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唐诗三百首100首

唐诗三百首100首

1、《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送方外上人》刘长卿〔唐代〕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6、《终南望余雪》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8、《送别》王维〔唐代〕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9、《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1、《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新嫁娘词》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4、《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问刘十九》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6、《渡汉江》宋之问〔唐代〕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7、《春晓》孟浩然〔唐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8、《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唐代〕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9、《寻隐者不遇》贾岛〔唐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听弹琴》刘长卿〔唐代〕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作者: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作者: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大全

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大全

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大全一、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悯农二首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六、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八、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十一、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十二、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三、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十五、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六、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鹳雀楼·王之涣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鹳雀楼·王之涣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鹳雀楼·王之涣|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登鹳雀楼》由王之涣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

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

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

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

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

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

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

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

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

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

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

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

”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

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

(《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

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

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赏析

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赏析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格律对照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词句注释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

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翻译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作者简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作者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古诗,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古诗,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古诗,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原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的寓意是:想要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就需要再上一层楼,攀登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它告诉人们要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未来。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斜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吞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腾。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光景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怀志向,反应了盛唐期间人们踊跃向上的进步精神。

此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天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看见的风景,“黄河入海流” 写近景,写水写得情景壮观,气吞山河。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实、极其浅易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归纳地把进入广大视线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 尔后代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觉胸怀为之一开。

首句写远望一轮夕阳向着楼前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线的终点徐徐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跑吼怒、滔滔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海洋。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光景,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行能看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目远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添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天” ,这是写实的笔调。

夕阳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芒,此时显得更为黯淡,因此诗人直接察看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

自然也是写实。

它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崇山峻岭之间。

诗人眼前所体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间多变的动向之中。

白天依山而尽,这不过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 ; 黄河向海而流,倒是一种永久的运动。

假如说 . 这类风景很美,那么,它即是一种动向的美,充满了无穷活力的开朗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 ,不是被收藏的化标本。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

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王之涣《登鹳雀楼》唐诗赏析_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一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赏析二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田字格抄写 练字 背古诗 《唐诗三百首》第一季(五言绝句29首)

田字格抄写 练字 背古诗 《唐诗三百首》第一季(五言绝句29首)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宫》唐·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新嫁娘词》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哥舒歌》唐·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听筝》唐·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2-3岁幼儿唐诗三百首

2-3岁幼儿唐诗三百首

0—3岁幼儿唐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悯农》唐.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岁咏花》唐. 陈志贤(陈知玄)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随风。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诗三百首中悲伤的诗

唐诗三百首中悲伤的诗

唐诗三百首中悲伤的诗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其中不乏悲伤的诗歌作品。

以下是一些唐诗三百首中具有悲伤情感的代表性诗作: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眺望远方的景象,暗喻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悲凉。

2. 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首诗以宫廷纷争与爱情离别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悲凉思念。

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流露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4.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这首诗以饮酒寂寞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5.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在皇宫中寂寞无依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悲叹。

6.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中秋夜的寂静和思念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7.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写出了离乡别亲、身在边塞的忧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 骆宾王《述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是春将尽,还君马千骑。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春光的追忆和对友人离别的感伤。

9. 孟浩然《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首诗以夜晚的孤寂和离乡行旅的心情为主题,流露出对家园的思恋与无奈。

10.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面对壮丽景色时的孤独和对人生征程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哀伤的情感。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唐诗之《登鹳雀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登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登鹳雀楼》解释_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解释_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解释_登鹳雀楼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

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首先,让我们看看鹳雀楼这座古建筑。

二、鹳雀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阁合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旧址位于蒲州城西南黄河岸畔高阜处(今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上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

大河就是黄河。

鹳雀楼由于前瞻中条山,下瞰滚滚黄河,气势显然宏伟壮观,又加上位置优越-西傍长安,东临洛阳,所以历代都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此登临赋诗。

《全唐诗》中便收录了有关鹳雀楼的诗不下三十首,当然王之涣这一首五绝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滨临黄河岸边的名城,远在战国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时便在古蒲津渡口架设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依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当时是以竹索修建,而横跨黄河两岸的浮桥因为大水汹涌的关系,所以时常发生桥断船沉的意外事故,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下诏重新建设浮桥。

依照专家的说法,这座新建的浮桥是由两座连船百艘的曲浮桥相会合于河中的中间岛而连成。

原先是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铸造了各重五千公斤的八尊大铁牛和八尊大铁人策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即两边各有四铁牛四铁人)更在中间铸造了铁山二座,铁柱十八根作为铁锚,由粗约三十毫米的铁索连在铁牛铁柱上,八头大铁牛便像浮桥在两岸的桥头墩一样镇守着大河两边。

唐诗三百首(五十首)

唐诗三百首(五十首)

52.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3.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送别 /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3.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 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8.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9.长相思·其二 [唐]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 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 前。
20.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24.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5.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诗三百首经典古诗

唐诗三百首经典古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古诗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一些: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上只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部分经典古诗,实际上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值得欣赏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之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
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使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
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
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
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
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来说,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
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
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
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
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表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
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
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
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
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
来仅仅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个登楼的过程,而含意长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
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来说,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
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理应仅仅说,诗歌不要
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
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使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
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
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
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
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
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
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使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