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课题: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包括:
a.理解仰角和俯角的定义,并能正确区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b.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特别是当信息不完整或需要间接推导时。
c.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在不同角度和边长关系下的转换。
d.解决问题时,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进行计算,避免计算错误。
-举例解释:难点在于,例如,当学生面对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如从船上的观察点测量岸上某个目标的距离和高度,他们需要能够识别问题中的直角三角形,确定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哪些需要通过计算得到。然后,选择正确的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如利用正弦函数计算高度,利用余弦函数计算水平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确定角度和对应边长,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单位转换等方面遇到困难。
2.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特别是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3.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有效计算和推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解决视角问题,提高其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其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课题: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课题: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以下内容:
1.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视角问题。
2.掌握仰角与俯角的定义,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环节,我尝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点似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我也发现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案例中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告诉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例子和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共6页word资料
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结合历史,让学生探究勾股定理的概念勾股定理,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的数学定理. 从几何的角度来说,它是几何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函数的角度来看,它是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 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勾股定理这一章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生就能够打好学习几何知识与函数知识的基础.如果数学教师仅仅让学生单纯地理解勾股定理这一概念,学生将只能理解“勾三股四弦五”这一条文字概念,教师要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条数学概念背后隐藏着各种数学知识,就需要让学生从数学史的角度去了解勾股定理的知识. 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古人是如何摸索出这一条定理、研究这一条定理、应用这一条定理的.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可让学生看到欧几里德、郑爽等人的定理证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人已经证明过这条数学定理以后,后人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求证方法呢?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理解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盲从前人说过的话,而要自己探索、自己思考,直到探索出数学知识的奥秘.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一套全新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有一名学生的证明方法如下:参看图1,在直角△ABC斜边上绘制正方形ABDE,延长CB,从E点作CB延长线的垂直线EG,两线的焦点为G. 从D绘制CB的垂直线,它相交于CB延长线的K点. 以A点绘制EG的垂直线,它的交点为F. 以D点绘制EG的垂直线,它的交点为.从图1绘制的过程可看到△AFE≌△EHD≌△BKD≌△ACB.如果将五边形ACKDE的面积视为S,可得S=SABED+2S△ABC;(公式1)同时可得S=SACGF+SHGKD+2S△ABC;(公式2)由公式1、公式2可得c2+2×ab=b2+a2+2×ab;由此可得c2=a2+b2.教师引导学生从HPM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而是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到前人不懈的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古人追寻数学真理的态度. 当学生了解到这一点后,学生就能了解到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一个数学概念、数学定理,而是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数学的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数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视角去开辟数学的新天地.数学教师应用HPM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学生去学习数学历史,而要从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演变、应用出发,让学生从中理解到追寻科学、追寻真理的精神,学生只有拥有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才能学好数学知识.巧设习题,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变化如果以HPM的视角来看,人们全面地了解一个数学知识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数学概念就会去积极探究这个数学知识,然后人们会逐渐完善数学知识、拓展数学知识. 以勾股定理为例,“勾三股四弦五”只是勾股定理的基本描述,以后人们在了解这条定理的基础上发现了“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和”这一个规律. 教师如果在教学的时候能让学生去探索勾股定理拓展的过程,学生将能领略到数学知识变化的奥妙,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初步地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系统.以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习题为例:习题1:参看图2,AM是△ABC中BC边的中线,求证:AB2+AC2=2(AM2+BM2).[A][B][C][D][M]一名学生的求证方法如下:从A点绘制BC边的垂直线,交点为D,由c2=a2+b2可得AB2=AM2+BM2+2BM?MD;(公式3)由此可推知,在△ACM中,AC2=AM2+MC2+2MC?MD;(公式4)AM是△ABC中BC边的中线,可得MB=MC;由公式3与公式4可得AB2+AC2=2(AM2+BM2).