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一生
萧红生平
萧红萧红的生平或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意象来概括:一个总是艰难、笨拙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
她到处流浪、漂游,并在一次次临产前被人或处于被人抛弃不顾的状态。
1911年5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年缺乏父母、祖母的爱,唯祖父爱之。
1927年,到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
被家里许配给汪家少爷汪恩甲,但萧红爱恋表哥陆哲舜。
1930年,萧红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出走北京(随表哥、汪随后)。
随后与汪恩甲同居。
1931年,与汪重返哈尔滨,住旅店、怀孕,被汪抛弃,被扣。
陆哲舜去北平念大学,萧红遂离家出走,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
表哥早有家室,他俩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陆家、张家都拒绝寄生活费。
北平天冷、米贵,陆哲舜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1931年1月寒假回家。
萧红被父亲软禁。
假期结束前,她与家人周旋,假装同意与汪恩甲结婚,要置办嫁妆,得以去往哈尔滨,随即再次抵达北平。
待汪恩甲追往北平时,萧红已囊中羞涩,只得跟他回呼兰。
家人将她安置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庄园,严密监视。
直到10月初,她才伺机跑掉。
亲戚家不愿去,在姑母(陆哲舜之母)家又吃了闭门羹,她衣衫单薄,身无分文,暂时落脚同学家,也曾流落街头,险些冻馁而死。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
1931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到1932年5月,他们在旅馆赊欠的食宿费已达四百多元(一说六百多元),汪恩甲回家取钱还债,这一走却从此失踪。
已有五个多月身孕的萧红陷入绝境,上天入地俱无门。
旅馆老板将她赶到储藏室,时时催逼,她曾经要过饭。
7月上旬,听说旅馆老板已经找好妓院,要卖她抵债,萧红急中生智,投书《国际协报》求助。
1932年7月,向《国际协报》副刊求助,结识萧军。
1932年8月,萧红产子,弃婴医院。
而后与萧军同居,生活艰苦,列巴加盐。
中小幼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萧红的故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一生飘零,一生颠沛萧红和张爱玲,同列“民国四大才女”,号称民国最有才华的两大女作家。
萧红一生,命运坎坷,逃婚、被家族开除族籍、被男人遗弃、两次怀着前一个男人的孩子跟了后一个男人,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夭折,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一身才学还没尽数施展,就因庸医误诊而凄凉死去。
然而导演许鞍华说:“40年前我觉得萧红经历很惨,那么早就死了,男人对她都不好,有很多故事可讲。
现在再细细读她的生平,却能感觉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她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却也留下了近百万字力透纸背的作品。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乱世中芸芸众生,都在悲凉中麻木沉沦,而只有这个弱女子,活出了自己的倔强。
(二)“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萧红,原名张廼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旧时代的秩序正在崩溃,但张家大院内,依然死气沉沉。
家里的大人们,大都仍是封建家长式的专横冷酷。
小时候的萧红,有点调皮捣蛋,为了惩治她,祖母曾用大针狠扎萧红的手指,痛得她哇哇大叫。
她把家中好吃的偷出去给穷人孩子吃,被母亲发现,拿着大铁叉追打她的腿,吓得她爬到树上不敢下来。
她的父亲张廷举,更是性格乖戾、贪婪无情。
萧红回忆说:“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
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九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的性情更是大变,“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父亲新娶进门的后妈,倒是对萧红很客气,不打她,只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她。
她们的关系冷淡疏远,就像是陌生人一样。
唯有祖父,“眼睛永远是笑盈盈的”,给予了萧红仅有的爱和温暖。
他们一起在后花园中玩耍,栽花、拔草、摘黄瓜。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给他头上戴花。
祖父脾气好,从来不生气,还经常讲笑话逗小萧红开心,常让萧红笑得直不起腰来。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叫什么萧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是“30年代文学洛神”。
那萧红是原名还是笔名?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萧红的原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的生平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封建地主大家庭,萧红自幼便没有了母亲。
萧红有着新时代女性勇敢斗争的品质。
1925年,只有十四岁的萧红便在呼兰县第一次参与学生活动,在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阻挠萧红继续接受教育,萧红被迫辍学在家,经过一年顽强的斗争,萧红再次取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萧红二十一岁那年,她结识了萧军。
翌年,她便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弃儿》。
