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生态学-第五章 稳定性核素在水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方法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其中,生态学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同位素的物理性质进行对比分析。
同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质量数,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其代表的物理参数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里,我们以碳同位素为例进行介绍。
碳元素的三种同位素分别是12C、13C、14C,其中12C和14C 为稳定同位素,而13C为非稳定同位素。
在自然界中,12C的比例最高,13C的比例稍低,而14C的比例非常低。
当有机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不同碳同位素的比例也会随之变化。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碳同位素的比例来推断有机物质的来源、代谢途径等信息。
二、 1. 食物链研究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食物链的物质传递。
不同生物体之间的碳同位素比例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同一食物链中不同生物体中碳同位素比例的变化来揭示物质传递的规律。
例如,通过测量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土壤、昆虫、鸟类等生物体的碳同位素比例,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体的食物释放源、食物选择行为等信息。
2. 水循环研究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水循环的过程。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存在两种同位素,分别是普通氢(1H)和重氢(2H)。
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水中两种氢同位素的比例来揭示水循环的过程。
例如,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可以通过测量降水中重氢的含量来了解水循环的速度、路径等信息。
3. 氮循环研究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氮循环的过程。
氮分子中存在两种同位素,分别是14N和15N。
在自然界中,14N的比例远高于15N。
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生物体或环境中14N和15N的比例来揭示氮循环的过程。
例如,在土壤氮循环研究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生物体、土壤、水体中15N的比例来了解氮转化的速度、途径等信息。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授课人:朱颖一、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设计小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 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学生进行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
如果设计的是模拟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
要注意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7.设计实验对照组。
在一个班内,教师可以有意安排设计多种对照实验,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
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基质内容、见光与否等项目。
在分析结果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较好的设计方案。
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
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9.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统计一下全班学生每人所制作的小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间的长短,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0.实验时间的安排。
实验课上先由教师集中讲解设计的要求、方法、观察的要求等内容。
然后,由学生分头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小生态瓶集中放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观察。
也可以由学生带回家中进行观察。
三、具体实例(一)实验材料及用具材料用具水草(茨藻),椎实螺,凡士林,河水,沙子(洗净),标本瓶(或其他玻璃瓶)。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生态学是关于生物和环境互动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而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Stable Isotope Tracing Technology)则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通过对生物体内稳定同位素的监测和分析,揭示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体之间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循环过程,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和环境互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原理、示踪技术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稳定同位素示踪的原理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天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相对丰度差异,来揭示各种生物或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循环和转化过程。
通俗地讲,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同位素数量比较多,而相对丰度较低的同位素数量相对较少。
因为不同的同位素性质各异,所以它们在物质的各种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比如水分子中氢原子的同位素就有稳定的氢-1、氘-2和氚-3,其中氢-1相对丰度最高,氚-3相对丰度最低。
同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也有稳定的碳-12、碳-13和碳-14,其中碳-12相对丰度最高,碳-14相对丰度最低。
这种差异可以利用质谱仪等仪器对稳定同位素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揭示物质在生命体内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过程和转化。
二、示踪技术的种类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是一类复杂的实验手段,它可以应用于各种生物或化学物质的追踪和定量分析。
在生态学中,常用的示踪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激光荧光同位素比值仪激光荧光同位素比值仪是最常用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仪器,它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将样品中的稳定同位素分子转化为高能态激发态分子,利用荧光发射光谱测量不同同位素所发射的光谱波长,从而计算出它们的相对丰度比值。
2. 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是目前最灵敏、最精确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仪器,它能够检测不同同位素分子的相对丰度比值,常用于确定各种生物分子、尤其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化合物的同位素组成,以及微生物群体和植被的碳、氮同位素参量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学实验指导讲解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实验目的】(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 等。
2、设备与试剂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方法与步骤】1 、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C,室温20~25C, 35C)。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C、室温和35C 下30 分钟。
观察行为。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C再观测。
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 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表1-1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2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1)建立盐度梯度(20%。
,30%。
,40%。
)。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 30%, 40% 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
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结果与分析】1、依据表中记录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作图。
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质量检测过关卷
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质量检测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模拟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造成“南橘北枳”的现象的生态因素是温度B.沙漠中生活的生物很少,主要受水分的影响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2.有人在草原上试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试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试验区加网罩后( )A.食物链被破坏B.无法进行光合作用C.干旱缺水引起虫害D.没有了初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其根本原因是( )A.生物具有繁殖能力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产者数量有限D.人为干预4.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这体现了生物()A.需要营养B.能进行呼吸C.能生长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人工放射性核素在海洋鱼类中的富集、分布及放射损伤研究进展》一文中引用了Tateda 科研团队利用动态生物舱模型模拟福岛南部沿海生物群中铯-137水平的研究成果。
