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8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8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
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记得当时在网上订购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现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们的方向,而且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爱和自由》读后感2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
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
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
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
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
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
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篇1每每读完《爱和自由》的各个章节,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爱和自由”仿佛是一个灵魂向导,贯穿于整个蒙氏教育体系。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10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集合10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四年前就看过孙老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化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逝了。
曾经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见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老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每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剧烈的无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苦痛。
始终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己似乎已经尽全力了,但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苦痛呢!直到我听到了孙老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与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老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特殊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应一个适合进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始终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方法站在公平的角度去观看孩子,更没方法观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行能给孩子供应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头埋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熬煎人啊。
这或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假如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预备,儿童会自己汲取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始终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认真观看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由,沉醉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公平的身份跟孩子沟通,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安静,嬉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心情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美好的“人类的进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
孙瑞雪《爱和⾃由》的读后感(通⽤17篇)孙瑞雪《爱和⾃由》的读后感1读完《爱和⾃由》这本书,内⼼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童拥有⼀种积极的精神⽣活。
我们不能再⽆视⼉童的⼼理和发展,⽽且必须从⼀开始就去帮助⼉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童,因为这⼀任务属于⾃然之神,⽽是在于观察⼉童⼼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段,因为这种⼿段单靠⼉童⾃⼰是办不到的。
爱是⼟壤、是根基。
《爱和⾃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成长的机会,并让孩⼦感知到你的爱,为孩⼦的发展和每⼀个⽣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何尝不是相互的呢,⼉童⾝上也具有爱的能量,⼉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也是⼉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上得到⾃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童来说,成⼈是令⼈尊敬的。
园长⼀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部分的⿇⽊,⼉童也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机和活⼒,是的,更好的⽣活,感受爱的⽓息!《爱和⾃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在⾃由上,这个⾃由的含义很深很⼴,我对⾃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的⾃我教育,其实在孩⼦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种这种能⼒不是⼀从与⽗母的指导,⽽是⾃动⾃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我教育更加重要,在⽇常⽣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我教育就会使孩⼦的⼼理感觉更加完善,进⽽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为⼀名幼⼉园⽼师,务必要以“爱和⾃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使之与⾃⼰的灵魂相融。
孙瑞雪《爱和⾃由》的读后感2今年是我⾛进“爱和⾃由”教育的第三年。
三年后重读《爱和⾃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不⼀样的感受。
三年前的我,刚从⼤学出来参加⼯作,那时候,对于“教育”两个字包含的含义,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当⼀个孩⼦们都喜欢的⽼师,坚决不打不骂。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6篇
《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6篇《爱和自由》范文1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
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开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受,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费事,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犯了孩子开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老师最担忧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惹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
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需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安康成长的孩子。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
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
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
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
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
《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十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爱就给他自由对孩子的爱好像是与身俱来的。
就像虎毒不食子一样,这是种动物的天性。
我们都会尽可能的去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好”。
而恰恰是同样的初心,却是展现出了各式各样的爱。
孙女士是在大陆推广蒙特梭利的第一人,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和学习蒙氏教育的很好的启蒙教材,给读者展现了一个蒙式理念下爱的世界。
蒙式教育的核心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这是我的归纳,但凡归纳简化概念都会有些偏颇。
不得不明确下自由的概念,有必要引用下书中的定义,“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不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
”作为传统的教育或者说是大部分人的传统理念,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听话是天经地义的,甚至一辈子都应该是自己的孩子。
但往往忘了一点,孩子也是一个人,虽然有一段需要帮助扶持的时间,但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完整的人。
听话绝对不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理念甚至是枷锁。
对于这种与传统格格不入的理念,往往会招人诟病,比如最多的应该会说,孩子自由了岂不是要无法无天了。
曾经看过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天才婴儿》就是讲无法无天的一群婴儿。
但是这部电影其它的剧情我都没什么印象了,有一点非常难忘,就是婴儿有婴儿自己的语言,等他开始说人话了,就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思路,都是人,为什么成人就觉得一定比小孩更聪明呢。
父母束缚小孩自由的逻辑是,你什么都不懂,就应该听我的。
但其实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的增加,我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同时也是套上了越来越多的枷锁,我们是在一个领域里面,用我们的创造力在换知识。
而对于孩子而言,虽然认知世界才刚刚开始,但这个时候创造力一定是最强大的。
如果我们一味的填塞我们认为重要的正确的“知识”,无异于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也许他本来的“语言”,或者说智慧,远超过我们成人。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相信在孩子上更能开发出更多的亮点。
人类从来都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新才是人类生存的动力源。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6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6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
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不会一直这么爱我的?为这些傻问题去自我纠结或纠结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
”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
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
”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
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
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
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
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
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
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爱和自由》是由孙瑞雪创作的幼儿教育图书,该书主要讲述了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爱和自由》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爱和自由》读后感一“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
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成长的基本条件。
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摘自孙瑞雪《爱和自由》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
《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5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5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5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
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
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
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0篇)《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
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不会一直这么爱我的?为这些傻问题去自我纠结或纠结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话说:“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
