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

三维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选择与分析

三维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选择与分析

由深 到浅 逐点 观测 , 出垂 直时距 曲线 ; 一种方 法 是 求 另 浅层 折射 法 。浅层折 射 的排 列形 式可 根据 试验 获得 的 低 速 层厚 度和 速度 的不 同而 确定 。常用 的 排列形 式有 2种 , 是 排列 的道 距 采用 两头 小 中 间大 , 一 二是 排列 的 道 距 采用 一 头小 , 头 大 , 近 炮 点接 收 道 距 较小 , 一 且 远 离炮 点 的接 收道 距较 大[ 。 3 由于本 勘探 区黄 土层 、 土 ] 表 层 和 风化 层 的 厚 度 较小 ( 由钻 孔 资料 可知 小 于 2 0m, 大 部 分 区域 在 1 以 下 ) 故 采用 如 下 排 列 方 式 :4 0m , 2 道 接收 , 排列 长度 5 第1道至 第2 1m, 4道 的道 间距分 别
收 稿 日期 :0 61~ 5 修 回 日期 :0 6l—O 2 0— O1 ; 20 一 11
勘 探 区干 扰波 调查是 通过 试 验 了解 影 响有 效波 的 干 扰 波类 型 , 以便 在生 产 施 工 中能 有 针 对性 地 采 取 一 定 的措 施 。 采取 加 大井 深和加 强 闷井工 作 , 药后用 如 下 泥 浆 回填 , 减 轻声 波 干 扰 ; 过加 大 检 波 坑 深 、 除 来 通 去 周 围杂 草 、 紧检 波 器 、 流 边 在 允 许 范 围 内适 当偏 插 河 移、 挖土 把检 波器 盖起 形成 抗干 扰保 护层 、 免在 刮风 避 下 雨 时放 炮等 方 法 压制 高 频 干扰 ; 又如 采 取 加 大 井深 以 减少 面波能 量 , 地质 人 员 优 选 井 位 , 避 陡 就缓 ” 派 “ , 选 择激 发 岩性 等措 施 来 提 高 信 噪 比 , 得 满 意采 集 数 取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摘要小折射低速带调查结果表明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利用井炮激发成孔困难、成本高,不易取得好的地震资料,确定了激发方式为可控震源激发。

针对勘探区情况,在生产前通过试验确定了可控震源施工的具体参数,包括震动次数、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驱动电平等。

最终资料表明:在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的沙漠、戈壁区利用可控震源激发进行地震勘探是可行的。

关键词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参数选择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104-02陆上地震勘探最常用的激发方式是炸药激发,一般炸药激发需要在潜水面以下的黏土层中激发,如果潜水面过深,要选择在致密的岩层中激发。

但是在沙漠、戈壁、黄土、砾石区潜水面很深,而且表浅层岩性松散,根本无法满足炸药激发所需要的条件,另外炸药也不环保,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除了炸药激发外,还有一种激发方式是可控震源激发,它的原理是通过震源车产生震动,不断将能量传到地下,由于其不需要钻井,适用于炸药震源无法施工的地区。

可控震源自身还有其它一些优点,诸如在定范围内能量大小可调、信号频谱和幅度可控等,这些都是炸药震源不具备的。

因此,可控震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地震勘探工作中。

本文通过结合某沙漠、戈壁勘探区的实际地震勘探工作,对可控震源的一些主要的激发参数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专业软件定量分析,优选出了合适的可控震源激发参数。

1 勘探区的地震勘探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勘探区位于沙漠、戈壁区,区内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砾石、粉沙和其他堆积物。

通过小折射进行低速带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40m~50m不等。

本次勘探区进行地震勘探主要难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低、降速层厚度大,要想在理想高速层内放炮激发,需要钻很深的井,成孔费用高,而且表浅层沉积物松散,成炮孔难,容易塌孔;二是松散的第四系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有严重的吸收衰减作用,易产生面波、声波和其它次生干扰。

地震勘探仪器前放的作用及增益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仪器前放的作用及增益参数选择


