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胜学 原文+译文
《势胜学》原文及译文

《势胜学》原文及译文《势胜学》译文北宋•薛居正卷一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译文】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
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
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译文】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译文】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荣达。
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译文】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
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
卷二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译文】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译文】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
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
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译文】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
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译文】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真诚。
天下无谋 予学 势胜学 荣枯鉴 解厄学 守弱学 观人经

予学东汉许劭得失卷一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
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
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
强者不予,得而复失。
弱者不予,失之难测。
予非失,乃存也。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论此也。
夺招怨,予生敬,名成于此矣。
顺逆卷二患死者痴,患生者智。
安顺者庸,安逆者泰。
多予不亡,少施必殃。
惠人惠己,天不佑凶也。
顺由予生,逆自虐起。
君子不责小过,哀人失德焉。
小人不纳大言,恨己无势焉。
君子逆而不危,小人顺而弗远。
福祸不侵,心静可也。
苦乐不怨,非悟莫及矣。
尊卑卷三尊者人予也,失之则卑。
卑者自强也,恃之则尊。
以金市爵,得而不祥。
以势迫人,威而有虞。
金不可滥,权不可纵,极则易也。
贫者勿轻,其忠贵也。
贱者莫弃,其义厚也。
忠予明主,义施君子,必有报焉。
誉非予莫取,取之非誉也。
功不争乃获,获之则功也。
休戚卷四物有异也,理自通焉。
命有别也,情自同焉。
悦可悦人,哀可哀人,休戚堪予也。
福不可继,祸不可养,福祸莫受也。
不省之人,事无功耳。
同欢者寡,贵而远离也。
共难者众,卑而无间也。
苦乐由人,非苦乐也。
至乐乃予,生之崇焉。
至苦乃亏,死之惶焉。
荣辱卷五人强不辱,气傲无荣。
荣辱莫改,其人惟贤。
予人荣者,自荣也。
予人辱者,自辱也。
君子不长衰,小人无久运,道之故也。
饥以食,莫逾困以怜。
寒以暖,无及厄以诫。
予人至缺,其可立也。
荣极则辱,惟德可存焉。
辱极则荣,惟善勿失焉。
成败卷六成无定式,利己利人乃成焉。
败有定法,害人害己乃败焉。
君子之名,胜于小人之实。
小人之祸,烈于君子之难。
观其人也,可知成败矣。
敌者,予之可制也。
友者,予之可久也。
亲者,予之可安也。
功高未可言胜,功不为胜也。
人愚未可言败,愚不为败矣。
兴亡卷七无不亡之身,存不灭之理。
春秋易逝,宏业可留。
薄敛则民富,兴焉。
政苛则民怨,亡焉。
人主兴亡,非为天也。
君子兴家,不用奇计。
小人败业,坏于奸谋。
正不予贿,邪不予济,察之无误也。
天降之喜,莫径取焉。
势胜学原文及译文之欧阳学文创编

《势胜学》原文加译文欧阳歌谷(2021.02.01)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原文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欧阳歌谷创编2021年2月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势胜学》

《势胜学》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原文】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原文】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原文】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原文】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原文】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译文】下属不敬重上司,说明上司一定是有缺失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就会改变恭顺的态度。
十帝宰相冯道为官之道《仕赢学》原文及译文

十帝宰相冯道为官之道《仕赢学》原文及译文《仕赢学》是一本古代官员关于为官之心得,封建官场中“进则建功立业、退则保全自身”的权谋典籍。
《仕赢学》又叫《仕经》、《仕道》,对掌握官场策略和技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封建时代官场的权术。
同时,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通过它提供的内容,我们既可以识别官场中的某些机巧,又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智慧。
修身第一【提要】善为者能,善不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要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平则倾。
心静则平,平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平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原文】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
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
乃举贤人,设百官,导之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译文】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在那个时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私人财产。
三代以后就变富了,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用礼仪教育他们,用刑法威吓他们。
【原文】官者,管也。
权者,衡也。
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
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
故曰:平则不倾。
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译文】官,就是管。
权,就是秤。
是用来设定奖惩赏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
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所以,但凡根源有不公平的地方,民心也就会生出不平,民心不平动乱也就随之出现了。
因此说,民心如秤,稍有不平就会倾斜。
这是关系天下乱与治,社稷安与危的大事,做官的人不可以不认真审查并严肃对待啊。
【原文】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势胜学》

