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二战后日本利用“出口立国”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成为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东南亚诸国效仿日本模式,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从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成了令人注视的新兴工业国家,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这些新兴市场的显现证明了出口贸易战略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行业,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

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行产品等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多亿美元猛增至16000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3位。

由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连续7 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三, 出口规模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速开始下滑。

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增速回落5. 7%, 全年增速前高后低, 并在最后两个月显现负增长。

之后的几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在不断的调剂中寻求发展,我国外贸行业也在不断地调剂和适应世界经济。

具体的外贸出口情形以下表1、图1所示:表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图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加上欧债危机的升级,世界各国的购买力降落,信誉危机逐渐暴露,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涉也越来越多。

2012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商务部密集预警: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风险高发期》文章,对外贸行业面临的国际风险给予了高度警示。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外贸依存度 12.4 27.2 ( %) *年均增长率>GDP增长率 46.1 36.1 40 44 43.9 50.3 60.3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2)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980
中国出口贸易额
1995 1997 1998 2000 2002 2003
* ———————x100%
拉美 大洋州 16.2 2.3 2.0 18.3 2.6 1.8 17.2 2.6 2.1 16.9 2.9 1.9 美 港 14.8 14.1 17.0 14.0 15.7 11.4 15.7 11.1
非洲 % 1.4 1.7 2.2 2.0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5)总体仍处粗放型发展阶段
3000
2000 1000
1950 53 57 65 70 80 88 94 97 98 99 00 01 02 03 年份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980 1988 1994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进出口总额 378.2 1027.9 2367.3 3250.6 3239.2 4743 5097.7 6207.7 8512.1 (亿美元) 2492 2661.6 3255.7 4383.7
波折起伏时期(1958--1978)
• 在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以后,中国的进出口 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 公司垄断经营,并严格按 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 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 制,盈亏由国家统负,从 而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 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的格 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 政企不分的外贸体制。
•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国际贸易产生

国际贸易产生

第二章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产生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特征,重点把握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特征)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这不仅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外贸易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私有制的出现,只有存在私有制,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问题。

第三、必须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的存在,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此外,生产的社会分工,只有生产者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才会存在生产品种的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客观要求。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二、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以前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

“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

“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世界性的商品交换市场,因此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不可能形成。

(二)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方式建立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sda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sda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概念–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从一个国家来看,该国与别国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称为:()A、世界贸易B、国际贸易C、对外贸易D、区域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 对外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14世纪和15世纪,在西欧出现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1522年,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1、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的产生出现在:()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初期C、奴隶社会D、原始社会2、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C、没有阶级和国家D、社会成员处于自然分工状态E、依靠集体劳动获得剩余产品* 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A,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B,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C,缓和经济衰退和危机的途径D,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3,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4,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5,经济全球化与规模经济6,需求偏好差异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态势(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第一,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遍及世界各国,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

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模式演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模式演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模式演变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也不断拓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家。

中国的贸易模式经过了多个阶段的演变,这些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对外贸易的起步阶段(1978-1992年)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特殊商品和技术装备的贸易。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例如,“税收退还,免征,减免,返还”制度,这些政策鼓励了出口企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放松了对外贸易管制,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吸引了外资资金和技术的流入。

第二阶段:对外贸易大发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对外贸易的完整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中国开放程度加强。

中国进入GATT,参加WTO,这意味着中国将正式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将自己的贸易活动与国际市场的标准和规则相对应。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和管制,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投入。

对外贸易方面,出口贸易成为重点,通过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加了出口种类和规模。

在出口农产品方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第三阶段:贸易模式多元化阶段(2002年至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内外生产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中国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减弱,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商品贸易,开始涉足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领域。

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已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了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贸易。

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已居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和改革,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对外贸易额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持续的较快增
长,并基本上保持了进出口平衡,进出口总额从 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 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 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92%,两年内几乎增长了 近一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比重 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新中 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重大胜利,为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工农业生产力,活跃城乡 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75.9
123.23 191.85 291.65 369.49 441.8 574.6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179.15
1461.75 2052.6 2253.369 2652.98 3696.846 4917.511
1730.53
1844.6 2302.1 2414.065 3021.287 4047.552 5496.65
9296
5510 5507 4801
德国
日本 法国 荷兰
20503
11315 10260 9454
7
8 9
意大利
比利时 韩国
4047
3699 3635
荷兰
意大利 比利时
4462
4103 3510
英国
意大利 比利时
8312
8151 7209
10
英国
世界
3511
香港
世界
3477
韩国
世界
6866
国际贸易
第一章
第一章
复出口(Re-import ) 复进口(Re-export ) 净出口(Net Export) 净进口(Net Import) >
进口量 <
称为 称为
净出口 净进口
当某种商品
出口量
净出口与净进口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 种商品在国 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的。
三、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分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进行(不 通过第三国)的商品买卖行为。
国际贸易
第一章
五、按贸易方式分
一般贸易(General Trade) 一般贸易是指国境内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 口货物的交易形式,但投资设备、捐赠等除外。 加工贸易(Process Trade) 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 加工装配之后再行出口的贸易形式。

