类动物等。
2. 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展示节肢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讲解(15分钟)
1. 通过幻灯片和课本,讲解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纲、蜘蛛纲、甲壳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群的节肢动物的特点和区别。
四、实践操作(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肢动物进行深入了解。
2. 让学生使用幻灯片或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了解所选节肢动物的习性、生态、分布等信息,并整理成报告。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所选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
五、分享与总结(10分钟)
1. 每组学生依次展示他们的报告和观察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节肢动物的文章,包括它们的特征和分类,以及他们对节肢动物的认识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验七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 - 广东嘉应学院
实验11 海盘车及其他棘皮动物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海盘车的解剖观察,了解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认识棘皮动物门的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海盘车(或砂海星)浸制标本。
2.棘皮动物门及其他小门动物代表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或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烧杯、培养皿、酒精灯、刀片、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5%的氢氧化钾溶液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海盘车(Asterias)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海盘车身体扁平,呈星状,由中央体盘和5条辐射状排列的腕组成,反口面(背面)略拱起,口面(腹面)平坦(图11-1)。体表粗糙,由内骨骼向外突起许多短钝的棘,棘间有微小的钳状小棘,称为棘钳。在棘突间还有许多柔软的呈圆锥形的皮鳃,其壁极薄,内与体腔相通(液浸标本不明显)。
口位于口面中央,星形;
步带沟 5条,自口沿各腕腹面中央伸至腕的顶端;
管足位于各步带沟内,4行,为半透明的柔软小盲管,末端有吸盘;
筛板 1个,位于反口面两腕基部之间,呈扁平圆板状,其表面有许多辐射状的细沟;肛门反口面近中央处的一个很小的开口,液浸标本不显著。
2.内部解剖
把海盘车口面向下置于蜡盘上,用剪刀沿各腕的侧面背腹缝合线处剪开,小心分离并移去背面的体壁,注意留下筛板及其相连的石管,自背面向下观察。
1
最新 节肢动物实验(全)
2、大头金蝇
体长8~11mm,躯体肥大,头宽于胸,
体呈蓝绿色金属光泽,复眼深红色,颊橙 黄色。
3、巨尾阿丽蝇
体长5~12mm,中
胸背前部有3条黑色纵 紋,腹部背面有深蓝色 金属光泽。
4、丝光绿蝇
体长5-10mm ,
呈绿色金属光泽, 颊部银白色。
5、麻蝇
体长6-12mm,
暗灰色,胸背有3条
黑色纵纹,腹部背
实验八
医学节肢动物 考标本注意事项 标本总示教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三属蚊成蚊的区别及蝇与传播疾 病相关的结构。 2、熟悉三属蚊虫卵、幼虫、蛹的区别及
疥螨、蠕形螨的形态。
3、了解蝇虫卵、幼虫、蛹的结构,五种 常见蝇成蝇的区别,恙螨、软蜱、硬 蜱、虱、臭虫的形态。
二、实验内容
(一)示教内容 1、三属蚊各期标本 2、蝇(家蝇卵、幼虫、蛹、蝇头、 足、翅、常见蝇种) 3、虱、臭虫 4、疥螨、蠕形螨、恙螨、软蜱、硬蜱 (二)自看内容 1、三属蚊成虫标本 2、蝇头、足、翅、恙螨幼虫镜下标本
面有黑白相间的棋
盘状斑。
(三)蚤
印度客蚤
(四)虱
(五)臭虫
(六)人疥螨
吸垫
刚毛
(雌)
(雄)
疥螨成虫
(七)蜱 软蜱
硬蜱
(八)恙螨
考标本注意事项
1. 闭卷,独立完成,遵守考场纪律 2. 1分钟看一个标本(铃响时按箭头 方向移一个位)
节肢动物门的设计性实验
节肢动物门的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掌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昆虫分类标本的观察,了解各纲的主要特点。认识其他各纲常见种类。
二:实验内容:
1.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2.昆虫分类标本的观察,掌握科级或目级分类单元。
3.节肢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的标本观察。
三:实验用具:
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解剖镜;采集袋,昆虫网,标本瓶,解剖器材,各种型号昆虫针,毒瓶,标本盒;蟹、虾、蜱、螨、蚊、蝇、蚤、虱等医学节肢动物活体或保存标本。
四:思考题与作业:
1、医学节肢动物在人、畜和禽类寄生虫病的流行病
学和感染途径方面有何传播意义?