某科研机构重复该实验,模拟某放射性核素浓度,研究一条食物链,得到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物体A B C D E某放射性核素浓度/ppm0.057 1.2580.39A.浮游藻类的富集作用最强B.表中A、C之间是捕食关系C.表中生物A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D.若人捕食了D,则人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6.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不能划分成一组的是()A.牛和羊B.鱼和虾C.海豚和鲸鱼D.猫头鹰和章鱼7.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东台西溪植物园B.串场河中的鱼类和水C.校园内所有的动植物D.东台人民公园内所有的生物8.某地引入一种新作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新作物在这个地区生长良好,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9.牦牛生活在高寒地区,体毛较长,具有保温作用,这种现象可说明A.环境能适应生物B.生物依赖环境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能影响环境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1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深受人们喜爱。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分析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它由许多有机和无机成分构成而来,包括许多生态学家认为的生物、化学、物理和地理因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部干扰因素的情况下,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保持自我修复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何研究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
一、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是确定生态系统在给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评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因素。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评价法、系统评价法和模型评价法。
(一)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征下衡量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估一些特定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资源开发等。
指标评价法的主要限制在于它不能很好地评估整个生态系统的状态,因为它只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报道。
(二)系统评价法系统评价法是评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一种综合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性。
在系统评价法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被综合分析,并交互反馈到一个统一的综合模型中。
这种方法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支持系统。
(三)模型评价法模型评价法是指像生态系统模拟器这样的工具,可以对生态系统的状态进行模拟,以评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分析和解释复杂数据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论分析主要是针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
(一)生态系统结构分析在生态系统理论中,生态系统结构通常反映为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许多生态学家相信,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和生物组成可以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原理与应用
结论
总之,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作为一种新型的DNA检测技术, 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改进,有望在未来的 生物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基于同位素比率的独特分析方法,它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生态学研究。这种技术能够提供关于生物过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独 特视角,进一步推动我们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本次演示将探讨稳定性同位 素技术在生态学上的应用,包括食物链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文学研究以及 全球变化影响等方面。
引言
引言
DNA检测技术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对于法医学、遗传学、疾病诊断 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DNA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 灵敏度不高、特异性不强等。因此,开发新型的DNA检测技术一直是生物医学领 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DNASIP)的发明为DNA检 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原理部分
原理部分
DNASIP的基本原理是核酸杂交与同位素示踪。在DNASIP中,探针是具有特定 序列的核酸片段,通过与目标DNA序列进行互补性杂交,形成双链DNA分子。这种 杂交过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亲合力,可以有效地将目标DNA序列富集和纯化。 此外,探针上标记有稳定性同位素,如碳-13或氮-15等,这些同位素在质谱分析 中可以被检测出来。
解决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决方案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通过向污染物中添加同位素标记的 化合物,追踪污染物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变化,从而了解生物降解的途径和速率。 具体方法包括:
解决方案
1、选择适当的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将其与有机污染物混合,使其成为新的标 记污染物;
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第 35 卷 第 1 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Vol.35,No.1 2022 年 1 月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an.,2022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杨 蓉1,2,李 垒2*1. 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质监测中心, 北京 1000972.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48摘要: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途径的重要方法. 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变化反映了自然界和生物体内混合、分馏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作为指标计算混合物的来源贡献,或研究造成分馏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代谢路径. 从20世纪中期确立稳定同位素的基础原理,70年间该技术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其中,水体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和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已有诸多研究涉及稳定同位素在水环境中污染物溯源、水生态系统元素迁移转化、水生生物营养来源和营养关系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梳理常见的碳、氮、氧稳定同位素在水环境和水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污染物和食物来源分析已不局限于定性识别,基于数学模型的混合物组分定量评估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为开展水体脱氮强度和通量估算、水生生物营养级计算及食物网分析,精确测量18O、15N和13C的富集程度以及通过试验和调研获取运算所需的基础参数都是关键步骤. 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待完善之处,但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前沿研究仍昭示了其整体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未来与计算科学的方法学进步相结合,将为水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分馏;多元混合模型;硝酸盐溯源;食性分析;营养级中图分类号:X52文章编号:1001-6929(2022)01-0191-11文献标志码:A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7.03Applications of Stable Carbon, Nit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Technique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EcologyYANG Rong1,2,LI Lei2*1. Beij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Center for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Beijing 100097, China2. Beijing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100048, ChinaAbstract:Stable isotope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study element cycle i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 The change in the abundance of stable isotopes reflects the results of mixing and fractionation in nature and organisms. Therefore, it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of mixture sources, or study the chemical reactions and biological pathways that cause fraction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able isotopes in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this technology has obtained many valuable achievements in ge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ecology, microbiology, food science and other fields in the past 70 years. Among them,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to evaluate the pollutant sources, element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od sources and nutri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a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nature and a significant resource of human society. 