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熟悉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通过举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掌握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国际分工的定义。

难点: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讲授第一节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节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二、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背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复习回顾]:1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3、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第一节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从分工的格局上,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2.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这种部门内部的分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章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探究性总结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掌握:国际贸易产⽣的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国际贸易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国际贸易的⼀般形态是怎样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教学⽬标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社会分⼯是国际贸易的前提,没有分⼯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国际贸易。

⼀、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原始社会末期⼈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分⼯第⼀次分⼯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第⼆次分⼯⼿⼯业与农业的分⼯第三次分⼯商业与农业的分⼯早期的国际贸易,其交换对象分为两类:⼀类是⾃然产品,另⼀类是⼿⼯产品。

由于各地或各国的⾃然条件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候条件、不同的⼟壤,就可能有不同的⾃然产品。

⼈们需要互通有⽆,这就产⽣了不同产品的国际交换。

同样,不同的⾃然条件也往往产⽣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由此,也产⽣了国际交换。

⼆、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交换商品交换要在各⾃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联系在⼀起的。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是⾃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产处于次要地位,因⽽商品的流通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

因此,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没有获得⼴泛的发展,也不具有了世界性。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产⽅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对外贸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及对中国的影响

对外贸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及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及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

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是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列强,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

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1 .35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

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 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进口108 .93亿美元。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反映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对外贸易的发展1、汉代:中国与⽇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接踵西⾏,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频繁的经济⽂化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

唐政府在⼴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史实略。

3、两宋:①北宋政府在⼴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有⼴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的国际贸易港。

③南宋政府采取⿎励外商的政策,在⼀些港⼝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

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最多。

④对外贸易东达⽇本、朝鲜,西⾄⾮洲⼀些国家。

4、元朝:泉州是最⼤的对外贸易港⼝。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有⼴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政府实⾏闭关政策,⼀⽅⾯禁⽌国⼈出海贸易,另⼀⽅⾯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只开放⼴州⼀地对外贸易,还⼏次下令实⾏海禁。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

影响:①中国出⼝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

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原因: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陆上丝路本⾝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

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不⽅便。

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法到达。

陆上丝路的⾃然条件⼗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壁沙漠,风沙弥漫,⾏程艰巨,⼜只能*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且时间久,运费⾼。

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例,⽽两宋时期陶瓷制品⽐重很⼤,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出口贸易增长。

为了吸引外资,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税收优惠和特殊待遇,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基地。

2. 吸引外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3. 增加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使中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提升了国际金融实力。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国在加入WTO后,逐步实现了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取消或降低了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中国商品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出口。

3. 促进技术转移与创新:外资企业的引入促使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调整。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推动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进口:为了平衡贸易关系,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减少关税限制,开展贸易投资自由化试验区等举措,鼓励更多的进口。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通过自由贸易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开放非常有限。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政策措施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扩大开放领域,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鼓励外商投资,促进跨境贸易合作等。

中国还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影响
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全球贸易
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将继续扩
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
字化贸易发展,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等。

同时,中国还将积极构建新的
对外贸易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国将
继续致力于推动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做出
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十年主要是适应多边贸易规则。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并逐步适应和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世贸组织少数成功完成谈判的《贸易便利化协定》、《信息技术协定》扩围,中国都是积极参与者。

近些年,中国积极倡导开放诸边贸易谈判,发起投资便利化谈判等,彰显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能力的提升。

这有助于中国为自身的外贸运行提供规则支撑。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回顾中国对外贸易2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有助于把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景。

一、中国对外贸易2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货物贸易快速扩张,贸易总量和顺差规模都成为世界第一。

2002-2020年,中国的年均出口增速是13.67%,年均进口增速是13.01%。

在此阶段,世界货物贸易的平均增速是6.38%。

其结果是,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如果说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那么中国外贸增长更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外贸增速更高,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4.59个百分点;二是因为中国外贸已经先于经济总量成长为世界第一。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一直保持顺差态势。

