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凝聚力与执政党道德形象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摘要】每个时代的文化中都有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反映。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一方面它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体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它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引导每个时代的文化中都有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反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它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一方面它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体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它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社会。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还具有紧迫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特征”。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最新-树立良好党员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 精品

最新-树立良好党员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 精品

树立良好党员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代表不代表,行动见分晓。

先进不先进,群众来定性。

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是通过每个党员和干部的具体形象体现出来的。

共产党员的自身形象是作为其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一旦成为共产党员,既是党的人,也是党的形象的代表。

形象好,就能使群众对党产生亲切感、敬重感、信赖感,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也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

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具有很强的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

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

这个观念和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党员要有党的意识,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无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都不能例外。

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过一些共产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

近来,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经不起考验,在作风纪律和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根源就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出了毛病,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的特殊身份,淡漠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许多事实证明,党员有了强烈的党员意识,就会珍惜党员称号,履行党员义务,自觉用党员的标准和条件约束规范自己,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良好良好的形象,必须用最新理论实现最优武装。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理论加强思想武装,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先决条件。

××××同(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志指出:“作为共产党人,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

”进入学习是进入工作的前提,学习理解是实现武装的基础。

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但要努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创新。

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思辩之,笃行之”,自觉塑造治学严谨、有勇有谋的素质人才形象,抛弃浅尝辄止、浮躁应付的“懒汉”形象。

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把心思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来。

如何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如何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如何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与我国国家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和提升是分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科学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努力掌握其变化规律,通过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广大社科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共同理想、目标、利益的基础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所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只有当国家成员具有共同理想、目标和利益时,人们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为共同事业奋斗;只有当一个国家能够满足人民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时,才能维持国家的健康发展和稳定。强大的国家凝聚力能够产生内涵为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内向聚合力,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诚实守信与和睦团结;强大的国家凝聚力能够表现为外向吸引力,使人们在比较和选择中产生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增强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治凝聚力,必须下力气解决腐败问题,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只有根治腐败,政治文明的建立才有希望,也才能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解决腐败问题提出的各种措施方法都是十分符合中国实际的,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把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分子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我们的干部队伍只有由最优秀分子所组成,才能担当起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任何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热爱、服务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当代中国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政治凝聚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人民的普遍共识。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能够广泛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关注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意愿,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信仰,才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能够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科学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和引领未来发展。

先进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能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只有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够引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和进步。

最后,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可持续性,能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备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吸收人民的新思想和新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只有具备可持续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够保持对人民的凝聚力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引领力。

总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信仰,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又具备可持续性,才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引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和进步。

执政党建设与中华民族凝聚土

执政党建设与中华民族凝聚土
进 步起 关键 作 用 。 国家凝 聚力 是一 个政 治 范 畴 ,本 质上 是一 种 政治 凝 聚力 。因而 ,政治 是 否 进步 直接 影 响 到 国家凝 聚力 的强 弱 。政 治 的核 心是 国家政 权 ,什 么 阶级 掌 握政 权 ,一 个 国家 的统 治 阶
级用什么思想理论 与政策去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势力 ,直接关系到政治的进步状态与 社会稳定发展的状态 。在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 ,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曾经掌握过国 家政权 。封建地主阶级在近现代世界历史 的范围内,已经是一个没落的阶级 ,他们 以封建君主专
马 克思 主 义理 论研 究
执政 党建设 与 中华 民族凝聚 力
吴 灿 新
( 中共广 东 省 委党校 哲 学部教 授 )
【 要1 摘 中国共 产党是 国家凝 聚力的政 治核 心 、领 导核 心 ,也是 中华民族凝 聚力的组织核心 。执政 党
对 中华 民族凝 聚力的影响是通过 国家凝 聚力发 生作用的 。作 为执政 党的 中国共产党的 自身建设 ,直接 关
在动力 ,是一个 国家 的生命力之所在。所谓 国家凝聚力是能使一个 国家 的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
的有 机 整体 的 内在 力 量 ,它 的产 生 和发 展虽 然 离 不 开一 定 的 自然 要 素 ,例 如地 理 环境 因素 和 民族 血缘 亲 情 因 素 ,但 比较 而 言 ,更 重要 的决定 要 素 还是 社 会 因 素 ,后 者包 括 了文 化 、政 治 、经 济 因 素 。[ 现 当代 ,国家凝 聚力 的 直接决 定 要素 则是 执 政党 在社 会 经济 、政 治 、文化 发展 中的作用 。 1 1 在 首 先 ,经 济 的发 展 是 国家凝 聚力 增 强 的物 质 基础 ,作 为执 政 党 的 中 国共 产 党 的 自身 建设 ,对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的思考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的思考

,≮ .


