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整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认识垂直和平行∣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认识垂直和平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和性质,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三、教学难点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和性质,在实际中识别垂直与平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直线的性质、角的度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认识垂直a.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b. 举例说明什么是垂直,讲解垂直的定义。
c. 演示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
(2)认识平行a.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b. 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行,讲解平行的定义。
c. 演示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平行线。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互相交流,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4. 巩固提高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学会了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认识垂直”和“认识平行”的环节。
这两个概念是几何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和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教学准备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民经学习了直线,你认为直线有什么特征呢?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板书:平移与平行】不过今天我们不是研究一条直线,而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现在请你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你能想到几种情况?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
二、新课教学1.观察分类,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思考后,在纸上分别画一画。
【2】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品。
【可参照第56页例1图内学生画的直线】提出问题: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归纳:可以按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分成两条直线相交和两条直线不相交。
2.认识“平行”。
【1】出示下图。
提出问题:像这样不相交的直线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体会“永不相交”。
课件演示并小结:像这样,两条直线画的再长也不会相交的情况,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出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2】移一移。
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学生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教师: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另一根叫b,那么就可以说a平行于b,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小结: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技巧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2. 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
2. 教学投影仪、计算器、数学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
3. 教学课件、教学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呈现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兴趣,准备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结合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示范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每一步的操作过程。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运算技巧。
3. 教师在黑板上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订正。
四、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较难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3.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答案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交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示范与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混淆,对运算规则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算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运算;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明确运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问两人一共有多少蛋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数的整数和真分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数的整数和真分数一、教学目标1.识别正整数、自然数、偶数、奇数。
2.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法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分类整数与分数。
4.学会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5.发现带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巩固和扩展数学的基本功。
7.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与整数的区别。
2.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3.发现带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学生的熟知的商场物品,购买方式和价格帮助学生理解整数,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2.听故事、演示和练习的结合教学。
3.思维导图的应用。
4.课堂互动的讨论中心。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10分)通过课前准备好了的商品和价格,引导学生从购买、花费金额的角度来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巩固自然数、正整数概念。
2.分类整数与分数(15分)通过比对了解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分数的概念(20分)利用绘图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符号。
4.真分数的转化(25分)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通过练习和思维导图的应用掌握方法。
5.带分数和整数(20分)从实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和区别。
6.练习和巩固(10分)通过评估学生掌握的程度、练习巩固、课堂互动等方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堂体会数学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加强理解和应用的良好平台。
整数与分数是基础,应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探究,减少机械记忆伤害。
课前准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也很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兴趣爱好也应该尽可能的尊重。
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关爱与学生的尊重,共同理解共谱的美好未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平行与垂直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1及其做一做。
●教学目标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你会怎样画呢?试着画画看。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一)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学生独立画两条直线,师选择有代表性地贴在黑板上并标上序号。
2.讨论:两条直线存在着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3.借助分类,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可以把这几组直线分分类吗?(2)出示要求:①请在小组内交流如何分类。
②记录你们组分类的结果和标准。
(3)小组汇报。
(4)这么分类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判断两条线是不是相交的?(5)动画演示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明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二)教学平行线1.理解“互相平行”的含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研讨后汇报,师可举例引导。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1)出示平行线。
(2)直线a与直线b是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直线a与直线b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不相交。
)(3)讲解: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3.生活中的平行。
(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行的例子吗?(2)出示图片。
从下图中找平行线。
(三)教学垂直1.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1)相交这类中有种特殊情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关系吗?(相交成直角)(2)怎样判定是直角?(3)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垂直的例子吗?2.“互相垂直”的表示方法(1)出示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1 平行与垂直-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1 平行与垂直-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与垂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
2. 画平行线和垂直线。