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on carbon, nit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s in the field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 analysis of pollutants and food sources is not limited to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In fac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s of mixture components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Meanwhile, to evaluate the intensity and flux of denitrification, or perform trophic level calculation and food-web analysis, it is important to measure the enrichment degree of 18O, 15N and 13C accurately, and obtain appropriate basic parameters for model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survey. Although some aspects still need to be optimiz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research frontier of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shows its integrated and refined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mbined with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stable isotopes will provide more powerful technical support for water science research.收稿日期:2021-04-24 修订日期:2021-06-19作者简介:杨蓉(1987-),女,山西大同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及评价研究,ygrg@.*责任作者,李垒(1980-),男,辽宁朝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导,主要从事水生态环境评估和污染生态修复研究,l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301540)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301540)Keywords:stable isotope;fractionation;multivariate mixed model;nitrate source identification;diet analysis;trophic level稳定同位素指核结构稳定、不发生或不易发生放射性衰变以及半衰期极长的一系列核素.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John Thomson发现天然氖由20和22两种不同质量数的原子组成,首次证明了常态元素稳定同位素的存在. 该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自然界常见的氢、碳、氮、氧、硫等元素都有超过一个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者测定各类天然物质中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分析变化规律并推测原因所在.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3]. 应用重点并非探究同位素丰度的分布特征,而是将其作为观测手段研究过程、开展溯源. 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都可造成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差异,反之稳定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其变化不影响过程,因此可作为示踪剂为回溯环境、生物等多种因素对元素的共同作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水是生物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水生态环境不仅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其污染状况、物种分布等信息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 随着色谱质谱联用和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的诞生,同位素的检测手段愈加丰富,研究成本大幅降低,已有大量研究涉及稳定同位素在水体污染物溯源、水生生物食物网研究等不同方向的应用. 聚焦研究中最常见的碳、氮、氧稳定同位素,介绍了分馏和混合的基础理论及模型. 水质分析方面,以氮素和硝酸盐为例探讨了氮氧稳定同位素以及以IsoSource和SIAR为代表的混合模型在污染物迁移转化和溯源中的应用;水生态方面,基于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浓缩系数和基线生物选择综述了该技术在营养级、生态位和食性分析中的应用.1 稳定同位素分馏和混合的基础理论1.1改变同位素丰度变化的驱动力−分馏作用1.1.1分馏作用的定义同位素中子数的差异使其质量和原子间结合力不同,也导致了地球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中扩散和反应速率的差异.最终表现为同位素分馏(isotopic fractionation)效应,即一种元素的同位素以不同比例在不同物相中分配. 通常而言,轻同位素优先参与化学反应,造成动力学非平衡分馏[4]. 而当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不同化合物对重同位素的竞争导致了热力学平衡分馏.分馏效应形成了具有不同同位素丰度的物质库. 2H、13C、15N和18O等重同位素在环境中的绝对丰度低,一般接近或低于1%. 为了放大细微变化,便于比较,一般用样品和国际公认标准物质同位素比值的千分差描述稳定同位素含量,记作δ. δ值越大(越正)表示重同位素越多,越小(越负)表示轻同位素越多[5].1.1.2自然分馏自然界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均会造成同位素分馏. 以氮素为例,挥发、扩散、水解、固氮、硝化、反硝化等反应体系具有不同的同位素分馏特征. 氨化作用造成的分馏仅为±1‰左右. 但硝化作用会在反应物里富集15N,浓缩系数在−29‰~−12‰之间;氨挥发也会导致NH4+中15N含量上升,氮的轻同位素更易于以NH3的形式挥发[6-7]. 李荣富等[8]总结了15N在氮循环过程各环节中的分馏系数,并指出并不是所有环节的同位素分馏都得到了清晰阐述,如硝酸盐异化还原、厌氧氨氧化的分馏效应就暂未明确.1.1.3营养分馏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导致同位素分馏. 呼吸和排泄优先排出营养元素的轻同位素,造成食物中的重同位素在捕食者体内富集. 研究[9-10]表明,13C富集系数通常为0~1‰,而15N的浓缩系数通常为3‰~4‰,并随着食物链进一步放大. 因此,与食物组成相近的δ13C 常被用于追溯水体中捕食者的食物组成和贡献,富集程度更高的δ15N则用于开展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水平研究[11-14].1.2计算源贡献的理论及方法−多源混合模型分馏和混合是稳定同位素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分馏作用导致物质库之间的同位素丰度差异,而多个物质库的相互混合进一步造成环境中稳定同位素的复杂分布. 混合模型用数学方法推断混合物中各物质库的贡献率,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定量溯源和捕食者食性分析.作为最基础的混合模型,质量平衡模型(mass-balance model)可用于n种同位素和n+1个来源的溯源计算. 最常用的是2种同位素和3个来源的定量评估,可以避免单一同位素的区分度不够(如NO3−中的15N). 但也有研究[15]指出质量平衡模型未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混合物具有多种来源时不能使用. 为解决多来源的问题,2003年,Phillips等[16]通过对质量平衡方程组的反复迭代提出了IsoSource模型. IsoSource模型适用于n种同位素和>n+1个源,获得192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的不是点估计,而是分布. 2008年,Parnell等开发的SIAR(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模型引入了不确定性和同位素分馏的考虑,其基于狄利克雷分布和贝叶斯算法,结合似然函数和逻辑先验分布计算贡献率.吴文欢等[17]对质量平衡模型、IsoSource模型和SIAR 模型的适用情境和使用技巧进行了详细论述.除质量平衡模型、IsoSource模型和SIAR模型外,IsoError、IsoEconc、IsotopeR、MixSIR等模型也在污染物溯源中有所应用,Hopkins[18]等和冯建祥等[19]均比较了它们的原理、特征和优缺点. 但在实际使用中为避免误用,还需仔细评估背景资料是否充分,科学问题、试验设计和模型选择是否合理[20].2 氮氧双同位素在水体氮素迁移转化及溯源中的应用2.1反硝化脱氮氮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生态系统中氮的输入、转化、利用和消除都是被长期探讨的科学课题. 氮氧双同位素用于脱氮过程研究,提供了用稳定同位素探讨元素迁移转化的范例.厌氧条件下反硝化菌有偏好地利用轻同位素转化成N2和N2O,造成15N和18O富集在剩余的NO3−中,二者的同位素分馏系数比值约为2,即δ15N升高1‰,δ18O相应上升0.5‰[6]. Xue等[7]认为,实际情况下15N 和18O以1.3∶1~2.1∶1的比例富集都可以推论反硝化的发生. 水体脱氮过程中氮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如表1所示. Panno等[26]、Houlton等[28]分别试算了森林和密西西比河中因反硝化损失的氮量,为研究氮素迁移转化提供了新方法.2.2硝酸盐溯源我国许多地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正在面临硝酸盐污染[29-30]. 