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最后一课》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最后一课》

教学背景

该教学教案适用于初一年级语文课程,该课程涉及小说的阅读与理解。本教学教案针对小说《最后一课》展开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教材分析

小说内容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芒·马洛(Alphonse Daudet)所著的一篇名篇。故事讲述了法国一个小村庄的学校,在德法战争即将爆发之际,老师法布尔先生提醒学生们始终要记住自己是法国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祖国和故土,更要有一份敬爱校园、珍爱生命的情感,坚定立志,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小说情感深刻,讲述的教育意义却是深入人心的。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意义;

2.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彼此尊重的素质;

4.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让他们了解敬爱校园、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最后一课》的作者、时代背景,简要阐明小说写作的目的;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他们的意义和启示;

3.让学生阅读小说,带着提问——“读完这篇小说,你最有感触的是什么?”

第二步:主体部分

1.教师带领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并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人物的形象感知和思考;

2.通过讨论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作品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意义;

3.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三步:总结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篇一

一、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识目标: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

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想知道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内容吗?这一课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通读顺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惊愕哲学家漫游饱学之士

铲除庄稼地旷野斩草除根

2、指名朗读。提醒注意念准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师提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四、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正确理解两个"杂草"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正确理解两个"杂草"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哲学家提问的问题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弄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拜访"、"满腹经纶"。

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学生们是如何回答的?方法可行吗?教师适当引导。

3、分角色朗读、

4、找出5-8自然段中说明顺序的词语。

5、仿照文中对话写一段话,教师适当点评。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四篇

最后一课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

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踱来踱去:慢步行走。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1

《最后一课》片断教学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

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

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

忾的爱国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短篇小说的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介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

•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

•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

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

•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

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

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

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

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

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

公开课《最后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课教案6篇

最后一课教案6篇

最后一课教案6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课程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课程教案设计

《一课》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法国1800年代普鲁士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状况。

2.了解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对教育的态度。

3.深入了解教育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阅读、理解和分析《一课》。

2.通过分析《一课》了解法国1800年代普鲁士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状况。

3.探究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教育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1.讲授阅读技巧。

2.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内容

1.分析《一课》。

《一课》讲述了法国小镇的学校在普鲁士统治下被关闭前的一节课,老师时讲授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小学生法兰索瓦这一课从来没有好好听过,但在老师讲完后,他才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对自己没有好好读书的过去感到后悔和惋惜。《一课》一文深刻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2.了解法国1800年代普鲁士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状况。

法国在1800年代遭受普鲁士入侵统治,当时阿尔萨斯地区受到特别的影响。法国小镇的学校在普鲁士统治下被关闭,孩子们受到了教育的影响,失去了念书的机会。而且,普鲁士政府加强了对法国语言和文化的压制,阿尔萨斯地区的法国文化受到威胁和摧残,学校也受到了影响。

3.探究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教育的价值。

《一课》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教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精神和道德层面的提升。教育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培养人们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远

超过在学校背诵知识,而是通过教育打造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让人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实现自我价值。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法国1800年代普鲁士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状况进行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

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

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

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

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

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分析指导]

一、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但是又觉得逃了学还会遭先生骂,在犹豫之后,还是向学校跑去。

2、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据经验,使他产生不祥的预兆。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异样:

1、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2、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惊。

4、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小弗郎士更加吃惊了。

三、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1、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2、小弗郎士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舍不得要离开的韩麦尔先生。

3、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

4、韩麦尔先生自责,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这一情感基调。

5、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了老师的意图。

6、小弗郎士习字练习时对教室气氛的描绘,朗读时,头脑中要有具体的形象。对学习

德语反感。

7、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从老师的角度,体察老师的心情。说明小弗郎士很聪明。要用理解

老师的心情朗读。

8、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

三、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朗读尤为重要。

1、当看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时,他觉得老师非常高大。说明小弗郎土此时不仅理解了老师的心情,而且对老师极为崇敬。

2、韩麦尔老师哽咽了,“我一我——”老师没说出来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戏剧演员的潜台词,是

值得探讨的。这里的朗读,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了。他可能会说:“我今天

就要离开大家了”之类的话,但当他一想到要离开在这

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时,他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然而,他又坚信他还

会回来的,阿尔萨斯还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于是他把最

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

兰西万岁!”朗读时,感情激动,语句有力,充满信心! [几点说明]

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分析讨论一部分,接

着练习朗读,以读巩固理解,表达更深层的含义。有的

地方需要老师带着感情讲解,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引发

他们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说分析完,对思想内容有了确

切的理解之后,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某处表达得

不准确时,再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对内容还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

深入时,就急于单纯从声音上去表达。这样往往朗读不好,也无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

讨论,都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先放专业人员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单纯的声音模仿。

六、还可以配上幻灯图片,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也可以看着某个图像,让学生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七、总之,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这

是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