萧红的才气得到了文学泰斗鲁迅的赏识,在1935年,鲁迅鼎力支持萧红发表长篇小说《生死场》,从此萧红在30年代的文坛上便有了一定的地位与影响力。
后来萧红在1936年到了日本,先后创作了散文《孤独的生活》与组诗《砂粒》等。
这是萧红最为高产的几年。
1940年,当时二十九岁的萧红与端木蕻良相识,随端木抵达香港生活,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与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不幸的是,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由于肺结核与气管扩张去世。
萧红为什么要改名萧红为何要改名为萧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甜蜜,虽然生活困顿,到处漂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萧红,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萧红悲剧命运的一些启示
恶、 抛弃等等。于是 , 在这样 的黑暗时代 , 萧红的悲剧命运如 同 宿命一般使她无法逃脱 。 这也许就是一个想要不被历史洪流完 全吞噬的人, 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
童年 的生 活对 一个 人 的 一生 起 着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 同在 如
一
才是她可以停靠的安全 的港湾呢? 这一次离开家萧红没有那么
切想 回家 , 可是家也被寻觅不到 。” 很幸运 , 这次离家出去买皮 球, 萧红被好心 的洋车夫送回了家。13 年 , 9 1 在受到新文化影
响逐 渐苏醒的 自我生命意识和萧红那渐渐苏醒的 冒险心理的
鼓舞下 , 二十岁的萧红 , 终于彻底地离开了家 , 去寻找她理想中 的“ 皮球” 了。离开了没有温暖而冷酷的家 , 萧红犹如一 只离开 了港湾的小船 , 开始了在无边而又莫测的大海中的漂泊 。哪里
也不在于她能养育后代 , 而在于她 自己的生命 , 这是女人崇高 而又充满危险的生命。 萧红便是这样一个追寻 自我生命价值的 女人。尽管这崇高的生命意识不是生来就有 的, 但在萧红的成 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 并最终使她走上 了在黑暗中寻找 自我生命
说天性。“ 离家不远 的时候 , 我的心非常光明 , 能够分辨方 向” ,
爱情——在任何时代无论是理想型还是现实型的女子 , 都
或多或少做过关于它 的梦。单纯、 富于想象 、 情感丰富的萧红 , 漂泊在风浪中是多么的急切寻找一个可 以避风的爱的港湾呀 ! 可在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天长地久爱情 的国度里 , 这个梦是多么 的渺茫而又危险。 因为真正的爱情产生的前提是在两个相互独
“ 了一会 , 过 不然 了 ! 我不 得 自走 了多远 , 是 实在 疲 劳 。 急 ‘ 只 我
价值的道路 , 同时, 也走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坎坷的道路。 当一
萧红的一生
编导语:作文网小编整理了女作家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更多关于女作家萧红的作文素材尽在巨人作文网。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萧红一生的介绍
萧红一生的介绍萧红一生的介绍萧红是上个世纪民国女作家,主要著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弃儿等。
她和鲁迅是同一个时代人,是抗战时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年出生,1942年病逝,年仅31岁,萧红的一生和那个时代一样,坎坷曲折凄凉。
萧红的一生伴随着几段恋情,然而始终都没有真正建立一个安定美好的家庭。
在黑龙江一个小镇封建家庭出生的她,13岁时就被许配给当地军绅的儿子汪殿甲。
然而萧红崇尚恋爱自由反抗封建礼教,她选择了反抗出逃到小城镇上,落难后不得以求助她的未婚夫。
未婚夫和她在小旅馆同居,当萧红怀孕后抛弃了她。
萧红没有收入来源欠下房钱,不得以又向当地报社求助。
这个时候她的第二任丈夫萧军出现了。
报社记者萧军救出了怀孕的萧红,萧军发现了萧红写作上的天赋,萧红也感激萧军的英雄救美,两人虽然积蓄不多,却开始了为期几年的夫妻生活。
这时期萧红萧军两人合作出版了散文集跋涉。
东北战乱,两人辗转到了上海,结识了鲁迅。
在鲁迅的指导下萧红的才气逐渐显露。
萧红出版了她的成名作小说生死场。
萧军事业上却不得志,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1936年萧红决定到日本留学。
不久鲁迅去世,萧红得知消息后立即从国外赶回来。
此时萧军已经有了外遇,两人最后分开。
萧红又遇到了她第三任丈夫端木良。
然而此时抗日战争时局混乱,萧红遇到端木良的时候竟然怀着萧军的骨肉。
虽然萧红在艰难的条件下再次生下孩子,身体却已经非常糟糕了。
1940年萧红到了香港生活。
在此期间她写下了遗作呼兰河传。
不久病逝。
萧红短暂而流离失所的一生就此落幕。
萧红名字的由来萧红为何要改名为萧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甜蜜,虽然生活困顿,到处漂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萧红,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后来萧红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等文坛大家的极力推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小说描述了中国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所发生的种种故事。
作者以带感情的笔调,描写农民,尤其女性的悲惨命运。
全文共有十七节。
该小说前半部分曾于1934年4月至6月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上连载。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生死场》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呼兰河传》是200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萧红。
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独特品格。
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令人魅惑。
