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有关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看侃影娱的回答,9赞)
天津名人故居介绍
蔡氏家祠
蔡成勋(1871-1946),字虎臣,天津人。 1900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1911年任 浙江第四十一混成协协统。1914年任第 一师师长,南方征讨军第七军军长。冯 国璋代理大总统时,任察哈尔都督。 1920年任陆军总长。1922年任江西督军。 1924年底直系失败后,回天津寓居。
许氏旧居
贰
马占山故居 胡艳彤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885年11月 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祖籍河北省丰 润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 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 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在"七·七"事变后,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 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 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 65岁。
探访 名人故居
SUMMARY
壹
霍元甲故居 施爽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 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 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 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 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 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 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 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 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 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 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天津有名的故事
天津有名的故事天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然也有很多有名的故事流传下来。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代表。
一、“王府井”起源“王府井”作为一个名字,其实是从天津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古时候的天津城墙东南角有一条大街,因为这条街两旁都是王府,所以人们称之为“王府大街”。
而这条街的北端就有一口井,当时井旁有一家药店,药店老板为了宣传自己的店铺,就把井改名为“王府井”。
因为药店位于城门口,进出市民都要经过此地,所以“王府井”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
二、北洋政府总统府北洋政府总统府是天津的一个历史建筑群体,位于和平区鼓楼北街,它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中央管理机构和元首居所,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景之一。
在北洋政府总统府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比如1895年,意大利在中国申请权利,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周围都是群众,游行示威,呼喊“维护国家尊严,死不投降”的口号。
还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总统府门前也是人山人海,上万学生高呼“打倒列强,拥护民主”的口号。
三、天津的民俗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非常多样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东华门狮子舞。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已经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舞狮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东华门狮子舞在天津非常盛行,狮子舞团不仅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傅,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其中。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东华门狮子舞团都会在天津的各个角落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和。
四、天津的美食故事提起天津的美食,除了有名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外,还有很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
比如河南街的八大碗,其中就有最有名的“鸡汤馄饨”,汤清饮用,口感鲜美,是很多游客到天津必尝美食之一。
还有南市火烧、八宝盖碗、银款糖果等等。
这些美食也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或者渊源。
比如说南市火烧,又称“西大街区火烧”,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当时有一家名为“吉安号”的面食店,它所制作的火烧颇为独特,便流传开来,后来这种火烧也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小吃。
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
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十年之后当思我——寻访天津梁启超故居叶克飞(历史专栏作家)天津的梁启超故居光鲜亮丽,又毗邻热闹喧嚣的海河,俨然景点——不,就是景点,门口挂着国家3A级景区的牌子——自是不乏访客。
大名鼎鼎的饮冰室书斋也在这里,与故居一左一右。
故居地址为河北区民族路44号,旁边的饮冰室书斋则是46号,彼此相邻,自成院落。
这是两栋意式风格的建筑,均为两层,砖木结构。
其中,故居建于1914年,梁启超1915年定居此处,直至1929年去世,饮冰室书斋则建于1924年。
当年,这里是意大利租界,梁启超购得这块空地后,自行建造,两楼造型各异,故居由梁启超亲自设计,为红瓦顶,饮冰室为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顶有天台。
故居改造为纪念馆后,重新修葺,颇为精致富丽,让人依稀看到当年的堂皇——八九十年前,即使在洋楼如林的天津,这处宅子也极其夺目吧?据说,当年这里十分讲究,有花园,有车库,有锅炉房,还有门房。