2、医学节肢动物的分类应注意哪些基本结构?
3、绘制一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图谱。
实验医学节肢动物PPT课件
对饲养的节肢动物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包括生长情况、 繁殖情况、行为变化等,以便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演示。
04
实验医学节肢动物的鉴 定与分类
鉴定与分类的方法
形态学鉴定
依据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如大小、颜 色、形状等。
生物学鉴定
通过观察节肢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如繁 殖方式、生活习性等。
采集方法
根据不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选择 合适的采集工具和方法进行捕捉。如 使用捕虫网、诱虫灯等。
注意事项
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被 动物咬伤或刺伤。同时,应尊重生态 平衡,不要过度捕捉,以免影响环境 。
饲养环境与设备
饲养环境
根据不同节肢动物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如 某些昆虫需要较高温度和湿度,而蜘蛛则需要干燥的环境。
促进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多角
度研究节肢动物的生态、生理和病理机制。
创新研究方法
02
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高通量测序、显微成像技术等,
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转化应用
03
将节肢动物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疾病防治、生态保护
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THANKS FOR WATCHING
02
实验医学节肢动物研究 的意义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课外实验:观察节肢动物(探究光对动物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外实验:观察节肢动物(探究光对动物生活的影响)
课前预习:鼠妇又称“潮虫”,
俗称“西瓜虫”。属无脊椎动
物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
软甲纲等足目。它们身体大
多呈长瓜子形,长5—15毫
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
灰褐色、灰蓝色;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草食,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不属于昆虫。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假死性。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危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光对鼠妇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鼠妇的行为特征。
2、会设计表格记录鼠妇的活动。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二、知识与技能:知道鼠妇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照顾鼠妇,观察它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难点:能对鼠妇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师、学生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圃里去捉鼠妇,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鼠妇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准备一桶湿沙土,玻璃板,若干个烧杯或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一、讨论
1、观察鼠妇的外部形态,并请学生来进行描述。
2、学生回忆在哪里容易捕捉到鼠妇,并请学生归纳鼠妇的生长环
境。
3、回忆掀起土以后鼠妇的行为,为什么鼠妇要逃走?试推测可能
农学专业《昆虫实验指导》
宁夏大学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
郝丹青编
2011年8月
目录
实验一昆虫体躯构造的观察
实验二昆虫各发育阶段的观察实验三昆虫分类(一)
实验四昆虫分类(二)
实验五地下害虫识别
实验六麦作、水稻害虫识别
实验七玉米、经济作物害虫识别实验八蔬菜害虫、贮粮害虫识别
第一篇昆虫学基础知识
实验一昆虫体躯构造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昆虫体躯构造的基本特征;
2、了解各种附属器官着生位置、形态和构造;
3、了解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针插标本:蝗虫、蟋蟀、步行甲、象甲、菜粉蝶、沙枣蝽、胡蜂、螳螂、蜜蜂、蝼蛄、地老虎、食蚜蝇。
玻片标本:昆虫复眼、触角、口器玻片、蓟马。
二、内容和方法
(一)、昆虫体躯的观察
躯蝗虫一头,从侧面观察,体躯为外骨骼包被,由体节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具有口器,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胸部有三对足,二对翅;腹部由10节组成,第一腹节具听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和尾须。
(二)、头部与感觉取食器官的观察
1、头壳的分区,观察蝗虫的头壳,头的前方叫额,额的下方为唇基,上方叫头顶,两侧部分叫颊,头顶之后叫后头。
2、单眼和复眼:观察蝗虫头部的两侧上方有一对圆形凸起的复眼,其内侧有三个单眼,显微镜下观察复眼切片,区别单、复眼构造的异同。
3、触角:触角是一对分节而可以活动的附肢,着生在额区可以感触。取蜜蜂的触角区别梗节和鞭节,其中鞭节变化最大,形成不同类型的触角,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取昆虫触角类型玻片标本,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
4、口器:
(1)咀嚼式口器:用镊子把蝗虫口器的各部分取下来放在载玻片上,在解剖镜下观察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的基本构造,并体会各部分的取食功用。
节肢动物教案-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与农业害虫的有关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蝗虫和沼虾形态结构的观察,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课本设计了六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蝗虫的结构特点和蝗虫能够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及防治蝗虫的最佳时机和方法。并通过常见的节肢动物,使同学们认识到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并了解他们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蝗虫的形态和结构。
2.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练掌握观察动物形态的一般方法,学会自行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蝗虫等农业害虫在农业生产中所造成危害的学习,充分认识防治农业害虫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对益虫、益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蝗虫的呼吸门户以及蝗虫的发育过程。
◆课前准备
◆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蝗虫、沼虾是北方常见的农业害虫,同学们对它并不陌生,那么蝗虫属于哪类动物?它有什么结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节肢动物》,看看能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吧!打开课件第2页。
【讲授新课】
一、观察蝗虫
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组成?