六成分图、派珀图等是硝酸盐污染分析的经典方法[31],但随着同位素方法的建立和推广,氮氧双同位素被广泛用于氮源定性识别. 1998年Kendall等[6]根据大量试验结果提出了利用氮氧双同位素示踪不同来源硝酸盐的经验方法,利用δ15N的差异区分来自肥料和降水中NH4+硝化、土壤氮素、有机肥与污水的硝酸盐,再通过δ18O的差异区分来自硝酸盐肥料和大气降水的硝酸盐. 该方法得到了后续研究的证实[7,32-33].氮氧同位素溯源研究通常需要结合水化学和其他同位素数据一起进行[34]. 例如,Min等[35]采用δ15N 联合NO3−浓度解释了生活污水和化肥对韩国洛东江流域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Nyilitya等[36]利用NO3−、Cl−、硼(boron, B)浓度和δ11B探讨了肯尼亚基苏木城和Kano平原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Wang等[37]比较了Cl−浓度与NO3−浓度、NO3−/Cl−的相关性,以讨论云南程海氮素的来源和反硝化的发生;Wang等[38]在赣江流域分析了δ15N与NO3−浓度、NO3−/Cl−的关系. 此外,研究地点的背景信息(如土地使用情况)[31,38]、排放负荷和入水负荷[39]等也常被用作综合分析.在氮源定性识别的基础上,量化污染源贡献率的定量评估方法也逐渐受到青睐. 研究者将一系列数学模型用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来源探讨,得到氮源的相对贡献. 近年来,IsoSource和SIAR模型在我国各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见表2).表 1 水体脱氮过程中氮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对比Table 1 Fractionation factors of nitrogen and oxygen stableisotope in aquatic denitrification采样区域水体类型氮氧同位素分馏系数比值数据来源溪流岸边带地下水 1.5:1文献[21]河流岸边带地下水 1.3:1文献[22]城市含水层地下水 1.9:1文献[23]湖泊深水层地表水 1.8:1文献[24]脱氮菌培养系统模拟淡水/海水1:1(兼性厌氧反硝化菌)、1.6:1(光合异养菌)文献[25]森林地区土壤溶液 1.5:1文献[26]森林地区土壤溶液 1.7:1 ~ 3.6:1文献[27]表 2 稳定同位素在硝酸盐定量溯源中的应用Table 2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nitrate source identification研究区域水体类型模型名称主要结论数据来源江苏滆湖地表水质量平衡模型临近城市的河流工业废水对硝态氮贡献率为76%~82%;远离工业区的样点硝酸盐来源主要是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水,二者之和在60%~80%之间文献[39]德国瓦尔诺河地表水质量平衡模型灌溉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对瓦尔诺河水中硝态氮的贡献率分别为86%、11%和3%文献[40]山西汾河地表水IsoSource模型丰水期临汾段和M5采样点污染源主要是粪便和生活污水,占比为40%~72%,其余采样点化肥贡献率高,为45%~62%;枯水期粪便和污水是所有采样点硝态氮的主要来源,占比为40%~73%文献[41]第 1 期杨 蓉等: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中的应用1933 碳氮双同位素在水生生物营养谱构建和食性研究中的应用3.1营养级估算稳定同位素在营养生态学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营养分馏为基础,聚焦水生生物体内的15N含量可反映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营养水平. Zanden等[59]发现传统食物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法得到的342种鱼类的营养级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新方法的可靠性. 稳定同位素计算结果用连续数值标示生物在食物网中所处位置,与传统方法获得的正整数相比更能反映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真实状况[60].捕食者和食物之间较确定的δ15N差值是稳定同位素用于营养级关系计算的基础,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有针对性的浓缩系数和基线生物是开展研究的前提. Minagawa等[10]的试验表明15N浓缩系数的平均值±标准差为3.4‰±1.1‰,Post[61]和Mccutchan等[62]基于文献调研的结果分别为3.4‰±0.98‰和2.2‰±0.18‰,相差不大. 多种原因造成了浓缩系数的差异,如Mccutchan等[62]发现,针对不同的食物结构和捕食者部位,15N呈现出不同的富集模式;Zanden等[63]按照生物分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栖息地(海水和淡水)、调查方式(实验室和野外)和食物类型(肉食和 续表 2研究区域水体类型模型名称主要结论数据来源内蒙古乌梁素海地表水IsoSource模型化肥和土壤氮相关的农业活动对春季湖水硝酸盐的贡献率为43.7%;生产生活污水是其他3个季节硝酸盐氮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1.3%、38.8%和40.2%文献[42]山东王河地下水库地下水IsoSource模型库区中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和生活污水,二者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1.44%和33%文献[43]广西寨底地下河地下水IsoSource模型硝酸盐来源以化肥、动物粪便和生活污水为主,且距离居民区较远时化肥贡献比例较高,距居民区较近时动物粪便和生活污水贡献比例更高文献[44]重庆中梁山槽谷区地下水IsoSource模型雨季土壤氮、粪便及污水、降水和化肥中的氨氮对硝酸盐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6%、21%和45%,旱季分别为20%、47%和19%文献[45]重庆青木关地下河地下水IsoSource模型不同采样点的硝酸盐污染特征不同,临近居民区和养殖区的采样点主要污染来源分别为土壤有机氮(48.3%)和粪便污水(59.6%)文献[46]山东桓台地下水IsoSource模型和SIAR模型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45%~46.9%)和污水(40.7%~51.7%),畜禽养殖也有一定贡献(2.6%~10.7%)文献[47]河北洋河地表水SIAR模型硝酸盐来源贡献表现为粪便生活污水(45.37%)>土壤氮(41.39%)>降水和化肥中的氨氮(13.24%)文献[48]陕西浐河灞河地表水SIAR模型硝酸盐来源贡献表现为污水及粪便>土壤有机氮>化肥>降雨,其中污水及粪便在浐河灞河的贡献率分别为30%和36%文献[49]安徽滁州地表水SIAR模型无论雨季和旱季,粪便和生活污水(28%~36%)及土壤氮(24%~27%)都是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文献[50]浙江长兴地表水SIAR模型12月硝酸盐来源以粪便和生活污水为主,占比为52%;5月以化肥为主,占比为37%文献[51]山东潘庄引黄灌区地下水SIAR模型粪便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最高,为35.1%~80.5%,其次是化肥,占比为4.9%~31.7%文献[52]河北洋河地下水SIAR模型硝酸盐氮来源分别为土壤氮(44.36%)、粪便及污水(43.35%)、无机化肥及工业废水(9.24%)文献[53]贵州会仙湿地地下水SIAR模型动物粪便及生活污水、化肥、土壤氮是主要的硝态氮来源,贡献率差别不大,平均值分别为39.1%、32.2%和28.5%文献[54]比利时弗兰德斯地表水SIAR模型粪便和生活污水是主要的硝态氮来源,冬季贡献率为9%~85%,夏季贡献率为8%~59%文献[55]美国匹兹堡地表水SIAR模型94%的硝酸盐来自污水;暴雨情况下34%的硝酸盐来自大气降水文献[56]希腊阿索波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SIAR模型离城市和工业区越远,城市和工业废水对硝酸盐贡献越大,反之化肥和粪便贡献越大文献[57]韩国京畿道地下水SIAR模型农业用地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化肥(贡献率为35%~71%),其次是有机肥料(包括堆肥,贡献率为39%~49%)文献[58]194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植食)比较了15N的浓缩系数,发现后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整体在3‰左右;万祎等[64]和蔡德陵等[65]分别通过渤海湾水生生物网调查和鳀鱼养殖试验得出了3.8‰和2.5‰的15N浓缩系数并得到应用[64,66],但很多研究还是采用3.4‰[67-69].通常情况下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动剧烈,不适合反映水域时间和空间的平均信息,因此基线生物多选用研究水域中常年存在、食性单一的浮游动物或底栖动物[70],如魏虎进[66]等、李红燕[71]均以水体浮游动物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针刺拟哲水蚤作为基线生物,以其δ15N值为基线值. 也有研究[61]认为,浮游动物易受外界干扰、季节波动明显,应选择个体较大、生活周期长的螺类和双壳类,如已有实际应用的福寿螺[68]、铜锈环棱螺[72]、珠蚌[73]、栉孔扇贝[69]、翡翠贻贝[70]等. 在国内,稳定同位素技术曾被用于三峡库区、太湖等淡水水域以及象山港、胶州湾、流沙湾等海域的连续营养谱构建,所调查的生物、使用的基线生物和浓缩系数等如表3所示.表 3 稳定同位素在国内水域营养谱构建中的应用Table 3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domestic trophic position calculation 采样区域水域类型受试生物基线生物浓缩系数/‰数据来源小江库湾淡水POM、固着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植物、鱼类不详 3.4文献[67]东太湖淡水苦草、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铜锈环棱螺、河蚬 3.4文献[72]象山港海水浮游生物、SOM、POM、底栖生物、鱼类浮游动物 2.5文献[66]东营、烟台潮间带海水海草、底栖动物、鱼类青蛤、异白樱蛤 3.4文献[74]胶州湾海水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中型浮游动物 3.4文献[75]大连近岸海水底栖动物、鱼类栉孔扇贝 3.4文献[69]枸杞岛海水浮游生物、SOM、POM、底栖生物、鱼类小型浮游桡足类 3.4文献[76]流沙湾海水浮游生物、底栖大型海藻、贝类、虾蟹、头足类、鱼类翡翠贻贝 2.5文献[70]中国澳门海水软体动物、虾蟹、鱼类、鸟类颗粒有机物 3.4文献[77]上海市崇明区海水底栖动物绿螂 2.9文献[78]3.2生态位研究利用δ13C-δ15N散点图量化营养结构和生态位的方法为食物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用δ13C-δ15N二维坐标关联同位素含量和营养功能群的基础上[79],提出δ15N差值(δ15N range, NR),δ13C差值(δ13C range, CR)、总面积(total area, TA)、平均离心距离(mean distance to centroid, CD)、平均最邻近距离(m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NND)和平均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SDNND)6个指标,分别表示营养层次、食源多样性、占据生态位或食物网中营养多样性的总量、营养多样性平均水平、群落的整体密度和营养生态位分布的均匀程度[80]. 该方法量化了食物网的营养结构多样性程度和冗余度,有利于评价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的功能及生态位变化.张文博等[81]和谢斌等[82]使用δ13C-δ15N散点图研究了海洋渔场中小型消费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分析了华南海陵湾、陵水湾两个水域和连云港海州湾不同季节的水生生物NR、CR、TA、CD、NND、SDNND的时空变化. 