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在临床中的运用
六经病欲解时及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炒白芍15g
檀香15g 丹参15g 乌梅38g
细辛3g
桂枝6g 黄连12g 当归6g
川椒3g
干姜3g 制附子3g 黄柏9g
车前子(包)9g
4.欲解时应用案例(1)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厥阴病欲解时,尤其“丑”时在厥阴病诊治过程的 重要性。如果见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多在“丑”时,即半夜1-3点,不 论何病,即可放胆使用乌梅丸。兹举案例如下: 案例⑴:胸痹案 患者,曲某,女,25岁,于2014年7月18日,因间断性发作心前区灼痛半 年余就诊。自述心前区灼痛多于夜间1-2点加重,伴胸闷、畏寒肢冷。西医 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舌尖红,苔黄腻,右关脉弱,左关弦细。初 诊:予乌梅丸原方:
欲解时的概念
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
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 深入思考。“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 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
慢性病群体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乌梅丸
社会环境 饮食起居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
临床运用“六经病欲解时”验案举隅《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历来颇受医家争议,医家更多关注“缓解时”,而忽略其含有“出现时”“加重时”及根据时间规律治病的内涵。
本文根据“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分别结合从少阳、太阴、阳明病欲解时论治咳嗽、口干口苦、面红的案例,分析了“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特点。
Abstract:It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 ending to be cured” in Shang Han Lun. Many docto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ime of disease remission,while neglecting its appearance,aggrav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tim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this article mad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about cough,mouth-dry and bitterness,and flushing from the time of Shaoyang,Taiyang,and Yangming meridians tending to be cured,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Keywords:Shang Han Lun;the time of six meridians diseases tending to be cured;clinical application《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
乌梅丸临床运用心得伤寒六经病病理发展过程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乃是一种从浅入深的疾病发展,古人称“三阳易治,三阴难疗”。
由此,笔者认为厥阴病大多由少阴病传入,也就是一种继发性疾病。
古人云:两阳和明,名为阳明。
两阴交尽,名为厥阴。
两阴是指少阴和太阴,两阴交尽到极限,方有厥阴。
厥者,阴之极也。
由此可见,厥阴乃阴之大成,于三阴中阴气最盛。
《吕氏春秋·博志》有云:“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由于厥阴为阴之极,由此可见,从病理发展角度来看厥阴是病理过程,更重要的是厥阴是阴极阳始的开端。
古人云:阴之极乃阳之始也。
从而可以得出厥阴病至关重要的客观规律即物极必反,阴寒到达极限就会衰败。
厥阴经属于肝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即厥阴阴寒之中潜藏少阳之阳气。
少阳者,小阳也。
由上已知,厥阴藏少阳相火,古人论火有龙雷之名,肾火者龙火也,又心火为君火,故肝肾之火又称之为相火。
站在阴阳的角度,君火属阳,相火属阴,厥阴寒盛,相火郁而不得发,致少阴阴虚之时,龙雷火郁而作发。
不同于三阳病的是,厥阴病中有死证即阴盛阳亡。
由于厥阴属肝,喜条达,其生理作用为疏泄,厥阴、阳明属和,故厥阴病亦可影响中土,中土即手、足阳明经,所以厥阴篇中有吐、哕、呕、下利等胃肠系统疾病。
至于厥阴治法,寒证多用四逆汤之类,热证多用黄芩、黄连之品,而具代表性的寒热错杂证则寒热兼治,施方如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功。
原文“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概况了其两大功效。
该方酸苦甘辛兼备,寒温并用,既可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笔者临床运用治疗各科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获效甚佳。
现举验案4则如下。
1 典型病案 1.1 病案1——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女性,51岁,2019年4月8日初诊,主诉停经1年余。
现症见:潮热汗出,面烘热,手掌心热,双足冷,大便溏泄,夜尿两次,舌红苔薄腻,脉细。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
谈六经病“欲解时”及其临床应用有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问题,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之因。
例如清人柯韵伯认为“巳未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张志聪认为“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主时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陈修园认为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而知之”,主张“值旺时而解矣”。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深入思考。
“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见。