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
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有关萧红的作文素材: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1935年,萧红以一部《生死场》,崛起于中国文坛。
鲁迅在小说的序言中称: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冲出狭小的空间,她开始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有关萧红的名言名句:世界那么广阔,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得这么狭小。
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主流常用素材:民国李清照:改造人类的愚昧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相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她是一个未受束缚的天才作家,她将生活内化为思想,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笔端。
考场运用:张爱玲是在滚滚红尘中生活相对安逸的,她的笔致妖娆阴冷,气局相对狭小尖锐;而萧红生活惨烈,笔致素朴天成,气局宏大崎岖,文学世界温暖深沉,纯粹执著,是一种紧贴大地、关于百姓生与死的大悲凉。
今天,这样纯粹的作家已经太少太少。
我们应摸着良心,问问自己:该坚持的时候,是否坚持了?有关萧红的创新抢分素材:倔强,直白尖锐的女权呼吁:萧红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生存环境和地位不满,总会借一些事物来表示她的批判,她曾写过,庙里的男雕像总是凶神恶煞,而女雕像却总是低眉顺目。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
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一生被四次抛弃的“民国才女”--萧红
一生被四次抛弃的“民国才女”--萧红女人一生最需要的是爱!她一生渴望爱,追逐爱,却被总爱的苦恼纠缠!萧红,这个被称为民国时期的李清照,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民国四大才女”,一生苍凉,是不幸中的最不幸者,她爱情的经历,似乎比其作品诱人。
童年的不幸福是一生不幸的开始!萧红本名张乃莹,父亲是呼兰县的名流,严厉又冷漠,母亲的早逝更让她远离了爱。
压抑与孤寂、自卑与敏感、忧郁与感伤伴随她的童年。
正当她编织着自己爱情梦时,父亲却把她许给一个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
汪恩甲虽说相貌堂堂还接受过新式教育,可他就象现在的“官二代”一样,一身纨绔之气,要命的是他还吸食鸦片。
天性反叛的萧红没有让步,经过绝食、生病的抗争,她为自己争取到北平上学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同样也改变了萧红的命运!在北平萧红谈恋爱了,对象是已有老婆的表哥陆振舜。
初恋不懂爱情,她就稀里糊涂地和表哥搅合在一起。
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永远不会过时,在他们身上的钱花完后,表哥迫于家中断绝经济来源的压力,把萧红丢下回了东北。
回到老家后,因有辱门庭,她被父亲幽禁乡下。
任何人也关不住率性而叛逆的她。
萧红很快逃了出来,因无依无靠,便投奔未婚夫汪恩甲。
汪家自然不能再接受这样的媳妇,可长着一双迷人大眼睛,野性中带着的文静的萧红让汪恩甲心动不已,俩人偷偷在哈尔滨的旅馆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很快她怀孕了。
可她的第二次不幸很快降临。
在他们身上钱花光后,还欠着旅馆一大笔住宿费时,汪恩甲悄悄地抛下了身怀六甲的萧红,飘然而去。
等待她的是:产后卖入下等妓院抵债。
“白马王子”把她从大水中救起萧红没向家庭低头,更不会向命运低头。
她向《国际协报》写信求助,还见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家“三郞”(萧军笔名)。
可出现在她面前的“三郎”却身穿一身蓝色粗布长衫,一条带着补丁的裤子,脚上一双裂了口子的破皮鞋,头发更是乱成一团。
这是曾经幻想过的西装革履的绅士“三郎”么?他见到的是一个落魄、气色苍白的孕妇,可她美丽忧伤的大眼睛却闪动着异样的光彩。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萧红,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里肯定浮现出那个清瘦的身影,伴着淡淡的忧伤。
她的一生就像一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又爱又恨,仿佛那些故事就在眼前。
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个地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听起来就像是个童话。
但是,童话的背后总有点苦涩,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没钱的日子像阴影一样跟着她,真是让人心疼。
小小的萧红,心里就埋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像是小苗儿向阳光努力生长。
长大后,她可真是个活泼的女孩儿,脑袋里总是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
可是,世俗的束缚让她喘不过气来。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决心走出去,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哎,那个年代的女人可不容易,特别是像她这样不甘于平庸的灵魂。
她跑到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可热闹了,像个大舞台,各种文化碰撞,灵感四溢。
可在那闪耀的灯光下,她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情感的纠葛、生活的琐碎,真是让人伤透了心。
她的作品开始慢慢被人注意,特别是那种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像是在心里扎了一根刺,让人痛却又想要再看一遍。
萧红的爱情生活真是复杂,一波三折。