盖珊珊等[83]和俞雅文等[84]将该方法用于不同生物的生态位研究,分别探讨了两种鱼类和两种蟹类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程度. 其中,盖珊珊等[83]除NR、CR和TA外,还计算了标准椭圆面积(standard ellipse area, SEA)和营养生态位重叠面积(overlap area, OA). SEA被认为比TA更好,且更不易受样本数量干扰[85]. OA量化了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能更好地评价不同物种利用食物资源的竞争强弱.3.3食物源分析胃含物分析是开展食性研究的经典方法,通过直接解剖动物胃肠道分析残留食物的组成,以此了解其食物来源. 实际应用中发现其具有一系列局限性,包括样本量小时偶然性强、不适于难以解剖的小型动物、只能反映较短时间内的摄食状况、食物残渣偏向难消化的食物类型等[86]. 与之相比,生物体内某些组织的稳定同位素具有较长的周转时间,可用来研究长生命周期内消费者对食物的代谢和吸收[87-88].与定性判断氮源类似,可通过对比捕食者和不同来源食物的同位素值分析食物组成. 例如,当几种潜在食源的δ13C值差异显著,消费者的δ13C落在颗粒有机物和固着藻类之间,可认为这二者是主要食物[67]. 张波等[89]根据生物的δ13C值由栖息水层加深逐渐增大,提出了崂山湾鳅虎鱼不同生命阶段摄食不同深度水生生物的变化规律;崔莹等[90]结合中华绒第 1 期杨 蓉等: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中的应用195螯蟹各发育阶段特点和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其洄游期食物组成,强调了结合稳定同位素与生活习性开展分析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方面,混合模型同样被用于食物贡献率计算,稳定同位素在水生生物食性研究中的应用如表4所示. 此时要注意通过胃含物、文献查阅等传统方法确定食源范围,避免取回的样品缺失重要的食物来源;另外,尤其针对15N等营养分馏较明显的同位素,需要选取合适的分馏系数[97].表 4 稳定同位素在水生生物食性研究中的应用Table 4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in energy sources analysis同位素模型名称主要内容数据来源C、N质量平衡模型计算了5种捕食者2~3个食物来源的贡献,C和N的营养分馏系数分别取1.3‰和3.3‰文献[91]C、N质量平衡模型计算了陆源植物碎屑、丝状藻类和水生昆虫对两种淡水螯虾的贡献. C和N的营养分馏系数分别取0.8‰和3.4‰文献[92]C IsoSource模型分析了沉积有机物(SOM)、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浮游植物3种食源对海州湾牧场28种消费者的贡献文献[82]C IsoSource模型分析了石莼、浒苔、海带、POM、SOM和浮游植物6种食源对象山港牧场34种消费者的贡献文献[66]C IsoSource模型分析了C3植物、C4植物和微型藻类3种食源对3种鱼类和1种虾类的贡献文献[93]C 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底层鱼类、中下层鱼类、中上层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共6类28种食源对江豚的食物贡献比例文献[94]C、N SIAR模型分析了8类19种潜在食源在精养和共作两种养殖模式下对克氏原螯虾的贡献.C和N采用甲壳类的分馏系数,分别为1.3‰和3.9‰文献[68]C、N SIAR模型分析了POM、浮游动物、鱼类和甲壳类4种食源对闽江口凤鲚的贡献.C和N的营养富集因子分别为0.4‰和3.4‰文献[95]C、N、S SIMMR模型26种食源被分成无脊椎动物4组和鱼类3组,考察了其对半干涸河口3种主要鱼类的食物贡献. C、N和S的营养分馏系数分别为1.0‰、3.3‰和0文献[96]4 其他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技术利用氮氧同位素进行硝酸盐溯源是针对化合物(或离子)中某元素开展的稳定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CSIA)应用之一. 在环境科学领域,CSIA也被用于卤代烃、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溯源[98]. 而在微生物系统结构和生物化学过程解析方面,Ohkochi等[3]分离纯化了日本Kaiike湖中的光合色素并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解释了与色素相关的自养微生物的生活深度、同化途径和生物功能. Isaji等[99]测定了意大利某盐场中营养盐、叶绿素的δ15N变化,以此探讨底栖微生物中氮素的转化途径及铵态氮在初级生产中的循环利用.上文所述碳氮同位素分析食源和营养级的研究都是将个体或组织(如肌肉)作为对象,检测同位素的整体丰度. 目前已知15N浓缩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脱氨基反应有较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导致排泄出更轻的氮同位素[10]. 因此有研究者分离作为生物标记物的氨基酸并测定其δ15N,从中获得与食物链相关的信息,其理论基础是:生物体内以谷氨酸为代表的一类氨基酸可显著富集15N(约8‰),而苯丙氨酸等的15N含量随食物链富集程度较弱(约0.4‰),二者的δ15N值携带了浓缩系数和基线的双重信息[100]. 另有研究[101]认为,利用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δ15N计算营养级可能比仅采用谷氨酸和苯丙氨酸更为准确. 基于氨基酸氮元素的CSIA方法已在食物网生态学中有所应用[102];与此类似,脂肪酸碳元素的CSIA为海洋食物网的食源分析研究、尤其是海底热液系统中能量来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信息[103].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出现了针对化合物特定位置元素开展的稳定同位素分析(position-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PSIA),以获得更详细的分子内同位素分布信息[104]. 例如,NO2中氮素的PSIA方法可被用于研究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且在一定程度上推算二者发生的比例[105]. PSIA可以解答CSIA提出的问题,加深人们对元素在环境中归趋与去向的理解.5 结论与展望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自然和生物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转化提供了新手段,其在水环境和水生态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在模型方法逐渐完善的同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a) 磷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与水域富营养化关系密切. 然而除31P外,磷的其他同位素均具有放196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
水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案例
水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案例水文生态学是研究水体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对于水资源管理、生态恢复、环境评价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流量观测方法流量观测是水文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对流量的准确测量是水文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流量观测方法包括:测流仪法、控制截面法、水位推算法、核素示踪法等。
其中,测流仪法是流量观测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使用的是声速测流仪或电磁流量计等基于物理原理的仪器。
控制截面法是根据河流截面形状和水位来计算流量的方法,常用的是浮子法和切割法。
水位推算法则是根据水位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流量的方法。
而核素示踪法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跟踪流域内水的流向和混合情况的方法。
2.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是水文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质监测方法有多种:手工取样法、自动采样分析法、现场分析法、连续监测法等。
手工取样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方法,通过在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取样并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信息。
自动采样分析法与手工取样法类似,但是采样和分析过程都是自动化的,无需人工干预。
现场分析法是指通过现场测试仪器和手持式污染物检测器等设备来进行水质分析。
连续监测法则是指利用实时在线水质监测设备连续监测单个或多个水质参数。
3.生态因子调查方法生态因子调查是水文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水体生物及生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分布及环境适应性等情况。
生态因子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区域调查法等。
样方法是利用固定面积的样方来进行生态因子的调查和采样。
例如,通过采集河岸带样品,可以详细了解河岸地带植物物种、分布范围、数量及覆盖率等情况,从而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区域调查法则是通过调查一定范围内生态因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了解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生态环境演变趋势。
4.生态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生态模型是一种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法来模拟和预测水体生态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工具。
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与维护
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态系统在面临外界压力或变化时,能够维持其结构、功能和组成的能力。
评价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评价和维护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和措施。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1.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通过评价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指标,可以了解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并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功能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等。
通过评价生态系统的能量产量、物质循环速率和生态系统内部反馈机制的稳定性等指标,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状况,并评估其稳定性。