《势胜学》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势胜学》[北宋]薛居正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鉴赏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①,分数是也②;斗众如斗寡③,形名是也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⑤,奇正是也⑥;兵之所加,如以酸投卵者⑦,虚实是也⑧。
凡战者,以正合⑨,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⑩,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11),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12),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13),孰能穷之?激水之疾(14),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15),至于毁折者,节也(16)。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纩弩(17),节如发机(18)。
纷纷纭纭(19),斗乱而不可乱也(20);浑浑沌沌(21),形圆而不可败也(22)。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23);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24),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25)。
任势者,其战人也(26),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27),势也。
【注释】①治:管理。
②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曹操注云:“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 ③斗:指挥作战。
④形名:指古时军队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挥工具和信号。
曹注云:“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 ⑤必:即使。
⑥奇正:指古代用兵作战的变法和常法。
奇:出人意外的、异常的。
正:正规的,正常的。
⑦碫(duan音段):磨刀石。
泛指石头。
⑧虚实:指强弱、劳逸、众寡、真伪等,这里是以实击虚的意思。
⑨合:会合,指迎敌。
⑩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1)五色:指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
(12)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

孙子十三篇及浅说(本篇包含《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的原文、译文和浅说)《势篇》一、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始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二、译文: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
打敌大部队如同打敌小部队一样,这是方阵的排列组合问题。
全军能在遭受敌人的进攻时而不会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
军队进攻敌人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入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迭。
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个音阶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种色素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样味道,可是五样味道的变化,就尝不胜尝。
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致能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
势胜经

《势胜学》简介:帝王以驭势得天下,将相以借势得长久,商贾以度势得富贵,常人以附势得平安。
揭示得势失势之玄机。
也许,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的文化。
但是,当下谋略类书籍的流行,却似乎与所谓的“谋略型中国文化”并无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本质的联系。
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而“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
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
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势胜学原文,附参考译文在原文下面。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势胜学》及译文

。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
不减其德。小人倚强,)重视,神灵即使再遥远也不可以疏忽怠慢。
凡事要早做准备;一个人只要早做准备,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
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开宝五年,
,逾年毕,锡以器币。
“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
。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祖庙庭。
角抵蹴□匊,纵酒不谨。雅好音乐,尝与伶人游,
三相子皆越次拔擢,沉伦、卢多逊子并为尚书郎,
故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及居正卒,太宗亲临,
颇致骚动。诏择守臣安抚之,乃命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
迁左领军卫大将军。至道二年,移知延州,未行,卒,
白话《势胜学》
/薛居正 译文/ 王君敏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
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
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
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
孙子兵法势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势篇原文译文孙子兵法势篇原文及译文一、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攻势以待不攻之利,攻无不克、必有余地。
攻伐之势,如以石投卵,形去而神存,故能仿佛骛其本而无失其末。
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一、原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攻势以待不攻之利,攻无不克,必有余地。
攻伐之势,如以石投卵者,形去而神存,故能仿佛骛其本而无失其末。
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二、译文及注释:势就是借助局势中的优势来掌控权力。
优秀的将领能够站在不败之地,将敌人的失败一览无余。
因此,攻击的势头就是要在不进攻时占据有利局面,才能攻无不克、必有余地。
攻击敌人的势头就像是以石头投向鸟卵的情形,但形势可以摆脱,但是思维和计划仍然保持清醒,因此可以实现计划的既定目标而不会脱离实际。
因此,优秀的将领总是从局势中寻找势的优势条件,而不抱怨手下的人员,从而选择最好的人选并掌握势的方向。
三、注释:1. 因利而制权:指利用局势中的优势条件来掌控局势并制约敌人。
2. 立于不败之地:指在局势中站在有利位置,能够掌握整个局势,从而稳稳地站稳脚跟。
3. 失败:指敌人的战略和战术都无法实现预期目的,从而明显地针对敌人。
4. 攻势以待不攻之利:指通过攻击来占据有利局面,以便在进攻时有更好的空间。
5. 不责人:指找到局势中充分利用的优势,追求最优解而不是责骂手下人的错误。
势胜学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作者介绍
这是《势胜学》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势胜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大道至简,中国历史无非就是说了一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确是要一辈子去修 行和实践的!为什么古人的道理流传了几千年,但是还是每个时代的人都不能做到呢?在于遵从大道总是曲折的, 人们总是走近路,急于求成,驱易避难。
修身,正心,取势,明道,定法,优术,利器,践行,合众,守一。 #2023**读书看完的第7本书#总基调推崇仁义礼智信,部分观点在当今社会也可得到印证,部分观点显绝对 化,需辩证看待。 困久生恨,其情乃振。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道理很不错,值得阅读。人都是自私且世俗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势胜学》起于势我们生来无势,叫我借势、攀势、附势可李白又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这是驭人学,不是育人学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也只是夸夸其谈。 天生势,势生杰。势易而未觉,必败焉。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亲不言疏,忍焉。 >>世不公,人乃附。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势胜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品
作家第章势Fra bibliotek学艺术家
广大读者
人士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解厄鉴