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六经“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成为无关紧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对《伤寒论》“六经”及其“欲解时”见解独到,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取效卓著。
今就笔者多年来与顾植山讨论所闻,结合临床实践,酌加个人理解,概述如下。
【“六经辨证”实为“六律辨证”“六气辨证”】《伤寒论》中本无“六经”之名,仅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为三阴三阳“六病”。
自宋人朱肱倡“六经”说始,后人以“六经”代称三阴三阳“六病”,已为约定。
柯韵伯《伤寒论翼·序言》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恽铁樵《伤寒论研究》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顾植山认为,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在对气化“开阖枢”理论的掌握。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言:“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运动。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运动一开一阖,出现“开、阖、枢”三种状态。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关键词】乌梅丸;厥阴病;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 338 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但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近代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者多有报导,尤其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更赞其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
故现就其病机、立法、方义及临床应用讨论如下。
1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历代医家对这条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说热证的,也有说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已,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
心中热痛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饮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
如《医宗金鉴》说:“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
风火相煽,消灼津液,胃津不足,引水自救,故渴而多饮;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被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如再下之,则下利不止。
2 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正如陈修园所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柯韵伯说:“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
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
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
“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
·证治探讨·近年来,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认识到,五运六气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基于五运六气思想,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治疗ICU危重症患者定时发热、腹胀、喘促等,每获良效,颇有收获,深受启发。
现就结合应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辨治ICU重症患者定时发热的经验与病案作一分享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指正。
1理论渊源及介绍“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人体生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致性,其核心思想即是天人合一[1]。
而六经之三阴三阳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这些不同的时辰则代表了大自然阳气的盛衰,与六经的气血盛衰紧密关联,即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2]。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六经病欲解时”在ICU危重患者定时发热诊治中的应用及体会∗陈明祺△史锁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20)12-2137-04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12.019【摘要】“六经病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及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阳气之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相应地产生气血盛衰和阴阳起伏的节律性变化。
六经各自在其所属时间区域里,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
借势天时,经气正旺,疾病易于向愈,但并非一定就是病解向愈,亦有定时发作或加重者,故临证中还需要区别“解”与“不解”,在机体欲解之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2014-09-22 09:35:15 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六经病欲解时: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在于其创立了三阴三阳(后世也广泛称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如恽铁樵所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在《伤寒论》六经病中,仲景除了列出每一经病的“提纲证”——即“××之为病,……”,此外便给出了每一经病的欲解时间。