学生从这个证明的过程中能推知三角形的中线长公式,他认为假设△ABC的边长分别为a,b,c,它们对应的中线长为ma,mb,mc,那么中线长的公式为:ma=,mb=,mc=.当学生能够从勾股定理推知三角形的中线长规律时,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知识蕴藏很多变化.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再做习题2:求证: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为对角线的平方和与对角线中连线平方之4倍.由于学生有习题1作为基础,他们可以较为轻松地找到求证的方法,这名学生的求证过程如下:参看图3,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分别为AC,BD,由三角形中线长的定律,可得BQ2+DQ2=2PQ2+2?2 2=2PQ2+;将之简化可得2BQ2+2DQ2=4PQ2+BD2;(公式5)[A][B][C][D][O][P][Q]图3结合习题1中证明的三角形中线长公式,可得BQ2=(2AB2+2BC2-AC2);(公式6)DQ2=(2AD2+2DC2-AC2);(公式7)将公式6和公式7代入公式5中,可得(2AB2+2BC2-AC2)+(2AD2+2DC2-AC2)=4PQ2+BD2,于是AB2+BC2+CD2+DA2=AC2+BD2+4PQ2.学生在做习题2的时候,能从三角形中线长公式中研究出一种新变化.从教师引导学生从勾股定理开始,教师可让学生探索三角形中线长的公式,再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三角形中线长的公式,在这个学习过程里学生能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变化、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 当学生能够从勾股定理中拓展出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将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系统形成的脉络.数学教师应用HPM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从数学史的角度给学生布置习题,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演变的过程中能初步形成数学知识系统,这是他们完善数学知识系统的基础.结合实践,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系统当教师从HPM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系统的脉络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识系统地总结数学知识,学生在总结数学知识以后,将能从HPM的角度看到数学知识系统的形成,这个数学知识系统将成为学生深入地学习与之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在让学生以HPM的角度纵向地了解到勾股定理以后,引导学生系统地总结勾股定理的描述,有一名学生的描述如表1:表1为学生总结的勾股定理的知识系统,学生完整地总结出这个知识系统以后,就可以应用这套知识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拓展出新的数学系统.以学生学习勾股定理为例子,教师以HPM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就能够以该知识为基础,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数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性的性质以及判定、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知识,从而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将能层次分明、联系紧密,学生如果能熟知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以后就可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次研究以勾股定理的教学案例为参考,说明了HPM视角的教学设计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应用HPM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变化、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实则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某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后,能够让学生由这个数学知识为核心自主地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培养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习趣、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人文核心素养数学教案高中
人文核心素养数学教案高中
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文的关系,理解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观念,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
我们将通过学习数学的美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优雅,理解数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有关数学美学的知识,引发学生对数学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分析:通过展示一些数学中的美学定理和公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韵味。
3. 实践:设计一些与数学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思考数学美学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5. 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索数学与人文的更多联系,开拓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学美学的理解和认识程度;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报告,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认识到数学与人文的紧密联系,理解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成为具有人文核心素养的数学家。
HPM视角下的开平方教学设计
,
Ⅳ
G
D
E
面积等于它的两倍 的正方形? 且新正方形的边
长为多少?
D
A
B
}、
图4
A
口
图1
教师让学生继续探究有无更简单的方法, 以 图4 中正方形 BEHD为启示: 画一个正方形 再 B D, 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 将所得 的4 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 就得到一个面积为
上述这些数都是完全平方数, 做起来非常容
易.
例 2 求2 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考察 2 的算术平方根 、 的算法 历史, / / 2 我们
可以发现, 最早 出现在四千年前 的古巴比伦泥版
( 收藏于美国的耶鲁大学, 编号78)上面记载 29, 有 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 的近似值. 古代美索
两倍. 然后教师明示: 要作出面积为原面积两倍
的正方形, 只要能作 出原正方形的对角线, 即新 正方形的边长.
.
画上 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 比赛, 这块正方形画布
边长应取多少?
因为 5 = 2 , 以这个正方形 画框的边长 5所
应取 5 分米. 问题 2 如 图 1 正方形 B : , D的边长为 1 , 请 问它的面积是多少?问怎样 画出或得到一个
到此教师给出:
~
问题 2 出自公元前 4 世纪柏拉图著作 Meo n,
图5
维普资讯
20 年第 l 08 期
数 学数 学
i毒 一3
算术平方根 的定义: 一般地, 如果一个正数 的平方等于a 即 。 , 么这个正数z 叫 , =a 那 就
多数学 问题. 对于问题 2 学生可能很快想到图2 的方法.
