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国家、激进式改革战略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
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来源:陕西论文网字体:摘要:转型经济学(或称转轨经济学、过渡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包括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开始的经济体制转型。
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激进式变革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变革,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形成巨大反差。
关键词:转型经济渐进式演化激进式变革制度变迁一引言转型经济学是指一种研究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转型经济学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题和追求目标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盛洪,1996)。
目前,关于转型经济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很难说谁是转型经济学家,因为还没有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研究的人。
关于其理论体系,我们只能从现在构成这一经济学流派的一些理论文献,以及撰写这些文献的经济学家的文献、研究思路来寻找一条线索,理清其脉络。
本文首先介绍转型经济学的内涵,然后简述一下各个学派关于转型经济的理论要点,最后简要回顾中国经济奇迹并作以简要评述。
二转型内涵关于转型概念的理解,比较经典与普遍的定义是热若尔·罗兰的表述:转型即一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或者说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从目前国内的文献来看,从三个层面上使用转型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第二种含义是在包括了第一种含义外,还包括那些过去实行广泛管制的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第三钟含义是在前两种理解基础上还包括了所有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市场化,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许多人把转型经济学看作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原因正是由于把转型理解成为一种制度的变迁过程,只是描述了转型的一般的特点。
不错,转型的确主要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但转型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仅依靠制度变迁是不能够真实的描述,更别说来解决这些问题。
鉴于以上理论实践中三个层面使用转型概念的事实,笔者个人比较赞成转型的第一种含义,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激进式改革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
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
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
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
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
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
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
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
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
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1)经济方面。
“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
天津电大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一体化考试参考答案
期末复习重点-单项选择题1、美国银行体系的核心是( B )。
A、北美银行B、联邦储备体系C、国际清算银行D、花旗银行集团2、自80年代后,各发达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管制制度的放松和改革被金融界称为( D )。
A、经济全球化B、金融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金融自由化3、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 B ),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金融分业混业之争。
A、《州际银行法》 B、《金融服务现代化法》C、《银行持股公司法》D、《国民银行法》4、1782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它是( D )。
A、国民银行B、第二银行C、第一银行D、北美银行5、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银行诞生于英国,它是( A )。
A、英格兰银行B、北爱尔兰银行C、巴林银行D、本森银行6、从法律的角度看,英格兰银行隶属于( C )。
A、议会B、国会C、财政部D、皇室7、德国中央银行以( C )为最大的任务。
A、发展经济B、降低失业率C、稳定货币D、降低经济风险8、法国中央银行是( A )。
A、法兰西银行B、巴黎银行C、里昂信贷银行D、巴黎国民银行9、转轨型国家的金融市场中相对比较发达的是( B )。
A票据贴现市场B外汇市场C同业拆借市场D金融衍生工具市场10、( B )的中央银行是唯一没有资本金的中央银行。
A日本B韩国C意大利D加拿大11、(C )欧洲联盟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又为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A.1997年7月1日B.1997年10月1日C.1998年7月1日D.1998年10月1日12、世界上采用全国性银行分支行和地方性银行分支行混和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为( C )。
A.加拿大B.德国C.日本D.法国13、美国在银行业的集中垄断程度上,属于( C )。
A.高度的国家集中垄断B.高度的私人集中垄断C.不充分的私人集中垄断D.国家集中垄断14、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并购的动机,属于( D )。
A.效益型并购B.市场扩张性并购C.资源共享性并购D.结构调整性并购15、在美国,互助储蓄银行和( A )是吸收储蓄的主要渠道。
经济体制改革中双轨制的利弊分析
2015年16期总第791期经济体制改革中双轨制的利弊分析■南亚丹山西财经大学摘要:双轨制虽然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必然选择,推动了经济改革进程及市场化形成,但是双轨制本身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弊端,而随着双轨制向不同领域的渗透,研究双轨制对经济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特征———经济双轨制产生的背景,及中国双轨制经济的不同层面,着重研究我国的双轨制存在的促进作用及其弊端。
关键词:经济体制;双轨制;价格改革随着社会状态逐步恢复到和平时期,计划经济的弊端则渐渐凸显出来。
这种比较单一僵化的由政府计划确定生产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了从政府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