1 前置放大器及 作用
由于检 波器 输 出的信 号 中既有 有效 地震 波 , 又有
许 多干 扰波 ( 如 面 波 、微 震 等 ) ,经 过 电缆后 又 增 加
人的最大不失真信号和人口噪声是不同的, 因此对于
2 前放增益 的选择
以4 2 8 X L 为 例说 明前放 增 益 的选 择 。4 2 8 X L 具 有 两个 前放 增益 可供 选择 ,分 别是 G1 6 0 0和 G 4 0 0 。 两 个增 益参 数 对应 的入 E l 噪音 、 允 许 的最大 不失 真输
( 2 )p r e - a mp ( 增益) :对 输人 信号 进行 可选 增益
( 4 0 0 系列仪器有两个增益参数 g 1 和g 2 )放大 , 是整 台仪 器噪 音指 标 的关键 ,不 同增 益有 不 同的噪 音 。
( 3 )f i l t e r( 滤波 ) :包 括低 截 止 滤波 器 和 高 截 止
态范围; 在野外噪音较小时选择增益 G 4 0 0 , 尽管损失

点动态范 围 ,但 可 以降低 震源能 量 ,节约成本 。
( 下转 第 4 5页)
滤波 器 ,较 早 的仪器 还包 括 陷波滤 波器 ( 如5 0 Hz陷
第一作者简介 : 韩学义,男,1 9 6 4 年生,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仪器 中
波器) ,用于滤除低频干扰和采样时将要产生假频的
高频干 扰 。最 后将 放大 的地 震信 号送 人模 数转 换器 。 1 2 前 放的作 用 ( 1 )起 到阻抗 匹配 的作 用


( 2 )滤除 输入 信号 中 的低频 和高 频干扰

地震勘探——精选推荐

地震勘探——精选推荐

技术简介发展三三维地震勘探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应用目的是为了使地下目标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二维相比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

三维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

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要了解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二维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

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

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撑。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_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_罗文造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_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_罗文造

LUO Wen-zao, WEI Cheng-long, WANG Li-ming, YANG Shu-ji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Guangzhou 510760 )
Abstract: The authors have summarized a set of rules for choosing and verifying the main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ences of long-term practice. Firstly, a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the selected area 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ve seismogeological model using various seismic and geologic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devices ’ performances and options, they use a profes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 Nucleus 6.2, to compute source parameters and to compare the response to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in order to choose a combination that is best adaptive to certain task. An actual exploration test is also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parameters ’ combination chosen from the simulation test. Finally, the authors select the optimum Parameters’ combination and obtain quality data for production. Key words: Marine seismic exploration; acquisition parameters; physica simulation; field parameters test; validation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_薛海飞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_薛海飞

第34卷第2期物 探 与 化 探V o l.34,N o.2 2010年4月G E O P H Y S I C A L&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A p r.,2010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薛海飞1,董守华1,陶文朋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 450006)摘要:在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野外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发参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激发参数便成了野外施工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笔者介绍了可控震源的震源台数、扫频大小、振动次数、扫描长度、扫描斜坡、振动幅度参数对地震记录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在九里山的激发试验,研究如何正确选择激发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分辨率及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关键词:可控震源;参数选择;分辨率;信噪比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0)02-0185-06 近些年,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与信噪比成了勘探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很难将地震波能量有效地传入地下,直接影响着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及信噪比。

笔者针对在砾石发育的九里山地区,对可控震源的激发参数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合适的激发参数,从根本上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与信噪比。

1 可控震源的激发特点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震源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可控震源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激发频率和振幅可以控制等优点,在一些地区可获得较好的资料,特别是在钻井困难地区其优点更为突出,因此,可控震源已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勘探工具。

一般的地震勘探采用炸药作为震源,这种激发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其破坏性极大。

可控震源则消除了这一缺点,它采用小震源多次激发,以适当的低功率在地表持续较长时间地向地下激发信号,然后再将所得到的信号做垂直叠加。

1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1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1 观测系统及主要参数的选择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高密度面积采集技术,是三维体积勘探。

它利用炮点和检波点网格的灵活组合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CDP点网格和确定的覆盖次数。

