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现象逐渐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细菌耐药情况,制定监测与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能够从根本上了解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现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评估抗菌药物疗效:监测细菌耐药情况有助于评估不同抗生素的疗效,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指导临床诊治:了解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公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二、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监测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菌,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以及真菌等。

2.监测指标: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耐药率等指标。

3.监测方法: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如药物敏感试验、双扩散试验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细菌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

4.监测样本:可从临床患者的感染部位、医院环境中采集样本,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三、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的意义和作用1.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抗菌药物细菌耐药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情况,并对新发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发现新的耐药问题并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2.提高公众警戒意识: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发布,可以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关注和警惕,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3.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耐药预警结果的分析,可以指导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四、建立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减少细菌耐药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8月1日)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第二十二条 (临时采购的处理) –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 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 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 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 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 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 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 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 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 (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
非限制使用
经临床长期应用证 明安全、有效,对 细菌耐药性影响较 小,价格相对较低 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的管理) ★高级---培训考核合格---特殊使用级处方权 ★中级---培训考核合格---限制使用级处方权 ★初级---培训考核合格---非限制使用级处方权 ★药师---培训考核合格---调剂资格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 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并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加强购用管理。 2、建立遴选和定期评估制 度。 3、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制度。 4、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和细菌耐药监测体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机制1.目的: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

2.使用范围: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预警。

3.定义:无。

4.内容:4.1 严格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情况,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监测与管理。

4.2 严格监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包括用药指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分级使用、经验用药、用药分析、方案调整的合理性等情况。

4.3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汇总、评价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进行排名统计,对用量、金额居前十位抗菌药物品种、前十位的科室和处方医师情况通报,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

4.4 对每月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金额)居前的科室预警,对该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医师、科室。

4.5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个季度通过 OA 平台及时向全院各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

4.6 各部门主要职责:4.6.1 信息科配合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室和医院感染监控科等完成各项数据的采集;4.6.2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负责分析报告临床送检标本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细菌耐药情况;4.6.3 医院感染监控科主要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对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多重耐药菌控制等进行监测;4.6.4 药学部负责对抗菌药物监测数据和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总结;4.6.5 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医务部、质控科督查干预。

4.6.6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讨论并采取不同的预警和干预措施,以保证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6.7 药事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细菌耐药的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作出处理意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制度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药品,然而其不合理使用会加剧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我国在2018年出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8年版)》, 在其中也强调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这就是在当前中国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

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工作制度及注意事项1、严格把控抗菌药物开放适应症要求医院进一步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规范应用。

所有涉及到抗菌药物的处方应该严格遵守规定,抗菌药物开立时必须在本人所在医疗机构的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限制使用名录内的适应症范围内使用。

2、制定抗菌药物核算制度医院应根据全院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抗菌药物管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核算制度,按规定实施抗菌药物核算,并监督其实施情况。

3、强化医师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医院要求医师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的抗感染适应症由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公室审核确认,且药效不良或无反应的药品不能随意替换。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不懈改进医疗质量和效果。

执行临床诊治,实行药学管理,建立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严格的医护人员培训,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和治疗效果。

三、监督管理机制1、常规检查与评估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应定期开展自我评估。

检查人员通过是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药品制度是否健全、医生是否规范、患者合理用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

2、随机化抽查通过不定期的随机检查随机调查,了解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药行为及时纠正,同时加强对药品的追踪服务。

3、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医生和医学管理人员要加强与药物信息部门的合作、信息交流和共享,共同遵守药品法律法规,促进保障患者的权益。

四、总结抗菌药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药品,如何正确利用它和管理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仅供参考,以供大家参考。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精神,结合《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总体要求(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当前,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

在2016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细菌耐药问题被列入主要议题,并写入最后公报;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世界各国对细菌耐药问题进行了讨论,成为联合国大会有史以来讨论的第四个卫生议题。

细菌耐药问题已经从卫生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领域。

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切实加强管理,严格落实要求,注重管理规范。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要求得到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进一步规范,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督导检查纳入日常工作中,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明确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见附件1),于收到本通知后2周内完成。

(三)切实强化督导,落实管理到位,确保合理使用。

各医疗机构要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内容,加强院内督导评价,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分析本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全面推动本单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精神,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一、组织管理(一)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是医院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的下设机构。