准 。时至今 日, 共产 主义道德业 已成 为中国共产 党的党德。
共 产 主 义 道 德 既 能 满 足 中 国共 产 党 革 命 时 期 的 需 要 . 能 又 适 应 中国 共 产 党 执 政 时 期 的 要 求 中 国 共 产 党 的执 政 道 德
就是 中 国共 产 党 在 执 政 后 以 共 产 主 义 道 德 为 蓝 本 , 中 国 在
价 的善 恶 标 准 , 且 还 有 执 政 道 德 评 价 的 公 私 等 标 准 作 而 为 一 种 特殊 的社 会 道 德 , 国 共 产 党 执 政 道 德 评 价 必 然 以 中
一标 准 为标 准 , 由于 执 政 道 德 的 特 殊 但
性 , 以 , 国共 产 党 执 政 道 德 评 价 还 有 特 殊 的 标 准 , 公 所 中 如
评 价 标 准 的

自从 14 88年《 共产党宣言》 问世 以来 , 为共 产主义事业
而 奋 , 行 共 产 主 义 道 德 就 成 为 无 数 共 产 党 人 的行 锯 标 践 动 %



I * 《

中 国共 产 党执 政 道 德 的 评 价 标 准 , ≮ 有 一 般 道 .} 不 仅 }l 德 评 i f I i , t
性 的 统 一 , 导 向 性 和 示 范 性 的 统 一 。 中 国 共 产 党 执 政 道 是 德 的 本 质是 通过 与 一般 道 德 、 政 党 建 设 、 法执 政 等 的 比 执 依
较 来 体 现 的
自身就是执政道德 活动的 一部分 , 在执 政道德 活动基 础上
执政道德 执 政 党 建设
成 的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四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四