据载,1991年时,这里便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政府前后耗资近两千万元,用于周边居民搬迁和建筑整修——1949年后,这里自然与许多名人故居的命运一样,成了大杂院,甚至在历次运动中遭遇些劫难。
至2002年10月,这里开始改造为“天津梁启超纪念馆”,次年4月对外开放,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挂牌3A级景区。
查阅资料时发现,2011年下半年,这里又经过了修葺,至2012年6月重新开放,据说又换新颜,建筑主体进行了改造,还重建了围墙。
我有些好奇,便搜了相关图片,只见两栋小楼似乎都经过了重新粉刷,极是夺目,但我只觉刺眼,甚至想起了影视城里那些新盖的老建筑,但愿这只是照片PS的效果吧。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前几年我寻访时的形貌略好些,虽非“修旧如旧”,也嫌略新,但起码不似照片中那般触目。
故居又称“老楼”,十分宽敞廓落,有地下室,也有阁楼,每层都有九间房,二楼隔为两部分,一边是客厅、起居室、资料室,为梁启超专用,另一边是家人住处,楼下有客厅。
【传统民居】刘建章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刘建章故居(天津名⼈故居系列)刘建章(1910-2008)河北景县⼈。
1926年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命⼯作,同年成为中共党员。
历任珲春县县委书记,景县县委书记,北平市委市民⼯作委员会书记,华北⼈民抗⽇联军第九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民抗⽇⾃卫委员会冀南特派员,冀南武⾢县县长,冀南五专署专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南⾏署副主任,冀中⾏署副主任,⽯家庄铁路局局长,华北交通部副部长,华北军运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交通部部长,天津铁路局副局长等职。
新中国成⽴后刘建章曾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顾问,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年⼈体育协会主席。
铁道部原部长刘建章与⽼伴陈莲⽟在家中⼀起翻阅⾃⼰亲⼿制作的青藏铁路建设剪报刘建章旧居位于中⼭路北侧三马路114号,始建于上世纪⼆三⼗年代,院内主楼为⼆层带地下室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砖⽯结构,过梁均为⽯材,部分外檐为混凝⼟花饰。
顶部欧式风格较浓,设有凉台。
楼内基本保存原貌。
堆满杂物的⼩院⾼⼤厚重的院门独特⽽醒⽬刘建章先⽣的书法作品2007年,河北区⽂史研究⼈员经访查,确认中⼭路北侧三马路114号那栋中西合璧的建筑为原铁道部部长刘建章的旧居。
新中国成⽴初期,刘建章任天津铁路管理局副局长期间,曾在这⾥居住过。
2008年2⽉14⽇,刘建章逝世,他⾛得安详⽽⼜宁静。
他没有因为⾃⼰的离去⽽⿇烦⼦⼥和亲⼈,也没有惊扰众多惦念着他的战友和同事,更没有因为⾃⼰的地位和影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他静静地、从容⽽安详地⾛了。
他的告别仪式的视频后来被⽹友称为最简单的告别仪式。
正如他⾃⼰所讲的“⽣命应该是呼喊⽽来,悄然⽽去”。
刘建章在天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从他的⼦⼥和⼀些晚辈所写的回忆⽂章中,我们仍能体味到这位为铁路奋⽃⼀⽣的⽼⾰命家的光辉⼀⽣。
1920年,刘建章离开家乡到北京⾹⼭慈幼院念书,这是他第⼀次看到⽕车。
看着⽕车那巨⼤的车轮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对⽕车的好奇从这⼀刻开始愈发浓烈起来。
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胡佛、徳璀琳、汉纳根别墅和倪家花园)
天津马场道名人故居(胡佛、徳璀琳、汉纳根别墅和倪家花园)天津小洋楼风情(廿三)徳璀琳别墅和倪家花园2010-03-30 08:33:34| 分类:天津小洋楼风情 |字号订阅原马场道6号的胡佛故居旧照古斯塔夫·冯·德璀琳生于1842年,德国人。
1864年,22岁的德璀琳来到天津,任津海关四等文书。
此后他平步青云,在天津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把持天津海关税务司22年之久,任英国天津租界工部局董事长13年。
1913年,他死于天津寓所,终年71岁。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美国第31届总统(1929-1933年在任)。
胡佛1899年来到天津,1906年离津回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使他得以进入美国政界。
倪嗣冲(1868-1924年)安徽阜阳人。
倪嗣冲原名毓桂,字丹忱。
1899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倪成了袁幕府中的一名重要成员。
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为安徽都督,不久升任安徽督军,兼任省长。
马场道的小洋楼还有两处,一处是徐世章旧居,另外一处是刘汝明旧居。
略去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位名人在五大道另有居所,而马场道上的两所洋楼并非他们常年居住的地方,虽然是名下产业,但并非最主要的旧居。
所以,徐世章和刘汝明的旧居,会在今后的报道中出现。
另外,此次列入第一阶段的17处旧居,均在马场道干道两侧,马场道上的“支路”和胡同等,未列入此报道阶段,所涉及的名人旧居,将在介绍“XX路”的时候详细报道。
在一个世纪的风雨中,百年马场道保留了多数名人旧居的同时,也有少数洋楼已经在岁月的更替里从地图上悄悄地消失。
我们认为,读者应该知道:有这些名人也曾经在马场道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在马场道的名人当中,还有两个外国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德璀琳和汉纳根。
马场道的修建与德璀琳关系极为密切。
德璀琳汉纳根都住马场道德璀琳在津期间,主持扩张英租界,垄断海河工程,参与掠夺开平煤矿。
他也参与筹办邮政,倡议修建“戈登堂”,发起赛马会,创办天津第一份英文报纸《天津时报》。
天津一日游之张学良故居之行
天津一日游之张学良故居之行在工作之余出去走走,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决定来个天津一日游。
在瑞龙旅游报的名,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相当正确的,天津一日游是明智的。
其中给我最深印象的无非是张学良故居!据出售少帅府门票的瑞龙票务工作人员介绍:“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素有“九国租界,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来到天津,必看的就是名人故居小洋楼,而在天津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所名人故居中,最具特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人物的故居,就是张学良故居博物馆。
坐落在和平区赤峰道上的张学良故居博物馆藏有300余件物品,全景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