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起保护作用,并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体表的外骨骼使蝗虫适于陆地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蝗虫活物或图片或标本或模型,认识蝗虫的身体各部分结构。
播放有关探究蝗虫呼吸门户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气门,讲述蝗虫的气管式呼吸。
“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的实验报告单-何武
“观察与思考”实验报告单
名称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年级八上学科生物学
编号04 类型观察与思考编写何武提交时间
实验内容
材料用具
活蝗虫、蝗虫模型、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实物投影仪、教学
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
观察与分析观看蝗虫(或蝉)、七星瓢虫(或蜻蜓)蜘蛛、蜈蚣、虾(或蟹)等动物,若无活体,也可观察标本或下面的图片
方法步骤
1.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观察外部形态。触
摸蝗虫身体,身体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
2.看一看蝗虫,想一想蝗虫的身体有什么结构特点?
3.看一看蝗虫的身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
部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动物名称七星瓢虫蝗虫蜘蛛蜈蚣虾
体表是否较硬是是是是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
是否有差别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有/是有/是无有/是有/是
有无翅有有无无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3对/是3对/是4对/是多对/是5对/是
3.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看看那些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4. 对照上表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讨论1.比较你所观察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上面的表格。
2.上表中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3.你能归纳出表格中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学期生物教案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第一节蝗虫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蝗虫
教学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
1.蝗虫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典型代表,它个体较大,分布很广。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很容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所以,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纲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门其他纲动物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是本课的重点。怎样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呢?首先,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蝗虫的实物标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多而不繁,有规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蝗虫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中去寻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这样,既突出了蝗虫形态结构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对防治害虫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
初中生物节肢动物教案
初中生物节肢动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特点、分类、生活习性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节肢动物的特点:外骨骼、分节体、体壁肌肉、附肢、(示意图)
2. 节肢动物的分类:甲壳动物、昆虫、蜘蛛类、多足类
3. 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呼吸、生殖、营养、运动等
4. 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食物来源、药用价值、艺术价值等
教学过程:
1. 介绍节肢动物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其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2. 分组讨论节肢动物的分类,通过图片或模型进行展示。
3. 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中的甲壳动物、昆虫或蜘蛛类,并记录其生活习性。
4. 小组展示观察结果,讨论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
5. 引导学生思考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讨论。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1. 实验材料:甲壳动物、昆虫或蜘蛛类
2. 图片或模型:展示节肢动物的分类
3. PPT或黑板:展示节肢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及重要性
评估方式:
1. 考察学生对节肢动物特点的理解和分类的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展示表现。
3. 评估学生对节肢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的认识。
备注:本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的形成
2、开放式循环系统
•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 动脉构成。这条短动脉未端开口,无微血管相连。血液通过这条动脉离开心 脏,就流泛在身体各部分的组织间隙中,因此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式 的。 • 混合体腔中含血液+体腔液=血淋巴——血腔(hemocoel)=背血窦+围脏窦 +腹血窦 • 血腔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可能是外骨骼受压——血液流向柔软的 部分—使柔软处的血管消失——形成血窦。 • 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与环节动物的背血管同源。 •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 亡。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 昆虫等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液只输送养料,而氧气和碳酸气等的输导则全籍 气管。 • 血液运行途径: 节肢动物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进入血腔,直接浸润着组织和器官,血腔中 的血液由心孔流回心脏 •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由于血液在血管和血腔中运行,血压较低,可避免因断肢等的大量失血而 死亡。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
