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代的崇拜与敬畏,到现代的依赖与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和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几个分论点。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自然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源、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改变了自然的面貌。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的开垦土地、过度的工业污染等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同时,自然灾害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因此,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
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逐渐适应了自然环境的要求。
人类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
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的发展,改善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人们通过建设防洪堤、抗旱工程等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是相互尊重的。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盲目侵占和破坏自然资源。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行为,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和相互尊重的。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一、依赖自然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无论是空气、水资源还是食物链等,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
我们依赖自然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活。
同时,我们也从自然中获取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存条件和资源,确保了人类的持续发展。
二、改变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改变自然环境。
通过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清理森林、开垦荒地,以扩大农田和城市。
这些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我们还在大规模开采矿藏、挖掘石油等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这些行为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也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
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常常建立在自然灾害易发区域,如地震多发地带、洪水泛滥区等。
这使得我们更加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频繁和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飓风。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更加明显。
四、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是一种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
保护自然环境意味着保障我们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改变过去过度开发和污染的行为,采取环境友好的方式来生产和消费。
这包括降低排放、节能减排,加强环境监管和保护。
同时,人类也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无法摆脱自然的制约和依赖,但我们也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无论我们多么先进的科技或文明,我们永远离不开自然。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掠夺日益增加,给自然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首先,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和能量。
水、土地、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人类通过开垦土地、抽取水资源、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方式来满足生活需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谨慎和敬畏的态度,以确保这些资源不被过度开采和破坏。
其次,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生态平衡的保障。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不干扰它们的生态环境。
此外,人类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损害自然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推动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破坏。
森林被滥砍滥伐,河流被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主动行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环保效果。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大环保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实施。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保政策,并进行严格监督和执法。
企业应该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改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另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要途径。
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自然辩证法 - 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自然界是人生计与展的前提和基。
人是自然界展的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成了生学意上的关系。
克思指出:“人自己是自然界的物,是在自己所的境中而且和个境一同展起来的”。
恩格斯:“从最先的物中,主要因为一步的分化而展出无数的、目、科、属、种的物,最后展出神系得最充足展的那种形,即脊椎物的形,而最后在些脊椎物中,又展出一种脊椎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克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以外或凌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人:“我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治异民族一,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相反地,我同我的肉、血和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的生计与展依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第一依于自然。
” 克思:“人 ( 和物一 )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物越有广泛性,人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就越广。
从理域来,植物、物、石、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自然科学的象,一方面作的象,都是人的意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 是人必预先行加工以便享受和消化的精神粮食;同,从践域来,些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些自然品才能生活;不论些品是以食品、燃料、穿着的形式是以住宅等等的形式表出来。
在践上,人的广泛性正表在把整个自然界——第一作人的直接的生活料,其次作人的生命活的资料、象和工具——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其次,境造人,人也造境。
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造境” 的思想。
人要想持生计和展,就必行。
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中,才令人的本获得确。
人比其余全部物,在于能和正确运用自然律。
“ 物不过依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筑,而人却懂得依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行生,而且懂得怎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象上去;所以,人也依据美的律来建筑。
”克思主依赖极的、能的践活采“ 境的改和人的活的一致”。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
关于人与自然的分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关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分论点。
分论点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共同存在。
人类的生命活动和行为受制于自然规律,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支持。
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分论点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等活动导致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的加剧。
人类的开发和利用行为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使得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和极度稀缺的局面。
分论点三:人类需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人类需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确保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是为了保护其他生物的生存权益,也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分论点四: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益,不破坏和破坏生态系统,不滥用和滥用自然资源。
分论点五: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体现了自然界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与自然界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人类需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追求可持续的未来。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加以多方探索,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与自然究竟谁起决定作用,是自然决定了人的发展还是人类主宰了自然界的运行之类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回答的。
因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都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所以,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呈现不同的态势。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
”①马克思说过:“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②针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恩格斯讲到:“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③伴随着信息社会所出现的一切变化,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强度不断加大,形式日益多样化。
总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曾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还将会出现更加复杂多样的表现形态。