《解厄鉴》原文及译文【北宋】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抚州市)人,北宋著名词人。
历居要职,官至宰相。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更通避祸解厄之学,因此生前身后,俱获显要殊荣。
一生平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解厄脱困?北宋智者晏殊的《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
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
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
藏锋卷一【原文】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译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
吐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
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摆。
【原文】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
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
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
【译文】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就会改变心态。
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容易骄傲气盛。
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属就难容。
【原文】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
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
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译文】仁德的人不务虚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
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
勇敢的人不会逞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
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范蠡功成退江湖)隐智卷二【原文】用智者利,弄智者弊。
暗用无敌,彰显无功。
【译文】活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
暗中使用智谋方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
【原文】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
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
【译文】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
不使自己吃眼前亏,这是小人的狡黠。
不怨智寡,忠义失焉。
【译文】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忧忠义的丢失。
【原文】上惟忠,能次之。
下为实,术次之。
不明其心,厄之难止。
【译文】上司都希望下属忠诚,能力才华还是次要的。
做下属要注重诚心,权术还在其次。
优势与劣势转换-势胜学

势胜学[北宋]薛居正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
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无心则无得也。
无谋则无成也。
困久生恨,其情乃根。
厄多生智,其性乃和。
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贱者无助,必倚贵也。
士者无逊,必随俗也。
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
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
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善人善功,恶人恶绩。
善念善存,恶念恶运。
以恶敌善,亡焉。
人贱不可轻也。
特贵不可重也。
神远不可疏也。
势有终,早备也。
人有难,不溃也。
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第五篇势篇

第五篇势篇造势创造有利的用兵态势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注释:分数:军队的编制形名:旌旗金鼓受敌:遭遇敌军碾:坚硬的石头译文:孙子说,凡是管理众多的军队就像管理少数军队那样得心应手,是由于军队的组织编制合理。
指挥众多的军队就像指挥少数军队那样运用自如,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整。
全军将土可从使他们必然遭遇敌军而不会失败,是由于运用了奇正。
军队向敌军发起攻击就像用坚硬的石头砸破鸡蛋那样轻而易举,是由于运用了避实击虚。
解析:造势的原因。
军队编制合理,将帅各司其职,无论指挥多少军队作战,都能得心应手。
旌旗严整,号令严明,与敌人作战就能进退自如,攻守有序。
无论在何时何地遭遇敌军,只要运用奇正作战,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运用造势的原因。
运用避实击虚,就能在进攻中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取得以石击卵的效果。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注释:以正合:以正兵合敌以奇胜:以奇兵取胜不竭:不会枯竭战势:作战的态势译文:凡是指挥军队作战,以正兵合敌,以奇兵取胜。
因此善于出奇兵制胜的人,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穷尽,就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
终而复始,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死而复生,是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规律。
音阶不过宫商角征羽五种,五种音阶的变化,美不胜听。
基本的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的变化,美不胜观。
基本的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五种味道的变化,美不胜偿。
用兵作战的态势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奇正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像循环一样没有首尾,又怎么会有穷尽呢?解析:造势的原则。
实况劝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夫学,所以修性也。
人之生也,性善而才不足。
故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学,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利,积学而成器,积善而成德。
是以古之圣贤,无不力学,莫不以学为贵。
今吾辈生于末世,益当勉力学问,以光前人,继往圣之绝学,振今世之儒风。
吾观今之学者,或浮光掠影,或浅尝辄止,或好高骛远,或泥古不化。
如此,岂能成器立业,安得闻达于世?夫学,如种树然,需深耕细作,方能枝繁叶茂。
若不力学,则犹如枯木朽株,虽居山林,亦无益于世。
昔者孔子,游说列国,教化百姓,未尝一日废学。
其弟子三千,通才七十二,皆因学而成器。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夫学,非独为己,亦以教人为乐也。
吾辈宜效法古人,勤学好问,博学笃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勿以一知半解为满足,勿以小成而骄。
学问之道,深不可测,唯有力学,方能登堂入室。
是以,吾辈宜立定志向,力学进取。
勿以贫贱而废学,勿以富贵而骄人。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真学问,真修养。
今为汝等译之:学,是修养自己的方式。
人生来本性善良,但才能不足。
所以说:“学习并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学习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时之利,积累学问方能成为有用之才,积累善行方能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因此,古代的圣贤,无不勤奋学习,没有人不以学习为贵。
如今我们生于末世,更应该勉力学习,以继承前人的光辉,延续先圣的绝学,振兴当今的儒风。
我看现今的学者,有的只是浮光掠影,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好高骛远,有的泥古不化。
这样,怎能成为有用之才,怎能名闻于世?学习就像种树,需要深耕细作,才能枝繁叶茂。
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像枯木朽株,虽然身处山林,也对世间毫无益处。
往昔孔子,周游列国,教化百姓,未曾一日放弃学习。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通才七十二人,都是因为学习而成为有用之才。
孟子说:“得到天下英才并教育他们,这是三种乐趣之一。
”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教育他人而感到快乐。
我们应当效法古人,勤奋学习,广博学问,切实行动。
仕赢学(原文及译文)

