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三个不同教案的启示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都十分关心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古代诗词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要谈的是在教学中使用《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一些反思。
课程设计作为一首古代词作品,《天净沙·秋思》具有丰富的文学魅力和深层的人生哲理,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其设置为一个单元的重点,重点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音律和韵律•作者及作者生平•词的意境和境界•词的艺术特色•语言、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首词的内容和技巧,主要包括:1. 教学案例研究法首先,我通过教学案例研究法,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他的创作理念。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作品背后蕴含的东西,并更好地感受到这首词的情感和思想。
2. 分组讨论法其次,在讲解词作品的意境和境界时,我采用了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意境和境界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课堂展示法最后,在教学词的艺术特色、语言和写作技巧以及表达能力提高方面,我采用了课堂展示法。
在这个阶段,我设置了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文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反馈。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吸取优点,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反思,我发现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作品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有:•缺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表达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让更多学生受益于我的教学。
天净沙·秋思教案探究与分析
天净沙·秋思教案探究与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马致远所作的一首词,较为著名,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词”之一。
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在秋天踏青欣赏秋景时所感所想,其画面感与情感的表达十分自然而真实。
对于《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的词作,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一、文化内涵探究1.所引文化与历史背景的渗透《天净沙·秋思》的前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引出了一个塞外的古老传说,这里所引的文化是汉族“幽草”与蒙古族“辽草”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最有名的英雄之一就是居住在辽草涧的“草原英雄”。
另外还有“独爱平芜秋色好”、“千里江山如画”的用词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这些词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历史渊源,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探究,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
2.情感与人性的探讨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忧愁和伤感。
他用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梁苑深秋,霜天晓角,悲风切。
”形象地描绘了那片孤城的凄凉,秋风和悲鸣似乎在表达着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悲叹。
进入第三句时,情感的色泽变得深沉,作者更加自然而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九重吴娃夜又雨,千古故音凄咽。
”在此,作者表达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和理解,着重强调了音乐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这种情感的描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深的痛苦和悲伤之情,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伤感和忧愁。
二、审美价值分析1.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传承《天净沙·秋思》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表达着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并以美好的艺术形式传承之下来。
作为唐代的词作,其音乐美和文学美都协调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在这首词中,被描绘的意境极具诗人的想象,女子、金铃、铜鼓、乐声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营造了独特的秋日景象。
虽然马致远追求的是自然真实的画面感,但其在音乐和词文上是力求完美的。
通过此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先贤们的审美思想与主张,感受到古代文学和音乐的艺术美。
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教案及反思(优质20篇)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规范性,减少教学事故和误导,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三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三篇教学工作经过课堂实践后,总会有很多发现和缺陷,需要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改进。
教学反思怎么写?以下文章“《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由面试网为您提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秋思》教学反思篇一】《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
《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么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力的。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天净沙秋思》
称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 教材分析
感情。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赏析诗文的能力。
一、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肠老树晋務,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 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敞曲。马致远, 元代著名敢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属不得志,经历 了漂泊生涯 20 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
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 学生学习能
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 力分析
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堕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
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策略选 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法。
择与设计
选择本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美妙,同时
三、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 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 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 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 28 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 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 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 《天净沙秋思》堪称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 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思考与讨论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思考与讨论初中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古诗,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
该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在秋季所产生的思乡情愫和忧愁感。
这首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既可以作为阅读材料,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本篇文章主要对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进行思考与讨论,探究如何更好地教授和运用这首诗。
一、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的分析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包含阅读、理解、鉴赏和写作等多个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分析、感悟和创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下面是具体的教案分析:1.阅读与理解部分先让学生通读全诗,了解整个故事情节和基本诗意。
然后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阅读和解析,了解字词的含义和语言运用的手法。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1) 该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2) 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秋日的景象?(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 诗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5) 诗中的“沙场秋点兵,马作霜刃凉如水”是什么意思?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步深入了解整首诗歌的含义和背景。