排泄器官
1.低等或结构简单的种类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其代谢产 物通过蜕皮时排出. 2.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 • 甲壳类——绿腺(触角腺,antennal gland)、颚腺 (maxillary gland); • 蛛形纲——基节腺(coxal gland)。 • 代谢产物:氨 3、马氏管(malpighan tubules) • 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由中肠或后 肠演化而来,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在血腔 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 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 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几条——几百条
3、陆生种类 • 书肺、气管 • 书肺(book lung): • 体壁向内折叠如书页状,以便使书肺处在湿度饱 和的小环境中 • ——使书肺表面保持一层水膜——便于与空气中 的氧进行气体交换。 • 书鳃、书肺的共同点:增大体表与水或空气接触 的表面积。
• 气管(tracheae):实际上也是体壁的内陷, 气管内壁有角质层成螺旋状排列,以保持管壁 的形态。 • 有的种类气孔可以开合,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 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 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 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 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 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 所有生境。
进化地位
• • • • •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2.1.2 外表皮(exocuticle) • 组成: 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 • 几丁质本身柔软——糖蛋白经过鞣化——由于酚的存在 使分子结构更牢固 • 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很好的保护作 用。 2.1.3 内表皮(endocuticle) • 相对较厚; • 组成 几丁质+少量蛋白质 • 柔软富弹性 未经鞣化,很少有钙质沉积 • 生物色(biochromes) 表皮层中还有色素及其它代谢产 物沉积,呈现出不同颜色 • 结构色(schemochromes) 有的种类上表皮的表面还有 条纹,凹刻等结构,经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的色彩。 许多动物的体色是生物色、结构色联合产生的结果。
蜕皮受激素调控
器官名称 生理作用 器官名称 生理作用 甲壳类 昆虫类 Y 器 胸腺 分泌甲壳 类蜕皮素 分泌蜕皮 素 X 器 咽侧体 分泌蜕皮 抑制激素 分泌保幼 激素
2.2、肌肉
• 均为横纹肌,形成独立的肌肉束——附着在外骨 骼的内表面、内突上——肌肉束收缩、牵引骨板 使身体运动。 • 肌肉束往往成对地互相起拮抗作用(如每只附肢 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 外各种不同方位活动)。
生物学特征
• • • •
在分节的基础上,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 附肢有关节,有的类群具有可以飞翔的翅; 体表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身体结构及形态、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多样化,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 • 分布范围:5500m的深海——6000m的高山;有的种 类几乎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甚至出现具飞 翔能力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真正适应陆生 的动物。 • 已知种类 >100万,约占动物种数的84%!
节 肢 动 物 * 排 泄 器 官
消化与取食
前肠、中肠、后肠 • 前肠、后肠 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表相同,几丁 质+齿+刚毛,蜕皮。 • 前肠: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贮存、初步消化。若消化酶进入前肠,
亦可进行化学消化。
• 中肠: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一些种类常形成盲囊、腺体 等——加强消化、吸收 • 后肠 重吸收一些离子+水分.以及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 口器:不同的取食方式及食物类型,有相应的取食口器,如蝗虫为 咀嚼式、蚊类为刺吸式、蝶蛾为虹吸式。 食谱: 非常广泛,特别是陆生昆虫,几乎包括: • 自然界一切动植物、微生物+它们产生的有机物质,如植物的汁 液、木材、蜡质、腐烂的生物体! • 口器出现各种变化——适应不同的取食方式、不同的食物
昆 虫 * 内 部 解 剖 ( 示 消 化 系 统 )
神经系统、感官
• 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链状结构, 神经节相对集中。显然和体节的组合有 关。神经节的愈合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 刺激、整合信息和指令运动等的机能, 更有利于陆栖生活。随着体节愈合,不 仅神经节有愈合现象;而且头部3对神 经节愈合为脑,更趋集中。 • 前脑 视觉、行为调节的神经中心; • 中脑 触觉的神经中心。蜘蛛等(没有 触角)没有中脑的分化。 • 后脑 发出神经支配口器和消化道。 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协调活动的 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
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时,循环系统就比较复杂。
无呼吸器官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的种类,循环系统全部退化。
呼吸器官—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呈
现多样性。
1、简单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直接与 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如剑水蚤、蚜虫等。 2、水生种类 • 鳃、书鳃。 • 鳃(gill) 体壁向外的突起,鳃上的皮肤很薄, 便于血液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 书鳃(book gill) 体壁表皮细胞向外的突起or 体壁整齐的折叠。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1、混合体腔(mixed coelom) • 胚胎发育早期,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出现按节排 列的体腔囊——随后,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断裂 开: 中胚层的一部分分化成肌肉、部分内部器 官系统; 中胚层的另一部分成为背部的循环系 统+血管的腔壁。 残存的真体腔仅存在于生殖腺腔+一些种类的排 泄器官中——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真体腔 的一部分+囊胚腔=混合体腔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பைடு நூலகம்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2、附肢