3.弹性评价:生态系统的弹性指的是在面临外部压力或变化时,生态系统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通过评价生态系统的弹性指标,如种群密度、生物多样性恢复能力和资源利用率等,可以了解生态系统面临压力时的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评估其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1.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和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等功能,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强化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是维持其稳定性的关键。
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例如通过合理灌溉和土壤保育等措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干旱和水源污染的适应能力,从而维持其稳定性。
4.发展可持续经济模式: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微生物地下水移动路径与污染来源解析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微生物地下水移动路径与污染来源解析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许多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然而,地下水受到了各种因素的污染威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了解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移动路径以及污染物的来源成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确保水质安全的关键。
为了揭示微生物地下水移动路径与污染来源,科学家们广泛运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
稳定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同位素,在化学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化。
地下水中的稳定同位素可以提供微生物活动、物质迁移和水动力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微生物地下水移动路径并解析污染来源。
首先,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科学家可以了解微生物的来源和生长环境。
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存在特定的同位素组合,如氢氧同位素、氮同位素和碳同位素。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同位素组成,确定微生物所处的环境类型,比如农田、巷道还是工业区。
其次,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追踪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移动路径。
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通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水动力条件、土壤孔隙结构以及微生物自身特性。
通过分析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科学家们能够确定微生物的移动方向和速度,进而揭示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路径。
这种技术对于评估微生物的迁移风险以及防治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还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地下水中不同污染来源的贡献程度。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头,如工业废水、农业液肥以及城市排放物。
通过测量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污染源所占的比例,并判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这种信息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物减排策略非常重要。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微生物地下水移动路径与污染来源解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来源、移动路径以及污染物的贡献程度。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预防地下水污染,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H2S ,SO2,SO42- 大气
食物链
食物链(food chain)和营养级(trophic level)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 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 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 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 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 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 和。
2024/4/8
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食 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草食动 物、各级食肉动物。
牧草→ 羊、牛→ 狼
以绿色植物为起点,是活的生物体。 ➢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
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2024/4/8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物质循环:生物 ← →环境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2024/4/8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据周立志)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物质 循环)
2024/4/8
澳大利亚进口屎克螂
因牛粪覆盖每年损毁牧场3600万亩 60年代,澳大利亚引入了 羚羊粪蜣(Onthophagus gazella)和 神农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等异地金龟, 对分解牛粪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2024/4/8
主要环境组分
辐射 大气 水体 土壤
2024/4/8
2024/4/8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演替机制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演替机制研究水生生态系统是指,由不同水生生物、水草、微生物、水文等不同要素所组成的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环境威胁或干扰的情况下,生态系统都可以保持一定的结构及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及人类的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也就格外关键。
本文将从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演替机制分别进行探讨。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种要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因为它的基础是水资源,而水质、水量、水温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甚至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涉及到生物种类、数量、组成等因素,还涉及到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为了确保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人工鱼礁为例,在不断加强的保护环境下,目前的人工鱼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繁衍。
人工鱼礁不仅为海洋环境提供了新的栖息地,还形成了复杂的生态体系,促进了海洋生物间各种加强的连接,这样有助于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和保护。
此外,还可以通过水温调节、水质调节等手段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体系,从而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机制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演替机制所决定的。
演替是生态系中的现象,是指在某一时间,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生态种群数量、种类、组成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水生生态系统的演替机制分为初级演替与次级演替。
初级演替是指在生态系统区域内的原始环境,一些较简单的生物会先占领这些环境,逐渐形成适应该区域生长的生态系统。
比如在河流、湖泊等环境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就是此类初级演替的典型代表。
次级演替则是指在初级生态系的基础上,其他生物入侵、占领,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了更加复杂的生态环境的存在,逐渐进化形成新的质量等级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维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水中生物和水中环境因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以及稳定性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水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湿地和内陆河流等生态系统,而海洋生态系统则包括海洋、海湾、珊瑚礁和海底生态系统等。
水生态系统由于其含水量的多变性、物种种类的丰富性以及水体水质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外界变化的响应是十分敏感的,一旦水质和生物的平衡被破坏,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二、稳定性的概念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下,能保持稳定的功能和结构。
稳定性的概念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通常用于描述一个生态系统在几种潜在变化情况下的表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物种数量、能量流量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良好、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的交互作用和平衡状态。