一、3D立体式博物馆,带您穿越到民国时期张学良故居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穿越的概念。
经过了两年的修整,耗资千万,无论从音乐,装修,家具,服饰等各个方面都原景重现了当年张家生活的原貌,让你从踏入博物馆那一刻,就穿越回到了90年前,体味张学良将军生活的原貌。
二、亲民博物馆,拉近与游客距离张学良故居博物馆重点打造亲民博物馆的概念,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中古板的概念。
这里的家具,无论是张将军用过的书桌,或者是收音机的柜子,或者是老式的桌椅,壁炉,风琴,甚至是民国时期的百家乐,您都能够伸手摸上一摸,甚至是坐到老式的黄包车上,体验下真正的民国时期的生活,定会让游客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三、可以吃的博物馆,体味舌尖上的民国私家菜“可以吃的博物馆”概念出自冯骥才老先生笔下,现在张学良故居博物馆也被打造成可以吃的博物馆概念。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张家私家菜,民国谭家菜,风情租界菜,中华一绝菜,养生长寿菜等等,让你不仅仅从视觉,听觉方面,甚至从味觉方面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张学良将军的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吃的博物馆。
天津名人故事
天津名人故事天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
以下是一些天津名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风流人物和传奇故事。
一、文化名人1. 林则徐:又称林景铭,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兼散文家。
他曾担任过中国福建省巡抚,是著名的"钦差大臣"。
林则徐以“反对鸦片,维护国家尊严”的事迹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反鸦片斗争的先驱者。
2. 严复:清朝末年的著名教育家和维新思想家,被尊称为“中华百科全书之父”。
严复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现代白话文报纸《燕京文报》,提倡新式教育和科学知识。
3. 程砚秋:生于清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
他以“石鼓文”的行书著名,作品富有力量感和气韵生动,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大家”。
二、历史事件1. 南洋商团:天津曾经被誉为“北方的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
在19世纪末,许多来自海外的南洋华商在天津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团。
南洋商团的成员不仅掌握了天津重要的商业和金融资源,也在政治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 杨虎城的“指挥师案”:杨虎城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著名将领,在他的指挥下,北洋军队曾经打败过来犯的德国侵略军。
然而,在1925年,杨虎城被控制“反对政府”,被定为了“指挥师案”的首要嫌疑人。
最终他在押往南京的途中遇刺身亡,死因至今未明。
3. 津沽危机:津沽危机发生于1924年,是日本对中国的一次军事入侵。
当时,日本军队试图利用天津和塘沽之间的铁路线来占领这两个城市,并迅速推进到华北地区。
然而,中国抗日志士和北洋政府将领们联手抵抗,最终成功驱逐了入侵者。
以上是一些天津的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他们的事迹和传奇,给这座城市增色不少。
我们不仅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铭记这些人的功业和贡献。
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
天津名人故居大盘点天津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西方文化交融,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
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
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曹禺故居曹禺故居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该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其整体面积为912平方米。
前后两楼均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带阳台,这里是闻名中外的著名剧作家曹禺童年时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30年代轰动文坛的《雷雨》、《日出》等话剧名作就是在这里酝酿出来的。
随着岁月的剥蚀,小楼己显得苍老了。
目前正积极宣传,争取市财政拨专款或采取社会集资等方式,对其进行修复,并建立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1986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园,用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
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
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
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
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
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
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
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
张学良故居位于天津市赤峰道78号的张学良旧居,现在是一家茶馆(摄于6月8日)。
1925年“少帅”张学良进驻天津期间,将此楼买下作为住宅。
袁世凯故居位于天津市海河之滨的袁世凯故居。
老建筑的故事:天津14处知名老建筑
老建筑的故事:天津14处知名老建筑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唐朝中叶以后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历经六百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历经风雨,其中很多老建筑已经不复存在。
所幸,仍有部分建筑还能以较好的面貌存世。
其中,本文整理的这十四处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一、曹禺故居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
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
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故居位于河北区民主道7/9号,,是一栋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始建于清末。