观测系统是指检波器排列和爆炸点相对位置的关系,要求是不仅在单张记录上可靠追踪有效波,且要保证在所得资料上连续追踪地震界面。

观测系统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数据采集质量、资料处理和地质成果的精度。

三维观测系统的形式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规则观测系统和不规则观测系统。

规则观测系统用于地面施工条件好的地区,不规则观测系统用于地面障碍较多的地区。

在目前三维地震勘探中,线束型观测系统是经常被选用的一种规则观测系统。

其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分布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地区。

此外,当遇到障碍物时可通过改变纵横向偏移距和激发方向等灵活的变观手段,获得障碍物下地震资料。

1.1 空间采样间隔的确定空间采样是指分布在地面上离散的检波点采集的地震讯号,空间采样间隔包括道距和束线中的接收线距。

根据采样定理,道距ΔX应为:ΔX≤■×■(1)若某区应保护煤层反射波主频为50 Hz,视速度V取2 300 m/s,则:ΔX≤■×■=23 m那么该区可以采用20 m的接收道距。

接收线距一般大于道距的1~4倍。

一般为40 m。

1.2 网格的确定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的迭加形式是不同的,二维是共反射点迭加,三维则是共反射面元迭加。

共反射面元迭加是指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点信号的迭加。

反射面元的大小在纵向上一般取小于接收点距之半为共反射面元的线性长度即Dx≤ΔX/2,一般为10 m,横向宽度Dy≥Dx,一般也选为10 m。

根据上述选择CDP点网格为:Dy×Dx=10 m×10 m。

这样小的CDP点网格对探测细微构造和小幅度起伏是极为有利的。

1.3 炮线间距的确定炮线间距即为炮点线向前滚动的距离。

在规则观测系统中,炮点线呈线状规则排列,并垂直于观测束线。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地震勘探小结

地震勘探小结

7 若有效波的视周期T*为25ms,波速v为3500m/s,那么此有效波的视频率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 视波长λ*是多少?
设一组由三个水平均匀层组成的层状介质模型,各层参数如图所示。 现在分别计算R3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计算分别 以入射角α1,α2,α3 等入射到R1界面,向下传播,然后在R2、R3界面发 生反射时,各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200m时,空间采样间隔应为多少?
5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地震波速度v=2000m/s,深度h=1000m,试计 算出炮检距x=100m,200m,400m时的动校正量
计算题
6 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m/s,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 时间为2.25s, 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计算题
1 试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反射定律
2 已知地震勘探的接收道数N=240,道间距△X=25m,炮点移动距离 d=50m,采用单边放炮的施工方式,求覆盖次数n? 3 若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时间采样间隔△t=l ms,由去假频处理系 统处理掉最低视速度6000m/s时,则空间采样选多少才合适? 4 为避免空间采样假频,当地震波的最小视波长分别为50m、100m、
试绘出单边放炮的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示,并标出前3个满3次叠加的共反射点 叠加道集(设N=12,X1=2△X)。
设计题:已知:施工排列道数24道,道间距为5m,偏移距道数v=6,单边4次
覆盖观测,试问: ①偏移距是多少?排列长度是多少? ②每放一炮排列前移多少距离? ③共反射点逍集中各道之间距离是多少? ④满4次覆盖的第2、第5个井反射点道集分别由哪些原共炮点道集中各道中的 道组成?
地震勘探小结
动校正速度对动校正效果的影响: 动校正速度偏低时,校正量偏大, 校正过量;动校正速度偏高时,校正量偏小,校正不足;动校正速度 正确时,经n次叠加后,得到最好的加强效果。

石油勘探地震规范

石油勘探地震规范

石油勘探地震规范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地下的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获取地下构造与油气资源分布等信息。

在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与标准,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石油勘探地震规范进行论述,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原理与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1. 地震勘探的原理与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点,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反射、折射等现象,来获得地下构造与油气资源分布的信息。

在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1.1 叠加全面的地震剖面:合理选择测线的布置,使得测线覆盖面积广,且各测点之间的距离均匀分布,以保证勘探结果全面而准确。

1.2 合理选择地震波源: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勘探目标,合理选择地震波源的类型和能量大小,以提高勘探效果。

1.3 适当选择接收器参数:根据地震波传播的深度和目标层位的特征,合理选择接收器参数,并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接收到准确的地震波信号。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地震勘探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保证勘探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2.1 合理的采样周期和采样率: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和目标层位的特征,合理选择采样周期和采样率,并确保采集到足够的数据量。