三、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定量分析以数学统计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模和计算,通常采用模拟分析、连锁反应分析和同步稳定分析等方法,旨在通过扩展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手段,全面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以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
定性分析则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定性描述,主要以各种图表和直观表现形式为基础,比如流程图、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复杂关系分析图等,便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和描述,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稳定性的意义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方面,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活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一旦受到外界的破坏,将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水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和水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链的末梢,而浮游生物的数量则受水体光照、温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外部干扰的响应能力。
例如,在水体受污染或者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水生生态系统能否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稳定,会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流失等问题。
为了分析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是复杂和多样的。
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当其中的一个物种受到干扰时,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能够抵抗外界干扰。
二、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传递。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因为它们能够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
如果浮游生物数量下降,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三、环境因素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体中的温度、营养盐和pH值等,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重大改变和失衡。
除了以上因素,污染和气候变化也会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污染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
例如,污染物质可以直接对水生物造成伤害和死亡,也可能导致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世界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水体温度、pH值等变化,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态链,导致物种的进化和繁殖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作用。
环境水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及应用研究
环境水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及应用研究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研究环境水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那么,什么是环境水稳定同位素?它们与环境问题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通过分析环境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来探究环境问题的相关机理?什么是环境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水稳定同位素仅仅是水原子不同结合的同位素,主要包括氢同位素(2H,即重水)、氧同位素(18O)和碳同位素(13C)。
这些同位素在环境水中的含量比例通常非常低,因此需要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才能测量它们的含量。
环境水中的稳定同位素与环境问题的关联环境水的稳定同位素对于研究许多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水体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水的来源、蒸发和消融过程等。
同时,还可以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水的影响,例如氮、硫、铅等元素在环境水中污染的来源、传播以及过程。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包括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其中,质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包括GC-C-IRMS和LC-IRIS等多种质谱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富集和分离,然后将分离后的同位素通过质谱仪进一步测量,获得样品中各同位素的含量,从而计算出各同位素的比值。
应用研究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地质学、气候变化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的应用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研究领域。
环境污染研究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被用来鉴别污染源。
例如,在研究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可以测定地下水中污染物质中稳定同位素的含量,从而判断污染源的类型、来源和污染物传输、转化等过程。
氮循环研究稳定同位素可以用于研究环境中的氮循环,例如氮的来源、生物吸收和利用过程等。
通过测定水体中的氮同位素比值,可以研究氮在不同环境中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用于研究温室气体排放,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研究进展
水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研究进展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生产着人们所需的食物、水源、氧气等资源。
而氮和磷则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但是当它们过量积累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破坏。
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氮磷循环的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1. 氮磷循环的基本原理氮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在自然界中以氨、硝酸盐等形式形成,也可以通过固氮转化而成。
而磷则是细胞核酸和脂肪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循环密切相关。
当有机物和废弃物分解时,会产生氨、尿素等化合物。
氨可被细菌氧化成硝酸盐,同时磷会随着有机物分解而释放。
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用于植物生长和菌类的合成。
随着生物体的死亡和自然界的循环,有机物和废弃物中的氮和磷又被释放出来,重新进入氮磷循环之中。
2. 氮磷循环的影响因素氮磷循环受到水生生态系统中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光照、风、水流等。
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氮磷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人工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都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造成破坏。
例如,农业过度施用肥料,会导致农田中过量的氮磷进入水体中,引起水质污染和藻类大量繁殖。
此外,城市里的化学废物和废水也会含有大量的氮磷,如果不加处理,就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3. 氮磷循环的研究进展氮磷循环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到氮磷循环的研究中,为我们了解这个复杂过程提供了更为详细和精确的方法。
如今,生化、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研究氮磷循环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生命周期及其参与氮磷转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利用生物标记和手段,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过程进行定量和定向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氮磷循环的规律。
4. 防治氮磷污染的措施有效防治氮磷污染,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
水生生态系统和氮循环的计算模型和仿真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和氮循环的计算模型和仿真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水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之一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对于水生生态系统和氮循环的计算模型和仿真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这一问题,也有助于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计算模型水生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许多不同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界的一种约束力,是生态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水生生态系统的特性和规律性,必须要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型。