正如樊纲所述,中国市场体系发育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双轨过渡,即先在旧体制的外围发展新体制,这种渐进式改革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减少了改革的震荡或避免出现任何震荡。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从资源配置的计划者转变为市场合格的监管者,从而使得经济体制退出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状态。
目前,双轨制已经构成工具意义上的积极手段与价值意义上的消极状态的困局,双轨制产生于经济改革,还需要来通过深化经济改革从而反过来破解这一困局。
一、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从经济问题改革的核心出发,对经济体制进行一次彻底性的改革;一种是渐进式改革,它是由表及里的、渐进性的变化,从经济行为制度到运行制度,从而再到产权制度的改革。
中国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经济情况,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
双轨制则是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一个基本路径特征,它表现为在经济中政府计划和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的经济运行制度。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企业生产角度来讲,首先政府向企业下达计划任务,包括确定企业的生产任务以及目标,企业只有生产超过计划任务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交易。
中国经济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有什么区别摘要:分析中国与俄罗斯两国过去经济改革前者成功后者失败的原因,树立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改革战略的重要性,回顾两国针对两国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所做总结经验与反思失败举措,继而为实现经济发展所做努力与成果。
要探究中国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的区别,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转型国家。
转型国家,又称为转轨国家,是指前苏联解体之后形成的国家和东欧国家,这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产物。
1998年,转型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占世界GNP约2%。
像中国及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匈牙利、白俄罗斯等等前苏联成员国及前东欧国家,以前是计划经济,如今都发展市场经济,如同"改弦更张",转变了发展轨迹,遂得此名。
在看题目中的“经济改革”,我首先查了各种百科上面的定义,查到的都是将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关键词来记录的,即为将经济改革定义为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它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开放性共同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国内政策的关键词。
经济改革在俄语中对应词的俄语字面意义即为“重建”,意为其意图为改变苏联陷入僵局的经济状况。
但是对于经济转型的定义,则没有什么统一标准了,有的资料上面在广义意义上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
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而又有一种狭义上的解释为经济转型指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
对比俄罗斯激进式改革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
激进式改革也称之为“休克疗法”,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
激进式改革认为从一种体制向另一体制转换转换过程中,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是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体制,使新体制起主导地位,才能尽快摆脱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采用激进的改革策略,可以使改革迅速而全面进行,但是对社会的冲击面比较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生产的急剧下降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恶化。
采用渐进的改革策略,可以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减少改革的阻力,但是由于两种体制并存的时期比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2.经济改革的步骤不同。
激进式改革策略主张价格改革先行,迅速而全面地开放价格。
而渐进改革策略主张分阶段地逐步调整和理顺价格。
3.稳定经济的措施不同。
激进改革策略认为:经济稳定集中体现在物价的稳定上,稳定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克服通货膨胀。
为此,激进战略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取消补贴,减少预算赤字,控制货币的发行。
激进策略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而渐进战略的支持者认为,在过渡时期国家的作用不应当削弱,为了克服经济衰退,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扩大对本国产品的保护,继续向国营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以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三、激进式改革在俄罗斯的应用尽管波兰等国实行“激进式”改革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但是,某些国家实行却归于失败。
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就是“激进式”改革失败的典型例证。
1992——1993年,俄罗斯推行了两年的“休克疗法”。
我看叶利钦
我看叶利钦“如果把转轨比拟为从此岸驶向彼岸的一艘船,那么叶利钦这个掌舵人使船驶离了此岸,但没有到达彼岸。
然而这艘船也没有掉头而返,更没有在风浪中倾覆,而且还在冒着风浪向彼岸前行。
”一代政治强人叶利钦走进历史了,与众多缔造历史的人物一样,他的功过并不能简单的盖棺论定。
但是作为20世纪后半期终结苏联、结束冷战、开启俄罗斯新纪元的关键领袖,叶利钦自始至终表现出强悍、果敢的个性,高超的权术与敢于豪赌的气派,他应了一句话:“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
”作为政治家,叶利钦一生做了四件事:一、在狂风暴雨的苏联后期,用异常灵敏的政治嗅觉与过人胆识和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对抗,8.19事件时期勇敢迎着苏军坦克走上街头成长为俄罗斯政治实体领袖,并直接主持了苏联解体。
二、在从苏联时代向俄罗斯联邦漫长的过渡期间,奠定了俄罗斯基本的民主政体、经济社会制度,为今后俄罗斯的发展确定了大方向。
三、发动车臣战争,避免了俄罗斯的进一步解体。
四、选定普京为接班人,防止了身后政局动荡,为普京收拾当时极其糟糕的乱摊子及俄罗斯复兴做好了铺垫。
这四件事情改变了苏联、俄罗斯及世界历史的进程,足以让叶利钦名垂史册。
叶利钦不是伟人,亦不是英雄。
终观其一生作为,显而易见,叶利钦是一位识时务、晓大体、知进退的政治家。
他永远知道如何选择最好的时机打出最好的牌,又永远知道不让任何人掌握他手中有什么样的底牌。
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庸才辈出的世界舞台上,叶利钦算是一个人物,他以暴风骤雨的方式登上最高权位,又在人们还未回过神的瞬间极富戏剧性的离开。
不管有多少是非恩怨还没澄清、了断,尽管身为一介病夫,叶利钦毕竟用雷霆手段缔造了一段俄罗斯历史,延续了俄罗斯由来已久的强人政治传统,而且非常富于个性。