2.2 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

2.3 数据处理:通过采用适当的滤波、去噪等数据处理方法,提取出地震波的信号,剔除掉干扰和噪音,以获得清晰的勘探结果。

3. 规范的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地震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规范的质量控制。

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3.1 仪器设备标定与校准:对地震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标定和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2 现场实时监测:在地震勘探工作进行过程中,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勘探结果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中可控震源参数的选择作者:王建军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07期摘要小折射低速带调查结果表明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利用井炮激发成孔困难、成本高,不易取得好的地震资料,确定了激发方式为可控震源激发。

针对勘探区情况,在生产前通过试验确定了可控震源施工的具体参数,包括震动次数、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驱动电平等。

最终资料表明:在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的沙漠、戈壁区利用可控震源激发进行地震勘探是可行的。

关键词地震勘探;可控震源;参数选择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104-02陆上地震勘探最常用的激发方式是炸药激发,一般炸药激发需要在潜水面以下的黏土层中激发,如果潜水面过深,要选择在致密的岩层中激发。

但是在沙漠、戈壁、黄土、砾石区潜水面很深,而且表浅层岩性松散,根本无法满足炸药激发所需要的条件,另外炸药也不环保,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除了炸药激发外,还有一种激发方式是可控震源激发,它的原理是通过震源车产生震动,不断将能量传到地下,由于其不需要钻井,适用于炸药震源无法施工的地区。

可控震源自身还有其它一些优点,诸如在定范围内能量大小可调、信号频谱和幅度可控等,这些都是炸药震源不具备的。

因此,可控震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地震勘探工作中。

本文通过结合某沙漠、戈壁勘探区的实际地震勘探工作,对可控震源的一些主要的激发参数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专业软件定量分析,优选出了合适的可控震源激发参数。

1 勘探区的地震勘探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勘探区位于沙漠、戈壁区,区内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砾石、粉沙和其他堆积物。

通过小折射进行低速带调查得到的结论是,勘探区无潜水位,且低、降速层厚度大,40m~50m不等。

本次勘探区进行地震勘探主要难点有以下两点:一是低、降速层厚度大,要想在理想高速层内放炮激发,需要钻很深的井,成孔费用高,而且表浅层沉积物松散,成炮孔难,容易塌孔;二是松散的第四系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有严重的吸收衰减作用,易产生面波、声波和其它次生干扰。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地震勘探参数选择在地震勘探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选择地震勘探参数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效果,减少勘探成本,确保地震数据的质量。

本文将从震源参数、接收参数和观测参数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首先,震源参数是地震勘探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包括震源位置、震源深度、震源能量和震源类型等。

合理选择震源位置可以有效避免地形地貌的干扰,确保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勘探目标一致。

震源深度应根据地层结构、目标深度和勘探目的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选择较浅的震源深度可以提高勘探分辨率。

震源能量的选择应考虑到目标反射强度、信噪比以及勘探深度等因素,通常选择较高的震源能量可以提高勘探效果。

震源类型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爆炸震源、振动(震源器)震源或舰载震源等,以适应不同的勘探环境和需求。

其次,接收参数是地震勘探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包括接收器位置、接收器布放密度、接收器类型和接收器灵敏度等。

合理选择接收器位置可以避免地形地貌的影响,确保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与目标一致。

接收器布放密度应根据地质情况、勘探目标和勘探深度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选择较高的接收器布放密度可以提高勘探分辨率。

接收器类型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地表接收器或井下接收器等,以适应不同的勘探环境和需求。

接收器灵敏度应根据目标信号强度和噪声水平来确定,通常选择较高的接收器灵敏度可以提高勘探灵敏度。

最后,观测参数是地震勘探中还一个重要的参数,包括观测波形类型、观测频率范围和观测时间等。

观测波形类型可以根据勘探目标和勘探方法来确定,如选择P波、S波或者P-SV波等,以获取特定的地质信息。

观测频率范围应根据地层反射系数和目标频率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选择较宽的观测频率范围可以提高勘探分辨率。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震勘探的需求、地质条件和勘探目的等因素,以获取足够的地震数据。