在水生生态系统计算模型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主要关注水体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群落的物理和生态学特性等多个方面,通过模拟不同水质下的生物性状和物理结构,以达到研究和预测其动态变化的目的。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和预测水生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也为生态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氮循环的仿真研究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具有高度环境意义的非常重要的元素,氮的循环不仅涉及人类生活和生产,还与整个地球的气候、水文、生态系统等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氮循环的仿真研究很有必要。
氮循环包括氮化作用、脱氮作用和氮素循环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些环节的计算模型和仿真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而预测和控制氮循环的过程和结果。
在氮循环的计算模型和仿真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被提出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微生物生长与消退机制、生物体征量测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模型来评估不同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氮循环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
三、水生生态系统与氮循环的耦合水生生态系统与氮循环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水生生态系统是氮转化的主要场所,“生物、物理、化学”结合的生态系统基本规则体现了水生生态系统和氮循环之间的联系。
在研究水生生态系统和氮循环耦合关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氮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氮的存在和缺乏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稳定同位素的分布和循环的学科。
稳定同位素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同位素。
例如,碳元
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碳-12和碳-13。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使用稳定同位素比值来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这种方法允许科学家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流动,从而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生态问题,包括生物圈-土壤-水体循环、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食物网、生态模拟和生态风险评估等。
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析各种生物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使用同位素标记物质来追踪其在生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进行模拟和数值模型分析来探究同位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里的标准品分别是取自美国南卡罗来那州Pee Dee River
河区的一种古生物化石——美洲拟箭石(PDB)和大气中的N2。 当然,不同的测试单位.对于同位素的测定方法、使用的仪
器型号、参照的标准品以及测定精度的要求都有所差异。
4、具体应用
•
15N是N的稳定性同位素,它的含量可以被质谱和发射光谱准
• 式中,15N/14N是样品和标准品(大气中的氮气)的氮同位素比
率,也即样品和标准品所产生N2中30/28的绝对同位素比; •
13C/ 12C是样品和标准品(PDB)的碳同位素比率,也即样品和标
准品燃烧所产生CO2中45/44的绝对同位素比。 • 整个分析过程(包括样品处理和分析)的精度为±0.2‰。
• Nava等以天然碳氮稳定性同位素(δ13C和δ15N)作为舌齿 鲈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颗粒有机物的示踪剂,研究颗粒物来源 及分布特征。 • 分析了饲料(δ13C为-22.1‰,δ15N为11.9‰)、粪便(δ13C 为-24.0‰,δ15N为6.4‰),生物膜(δ13C为-25.1‰,δ15N 为12.9‰)在养殖系统中的变动规律。 • 当固液分离机去除了残饵后,水体中悬浮颗粒的同位素比率 (δ13C和δ15N)分别从-23.8‰和7.9‰变化为-24.9‰和 8.3‰,被分离的颗粒物中剩余饲料占29% 、粪便占71%。氮 转换效率与鱼类对饲料的代谢、水处理装臵的效率、生物滤 器中生物膜结构及代谢效能有关。 • 这些结果对于养殖系统管理、建立转换模型、优化水处理装 臵均有指导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样品在70℃恒温下干燥48h至恒重,充分研磨,以 Finnigan MAT DELTAPLusXL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 仪进行测定,二者的操作界面为ConFlow Ill。 • 制备条件:氧化炉温度为900℃ ,还原炉温度为 680℃ ,柱温为40℃ 。 • 测定结果以δ13C和δ15N表示:
• 同位素分馏程度可用同位素分馏因子 (Fractionation factor)来衡量,一般用α来表 示。在化学研究中,α被定义为反应物与产物之 问的碳同位素比值,即:
同位素效应的大小也可用同位素判别来表:
在自然界中,任一元素的重同位素含量与轻同位素相 比低得多,因而用绝对丰度来表示某种物质的同位素 组成比较困难。所以通常使用相对量来表示物质的同 位素组成,也就是同位素比率(Isotope ratio)或δ 单位(以‰ 表示)。
3、稳定性碳、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
最初,对于稳定性同位素含量测定是通过离线 (offline)燃烧法进行,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费时 费力。 目前同位素比值可以在线(online)测定,气体样品 的制备和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实现了流程化操作,因而省 时省力,且精确度高。 国内有很多科研院所均可承担这方面的测试工作, 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兰州地质所等。
第5章:稳定性核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方法 (2学时)
1、前言
• 稳定性同位素是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不具有放射性的一类 同位素。除磷以外,几乎所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元素如碳、 氢、氧、氮和硫等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稳定性同位素形 式,即具有相同原子和质子序数,但不同中子数目、且不具 放射性的元素形式。 • 自然界中碳的同位素有7种(10-16C),其中,12-13C为稳定性同 位素。稳定性同位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化学性质差别,但其物 理化学性质(如在气相中的传导率、分子键能、生化合成和 分解速率等)因质量上的不同常有微小的差异,导致了物质 反应前后在同位素组成上有明显的差异。
“同位素分馏”是指某一反应中底物的同位素组 成受到改变,使产物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 而“同位素判别”是指某一反应过程或某催化 剂对重同位素有识别和排斥的作用,致使产物的重 同位素含量减少的现象。 很显然,这两个名词的内涵是紧密联系的,同 位素分馏指的是反应物同位素组成改变的效果,而 同位素判别指的是造成同位素组成改变的一种过程 或原因。
• 碳元素和氮元素分别有两种中子数不同的稳定性同位素,即 12C和13C以及14N和15N,其中重同位素(如13C和15N)在生物体内 的含量非常低。对于12C和13C来讲,12C占大气稳定性碳同位素 总量的98.89% 左右,13C占其总量的1.1%左右,13C/12C的比 值为0.011123左右。大气氮气中14N 和15N 的相对丰度分别为 99.64%和0.36%, 15N/14N的比值为0.003613。
确地检测出,因而在氮循环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尤其是在一些常规方法不能得到准确结果的领域,如氮的矿 质化、硝化、NH4+-N的同化、N的生物固定、反硝化作用以 及对其它氮循环研究方法准确性的检验上。 •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系统氮素动力学研究中,主要通过建立氮 素收支质量平衡来定量分析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20世纪末, 由于元素分析仪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精度的提高,利用天然 存在的δ15N来研究生物体或生态系统中氮元素循环与周转成 为热点。
• Thoman等通过测定氮素库中氮素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定量分 析红拟石首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过滤器的反硝化过程, 与饲料的同位素组成相比,各氮库中15N均出现富集,如硝氮 库中δ15N提高了17‰,表明循环系统中反硝化作用明显,轻 氮同位素被反硝化处理后以氮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反 硝化作用实现了9~21%的氮素去除率。 • 蔡德陵等利用天然存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研究 了在受控条件下鲈鱼体内不同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 变化规律,初始体重、摄食水平、水温等生态因子对其碳氮 稳定同位素值有显著影响,为分析鲈鱼体内营养物质和能量 的流动及周转提供了可靠信息。
• 通常情况下,测定稳定性同位素的绝对含量无太大意义,而 是将其与国际标准比对后进行比较研究,一般用δ13C和δ15N 来分别表示某种物质中这两种稳定性同位素的丰富度 (enrichment)。
2、基本原理
• 由于同位素之间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反应 物和生成物在同位素组成上有所差异,这种现象称 作同位素效应(Isotope effect)。 • 同位素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 • 同位素分馏(Isotope fractionation,也有译作同 位素分差或同位素分离) • 同位素判别(Isotope discrimination,△)。
• 氮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氮循环的示踪研究,这是因为在 氮的固定作用和同化作用中所发生的同位素分馏会改变有机 质或无机营养盐中氮的天然同位素丰度,硝化和反硝化所造 成的无机氮δ15N值的改变也会间接影响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 机物的同位素比值。 • Robinson对氮同位素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述评,他归纳了3 个应用层次: • 15N示踪剂(指应用浓缩15N同位素标记化合物)、 • δ15N天然示踪剂(指15N在天然存在的范围内)、 • δ15N作为氮循环的 (integrator),后者能用于获得氮循环 过程的定量信息,检测反硝化作用,确定生态系统的氮的输 入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