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美
美学论文
美学与美感的论述
班级:工业设计3班姓名:杨文玲学号:0808013026 指导老师:李春娟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美学论文范文)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
一、浅析喜剧美
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因
美学概论论文
最初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走进了罗老师的课堂。美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事物才是美的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有那么多不同的审美情趣,站在讲台上的X老师,又讲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诠释,一个可以让听课的同学都足以信服的诠释呢?
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只是站在一个人们普遍所处的深度去看待,上升到美学这一概念,又该怎么理解它呢?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怎么看待美学,认识美学呢?
当我走入X老师的课堂以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关于美,关于人生的态度,也关于身上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我的思想走出了一个深潭,走入了一片新的田野。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曾经上过许多堂美术课,做过许多名画的赏析,也看到过许多生涩难懂的画面,或抽象或色彩违背常理或主题立意怪异,我只是简单地接受他们是名家之作的想法,以为所有在美术课上所学的东西都是美的。是X老师的课开始让我走出这个误区,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曾经毫不怀疑、全盘接受的东西是可以值得商榷,是可以被辩驳甚至批判的。关于行为艺术,我一直以来只是保持一种保守的态度来看待,只是很冷静地看待那些怪异的潮流,不愿去触及它也不愿意去做任何的评价,那只是一些有着非正常思想的人的非正常行为,与我无关。更多的时候,他们有很好的初衷但是选择了常人不能理解的方式,因而他们成为了艺术家。而今天当我走出老师的课堂,再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着那种想法的自己很幼稚。那些违背道德常理的不可理喻的东西,如何谈得上艺术?那些搞自残或把自己脱得精光显出自己的胴体的人,连保护自己的身体的自然之美的意识都没有,谈何制造美?他们只能给公众给社会带来肮脏的视觉污染!是的,使先生的课让我敢于说出这些话,喊出我心中这些批判和控诉的声音!特别是老师对《静夜诗》, 我看待美的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论文选题——精选推荐
论⽂选题
汉语⾔⽂学专业毕业论⽂参考选题
(仅供参考,学员可⾃⼰选择题⽬;有些为毕业论⽂选题范围)现代汉语:
1、当前⼴告中“成语新编”之我见
2、⼴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3、论汉语⼴告⽤语中的同⾳呼应现象
4、对当前企业、商店、商品名称的评议
5、⼥性⼴告语中的修辞格探析
6、报纸⽂章标题的语法结构类型研究
7、汉语名词句的类型和作⽤研究
8、叹词“啊”的语法意义及其⽤法
9、形容词做宾语的超常搭配分析
10、浅论“才”与“就”
11、浅论“还”与“更”
12、试论“⼀点⼉”和“有点⼉”
13、谈谈“什么”的否定语⽤功能(例如:你知道个什么)
14、浅议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现象(“很西藏”之类的说法)
15、试论现代汉语中的缩略词
16、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
17、谈谈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18、“的”、“地”、“得”分合之我见
19、“将……进⾏到底”句式考察
20、“暴、超、巨、狂”类新流⾏程度副词的考察
21、⽐喻和⽐拟的⽐较研究
22、构造⾔外之意的语⾔技巧初探
23、《围城》中⽐喻的喻体选择艺术探析
24、从《第⼀次亲密接触》谈⽹络⼩说的特点
25、谈谈北京⼝语中“这”的语⽤功能
26、汉语表达中性别不对称现象分析
27、试论“⼩姐”⼀词的语义流变
28、浅论“⽼板”⼀词的意义演变
29、谈谈“⼆”和“两”的⽤法差别
30、谈谈“没”和“不”⽤法区别
31、浅论“作”和“做”
32、谈谈“现在”和“⽬前”
33、辨析“谁是X”和“X是谁”
34、商标妙译的艺术刍议
35、标语⽤语与社会⽂明探析
36、祝福语的语义、语⽤分析
37、词语仿拟幽默艺术谈
38、⼩品的幽默艺术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一、悲剧的概述
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
2010-09-14 10:30:01
摘要:师陀的《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显示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而在这部作品记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这种诗意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恶劣的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悲剧意识
师陀,作为京派小说作家,其创作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他从悲剧的美学意义给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广阔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艰辛。他的作品尤其是《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而在这部作品集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但这种诗意在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的恶劣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却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一、平静而又残酷的时间