在地震勘探参数选择中,还需要考虑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条件和成本等因素。

数据质量控制是保证地震数据质量的关键,包括实时监测、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等。

山西晋城某矿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

山西晋城某矿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

图 1 基 岩 区 激 发 井 深对 比 图( 药量 1 k g)
3结论
f 9 ] M I S H R A S , J Y O T J ,K U HA D
C ,e t a 1 . I n s i t u b i o r e me d i a t i o n
目前 , 微 生物技术 已经成为土壤修复 的有效手段 。但 是随着 对 p o t e n t i a l o f a n o i l y s l u d g e — d e g r a d i n g b a c t e i r a l c o n s o r t i u m [ J ] . C u r r e n t 微 生物修 复探索 的不 断深入 ,特别 是针对复杂的污染 土壤生态 系 Mi c r o b i o l o g y . 2 0 0 1 , 4 3 ( 5 ) : 3 2 8 - 3 3 5 . l 0 1姜淑 兰.土 地 耕 作 法 处理 油 田 含 油 污 泥 f J 1 .油 气 田地 面 工程 , 统, 由于涉及众多 因素 , 单一 的微生物修 复技 术必然受到制约 , 影响 『 修 复效 果。因此 , 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仍需要进一步 的发展与完 2 0 0 9 , 2 8 ( 1 ) : l 2一 l 3 . 1 1 1 关 月明, 张 忠 智, 张卫木. 生物 地 耕 法降 解 含 油污 泥 的 研 究【 J 1 . 石 油 善。 基于此 , 要使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运用 , 今后应在以下四方 面加 『 强研 究 : 一是研究 典型污染物 降解 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 培 养筛选专 化工 高等学校 学报,2 0 1 0 , 2 3 ( 4 ) : 4 4— 4 7 . l 2 ] MAR I N J A。 HERN AND EZ T , GAR CI A C .B i o r e me d i a t i o n o f o i l 或广谱性 的微生物种群 , 并利用 基因手段改 良现有 菌株 , 建立高 『 r e i f n e r y s l u d g e b y l a n d f a r mi n g i n s e mi a i r d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l f u e n c e o n 效 降解 菌的种子库 ;二是研究微生物修 复过 程中的次生污染问题 , 构建对 于微 生物修 复技术统一评价标准 , 评估微生物修复技术修复 s o i l mi c r o b i a l a c t i v i t y [ J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R e s r e a c h 2 0 0 5 , 9 8 f 2 ) : 1 8 5 一l 9 5 . 污染 土壤风 险 ; 三是研究不同修 复方式之问的组合 , 结合 土壤特性 、 『 l 3 l E u l l i s B ,H a mi d P ,K r o n b e r g H .B i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a c r e o s o t e 区域污染程度制定 合理 的针对策略 ,将 不同的修 复技 术综 合运 用 , c o n t a mi n a t e d s i t e [ J 1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1 9 9 l l 2 :4 4 7 — 4 5 9 . l 4 】 张建, 史德青, 桂召龙, 等. 预制床 法生物修 复胜利油田含 油污泥的 构建 高效 的土壤修 复体系 ; 是 加强微生物制剂的产业化及 田间应 【 研究l J 1 . 环 境 污 染与 防 治 , 2 0 0 7 , 2 9 ( 1 2 ) : 9 1 2 — 9 1 5 . 用 条件 的研 究 , 构 建 土 壤 污 染 的 田间修 复 工 程 技 术 。 『 1 5 I 刘 五 星, 骆 永 明, 余冬 梅 , 等. 石 油 污 染 土壤 的 生 态 风 险评 价 和 生 物 参 考 文 献 [ 1 】 钱春 香, 王 明明, 许 燕波. 土壤 重金属 污染现状 及微生物修 复技 术 修 复 U 1 . 土壤 学报 , 2 0 1 0 , 4 7 ( 4 ) : 6 2 1 — 6 2 7 . f 1 6 ] 余冬梅, 骆 永明, 刘五 星, 等. 堆肥 法处理 含油 污泥的研 究l J ] . 土壤 研 究进展 『 J 1 .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1 3 , 4 3 ( 3 ) : 6 6 9 — 6 7 4 .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特性获取地壳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在勘探过程中,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必须注意一系列的要点。