主管院长任组长,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处、药学部、门诊部、护理部、质控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及管理制度,对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处、药学部、细菌室、信息网络中心等工作人员组成,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具体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公布反馈监测信息,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依据;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及考核,不断提高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

(三)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各医疗责任组组长和护士长等组成。

具体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的制定、落实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指导。

二、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监测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监测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管理机制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根据每月上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学部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药讯》(院内刊物)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学部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学部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每季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六、发现上述第五条相关违规行为,按以下处理:1.科室:违规每例次扣l分,累计在科主任绩效考核“基本指标”中“抗菌药物规范使用”项扣除,扣完为止。

2.当事人:运行病历每例次扣50分,归档病历按乙级病例计扣21分,取消病历评奖资格,另扣50分。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朱啊哟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师出现下来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处方权: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厨房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订本管理制度,相关科室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相互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管理部门:医务科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 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并按要求上报。

管理部门:药剂科三、建立完善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操作体系按要求定期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开展培训时由医务科负责具体工作。

管理部门:医务科、药剂科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具备医师职称的授予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主治医师职称的授予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副高以上职称的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管理部门:医务科、药剂科2、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部门:药剂科、医务科3、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工作形式:由医务科下发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组织各科室医师认真学习或集中学习。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医务科对各级医师处方权限严格把关,信息科在医院HIS 系统中设置每位医师的处方权限。

管理部门:医务科、各临床科室、药剂科、信息科4、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详细完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详细完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制定临床使用指南: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包括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内容,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2.建立用药审核制度:建立用药审核机制,对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设立抗菌药物专管人员:指定专门的抗菌药物专管人员负责抗菌药物的配药、存储和发放,并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指导。

4.建立用药档案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用药情况和疗效评估等,以便后续分析和参考。

5.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组织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二、监督管理机制:1.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审查用药记录和处方:对医生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确保其合理性和遵守相关规定。

3.合医疗质量管理:积极配合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参与内部质量评审和外部审核,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5.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定期评估和考核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根据绩效结果进行奖惩和激励。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机制的补充:1.建立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建立全国范围的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耐药性数据,及时预警和应对耐药性问题。

2.实施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药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抗菌药物的采购、库存、分发和使用情况,实现药物的追溯和监管。

3.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的药物库存管理制度,定期盘点抗菌药物库存,防止滥用和浪费。

4.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管理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导致许多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抗菌药物的疗效。

为了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正确选择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审批制度:对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进行审核和批准。

3.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库房,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存储、保管和使用符合规定,避免过期和滥用现象的发生。

其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符合规定。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医疗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相关专家组成,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4.强化监督和惩戒机制:对于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适时予以处罚,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力。

最后,医疗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

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依法依规制定相关制度,并加强监督和惩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减少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由于过度滥用和误用,导致细菌耐药率的上升。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一、抗菌药物使用计划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计划,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滥用。

该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限制性使用。

2.严格限制抗菌药物的非必要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3.针对特殊情况和病例,制定针对性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二、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药剂科、药师等人员组成。

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包括: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方案。

4.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供相关数据分析。

5.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疗效与安全性。

6.负责培训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

三、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于限制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实行审批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药剂科对医生开具的限制性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批。

2.在审批过程中,要评估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史、病情及病原学信息等。

3.对于不符合指南和方案要求的开药行为,应进行督促和指导,并建议修改药品使用方案。

四、抗菌药物使用监督管理机制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医院应制定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记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对于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3.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4.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深入推进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的宣传和教育。

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主要从抗菌药物使用计划、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从而达到保障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并减少细菌耐药性,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制定了《X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该细则旨在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降低医院费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方案对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是否正确、合理,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是否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二是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2.住院病人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采集血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未获结果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应认真对待。

治疗前应判断感染性质,对于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使用一般口服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后应及时转为口服。

4.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辅助治疗。

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裹性厚壁脓肿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局部用药应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导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滴耳。

5.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所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部位、程度和患者的综合病情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根据本地区、本院、本病区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菌药物;二是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抗菌药物耐药预警讨论制度