仕赢学 [五代] 冯道修身第一【原文】夫上古无官,当时是也,民衣褐而穴居,食则同食,寝则同寝,无以己之私。
而三代以下,丰饶日渐,仓有余廪,厩有余畜,民始有私。
乃举贤人,设百官,导致以礼仪,威之以刑法。
【译文】上古的时候没有官职,在那个时候,百姓穿葛制的衣服,住在洞穴,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私人财产。
三代以后就变富了,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圈里有多余的牲口,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于是有人推举贤能之人设立各种官职,用礼仪教育他们,用刑法威胁他们。
【原文】官者,管也。
权者,衡也。
所以设赏罚,明诉讼,断是非,辨好恶,检奸邪,消佚乱。
管之,束之,导之,化之,衡之,以求其平。
盖官不公而民不平,民不平则乱始生。
故曰:平则不倾。
此系于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为宦者不可不察也。
【译文】官就是管,权就是称。
是用来设定赏罚,接受诉讼,评判对错,分辨善恶,约束奸邪,消除淫乱的。
通过管理、约束、引导、教化、评定,来达到公平。
所以,官员不公则民不平,民不平就要发生----------------------- 页面 2-----------------------动乱。
因此说,民心如称不平则倾,这关系天下乱制,社会的安危,做官的不可能不认真的考虑。
【原文】官者,以修身为要,故立德为先,而立功次之。
何也?盖修身以立德,此为体也。
立功者,用也。
有体,用自在其中矣。
不修身立德而建不世之功者,未之闻也。
故子曰:吾日休吾身,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修身德方不殆,而功自立焉。
【译文】做官的人,强化自己的修养最为重要,是先立德再立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通过自己的修养来确定德行,这是体。
而建立功勋这是用。
有了体,用自然就包括在里面。
不通过加强自身修养确立德行而建立大功的人我没有见到过。
所以孔夫子说,我每天都在加强自身的修养。
易经说,君子每天都在勤奋努力,到了晚上,还在反省自己有哪些不对。
修身养性,德行才会不断提高,而功业自然会建成。
【原文】官之德,曰忠,曰谠,曰清,曰廉,曰慎,曰勤。
2021年势胜学原文及译文之欧阳学文创编

