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系列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2017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和措施
• 复习指导:复习时,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储 备,二要注重食物网、碳循环示意图等的分 析技巧。因此,较为有效的备考措施就是多 结合一些食物网或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 提高自己的图文转换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学 科内知识的综合,将种群密度的特征及调查 方法、种间关系的判定等相关知识与本专题 联系起来。对于环境保护,则从课本基础知 识入手,知道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及采取 何种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且弄清造成 不同类型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 ②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 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 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 数量要增大。如图中的D减少,则C的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 ③若“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该类型连锁 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 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 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 量将减少。如图中的E消失,则理论上H数量 会增加;B消失,则理论上H数量会减少。
高频热点精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1.生态系统成分图解分析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 “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指入箭头(该图为“3”个)最多的确 定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剩余D为“生产者”;其余 成分中,箭头指入多且联系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 B 为分解者;最后根据D→A,确定A为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但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进 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但不一 定是动物,如菟丝子及微生物等。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但 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蜣螂等。
• [答案] A •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 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CO2, 则B、C、D错误;生产者中包括能够进行光 合作用的生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 硝化细菌),A正确。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案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案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可持续发展(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
(3)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学案
考点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正误判断(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3)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提示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不是植物,蚯蚓、秃鹫是动物,属于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提示缺少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功能的正误判断(1)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2)用字母表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GP=NP +R(√)(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提示也可来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4)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提示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减少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
(5)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6)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提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生物圈与生态环境的正误判断(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2)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被破坏.(4)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提示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
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统考版生物专题第六章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件
(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
图甲中能量①(摄入量)=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兔子中现存能
量;图乙中能量W1为该营养级的_同__化__量___,等于 A__1_+__B_1_+__C_1_+__D_1__(其中B1为现存量)。
(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 热能
A1 B1+C1+D1
6.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__合__作__用__或化能 合 __成 ___作__用_。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7.牢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作用
物理 行为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8.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抵抗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填图)
弱
6.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 断循环的。而农作物一般不能从大气中吸收,要从土壤中吸收
氮。(P104拓展题)( √ ) 7.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
方。(P112制作)( √ ) 8.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P124图
片)( √ ) 9.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
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_同__化__量___。 (2)同化量-呼吸量=_用__于__生__长__、__发__育__和_。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 上一__营__养__级__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部分。
4.正确分析常见的能量流动模型
(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的判断 ①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②实例: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_摄__入__量___;若没有箭头③,则 ①代表的是_同__化__量___。
最新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ppt课件
境保护课件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2016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Ⅱ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 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3 T31(1)
高考印证 2014 T31(1)
T31(3)
图1 图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组__成__成__分__和__营__养__结__构__(_食__物__链__、__食__物__网__)__;图 1 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 __分__解__者__和__非__生__物__的__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中的生物对应图 2 中的__乙__、__丙__,图 2 中的①是 ___光_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_____过程,在①③过程中碳 以____二__氧__化__碳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四个误区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___生_产__者____;寄生细菌属 于_消_费__者______
动物都是消费者 蚯蚓、蜣螂等属于__分__解__者____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__藻__、__硝_化__细__菌___等原核生物也是生产 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__消__费__者____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__光__合__作__用________或 __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___。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核心考点突破专题8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核
第二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6.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6.2.1 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6.2.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6.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6.2.4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6.2.5 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6.2.6 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6.2.7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6.2.8 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6.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6.3.1 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6.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6.3.3 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6.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6.4.1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6.4.2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6.4.3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6.4.4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6.4.5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变式突破
变式一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 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 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 列问题:
【解析】 (1)海参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常用样方法 测定种群密度。(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 耗的能量=3 281+2 826-3 619=2 488 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 效率为386÷(3 281+2 826)≈6.3%,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不能循 环。(3)牡蛎以浮游植物为食,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 蛎的食物减少,所以产量降低。(4)海水立体养殖利用了群落结构的特 点,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 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 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
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
是
(B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
