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命名
第3章 植物的命名
第3章植物的命名命名是解决如何对一种植物或一个分类上的类群给出正确的名称。
在实践中,命名通常和鉴定联系在一起,因此当鉴定一个未知植物标本的时候,鉴定者选择并且应用正确的名称。
“苹果”不管叫“Seb”(北印度语方言),Apple,Pyrus malus或者Malus malus,这种令人喜欢的温带植物就算被正确鉴定出来,但是只有使用正确的学名Malus pumila才将鉴定与命名联系到一起。
目前植物命名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分类协会(IAPT)颁布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ocal Nomenclature, ICBN)进行。
法规在每次国际植物代表大会召开后都会做适当修改。
动物命名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ICZN)进行,细菌命名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for the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ICNB,现在称为细菌学法规Bacteriological Code—BC)进行。
栽培植物命名按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进行,此法规主要基于ICBN,带有一些附加的条款。
因此在一种命名法规的条款里,两个分类群不能共享同一个正确学名,但是在不同的命名法规里却可以。
比如,属名Cecropia既指五彩的蛾子也指热带树木。
与此相似的,属名Pieris既指某些蝴蝶也指某些灌丛。
在过去的十年间,人们曾经试图为所有生物有机体创造一个统一的命名规则,便于把所有生物的数据合并到一个数据库里。
生物法规草案(Draft BioCode)和系统发育法规(PhyloCode)都试图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在被接受以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植物命名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植物命名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信息。
1. 梅花——“春之女神”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四大名花之一,代表了冬季到来前夕春意盎然。
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尊重和敬意的体现:“春之女神”。
这个含义表明了人们对女性劳动者在农耕生产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时应得到尊重和敬意。
2. 紫竹——“忠诚勤勉”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竹子代表忠诚勤勉;竹子代表幸运; 紫竹代表奋发上进; 黄竹代表常胜将军; 白竹代表高雅典雅; 黑竹则是一个隐喻,由此可看出,人们通过不同颜色来影射不同情感,使得树朵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文化内涵。
3. 芦苇——“千金难买姻緣情”
在《水浒传》里, 宋江男扮女装去找妞妞时披上一条"千金难买姻緣情" 的" 芦帘", 后来成为了宋江心目中永远留存的一道风景。
这样看来, "千金难买姻緣情" 成为了人们寄托希望、幸福生活、平安相依之心愿时使用的一个语录, 含有浓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生植物盆栽的命名
学生植物盆栽的命名
为你提供以下几个名字作为参考:
1. 绿意盎然:这个名字直接表达了盆栽植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点,让人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和健康状态。
2. 青葱岁月:“青葱”代表植物的新鲜和嫩绿,“岁月”则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个名字可以表达学生们在校园时光中,与植物共同成长的美好记忆。
3. 心灵花园:盆栽植物不仅可以装饰教室,还能给学生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这个名字象征着植物是学生们心灵的绿洲,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4. 青春之花:这个名字将盆栽植物与青春联系起来,寓意着学生们的青春如同花朵一样绽放,充满活力和希望。
5. 成长足迹:植物在不断生长,学生们也在不断成长。
这个名字寓意着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就像盆栽植物一样,虽然微小,但却不可忽视。
6. 守望幸福:盆栽植物可以陪伴学生们度过校园时光,见证他们的努力和成长。
这个名字表达了植物对学生们幸福的守望,也寓意着学生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期待。
希望这些名字能够给你一些启发,让你为学生植物盆栽取一个富有意义的名字。
第五章 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第五章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一节植物的命名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发展史中也包括了人类开发利用植物的历史。
由于世界上由于多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他们在开发利用植物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产生了民族植物学。
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开发利用植物的经验交流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出现了“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