《势胜学》原文加译文欧阳光明(2021.03.07)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
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
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
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原文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胜学》【原文】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明白事物发展趋势,就没有了做人处世的根基。
【原文】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译文】形势有变而不能及时察觉应对,一定会失败。
【原文】察其智,莫如观其势。
信其言,莫如审其心。
人无识,难明也。
君子之势,滞而不坠。
小人之势,强而必衰。
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译文】对一个人来说,考察他的智慧,不如考察他的发展趋势;相信他的言辞,不如审视他的内心。
人若没有见识,就不会保持明智。
君子的发展趋势,虽有滞碍但不会沉沦;小人的发展趋势,即使强大终究必会失败。
一个人只要心里不生恶念,前途就会充满希望。
【原文】未明之势,不可臆也。
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译文】不明朗的形势,不可以主观臆断;非常明显的形势,不可以违拗它。
【原文】无势不尊,无智非达。
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译文】没有威势就不会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能腾达。
逼迫他人不能依靠蛮力,取悦他人一定要委婉表达。
【原文】受于天,人难及也。
求于贤,人难谤也。
修于身,人难惑也。
【译文】一个人有天赋的特长,他人就难以企及了;向贤人求助,他人就难以毁谤了。
加强自身的修养,他人就难以迷惑了。
【原文】奉上不以势。
驱众莫以慈。
正心勿以恕。
【译文】侍奉上司,不要显示自己的威势,否则必定遭忌身危;驱使众人,不可以心有不忍,否则必定软弱无力;校正世道人心,不可以己量人,否则必定失败。
【原文】亲不言疏,忍焉。
疏不言亲,慎焉。
【译文】对亲近的人,不可说疏远的话。
即使对方拒人千里,斗狠发怒,也要忍让。
对不亲近的人,不可以说心里话,即使对方投吾所好,也要特别谨慎小心。
【原文】贵贱之别,势也。
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译文】富贵与贫贱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威势(财力、权力、学力所营造的势力)。
善于发挥威势作用的人,就会尊贵;只会使用虚伪狡诈手段的人,必定得不到尊重。
【原文】势不凌民,民畏其廉。
势不慢士,士畏其诚。
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译文】有了权势不能欺凌百姓,百姓敬畏的是公正廉洁,有了权势不能怠慢读书人,读书人敬畏的是正直无欺。
有了权势不能背弃朋友,朋友敬畏的是情感如一。
【原文】下不敬上,上必失焉。
上不疑下,下改逊焉。
不为势,在势也。
【译文】下属不敬重上司,说明上司一定是有缺失的;上司不猜疑下属,下属就会改变恭顺的态度。
不要故意营造威势,而是自然地居于威势之中。
【原文】无形无失,势之极也。
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译文】没有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在的疏失,这是权势达到顶峰的标志。
没有仁德之观念,没有名望之企求,这才是人的本初心态。
【原文】缺者,人难改也。
智者,人难弃也。
命者,人难背也。
【译文】天生的缺陷,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变;后天的智慧,任何人都难以抛弃;尊长的命令,一般人难以违背。
借于强,谀不可厌。
借于弱,予不可吝。
人足自足焉。
【译文】向强者借势,奉承他不可以厌烦;向弱者借势,给予不可以吝啬。
使他人满足,自己才会如意。
【原文】君子怜弱,不减其德。
小人倚强,不增其盛。
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译文】君子同情弱者,不会减损他的品德;小人依靠强者,并不会增加他的威风;岁月变化,真情不可以改变;环境变了,心思意念却不可以放纵。
【原文】天生势,势生杰。
人成事,事成名。
【译文】上天造就时势,时势造就豪杰,人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的名望。
【原文】奸不主势,讨其罪也。
懦不成势,攻其弱也。
恶不长势,避其锋也。
用奸诈的手段不能主导形势,对手自会讨伐他的罪过;怯懦的态度成就不了大势,对手自会功击他的弱处;凶恶不会增长势力,对手自会躲避他的锋芒。
【原文】善者不怨势劣,尽心也。
不善者无善行,惜力也。
察人而明势焉。
【译文】善良的人不会抱怨形势恶劣,他们只会尽心竭力;不善良的人不做善事,他们吝惜自己的力气。
观察人的作为就能知道事情发展的趋势。
【原文】不执一端,堪避其险也。
不计仇怨,堪谋其事也。
【译文】不固守一种看法,才可以规避风险;不计较个人仇怨,才可以谋划大事。
【原文】势者,利也。
人者,俗也。
【译文】权势,能给人带来利益;世人,多是普通平凡的。
所以,趋炎附势的现象是常有的。
【原文】世不公,人乃附。
上多伪,下乃媚。
义不张,情乃贱。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才会依附威势;上司多虚荣,下属才会献媚。
正义得不到伸张,真情才会遭人轻视。
【原文】卑者侍尊,莫与其机。
怨者行险,仁人远避。
不附一人,其祸少焉。
【译文】地位低的人侍奉地位高的人,不要参与其机密大事;心怀怨恨的人做事冒险,有德行的人应该远远避开;不要依附一个固定的人身,这样祸患就可以减少了。
【原文】君子自强,惟患不立也。
小人自贱,惟患无依也。
【译文】君子自己努力图强,只担心不能安身立命;小人自己轻视自己,只担心没有依靠。
无心则无得也。
无谋则无成也。
【译文】不用心就没有收获,没有谋略就不会成功。
【原文】困久生恨,其情乃根。