2.鉴赏部分通过对初中天净沙·秋思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 诗歌的意境、形象、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评价;(2) 诗人的感情和思想表达的特点;(3) 诗歌与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的联系。
通过对初中天净沙·秋思的鉴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古诗,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3.写作部分学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写作:(1) 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写一篇日记或者记叙文,谈一谈你对于秋季的感受和思考。
(2) 根据诗歌的情节和形象,创作一首小诗或者歌曲。
(3) 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一下初中天净沙·秋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反思
知识文库 第14期107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反思张斯芹《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典型的一首古典诗词,今天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谈谈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反思。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参考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我发现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相似的。
第一步:通过意象分析意境,让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体悟固定的感情。
比如:一般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会让学生说出这首词当中所有的意象,通过刻意的引导,学生会找出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种景物,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九种景物形象鲜明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接着便引导学生根据这九个特征来想象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苍的深秋晚景图,一幅僻静荒凉的村野图,来感悟这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和清新幽静的境界。
的确,这首词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
诗人将这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第二:找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经历的讲述,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当作者骑着一匹羸弱的马走在荒凉的古道,看到温暖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看到夕阳西下,乌鸦在黄昏归巢的情景,心中那种漂泊天涯的心酸和无奈便从心底升腾。
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就其内容而言无可挑剔,很全面,很深刻,讲解的也入情入理,但细思之后我发现似乎老师们已经忘记了我们在教诗词,中国古典诗词本就是配乐演唱的,其中富有无穷的韵味和美感,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是现在的诗词教学老师主讲,学生主记,对诗歌的韵味和美感的体悟、欣赏、思考极其缺乏。
所以我认为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吟诵。
百度百科中对诗词有这样的解释:“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小令,以其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教授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意境;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三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讨论和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并且能够感受到这些景物所营造出的凄凉、萧瑟的氛围。
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方面,通过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和对关键语句的解读,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作者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韵律、节奏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朗读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进行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并对朗读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指导。
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出诗歌的基本节奏和情感,但在情感的投入和表达上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讲解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一些生僻的字词、古代的文化常识和诗歌的意境等。
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但在讲解时,可能存在讲解过多、过细的问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天净沙·秋思》的反思
教学《天净沙·秋思》的反思作者:王明德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8期目前,教育教学实施“高效课堂”是主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初中语文第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这篇课文四首古诗中的一首。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写能力,我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其进行了以下主要的尝试(实例一):……学生因生活条件不同,对古代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离愁别绪感受不深,于是,我创设意境,碰撞学生想象的火花。
要求与原诗比较,为自己理解诗意做准备。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
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使人毛骨悚然。
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
此刻,游子耳畔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
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瘦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分小组,争取每人发言,说出诗的大意。
我有意流动坐阵含“两类”学生的小组。
一类是以张秋洪等同学为主的“双差生”组,二类是以李丽娟等同学为主的“双优生”组。
一类学生代表发言(小组、全班),只能勉强用不怎么通顺的语言叙述诗意;不能比较。
二类学生代表能积极发言(小组、全班),能用比较通顺的语言说出诗意,并能比较:老师把人物画面摆在了前面,加了一些想象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教案思政元素
《天净沙·秋思》教案思政元素
1.爱国主义情感: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荒凉萧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首诗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3.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中蕴含了人生哲理,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人生无常、离别之苦等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智慧。
4. 自然与人的关系:这首诗中描绘了秋天荒凉萧瑟的景象,与人的情感相互映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情境想象,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对比阅读《秋词》,知人论世,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
4、继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增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累。
教学准备:1、学生课堂阅读内容及辅助材料。
2、古曲《昭君怨》。
3、若干诗配画及字幕。
教学流程:一、漫谈秋季,唤醒记忆。
课前滚动播放秋天的,请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描绘秋天,进而唤醒自己关于秋天的所有记忆,为学习散曲作好心理准备。
二、初读,直觉感受诗情。
1、自由读2遍散曲,要读得字正腔圆,试着读出古诗词的韵味。
2、指名朗读,评价指导。
3、自主谈读后的感受:通过刚才的诵读,从这首散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细读品味,深度理性触摸诗心。
1、学生自主汇报交流。
请同学具体说说你是通过散曲中的哪些字、词、句有了以上这种直接感受的?(1)枯藤老树昏鸦:枯黄的藤条缠绕着已经没有了生机的百年老树,光秃秃的枝头站着一只刚刚飞回来的乌鸦——让人觉得凄凉、死寂、萧索……带着感受吟诵。
指引学习方向:这种从心底而生的愁苦之情还可以从哪儿流露出来?(2)古道西风瘦马:荒寂的古道,冷冷的西风瑟瑟地吹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蹒跚前行……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呀?深入引导学习:马都这样开销骨立,疲惫不堪了,骑在马上的游子呢?(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即将沉落,只有孤独的旅人不能停下疲惫的脚步,满腔愁绪,继续浪迹天涯……a、理解“断肠”之本义:极度愁苦悲痛。
b、找“断肠”的近义词,进一步体会其义。
c、由“断肠”生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问马致远?d、请你猜想一下,问君何事愁天涯?e、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深刻体会“断肠”包含的感情①自由读。
②设置角色情境,谈感受:请问马致远,你因何而愁断肠啊?(3)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什么画面?潺潺流水,玲珑小桥,温暖人家,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切都是这么温馨,这么美好,读——;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只能尘封在记忆之中,读——四、品读想象,走进诗心。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在完成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一、成功之处(一)意象分析到位引导学生对“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凄凉、孤寂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愁苦心境。
(二)情境创设有效通过配乐朗诵、画面描绘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秋思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中,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