她爱过几个男人,心里却总是放不下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每次她在喧嚣的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时,心里就像被撕扯一样,真是个矛盾的女孩儿。
那些年,她写下了不少作品,像是《生死场》就让人看得心碎。
你能想象吗?她把生活的苦与乐都写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跟读者说:“我也经历过这些,你并不孤单。
”作品中那种挣扎的情绪,简直像是在她心中燃烧的火焰,熊熊燃烧却又扑朔迷离。
萧红的性格也特有意思,豪放、洒脱,像极了那种敢爱敢恨的姑娘。
即便经历了很多挫折,她也没有轻言放弃。
她在流浪中找到了自我,渐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苦,但心中的梦却不能放。
那种精神力量,让人觉得她真的是个勇士。
她在不断的挣扎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声音,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她心灵的呐喊,让人感受到那份真实与共鸣。
后来萧红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身体的疲惫让她的灵魂似乎也变得沉重。
关于萧红一生的作文700字
关于萧红一生的作文700字在萧红快二十岁时,她选择了离家出走。
一直流浪到哈尔滨。
一次,她和她的弟弟在大街上偶遇,感觉就好像不是亲姐弟很生疏。
说了几句话,她们俩就分开了。
萧红坚决不回去。
在哈尔滨,她投靠了她的前夫:张恩平。
在哪里,她有了张恩平的孩子。
可是,在她一夜起来,张恩平不见了。
萧红因为在旅社住,欠下了六百多元。
当时的六百多元可是一笔巨资。
所以,萧红怀着身孕被赶到了地下的储物间。
就在不久,萧军来找到转交给她老斐让给她的书,也就是1932年7月黄昏萧军与萧红聊了很久。
萧军很多次想站起来走,却又坐下聊了很久。
第二次萧军又来了,他和萧红正式在一起。
萧红悄无声息的生下她与张恩平的孩子,在第二天她就把孩子送了人,她窝在床头写了《弃儿》着本书。
她与萧军住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萧红写道: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
萧军与鲁迅先生第七次信中,鲁迅邀他们到上海。
一次家庭聚会,胡风和梅志收到信晚了一天,没来得急,就直接去给萧红写信,信中写到:敌人是不足畏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
因此,就有时会使我感到寂寞,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为所能做的做好,而又常常有独战的悲哀。
萧红与萧军互不相欠,大家的生活也都平静下来,萧红也就常常写书来道出她的内心所想。
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是传奇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
十三四岁的孩子未必能理解的很深,但我想,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会对这位女作家有更深的体察。
萧红一生都在追寻一个男人的庇护,然而命运带给她的总是失望。
我想现代女性更应该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对自己负责才能对他人负责。
在这方面我更欣赏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从容,淡然。
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
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的故事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
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
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以致怀着身孕,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情郎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
所幸,她是个文学女青年,文学救人的道路看来是行得通的。
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
血气方刚的三郎受命“采访”。
在三郎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
”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倾颓的前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悄吟。
他们决定用一个相同的姓,她用火烧云的颜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术功底,又有满腔报国的慷慨,以“军”为名。
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可以用“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话故事,也不能到此结束。
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
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
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
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
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正是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这也是他与萧红结合的前提),并且不断给萧红以鼓励和几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萧红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正是萧军率先提议,并且亲自执笔写信给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呈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使得萧红得以与萧军并驾齐驱蜚声国内外文坛。
萧红:如流星陨落的一生
成就 : 民 国 四大才 女 之 …
o 德迅先生是萧红成 名燃大 的 推乎 , 換 .