第18卷 第4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18 N o .42018年7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J u l .2018收稿日期:2018-05-09作者简介:刘学谦(1954-),男,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㊁中科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研究员㊂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凝聚力㊁可持续发展㊂文章编号:2095-2708(2018)04-0146-03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四刘学谦(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一㊁国家凝聚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国家凝聚力是凝聚民族和全体国民智慧和力量,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产力㊂它可以使弱国㊁穷国变成强国㊁富国,也可以让落败的国家实现复兴和崛起㊂国家凝聚力是动员民众形成合力战胜困难和敌人的强大战斗力㊂有了它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并为自己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了它就可以战胜任何敢于来犯的敌人,保卫国家领土㊁主权的完整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㊂国家凝聚力是消除国内矛盾,促进人民㊁民族㊁阶层团结统一的和谐之力㊂它通过人民对国家的理想信仰认同㊁政治认同㊁文化认同,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境界中,实现人与人㊁民族与民族㊁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协调一致㊁和睦共荣㊂国家凝聚力是实现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的永不衰竭的强大动力㊂没有国家凝聚力的国家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拥有强大国家凝聚力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有为有位,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国家有强大的凝聚力,个人才会有美好的前程和发展㊂二㊁国家凝聚力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国家理想和目标是国家凝聚力的力量集合点㊂国家是多种利益群体的聚合体,一方面这些群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另一方面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又构成了影响国家发展稳定的基本矛盾㊂国家利用国家凝聚力化解矛盾,统一目标,集合力量,达到推动国家发展的目的㊂国家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理想㊁欲望等多种需求,把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渗透到每个个体,使个体产生一种对国家的向心力㊂不同的群体力量是分散的,但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㊁人民认同的条件下,经过国家凝聚力的集聚㊁转化与整合,国家力量就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统一的整体力量㊂这种统一的整体力量共同作用在国家目标的支点上,会形成推进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㊂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㊁民族矛盾突出,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相互角逐,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国家凝聚力反而弱了㊂对于这种现象,许多经济学家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规律性解释,是由于人均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的矛盾凸显;但从凝聚力学的角度解释,是由于人以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新的需要开始时所出现的利益目标多样化和满足人民新的需要滞后造成的国家凝聚力周期性起伏变化㊂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如果处理不好新的利益矛盾,会造成国家凝聚力的弱化,所以这个时期也是国家政权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检验期与考验期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人民有了更高更多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这个目标整合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因此实现这个目标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㊂依托国家凝聚力的力量集合功能,使得人民的力量能够摆脱错误思潮的干扰,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㊂这也给我们许多思考,一个国家的人民出现了离心力,从凝聚力的角度说,一定是他的需要目标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这个需要的目标代表着大多数人民的诉求,国家就应该及时调整目标㊂如果这个目标是一个超出了国家能力的目标,国家就应该发挥其他方面凝聚力的目标平衡作用,通过多种工作降低人们的目标期望值,使国家保持实现发展目标的合力㊂三㊁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存在多元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现代国家无论大小和强弱,客观上都存在着多元文化㊂多元文化的存在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如果多元文化出现了泛化和冲突,就会造成人们思维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㊂因此现代国家无论社会性质如何,都必然存在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并通过主流文化来影响和主导其他非主流文化㊂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程度与影响力大小,除了取决于自身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外,主要还与国家大凝聚力条件下公众的认可度有关㊂国家凝聚力越强,公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越高,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越强,影响力越大㊂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不仅可以主导和影响本国的非主流文化,而且随着国家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也会渗透和影响其他被凝聚国家的主流文化,渗透与影响的程度一般来说和被凝聚的程度成正比㊂由此我们想到,我国抵抗西方价值观主流文化的渗透,单纯靠堵是不行的,最根本还是强大我们的国家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被广大公众所认可的㊁能够主导和影响非主流文化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主流文化㊂当我国的凝聚力能够强大到凝聚世界时,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也必然走向世界,由被渗透㊁反渗透发展到逆渗透㊂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关系,而融合过程同样存在着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㊂这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所决定的㊂在国家凝聚力十分强大的时期,社会不同群体自觉接受主流文化的融合,这是在国家高凝聚力的影响下,不同群体在国家统一意志目标认可基础上所产生的服从效应㊂当国家缺乏凝聚力时社会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加,文化融合出现困难㊂在国际上也是如此㊂当前国际上东西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最根本的是不同国际主流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㊂在这场文化大冲突中,哪一个国家主流文化能够赢得这场文化博弈的主导权,在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保留较多的本国文化元素,与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㊂四㊁国家凝聚力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任何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压力,这些压力无外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国内的压力,另一部分是来自国外的压力㊂压力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反面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压力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其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性质并不完全由压力本身的性质决定㊂因为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对国内外压力的作用方向有着定向转化功能㊂国内外对