厄多生智,其性乃和。
无困无厄,后必困厄也。
【译文】一个人穷困久了,就会产生怨恨,如此,他的性情才会有根基;困厄多了,就会催生智慧,如此,他的表现才能平静。
没有经历过困厄的人,将来一定会遭受困厄的。
【原文】贱者无助,必倚贵也。
士者无逊,必随俗也。
勇者无惧,必抑情也。
【译文】地位低的人无人扶持,一定要依仗地位高的人;读书人不知谦逊,一定要注意顺应习俗;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一定要抑制过激的情绪。
【原文】守礼莫求势,礼束人也。
喜躁勿求功,躁乱心矣。
严守礼节不要追求权势,因为礼节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爱好急躁不要企求成就,急躁使人心绪纷乱。
【原文】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
心有易而后行无善也。
【译文】先有道德的缺失,后有威势的消亡。
先有思想的变化,后有不良的行为。
【原文】善人善功,恶人恶绩。
善念善存,恶念恶运。
以恶敌善,亡焉。
【译文】善待人必有善良的功效,憎恨人必致邪恶的后果。
好的念头能使好人好事得到保护保全,坏的念头使自己遭受坏运的惩戒。
用邪恶来对抗正义,一定会灭亡。
【原文】人贱不可轻也。
特贵不可重也。
神远不可疏也。
【译文】一个人即使地位低贱也不可以轻视,公牛即使再珍贵也不可以(超过对人的)重视,神灵即使再遥远也不可以疏忽怠慢。
【原文】势有终,早备也。
人有难,不溃也。
【译文】势力有终了的时候,凡事要早做准备;一个人只要早做准备,即使有灾难,也不会溃败的。
《宋史·列传第二十三》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父仁谦,周太子宾客。
居正少好学,有大志。
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
遂凝兄遂清领邦计,奏署盐铁判官。
开运初,改度支推官。
宰相李崧领盐铁,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寺直,迁右拾遗。
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
汉乾佑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
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
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
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
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
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
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
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
以本官参知政事。
五年,加吏部侍郎。
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又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逾年毕,锡以器币。
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
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从平晋陽还,进位司空。
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
左右取水至,不能饮,偃阁中,吐气如烟焰,舆归私第卒,六年六月也,年七十。
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
性孝行纯,居家俭约。
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
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
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
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
”开宝中,居正与沉伦并为相,卢多逊参知政事,九年冬,多逊亦为平章事。
及居正卒,而沉伦责授,多逊南流,论者以居正守道蒙福,果符太祖之言。
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
子惟吉集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惠集》。
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祖庙庭。
惟吉字世康,居正假子也。
居正妻妒悍,无子,婢妾皆不得侍侧,故养惟吉,爱之甚笃。
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匊,纵酒不谨。
雅好音乐,尝与伶人游,居正不能知。
荫补右千牛卫备身,历太子通奉舍人,改西头供奉官。
太宗即位,三相子皆越次拔擢,沉伦、卢多逊子并为尚书郎,惟吉以不习文,故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及居正卒,太宗亲临,居正妻拜于丧所,上存抚数四,因问:“不肖子安在,颇改行否?恐不能负荷先业,奈何!”惟吉伏丧侧,窃闻上语,惧赧不敢起。
自是尽革故态,谢绝所与游者,居丧有礼。
既而多接贤士大夫,颇涉猎书史,时论翕然称之。
上知其改行,令知澶州,改扬州。
上表自陈,迁左千牛卫大将军。
丁内艰,卒哭,起复本官,恳求终制,不许。
俄诏知河南府,又知凤翔府。
淳化五年,秦州温仲舒以伐木为蕃户攘夺,驱其部落徙居渭北,颇致騷动。
诏择守臣安抚之,乃命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
未几,迁左领军卫大将军。
至道二年,移知延州,未行,卒,年四十二。
惟吉既知非改过,能折节下士,轻财好施,所至有能声。
然御家无法,及其死,家人争财致讼,妻子辨对于公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