因此,六经病的“欲解时”自然也成了古今《伤寒论》研究的重点之一。
历史上多数医家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规律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来进行论述,但笔者认为尚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阐而未发,发而未明,故拟从对三阴三阳时序性的认识出发谈谈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一些体会。
一. 三阴三阳的时序性1. 二阴二阳的时序阴阳的时序概念,首先来源于古人对天地阴阳变化的认识。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同步,如是则二者相应而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古人在论述天地阴阳变化时常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太少阴阳也。
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
两仪之阴阳相贯,阴连阳处为少阳,阳连阴处为少阴。
如《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
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第六、六经病欲解时的机理及其临床价值《伤寒论》的六经病各有不同的欲解时,过去的注家们大都解释为六经病各值其经气旺之时而解,但六经的经气旺之时为什么又各不相同,则尚欠说明,而近来各地所编写的《伤寒论讲义》之类,竟有的删而不讲,这可见对六经病欲解时机制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那么对于临床来说有没有实践价值,就更是无人过问了。
作者认为,古人对于六经病分别指出不同的欲解时,颇合乎近代新兴起的生物钟学说,应当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也必须从实践中找到证明。
从这一思想出发,下面谈谈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十二支的时空概念在探讨之前,有必要先把十二支的时空概念说明一下。
十二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十二支分配于周天的空间,也分配于每一昼夜的时间(年月的地支与本文关系不大,从略),空间和时间都以太阳的运行为标志,所以是统一的。
子方为正北,子时为夜半、午方为正南、午时为日中。
以子午为经,太阳左升右降,升于卯方卯时。
降于酉方酉时。
卯酉为纬,这与子午共同标志者夜半、日出、日中,日入四个中心方位与时间。
夜半和日中,太阳子中、午中的方位和时间是不变的,而日出日入,则随着季节的不同方位和时间则略有改移,日出日入最标准的时间和方位是二分,无论春分或秋分,太阳都是出于卯中,入于酉中,昼夜相平,各五十刻。
但在二至就不同了,冬至太阳出于辰初初刻,入于申正四刻,夏至则出于寅正四刻,入于戌初初刻。
前者昼长41刻、夜长59刻、后者则与此相反,是昼长59刻,夜长41刻(见《类经图翼●气数总论》)。
这可见在昼短夜长时,太阳是辰时出辰方,申时入申方,而昼长夜短时,又是寅时出宣方、戌时入戌方,都不是出卯入酉。
由于寅在东方偏北,辰在东方偏南,申在酉方编南、戌在酉方编北,都属于四隅,所以综合全年来说,日出的空间和时间,就不仅仅是卯上,而是寅至辰上,日入的空间和时间,也不仅仅是酉上,而是申至戌上。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作者:刘枫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8期摘要:"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
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
"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
"外者为阳。
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在内;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
从六经症候群学说浅析乌梅丸方证
从六经症候群学说浅析乌梅丸方证发表时间:2016-01-11T15:54:47.2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张宇曹慧慧李俊莲[导读] 山西中医学院六经症候群学说源于六经实质研究,认为《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
张宇曹慧慧李俊莲通讯作者山西中医学院 030024摘要:以六经症候群学说分解乌梅丸,本方可适应于寒热错杂、虚实兼有的多经症候。
凡兼有少阴、太阴、阳明者,均可以使用,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等疑难杂病,临床应用较为简便、快捷、准确。
关键词:六经症候群;乌梅丸;厥阴病;伤寒论;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蛔厥,久利及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方。
现通常以“经络”、“脏腑”、“八纲”的综合理解来解释乌梅丸证:其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热胜复。
”[ ]其主证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
但以此作为乌梅丸的临床辨证依据往往限制了本方的应用。
若从六经症候群学说角度试析,或可使乌梅丸得到临床广用。
辨证更加快捷、准确。
1六经症候群学说1.1六经症候群学说涵义六经症候群学说源于六经实质研究,认为《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六经之名与经络学说无直接关系。
《伤寒论》六经本质问题,自古争议不休。
关于“六经”后世存在多种解释,例如经络说、臓腑说、气化说、阴阳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等。
[ ]症候群学说近代较早提出自陆渊雷,其在《伤寒论今释》中说:“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
最初盖指经络,……最后则是指热证之症候群,为汤液家所宗。
”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提出及其弟子冯世纶教授阐述:“六经实质是:人体患病后出现的六类症状反应,根据不同的症状,仲景以提纲形式分为六类。
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六经发热
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六经发热
总结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治疗寒包热证哮喘的经验。
方法:通过长期跟师侍诊,整理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史锁芳教授用乌梅丸治疗寒包热证哮喘临证思路。
结果:
史锁芳教授认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寒热错杂是寒包热证哮喘的基本病机,辛温...