同物异名的例子很多,如我国的玉蜀黍,在不同地区叫包谷、棒子、玉米、玉榴等,统称为俗名(nomen vernaculum)。
同样,同名异物的现象很普遍,例如:白头翁专指毛茛科的一种药用植物,可在我国不同地区共有13个科的植物都叫白头翁。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消除语言和文字障碍,国际上统一使用拉丁语或拉丁化文字给每种植物命名的名称,叫学名(nomen scientificum)。
植物的学名有单名(uninomen)、双名(binomen)和三名(trinomen)。
单名是指一个分类群的名称只有一个单词属和属以上的分类群的名称都是单名。
双名是指种的名称,也称种名(nomen specificum),是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即属名加种加词。
三名是指种下分类群的名称,构成方法是在种名的基础上,在增加一个单词(例如,亚种加词epitheton subspecificum),即有三个单词组成学名。
植物的科学命名依赖于科学的分类单位,然后由不同的分类单位组成分类系统。
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级,再加上一些亚级单位,就构成了植物分类学的命名系统,参见表5-1.例如,在属和种之间还有一些分类群名称。
只含有一个种的属叫单型属(genus monotypicum),而含多各个种的属叫多型属(genus polytypicum),再多型属中可分为若干亚属、组、系。
人们在给各种植物赋予名称时,必须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把每个学名与每种植物一一对应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命名(nomenclatura)。
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原则
优先律
一个植物名称一旦发表,即具有合法 性,其他任何名称都不能与之冲突。
有效律
对于任何一种植物,只能使用已经发 表并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名称。
同一律
一个植物名称只能用于一种植物,一 种植物也只能有一个合法的名称。
模式律
在比较形态特征时,应依据原始描述 中记载的特征,而不是依据后来的变 异特征。
缩写规范
在植物名称中,除特定科或属的特定种外,一般不使 用缩写。
植物命名的使用规范
优先权原则
在植物命名中,遵循优先权原则,即最早发表的正确名称 具有优先权,后来的同名无效。
同物异名
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正确的名称,若存在多个同名现象, 则其中一个名称被视为正确名称,其他为同物异名。
俗名和学名
俗名是人们对植物的俗称,可能因地区、民族而异;学名 是植物的科学名称,具有国际统一性。在学术交流和正式 场合应使用学名。
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目录
CONTENTS
• 植物命名概述 •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 植物命名的分类系统 • 植物命名的规范和标准 • 植物命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01
CHAPTER
植物命名概述
植物命名的定义
01
02
03
植物命名
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惯例, 为植物种类起的名字。
目的
为了科学地描述、识别、 分类和交流植物信息。
植物命名的原则
准确性
植物名称应准确地反映其特征 和分类地位,避免歧义和误导
。
简明性
植物名称应简短明了,易于记 忆和发音。
稳定性
同一物种的名称应保持稳定, 避免频繁更改。
优先权
一旦某个名称被正式发表,其 他同名或同物异名的名称均视
植物命名法
植物命名法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所谓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因此,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是一个完整学名的写法。
例如银杏的种名为GinkgobilobaL.。
植物的属名和种加词,都有其含义和来源以及具体规定:1.属名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
属名的来源,简述如下:(1)以古老的拉丁文名字命名。
如Rosa蔷薇属、Pinus松属等;(2)以古希腊文名字命名。
如Oryza稻属等;(3)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命名。
如Polygonum蓼属,poly-用于复合词,示“许多”,gonum示“膝”,意指茎具很多膨大的节。
2.种加词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
种加词的来源如下:(1)形容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大小、颜色和气味等。
如小叶石楠Photiniaparvifolia(小叶的);银白杨Populusalba(白色的)。
(2)表示方位如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东方的)。
(3)表示用途如山茱萸Macrocarpiumofficinale(药用的);芋Colocasiaesculenta(可食的)。
(4)表示生态习性或生长季节如葎草Humulusscandens(攀援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夏季的)。
(5)用人名作种加词是为了纪念该人。
一般要把人名改变成形容词的形式,如蒲儿根SeneciooldhamianusMaxim.,oldhamianus来自人名Oldham。
(6)以当地俗名经拉丁化而成如龙眼Dimocarpuslongan(汉语龙眼);人参Panaxginseng (汉语人参)。
(7)表示原产地的用地名、国名。
如:杜虹花Callicarpaformosana来自Formosa台湾)。