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如此㊂至于向好的方面转化还是向坏的方面转化,国家凝聚力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这种作用的原理,就是在国家高凝聚力条件下人们群众所具有的实现理想目标的高度自觉意识,能够在国家统一的意志条件下使压力影响的性质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㊂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就是想压垮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㊂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凝聚力,人民群众建设富强民主新中国的高度自觉意识和发自内心的热情使全面封锁的压力变成了自力更生㊁发奋图强的巨大动力㊂同样的,20世纪80年代在苏东剧变的浪潮中我们党和国家则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迸发的希望和热情,使国家凝聚力在遭受文革的冲击和破坏后,重获新生和发展㊂面对苏东剧变的压力,我们国家不仅没有被压垮,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享受了富裕㊁和谐㊁幸福的新生活,也让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折磨而痛苦不堪之时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㊂国家强大凝聚力转变内外压力成为发展复兴动力的例子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广泛存在㊂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复兴需要具备多种条件,但在国与国之间充满激烈竞争㊁恶意的或非恶意的重重压力条件下,要把恶性竞争及恶意压制等负面压力转化成振兴发展的动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是其重要的基础和条件㊂实践证明,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环境和形势,使自己的国家加快发展,也可以把不利的形势及内外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如果741第4期刘学谦: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四一个国家缺乏凝聚力,不仅受制于内外压力不能自拔,而且面对好的环境与形势也会因国家缺乏统一的意志和力量而丧失发展和振兴的机遇㊂五㊁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世界历史表明,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动乱和一盘散沙中实现发展与崛起的㊂这说明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对任何国家的发展与崛起都至关重要㊂但是我们要建立和保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离不开国家凝聚力发挥其促进功能的㊂国家凝聚力作为国家目标意志统一条件下的吸引聚合力量,绝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物理力量,而是作用在不同群体时都能够发挥聚合作用的力量㊂当它作用在国家成员时能够激发为国争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它作用在国内人民内部矛盾的各方时能够在意志和目标共鸣中使矛盾得到化解㊂国家凝聚力之所以有如此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凝聚力所内含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责任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使不同群体在处理社会思想与行为的冲突矛盾时容易形成共识,服从大局㊂当然这种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是在国家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国家成员在国家满足了其物质㊁精神㊁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需求,产生了对国家的向心力后才具有的㊂一个不为人民谋福祉,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权是很难使人民形成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㊂一些国家动乱不断㊁政局不稳都可以从国家凝聚力的弱化中找到原因㊂发挥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实现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促进功能,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主题,必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公民,并且一定是看得到的㊁摸得着的实惠,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才会产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才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发展动力以及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㊂那些企图越过满足人民需求和利益这个基础,通过单纯的说教就可以让人民产生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㊂但是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也不是单靠解决需求和利益问题就能自然产生的㊂在改革开放初期,所以会出现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的现象,这也是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这说明引导教育同样重要㊂因此抓人民群众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的培养,一定也要国家物质㊁精神㊁政治㊁文化㊁安全凝聚力全面增强,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稳定的国家凝聚力,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㊂六㊁当代中国凝聚力作用方向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高度一致性根据国家凝聚力的基本原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只有全面作用在国家的奋斗目标上,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㊂但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如何才能全面作用在国家的奋斗目标上呢?我认为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国家目标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㊂这里强调时代的美好需要有特殊意义㊂美好生活需要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还有将来时㊂过去的目标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等于今天的目标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不等于未来的目标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㊂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充实奋斗目标,才能保持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凝聚力;二是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得到人民的认同㊁认可㊂这非常重要,有时奋斗目标从制定者的愿望说是好的,奋斗目标的内容也是好的,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人民没有认同和认可,同样不能把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发展目标上来;三是奋斗目标的实践过程所形成的结果一定能让人民群众看得到㊁摸的到㊁享受的到㊂这里所说的享受一定是普惠性的,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更不能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㊂只有普惠到全体人民的目标,只有让全体人民享受到的目标,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人民力量㊂四是国家奋斗目标一定是蕴含全面发展的目标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化的,既有物质的㊁精神的,也有政治的㊁文化的㊁安全的㊂国家目标也必须反映人民多样化的需要,这样国家奋斗目标才有全面的凝聚力量㊂当下,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无论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两个一百年,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充分反映了国家奋斗目标凝聚人民力量的四点要求,国家凝聚力形成了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㊂这种国家凝聚力作用方向同实现国家奋斗目标的高度一致性的重大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二是减少内耗,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㊂84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九——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九——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