故居内藏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照片,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
由著名雕塑家刘鑫创作的曹禺先生半身铜像,布置于庭院中央。
二、梁启超故居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人物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著名的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
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先生在意租借购地建设。
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先生自己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
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工人住房等。
前楼与后楼有走廊、天桥连接,有机的成为一个整体。
故居总建筑面积1100 余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整所建筑相当讲究,有花园、汽车房、传达室。
三、庆王府庆王府为历史建筑,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庆王府院内。
由“城市文化遗产俱乐部”和“别墅式历史文化主题酒店”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旅游、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社区,如今仍然对外开放。
这个建筑前身为建于1937年的“山益里”英式里弄住宅群落,历时两年精心修葺,完整保留了坡顶红瓦、硫缸砖墙的建筑风貌,是一处远离尘世的私密幽静的居住圣地~四、汤玉麟故居汤玉麟,曾任热河省主席。
【传统民居】李魁元、张浙洲旧居(天津名人故居)
【传统民居】李魁元、张浙洲旧居(天津名人故居)李魁元(1868-1943)字少田,天津人,菜农出身。
法租界华商公会董事长。
李魁元旧居位于原南京路110号。
张浙洲生卒不详,曾为天津旧法租界华商公会董事。
与李魁元共同创办天祥市场。
张浙洲旧居位于长春道184号。
李魁元和张浙洲,在天津,提起这两个人的名字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天祥市场,一些老天津人会有印象。
曾经,那里繁华一时,为近代天津商业中的佼佼者,而李魁元和张浙洲就是天祥市场的创办者。
此外,他们都是法租界的华商公会董事,还一起投资过惠中饭店等。
但可惜,了解两人的知情者已无处寻觅,相关史料也鲜有记载。
更重要的是,李魁元位于南京路上的旧宅已经拆除,只有张浙洲在长春道184号的房子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只能以目前仅能找到的一点资料,来描述天祥市场当日的繁华。
长春道184号张浙洲旧居原南京路李魁元旧居大致在今伊势丹商场的位置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租界梨栈一带的商业日趋繁荣,李魁元与郝墨林、张浙洲合资,在天津法租界开设天祥叫卖行,地点在今劝业新厦长春道一面。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天津的殷实富户纷纷迁往租界,各系军阀、政客与各地地主也多来津住进各国租界。
这些商店和阔佬给租界带来了难得的“繁荣”。
李魁元与郝墨林、张浙洲三人见有发财的机会,决计合资在天祥叫卖行的空地上建筑三层大楼,开设了天津租界里第一个大商场,命名天祥市场。
天祥市场在动工时,李魁元大搞预租,提前收入场费,以租赁的位置好坏和面积的大小分为每月租金三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两千元四种。
至于经营何种生意,李魁元一般不过问。
入场费一次交三个月租金。
法租界二十一号路(俗称梨栈大街,今和平路)正面门脸入场费每月三千元,被德华馨鞋店、泰隆绸缎店、达仁堂药店等租得。
后门法租界二十五号路(今辽宁路)的门脸入场费每月一千元,被文利鲜货铺、天瑞居饭馆等租得。
场内摊贩每户入场费三百元至五百元。
全场共租出三百多户。
【传统民居】孙啸南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孙啸南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孙啸南(1894-1987)名琦字啸南,浙江平阳县鳌江镇人。
出生于商贾之家,曾就读于武汉某专科学校,学习会计专业,先后在中兴煤矿、北票煤矿负责财会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定居天津,曾担任中孚银行副经理。
孙啸南故居位于常德道20号,英庭院式3层楼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棕灰色清水砖墙,多坡大筒瓦顶,四周出檐,入口处有方柱支撑的小方过厅,上有铁护栏围墙,3层阳台与2层阳台重叠。
孙啸南的儿女中,如今只有大女儿和二女儿尚在。
在孙忠泽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孙啸南的大女儿孙燕华。
电话中,九十多岁的孙燕华精神很好。
虽然好多细节她已经忘却,但时光沉淀下的,正是她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
联系到孙家的后人后,记者再次探访了孙啸南旧居。
上一次去时,房子正在装修,这一次虽没有施工,但是从紧闭的大门望进去,能看到三层窗户的玻璃还都没有安上,显然,无人居住。
天津名人故居偶尔有游人经过,用镜头对准了那扇黑色的门。
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幢房子的价值,也不知道它曾经的那位颇具名望的主人,但他们说,很喜欢这幢房子传递出的厚重的气息。
孙忠泽说,房子是祖父孙啸南亲自监督建造的。
房子的风格,能体现出建造者的品格,站在这幢房子前,记者突然肃然起敬。
据孙忠泽回忆说,早在明代起,孙家就开始在福建北部从事贸易,直至清代。
孙啸南的父亲在当地开了家鱼行,收购鱼和珍珠,孙啸南就在父亲的鱼行记账。
浙江人极富开拓精神,成年后,孙啸南离开了家乡,先后在中兴煤矿和北票煤矿任职。
对于孙啸南在业务方面的能力,之前的报道中已有讲述,孙忠泽的回忆则勾画出了孙啸南重“诚信”的一面。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北票煤矿被日本人占领。
煤矿包括经理在内的大部分人已经撤离,兵荒马乱之时,身为会计师的孙啸南携带他经手的所有公司款项到天津,费尽周折找到煤矿负责人,把钱款都交给了负责人。
“当时的情况下,即使爷爷私吞了那些钱,也不会有人追查。
但是他们老一辈人都很讲信用,我想,这也是他们能在生意场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民居】王劭廉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王劭廉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王劭廉(1866-1936)字少泉,天津人。
少年时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是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严复的得意弟子,后被派赴英深造,实习造船工程。
学成回国后,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数学、英文等课程执教。
1900年北洋水师学堂关闭,王劭廉曾创办顺天中学,后任教北洋大学。