(8)以名词的所有格形式来作种加词:如虎克芨芨草Achnatherumhookeri来自Kooker (男性)。
以数字命名的植物
以数字命名的植物
半枝莲、一品红、一叶兰、一串红、二叶葎、二月兰、二乔玉兰、二色金花菊、三棱箭、三色堇、三药槟榔、四照花、四季桂、五味子、五针松、五色椒、五色梅、六月雪、七星草、七姐妹、七叶莲、八仙花、八角金盘、九重菊、九叶酢浆草、九里香、十样锦、十大功劳、百合花、百日红、千金榆、千日红、万寿菊、万年青。
中草药(以数字命名)
一见喜、二宝花、三棵针、四季青、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角莲、九月菊、十姐妹、百日红、千年健、万年青
我国花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名称也很有趣。
以数字为首命名的有:半边莲、一串红、二月兰、三色堇、四季报春、五针松、六月雪、七月菊、八角金盘、九里香、十姐妹、百日草、千日红、万寿菊等。
以色彩为首命名的有:红鸡蛋花、黄杨、兰花、白玉兰、黑心菊、绿萝、紫罗兰、金桔、银柳等。
以味觉为首命名的有:甜叶菊、酸梅、苦皮藤、辣椒花、香绣球、臭牡丹等。
以景物为乎命名的有:天竺、地柏、山丹、水仙、海棠花、岩桂、石榴、花叶芋、草莓等。
以动物为首命名的有:雀舌黄杨、龙舌兰、虎刺梅、象牙红、骆驼刺、马蹄莲、狗尾红、凤眼莲、鸳鸯藤、蝴蝶花、杜鹃花、金鱼草等。
以地名为首命名的有:欧洲丁香、美国凌霄、非洲紫罗兰、华东山茶、云南樱草、兰州百合、广东万年青等。
以气象为首命名的有:日照花、月季花、云片草、晴雨花、雨久花、风信子、雪松、春兰、夏水仙、秋海棠、冬青等。
以形象命名的有:美人蕉、喇叭花、太阳花、鸡冠花、蟹爪兰、倒挂金钟等。
植物群落的命名
•无倾向对应分析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的CCA典范对应分析
通过对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土壤有机质 含量、土壤pH值大小和土壤中的C/N比)之间的CCA分析,发现植 物群落分布与上述3个土壤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回归关系。 其群落排序轴与土壤pH值(pH)、土壤有机质含量(Y)和土壤中的 C/N比(C)的回归方程如下:
即 Form. Castanopsis chinensis+Cryptocary chinensis
群系以上高级单位不是以优势种来命名,一般均以群落外 貌—生态学的方法,如针叶乔木群落群系组,针叶木本群落群 系纲,木本植被型等。
二、群落的排序
排序(ordination) ,就是把一个地区 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 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
Axis1=343.268+1.632L-4.771G-0.00034H-0.013P-0.187T
R2=0.8926
其中Axis1与年均温度T最为相关,其T检验中T的绝对值最大,
为5.787,而且是在置信度为0.0001的水平下,因此说明Axis1是一
个温度轴,这正好与前面的DCA分析相吻合。
Axis2是一个湿度轴,但却与气候湿度变量相关性不高,而与
10个植被型组为: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
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 水生植被
29个植被型为: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针叶 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 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 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常 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 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草甸、沼泽、 水生植被
植物的命名
植物的命名名称具有特定的信号意义,人们用一个公认的、一致的名称交流对植物的认识才不至于发生混乱。
“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的现象必然造成混乱。
为避免这种泪乱,首先要分清几种名称的含义。
一、学名、中名和俗名“学名”(scientic name)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项原则的科学名称,每种植物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学名。
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必须符合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简称双名法。
双名法是生物分类之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采用前人的建议创立的。
双名法要求1个种的学名必须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组成。
第一个词是属名,是这个种所处的属,属名的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词称为种加词,或种区别词,通常是一个反映该植物特征的拉丁文形容词,种加词的第一个字母一律小写。
这2个词共同组成一个种名,所以不能把种加词叫做种名。
同时,命名法规要求在双名之后还应附加命名人之名,以示负责,便于查证。
因此该种名的命名人,对其所命名的植物负有科学责任。
少数具亚种或变种的,可具三名。
除属名第一字母为大写外,其余种名以下各级名称之首字母均小写。
学名中常见的一些缩写字“中名”是指得到《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权威著作认可的正式的中文名称。
中名和学名应该是一对一的关系,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学名、一个中名(中名有时也有例外)。
由于植物分布的地域差异、人们对植物的利用和认识不同,它必然还会有多个别名、地方名或俗名。