第19卷 第3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19 N o .32019年05月J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M a y.2019收稿日期:2019-04-30作者简介:刘学谦(1954-),男,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㊁中科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研究员㊂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凝聚力㊁可持续发展㊂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2-0134-03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九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刘学谦(中国科学院交叉科学中心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 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问题非常重要㊂一方面它关系国家健康发展㊁稳定发展㊁可持续发展,关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同社会制度相关而具有必然性的选择问题㊂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决定的国家凝聚力正能量,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形成,只有通过科学的建设才能得到㊂从国家凝聚力正能量的重要性上说,首先关系国家能否健康发展㊂健康发展是指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正常发展,而没有各种扭曲和失误㊂国家凝聚力是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动力方向正确㊁能量正面,才能推动健康发展㊂动力和作用方向出现了错误,发展就会出现各种失误㊂其次关系国家能否稳定发展㊂稳定发展是指国家的各个方面能够平衡发展,而没有失衡和短板㊂国家凝聚力保持正能量,才能推动国家平衡发展,进而实现稳定发展㊂国家凝聚力缺乏正能量,国家发展会因作用力不同,出现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㊂其三关系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㊂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能够连续不断的实现发展,而不是当代人的发展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发展㊂国家凝聚力保持正能量,才能保证国家不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㊂国家凝聚力缺乏正能量,国家利益就容易受干扰,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会直接损害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破坏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㊂最后关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只有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㊂国家凝聚力保持正能量,才能确保国家力量㊁人民力量,集中起来实现伟大复兴㊂国家凝聚力失掉正能量,有可能使民族复兴走向错误的方向㊂加强国家凝聚力保持正能量,党和政府必须科学引导㊁正确建设㊁防止偏差,确保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㊂一㊁要用正确的目标引导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方向国家目标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风向标㊂目标的指向,就是国家凝聚力作用的方向㊂因此,国家目标要发挥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引导作用,应该做好以下方面㊂首先是目标要全面㊁科学㊂这里说的全面是指目标要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意志和利益㊂从逻辑上说,目标代表多少人就能凝聚多少人,代表谁的意志和利益就能凝聚谁㊂目标不凝聚㊁不代表部分人的意志和利益,对那部分人就失去了凝聚力量㊂这里说的科学是指目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㊂不能违背规律,搞唯心主义的目标㊁没有科学性的目标㊂不能实现的目标,不管当时的凝聚作用有多大,但结果的失败,必然造成凝聚力量的尽失㊂其次是目标要有连续性㊂所谓连续性,就是国家目标如果证明是全面㊁科学的,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前后否定,更不能每个领导者都提出先后不联系的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可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会造成国家目标凝聚力的积累浪费,而且每一个新目标都有一个人民认同的过程㊂目标若总处在不稳定状态,就难以发挥稳定的㊁可持续的凝聚力量的作用㊂其三目标要与时俱进㊂目标的大方向不能改,但内容应不断地随着新形势㊁新任务㊁新情况而丰富㊂因为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要实现往往需要几十年,或者几代人的努力,只有不断地丰富目标的内涵,保持目标的时代感,才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聚合力㊂第四目标要变成行动㊂只有把国家奋斗目标变成每个人民大众的实际行动,才能发挥凝聚人心作用㊂这是制定目标的落脚点,也是发挥目标凝聚作用,并发挥引导作用的基点㊂在当代中国,就是要把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国家目标落实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行动中,它体现的全面科学性和承前启后,以及极具时代感的内涵,一定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为之奋斗㊂二㊁要批判和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干扰国家凝聚力的正确方向极端民族主义是以狭隘的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子干扰破坏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㊂他们往往抓住一点㊁一事挑起矛盾,破坏国家关系和社会稳定㊂在和平时期,极端民族主义往往是战争危险之源㊂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日本军国主义都是利用了极端民族主义来发动的战争㊂在当代中国,极端民族主义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时制造一些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端,表面上是爱国,实际上是害民害国㊂因此,增强国家凝聚力保持正确的作用方面,必须批判和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干扰㊂首先要让人民群众认清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㊂对他们的极端行为,不能放任不管,要积极引导划清正确的爱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界限㊂要让人民群众认清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是爱国主义,让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极端民族主义㊂其次要理直气壮的批判极端民族主义,让他们失去生存的环境㊂要通过批判和教育,让极端民族主义失去支持者㊂要加强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一旦发现极端民族主义的活动和组织要果断地进行阻止和处理,不能让他们干扰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方向㊂最后,要坚持防止政府和舆论被极端民族主义所捆绑㊂对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件,政府部门要及时表态,正面引导舆论,不给极端民族主义兴风作浪的机会㊂三㊁要防止帝国崇拜,建设和平崛起国家长期被奴役㊁被殖民的国家一旦国家独立和发展强大起来,往往会产生帝国崇拜㊂特别是中国,清代中期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只有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衰落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短短六十多年,我们取得了西方国家经过一百多年才取得的成就,外国人羡慕,国人自豪,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人中产生帝国崇拜现象㊂帝国崇拜现象,是对帝国主义的向往和承袭㊂帝国崇拜现象来源多方面㊂一是长期受帝国压迫现在翻身了,也要做帝国㊂二是把帝国的行为作为学习㊁效仿的榜样㊂三是曾经是帝国,后来失去了,对帝国时期产生向往㊂帝国崇拜虽然在我们国家没有多少市场,但是也是客观存在的㊂特别是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误解㊂我们国家近年反复强调,我们要和平崛起,坚决不走帝国主义发展的老路,坚决不搞霸权主义㊂这是重要的引导方向㊂消除帝国崇拜,关键是三个正确认识㊂一是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我们曾经长期被西方国家所奴役,我们强大了,我们不能也不会再去奴役别人;二是正确认识国家的成就,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我们人民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起来的,不是侵略别人抢夺过来的;三是我们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㊂我国积极邀请世界各国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就是通过发展 一带一路 和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㊁共同繁荣的目标,而不是对 一带一路 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目标㊂有了这样的目标,中国永远不会走帝国主义的道路,帝国崇拜也不会在中国有市场㊂四㊁要及时纠正人民中间出现的错误需求,防止出现错误的源泉和动力导向人民的需求决定着国家凝聚力的导向㊂正确的需求形成正确的导向,而错误的需求也会产生错误的导向㊂如果说目标导向错误是领导者脱离了实际而形成,这里所说的是来自人民需求的错误所导致的错误导向㊂从实践中看,主要有以下三种错误需求容易产生错位导向:一是代表部分人需求的错误导向㊂就是说,国家应该按全体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如果只按部分人的需求确定发展方向,这样就会失去对大部分群众的凝聚力量㊂二是531第3期刘学谦: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九 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超能力㊁超条件需求造成的错误导向㊂本来没有条件满足的需求,国家也没有能力满足的需求,成为国家凝聚力的导向,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这方面我们国家有深刻的教训㊂三是不平衡的需求造成的错误导向㊂国家凝聚力的平衡发展,来源于人民需求的平衡满足㊂在实际生活中,离开了五大方面的需求平衡,单纯追求某一种需求的发展,不仅造成单一发展难以长期维持,而且也会造成国家凝聚力内部不平衡㊂我们曾经出现过只讲政治需求,不讲经济㊁文化等需求的错误,也曾出现过只要经济需求,不要政治㊁精神㊁文化需求的错误,结果都给国家发展造成了损失,也使国家凝聚力出现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㊂实践表明,只有人民群众的正确需求成为国家凝聚力的正确导向,国家凝聚力才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正能量㊂五㊁要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正确的供给方向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㊂根本目的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㊂供给侧的结构,决定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怎样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又都与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具有紧密的相关性㊂一是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对人民群众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才能产生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㊂面对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如果国家只能够提供无效和低端供给,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国家就会失掉国家凝聚力正能量的主导权㊂只有在改革中不断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人民才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希望,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国家也才有更多的凝聚力正能量主导权㊂二是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会发展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㊂互联网㊁大数据㊁供应链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早已不是一成不变的供给诉求㊂多变化㊁多元化㊁智能化等已逐步成为对国家供给的基本要求㊂国家增强供给侧结构对人民需要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国家才会对人民有强大的吸引凝聚力,也才能使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不断得到发展㊂三是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供给,在国际比较中让人民满意,才能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㊂在改革开放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往往把国家供给能力同世界先进国家进行对比㊂长期落后于先进国家供给,人民不会满意㊂党中央提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供给,让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断有新提升,让人民在对祖国的热爱中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正能量㊂63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用道德的高度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种提高社会治理有