节肢可分两种类型,即双枝型(biramous)和 单枝型(uniramous)。 • 双枝型较为原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由 原肢(protopodit=sympodit)及其顶端发出的内 肢(endopodit)和外肢(exopodit)三部分构成。 • 单枝型节肢由双枝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 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例如昆虫的3对步足。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附肢; 2、外骨骼、肌肉; 3、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4、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5、消化与取食; 6、神经系统、感官; 7、生殖、发育
1.1 异律分节
• 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其中,身体最前一节称 为顶节(acron),最末一节称为尾书(telson=pygidium), 末端的称肛节(anal segment)。节数因种类而不同,最多可超 过200节)。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 (tagmata)。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 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 节肢动物的一些相邻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机能分工更 明显: 头部 甲壳类、多足类、昆虫的前6个体节都不同程度地愈合形 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 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 腹部 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甲壳类头后部的一些体节常与头部联合形成头胸部; 多足类头部之后的体节则形成躯干部。
神经系统、感官
运动中心,切除昆虫的脑,给以适当的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 食。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分布于整个体表,多集中 在触角、附肢及关节等处,如各种感觉器(触 角毛),化感器等。
神经系统、感官
• 节肢动物有视觉、触觉、化学感受器3种感觉器官,分布于体表、 触角、附肢及关节等处。 • 眼是重要的光感受器,也就是视觉器。简单的有单眼, 复杂的眼则由成百上千小眼( ommatidium )组成,即 为复眼 (compound eye) ,能感知物体的形状、距离、 运动、颜色等。
外骨骼分片:在骨片间的节间部分 不含外表皮或外表皮不发达,因此较柔 软,不防碍身体活动. 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防 止体内水分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 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 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这一点与脊椎动 物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
蜕皮(ecdysis)
• 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但蜕皮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蜕皮液中含有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 解溶化,其分解产物即被上皮细胞吸收,但新外骨骼却 不受这些酶的影响。 • 一般,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吞 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
双肢型(biramous)
单肢型(uniramous)
2.外骨骼、肌肉
2.1、外骨骼(exoskeleton)包被节胶动 物身体的角质膜(Cuticle),就是 外骨骼。其特征是坚硬厚实而发达。
外骨骼分为3层: 2.1.1 上表皮(epicuticle) • 0.1-1微米厚;
•组成 蛋白质+ 脂类; •陆生种类还含 蜡质——有效 防止水分散 失——很多节 肢动物能在极 为干旱的地区 生存的主要原 因 节肢动物-外骨骼
实验七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蝗虫) 系列实验
一、目的:
1.通过对蝗虫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掌 握节肢动物门及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昆虫分类标本的观察,了解各纲 的主要特点。认识其他各纲常见种类。
二、内容
1.蝗虫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2.昆虫分类标本的观察,掌握科级或目级 分类单元。 3.节肢动物其他各纲代表动物的标本观察。
三.实验步骤
1.外形观察: 对比观察棉蝗雌雄个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找出雌雄个体的主要区别。 2.内部解剖: 先进行蝗虫解剖,把外骨骼和内脏分理 出来,然后蝗虫的口器、翅膀、附肢以及 其他部分按照顺序摆在一张白纸上,最后 透明胶布粘贴在白纸上,并注明各部分的 名称。
四、作业与思考
1.绘图:蝗虫内部构造解剖图,并注明各 部分名称。 2.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对我们防 治害虫时选择农药有何意义? 3.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 肢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原因。
血管的发达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 体表呼吸的小型甲壳类(水蚤、剑水蚤)——循 环系统退化或仅有心脏而没有血管; • 鳃呼吸的种类(虾、蟹)——循环系统较发达; • 气管呼吸的种类——一般只保留身体背部的管状 心脏。
循环系统复杂性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
呼吸器官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
形态的这种分化伴随着机能的分工
和取食的功能 头部具感觉 和取食的功能
胸部主要为 运动的机能
腹部是代谢 及生殖中心
1.2、附肢
•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附肢与体躯之间也有关节——分 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 • 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存在差异,进化过程中附肢 的形态、机能发生了变化——形成口器、触角、各种运 动的足、辅助呼吸和生殖的各种形态。 • 与环节动物不同: 环节动物疣足: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 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小而运动力不强。 节肢动物附肢: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 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十分灵活而且有力,这种 附肢称为节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