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pdf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pdf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主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大众传媒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和主题:

1.心理学原理: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媒介心理学:介绍了媒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介

认知、媒介影响、媒介伦理等。

3.传播心理学:介绍了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

过程、传播效果、受众心理等。

4.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广告

创意、广告表现、广告效果等。

5.媒体心理学:介绍了媒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体

内容、媒体受众、媒体伦理等。

6.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

括大众传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等。

7.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应用: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包括媒介策划、媒体监测、媒体研究等。

此外,该教程还包括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也强调了媒介伦理和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大众传媒信息。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媒介系统、()媒介系统和()媒介系统。示现的再现的机器

2、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二是()功能,三是()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

3、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包括()、()和()。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

5、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又具有()。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6、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另一方面则是()。广泛的大众少数权力精英

7、霍夫兰采用的()与拉扎斯菲尔德的()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心理实验法抽样调查法

8、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9、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即()和()。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10、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大学诞生

3、画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图,并指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拟态环境答案要点: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但是,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产生影响。

【课后题答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课后题答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新闻传播学习网 www.100xwcb.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www.100xuexi.com
新闻传播学习网 www.100xwcb.com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www.100xuexi.com
(2)新式新闻在实际操作中的例子包括:佩罗(Ross Perot)在《拉里·金直播》(Larry King Live)节目中宣布他将竞选总统;克林顿做客《阿森尼尔音乐厅》(Arseni0 H 阿里郎) 节目并演奏萨克斯管;布什总统出现在音乐电视中;《今日秀》节目对佩罗进行两个小时的 采访。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www.100xuexi.com
第一篇 改变中的媒介景观 第 1 章 大众传播理论概述 【讨论题】 1.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大众传播的优点是什么? 答:在我们进入所谓“信息时代”之际,大众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加激烈。大众传播的内容是否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如何影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都要通 过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但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大众传播的这些问题具有特别的优 点: (1)科学是建立在它的经验论和逻辑性基础之上的,科学方法的基础是理论的建构与 试验,大众传播理论试图把大众传播的各种现象加以科学解释,使之系统化,并加以验证。 (2)大众传播研究科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对大众传播运作的了解。 (3)大众传播研究科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预测以及控制周围世界的 有力工具。 (4)大众传播研究科学方法可以使媒介从业者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提高我们 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理解。 2.“新媒介环境”有哪些特点? 答:新的媒介环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以往印刷技术和广播技术之间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渐消失。 新闻教育学者科尔曾评说道:“各种媒介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报纸越来越像杂志和广 播电视了。”现在人们用媒介融合一词来描述互联网、电视、有线和电话等服务的合并,在 以前,这些服务是界限分明的。 (2)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的状况。 我们生活在传播系统迅速更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已经在经济的发展中 起到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大众媒介原有的像印刷和广播那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界限正 在渐渐消失;整个环境从媒介缺乏状态转为媒介过剩的状态。 (3)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 播。 (4)从单向的媒介转变为互动的媒介。 信息膨胀的时代,信息传播进入受众主导阶段。受众集体个性的张扬促使其自主意识的 苏醒,人们开始更加在意自己的“角色”,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还是可以参与传播的 “传播参与者”。因此,未来的传播必将是互动式的传播,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接受某个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信息传播和营销的各个环节,在“参与”中体现了“自我”,受 众的自主意识得意实现。 3.我们正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传播系统,它的标志有哪些? 答:这里所说的“一个由用户控制的传播系统”,实际上是指受众主导的传播时代的到 来。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它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成了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大网民既作为 传播对象、又作为传播者的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红人”的诞生、微博的兴起等,都体 现出受众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标志这个“用户控制的传播系统”的形 成。 (2)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意见和需求,传播方式日益走向窄众 化、专门化,将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作为传播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受众的需求决定媒体传 播的内容和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受众主导型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4.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
Fra Baidu bibliotek
3、什么是传播效果 ?
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 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 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 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 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 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 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 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 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 认同一致、 传播效果之列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呢? 神经生物学论、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 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主要理论是什么? 哪些 主要理论是什么? 奠基人: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刺激—反应心理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 反应心理 学”,即S—R心理学; 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 代表人物: 心理学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新的新行 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荣格。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 象 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 心理动力的 两大支柱: 本能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 罗杰斯为代 马斯洛创立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 被称为除行为学派 精神分析以外 行为学派和 以外, 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 上的“第三势力” 上的“第三势力”。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新10.1 邹宇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