用道德的高度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种提高社会治理有
合 法性 , 所 谓 合 法 性 指 政 府 与 法 律 的 权 威 为 民 众 所 异 , 对 意 识 形 态 的 观 念 在 表 达 上 似 乎 相 去 甚 远 。 但 认 可 的程 度 , 包含 着 民 众对 政 府 权 威 的 承认 和服 从 , 分 析起 来 就 会 发 现 在 对 其 实 质 的 理 解 上 却 十 分 接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1 3 B Z X 0 7 7 )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1 0 Y J A7 2 0 0 3 8 ) ; 辽 宁 省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L11 DK SO1 8 2O 11)
政 府 有 效 的社 会 治 理 决 定 社 会 的 稳 定 、 发 展。


中国正在 进行 社会 转 型 , 转 型 过 程 中出现 的新 变 化 、 新 问题对 政 府 的社 会 治 理 提 出了 挑 战 , 如 何 有 效 地 治 理社会 是 当前 中 国 政府 需 要 面 对 的 问题 。分 析起
摘 要 : 意识 形 态的 实 质 是 一种 价 值 观 , 执 政 党 的 意识 形 态 必然 成 为 国 家 意 识 形 态 、 国家 意 志, 其功 能应 由社 会 动 员能力和 凝 聚力体 现并 进 一 步延 伸 为社 会 的 治理 能 力 。执政 党意 识形
态的凝 聚力 或政 府 的合 法性 、 公 信 力被认 同为现代 社 会 政府 治 理 的基 础 。 一旦 民众 失去 了对
政 府 有 效 的社会 治 理 需 要 民众 对 其 意 识 形 态 的认 同
人 的行 为受 意识 的 支 配 , 社 会 治 理 是 一 种 政 治

如何增强国家凝聚力

如何增强国家凝聚力

如何增强国家凝聚力引言国家凝聚力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成员之间的共同认同和团结程度。

增强国家凝聚力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探讨几种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和策略1. 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意识:公平正义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加强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缩小贫富差距。

2. 弘扬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国家凝聚力的核心。

政府应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加本土文化教育和宣传的力度。

同时,倡导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交流,增强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

3. 提升教育水平:教育是培养国家凝聚力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使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4. 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同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促进社会互助和团结。

5. 加强政治引导和治理能力:政治引导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治理和权力监督。

同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公正透明的政治环境。

结论为了增强国家凝聚力,我们需要从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意识、弘扬国家文化、提升教育水平、建立和谐社会关系以及加强政治引导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

这些方法和策略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国家稳定发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中,我们追求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意识形态可以让社会主义国家的各个群体在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下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具有引领力的意识形态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当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内容,凝聚着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文化建设等手段不断向全社会传播这一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认同和践行它。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引导,使它与时俱进,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其次,要建设具有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加强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治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和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最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其正确传播和实施。

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引领别人。

此外,媒体、教育机构、公众组织等也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为实践目标的一种政治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的核心思想。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并探讨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引领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前进的思想,能够引领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前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能够激励人民不断前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人民不断追求真理,探索科学规律,开拓创新,推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文明进步。

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统领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

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

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全体人民具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做出示范和引领。

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之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要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加强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和理论体系。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持续弘扬和践行这些价值观,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凝聚力体现在人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认同和团结,而引领力则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行动指南。

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才能够形成统一的思想认同,使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汇聚到实现共同目标的行动上来。

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当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9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追求,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行的准则。

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并结合社会实践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全民共同信仰和行动的指南。