(三)对比拓展丰富将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与其他描写秋思的作品进行对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他们对秋思主题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一)对元曲特点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元曲的格律、语言风格等特点的讲解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较为肤浅。
(二)学生情感体验挖掘不足虽然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对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三)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在课堂互动环节,主要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措施(一)加强元曲知识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系统地为学生讲解元曲的特点,让学生对元曲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设计更多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活动,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孤独或思念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丰富课堂互动形式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二、教学设想: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
古诗《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古诗《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秋韵寄情,启迪诗意心灵古诗教学是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在小学课堂上,面对苏轼的《天净沙·秋思》,我们既要传承经典,又要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
这篇文章将深入反思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这首古诗,让学生在秋天的画卷中体味文字之美。
1. 情感引导:开篇即是通过情感引导,将学生们带入《天净沙·秋思》的情境。
在教学之初,我选择了一些秋天的素材,如金黄的树叶、清凉的风等,通过触感和视觉上的刺激,唤起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学习创造了温暖的情感氛围。
2. 多媒体辅助:在情感共鸣之后,我引入了多媒体元素,展示了一些描绘秋天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通过这些视觉上的辅助,学生们在心灵深处建构起对秋天的独特印象,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打下了基础。
3. 语言韵律感训练:《天净沙·秋思》的语言韵律极为优美,我通过一些朗读和韵律感训练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音乐之美。
学生们学唱诗歌的同时,也在律动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和音乐感。
4. 想象与表达:随后,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表达,展现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通过写诗、绘画等方式,学生们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文字和画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 诗意分享:最后,通过学生们的分享,我促使他们用语言表达对《天净沙·秋思》的独特认识。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在分享中学到了彼此的观点,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诗的感悟。
结语: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度教学,我们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是在引导学生感知秋天的意境中蕴含的诗意之美。
文字和自然在这堂课上相得益彰,学生们走进了一片秋天的诗意花园。
这样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引导,使他们在古诗的陪伴下,感悟到了季节之美和文学之韵。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共同沉浸,共同体验,共同收获。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 (5分钟)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
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3、再读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天净沙秋思》教案:品味诗中流淌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明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代表作,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诗中的思乡之情,进而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转化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案的编制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应用等角度分析如何深入品味这首诗。
一、教案编制1.教学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天净沙秋思》中所表达出的思乡情感,进而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诗歌。
2.教学方法:采取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音频、视频、多媒体语境等,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文本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流淌的思乡之情。
3.教学过程:(1)了解课文结构通过了解《天净沙秋思》的结构,特别是重点把握写景、抒情以及情感表达的层次和方式,从而对全篇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分析诗歌中流淌的思乡之情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文字、形象、表情和配乐,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转化。
(3)情感体验和情感转化在体验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转化,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体验到作者的思乡情感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二、案例应用教学目的:体验《天净沙秋思》中流淌的思乡之情,进而进行情感转化和理解。
1.学习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手段先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含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和探究作者的情感背景和情感转化,带领学生理解诗歌中流淌的思乡之情。
第二步:体验过程1)音乐让心灵出游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听取《天净沙秋思》的诗词,让音乐的节奏带动心情,让感受的情感随之流淌。
2)共赏影像,情感沟通通过观看绘画艺术作品或一段影像让学生,直观感受畅想与流变,从中感悟到思乡的感动。
第三步:情感转化1)语文现场演绎通过文学欣赏活动,把《天净沙秋思》的灵魂和词意真正传达到学生内心深处,让思维由内而外的重构。
2)作文“心语传情”作为收尾环节,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配合对《天禁沙秋思》所感受到的情感,写下一篇“我的思乡之情”小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三个不同教案的启示
作者:徐卫东
来源:《语文建设》2006年第05期
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几千年来以其特有的魅力,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灵魂。
在中小学新课标教材中,古典诗歌所占比重明显增大,篇目多是千古流传的名作。
但对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能大家觉得古典诗歌的教学是最容易的,无非是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默一默,又有什么好探讨的。
那么,古典诗歌教学是不是真的就这么简单呢?下面我们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来比较三种不同教学方案的优劣。
一
三个教案的教学目标是:1.创造浓郁的学诗氛围,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案一
一、教师介绍散曲和曲牌名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介绍作者。
三、逐句串讲,指导学生赏析。
四、小结《秋思》的艺术特点。
五、课堂练习:找1-2名学生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六、课外作业:背诵并默写《秋思》。
教案二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指定学生范读—全班齐读—试着背诵。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教师作补充。
2.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诗歌所描绘的图景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
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诗歌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其中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典型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及时归纳板书,师生共同探究。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五、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2.熟读、背诵《秋思》,并开展小组背诵竞赛。
六、延伸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教案三
一、细读
指导学生细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抑扬顿挫,最后熟读直至会背。
二、朗诵
1.讨论诗歌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秋思》中涉及的声响(如乌鸦叫声、流水声、风声、马蹄声)和画面(结合课文插图)。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吟唱
1.在学生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吟唱。
学生可以哼哼唱唱,不要求有稳定的节拍和音腔;也可以为这首诗歌配曲,先定节奏(在前面读和诵的指导中学生已掌握,所以不难),再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曲调,然后演唱自己编配的歌曲。
2.学生在小组内吟唱、交流、修改。
3.各组推选优秀者上台表演。
4.学生围绕吟唱者对诗歌意境和感情方面的表现进行讨论、评价,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
四、设计舞蹈和音乐
1.讨论:用身体动作怎样表现这首《秋思》?