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
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摘要:本文通过某学校初中数学课时教案进行文本研究及实地考察,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依据,探讨人类学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文化问题及文化意义。
而它对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人类学;初中数学;课时教案;文化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材并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造。
教师要想让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教学经验教师也必须备好教案。
一、文化事实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
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
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封面设计(图案设计)时,边衬的宽度与内(外)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
(2)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
(设未知并列方程)(3)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字型,“#”字型等)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①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
(9∶7)②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合作交流:(27-18x)(21-14x)=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
(2)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1)(27-18)(21-14x)=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2)方程的取舍(舍负取正,舍大取小)。
教法、学法: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1.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2.自主探究(5分钟)。
(1)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
(2)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5分钟)。
(1)整理方程;(2)解方程(公式法);(3)根的取舍(舍大取小)。
4.后教(5分钟):(1)彩色边占封面的1/4,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
(2)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
教学人类学视角下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探究
教学人类学视角下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探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教学人类学概述 (3)三、中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4)四、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5)五、教学人类学视角下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 (7)1. 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人文价值体现 (8)2. 教学人类学在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9)3. 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人类学思考与实践探索 (10)六、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12)1.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要求 (13)2.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15)3.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实践案例 (16)七、信息化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17)1. 中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案例分享 (19)2. 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评估方法与指标 (19)3. 实践效果分析与反思总结 (21)八、结论与展望 (22)1. 研究结论总结 (23)2. 研究不足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4)一、内容描述引言:介绍教学人类学的基本理念,阐述其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点,以及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性。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从教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人类学视角下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结合教学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探讨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等方面。
信息化教学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信息化教学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案例,从教学人类学视角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启示。
展望与反思:针对当前研究,提出对未来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展望,并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小学数学思政课教案 数学中的国际视野
小学数学思政课教案数学中的国际视野【教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思政课教案-数学中的国际视野教学目标:1.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课笔记、教学课件、学生书籍、名人事例2. 学生准备:教材、学习用品教学活动: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名人及其数学成就,并鼓励学生表达对这些成就的赞赏。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数学中的国际视野,即学习不同地区数学的概况和特色。
2. 解释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代中国的算筹等。
3. 分享一些国际数学竞赛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竞赛的兴趣。
三、案例展示(20分钟)选择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数学问题或问题解决方法,向学生展示其解决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思维方式。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学成就,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组内成员共同讨论该国家或地区数学的特色、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五、个人思考(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个人的探究和思考。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六、总结(10分钟)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数学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相关活动,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渠道。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型的数学研究项目,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价他们对国内外数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小型研究项目进行评价,包括思路的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的清晰度等。
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国际数学竞赛的书籍或资料,了解国际数学竞赛的历史和发展。
高中数学视野问题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视野问题总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学中的视野问题是指能通过图像、图表等形式展示的问题;
2. 掌握视野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授数学中的视野问题,包括线性视野问题、平面视野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视野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解决实际视野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道图像题引起学生对视野问题的兴趣;
2. 学习:讲解视野问题的定义,要求学生认真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视野问题练习,引导他们通过图像解决问题;
4. 总结: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引导他们总结经验;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视野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视野问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写出解题步骤。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视野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图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发现学生在应用解题方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训练。
高中数学视野问题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视野问题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解决数学视野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视野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解决数学视野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视野问题。
教学内容:
1.数学视野问题的概念;
2.解决数学视野问题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重点:
1.数学视野问题的定义和特点;
2.解决数学视野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视野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例题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数学视野问题的概念;
2.讲解:讲解数学视野问题的定义、特点和解决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题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学视野问题的解决过程;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课外书籍或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数学视野问题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数学视野问题的理解程度;
2.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听取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反馈意见;
2.教师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模板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数学中的数学人类学学
数学中的数学人类学学1. 引言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学科,它不仅关注数字和算法,更关注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而数学人类学则是将数学与人类行为和文化相结合,研究数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数学中的数学人类学学,旨在展示数学的人文关怀和多样性。
2. 数学的多样性数学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学发展历史和特色。
以古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其建造涉及到高级几何学知识,如三角形的计算和平行线的构造。
这显示了古埃及人对几何学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人类学学探究数学如何与不同文化相交融,揭示数学背后的文化意义。
3. 数学的社会应用数学不仅仅是解决抽象问题的工具,它在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举个例子,金融领域的数学建模和风险管理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
借助数学人类学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探究金融数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决策和社会运行,而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本身的技术细节。
4. 数学的文化传承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几何学的重视。
通过数学人类学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对数学的传承和演变,并探讨这种传承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5. 数学的教育哲学数学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数学人类学学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数学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6. 数学的性别平等数学领域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这也是数学人类学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探究数学领域内的性别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女性在数学领域中的地位和机会,并寻找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的途径。