我们要持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只有让这些价值观深入人心,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得到贯彻,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传播这些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我们还应当积极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仅仅依赖于国家层面的宣传和教育,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

我们要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发展的政策环境,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创造和贡献,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持续发展。

这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的宣传和教育体系,以及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组织和参与机制等。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摘要:领导干部自我道德修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领导干部要更好地运用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和艺术,时时注意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发挥无私奉献精神,模范遵纪守法,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人民群众。

领导干部自身道德修养好些,就多一些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的影响,是任何权力影响无法企及的。

关键词:道德修养;增强;号召力;凝聚力Abstract: The self moral cultivation of leading cadres directly affects the image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public. So, leading cadres should make better use of the examp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ir own images,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unselfish dedication and exemplary law-abiding actions to influence the masses. Better moral cultivation of leading cadres enable them more personal charm which will in masses produce influence surpassing any power.Key words: moral cultivation; enhance; appeal; cohesion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

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领导者自觉按照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涵养锻炼,是领导干部养成高尚品德和情操,达到高尚境界的重要途径。

用道德的高度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种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思路

用道德的高度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种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思路

用道德的高度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一种提高社会治
理有效性的思路
杨秀香;陈永亮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必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志,其功能应由社会动员能力和凝聚力体现并进一步延伸为社会的治理能力。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或政府的合法性、公信力被认同为现代社会政府治理的基础。

一旦民众失去了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信仰、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就会产生不服从意识,使政府不能有效行政。

道德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体现的是道德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执政理念一开始就建立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解决中国社会出现的政府信任问题,最重要的是让政府的行政重新站上道德高地。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杨秀香;陈永亮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5
【相关文献】
1.国家凝聚力与执政党道德形象 [J], 吴灿新
2.执政党公共关系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J], 叶宏; 朱颖刚
3.对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思考 [J], 薛蕊萧;滕建华
4.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 田鹏颖
5.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 郝兴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族凝聚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族凝聚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族凝聚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增强全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增进人民幸福。

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对社会公德、道德纪律有清楚的认识。

应当引导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表现和发挥特有的道德力量,把自己做成一个受人尊重的文明人。

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惩戒和保护机制,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维护社会安全秩序,增强市民之间的凝聚力。

此外,还需发挥教育、宗教、媒体等社会各界的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帮助大众重视和落实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推动全民族的凝聚力发展。

同时,要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在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互助、合作、共生的作用,加强和谐关系,提高民族凝聚力。

总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族凝聚力,是建设法治化、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只有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和谐安康的社会风气。

本文主要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族凝聚力,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增进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

为此,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教育、宗教、媒体等各界的作用,
以及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维护社会的安全秩序,形成惩戒和保护机制,落实各项思想道德建设,以此等方式来提升民族凝聚力。

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才能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和谐安康的社会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向心力 、吸引力 、感召力和亲和力 。国家凝聚力作为一种政治凝聚力 ,其价值可 以从其政治 向 心力 、吸引力 、感 召力 和亲 和力 的分 析来认 知 。
政治 向心 力是 从 向心力 引转 而来 。在 古 典 力 学 中 ,向心 力 是 当物 体 沿 着 圆周 或者 曲线 轨 道运 动 时 ,指 向圆心 ( 曲率 中心 ) 的合 外力 作用 力 。 “ 向心 力 ” 一 词 是从 这 种 合 外 力作 用 所 产 生 的效