从历史角度来看叶利钦的一生,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做苏共州委书记开始仕宦生涯,主要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第二阶段是以激进改革家形象亮相红都莫斯科,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成长为世界级政治家;第三阶段是苏联解体后凭元首之尊铁腕掌控俄罗斯。
俄罗斯改革
俄罗斯改革对我国改革启示【内容提要】俄罗斯经过近20年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期间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改革三个阶段的研究,为中国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改革的三个阶段1.激进的“休克疗法”。
苏联剧变后,俄罗斯走上了一条彻底否定过去的激进改革之路。
俄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搬用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1991年初俄罗斯政府采用“休克疗法”,一次性放开物价,同时采用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并大规模推行私有化。
俄当局盖达尔政府宣称,到1992年秋,将取得经济稳定、市场供应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效果。
但结果恰恰相反,政治斗争混乱无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经济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急剧下降,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2.对“休克疗法”的修正。
在严峻的形势下,以1994年3月切尔诺〃梅尔金当选总理宣布放弃“休克疗法”。
第二阶段对“休克疗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修正,重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第二阶段的调整和震荡止住了第一阶段的经济下滑和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经济仍然处于萧条状态。
1997年俄经济增长有些起色,但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扼杀了这一势头。
第二阶段经济改革的不力波及到了政治稳定,在1998年3月到1999年8月不到18个月的时间里,叶利钦更换四任总理,俄政府在政治、经济上面临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3.稳定发展时期。
自1999年普京担任总理并于2000年当选总统以来,以铁的手腕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加强宏观调控,扶持民族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导俄罗斯走一条既不盲目信奉自由主义、也不重新推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俄政治基本步入文明、法治的轨道,政局进入改革以来最为稳定的时期。
同时经济也在改革以来首次连续增长。
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其答案及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网上试题题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D.融合化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B.关税减让原则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D.透明度原则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
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关于“过渡”及其评价的争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前社会主义国家遭遇种种经济政治问题,开始启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以来,关于“过渡”、“转轨”与“转型改革”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成为各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转型”和“过渡”概念的提出和使用者们在关于市场化改革的研究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促使人们开始注意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变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转型”和“过渡”的本质这一问题上,国际学术界的一般性认同在经济改革层面上将其界定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但关于市场制度与社会制度结合的“过渡”,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界定和共识。
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时,西方正统经济学家形成的所谓“华盛顿共识”[1]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意外陷入“休眠”状态后,遭到了广泛的怀疑。
人们开始对渐进过渡方式给予肯定,并认为渐进改革才是“过渡”的正确方式,后者也被称作“北京共识”。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并没有掩盖关于过渡经济问题的分歧和争论。
关于“过渡”的本质,以及判断过渡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分歧。
该分歧主要集中在以科尔奈、萨克斯、杨小凯等为代表的部分西方转轨经济学家和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之间(陈甬军,1999;张宇,1997;张军,1997,等)。
前者认为,“过渡”某种程度上特指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回归,试图在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妨碍维持市场经济的宪政改革的集权制度)的条件下,建成市场经济是不可实现的(科尔奈,1999,2000;萨克斯,1997;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2000)。
但后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化改革的形式与其制度改革的方向并不是唯一的,部分国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转向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继续探索市场经济建立的实践形式。
因此,他们认为,对“过渡”和“转型”的定义应当具有包容性和高度得抽象性,即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承认市场经济实现形式的制度创新和多样性。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比较——中国与俄罗斯比较引言:在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过度方式,例如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一种则是渐进的过度改革如中国。
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为主要代表。
在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惨遭失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却成绩斐然,这也导致了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有待完善,又引发了对两种改革的讨论和比较。
本文就两种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别。