内科杂病。
通过对夜间哮喘,乌梅丸的文献研究,基于"厥阴欲解时"理论,对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乌梅丸对于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的疗效,并总结导师运用乌梅丸的证治经验,以期阐明乌梅丸治疗夜间哮喘(下半夜1-7点发作)的规...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宗仲景六经辨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常取佳效。
辨太阳经发热,卫强营弱自汗用桂枝汤,阳气闭郁无汗用麻黄汤,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
辨阳明经高热,见大渴以白虎汤加减为主,石膏量重多则100余克, 阳明腑实发热且见潮热予承气汤辈。
辨少阳经寒热往来,治以小柴胡汤为主,重用柴胡30g辛透外邪。
辨太阴病发热多属虚人外感,推崇薯蓣丸,伴阳明热盛口渴喜饮用石膏,腹中大实痛加制大黄。
辨厥阴病发热,实肝阳虚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治以乌梅丸、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为主。
辨少阴病发热,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附验案1则以说明。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析疑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析疑导读乌梅丸为仲景诸方中较为复杂难懂的一首方剂,因其方中用药“矛盾”,内含大寒、大热之品,临证应用令人困惑,乌梅丸方证的主要特点为何?从六经八纲角度如何理解本方?本期内容为大家分享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方证疑难解析。
乌梅丸方乌梅丸见于《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药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临证应用乌梅丸可能是《伤寒论》中最复杂的一首方剂,方中汇集了大寒大热的药物,温热药物除了我们常用的附子干姜,还有桂枝、细辛和蜀椒。
寒凉清热的有黄连、黄柏,寒凉药虽然只有两味,但黄连(十六两)却是方中剂量最大的药物。
我们把乌梅丸看作寒热药并用的代表方,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样,视作厥阴病的代表方。
通过方药组成来推测临床的适应症:首先,乌梅丸不具备明显的解表效果,虽然方中有桂枝六两,但是剂量相对较轻,而且还是丸剂,我们之前分析了,桂枝汤的解肌发汗作用更多在于辅汗法及生姜的辅助作用,因此乌梅丸中虽然有桂枝,但剂量相对较小,而且是丸剂,所以乌梅丸不具备解表发汗的效果,不属于表证。
从方药组成来看,既有清热的药物,又有温阳的药物,以方测证来看本方证存在着寒热错杂的情况,同时寒热症状相对都比较明显。
方中除了清热温阳的药物之外,还有两个补虚的药物,一个是人参,一个是当归,起到益气养血补虚的作用。
目前报道乌梅丸所治疗的疾病大多数是关于下利、久利的,沿用乌梅丸的“又主久利”。
故六经辨证为厥阴病,出现了寒热错杂且以久利为主症的时候,就是乌梅丸方证。
临床应用时,第一我们要先辨六经,辨六经是属于半表半里证,寒热错杂,厥阴病的时候,同时又是以久利为主要症状的时候,表现为大便频、便溏、病程久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是乌梅丸方证。
六经“欲解时”涵义及对诊断疾病的作用
六经“欲解时”涵义及对诊断疾病的作用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欲解时”在教材中解释为疾病可能得解的时间,非病必愈之时。
但各大临床医家补充为在六经各自的欲解时内,疾病轻浅者可“得解”,若正邪交争剧烈者可表现为“加重”。
“欲解时”中以地支记法来作论述,而地支对时间的表达范围颇广,如地支中的寅在一日中为凌晨三点到五点,而在一年中为正月,还可表示十二年中的一年,各个医家对此地支描述的时间属于哪种情况观点不一,纵观各家之言,笔者趋于在急性病中以一日中十二时辰为宜,而在动辄数年的慢性病中以一年中的月或十二年中的一年来找寻它“欲解”的规律。
六经“欲解时”对诊断疾病的作用凡在各经欲解时发病,或加重,或减轻,多可定位在该经。
因为在欲解时发病者,说明该经当盛反虚,邪乘虚入;加重者,说明邪在该经,值气血旺盛之时,正与邪战,正邪交争则症状加重。
以上所述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例如《伤寒论》第61条云:“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为昼日已虚之阳,得天阳之助,欲外出与邪争而不能胜任,故烦躁不得眠。
可判断此为阳虚阴盛烦躁。
又如第145条云:“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为妇人“热入血室”,阴分热邪与夜行于阴的阳气交争剧烈,使心神出现谵语不安。
朱壶山在《伤寒论通注》中道:“以潮热论,竟有定时,以盗汗论,偏在寐后,热入血室,白昼清明,久病湿寒,不宜阴雨。
如谓无关时令,何以悉合阴阳?”在临床上确实也有些病症符合这些规律,王洪图教授在《内径临证发挥》中论述一病案可作说明。
刘某,男,60岁,2周来每至下午4~5时头晕欲倒,不能站立,舌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大便干,数日一行。
因阳明燥金之气旺于申酉,治以清泻。
方用:炒山栀10g,炒枳实10g,生大黄3g(后下),2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即愈。
ref:张贝,赵鸣芳.浅谈《伤寒论》中六经欲解时[J].四川中医,2015,33(02):20-21.九里香。
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
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怎么看的多,下手的少。