”我会把他气得不知所措,而被气走的他,最终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来哄我。
他问我:“告诉我怎么做你才会开心呢?”而现实状况是“有时真不知该怎么办好,不照你说的做不对,照你说的做还是不对。
”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一直持续了近两年,当然纠结的问题不再是具体的字面上讨论的爱与不爱,是衍化到生活中爱的行动多和寡,爱的觉悟高与低。
过去,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无形中对身边亲密的人施加过太多压力和不愉快,在此说声抱歉。
后来,意识到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曾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气不佳。
直到现在,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隐约从这本书中找到可能导致以上情形的原因。
小时候,2-5岁间我是在外婆那养,后面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导致既便是成年后的自己,也会有缺少爱、安全感相对匮乏的感觉。
所以在恋爱期间以及婚姻的头两年,我就像一个“老孩子”,在丈夫这里弥补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
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状态发展的很好,面对过去我的无理取闹,他都无条件的顺从,回馈地是满满的爱和包容。
作者的观点是,一个人会因意识上的问题造成一生的不幸。
如果女孩在童年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赞,长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较失败,原因是她会依恋一个男性,是依恋不是爱,她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人的肯定,没完没了的纠缠爱和不爱她的问题,此时她需要的不是爱,还没有上升到爱,而仅仅是一个肯定。
我想说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时的某些特殊经历,是会对成年后的自己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如果幸运地有机会得到释放或弥补还好,如果一直压抑着得不到释放,是会影响一生的幸福感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6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6篇《爱和自由》读后感6篇1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
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
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
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
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
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
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
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
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6篇2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比对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儿童的智力达到良好的发展呢?孙瑞雪老师在这一章告诉我们: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
读《爱和自由》有感9篇
读《爱和自由》有感读《爱和自由》有感9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爱和自由》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爱和自由》有感1不少人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胡思乱想既是孩子有个性,实在是个误解,《爱和自由》强调的是个性与创造力。
何为个性?说到根本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所以心理学界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作为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清楚,你孩子的生命高贵就高贵在与其他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相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
看看下面两个实例:实例一:孩子在玩玩具火车,没有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家长立即过去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实例二: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教育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
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成人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
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岁以前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2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
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
”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
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需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
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
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
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和自由读后感【第1篇】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
曾經工作的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
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發展的環境。
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造物主”。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這也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
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
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
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
”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愛孩子的。
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
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
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
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來的痛苦。
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續。
随着自己和寶貝在愛如是一天天的學習,我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我們開始定規則,開始分享情緒,開始平等的對我們的沖突發表意見,孩子知道媽媽不會再那麽情緒化,對媽媽的愛有一種笃定感。
我也越來越明白“愛你如是,非我所願”這八個字的意義。
書還是那本書,看書的人和看書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這是一本需要反複閱讀反複感受的書,相信随着自己的成長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第2篇】愛,是什麽?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秘密。
父母對于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确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内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麽?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确切答案的。
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于恐懼、免于奴役、免于傷害和滿足自身欲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适和諧的心理狀态。
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爲。
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
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爲這個尺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托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
孩子背負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
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書中說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标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
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爲你給他什麽他就會接受什麽。
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爲“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說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隻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
我認爲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态,讓自己慢慢的去适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
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麽恐惶,俗話說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
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
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麽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麽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隻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内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爲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第3篇】愛是什麽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謵菏拢灰圆涣x爲樂,隻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
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能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麽,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爲我愛你們。
”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小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
”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愛和自由》,作爲後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隻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
,我認爲我們應該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哂玫浆F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适當放手給他們自由,隻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隻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
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 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應該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該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
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态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锢的話,我們隻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内。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
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第4篇】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那愛到底是什麽?“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隻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書中是這樣定義“愛”的。
受此啓迪,我感覺:愛是尊重,愛是珍視尊嚴。
這本書以愛和自由爲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
作者用各種事例诠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
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
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
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
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