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

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 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

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相互交叉的一面。(实践表明:传

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 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2.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

3.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第四,尽管如此,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却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北京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卷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卷

大众传播心理学

【授课教师:罗屹峰】

一、选择题【10分】

1、【内向传播】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2、【情结】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3、【感觉经验】P220

4、其余略

二、名词解释【20分4道】

1、学习的延迟性

所谓“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

2、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

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人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蔡加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4、暗淡效应

传播心理学10大众传播专题3儿童与媒介

传播心理学10大众传播专题3儿童与媒介

4. 媒介和想象力 ●电视既可能刺激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 能削弱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总体来说,更多 的证据证明电子媒介削弱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
电视节目可能导致人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可 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有证据表明看电视取代了儿童更富创造力的活动 ,仅仅通过取代这些活动就干扰了创造力的产生。 ②电视可能导致儿童懈怠,而懈怠与想象力和创造 力绝缘 ③电视高度突出的视觉画面分散了人们用于创造性 思维的精力。快节奏的儿童节目使儿童没有时间来 思考和发挥想象力
2. 信息提取和记忆 ●对电视的研究表明,儿童从视觉元素中提取的 信息比从语言元素中提取的信息要多。 ●对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儿童来说,同一则故事, 通过电视讲述比通过收音机讲述要好懂得多。 ●同一则故事,分别通过电视和收音机讲述,孩 子们观看电视讲述后得出的新颖观点比听收音机 讲述得出的新颖观点要少得多。
●大量观看电视的一个微弱影响是,孩子 们可能学会一种指代相对模糊的语言风格 ,更像是人们平常面对面谈话。
●同一个故事,儿童记忆视觉信息的效果 优于记忆语言信息的效果。
3. 社会交往
电子媒介将儿童从社会交往中孤立出来。儿童从 电子媒介中获得巨大的、但是虚假的情感满足会使他 们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感到畏缩。对科技的期望越大 ,对彼此的期望就越小。
2. 其他研究 目前,一些儿童电视节目中存在成人化 语言泛滥、暴力内容多、越来越趋向于娱 乐而不是教育的趋势。

大众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精品)

大众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精品)

第二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答: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2.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5、人物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6、灾难性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7、广告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8、在新闻报道中应怎样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的误区?

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根据“受众认知过程模式”讲述受众的认知过程。

2、你认为受众的认知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受众的认知图式?它与媒介信息是什么关系?

4、受众认知图式的特征是什么?

5、简介激活受众认知图式的几个途径。

6、什么叫心理熵?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怎样帮助受众形成有序的认知图式?

7、你认为传者应当怎样帮助受者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第七章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思考题:

1、试析传者心理互动的功能和模式。

2、简析传受者的心理互动的特点。

3、简析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互动。

4、什么叫人格?传者和受者的人格结构各是什么?你对此事怎样认识的?

5、分析传者和受者人格互动的意义及表现形式。

第八章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

思考题:

1、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特有的心理现象有什么意义?

2、你对在大众传播中传受者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怎样认识的?

3、简析“心理感应”的内涵。观众与记者之间的心理感应对电视新闻报道有何意义?

4、简介“心里真实”的内涵。谈谈你对“心理真实”的认识。

5、什么叫“晕”话筒(镜头)现象?记者应怎样帮助被采访对象克服“晕”话筒(镜头)的问题?

6、你认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还有哪些特有的心理现象?

第九章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思考题:

1、阐释虚拟空间(社会)与现实空间(社会)的关系。

2.、简析网络的主要特点。

3、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表现。

4、你认为帮助网瘾者回归社会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5、你怎样理解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构成?

6、网民的心理生活空间有哪些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