值得注意的是,用中文书写的名称,绝对不能叫做学名,与学名相对应的正式的中文名称,也不能叫做中文的学名,只能叫做“中名”,而其他的中文名称则称为“别名’、“地方名’或“俗名”。
“拉丁名”是指用拉丁文书写的名称,它和中文书写的名称一样,有异名,别名、俗名和地方名,因此,拉丁名也不等于学名。
植物命名法
植物命名法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所谓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因此,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是一个完整学名的写法。
例如银杏的种名为GinkgobilobaL.。
植物的属名和种加词,都有其含义和来源以及具体规定:1.属名一般采用拉丁文的名词,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一律大写。
属名的来源,简述如下:(1)以古老的拉丁文名字命名。
如Rosa蔷薇属、Pinus松属等;(2)以古希腊文名字命名。
如Oryza稻属等;(3)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命名。
如Polygonum蓼属,poly-用于复合词,示“许多”,gonum示“膝”,意指茎具很多膨大的节。
2.种加词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
种加词的来源如下:(1)形容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大小、颜色和气味等。
如小叶石楠Photiniaparvifolia(小叶的);银白杨Populusalba(白色的)。
(2)表示方位如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东方的)。
(3)表示用途如山茱萸Macrocarpiumofficinale(药用的);芋Colocasiaesculenta(可食的)。
(4)表示生态习性或生长季节如葎草Humulusscandens(攀援的);小麦Triticumaestivum(夏季的)。
(5)用人名作种加词是为了纪念该人。
一般要把人名改变成形容词的形式,如蒲儿根SeneciooldhamianusMaxim.,oldhamianus来自人名Oldham。
(6)以当地俗名经拉丁化而成如龙眼Dimocarpuslongan(汉语龙眼);人参Panaxginseng (汉语人参)。
(7)表示原产地的用地名、国名。
如:杜虹花Callicarpaformosana来自Formosa台湾)。
(8)以名词的所有格形式来作种加词:如虎克芨芨草Achnatherumhookeri来自Kooker (男性)。
(整理)100种植物的命名.
蔷薇科1桃:拉丁名是Amygdalus persica ,是蔷薇科,桃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4-8m。
叶卵状披针形或圆状披针形,长8-12cm,宽3-4cm,边缘具细密锯齿,两边无毛或下面脉腋间有鬓毛;花单生,先叶开放,近无柄;萼筒钟,有短绒毛,裂叶卵形;花瓣粉红色,倒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果球形或卵形,径5~7公分,表面被短毛,白绿色,夏末成熟;孰果带粉红色,肉厚,多汁,气香,味甜或微甜酸。
核扁心形,极硬。
采集地点:校园内2石楠:拉丁名是Photinia serrulata ,是蔷薇科,石楠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高可达4-6m,树干上部球形,干皮块状剥落。
幼枝绿色或者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厚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9-22cm,宽3-6.5cm,先端突渐尖,基部圆或者楔形,边沿疏生具腺细锯齿,叶茎羽状,侧脉25-30对,叶表面绿色,幼叶红色,中脉微具毛,叶柄壮粗,长2-4cm。
顶生复伞房花序,花男性女子,花部无毛,花白的颜色冠径6-8mm,雄蕊20枚,内外两轮,与花瓣近等长。
梨果,球形,径5-6mm,熟时红色,后变紫红,光亮,萼宿存,种皮会自裂。
枝细长,横卧地面。
叶子肉质,有光泽。
开白的颜色或者米黄花。
采集地点:校园内3樱花:拉丁名是P runus serrulata,是蔷薇科李亚科,李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树皮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横纹。
花叶互生,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芒齿,先端尖而有腺体,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稍淡。
托叶披针状线形,边缘细裂呈锯齿状,裂端有腺。
花每支三五朵,成伞状花序,萼片水平开展,花瓣先端有缺刻,白色、红色。
花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
核球形,初呈红色,后变紫褐色。
采集地点:校园内4紫叶桃:拉丁名是Amygdalus persica ,是蔷薇科,李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株高3—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红褐色。
单叶互生,卵圆状披针形,幼叶鲜红色,后变为近绿色。
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
植物学名的命名规则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又称种加词,下同)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植物学名指瑞典植物学家林奈(Linnaeus)于1753年所倡用的植物双名法。
作为国际统一的植物命名法。
植物的名称十分繁杂,不仅因各国文字不同而异,就是一国之内各不同地区,也往往不一致,因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科学普及与经验交流极为木利。
为了使植物的命名得到统一,国际上采用了科学命名(简称学名)。