关键字: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中国俄罗斯一、中国与俄罗斯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实施阶段上的区别1.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1)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的推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其本上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市场发育刚刚开始因此基本上是“体制外”展开。
第二阶段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制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是进入了纵深的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3)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到整体的改革、从低成本到高成本的改革推进方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经济转轨背景下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以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为例
( 国人 民大 学 中 商学院, 北京 10 7 ) 0 82
[ 摘要 】 经济转轨过程 中, 国选择 了不同的路径 , 各 从模 式选择上分别 出现激进式转轨模式与渐进 式转轨模 式。通过 对
两 种模 式 的 特 点及 绩 效进 行 比较 , 合 中 国改 革模 式选 择 的 动 因 分 析 , 们 可 发 现 渐 进 式 改 革 模 式是 一 种 符 合 中 国 国 情 、 结 我 在
0 99 95 月调 种基本类型: 以中国和越南为代表的渐进式转轨和以俄罗斯 6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低于 18 年。据欧盟 19 年3
体制 下的服 务型 政府和有限政府; ) (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 4 种情况下, 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均开始了经济转轨的探索。
宪法体系, 有效保护财产权( 尤其是私有产权 ) 和自由;5 () 目 , 前 处于转轨进程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前苏联东欧( 由原
来的 9 国分解为独联体各国及 中、 南欧共 2 东、 7国) 以及 中 经济普遍出现了 12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区 99
它们普遍经历着破坏较大的“ 阵痛期”伴随 , 着 国、 越南等欧亚国家。从转轨的实际进程看, 各个转轨国家 域性大萧条。
0 独联体另一些国 都已经明确了转轨性质, 就是从中央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 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俄罗斯生产下降5%, 济的过渡。从转轨的路径选择划分, 转轨情况大体可分为两 家下降更多, 东欧国家下降 1%.2%。19 8 -0 94年, 罗斯 俄
供基本素材和实证分析的理论依据。
关于转轨经济的本质, 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2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 的转化过程中同时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3 市场 ()
(完整版)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其答案及复习重点汇集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第六讲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式案例
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主
义国家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
的市场化改革。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式,即以俄罗斯为代表
的激进式改革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
一、激进式改革
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通过“休克疗法” 或“大爆炸”的方式,在短期内全面打破计划经 济体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从 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同时,只有当价格真正反应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 程度时,才能引导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第四,与世界经济充分一体化,加入世界市场的
竞争,可以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
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不全面打破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所有制和计划 经济体制局部的、逐步的改革,来培育和发展市 场经济体制,在双轨并存中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 体制的全面过渡。
第一,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
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局部或逐步的改革努力和策略都是不 可行的,因此,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所有的市场 要素,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对计划经济体制 的改革要一步到位,不可局部改良,而且改革的步子要快。
第二,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改革方式的渐进性。
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好像
是跨越一条很宽的壕沟,如果用两步跨越必然跌
入深渊,只能一步跨越。
第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必要条件, 否则制度的改革无法成功。
激进式改革
力求速决。
格。
优&缺
优点/
是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 中出现逆转和反复。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有两大类:一是建立在旧体制基础上的既得利益者, 二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既有行政权力的广泛干预,又有极小规范的市场 存在—的格局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者。/ 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 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 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激进式改革
概述
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
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也特指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 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 式改革 。
特点
一 /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二 /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三 /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
缺点/
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好比“泪水//.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