虽然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在稳步下降,但是外贸顺差规模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2001年,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是225.45亿美元,2020年已达到5239.9亿美元,扩大22倍多。

加工贸易从原来的“半壁江山”地位下降到现在的略微超过1/4的比重。

2001年,加工出口在中国货物总出口中的比重是55.45%。

2002-2007年,加工出口的平均比重是53.07%。

可以说,加工贸易是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

但是,从2009年开始,加工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2020年,加工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仅为27.14%。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

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

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

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摘要】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国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的合作。

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将继续提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际贸易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国际贸易的繁荣,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动力。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地位、特点、合作伙伴、发展趋势、战略意义、重要性、历史发展、结论、繁荣、提升、作用。

1. 引言1.1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还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扮演着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还推动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

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主要出口丝绸、茶叶等商品。

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对外贸易更加繁荣,出口物品也逐渐增多,如瓷器、药材、香料等。

由于长期封闭的政策和殖民地侵略,中国在19世纪的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近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

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

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

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的内容非常广泛,分为: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贸易法、国际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

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贸易条款也不尽相同,今天咱们先了解一下最基础的也是在平常的业务过程中能涉及到的一些东西,最起码在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时你不是很陌生)(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分类、重点讲一下国际贸易术语、简单讲一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知识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大家不要以为国际贸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二)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交换。

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后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在这一过程中,先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来又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再后来又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流通超出国界而产生了对外贸易。

(三)国际贸易的发展1、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

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的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微不足道,所以进入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很少。

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使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一是奴隶;二是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等。

在奴隶社会,对外贸易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扩大。

2、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封建社会中期,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长。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将从不同的阶段来描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等。

这些地区受到政策的特殊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

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推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但规模还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也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

中国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

此时,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第三阶段:“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至今)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这一倡议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推动贸易便利化等举措,中国加强了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贸易联系。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贸易协议。

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阶段:数字贸易的崛起(近年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

这些平台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也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进入全球市场。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贸易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历程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始于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贸易先后经历了殷商、夏商、商周、秦汉、魏晋至宋元,中国一直保持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外站、对岸贸易和丝绸之路的建立,使中国的外贸发展经历了扎实的历史过程。

唐朝开始,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变革,专制、垄断经济收入的形成和海外贸易活动规模的扩大,贸易得到了更加大规模的发展。

有唐高宗时把对外贸易开放,让合作伙伴在大运河风顺口港、桑港一带建立商铺,诞生了第一个中外贸易合作区域。

随着大宋宝应门及后期中国逐渐重新开放,中国和日本、亚洲其他国家建立起长久的贸易纽带。

明清时期,随着开国功臣的努力,中日商贸界的文化交流活跃起来。

明朝时,洋商们在广州等港口建立了商铺,开展了东西贸易,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画、珠宝等,也引进了国外特产,使中外贸易得到大力发展。

清朝时,为了探索外商来华贸易,受皇帝命令开辟洋行,签署了华梵条约,企图利用外商来华贸易做国际立足。

19世纪以来,英国、美国等大国对华开放洋口,中国贸易运输量大幅度增加,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量不断增多,而内贸畅通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发挥出了自身优势。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义无反顾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自己对外贸易政策,朝实现自身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努力,把中国贸易国际化程度提高到了新高度。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也进行了深刻改革,贸易自由化、多元化及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外贸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大大的延伸。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的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办理贸易出口、国外投资、产业投资等大量贸易活动,诸多国际贸易组织的加入,使中国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把贸易与其他国家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球经济社会中一带亚洲一路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对中国国际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经济和外贸日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世界经济发展注资了巨额的财富,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和新兴经济融合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定义,熟悉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举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掌握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重点:对外贸易定义和产生条件。

难点: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讲授第二节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二、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四、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做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复习回顾]:1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2、影响国际分工因素的命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回顾、总结。

[讲授新课]第二节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二、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

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的。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牲畜的驯养和繁殖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产品开始有了少量剩余。

于是在氏族公社之间、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

这是最早发生的交换。

这种交换是极其原始的偶然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逐渐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于是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使原始社会日趋瓦解,这就为过渡到奴隶社会打下了基础。

在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形成了国家。

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超出国界,便产生了对外贸易。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惊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

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

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

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

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着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

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

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

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

第二课时四、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它们又互相勾结,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力范围。

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主义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正因为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

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

在1913—1937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

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

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

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

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

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定单。

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

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生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优势,加紧研究,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

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交易系统,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专用信息网、交易网,使广大中、小高技术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术产品的供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跻身国际市场。

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

小结: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