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我的于勒叔叔》(一)明确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
(投影仪打出)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孟子》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u2)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沁园春雪》【教学设想】《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
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
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1.写景抒情。
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篇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下面是分享的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3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阅读。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优美诗句,培养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领会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教具:录音机教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1、做《导与练》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第一单元:学会感恩1.1 教学内容- 课文《感恩父母》- 课文《思源篇》- 课文《莲的家》- 课文《背影》1.2 教学方法-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讨论;- 写作与表达:学生写作感恩的话语、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等。
2. 第二单元:了解历史2.1 教学内容- 课文《北漂一族》- 课文《穿越之旅》- 课文《战国骏马》2.2 教学方法-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历史知识;- 文献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细节,进行讨论;- 写作与表达:学生写作对历史事件的感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3. 第三单元:提升写作能力3.1 教学内容- 课文《梁山伯与祝英台》- 课文《我的作文》- 课文《怀念父亲》3.2 教学方法-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范文,研究优秀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写作与批改:学生完成作文,进行相互批改和修改;- 表达与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对话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和反馈1. 定期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2. 评价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4. 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步。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供您参考。
详细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3. 讨论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
3. 讨论诗人对中国革命的热爱:让学生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赞美雪来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短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描述一幅雪景图。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写一篇短文,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描述一个历史人物。
第三章:《岳阳楼记》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九班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
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参考五篇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参考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蒹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自由、放声朗读。
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
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
生:茂盛的。
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B 、蒹葭苍——苍——再读。
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
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设计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正音正字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围绕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
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案内容1.《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3)练习: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2.《变色龙》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1.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鸟——诗人自己土地——祖国大地意象朴实第一节河流、风——抗争精神象征深远热爱祖国我爱这土地黎明——解放区至死不渝第二节常含泪水直抒胸臆深爱土地激情澎湃第二课时乡愁一、导语新课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
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1、背诵《乡愁》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时小时候(少年)邮票(小)——母子情深间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顺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别离序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借物抒情教学反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
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
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