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为某一植物隶属的“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加词”,起着标志某一植物种的作用。
由这两个字组合而成植物的种名或称拉丁学名。
通常在学名后面还须附命名者姓名,以示负责和便于考查。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各国的语言和文字又不相同,因而植物的名称也就不同,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为了科学技术的交流,统一使用植物学名是完全必要的。
掌握植物的学名,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形态特征,而且还可以帮助掌握植物的有效成分,:因为许多植物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由植物的属名衍生而成,如小檗碱(Berberine),就是由小檗属(Berberis)衍生而成,又如乌头碱(Aconitlne)、次乌头碱(Hypaccll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line)等,不论从中文名称和外文名称均可以明显的看出与植物乌头属(Aconilum)的属名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对药学专业尤其值得注意。
基本组成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希腊等国文字书写。
一种植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故称为“双名法”或“二名法”。
在学名后附加该种植物的命名人(或命名人的缩写),所以一个完整的植物学名包括属名、种名和命名人。
并规定属名和命名人的第一个拉丁字母必须大写,如前面所举的黄连的植物学名是Coptis chinensis Franck,其中,Coptis为黄连属的属名,chinensis(中国的)种名,Franch.系命名人Franchet的缩写。
植物的命名
1. 中名(Chinese Name): 指得到《中国植物志》、《中 国孢子植物志》等权威著作认可 的正式的中文名称。 2. 学名(Scientific Name): 指用拉丁文书写的国际通用的 标准的科学名称。
种的双名法
构成为:属名+种名+命名人 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单词给生物种 起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为名词,第一 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是种名或种加 词,为形容词,后面写上命名人或命名人 缩写。如: 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 银杏 Ginkgo biloba L. 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
3. 变型(form)的命名:
其构成为:属名+种名+命名人+ f.+变型名+变型命名人 如碧桃: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f. duplex(West.) Rehd.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要点
1. 优先律原则 2. 命名模式与模式标本 3. 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的 名称 4. 种的学名必须符合双名法的规定 5. 属的转移 6. 学名附带的一些缩写字
种下等级的命名
1. 亚种(subspecies)的命名:
其构成为:属名+种名+命名人+ subsp.+亚种名+亚种命名人。 如朴树:Celtis tetrandra Roxb. subsp. sinensis (Pers.) Y.C.Yang
Hale Waihona Puke 2. 变种(variety)的命名:
其构成为:属名+种名+命名人+ var.+变种名+变种命名人 如蟠桃: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var. compressa Bean.
第3章-植物的命名
第3章植物的命名命名是解决如何对一种植物或一个分类上的类群给出正确的名称。
在实践中,命名通常和鉴定了解在一起,因此当鉴定一个未知植物标本的时候,鉴定者选择并且应用正确的名称。
“苹果”不管叫“Seb”(北印度语方言),Apple,Pyrus malus或者Malus malus,这种令人喜欢的温带植物就算被正确鉴定出来,但是只有使用正确的学名Malus pumila才将鉴定与命名了解到一起。
目前植物命名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分类协会(IAPT)颁布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ocal Nomenclature, ICBN)进行。
法规在每次国际植物代表大会召开后都会做适当修改。
动物命名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ICZN)进行,细菌命名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for the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ICNB,现在称为细菌学法规Bacteriological Code—BC)进行。
栽培植物命名按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ICNCP)进行,此法规主要基于ICBN,带有一些附加的条款。
因此在一种命名法规的条款里,两个分类群不能共享同一个正确学名,但是在不同的命名法规里却可以。
比如,属名Cecropia既指五彩的蛾子也指热带树木。
与此相似的,属名Pieris既指某些蝴蝶也指某些灌丛。
在过去的十年间,人们曾经试图为所有生物有机体创造一个统一的命名规则,便于把所有生物的数据合并到一个数据库里。
生物法规草案(Draft BioCode)和系统发育法规(PhyloCode)都试图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在被接受以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植物拉丁学名命名规则