1909年,清政府因其“兴办教育持久”特奖予进士出身。
天津名人王劭廉还先后担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天津县议事会副议长、直隶咨议局局长、教育部教育会议议长等职,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出过不少议案。
王劭廉故居位于赤峰道74号,砖混结构二层西式楼房,带地下室。
入口两侧以条石砌筑台基形成外廊。
1906年丁家立因保定高等学堂学生、革命党人吴樾将清政府拟出洋考察宪政的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炸成重伤,袁世凯免去其北洋大学、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和直隶全省西学督导职务。
丁家立去职后,推荐王劭廉出任北洋大学总教习。
王劭廉上任,结束了外国人总管北洋大学和直隶全省学权的局面,使北洋大学及全省学校开始了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新纪元。
自王劭廉开始,北洋大学改总教习为教务提调。
王劭廉是严复门生,早年他被派往英国学习造船工程兼学法律、政治,学习期满后曾在英国最著名的军舰上实习。
同王劭廉一起实习的有英王太子乔治(后为英王乔治五世)。
少年王劭廉学问、道德、性格方面均有过人之处,其意志尤其坚忍卓绝。
赵天麟曾撰文回忆,某次海上实习之余,王劭廉登岸骑马驰骋,不慎坠马摔伤,众人急趋前扶助,发现其一臂已折。
众人急送王往附近医院医治,大家以为王可能致残,而少年王劭廉谈笑自若,好像未感到大痛苦。
天津名人故居后来人们称赞他:“先生毅力坚实,非常人所可比拟也。
”英国留学后,由于王通晓西方造船专业及政治、经济、法律,深受洋务派的重视,先后任山东威海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王劭廉教授英语、数学等课程,他在教学上以严厉著称,他培养的学生,英语、数学成绩尤其优秀。
刘松庵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刘松庵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刘松庵,室名仰山庐,名中医,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弟子。
刘松庵在书法上造诣深厚,曾任中国书协会员、天津书协名誉理事。
安乐邨出名人,更出名医。
曾经任北宁铁路医院院长的毛羽鸿曾经在安乐邨7号居住过。
这位曾经留学德国的“德国医学博士”留给天津人最知名的一份礼物,就是今天和平路上的“四新药店”。
“七七事变”后,毛羽鸿搬到安乐邨,同时在当时的国民饭店租下一处房屋开办生成药房,并在药店内“坐堂”。
毛羽鸿行医,对各科均有涉及,尤其擅长内科和皮肤科。
他自行研究配置的“毛氏脚气药膏”,当时非常畅销。
生成药房生意兴隆,新中国成立后,药店更名为“四新药店”。
我们原计划以名医杨珂旧居为代表,但因故未能联系到杨珂后人,却幸运地找到了名医刘松庵的两位弟子。
对于安乐邨名医们生活的原貌就从刘松庵的故事展开吧……安乐邨内居住过的名医在医学造诣上不分伯仲。
写安乐邨的名医,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人尤其突出,而是这些名医在特定时期会聚于此,形成了非常特别的一种景象。
安乐邨16号,曾经居住着天津名中医刘松庵先生。
刘松庵出身名门,师从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不仅精于医术,同时擅长书画艺术创作,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
记者日前采访到刘松庵先生的两位弟子,弟子刘鸿在公安医院工作,曾跟随刘松庵学医;弟子刘道安在《健康报》工作,曾跟随刘松庵学书法。
在两位弟子眼中,这位治学严谨、擅长书法的名医,在生活中更是一个风趣幽默、热爱生活的老人。
刘道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跟随刘松庵学习书法,八十来岁的刘松庵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忘年交。
刘松庵非常风趣幽默,即使相差几十岁的“小朋友”,他也常常主动开玩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师家里面安装了电话,他每次打电话到单位找我,第一句话就是‘道安啊,我是松庵’。
他这样一说,我就很高兴,老人家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跟刘松庵学医的弟子刘鸿也对老师的风趣幽默印象深刻:“我老师跟别的大夫不一样,他医术高明,对待病人非常认真,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紧张。
【传统民居】李辅臣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李辅臣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李氏兄弟,李淮生、李警予兄弟系原英商仁记洋行天津分行买办李吉圃之子。
李氏旧居位于河北路239号,1937年建造,著名建筑师齐玉舒设计。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局部三层西式楼房,多坡屋顶带屋顶间。
首层入口由石柱支撑,形成门廊,右侧上方筑长方形太平台,上置金属护栏。
二层开一列平窗,檐下转角处设跨甬阳台,其上筑半圆雨厦。
外檐墙水泥饰面,大坡顶,顶部开有多处天窗。
是原英租界内一处环境幽雅的高级花园别墅。
李吉普旧居简介曾经显赫一时的“仁记李”家族,到了李氏兄弟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
尽管李氏兄弟在旧英租界威灵顿道(今河北路)入住时,财力已经远不及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但这处独特别致的花园,仍不失为威灵顿道上最雅致精美的房子。
如今,当各地游客乘着马车从河北路上经过时,一看到院落那独特的围墙,游客们就开始赞叹不已。
却不知,在围墙之内曾经演绎了一个大富之家最后的辉煌。
十九世纪晚期,登陆天津的“买办”大多是广东人。
由于亲历了“庚子之变”带给天津城市的影响,最初的天津本地商人不仅不屑于充当买办,还把帮洋人做事的人称为“洋奴”。
直到二十世纪初,买办才被天津商人所接受,一些本地商人开始进入外国银行或洋行充当买办或任兼职买办。
这种天津本地的买办,俗称“本帮买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商仁记洋行买办李辅臣及其家族。
李辅臣正是河北路239号李氏两兄弟的祖父。
在天津的城市发展史上,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
新旧思想、制度在这个城市中不断碰撞、实验,“时尚”和“潮流”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在动荡中,社会新生阶层不断崛起,白手起家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成为现实。
李辅臣的发迹,也如同神话般被流传至今。
李辅臣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家住天津城西,早年家境贫寒,靠做小贩,摆小钱摊,兑换银钱,跑钱帖为生。
他看到洋行里面的服务人员收入较高,就托人介绍自己到仁记洋行做杂工。
最初李辅臣的工作就是最底层的保洁工作,他挑污水桶,打扫卫生等。
【传统民居】王襄故居(天津名人故居)
【传统民居】王襄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簠室,天津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通金石考古,尤精甲骨,为我国最早鉴识及收藏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所著有关甲骨文字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甲骨文字的罗振玉、商承祚、王国维等所推重。