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 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 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乙1、丙1间也存在 竞争关系,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丁为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不会破坏臭氧层,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第六单元 专题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课件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 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物种
食物链(网)
自我调 节能力
就地 易地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10%~20% 全球性 循环性
抵抗力 恢复力
人口过 快增长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课标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 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
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__同__化__量____。 (2)______同__化__量__-_呼__吸__量____=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 _____上__一__营__养__级_____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4)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 的能量。
3.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 (1)巧辨信息种类 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__行__为___信息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__物__理__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__化__学___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对“个体”——强调__生__命__活__动___所必需 ②对“种群”——强调“_种__群__繁__衍___”所必需 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整_种__间__关__系_”及“_维__持__生_态__系__统__稳__定_”。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件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规范表述答一答
1、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一I.喷洒高效 农药;Ⅱ.放养赤眼蜂(其为棉铃虫天敌)请评价哪种方案更有利于提高农 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明理由。
放养赤眼蜂。因为喷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 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 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 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简述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 。
大力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
课堂针对练习:
真题感悟
课后作业:
题组训练
2、简述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 。
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 根据物质循环原理 ,需要不断投入物质,才能 保持生态态系统的稳定 。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6.调查或探讨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学习目标: 1.分析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课堂针对练习:
真题感悟
课后作业:
题组训练
规范表述答一答 1、简述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 。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目标要求] 1.分析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人口 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8.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9.设计并制作生态瓶。10.调查或探讨某一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六 第2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换兑市暧昧阳光实验学校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Ⅱ)。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Ⅰ);(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Ⅱ);(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用(Ⅰ)。
4.生态系统的稳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Ⅰ);(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构建络]1.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常考点(1)起点:生产者。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传递效率:10%~20%。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3)信息传递。
4.高考常考的信息传递的“三大作用”(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保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错混诊断]1.我国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2010·Ⅱ,3C)(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6B)(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012·,30Ⅱ(3)改编)( √)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2011·,21C)(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20B)( ×)6.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性(2009·,2B)( √)7.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11B)(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2011·,21B)( ×) 1.(2014·,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可持续发展(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
(3)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5.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6.害虫数量对其天敌数量的变化存在反馈调节()7.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8.受到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9.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10.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答案 1.× 2.√ 3.√ 4.× 5.× 6.√7.×8.×9.√10.×1.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3.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的判断(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种群数量比消费者种群数量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的来源减少或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食草鸟的数量减少,则兔的数量将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绿色植物的数量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
考向一生态系统各成分及相互关系辨析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 C解析由于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与周围的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可同时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阶层,故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处于多个营养级,A错误;动物大多数以其他生物为食,故大多属于消费者,但并非均属于消费者,如蜣螂、蚯蚓等主要进行分解粪便等作用就属于分解者,B错误;自养生物都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故都是生产者,C正确;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但并非所有细菌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D错误。
考向二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3.(经典高考题)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树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 C解析由题意知,鹰迁入后,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等系列变化,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4.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腐生细菌和真菌占据了多个营养级B.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蛇至少能获得1 kJ能量C.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答案 C解析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任一营养级,A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如果树同化的能量为100 kJ,则蛇至少能获得0.1 kJ 能量,B错误;图中仅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食物链(网),若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流动过程(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人工生态系统有时候还要考虑人工投放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①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②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不是摄食量的比值。
③10%~20%是通常情况下的平均值,某些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会高于20%。
④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利用率是指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2.碳循环(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考向一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基本内容辨析5.(2019·全国Ⅱ,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 A解析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牧草的数量远多于作为第二营养级的羊的数量,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第二营养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故选A。
6.(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一调)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 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 /(a+c)×100%B.乙种鱼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若除去乙种鱼并增加投放饲料,则甲种鱼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答案 B解析据图分析,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100%,A错误;乙种鱼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若除去乙种鱼并增加投放饲料,则甲种鱼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甲种鱼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增长,D错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做肥料的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能量流入狼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答案 C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因为粪便中的无机盐和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获得的能量越少,但其数量不一定越少,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