7. 结论数学人类学学作为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数学的本质和社会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数学与人类文化、社会和教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者:***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15期【教材分析】“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模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段目标:“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通过学段目标不难看出,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分米和毫米,并能学会灵活转换单位,根据测量物实际状况选择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才能展开。
二年级小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将经验融入其中;二年级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生活经验尚处于初步积累阶段,会对新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作描述、列举等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分米”和“毫米”,认识1分米和1毫米的含义。
用手指和实物比量1分米和1毫米,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在动手描述、实物比量等活动中,对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形成初步感知;学会用线段近似长、物体等表示分米、毫米的技能,锻炼学生估算较短物体长度的能力,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进一步积累操作经验,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3.在经历估计、比画、测量等活动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体验分米、毫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适宜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分米、毫米描述并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长方形卡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唤醒经验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长度单位吗?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你能用手来比画一下吗?学生动手比量,教师出示1米、1厘米长的彩色卡纸,并张贴在黑板上。
高中人文数学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人文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课题:探索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与意义。
2. 发现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与共通之处。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与共通之处。
难点:如何运用数学去解读人文现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与人文学科教师合作准备相关案例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数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人文的联系。
二、探究(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数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3. 教师展示一些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去解读人文现象。
三、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关键点,强调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2. 学生针对今天的启发讨论,总结出自己对数学与人文的认识。
四、拓展(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人文现象,尝试用数学方法进行解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与人文结合,探究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更广泛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根据今天的讨论与思考,完成一篇小结,总结数学与人文的联系与共通之处。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数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数学的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数学在人文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Note: 以上是一个完整的高中人文数学教学设计范例,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
探索数学世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教案
探索数学世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教案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晦涩的学科,往往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枯燥。
然而,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本教案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思考和探索,以帮助其建立牢固的数学基础。
二、教案目标1. 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4.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三、教案内容1. 活动一:数学游戏- 目的: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其注意力和观察力。
- 内容:选择一款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内容的数学游戏,例如数独、数学消消乐等。
在游戏中设置一些数学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继续游戏,以提高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活动二:数学实验- 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和规律,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 内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实验,例如用量杯演示分数加减法、利用积木模型解决几何问题等。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总结规律,以培养其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活动三:数学探究- 目的:通过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内容:提供一系列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分组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思路交流和解题讨论,引导他们通过试错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最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解决思路,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四、教案步骤1. 引入:介绍本次探索数学世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活动展开:- 进行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 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学生》第二课时教案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学生》第二课时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研究和掌握有关人类的信息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定义和人类之间的差异。
2. 讨论:与学生分享各种不同的人类学生的照片,并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
3. 统计学概念: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
4. 统计数据收集: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活动,让他们收集关于班级中学生的一些信息。
5. 数据呈现: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柱状图和饼图来呈现统计数据。
6. 数据分析:帮助学生读懂和分析呈现出来的统计数据,例如比较不同学生特点的频率。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幅插图,让他们思考并发表意见,定义什么是“人类”。
-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之间的差异,例如不同的肤色、发型和衣着。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是否代表着不同的人类学生。
2. 讨论(10分钟):- 分享不同人类学生的照片,如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爱好的学生。
- 让学生描述每个学生的特点,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等。
3. 统计学概念(5分钟):- 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
- 解释为什么统计学对了解人类特点和学生群体很重要。
4. 统计数据收集(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收集关于班级中学生的信息,例如年龄、性别和爱好。
- 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例如调查表或问卷调查。
5. 数据呈现(15分钟):-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柱状图和饼图来呈现他们收集的数据。
- 强调如何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来清晰和准确地表达数据。
6. 数据分析(10分钟):- 帮助学生读懂和分析呈现的统计数据。
-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学生特点的频率,例如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分布等。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入、讨论以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人类的信息和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高中数学视野问题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视野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视野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几何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和绘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构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视野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几何关系。
- 能够根据视野问题条件,绘制图形并找出关键点。
2. 教学难点:- 复杂视野问题中图形的构建和空间关系的理解。
- 在解决视野问题时,如何运用几何定理和性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如透明塑料板、直尺、圆规等)。
- 几何图形的模板或示例图。
- 学生练习题和答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视野问题实例,如城市建筑、户外探险等。
2. 提问: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它们与数学有何关联?3. 引出视野问题的概念,介绍视野问题的特点。
(二)新授课程1. 基本概念:- 介绍视野问题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 讲解视野问题的常见类型和解决方法。
2. 实例分析:- 展示几个简单的视野问题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
- 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展示解题过程。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复杂的视野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
-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讨论和总结。
(三)巩固练习1. 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视野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视野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视野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
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以两篇数学课时教案为例
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以两篇数学课时教案为例彭松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本文通过某学校初中数学课时教案进行文本研究及实地考察,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依据,探讨人类学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文化问题及文化意义.而它对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起一定作用.