1962年,87岁的王襄在睦南里居室内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写篆联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天津。
潍县古董商人范维清当时流落天津,将所携带甲骨约百余片卖于王襄。
7月13日,八国联军攻城,炮弹击中书斋,但经王襄弟雪民保护,幸免于难。
在日本人占领天津的年代,王襄拒绝把甲骨高价卖给日本人,保存了这批国宝。
64岁,王襄归津,在教育界工作。
1954年,79岁的王襄出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6年,以81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推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1957年9月,王襄由老厢城东门内大刘家胡同故居迁往和平区睦南道睦南里。
在桂林路与云南路之间的睦南道南侧,有两座三层楼高的砖木结构的公寓楼。
与周围风格迥异的小洋楼相比,这两座公寓楼显得很不起眼,然而,这里却曾经住过一位声名赫赫的人物:著名的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王襄。
沿着睦南道由云南路开始自西向东走,路边的洋楼在夕阳中散发出一种久远而静谧的气息,令人遐想万千。
走过睦南道103号,眼前赫然出现了一前一后两座厚重、敦实的现代风格的公寓楼。
楼体方方正正,砖缝俨然;透过窗户,能够看到有人在厨房里忙碌,灶上渐渐腾起温暖的雾气,家的温馨感觉扑面而来。
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这里与当年王襄搬来时的样子已有了很大变化。
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照进窗子的阳光都是一样的温暖明亮,坐在窗前凝神静思的神态都是一样的认真专注。
当年,八十多岁的王襄就是坐在自己寓所的窗前,迎着阳光,思索着学术问题,并把每一片掠过脑海的灵感用笔认真记录下来。
林鸿赉(lài)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林鸿赉(lài)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林鸿赉(1900一1981),字庶希,浙江宁波人。
自幼随父林子臬北上行医,而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
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
1920年被选为公派留学生保送至美国霍金斯大学攻读三年后回国,分配至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关务署任科长,又调天津任统税管理所主任。
宋子文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后,选调一批留美的财政部系统工作人员进入中国银行,林鸿赉也被调入中国银行,返回浙江故乡杭州任襄理。
1940年天津中国银行经理空缺,香港总管理处考虑到林鸿赉曾在天津工作过,且其几位兄长皆在北方任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故林鸿赉临危受命,出任天津中国银行副经理,1941年即升任经理。
林鸿赉夫妇林鸿赉旧居位于大理道42号,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清水墙面,线条简洁,设计大方,适于居住。
室内设施完善,中等装修,有菲律宾木地板和楼梯。
1944年3月20日清晨,44岁的林鸿赉正在家中睡觉,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吵醒了。
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林放开门一看,是一群陌生的人。
一个带着日本口音的人对他说:“快去叫你爸爸,我们找他谈话。
”“爸爸,有人找你。
”林放叫醒了睡眼蒙眬的林鸿赉。
此时,那个穿西装,说话带着日本口音的人已经进到屋子里面。
他用生硬的中国话对林鸿赉说:“你快起来,穿好衣服,我们要找你去谈谈话。
”说话间,又有四个穿黑棉袄的人推门闯入,在墙壁上一阵敲打,他们对桌上的收音机特别留意,而其他的东西倒没怎么动。
林鸿赉立刻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穿好衣服,对家人嘱咐了几句,就被这群人押上了一辆卡车。
卡车开到金城银行宿舍时,金城银行经理王毅灵、副理夏采臣也被押上来,然后直奔日本宪兵队驶去。
日本宪兵队拘押室里此时已经押进来十余人,林鸿赉仔细辨认,发现都是银行界的同仁。
交通银行经理方静如、营业员马景达、新华银行经理俞君飞、副理陈卓人等。
一名宪兵坐在一旁看守着这些人,十余人相对无言,对于逮捕的原因,谁也闹不明白,各自在心里面盘算着应对的办法。
【传统民居】丁子良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丁子良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丁子良(1870-1935)回族,名国瑞,字子良,号竹园,祖籍浙江金台,生于北京宛平县。
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医师、评论家、报人。
著有《说疫》《治痢捷要》《增补瘟疫》等医学著述,个人集资创办《竹园白话报》,后改称《天津竹园报》,其文章成集《竹园丛话》。
丁子良旧居原名万善里,1919年由李准建房成巷;后转卖给周某,更名泰安里,1982年再度更名为万善里。
自上世纪初开始,旧法租界31号路(今河北路)上的“敬慎医室”就远近闻名。
几十年来,丁子良父子二人在这间医室里听诊问病,不知医好了多少病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名医丁子良悬壶济世的同时,心系民族危亡,他笔耕不辍撰写社会时事评论,甚至于自筹资金办报“以醒国民”。
如今,当年的“敬慎医室”早已变换了模样。
去年,丁子良那洋洋百万余言的《竹园丛话》被重新再版,当年的24册重新编辑成了6册。
然而对于丁家后人来讲,这部曾经在家中书架上信手拈来的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文化历史,还有道不尽的丁家往事。
丁尔诚是丁子良的曾孙,他小时候居住在河北路的丁家旧居,他的祖父是名中医丁叔度,丁子良的儿子。
“敬慎医室”开在一楼,家人们居住在楼上,那所房子不是丁家的房产,丁子良一家始终都是租客。
丁尔诚认为,“并不是买不起,而是我曾祖觉得,应该把钱用在治病救人的事儿上,否则愧对医生的职业。
不仅曾祖这样,祖父也是这样,我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给病人看病之后,让病人去大仁堂药店抓药,说:‘记我账上。
’那是祖父替没钱的病人买药了。
”丁尔诚没有见过自己的曾祖,关于家里的这些事,主要都是从祖父和叔父那里断断续续听来的。
在丁尔诚的记忆里,曾祖去世后由祖父接替了“敬慎医室”的主要工作。
祖父也是著名的中医,那时候陆观虎、陆观豹等人常到家中与祖父一起探讨中医学,他们还在赤峰道丰馀里一同成立了中医联合诊所。
后来,祖父到第二中心医院去工作,“敬慎医室”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丁子良兄弟4人,他是家中长子,从小在私塾读书,国学造诣深厚。
由国庆 老天津名人轶事
由国庆老天津名人轶事国庆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欢庆祖国盛世的时刻。