本章将介绍三维地震勘探的要点,包括采集参数设计、数据处理、图像解释和应用。

采集参数设计要点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之前,需要合理设计采集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以下是一些要点:1. 选取适当的地震源:地震源的类型和能量决定了勘探数据的质量。

常用的地震源包括爆炸源、振动源和重力源等。

在选择地震源时,要考虑地下结构复杂性和勘探目标的深度。

2. 选择合适的接收器布置方案:接收器的密度和布置方式对于勘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采用均匀布置的方式,并根据地下结构调整接收器的位置。

3. 合理选择地震剖面参数:地震剖面的长度和方向应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在确定剖面参数时,需要考虑到地震数据分辨率和数据采集的经济性。

数据处理要点数据处理是保证勘探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数据处理的要点:1. 原始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正仪器漂移和调整数据的振幅等。

这些预处理操作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变换和滤波:对地震数据进行变换和滤波操作,可以提取有用的信号信息,并去除不必要的干扰。

常用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频率域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3. 叠加和成像处理:通过对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加和成像处理,可以提高勘探效果。

叠加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勘探信号,成像处理可以产生地质构造的图像。

图像解释要点图像解释是三维地震勘探结果分析和解释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图像解释的要点:1. 识别地震波形特征:通过对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识别地下地质结构和岩性的差异。

2. 建立地质模型:基于勘探数据的解释结果,可以建立地质模型,包括地层的分布、岩性的变化和构造的分布等信息。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解释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第一节地震分辨率Resolution地震分辨率是可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或最窄的地质体宽度,前者称为纵向分辨率,后者称为横向分辨率。

一、地震波的纵向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纵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以煤层为例,纵向分辨率就是刚好分开煤层顶、底界面反射波的极限厚度或双程旅行时间。

Rayleigh、Ricker、Widess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准则,这三种纵向分辨率准则并不存在根本差异。

Rayleigh准则和Widess第一准则分别用λ/4和λ/8作为纵向分辨率,而Ricker准则介于二者之间。

Resolution refers to the minimum separation between two features such that we can tell tha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features rather than only one. With respect to seismic waves we may think of how far apart two interfaces must be to show as separate reflectors.Rayleigh defined the vertical resolution as being about λ/4. Ricker used a slightly different criterion, which resulted in a slightly smaller resolvable limit. Widess also used a different criterion of λ/8.二、地震波的横向分辨率(Horizontal Resolution)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人们往往更需要了解煤层的横向变化情况,如断层、尖灭、冲刷带等等。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

地震勘探参数选择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在进行地震勘探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参数,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地震波源、地面观测装置和地下数据处理等方面介绍地震勘探参数的选择。

首先,地震波源的选择是地震勘探参数选择中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地震波源包括爆炸源、震源器和振动源等。

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源应根据勘探的深度和要求精度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爆炸源适用于浅层勘探,可以产生高频率的地震波,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震源器适用于中深层勘探,可以产生较高能量的地震波,但需要大型设备进行激发;振动源适用于浅、中深层勘探,可产生频率连续的地震波,但激发能量相对较低。

因此,在选择地震波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勘探深度、分辨率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其次,地面观测装置的选择也对地震勘探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地表观测装置通常包括地震检波器、地震仪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地震检波器的选择应根据勘探的频率范围和信噪比要求等因素来确定。

常见的地震检波器有传统型地震计、阵列地震计和多分量地震计等。

传统型地震计适用于广泛频率范围的勘探,但需要数量较多;阵列地震计适用于高频勘探,可提高信噪比,但需要密集布置;多分量地震计适用于获取更多地震波参数,但价格相对较高。

地震仪的选择应考虑其灵敏度、采样频率和动态范围等因素。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择应根据观测需求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采样方式、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等因素。

最后,地下数据处理在地震勘探中起到重要作用。

地下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处理、成像和解释等步骤。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参数来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地下数据处理参数包括滤波参数、叠加参数和成像参数等。

滤波参数用于抑制噪声和加强有效信号,选择合适的滤波参数可以提高数据质量。

叠加参数用于获得更好的地下结构成像效果,包括叠前和叠后处理参数等。

成像参数用于获得地下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结果,如选取合适的速度模型和选取合适的成像算法等。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描述了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