2.各组设计并排练舞蹈动作,教师到各组观察,主要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围绕了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要求(可以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
3.各组设计用打击乐器或各种自制声响为歌舞配器。
4.各组汇报表演,随后全班讨论、评价和提出修改建议。
五、讨论和总结
《秋思》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可与同单元的古代诗歌比较,也可以与其他古今诗词比较。
六、课外活动
全班分成舞蹈、器乐伴奏、朗诵、吟唱、舞美、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小组,共同创编一个诗乐舞《秋思》,并争取在校内外表演。
二
以上三种教学方案为我们研究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提供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方案一采用的是几十年来最常见的一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串讲法。
以前大家误认为学古诗主要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学生还不具备解释古诗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句句串讲。
这种方法讲解系统、清楚,学生易记、易背,且费时较少,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古诗文教学法。
笔者不否认串讲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但认为如果不分对象一概采用串讲方式实施教学,会有许多弊病。
其中最大的弊病是教师包办一切——知识介绍,诗句感悟。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按照这个方案组织教学,教师从散曲、曲牌名、作者生平到诗歌内容、诗歌主旨、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一路讲来,学生一定感到枯燥乏味,兴味索然。
那么教师要想达到预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方法背离了教学目标。
方案二采用的则是当前最时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它以学生为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教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
只是这个方案似乎探究的成分多了些,诵读、积累的内容少了些。
“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这一环节,本意是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把握,可实际上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诗歌的解读产生了新的依赖,最终仍有背于教学目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所以不妨将“课前搜集”改为“课后搜集”,让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再去作更广泛的比较,这样效果会好些。
这个方案最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没注重文体,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通病:不管是教小说、散文、戏剧还是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让古典诗歌教学的个性鲜明起来呢?方案三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要重视“读”。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准确,读清楚,读出情感,读出抑扬顿挫”,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诵铺垫,而不是变着形式让学生在同一个层面上机械地重复,致使学生产生朗读“疲劳”,失去朗读的兴趣。
其次是要加强“诵”。
通过贯穿全过程的“诵”,来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不是不管诗歌的平仄,或每句都按一样的结构刻板地处理,或是学话剧腔随意发挥,而是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平仄,让情感和节奏更加美化、深化、清晰化。
此外还可以“吟”。
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它是语言的再创作,更是语言的音乐化,有极大的发挥创意的空间。
但“吟”应以自然朴素为原则,切忌过于花哨。
低吟浅唱本是传统的读诗方法和手段,但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几乎听不到美妙的吟唱声了,而诗乐舞更不用说了。
好在这个问题已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正在为古诗词的吟诵积极探索,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古诗苑漫步”,让学生“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曲,根据音乐和词的意境编一段舞蹈”。
要求学生选择一两首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然后配上你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也可以自编音乐,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
最后还介绍了“唱”古诗的两种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唱”古诗活动。
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个性鲜明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传统诗歌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诗歌习作,而现在古典诗歌的教学重视赏析,忽视写作,古典诗歌成了仅供欣赏的古董。
其实,仿写古典诗歌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古典诗歌意象美和音乐美的有效途径之一,鉴赏指导习作,习作促进鉴赏,两者相辅相成。
当然,诸如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之类的写作,笔者认为还是不做为好,因为这种改写的过程其实破坏了原诗的意象美和音乐美,对培养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是弊多利少。
有位教师在教学《秋思》时,结合这个古诗单元,示范组合了一首新的小令,出示投影并吟诵:“小桥流水人家,清风鸣蝉鼓蛙,山前村树稻花,明月高挂,丰收人在夜话。
”随即要求学生也尝试习作。
学生对此报以异常热烈的掌声,并跃跃欲试。
这个练写设计显然比改写成现代散文要高明。
总之,读、诵、吟、写是传统诗歌教学的精髓,在今天以鉴赏为重点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读是赏析的基础,诵是初读的加强,吟是朗诵的延伸,写是鉴赏的促进。
读、诵、吟、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熏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理应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加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