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合集下载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2015年11月6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作者:***摘要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开放后的中国,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

此次调查正是针对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进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教育、弘扬正文: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张海鹏、臧宏在《中国文化论纲》中指出,“文化”最宽泛的概念理解,指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及由此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造成了一次致命的冲击;毛泽东虽然曾经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由他所倡导和发动的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又给儒家造成了一次致命伤。

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如电影、音乐、时尚等对青 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可能导致他们 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
学校教育因素
01
课程设置
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情况,直接影响 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02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过于刻板或未能与实践相结合,可能导 致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
家庭因素
02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主动学习并参与相关活动。
02 认为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 响。
消极态度
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与现代社会脱节。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缺乏兴趣,认为没有实际 意义。
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认 为其与现代价值观相悖。
无所谓态度
对传统文化持中立态 度,既不感兴趣也不 排斥。
自我探索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也会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 度和认知程度。
提高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
05
认知程度的途径
强化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0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 书法、绘画、音乐等,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传统文化知识。
02 增加传统文化教材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孩子阅读经典 、学习传统艺术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 化。
鼓励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社团
参加文化活动
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国画展览、传统音乐演出等, 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入社团组织
支持青少年成立或加入传统文化社团,如书法社、国画社、戏曲社等,让他们在 社团中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 02 年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途径日益增

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多元,强调和谐。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2.诚信:注重信用和诚实守信。

3.勤俭:提倡节俭和勤劳。

4.孝顺: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5.正义:追求公正和正义。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尊严和幸福感。

2.价值观引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

3.创新发展: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借鉴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

五、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
1.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和文化影响力。

2.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3.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开放、包容、和谐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2.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3.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七、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态度去面对它,从而更好地弘扬它。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

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

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

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

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独立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

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始终是政治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

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政治并服务于政治的倾向。

小学一年级社会重要知识归纳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

小学一年级社会重要知识归纳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

小学一年级社会重要知识归纳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小学一年级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发展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社会课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从夏朝、商朝、周朝以及春秋战国等各个时期,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国家和著名的历史事件。

包括黄河流域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和宋朝的科技进步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系统,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和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汉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字,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和交流。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人民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文化载体。

此外,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剪纸等。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调和乐器,如二胡、古筝和琵琶等。

此外,中国的传统绘画和剪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四、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故宫则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意义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现代教育具
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以
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支撑。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诗词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儒家文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
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行
养成,提倡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

这种思想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教
育中,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教育注重
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尊重。

教育者不仅是学
问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

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人的
完善品德和高尚情操,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人。

其次,道家文化对中国教育也有着独特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
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教育应当为人的
天性提供自由开放的土壤,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道家
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道家文化
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一、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谈论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美学、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体现,也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 语言文字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具有高度表意性和形式美感,还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同时,汉字也是连接中国各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2. 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3. 艺术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学主要包括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4. 礼仪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习俗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交礼节。

这些规范和礼节不仅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礼”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中国人民深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 民族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3. 个人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本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本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范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在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自我修养。

在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体验到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我明白了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情感。

而学习中国绘画,则是一次美的享受,通过观赏名家的作品,我领略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传统文化教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我良好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在我身上起到了锻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我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也始终注重培养我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代音乐时,我通过欣赏传统音乐的演奏和学习乐谱,提高了我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

在学习中国传统舞蹈时,通过观看表演和参与舞蹈训练,我逐渐掌握了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增强了我的舞蹈美感。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帮助我培养出色的审美眼光,也使我更能够欣赏和感受美,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审美情趣。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还使我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和修身养性,培养人们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道德和品格的熏陶。

传统文化教育在我身上培养了崇高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例如,在学习古代典籍《论语》时,我深受孔子的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影响,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努力将其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让我拥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对我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看法

传统文化看法

传统文化看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了语言、文字、艺术、哲学、道德、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来源。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会逐渐衰落或消失。

此外,传统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与现代价值观不相符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持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态度。

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要勇于改革和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构建

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构建

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学教育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然而,对于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以及体系构建,仍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国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国学教育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生成果和师资水平。

首先,课程设置是评价国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学教育的课程应该涵盖经典著作、古代文化、史书典籍、国学智慧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教学质量是评价国学教育的关键。

优质的国学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与热爱。

再次,学生成果是评价国学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

学生通过国学教育应该能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具备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最后,师资水平也是评价国学教育的重要指标。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对于国学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国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国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了构建完善的国学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文化传承和教育资源共享。

首先,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构建国学教育体系的基础。

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学段,各个年级的国学课程应该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其次,教材建设是国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编写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程度的国学教材,注重梳理和整理国学经典,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认知科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

再次,文化传承是国学教育体系的核心。

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国学比赛、国学讲座、国学书法等,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和追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其不仅在历史上的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深刻影响。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对历史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特征作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其中的一些关系,进而做出评价。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建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评价报告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评价报告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评价报告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就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成为了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教育孩子们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这样的教育活动的评价,将会对孩子们的教育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该包括我国历史、我国传统节日、我国传统音乐舞蹈、我国传统手工艺等内容。