3. 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2. 探究新知- 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 教师出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行线?什么是垂直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画平行线和垂直线- 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和垂直线,并讲解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总结:平行与垂直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电梯的扶手、书本的边缘等。
3. 巩固练习-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讲解答案,强调易错点。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掌握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现象,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平行与垂直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2. 垂直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一. 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平行线的认识、垂直线的认识、同一直线上的平行线与垂直线、用直尺和圆规画平行线和垂直线等。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来发现和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和总结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和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模型、直尺、圆规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支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教室里的桌子、书桌、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直线,让学生发现有些直线是平行在一起的,有些直线是垂直的。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特点。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垂直线是指相交成90度的两条直线。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在写好教案,做好规范教学,提高教学品质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互学习。
我院众多年轻学生在课堂上都更有模式,有看法,并产生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受老师的爱好。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教材分析: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知道正负数的意义。
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视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学生常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控,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零上与零下的区分,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控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电子白板课件温度计温度计示意图一杯冰水一杯温水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形,引入新知。
1.第一,大家听老师描写两幅情形,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显现这两种情形,听完后说说自己感遭到了什么?情形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2.梯形的定义和性质: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分类:根据边的相等情况和角的性质,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为不同类型。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计算、图形变换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在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学生可能会受到图形大小和位置的影响,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判断时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分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难点: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性质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公园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学画垂线》(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学画垂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学习了图形的运动和位置。
第02课时《学画垂线》是该单元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垂线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画图技能,对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垂线的定义和画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垂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垂线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尺、三角板、白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垂线现象,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引导学生关注垂线。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垂线吗?”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线。
2.呈现(10分钟)教师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矩形,然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条垂线,并解释垂线的定义。
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画出垂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白纸上画出各种垂线,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垂线。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垂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集体讲评,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教学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媒体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案一、知识概述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1. 平行四边形•定义:具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称为平行四边形。
•性质:具有相对边平行的性质,对角线异面且互相平分。
2. 梯形•定义:至少有一对平行边的四边形称为梯形。
•性质:底边平行,上底和下底平行。
对角线交点连线长度等于两底之差。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和性质。
2.能够识别并辨认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 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梯形的定义;•梯形的性质;•梯形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1.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3.练习判断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第二课时:梯形1.讲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通过实例分析梯形的性质;3.练习计算梯形的面积。
五、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中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若是请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给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2.课外拓展:寻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记录下其性质和特点。
七、复习与总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包括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巩固,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由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两部分内容组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有利完整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是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把除数“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2.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共分12课时1.口算除法..................................2课时2.笔算除法..................................8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1.口算除法第一课时: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教学内容:课本78页例题1。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
2.通过每一组上下两题有联系的口算和估算试题,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估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算理。
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前测激趣1.填空。
(1)20×4=80表示()个()是();(2)70×3=210表示()个()是();(3)90里有()个十;(4)280里有()个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平行与垂直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与垂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行线2. 认识垂直线3.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4. 画平行线和垂直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和垂直线。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认识平行线a.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行线。
b.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
c. 强调平行线的性质。
(2)认识垂直线a.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垂直线。