植物拉丁学名命名规则一.植物学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植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即拉丁名,都使用拉丁文的词或拉丁化的词来命名。
在国际上,任何一个拉丁名,只对应一种植物,任何一种植物,只有一个拉丁名。
这就保证了植物学名的唯一性和通用性,避免了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
植物学名的命名方法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使用双名法或三名法。
(-)双名法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发明的,它用于对种(species) 一级的野生植物以及自然起源的栽培植物进行命名,双名法书写的植物学名由三部分组成(没有特别需要时,可省略成两部分),其完整内容和书写格式如下:属名genus epithet (斜体,首字母大写)+种加词species epithet (斜体,全部字母小写)十种命名人名字(正体,首字母大写)1.说明:(1)种命名人名字这一项,如果命名人是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姓氏要使用缩写形式,缩写时一定要在缩写名的右下角使用省略号,名(given name) 省略不写;不著名的植物学者的姓氏(family name)应该写全称,名(given name) 需要使用缩写形式,但名(given name)也可省略不写。
(2)在不影响交流和科学性的情况下,种命名人的名字这一项可省略不写,这样一个双名法植物学名就省略成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了。
2•举例(因为编辑起来很麻烦,所以学名各部分的斜体和正体不做区分了,都用正体,但请注意这是不符合规范的):(1)中文名垂笑君子兰学名Clivia nobilis Lindl.其中Clivia意为君子兰属,是为纪念贵族克莱夫(Clive)公爵夫人,将Clive拉丁化为形容词clivia,作为这个属的属名;nobilis是种加词,意为高贵的,壮丽的;LindL 是这个种的命名人,植物学家John Lindley的姓氏的缩写形式。
(2)中文名大花君子兰学名 C. miniata Regel其中 C.是属名Clivia 的缩写形式,根据规定,当同一属名重复出现时(植物学专著和索引除外),从第二次出现开始,必须使用缩写形式;种加词miniata意为朱红色的,指大花君子兰的花色;Regel是命名人,植物学家Eduard Regel姓氏的全称。
第五章 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第五章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一节植物的命名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发展史中也包括了人类开发利用植物的历史。
由于世界上由于多不同的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他们在开发利用植物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产生了民族植物学。
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民在开发利用植物的经验交流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出现了“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
同物异名的例子很多,如我国的玉蜀黍,在不同地区叫包谷、棒子、玉米、玉榴等,统称为俗名(nomen vernaculum)。
同样,同名异物的现象很普遍,例如:白头翁专指毛茛科的一种药用植物,可在我国不同地区共有13个科的植物都叫白头翁。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消除语言和文字障碍,国际上统一使用拉丁语或拉丁化文字给每种植物命名的名称,叫学名(nomen scientificum)。
植物的学名有单名(uninomen)、双名(binomen)和三名(trinomen)。
单名是指一个分类群的名称只有一个单词属和属以上的分类群的名称都是单名。
双名是指种的名称,也称种名(nomen specificum),是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即属名加种加词。
三名是指种下分类群的名称,构成方法是在种名的基础上,在增加一个单词(例如,亚种加词epitheton subspecificum),即有三个单词组成学名。
植物的科学命名依赖于科学的分类单位,然后由不同的分类单位组成分类系统。
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级,再加上一些亚级单位,就构成了植物分类学的命名系统,参见表5-1.例如,在属和种之间还有一些分类群名称。
只含有一个种的属叫单型属(genus monotypicum),而含多各个种的属叫多型属(genus polytypicum),再多型属中可分为若干亚属、组、系。
人们在给各种植物赋予名称时,必须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把每个学名与每种植物一一对应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命名(nomenclatura)。
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三、疑难标本的命名方法
在植物分类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 特殊标本,难以进行准确鉴定。我们仍然 可以给他一个名称(临时命名),称为开 放命名(nomenclatura aperta),或称作保 留命名。
保留命名属于非正式命名,希望将来能够 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指导,其命名结果不受 命名优先律的保护,书写时使用一些特定 的符号表示。
5、存疑属、种:“?”置于属名前表示存疑属, 置于属名后或种加词后表示存疑种。