【总页数】3页(P168-170)
【作者】彭松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小金茂峰学校,广东惠州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论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思路——以轨迹方程的教案设计为例 [J], 李明才
2.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为例 [J], 成聪聪
3.设计幼儿园集体数学活动教案的策略——以一个数学活动案例设计为例 [J], 周利文
4.体育课"课时计划"中运动负荷表述问题的剖析
——以第八届全国观摩课教案为例 [J], 吕祥文
5.如何依据数学大概念开展"单元—课时"教学
——以《函数的性质》单元及其第一课时为例 [J], 夏繁军;姚晖;章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例谈人文视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例谈人文视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象李镇西教授所要求的“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把教书转换到教人,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要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人道。
毫无疑问,数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且,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是一个个带着不同经历,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个体,所以,我们倡导的应该是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基础,以人文为指向的教育。
下面,我撷取教研笔记中的几个片段,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几个小细节,为上面的话提供一些实例注解。
“你得注意公平哦!”课上,学生正在小组合作,借助不同钟面上时针与分针间的夹角,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很多,当然,有便捷的,也有笨拙的、繁琐的,还有存在着错误的。
有一个小组用直尺测量时针、分针两个针尖间的距离,得出结论:距离长的角就大。
显然,这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时针、分针的长度是一定的,在钟面上可以,但是,如果换到其他地方,就会产生错误,这是因为角的边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长度。
要不要纠正?怎么纠正?二年级学生初次认识角,还无法(此时也无须)准确把握角的边的性质,轻易而草率地否定更会伤害学生敢于表达意见的热情。
我微笑着表扬了她们肯动脑筋,然后,用尺在两个钟面上分别比划了时针、分针的距离,学生马上就发现,尺摆放的位置不一样,就会出现与刚才的表述相反的情况。
他们悟出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激动地修正了开始的表述。
我又微笑着补充了一句:“用这种方法量的时候,你可得注意公平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理性精神、公理化思想方法、严谨求实求真创新的作风,表现了人类勇于认识世界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高中数学新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提出了在适当的内容中学习“数学文化”的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
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联系系统。
开放性是指联系不仅指向数学内部,更指向数学以外的领域.数学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扮演着沟通文理、兼容并蓄、弥合文化裂痕的文化使者;同时数学内部及其外部的联系过程中,其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数学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人类观念之间的关联,数学知识、方法、技术等在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联系的动态性是指在强调他是随着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特征,随着数学的严谨性和形式化水平的提高,数学与外部的联系日益丰富。
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不仅为自然界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数学充满着理性精神与创新精神。
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数学的自身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
其中每一种价值都体现了数学三个层次的应用,即(1)数学知识、理论的应用;(2)数学方法、技术的应用;(3)数学思想、精神的应用,同时每一种价值有机融合构成了整体的数学文化价值。
3.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1.重视与数学现实的联系数学现实是指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概念,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在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其较好的实施途径。
初中数学:人文化的数学教学(2021年浙教版)
实现问题与实际的统一一、主题与背景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21世纪初应运诞生了!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不断更新。
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上完义务教学课本初二数学《方差》这节课后我上了一节习题课,其中有一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开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片断下表是小明、小红和小强在三次考试中的数学成绩,请你说说三个同学中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问题一提出,各小组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争先发言。
生(好多学生):先算出方差,再比较方差的大小,方差越小稳定性越好。
师:这个题目我们要的是稳定性呢还是什么问题?生:不是稳定性,而是比较哪个好。
师:对啊,那我们该怎么考虑这个问题呢?要我们说的是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这一定要从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稳定性出发吗?此时教室里更加热闹了,每个小组的讨论也更加激烈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生1:我们认为是小明。
因为从表面上看,小明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他考的分数最高生2:我们认为小强的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
生3:小红成绩好,她的成绩比较平稳,不像其他两人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
生4:小强好,他第一次临场发挥最好,考了96分,是所有分数中的最高分。
生5:(振振有词地):小明好。
虽然第一次他考得最差,但第三次他考得最好。
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
生6:我们认为小强好。
因为他前两次都考得很好,第三次可能是考试失误。
生7:小明好。
因为他第三次考得好,说明他现在是最好。
(注意:他用了“现在是”这个词。
)师: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标准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高中数学】“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1.问题的提出它是人类严谨求实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文化真理的重要方式。
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学习“数学文化”的要求,并设置了“数学史选课”等专题。
通过高中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数学创新动力的理解,受优秀文化的影响,理解数学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联系系统。
开放性意味着这种联系不仅指向数学的内部,而且指向数学之外的领域。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纽带,扮演着沟通艺术和科学、拥抱和弥合文化鸿沟的文化使者;同时,在数学的内外联系过程中,其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数学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人类思想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和技术在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联系的动态性意味着,随着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它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特征。
随着数学严谨性和形式化水平的提高,数学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丰富。