我来整理一下乌梅丸临床应用心得1) 乌梅丸乃厥阴篇之主方,惜用于驱蛔. 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2) 厥阴经包括手、足厥阴经,然足经长手经短,足经涵盖手经, 故厥阴经主要讨论肝的问题。
《伤寒论》六经皆言厥阴篇杂乱,余不以为然,实乃井然有序。
厥阴篇的本质是肝经虚寒,以此形成全篇主线。
肝乃阴尽阳生之脏,阴寒乍退,阳气未盛,最易形成虚寒之证。
肝应春, 必待阳气升,始能生发疏泄。
一方面是阳虚阴寒内盛,一方面是相火内郁化热,这就是造成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
3) 寒热错杂,阴阳交争进退,故有厥热之胜复。
相火内郁化热,必上下攻冲,郁热上冲则善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阴寒内盛,则饥而不能食,食则吐蚘(蛔) ,下利不止。
4) 乌梅丸乃寒热并用之偶方。
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皆辛热或辛温,功能扶阳温肝令肝舒气敷和;当归补肝之体,人参益肝之(用)气,皆助肝之生发疏泄。
黄连、黄柏苦寒,泻相火郁伏所化之热。
乌梅味酸,敛其散越之气,固其本原,故以为君。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凡脱,皆脱在肝”。
重用味酸之吴茱萸救脱,与乌梅丸重用乌梅丸理出一辙。
5) 余运用本方,若无真气散越之象,乌梅常减量.热重者加重寒药之量,或加龙胆草;寒重时加大附子用量;气虚者加黄芪;阴血虚者,恒加白芍;肾气虚者加巴戟天;清阳不升加柴胡。
灵活加减。
6)例1: 立氏,女,51 岁。
昼日身冷如冰水浸,虽穿厚衣不解;入夜如火焚,虽隆冬也需裸睡,盗汗如洗。
脉沉涩寸滑。
先后住院18 次,或称更年期综合征,或植物神经紊乱。
我以乌梅丸作汤剂,2 剂而寒热除,盗汗止,心下痞结大减,四剂而愈。
已数年,未再发作。
张先生可谓对乌梅丸分析的出神入化了。
本人老家以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老中医专以乌梅丸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救活不少被医院判了死刑的患者。
六经欲解时原理
六经欲解时原理六经欲解时原理,是指在六经治疗中,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的原理。
六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阳气和阴气。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活动规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首先,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了解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在不同时间的活动规律。
在一天的24小时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而阴气最旺盛的时间是下午3点到凌晨3点。
因此,根据病情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在阳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也可以选择在阴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阳虚的病症,可以选择在阳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补充阳气;而对于阴虚的病症,可以选择在阴气旺盛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补充阴气。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再次,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结合四季的气候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在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收敛,冬季阳气藏伏。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活动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气候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顺应自然规律的目的。
最后,根据六经欲解时原理,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六经欲解时原理是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原理之一,它指导着我们在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人体的阳气和阴气活动规律、病情的不同、四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慢性病群体
社会环境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饮食起居
乌梅丸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自柯琴始,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之主方。柯琴:“乌梅丸为 厥阴病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也”。 吴鞠通:“乌梅丸为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 剂。”章虚谷:“此为厥阴病正治之方也。”
3 寒热虚实错杂:此为乌梅丸之主要病机。
乌梅丸组成(1两=15.625g、1枚=2.3g)
乌梅300枚
690g/35g
制附子6两
94g/5g
干姜10两
156g/8g
细辛6两
94g/5g
桂枝6两
94g/5g
川椒4两
62g/3g
当归4两
62g/3g
黄连16两
250g/12.5g
黄柏6两
94g/5g
