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一生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萧红
人物生平
文学创作
早年经历
因病去世
少年萧红 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 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
1916年(民国五年),外祖父将萧红本名改为张廼莹。
呼兰县龙王庙小学旧址 1919年(民国八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 继母。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 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 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文学特点
语言特点
文体特征
思想特质
《商市街》初版封面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 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 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 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 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 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 —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 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 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 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才女萧红的短暂一生和她的经典作品
才女萧红的短暂一生和她的经典作品
萧红(1911年-1942年),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都是唯一的。
一、命运多舛的一生
1916年,外祖父将萧红学名改为张廼莹。1919年,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1927年,萧红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初中毕业,萧红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萧红生平
萧红
萧红的生平或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意象来概括:一个总是艰难、笨拙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她到处流浪、漂游,并在一次次临产前被人或处于被人抛弃不顾的状态。
1911年5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年缺乏父母、祖母的爱,唯祖父爱之。
1927年,到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被家里许配给汪家少爷汪恩甲,但萧红爱恋表哥陆哲舜。
1930年,萧红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出走北京(随表哥、汪随后)。随后与汪恩甲同居。
1931年,与汪重返哈尔滨,住旅店、怀孕,被汪抛弃,被扣。
陆哲舜去北平念大学,萧红遂离家出走,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表哥早有家室,他俩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陆家、张家都拒绝寄生活费。北平天冷、米贵,陆哲舜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1931年1月寒假回家。
萧红被父亲软禁。假期结束前,她与家人周旋,假装同意与汪恩甲结婚,要置办嫁妆,得以去往哈尔滨,随即再次抵达北平。待汪恩甲追往北平时,萧红已囊中羞涩,只得跟他回呼兰。家人将她安置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庄园,严密监视。直到10月初,她才伺机跑掉。
亲戚家不愿去,在姑母(陆哲舜之母)家又吃了闭门羹,她衣衫单薄,身无分文,暂时落脚同学家,也曾流落街头,险些冻馁而死。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1931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到1932年5月,他们在旅馆赊欠的食宿费已达四百多元(一说六百多元),汪恩甲回家取钱还债,这一走却从此失踪。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是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穷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张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其作品有: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
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
5句话概括萧红的一生
5句话概括萧红的一生
萧红是20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其真实、生动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她的一生经历了家庭困境、革命斗争和个人挣扎,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
她的作品揭示了农村妇女的艰辛生活和社会不公,具有浓厚的社会关怀和女性意识。
萧红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打动了无数读者。她的文学成就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红简介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31岁
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
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
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
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
才女萧红的生平经历
才女萧红的生平经历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生平经历: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萧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人物生平 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
萧红生平及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宇慧)简历与书目: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著作书目:《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关于萧红的故事
关于萧红的故事
萧红,原名萧军,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其散文和小说作
品而闻名于世。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深受读者喜爱。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
自己的文学梦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萧红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她的父亲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经常给她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
这对她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的熏陶下,萧红从小
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
青年时期的萧红饱受生活的磨难,她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
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她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文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她写下了许多感人
至深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深受读者喜爱。
萧红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她的散文
《呐喊》、《生死场》等作品,都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
的深刻洞察。她的小说《生死场》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除了文学创作,萧红还积极参与了社会活动,她关心民生、热爱祖国,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祝福。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萧红的一生是坎坷而不平凡的,她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而感人的画卷。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深受读者喜爱。她的一生是文学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文字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民国才女萧红的生平简介
民国才女萧红的生平简介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为张秀环,后其外祖父为其改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萧红被誉为是“30年代文学洛神”。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才女萧红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萧红的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着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1]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
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一、人物生平
(1)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破裂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 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 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 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 矛盾就变得尖锐。两人的感情纠葛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 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 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 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 艺》上。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 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 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 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 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 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 《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 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 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 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 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 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 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 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 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 困苦。
故居纪念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
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纪念馆成立于 1986年6月11日(端阳节萧红75诞辰之时),于 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 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 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 筑风格古朴庄重,色调以灰色为主,与萧红 故居协调辉映。隶属于呼兰县文化局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 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 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 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 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 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 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 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 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 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 《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 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 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 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 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 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 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创作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 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 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 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 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 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 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红
(1911-1942)
作者介绍
萧红故居
画忆萧红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 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 先死,不甘,不甘。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萧红遗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ai)莹,中国近现代 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 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 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 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 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 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 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 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 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 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 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 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 譬如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 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 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 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我能够想象, 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 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 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 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 已是极限了。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 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 和社会的深刻而复杂理解。她把“人类的 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 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 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 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 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 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 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 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 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 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 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 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 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名家点评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 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 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 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 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 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 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 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