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不仅为自然界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数学充满着理性精神与创新精神。
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数学的自身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
其中每一种价值都体现了数学三个层次的应用,即(1)数学知识、理论的应用;(2)数学方法、技术的应用;(3)数学思想、精神的应用,同时每一种价值有机融合构成了整体的数学文化价值。
3.数学文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1.重视与数学现实的联系数学现实是指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概念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这一点在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是更好的实施方式。
这种情况的新颖性和规律性要求教师和学生始终关注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并将新问题和新现象融入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野下的数学课时教案
摘要:本文通过某学校初中数学课时教案进行文本研究及实地考察,结合文化学的理论依据,探讨人类学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文化问题及文化意义。
而它对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空间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人类学;初中数学;课时教案;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68-03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教材并进行教学,对教材中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造。
教师要想让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有教学经验教师也必须备好教案。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
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
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封面设计(图案设计)时,边衬的宽度与内(外)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
(2)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
(设未知并列方程)(3)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字型,“#”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①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
(9∶7)②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合作交流:
(27-18x)(21-14x)=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
(2)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1)(27-18)(21-14x)=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2)方程的取舍(舍负取正,舍大取小)。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
2.自主探究(5分钟)。
(1)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
(2)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5分钟)。
(1)整理方程;(2)解方程(公式法);(3)根的取舍(舍大取小)。
4.后教(5分钟):(1)彩色边占封面的1/4,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
(2)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
(3)取舍根时,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3分钟):图形设计(问题)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学习了一次函数。
因此,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
a.
.o
3.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探究活动一
1.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自主探究(第66页)。
3.指名汇报。
4.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三)合作探究(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找对称点;
2.连线;
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第68页第3、4题。
(五)引导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2.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
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
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共同特点
1.它们都有教学目的。
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
它们
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
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①。
“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
从人类学角度说,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使教学活动充满爱。
对课堂来说,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因此,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不同特点
1.数学文化渗透。
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数学文化属性。
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
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
本,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然而,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
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
“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
“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
“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
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
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
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要学会,要会学,要乐学。
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
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其文化被获得
进步。
(二)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是课堂教学理论。
理论指导教师实践,因此,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
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
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
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
(1)教案需要文化情感。
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
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人就有各种需求,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
因此,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
(2)教案需要文化反思。
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
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
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
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
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注释:
①洋思学校,是江苏省的名校,也是全国的知我校之一,而其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