迅 很 关心 萧红 面 对她 坎坷 的爱惝 经 ,
历 他感叹 “ 荒 鹿 你怎 么 又M名 其
,
:
,
妙 地 做 了 狼狈 的 小 母 亲 ? "
瀟红猶 大 的漶 纪足希 明巴 自 己葬在 籀 丨
还 有
几 段悲情的 爱 :
汪恩甲 、
萧军、
端木蕻 良,
以 及她 许诺 病 好 之 后 要 托付 终 身 的 骆 宾
基 。 所 有 这 些人 构成 了 她 文字 里 的 美好与 凜 冽 。 , 萧红 笔 下 的 美 好都 在 怀念 , 比 如 〈 呼 兰河 传 》 里 对童 年 的 书 写 , 因 为 “ 呼 兰河
他 们 的 真 面 目 都 不知 道 。 我 想 , 我 写 的 那 些东 西 , 以 后还 会 不会 有 人看 , 但是 我 知
道 ,
我的 绯闻
将 会 永远 流传 。 ”
,
萧红 的 人生 中 出 现 了 几 个重 要 的 男 人 :
祖 是 她 _
父 ,
一 是祖 父 般 的 鲁迅 ,
这 座 小 城 里住 着 我 的 祖父 ” 。 她 写 母亲 死去 , 写 父 爱缺 席 , 唯 有祖 父 与 她 起 一 识花
辨 草 , 念 古 旧 诗 文 才 仿 佛 点 亮 了 她 荫 翳 的 年 少 时光 。 , 到 十 八 九 岁 , 面对 冷 冰冰 的 父 亲 , 面 对包 办婚 姻 的 对 象汪 恩 甲 她 能 想到 的 就 ,
的 家 人 打上 陆家 。 他们 只 好 回 到 东北 , 回 到 呼 兰河 那 关不住她 的 笼子 。
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骆宾基的一封信揭露萧红真实死因
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骆宾基的一封信揭露萧红真实死因萧红生命里,出现了几个对她影响很大的男人,而这些男人当中,真正陪萧红走完最后岁月的那个人,是骆宾基。
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相信对于这一点,骆宾基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骆宾基曾经出版过一部《萧红小传》,在书中,他提及萧红是死于久咳引起的气管扩张,是肺病,然而后来骆宾基却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揭开了萧红的真实死因。
萧红《萧红小传》这是唯一一本有关于萧红的传记,而这本书并非是出于萧红本人之手,它的作者是骆宾基,一个比萧红小六岁,却对她有着很深的感情的男人。
《萧红小传》完书于1946年的冬天。
在萧红因病去世前的整整四十四天的时间里,陪在萧红身边的是骆宾基,他见证了萧红生命的陨落,也是他不离不弃陪萧红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萧红、端木蕻良据说骆宾基留下来帮忙照看萧红是端木蕻良拜托他的,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虽然骆宾基在医院照顾萧红的时候,他才刚与萧红有过三面之缘,但是这已经足够让他们对彼此产生特殊的感情了。
据说萧红在临死前,有说过这样的话,她说如果自己将来能够活着的话,她可能会选择跟骆宾基在一起。
这其中有多少是感激,又有多少真情实感,我们无从得知。
骆宾基然而骆宾基当真了,他从没有忘却萧红死在自己怀里的那一刻,他一生都在怀念萧红。
萧红一生凄苦,命运的捉弄让她久病缠身,而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提及过,他说萧红之死,是死于“气管扩张,久咳的原因”。
直到1982年,骆宾基在写给陈燮君的信中,再次提及萧红之死。
他又说萧红其实是死于受到刺激,痰涌上喉腔,赌住了气管窒息而死的。
恰好那天夜里骆宾基不在萧红身边,而医务站也没有医生看护值班,如果当时有人帮助萧红将喉管里的痰清出来,萧红就不会这样死去。
萧红的身世以及感受
萧红的身世以及感受萧红的本名叫张乃莹,乳名荣华,一九—一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长寿胡同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一九四二年病逝于香港。
张家祖籍是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长兴社东十甲杨皮营村(现为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
第一代张岱携家于清乾隆年间迁移东北,到萧红已是第六代了。
第四代张维岳共生了七个儿子,于一九00年将三子张廷举(萧红的父亲)过继给堂兄张维帧(一八四九———一九二九)。
据《东昌张氏宗谱书》②载:“公秉性温厚幼读诗书约十余年辍学时正逢家业隆盛之际辅助父兄经营农商事务。
”其妻范氏(一八四五——一九一七)生三女,因盼子心切,故对萧红的出生不是很高兴的。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一八八八——一九五九),字选三。
族人回忆:张维祯收继子张廷举后,本欲要他经营家业,但念其好学,不忍废之。
据《宗谱书》载:“甫十二令即出继堂伯父维祯公”,“先送私塾攻读继又送入黑龙江省立高等小学毕业”。
“复又升入原地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师范科举人中书科中书衔”云云。
先后当过教员、小学校长、义务教育委员长、实业局劝业员、县教育局长和督学等业。
伪满时曾一度书任过伪协和会长。
光复后,因民愤较小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被选为开明士绅和松江省参议员。
据亲属讲:张廷举“书呆子”气较浓,常一年在外充职,不善掌家理财,故萧红的祖父张维帧死后,家境愈贫,甚至要靠经常卖点地以应支出。
其妻儿常回阿城(即张维岳家)居住,理由是:我们家是过继出去的,过穷了就得回来。
阿城县张家逢年过节经常给呼兰张家送粮送肉等,张廷举的亲大哥张廷蓂经常住在呼兰代弟弟管家。
萧红的母亲姜玉兰(一八八五——一九一九),是呼兰县北姜家窝堡(呼兰县孟家公社西营大队)地主姜文选的大女儿,姜家后又搬到呼兰镇四福胡同四号。
捐《宗谱书》载:“夫人姜氏玉兰,呼邑硕学文选公女,幼从父学,粗通文字,来归十二年,勤俭理家,躬操井臼,夫妇伉俪最笃,惟体格素弱,…不幸罹疫逝世。
”姜氏共生一女三子,为荣华(萧红),富贵(夭亡),连贵(张秀珂一九一六~一九五六),连富(天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 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 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 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 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 《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 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 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 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 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 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 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 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 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 困苦。
人物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 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 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 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 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 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 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 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 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 《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 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 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 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 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 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 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名家点评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 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 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 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 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 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 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 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创作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 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 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 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 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 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 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 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 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 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 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 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 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 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萧红
(1911-1942)
作者介绍
萧红故居
画忆萧红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 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 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遗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ai)莹,中国近现代 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 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 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 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 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 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 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 张去世于香港
故居纪念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
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纪念馆成立于 1986年6月11日(端阳节萧红75诞辰之时),于 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 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 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 筑风格古朴庄重,色调以灰色为主,与萧红 故居协调辉映。隶属于呼兰县文化局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 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 和社会的深刻而复杂理解。她把“人类的 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 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 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 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 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 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的情 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 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 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 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 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 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 譬如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 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 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 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我能够想象, 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 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 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 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 已是极限了。
情感破裂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 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 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 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 矛盾就变得尖锐。两人的感情纠葛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 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 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 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 艺》上。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 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的资料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