从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的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作用,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的完善和自然的进化。
这将会是一个与人类共始终的、永恒的动态发展的进程。
二、人与自然的对立自从世界上有了人,就开始了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立。
在人与自然的对立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凭借自身的智慧,使自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
当代人类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在给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广泛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
和谐相处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相互尊重的关系,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保护和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人与自然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自然提供了我们所需的食物、水源、空气和能源等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心灵的慰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环境的稳定与健康也离不开人类的保护和管理。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要求。
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生物灭绝和环境恶化,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健康。
三、人与自然的现状与挑战1.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导致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过度的采伐森林、过度的耕地开垦和过度的捕捞等行为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极端的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飓风等不仅给人类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资源消耗与能源危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耗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此外,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土地的过度利用也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解决方案1. 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焦点之一。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别的生物,拥有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导致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和动植物物种的灭绝。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第二部分:人类受自然的支配尽管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支配。
在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力。
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迫使我们谦卑地面对,并从中学习和应对。
此外,我们也依赖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水、食物和能源等。
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干旱导致的粮食短缺和洪水引发的灾害。
第三部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增加环境意识和责任感,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
其次,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找到可替代能源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
此外,国际合作和共识对于全球环境治理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我们既受自然支配,又能通过自身的行为对自然产生影响。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资源。
只有建立并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并采取行动,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自然界,人们仅有靠自然界供给的现有物质资料维持生存。
进入农业时代,人类开始征服、利用自然资源,出现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渔猎等。
到了工业礼貌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强,竭尽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
但很多东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限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我们要约束自我的行为,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稳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度解读1、利益至上第一个阶段,人类把外面的自然,包括动物、树木、土地、矿山、海洋等,作为生产的资源,或者等待被开发的利益,他们研究的是利益。
在他们的认知里,植物、动物与人中间有一个泾渭分明的障碍,它们不属于人类。
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去接触,就不会接触。
如果必须要去接触,必然是想去控制和支配,拿它们换利益。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他对自身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不是异常在意自我是不是真的感觉好,在他真的累病之前根本就不会关注自我的内在和谐以及健康。
2、拆分研究第二种情景是已经上升了一点的意识,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感觉到自我的宇宙就是人体。
如果他生病了,不会明白自我是能量体或者情绪、感情各方面出现了问题。
他不会感觉到自我各个能量体之间的连接和自我宇宙的整体性,就像他也不会认识到外在世界的整体性。
可是这个阶段的人会好奇,他们会好奇更大的宇宙是怎样运作的,所以他们会去摸索一些规律,比如主动地去预测天气,他们会观察各个物种生长在什么地方。
他们其实对内在、对外在的观念是一样的,这种观念很机械。
外面更大的自然和其他的生命体对于这种能级的人来讲,就是一个生物机制,并且这个生物机制是能够拆分、能够重新组合。
他们会把很多现象归结为某种效应,比如他们会提出温室效应,人口的相关效应。
他们对生物机制是有必须认识的,可是他们无法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一.人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宽容与被宽容的关系方式存有,人可以改建自然,但是无法发生改变自然。
《庄子。
齐物论》中说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正像马克思所说:“社会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顺利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就是小自然的有机整体,就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有,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有着感应器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器,相互联系、相互提振、相互制约,于此同时人与自然又就是相互矛盾的,人与自然的这种驳斥反驳斥,发生改变与反华发生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促进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种“促进作用”的关系处置不好,极容易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过剩。
人不是打败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备政府和支配自然的权利。
人只是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一种事物而已。
二.自然世界应该具有人的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中,人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自然必须+具备人的属性,也就是自然世界必须人性化。
因为,哲学就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究,人类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更好的介绍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并使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存活,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这么久,对这个自然世界更存有话语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定义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有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和尊重自然,同时也在与自然不断的斗争与协调中求得平衡。
本文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揭示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
首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上。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的基础,如空气、水源、食物等。
人类在自然中获取资源,通过劳动和创造将其转化为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人们应该珍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
自然景观、物种多样性、地理环境等因素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
例如,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通过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合作。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也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紧张和矛盾。
过度的资源开采、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给自然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引发的生态灾难、水体污染导致的饮水困难、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等,都是人类对自然破坏所带来的恶果。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保护好自然资源。
其次,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通过法律的力量来规范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鼓励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影响的。
理解和尊重自然的价值,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合作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完整word版)(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述题: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刚开始的依附关系,发展到主仆关系,然后就始终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层面,并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
第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把自然界的一切归结为神的力量,对自然界有一种恐惧感。
古代人相信存在某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所以对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
例如,古代巴比伦人相信自然界具有精灵般的力量,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古埃及人总把星座和他们神话中的神视为一体;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着心灵(mind )”;古代中国人则相信“天人合一”,并心存对天(即自然)的敬畏之情。