通过故事、歌曲、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这样的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在玩中学,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

在评价这样的教育活动时,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二、教育活动的深度评价在教育活动中,除了内容的全面性外,更需要考虑的是教育活动内容的深度。

深度是指教育活动能否使幼儿真正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我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深度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深度评价是评价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教育活动的回顾与总结在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教育活动的回顾与总结。

教育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育活动的回顾与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回顾与总结的内容应该包括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教育内容的传达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活动的质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注重教育和学习,以培养人才为重要任务。

这种传统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又对培养学生的品格、智慧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尊重师长与传统师德文化中国传统教育中,尊重师长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学生需要遵守师长的教导,并对老师抱有敬意。

师德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注重德育与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教育者通过教育与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尊重、谦和、孝顺等道德准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重视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教育者会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并注重学生对先贤智慧的理解和传承。

在古代,通过经典的阅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智慧。

四、强调实践与体验式学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学生会参与一些农田劳动、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追求全面的人才培养。

教育者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

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六、注重思辨与学术讨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辨和学术讨论被视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来增进彼此的学习。

这种学术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教育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并在各个阶段都有进一步学习的渴望。

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与学习方式注重尊重、德育、知识积累、实践体验、学生个性发展、思辨讨论和终身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和期望。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并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的目标追求全面的人才培养,重视道德修养、智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被看作是发展个人潜力、使之成为有用之人的途径。

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儒家思想主导了教育观念,儒家强调德行的培养与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长久的发展。

二、师道尊严与师生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古代的师道尊严被世人所尊崇。

师道尊严意味着教师是授业解惑的良师,其地位被看作是神圣而崇高的。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师生情义的体现,强调师长的榜样作用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责任。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道德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德育为先的理念,注重个体的品德培养和道德规范的传承。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思想与道教的修身养性相结合,培养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品德观念。

传统教育强调“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学生的品质与道德价值观。

四、灵活而务实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学方法秉持着灵活而务实的原则。

传统教育注重知行合一,推崇“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实用性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

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家庭教育被看作是最初和最重要的教育环境,父母的育人责任被视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同时,社会教化也扮演了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熏陶,孩子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育。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教育的特点和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其中教育与学习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格、修养道德和塑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而学习则是获得知识、提升智慧和增长见识的途径。

本文将从儒学、文人学士、传统经典和传统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儒家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实践礼仪和拜师学艺,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能力。

儒学注重纪律和秩序,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教育。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通过引导学子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式,影响了中国教育和学习的发展。

文人学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角色。

文人学士指的是那些以文学为中心的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人学士注重修身养性和言行举止的规范。

学士们相信通过文学的修养,可以达到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的目标。

他们常常通过写作、诗词和演讲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传统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等,是中国传统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基石。

这些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等内容,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源泉。

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经典,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见识。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由师傅传道授业以及门徒师法制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通常需要拜师求教,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功夫和技艺。

师傅从经验和智慧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和模仿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强调了学生对师傅的尊重和师德的发扬。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与学习通过儒学、文人学士、传统经典和传统教育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修身、养性和培养品德,注重智慧和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尽管传统教育方式有所改变,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仍然对现代教育和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结晶,其历史悠久、深厚
庞大,长期以来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既在传统教育中起着根本的作用,也
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素养、学术水平和
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如下:
1、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正直。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讲义气、重
礼仪,强调社会责任感和行为廉洁,弘扬公德和仁爱,护持家风和传统美德,使广大学子能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和社会观念,营造一种正面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2、可以丰富思想内涵,开阔眼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哲理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内涵,开阔思想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把握到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点,
增强求知欲望。

3、可以弘扬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意义作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意义作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承意义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感受和理解。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常常教育我们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可是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当时并不太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和遥远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但随着慢慢长大,通过课本的学习、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我逐渐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啊!先从最基础的文字书籍说起。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字历史,甲骨文、金文、简牍等远古文字记录下了祖先们的生活智慧。

而后出现的汉字系统,则构筑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孕育了《论语》、《诗经》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

翻开这些书籍,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除了文字之外,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同样令人赞叹。

那笔墨淋漓的山水画作、气势磅礴的书法,还有婉转悠扬的笛箫曲调,无不展现了祖先们高超的才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每当欣赏这些艺术瑰宝时,我总会被它们背后蕴含的哲理所折服。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似乎更接地气一些。

举例来说,春节期间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贴对联、放鞭炮,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氛围。

而中秋节时赏月品尝月饼,既有合家团圆的祝福,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些节日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的家国情怀和生态环保意识。

从文字到艺术,从节日到哲学,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

但这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侧面,它的核心价值观其实贯穿于儒释道等各种文化思潮之中。

比如强调的忠孝仁爱、坦荡力行、知行合一等,以及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并作的境界,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然而,要全面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挖掘和体味。

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基扎在厚实的土壤里,枝叶却遮天蔽日。

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这份文化瑰宝的一分子,应该像勤劳的园丁般精心呵护和把它发扬光大。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这种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
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文化内涵的充实都使得其底蕴足够深厚。