抗菌药物耐药预警讨论制度

抗菌药物耐药预警讨论制度为了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要求,制定多部门共同参抗菌药物耐药预警机制:一、讨论部门每季度由药剂科组织控感办、检验科、质控办、感染专家及医务科对我院本季度内的细菌耐药趋势及抗菌药物耐药预警进行讨论。

二、讨论内容(一)检验科汇报本季度我院各科室标本送检及培养出的主要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目标细菌的耐药趋势。

(二)控感办、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部门专家根据检验科监测的数据,提出本专业的相关对策。

(三)医务科对控感办、药剂科及感染专家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相关部门职责(一)控感办1.开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提出相关对策。

2.制定院感知识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

(二)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1.定期(每季度一次)对我院细菌耐药趋势进行分析报告,向全院公布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和控感办,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三)药剂科1.负责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2.负责定期(每季度1次)组织多部门讨论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耐药预警。

3.负责定期(每季度一次)根据检验科的细菌耐药趋势报告,拟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对策报告。

4.负责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

5.定期向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及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报告细菌耐药监测与对策报告。

(四)医务科1.负责审核控感办及药剂科提出的细菌耐药抗菌药物对策报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无用药指征;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控重点下列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行病原菌检测加药敏试验:1.败血症、菌血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院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按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疗机构不得采购.三、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四、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的备案.五、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六、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七、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八、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与范围1.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效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医院费用。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

二、工作流程1.抗菌药物使用申请:(1)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前,必须进行基本的病原学及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敏感性。

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当优先处理标本采集和送检,以加快出具药敏结果的速度。

(2)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填写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注明患者的个人信息、诊断、用药剂量、使用理由以及预计疗程等。

(3)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需提交到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进行审批。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由医院内的临床药学师、临床微生物学专家、感染科医生等组成。

2.抗菌药物使用审批:(1)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对提交的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进行审核。

审核标准包括患者的诊断、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理由等。

(2)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抗菌药物使用申请,管理小组应及时审批,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对于未通过审批的抗菌药物使用申请,管理小组需给出明确的不通过理由,并与申请医生进行沟通,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

3.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估:(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记录每个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频率、疗程等。

该数据库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并进行反馈、改进。

(2)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耐药菌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医院内的耐药菌的产生情况,并将结果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4.抗菌药物知识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针对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副作用的认识。

(2)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相关政策、指南和文献的知识库,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查阅和学习。

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要求1.合理用药:(1)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的类型、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
一、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并与各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相结合。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检查(每月≥1次),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次分析,并在《处方及临床用药通报》上向全院进行通报。

三、药剂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形式为会议或者通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医院细菌耐药趋势分析等;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四、药剂科应完善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用量异常、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

五、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科室医务人员。

2.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3.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4.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无用药指征;
2.越线用药或药敏试验有低线药物敏感而不及时修改;
3.不按常规疗程、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间隔给药的;
4.病人转科时频繁换用抗菌药物或者病程记录中对换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不当;
5.不进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不及时处理;
6.不按规定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7.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行为;
8.其它不符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行为。

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控重点
下列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行病原菌检测加药敏试验:
1.败血症、菌血症。

2.成人发热3天及以上,儿童发热5天及以上,原因不明,需做血或骨髓培养。

3.有咳痰(黄绿痰、脓痰)等呼吸系统临床表现需行痰培养;上呼吸道感染行咽试纸培养。

4.怀疑细菌性心内膜炎需血培养。

5.肝硬化腹水出现腹膜炎体征应行腹水培养。

6.泌尿系感染需尿培养。

7.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

8.气管切开48h后,每周一次培养。

9.留置导尿管48h及以上病例。

10.各种引流管留置48h及以上病例(胃管、空肠造瘘管、肛管、气胸闭式引流管除外)。

11.腹膜炎、胸膜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各部位脓肿等经手术或穿刺可以取。

12.各类非甲级愈合伤口,烧伤(烫伤、电击伤)创面。

1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超过48小时病例按治疗性应用对待。

八、发现上述第六条、第七条相关违规行为,按以下处理:
1.科室:违规每例次扣l分,累计在科主任绩效考核“基本指标”中“抗生素规范使用”项扣除,扣完为止。

2.当事人:运行病历每例次扣50分,归档病历按乙级病例计扣21分,取消病历评奖资格,另扣50分。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