1 l 6
《 西南亏 》 列 6年 第 6 期
哲学 吸引 人 民朝 着 一 个 可期 的 目标共 同奋 斗 ,至 少应 当做 到 :其 一 ,国家 发 展 目标反 映 了人 民的愿 望 和 追 求 ;其 二 ,国 家 发 展 目标 反 映 了 本 国社 会 发 展 的必 然 规 律 :其 三 ,
就 会成 为一 盘散 沙 .一 个 国家也 必 将 沦 为穷 民弱 国 ,被 动挨 打 。 中 国的近 现 代史 就 清 楚地 告 诉 我
们 ,近代 以来 ,掌握 国家政 权 的统 治 集 团 正是 因其 政 治 向心 力 微 弱 ,数 万 万 国 民尤 如 一 盘 散 沙 , 偌 大 的一个 中国被众 多 “ 小 国” 恣 意侵 略欺 凌 ,一步 步 沦 为半 封 建 半殖 民地 。正 是 中 国共 产党 的 崛起 ,成 为 中国新 的政治 领导 力 量 ,从而 将 数 万 万 国 民聚合 起 来 ,打 败 了侵 略 者 ,推 翻 了腐 败 无
意味 着执政 党的存在本 身是 否具有 “ 合法性” ,它是执政 党能否保持其执政 地位 的根 本道义基础 ,也
是 国家凝聚 力强弱的根本道 义基础 。因此 ,必 须 高度 重视 执政 党道 德形 象的恢 复、保 持 与提升 。为 此 .在 当前 除了坚持 不懈地加 大反 腐和 打击 “ 四风” 的 力度之外 ,重点应抓好 党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党
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 。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 吸引人们不断地 向着 目标推进。政治吸引 力 .也就 是掌 握 国家政 权 的统 治 集 团能 够 吸 引人 民朝着 一 个 可期 的 目标 共 同奋 斗 的力 量 。掌握 国
本文 系由作者主持 的中共广 东省委 党校 2 0 1 6年度课题 《 政 治伦理 学视 阈下的 中国执政 党道德形 象提升的动 力 系统研 究》 ( 编 号:X Y Y B 2 0 1 6 0 1 )的 阶段性研 究成 果之 一。
的 思想 道 德 建设 。 [ 关 键 词 ] 执 政 党 道德 形 象 ;国 家 凝 聚 力 ;政 治 凝 聚 力
[ 中图分 类号]B 8 2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7 4 6 2( 2 0 1 6 )0 6 一 O 1 1 6 — 0 5
D oI : 1 0 . 1 3 9 7 7 / j . c n k i . 1 n x k . 2 0 1 6 . 0 6 . 0 1 6
果 而命 名 的。 因此 ,政 治 向心力 可 以说 就 是人 民 以掌握 国家政 权 的统 治集 团为领 导 核 心而 团结协
作 的程 度 。强 大 的政治 向心 力可 以将全 体 人 民紧密 团结 起来 ,形 成 一 股强 大 的政治 力 量 。有 了 这 股 强大 的力 量 .一个 国家就 可 以克 服 各种 艰 难 险 阻 ,走 向 富 民强 国之 路 ;否 则 ,一个 国家 的 国民
掌握 国家政权的统治集团能够取得人 民的信任和拥护 。在这些条件下 ,形成的政治吸引力不仅可
以做 到万众 一 心 ,而且 能够最 大 限度 地 调 动 人 民群 众 的主 动性 、积极 性 和 创 造性 ,能够 战胜 种 种
困难 而达 到预期 目标 。否则 ,人 心不齐 ,方 向散 乱 ,不仅 会 形成 巨大 的 内耗 ,还可 能 引发 内乱 。


国家 凝聚 力的 涵义与 价值
国家凝 聚 力是使 一个 国家 的全 体 成员 结 成 一个 统 一 的有 机 整 体 的 内在 政 治力 量 ,它 本质 上 是

种 政治 凝聚 力 。因为 国家是 一个 政 治 组 织 ,其凝 聚力 主要 来 自于 掌握 国家政 权 的统 治 集 团 的政
哲学文 化
国家凝 聚 力与执政 党道 德形 象
吴 灿 新
( 中共广 东 省委 党校教 授 )
【 摘要 ] 国家凝聚 力作 为一种政 治凝 聚力,具有其 重大价值 。而执政 党道德形 象则直接 影响 国家 凝聚力的强弱 .因为执政党的政治凝聚 力是 国家凝聚 力的主体 ,执政党是否具有 良好 的道德形 象,就
能 的旧政府 ,使 中国一 步步走 向 富民强 国 的民族复 兴之 路 。
政治 吸引 力是从 管理 心理 学 的 吸引力 直 接 引 申而来 。在 管 理 心理 学 中 ,吸 引力 是 指 能 引导 人 们 沿 着一 定方 向前进 的力 量 。当人 们 对组 织 目标 或可 能 得 到 的东 西 有相 当的 兴趣 和 爱好 时 ,这 些
政治感 召力 是从 感 召力发 展 而来 。 “ 感 召力 ” ( c h a r i s m a .在希 腊语 中意味 着 “ 神 的魅 力 ” ) 一 词 , 由恩斯 特 ・ 特勒 尔 奇所使 用 并 由马克 斯 ・ 韦伯 所 采 纳 ,是 指 一种 不 依 靠 物质 刺 激 或 强迫 ,而 全 凭人 格 和信仰 的力 量去 领导 和鼓 舞 的魅 力 。美 国心 理学 家 昂格 和康 南 的 魅力 型 领 导 理论 把 魅力 视 为一 种归 因现 象 ,魅力 型 领 导 者 往 往具 有 远 见 卓 识 , 自我 牺 牲 性 强 ,有 高度 的个 人 冒 险倾 向 , 能 使用 非常 规策 略 ,有准 确 的情 境估 计 能 力 , 自信 心 强 ,善 于 使用 个 人 物 质权 力 等 。 因此 。政 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