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 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
///.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波兰经济转轨中的汇率政策调整
波兰经济转轨中的汇率政策调整波兰的经济转轨采取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其国有部门主体几乎在一夜之间完全实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模式。
然而,其转轨过程中的汇率政策调整并没有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渐进式的策略。
波兰的汇率制度演变经历了包括单一盯住美元、盯住一篮子货币、爬行盯住、爬行区间和完全浮动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每次汇率制度调整都顺应当时内外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并且与其他宏观经济改革政策和市场推进战略协调实施。
一、经济转轨初期,汇率政策作为配合实施经济稳定计划的一种名义锚,其主要任务是抑制高通货膨胀,鼓励和扩大出口,稳定宏观经济环境。
198年912月,波兰议会通过了旨在建立市场经济框架的一揽子法案,迅速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
199年01月,政府开始实施经济稳定计划,进入经济转轨阶段。
这一时期,汇率政策先是实行单一盯住美元,后来由于实际汇率升值影响出口,调整为盯住一篮子货币,进而转向实行爬行盯住汇率制度。
波兰政治巨变和“休克疗法”迅速彻底地抛弃了原有体制基础,对整个波兰经济也造成很大冲击。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加剧了社会矛盾,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投机风气盛行,公众信心低迷。
体现在货币层面,公众和投资者对波兰货币兹罗提信心不足,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月通胀率甚至高达250再加上与前经互会组织市场贸易关系崩溃,国际油价因伊拉克战争而飞涨,重建经济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不断恶化。
经济稳定计划的顺利实施迫切需要稳定的宏观货币环境尤其是稳定的汇率政策。
当时美元是国际上公认的强势货币,盯住美元汇率有利于稳定信心,降低通货膨胀和促进出口。
19年901月1日,波兰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亿美元信贷和10个西方国家联合提供的10亿美元稳定基金作为后盾,对兹罗提主动实施大幅贬值,从此前的1美元兑310兹0罗提,贬为1美元兑950兹罗提: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与收入政策一起构成了经济稳定计划的名义锚。
单一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实施,加上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市场对兹罗提的信心逐步恢复,通货膨胀率迅速降低,稳定的货币汇率对出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轨国家(一)
激进式改革战略
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轨的
共同特点
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改变
产权制度的变革
政府实施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贸易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
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展
路径的探讨、认识
一、华盛顿共识
背景:拉美国家金融危机
内容:以私有化、自由化、宏观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和最小化政府角色。
——引导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战略
二、后华盛顿共识
背景:激进式改革在转轨初期出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混乱。
内容: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华盛顿共识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等政策。
三、北京共识
背景:中国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
内容:主动创新,大胆实践,解决问题灵活应对,不强求划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
意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激进式改革战略的内容
——休克疗法(1992)
一、一次性大范围取消物价管制
二、实施严厉的紧缩政策
三、推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
四、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
休克疗法的实施后果
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存。
——政府的宏观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二、财政危机严重。
三、经济结构危机。
激进式改革战略的后续发展一、寡头势力的形成
企业核心型的金融工业集团
银行核心型的金融工业集团
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特征
1、体现了权利和金钱的结合
2、集团大都是有前途的企业和公司,并形成垄断。
3、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双重作用。
4、不同于西方的金融工业寡头。
5、对政局干预的能力强。
三、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
1、92—97发展的鼎盛时期
原因:由于有着政策的支持,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占尽优势,势力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
2、98年后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开始没落
原因: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2)金融工业集团自身的腐败。
(3)98年俄罗斯政府的三次改组。
四、普京政府改革
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整治,打击一少部分不予政府合作的金融工业集团。
俄罗斯当前经济形势
一、俄罗斯经济属于能源约束性经济发展模式。
1、给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2、经济增长能源化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3、带来的经济的低效率和社会贫富悬殊扩大;
4、油价的上涨给俄罗斯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但出口品国际市场的涨价同时也引发资源品国内价格的上涨,不利于国内制造业成本的控制;
5、资源类行业占用了过多的生产要素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二、军工业发展比重过大
1、增强了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的地位。
2、影响其民用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发展落后
农业的粗放型经营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机械化水平和经验水平都很低。
四、人口危机
年轻人因失业、紧张和恐惧等生活压力不愿生育。
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享乐主义不愿生育。
艾滋病、肺结核的蔓延、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
五、俄罗斯为入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