5.优良传统。

其中有些是强调“仁爱”思想,以“和谐”为核心;有些是强调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有的是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良传统的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英语)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英语)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英语)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英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论述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思想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4、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论述在现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前时代继承和保留下来、存在于生产关系和上深建筑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十分丰富。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史学、哲学、道德、宗教等理论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实践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富贵的遗产。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是分析和评价;二是批判继承;三是使现代化。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评价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它们的反映和表现。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基本观念、基本思想,本身具有两重性。

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评价,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判断什么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糟粕,真正发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清除其中的垃圾。

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发展中的常规。

离开批判继承就谈不上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转变关头,在变革的时代,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引人注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科学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沃土。

必须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又必须在创新中确立和发展我们民族精神民族传统。

就总体而言,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割断,文化史也无法割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其不仅在历史上的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深刻影响。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对历史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特征作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其中的一些关系,进而做出评价。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

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

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含:(1)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2)中国道家的传统教育;(3)中国佛教的传统教育;(4)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5)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流派,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形成的传统教育;(6)中国无产阶级的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被学界归结为: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师严道尊。

这观点主要是从哲学整体架构的层面上考虑的。

此外,若从中西教育特征的对比中进行归结,则为: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思想和现象来看,其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可以归结为:综合观、辩证观和内在观。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礼记·学记》开篇即道:“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说,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同时,《礼记·学记》还引用《尚书·兑命》的话曰:“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旨在重点强调君王治国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

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大事,并且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可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可以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

(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但这对矛盾,但同时又指出,教因学而的益,学因教而日进。

(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

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的关系1300年我国漫长的使用科举选拔的人才方法及民众头脑之中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现在,仍有许多人将读书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第三,社会价值取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至上观念,历来重知识,轻能力,轻应用,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社会盛行学历主义在所难免。

第四,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喻户晓的“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之类的格言,激励学生的吃苦精神,把苦读作为培养人才的道路去提倡。

但缺乏科学性和技巧性,在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又不利于其灵活性、系统性的培养。

虽然,封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国教育弊端种种,有其落后腐朽的一面,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确实有可贵的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

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

上大学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企盼,这无疑促使人们对知识的重视。

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

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

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

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对今天的意义关键不在于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教育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今天我们如何去使用它。

举个例子,同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么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影响下,有人对知识对学问抱以崇敬的态度,有利于自身教育的发展;有人则片面强调书本的作用,出现本本主义,缺乏灵活。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种思考: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思想,终归还是思想,它可以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也可以是对理想状态的描述。

但综观我国教育历史发展,其思想更偏向于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因为真能达到其描述的只占社会人群的少数。

因此,如果站在社会现实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悖谬性。

首先,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全受制于社会政治需要。

培养“圣王”、“君子”、“贤者”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理想。

在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不是用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取得政治权力以后,用政治来干预,歪曲学术,使“道统”变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

这种观念,显然和儒家发扬人性精神的初衷相悖谬。

而当前一系列教育上的顽症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病之所以难以克服,是因为来自无意识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干扰。

又如传统文化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4]就是把尊尊亲亲的道德伦理观念及个人品格扩大和延伸为政治的价值取向。

在此,修身的最终目的已不是为了自善,齐家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尊尊亲亲,而是为“治国”、“平天下”的最终价值。

当人们对“道”的寻求最终集中于一个观念之下的时候,而且最终要以这个观念牺牲自我的时候,人也就丧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而成为被尊之为“道”的祭品。

其次,由于传统文化的悖谬渗透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产生了极端的群体文化心态,也导致了在教育目标上极端轻视个体意识的存在,个人的一切欲望、要求与发展都视作应该彻底消灭的“私欲”。

如:“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定势而影响拔尖人才的培养。

这种片面强调群体性、共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也形成了我国教育目标中特有的消极面。

由于它过分贬低甚至抹杀个体的价值,因此它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个体的自主性,有较强的对群体对他人的依附性。

最后,由于传统文化过分忽视个体自身的合理需要,把“灭人欲”作为教育特别道德教育的至上目标,最终培养出真诚的傻瓜。

如朱熹所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站在理学家、教育家的立场上,要求人们当自己有一点“私欲”冒头时,就应该象捉贼一样,把它抓住不放。

他说:“有纤毫私欲,便能识破他。

自来点检惯了,譬有贼来,便识得,便捉得。

”这种忽视个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过分强调社会共同要求的内化,只注重共性的塑造,就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个体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发展,从而也扼杀了个体创造性的发挥。

五、结论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

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世界现代化的百年之旅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无一不在昭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在于塑造一代新型人格,现代化的滞后也正缘于人的落后,而新型人格的塑造取决于教育的成败,教育本身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样,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中,一方面要超越传统文化悖谬的历史魔圈,消除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劣质国民性。

另一方面,要在传统文化的理性氛围中,注重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以达到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与完善。

这样才能走出传统文化悖谬的误区而通向辉煌的理性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