人们对自然的这种认识使得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神圣而神秘,人对自然充满无限的敬畏,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的亲和、友善。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冲突。
近代西方自然观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人与自然由和谐到冲突的过程: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培根的“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更加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人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再到康德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这一系列的命题,对人的理性的弘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的理性成了“上帝”,在自然面前人可以无所不能。
人们逐渐排除了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日益确信:原则上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认识的奥秘,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驾驭的神秘力量;自然科学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对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逐渐生长起可驾驭一切的力量。
祛魅的自然观支持了科技万能论,助长了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宇宙万物皆可一分为二,即主体与客体,人类是唯一的主体,非人的存在物皆为客体;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分析、解剖、控制或复制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客体只是主体认识和征服的对象,即自然是人类的仆人,从而把人类与自然界割裂开来。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当人类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时,自身的智慧、知识、技术装备、生产工具都十分落后,人们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思想上也因此处于屈从、受惠的地位,异己的力量逐渐演化成图腾崇拜的对象,因此,直到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人们对“自然”一词仍然主要是在“本性”意义上理解,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自然事物的总和”。
再到后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世界各国凭借已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进行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战胜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了。
我们不需要敬畏自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引起生态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这就再次引发了人对自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既坚持人类自身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一切为了人类,为了人类的一切利益的终极需求的一种价值维度。
这种观念片面强调主客二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在价值观方面,它认为只有人类才有价值,否认了自然界的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在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危机的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从马克思自然观入手寻求解决这种危机的新办法。
恩格斯曾经很明确地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
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范文五篇【篇1】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
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
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
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
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
专业
姓名
学号
论我们的胜利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话深刻而耐人寻味。
其中提起“胜利”一词,我不禁遥想到古今中外的历史。
那些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金戈铁马和疆场搏杀,而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多少家国兴与亡,血与火中杀出了人类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去反思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时,我便想到这“胜利”的惨烈,更让我诧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如何走到如今这水火不容般的地步,以至于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自然又针对我们的每次胜利都给以报复。
回溯我们的进步历程,会发现在那些所谓“胜利”的背后,潜藏着自然报复带给我们的种种灾厄,它们或急或徐的酝酿着,成了人类一个个胜利背后不断蔓延的阴影,最终甚至盖过胜利本身的积极意义,让原本辉煌的胜利成为笑柄。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经济与工业快速发展。
19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75%,实现了高度城市化,经济中心实力凸显。
然而,在创造辉煌工业文明的同时,潘多拉的魔盒也悄然开启。
自十九世
纪开始,英国伦敦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被烟雾笼罩,“雾都”之名由此而来。
然而直到1952年12月以前,伦敦市民们还并未认识到这种反常现象的危害。
一家位于伦敦的成衣品牌甚至以“伦敦雾”来命名,以此标榜彰显其品质,于是伴随着“胜利”衍生却超出人类掌控的灾厄就这样静静的酝酿。
在1952年12月3日,微风习习,阳光普照英伦三岛,人们恨不得在这样可爱的天气里带着苏格兰格的小毯子和斗牛狗去乡间野外喝下午茶。
12月4日,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中心自伦敦西北向东南移动,凉风渐止,乌云盖日,相对湿度为82%。
12月5日,雾锁伦敦,悄无声息的杀戮由此拉开序幕。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不久伦敦市民便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最早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先获得对自然界胜利的国家,也最先承受了自然界的怒火,然而人类并未因此勒住疾驰的步伐,同样的自然界也在暗中筹划它的报复。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
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洛杉矶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
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矶人口剧增,而在美国汽车文化的渐染下催生出巨大的汽车需求。
洛杉矶在40年代就拥有超过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3O0多吨氮氧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
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喷吐着这些可怕尾气的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毒烟雾工厂,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无形中交织成一张可怕的弥天毒网。
于是从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渐渐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
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
仅195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
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自然界又一次向人类亮出了致命的爪牙,这报复来得那么迅疾猛烈,在给我们造成剧烈短痛后又留给我们持久的长痛,让这教训惨烈的同时又深刻,而可笑的是这副凶煞的爪牙正是人类自己漫不经心的为它武装的。
偏偏人类又擅于忘却,于是这样的循环像噩梦一样伴随着我们,仿佛没有终点。
难道人与自然这种对立相残的关系就无法调解了吗?
或许从一开始,这场争斗就是个错误,也从来没有胜利者,也不该有“胜利”这样的说辞。
因为我们生于自然之中,求索于自然,并终将归于自然,它是我们的起点和归宿。
这是我们共同的根性,这意味着人与自然是休戚相关的一个整体,我们两者的关系将决定着彼此的未来。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环境污染表面上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分析,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便会由此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
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理想的发展状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
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
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则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
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就要扭转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错误观念,这就需要倡导三种态度。
尊重自然的伦理态度。
在现代社会,对自然的关心和尊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类对自然的伤害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伤害,对自然的不尊重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己的不尊重。
现在已经不是人类应不应该尊重自然的问题,而是人类实际上能不能够不尊重自然或是否还可以选择不尊重自然的问题。
人类既然不想伤害自己,就只能选择尊重自然,选择不伤害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的理性态度。
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事实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信守自然法则,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保护自然的实践态度。
在经济建设中,征服改造自然是必要的。
但在征服改造自然过程中,又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就需要保护自然。
征服改造和保护自然都是发展生产力,具有统一性,当然,矛盾还是有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在这个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协调四个关系。
首先要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时修复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其次要协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此外,还要协调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必须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弘扬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建设生态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要协调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
一,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这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