而老天津,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天津的名人轶事,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张学良与天津的故事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老天津的名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将军世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然而,张学良并非一味追求军事事业,他也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天津的日子里,张学良曾经与许多文化名流交往。
他经常参加文学沙龙,与文人墨客交流思想。
他还和徐悲鸿、齐白石等艺术家结下深厚的友谊。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张学良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军事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二、杨洪基的天津记忆杨洪基是中国内地知名歌手,也是老天津的名人之一。
他在天津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杨洪基曾经回忆起在天津的生活,他说:“天津是一座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城市。
我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大街上总是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摊贩和行人。
每到夏天,我都会去海河边玩水,感受那股清凉的气息。
”杨洪基的音乐才华也在天津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他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并且在校期间就开始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
他的音乐天赋和努力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歌手,也为他赢得了无数的粉丝。
三、郭德纲与相声传统郭德纲是中国当代著名相声演员,也是老天津的名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从小就受到相声艺术的熏陶。
郭德纲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他的家庭经常有各种艺术家来往。
在这样的环境下,郭德纲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自己的相声表演。
在天津的日子里,郭德纲曾经与许多老一辈相声演员学习,他们传授给他相声的技巧和经验。
郭德纲在他们的指导下,不断磨练自己的演技,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
四、王军霞与奥运传奇王军霞是中国体坛的传奇人物,也是老天津的名人之一。
她是中国女子游泳队的代表,曾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金牌。
王军霞从小就对游泳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天津的青年队训练,并且很快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
【传统民居】沈湘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传统民居】沈湘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天津名人沈湘(1921-1993)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天津市人,自幼喜好歌唱,上世纪四十年代同时考入圣约翰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和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多次开个人演唱会,当时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
半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桃李天下,名家辈出。
沈湘故居位于河北路86号,河北路86号有近百年历史,属于西式洋楼住宅,由主楼和配楼组成,主体为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面积大约700多平方米。
1897年,著名的音乐家普契尼在为一部音乐作品面试演员时,在听了一个男演员的歌声后,他惊讶地问道:“是不是上帝派你来的?”这个人就是卡鲁索,后来的世界歌王,第一个将歌唱节目录制成唱片的音乐家。
1921年,天津名人沈湘出生在天津。
他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名为沈鸿翔,早年曾在清廷开设的北洋医学堂读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批医学人才,后来还成为极少数留学法国的学生,并在天津成为一代名医,至今在《天津通志·卫生志》中还能找到他的名字。
沈湘教授的学生、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本初先生曾撰文披露过沈湘早年的一些经历:由于曾经留过学,所以沈鸿翔对西方文化特别是音乐情有独钟,家中存有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唱片。
从小耳濡目染的沈湘,在童年第一次得到零花钱的时候,就跑去买了一张唱片,演唱者正是卡鲁索!从此,他就与一代歌王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模仿后者练习唱歌。
邹本初讲过这么一件事,沈湘在读中学期间,曾参加过市内的歌唱比赛,由于怯场,第一次不但唱跑了调儿,还忘了词儿,但他不曾放弃,苦练基本功,在两年后的同一个赛事中以优美的男高音震惊评委。
本来那是一个由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的比赛,似乎将头名颁发给女性为宜,但评委经讨论决定,将第一名给了沈湘——这是他在歌唱生涯中第一个值得铭记的成绩。
但沈湘未来发展的道路,并未立即走上音乐之旅,而是出现了一点小变故。
1940年,他考入了燕京大学,读的却是英国语言文学系。
后来因为日本人侵略的缘故,沈湘选择南下,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仍读英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哪些有关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看侃影娱的回答,9赞)
“百年历史看天津”,天津有英、法、德、意、美、日、俄、奥、匈、比利时九国租界,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最具特色而且在全国所独有的便是租界里各式各样的小洋楼,3000多栋风貌建筑、800多栋名人故居,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静园到梁启超故居,从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的故居疙瘩楼到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故居,不胜枚举。
简单看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吧!