第二节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植物学大会 1867年首次在巴黎召开 已经召开了17届 每隔6年召开一次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维也纳法规
第二节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命名法规使得植物命名工作有据 可依,保证植物学名的统一和稳定, 确保每一种植物只能有一个独一无二 的合法的科学名称。
一、命名法
1753年林奈在他出版的《植物种志》中提出 了用双名法给植物命名,双名法要求植物种的 名称由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三部分组成。
因此植物学名的最早命名时间期限为1753年, 在此之前的学名不受命名优先权的保护。
双名法的“双名”只是针对种名而言,实际上 单名、三名乃至四名等的命名都可参照此原则。
可见,植物的科学命名非常重要,命名和分类是密切 相关的。
〇、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在国际植物分类体系中,主要分类单位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共7个基本级, 再加一些亚级,构成植物分类学的命名系 统。
(一)分类单元的主要等级
自上而下依次为:界(regnum)、门 (divisio,phylum)、纲(classis)、 目(ordo)、科(familia)、属 (genus)、种(spec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植物名称拉丁名牡丹、辽宁冷杉、银杏、桫椤、东北细辛、醉蝶花、元宝枫、大苍角殿、鸾凤玉、紫荆花等等,都是植物名称,不过它们不是学名(scientific name),而是俗名或者地方名。
植物的学名也不是指其英文名或者法文名等,更与中国方块字无缘,而是指拉丁名。
拉丁名是国际植物学界进行交流的标准用名,其他的名称都不算数。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中,1950年第七届斯德哥尔摩大会成立了国际植物分类学会(IAPT),从此承担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修订和出版的任务。
最近的会议有1993年第十五届东京大会和1999年第十六届美国圣路易斯国际植物学大会。
这次会议通过的最新国际命名法规也称圣路易斯法规(St. Louis Code)。
(右上角树叶为鹅掌楸(也叫马褂木)叶子,木兰科,鹅掌楸属(Liriodendron),北美鹅掌楸,落叶乔木。
欲察看更多植物图片请点击此处。
)法规的制定要想掌握并熟练运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一方面规则极其复杂,有大量例证和注释,也有许多特殊的约定。
另一方面,这一法规也在变化之中,法规的每次修订都是激烈讨论后某种妥协的结果。
本文依据Oregon州立大学园艺系的一份材料,只介绍最基本的植物命名知识。
林奈双名命名体系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是由林奈(Carl von Linne,通常用其笔名Lin naeus)250年前提出来的。
他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1735年出版。
这个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其中生命,如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拉丁双名)来命名。
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 epithet)词。
由属名(generic name)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 name)。
科、属、种是最常用到的分类单位。
采用拉丁化名字和拼写的习惯一个是源于中世纪的学者,另一个是因为直到1 9世纪中叶多数植物学出版物仍然使用拉丁语。
“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属”,再往上是“科”,依次各个分类阶元构成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由高到低,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表示如下:--------------------------------------------------------------------------------植物界vegnum vegetable(拉丁名),vegetable kingdom(英文名)门divisio, phylum纲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familia, family属genus, genus种species, species--------------------------------------------------------------------------------“亚”的阶元在其中还可以插入亚门、亚纲、亚目、族(tribus, tribe)、亚族、亚属、组(secti o, section)、亚组、系(series, series)、亚种、变种(varietas, variety)、变型(forma, form)等更细的分类阶元。
“亚”字一般通过“sub-”表示,如亚种(subspecies)、亚纲(s ubclassis)。
举例:在双名制中,通常所说的北美红枫(red maple)用拉丁双名法叫,就是Acer r ubrum。
红枫是槭树(枫树,maple)的一种,因此属于“槭树属”("maple" genus,也称枫属),拉丁名叫Acer。
种加词为rubrum(红色),拉丁词义为红色。
于是种名为Acer rubrum。
类似地,糖枫(sugar maple)的双名(或者学名,scientific n ame)为Acer saccharum。
saccharum在拉丁语中指蔗糖的糖(the sugar of can e sugar)。
春天这种树的树液是甜的。
枫糖浆(Maple syrup,也叫槭糖浆)就是从这种Acer saccharum的树液中提炼出来的。
具体说是用锅煮熬。
味道不错,纯天然品。
通常我们错误地称种名为rubrum或saccharum,事实上,种名是双命,如A cer rubrum或者Acer saccharum。