b. 讲解垂直线的定义。
c. 强调垂直线的性质。
(3)画平行线和垂直线a. 讲解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平行线和垂直线。
b. 学生动手实践,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直线。
3. 练习与巩固(1)完成教材练习题。
(2)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与垂直的性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
2. 在画平行线和垂直线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时间约为2课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画平行线和垂直线”。
画平行线和垂直线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画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画平行线的方法1. 使用直尺和量角器(1)画一条直线,作为基准线。
(2)在基准线上任取一点,作为起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它们的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以及它们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
3.交流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和三年级学过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揭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测量和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例1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例1教材通过小组画直线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
在此基础上给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以后看看它们是否相交。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时注意三点:从两条直线的关系整体把握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因为垂直与平行都是两直线的特殊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要注意相对性;避免思维定势,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才能说垂直或平行,老师在这里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
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适时引导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去研究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体验感悟,发现“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动手操作法:铃声响起,教师手中拿着两支铅笔走进教室,举起铅笔让学生看清,然后铅笔突然掉落。
教师故作惊讶状,然后让学生猜想:这两支铅笔落在地上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七嘴八舌展开讨论。
过会儿,等学生稍有眉目,大概知道会有几种不同状况时,教师鼓励学生来模仿老师的样子取两支铅笔掉落,观察掉落后的样子,然后看看周围人铅笔掉落时又是什么样子。
观察后用直线表示铅笔,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画完后展示、分类,评析中导入课题。
【品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直线之间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游戏导入法:课前准备十余根很细的硬纸条,背面粘好双面胶。
黑板上预先画好一条很长的直线,水平状。
游戏规则是:参加游戏的学生走到离黑板两米处,蒙上双眼,手中拿一张硬纸条,贴到黑板上,如果能贴的和黑板上的直线重合,则为冠军。
待这些纸条都贴完,请大家给所有纸条分类,说说和原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抽象思维法: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
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
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平行与垂直1.分类探究,掌握特征。
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②③④问题:可以把这四组直线分分类吗?要求:请在小组内交流如何分类,并记录你们组分类的结果和标准。
预设小组分类:不相交的有:②③;相交的有:①④。
操作验证:将没有相交的两组直线延长,看是否会相交。
验证结果说明:第②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第③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仍然没有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不相交和相交。
【品析:这样让学生经历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理解“永不相交”的概念。
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2.认识平行和垂直。
(1)认识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的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认识垂直:量一量①②④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预设验证结果:①②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不是直角;④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是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板书:成直角,互相垂直)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可以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品析: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发现特殊的“垂直”,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成直角的现象,清晰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研究问题的态度。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我手中的两张纸上各有一条直线,如果我让两张纸垂直摆放,请大家讨论讨论这两条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学生猜测、讨论、交流。
“同一平面”是确定两条直线平行关系的前提,所以这两张纸上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的。
【品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的位置,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一平面”的概念。
初步建立垂线与平行线的表象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教材第57页“做一做”。
通过呈现四组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能够根据平行和垂直的不同特点进行判断和辨析,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
练习时,学生独立分辨,交流时重点说说自己的依据。
【参考答案】第二组互相平行,第三组互相垂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关系。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这两条直线相交,相交的角度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
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继续延长,结果会怎样?”“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把两条直线分别画在两张纸上,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的反思:板书设计平行与垂直第2课时垂线的画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的例2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例2 过直线上一点画该直线的垂线,教材通过连续的动态图描述画垂线的方法。
这里没有给出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
教材提供了两种情况(直线水平或斜着)训练学生作图,使学生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采用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垂线的画法,去研究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发现垂线的画法。
承前启后链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直观操作法:安排学生准备正方形白纸一张,将白纸对折两次,打开后,看看正方形的折痕间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把这张白纸放在桌子上,观察一下周围同学折的形状和你的一样吗?比一比,说一说。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有的是平行的,有的是垂直的,教师抓住时机引导提问: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画垂线。
【品析:在新课开始前通过折纸复习前面学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垂直的现象。
旧知识的复习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互相垂直的本质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回顾,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学习画垂线做了思维上的铺垫。
】场景再现法:小明家盖了一栋新房子,工程师是这样检验工程是否合格的。
教师出示课件“用三角尺验门框邻边是否互相垂直”和“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垂直”的生活实景图。
提问:观察下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1:左图在用三角尺的直角检验门框的上边与右边是否互相垂直。
学生2:右图在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互相垂直。
小结:我们可以用工具来验证两条相交直线之间是否互相垂直,那我们能不能利用工具来给一条直线画垂线呢?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画垂线。
(出示课题:画垂线)【品析:旧知识与本节新知识联系较紧密,用实际问题引入新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垂线的画法1.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方法一:用两把三角尺来画。
方法二:用量角器来画。
方法三:用一把三角尺来画。
(2)想一想: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3)对比观察,揭示本质:为什么使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品析: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画两条互相垂直直线的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尝试画图初步感受到画垂线的实质就是让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为后面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课件呈现问题:你能用三角尺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汇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