【少帅府-张学良】
张学良故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8号的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
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
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经过两年多的整修,旧景重现,品味历史,张学良故居博物馆的音乐、装修、服装、家具、人物全景重现了当年张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原貌,用立体的方式重现了天津民国时代五大道的浪漫奢华及传奇故事。
【静园-末代皇帝溥仪】
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原日本租界区宫岛路),始建于1921年。
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于此居住,更名“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
静园主体建筑属于折衷主义风格,带有日本木构建筑特点和西班牙建筑的样式。
门的结构和材料选用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朴素自然而简约,然而它的缓坡屋顶、筒瓦的利用以及室内细部装饰则有明显的西班牙中世纪建筑风格。
静园为三环套月式三道院落,即前院、后院和西侧跨院。
前庭院建有西班牙式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主楼一座,西半部为通天木柱的外走廊,东半部为封闭式。
整理修复后的静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庆王府-庆亲王载振】
庆王府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原英租界剑桥道)55号,地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最集中的“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区”腹地。
其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为华人楼房之冠。
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府”。
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
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
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庆王府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两层外檐均设通敞柱廊,
建筑形体简洁明快。
室内设有共享大厅,大气、开敞,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
水刷石墙面
与中国传统琉璃栏杆交相辉映,门窗玻璃上比利时工艺雕琢的中国传统花鸟栩栩如生。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在天津市国土房管局的领导下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
整修过
程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建筑历史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融入精巧别致的现代使用功能,如今,这
座昔日的王府已经成为天津独一无二的文化休闲空间。
【梁启超故居-梁启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物,一生著作甚丰。
他于民国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马
路 ( 今河北区民族路 ) 购得一块地皮,面积约4 市亩,于 1914 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后又建一所书斋叫饮冰室,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
这两所住宅是民
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
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
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
平方米;书斋“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折中主义风格明显,为
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
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这座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
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
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
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探讨中外文化的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新楼和旧楼全归公产,先是有军属入住,后居民越来越多,院内也陆
续搭建了许多临时建筑,在筹办纪念馆前的腾迁过程中,这里一共迁走了91户居民。
今
天的饮冰室,虽然没有了硕儒秉烛夜读的场景,也见不到梁氏子女们的欢笑与嬉闹,但宁
静的空间中却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袁氏宅邸-袁世凯】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是在天津起家,他在天津建造了大量豪宅。
其中:奥租界金汤二马
路(河北区海河东路39号),规模较大,占地1836平方米,建筑面积2217平方米,主楼
呈“L”型,三层砖木结构,共有房54间。
袁世凯委托英、德建筑师设计成欧洲古典式建筑,建造成一所富丽堂皇的大型住宅,是天津仅存的一幢十六至十八世纪德式风格的小洋楼。
从海河对岸观看,宅邸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墙身托起的又高又陡的双坡顶,以及在屋顶上建造的那座采光亭。
这种造型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在德国建筑风格中进行演化,变为有外棱的“扣钟”。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幢楼内建有“隐身处”和“脱身处”。
“隐身处”是在二楼右侧有个小门,门内建钢筋混凝土楼梯,铁栏杆,可上至楼顶间,下至地下室、如果关上小门便找不到上下楼的去处。
“脱身处”是在三楼凉亭设有铁楼梯,直通后花园余门,由此可脱身逃走。
此外,在这所楼的二、三层之间还专门设计了一间八角形房屋,几面窗户都朝海河,无论潮涨潮落,河水都好似往八角楼里流,象征无数财源流人袁家。
在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中,此建筑已被重新修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天津名人故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