多名制有些人觉得林奈的双名法太复杂,而且容易混淆。
但是,如Michael Dirr(199 0, p. 22)指出的,在这种体制被纳之前,植物物种的命名使用了多个或者大量拉丁描述用语。
那是一种多名制。
通常的石竹(carnation),现在的学名为Dianthus cary phyllus,那时由9个拉丁描述词。
这好比在说,“在化学101课堂上坐在鲍伯前面长着金棕色头发的高个苗条女孩”(tall slender girl with auburn hair who sits in fr ont of Bob in Chem 101)。
不管怎么说,在林奈为生物命名带来秩序之前,事情是一团糟。
双名制的成功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所谓的植物俗名(common names)。
于是我们都同意,可以用Red Maple(红枫)来称呼red maple(红枫),用Sugar Maple(糖枫)来称呼sugar maple(糖枫),这将是一种英文双名制。
这是一种可能性。
但是,俗名(common names)通常只对局部地区的人来说才是共同的(common)。
红枫也通常被叫作Scarlet和Swamp Maple。
一种树Nyssa sylvatica,在美国东部至少有4种俗名。
在英格兰,白睡莲(white waterlily)有15个俗名,如果你算上德国、法国和荷兰的叫法,它有超过240个俗名。
有时,一个俗名在不同地区,用来指称完全不同的植物。
在佐治亚,一种Sida属的植物叫ironweed,而在中西部ironweed却指称一种Vernonia属的植物,这两种植物处于完全不同的植物科(plant families),分别属于Malvaceae科和Compositae科。
俗名通常不提供属或种间关系的信息,它们彼此独立。
有些植物,特别是一些稀有品种,并没有俗名。
由于我们频繁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交流,采用一种万能的语言,用一种单一的一致认同的名字来为一种生物命名,有极大的便利之自。
因此,林奈的双名制取得了成功。
[编辑本段]双名制的应用一种植物,比如糖枫(Sugar Maple),有时可以写作Acer saccharum Mars h.。
跟随在植物名后面的缩写名(即Marsh.),是命名者(authority)或者作者(a uthor)的名字,指第一个科学地命名那种植物的人,在这个例子中指Humphrey Ma rshall。
白栎树(white oak)称Quercus alba L.,其中字母L.通常用来指命名者是林奈(Linnaeus)。
字体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要小写。
于是可有如下名称:Acer saccharum Marsh.或者Acer saccharum Marsh.在多数苗圃和园林文献中,命名者的名字通常不与拉丁双名同时出现,于是糖枫的名字通常写作:Acer saccharum 或者Acer saccharum尽管推荐所有的种加词应当小写,但也有些可以例外,在下述情况下种加词的首字母可以大写:1)种加词源于一个人的人名;2)源于以前的一种属名;3)源于一个俗名。
于是,人们可以看到大卫枫(David's Maple)可以写作Acer Davidii,因为种加词指Armand David。
有时杂交不同种的植物,如两种不同种的枫树(Acer )有可能获得子孙后代。
通常在此杂交植物的学名前用一个交叉号“×”。
商业草莓是杂交的,是两种Fragaria 属物种Fragaria chiloensis和Fragaria virginiana偶然杂交的产物。
商业草莓的学名是:Fragaria ×ananassa其中乘号“×”表示它是一个杂交种。
实际上一种杂交种名应当写作Fragaria ×an anassa(在×符号之后不留空间),不过,符号×通常被错误地理解成一个字母X,并引起种加词的误读,如xananassa。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杂交种的双名将用下述方式表示:属(Genus)×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拼写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一个物种的独特的、但并非必然唯一的特征,如Acer saccharum,其中saccharum指这种树的甜树液。
如果它是一个形容词,种加词的“性”通常要与属名的“性”保持一致。
因此,如果属名具有“阳性”词尾-us,那么种加词可能拼作albus,但是如果属名是“阴性”的,拼写将为alba。
Quercus的词尾虽然是-us,但它是“阴性”的,因此对于植物拉丁语,东方白栎树(Eastern white oak)的学名为Qurecus alba。
原因在于,习惯上把所有树都视为“阴性”的,这是古典拉丁语的通常约定。
种加词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本身带有“性”。
当种加词按照人名命名的时,此人名字以一个元音字母或者-er结尾时,要加上-i,例如,如果命名者为Robert Fortune时,它就变成了fortunei。
如果人名以辅音字母结尾,要加上字母-ii,如达尔文(Darwin)就变成了darwinii。
如果命名者为一女性,词尾为-iae或-ae。
种加词源于地理名时,通常以-ensis,-nus, -inus, -ianus, 或-ic us结尾,如canadensis。
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种加词的词尾。
发音在《植物学拉丁语》(Botanical Latin)一书中,William Stearn指出:“植物学拉丁语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但植物的学名经常出现在说话当中。
如果它们听起来不难听,所有关心它们的人都能够听懂,那么它们如何发音其实并不太重要。
通常可按照古典拉丁语的发音规则,获得它们的发音方法。
不过,有好多个体系,因为人们通常把拉丁词与他们自己的语言中的词语类比进行发音。
”(第53页)欲得到更多信息,可参阅他的书。
[编辑本段]一些术语属(Genus):可以弱定义为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种构成的多少有些密切联系的并且可确定的生物(植物)群体。
在同一“科”(family)中,一些物种可能比其他属中的物种之间有更多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