常用的速度包括纵波速度(P波速度)、横波速度(S波速度)和层速度。

纵波速度(P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压缩和膨胀运动的速度。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纵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横波速度(S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慢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剪切运动的速度。

横波速度通常比纵波速度小,因为介质对剪切力的响应比对压缩力的响应更慢。

横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层速度是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地震勘探中常用层速度来表示地下介质的速度。

层速度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得到。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方向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常与传播方向有关。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而且在同一介质中,纵波速度的方向性比横波速度更强。

这是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2. 受介质性质影响: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受地下介质的性质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速度。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对地下介质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获得准确的速度信息。

3. 变化性: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层速度,以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层速度。

thomsen参数

thomsen参数

thomsen参数
Thomsen参数是地震地球物理学中的一组参数,用于描述岩石
的弹性性质。

这些参数是由Norwegian geophysicist Nils Thoms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用于描述各向同性岩石的弹性
波速度和密度的关系。

Thomsen参数通常用于地震勘探和地震解释中,对岩石的弹性性质进行建模和分析。

Thomsen参数包括ε (epsilon)、δ (delta) 和γ (gamma)。

ε描述了岩石的弹性各向异性,δ描述了岩石的非弹性效应,而
γ描述了岩石的各向同性性质。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地震数据的分析
来估计,对于地震解释和岩石物理建模非常重要。

从地震勘探的角度来看,Thomsen参数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
更好地理解地下岩石的弹性性质,从而更准确地解释地震数据,识
别地下构造和岩性,进而找到潜在的油气藏。

此外,Thomsen参数
也对于岩石物理学研究和地震模拟有着重要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
解岩石的弹性行为和地下介质的特性。

总的来说,Thomsen参数在地震地球物理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对于地下岩石的弹性性质进行建模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震勘探、油气勘探和岩石物理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Thomsen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注意参数
1.最大偏移距;如果偏移距太大,记录最重要的反射波便不能达到额定的叠加次数;如果偏移距太小,则在一次和多次反射之间在时差内的差值便小于它可能分辨的值,因此减弱了多次波的衰减功能。

所以一般而言,最大偏移距要尽可能大,以利于速度分析;同时为避免宽角反射波畸变,它又必需足够小。

对一个排列来说,合适的最大偏移距应使最重要的反射波正好在最远记录道的削减带(mute zone)之后到达。

它使得记录道加长30~40%。

削减消除了NMO校正造成的畸变,经验法则是选取远道偏移距等目标反射面的深度。

2.近道偏移距(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在最浅的反射波上至少要保持一次覆盖。

近道偏移距越小,则浅部反射波的叠加次数越高。

一般的原则是近道偏移距应尽可能地小,以保证对速度和计时的控制,并有利于静校正和基准校正。

3.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

);对偏移技术来说,道间距的选择应该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取样。

这一规则通常在数据采集时都必须遵循。

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

不宜太大,相位追踪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

△X取决于最大最小炮检距,地震仪道数,空间采样率,空间分辨率。

选取原则是:△X选择要有利于有效波的对比;△X要考虑对反射界面进充分采样,在倾角较大或有断时,应小一些;1M左右即可;△X选取不宜过大,会造成空间采样率不足,产生假频;一般横向二分之一波长,纵向四分之一。

对于深层:反射波波速大,△X大,
对于浅层:反射波波速小,△X小。

而波速,折射波>反射波,△X,折射波>反射波。

因此,很多情况下,反射波法的道间距应小于折射波法的道间距。

4.记录长度,采样间隔;记录长度必须能记录到最深目的层产生的反射波,并有一定余量;采样间隔越小,对地震波形记录精度越高,相应的记录长度越小,反之也对;在满足记录长度要求时,采样间隔选取应在反射波的每一个视周期内大约10个样点。

5.最大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在于使目的层反射波尽量不被噪声所掩盖;最大炮检距(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大一点对速度分析但太大会带来广角反射畸变,经验上取与目的层深度相近,为其0.7-1.5倍之间(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

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最小炮检距也称偏移距,应尽量小一些,便于分析各种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但是震源附近,最小炮检距应避开强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