人参6两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六经“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 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确定的,参照“欲解时”判定 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常取得良效甚至奇 效,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验证。
厥阴病病机:
总之,厥阴居三阴之末,有阴尽阳生,极而复反的特性, 因此厥阴为病,在阴寒极盛之时,每有阳气来复之机, 其病往往是阴中有阳,易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厥阴病 总的病机为阳不出阴,阳虚阴盛,相火内郁,证属上 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乌梅丸病机
1 上热下寒:似较为片面。《金鉴》曰:“此方治上热下寒之 主方”。并非只是指上热下寒。 2 寒热错杂:某名老中医凡遇慢性疑难疾病多用乌梅丸加减, 又曰:乌梅丸是寒热相配的登峰造极之作。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及乌梅丸 在临床中的运用
欲解时的概念
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 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 深入思考。“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 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病欲解时
太阳病
巳至未上 巳午未
阳明病
申至戌上 申酉戌
少阳病
寅至辰上 寅卯辰
太阴病
亥至丑上 亥子丑
少阴病
子至寅上 子丑寅
厥阴病
丑至卯上 丑寅卯
9-15
15-21
3-9
21-3
23-5
1-7
阴经的欲解时与阳经不同,总是后两个时辰是相同的,故前 一个时辰最重要。 厥阴经的欲解时为何重要:两阴交尽→阴尽阳生,阴阳转化 之时,柯琴“阴之初尽,即是阳之初生”。三阴病的欲解时 都有丑时,为三阴共有,这是十二支中绝无仅有的。所以丑 时(厥阴病欲解时)极为重要。
94g/5g
从乌梅丸的组成可以看出,针对寒热虚实之证的药物均有。
【方义】
木生酸,酸入肝。方中重用乌梅为君,并用醋渍增其酸性,是伏其所主, 既能滋肝,又能泄肝,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说:“乌梅得东方之木 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故乌 梅既能益肝体,又能助肝用,并能酸敛制约厥阴风木疏泄太过,正如刘 潜江所说:“盖兹味就收而能致其行之用,就行而不离于收之体。夫行 在收中,则收之功神;收在行中,则行之元裕。若止谓其酸收而已,是 见其半而失之全者也。”此论是对乌梅酸敛、行达之功十分全面的理解 和阐释。且乌梅和人参均能生津止渴,乌梅酸敛,又能收敛诸温阳之品 入厥阴以破阴寒,从而承阴启阳,达到从阴出阳之目的;方中配黄连、 黄柏以清郁热,且黄连泻心而除痛,黄柏滋肾以除渴(心包、下焦相 火),是先其所因。附子、干姜、细辛、川椒、桂枝温阳以祛寒,且辛 散以合肝之疏泄。肝藏血,当归、乌梅补肝之体,是谓求其所属。人参 扶正气以助祛邪,安中土以稳四维,并防木克土而传变。米饭与蜜资谷 气、养中焦,和胃缓急。本方酸与甘合则滋阴,酸与苦合则泄热;辛与 甘合能够温通,辛与苦合,又能通降,故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 炽,最为妥当。
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
肝风内扰,乘克脾胃, 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风木内动,克犯中土。 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 治法:扶土抑木,泄肝安胃。 刘有余:“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 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厥阴病病机:
.
首先,从六经传变上来讲,因厥阴居三阴之末,两阴交尽,厥阴有 “阴极阳衰”、“阴尽阳生”,极而复返之机,故病致厥阴多见 寒热错杂之证。《医宗金鉴》曰:“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邪 致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也。” 其二,从运气理论,阴阳离合开、阖、枢的气化运动方面来看,病 致厥阴,使厥阴“阖”的功能失常,致阴气不能正常的合、关, 则阳气亦难很好地生发、由阴出阳,而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阴 尽阳生的过程不能顺利交接,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不能很好的完 成,则阳气难出,阴阳失调致寒热错杂之证; 其三,从六气之主气来说,厥阴风木为主气之初之气,病致厥阴, 可兼太阳寒水终之气的寒象,亦可有少阴君火二之气的热象,又 因与少阳相火相表里,可有风火相煽之机,故病致厥阴,亦可见 寒热错杂之证。 其四,从厥阴相关脏腑来看,病致厥阴,肝与心包相关的生理功能 受到影响,亦易见寒热虚实错杂。
临床运用乌梅丸时可从四个方面考虑:
1.辨证论治,重病机:
阳不出阴,阳虚阴盛,相火内郁,证属上热下寒, 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 2.方证论治,抓主症: 如见口渴甚,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 手足逆冷(厥), 久痢久泻,等即可用乌梅丸。 3.天人合一,合运气: 凡见有厥阴风木之气时,可考虑使用乌梅丸。 4.不忘欲解,重丑时: 如果见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多在“丑”时,即半夜1-3点,不论何病, 即可放胆使用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