《果园城记》中大多数篇目都在强调着时间,时间这样一个无形的手扼住了果园城中每个人的喉咙。无论是暗中统治果园城十五年的魁爷,还是温柔善良的素姑,他们的结局都逃避不了时间的掌心。时间一直摧残着人们的意志,消磨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溃不成军。在那果园城里,那象“云和湖一样展开,装饰了小城”的果园只是残酷、无情的人生的背景,果园被寂寞地遗忘,人们在这文化的废墟上毫无希望地生活着。在整部作品集里的叙述者也就是闯入城者——马叔敖在这篇废墟上寻找,思索,他所发现、所感受到的却始终是生的悲哀和生命逝去的无可挽回的忧伤。我们目之所及只是一片沼泽满地、无所去从的“荒原”以及无望地挣扎在其中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空虚和寂寞。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姓名:林晓雯
学号:201525120110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2015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课程:美学与艺术文化
老师:王新锋
日期:2016年12月6日
摘要:悲剧的美首先最强烈的体现在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身上,体现在一种悲剧精神中,悲剧精神或悲剧眼光,是现代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论题,这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和邪恶势力的捉弄,争取人的自由时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因为悲剧是历史的最高要求,是最高的价值取向,显示出人类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正如《批评的解剖》中所言:悲剧的特有光辉和感奋来自渗透在悲剧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一个人只有当它在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是幸福的,只有当它具有悲剧性的时候,他活出的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人的本真存在,在与世界做对抗的时候,势必要被毁灭,要被颠覆。
关键词:悲剧;喜剧;美学
悲剧中的美学与艺术
1 何谓悲剧
狭义上上来解释,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广义上,悲剧是一种审美范畴和艺术类型。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对其有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而鲁迅先生则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中西方在悲剧的定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其内容都是将人类的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那么悲剧的内容势必源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观众对于悲剧的审美体验在本质上是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东方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怨”与“恨”[权威资料]
东方悲剧美学视域下的“怨”与“恨”
摘要:“怨”和“恨”是中韩两国悲剧美学中重要的范畴之一。通过对两者的文化根源、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概念既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差异。“怨”和“恨”都是以悲感为核心的悲剧美学范畴,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阐明东方悲剧意识的总体特征。
1. 序论
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关联。韩国作为汉文化圈的国家,汉字和儒释道思想是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基因”。“怨”与“恨”作为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悲剧美学范畴,两者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点。同时,由于受到各民族所处的外在自然环境、内在意识结构等的影响,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少差异。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怨”与“恨”的比较研究,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阐释形成差异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对中韩两国的悲剧美学的特征加以深层把握,梳理东方悲剧美学的总体特征。
2. 作为中国悲剧美学范畴的“怨”
2.1 “怨”的流变
在中国文论中,“怨”一词最早见于孔子的《论语・阳货》中那一段著名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怨”中的“怨”,“主要是指抒情主人公对人生多遭受的不幸、苦难和死亡的抒写,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情感的自然流露”,“还包括对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愤懑和谴责”[1]。通常而言,“怨”意与“怨恨”、“抱怨”等相通,是一种从诗歌的功能出发,强调诗歌社会批判作用的概念。
孔子之后的诸多中国文论家们都曾对“怨”这一概念做出过阐释。钟嵘应该是最为重视“哀”、“怨”等悲剧意识的文论家。他在《诗品・序》中将诗的品格划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古诗十四首”等被列为“上品”。在赞扬这些作品时,直接采用“怨”、“哀”等概念。可以说,钟嵘的“怨”同样来自于孔子的“诗可以怨”,但是其内涵却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拓宽和细化。钟嵘对“怨”的阐发,使得“怨”从单纯的政治悲剧意识逐步走向更为复杂、细腻的社会悲剧意识、人生悲剧意识。
美学原理论文5000字
美学原理论文5000字
篇一:美学原理论文
浮华如美梦,复古却摩登
——从美学角度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为了复原美国东海岸20年代奢华的上层社会的面貌,导演一定会极尽其华美风格。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影片中的诸多奢华场景皆由Prada掌门人缪西娅·普拉达与《红磨坊》服装设计师凯瑟琳·马丁合作。据统计,影片中两个派对场景设计了40多件礼服,诸多奢侈品牌还提供了近600套男士服装:帅气宽松的格子西服,绅士风情浓重的平顶礼帽??该片既完美展现1920年代的华美妖娆,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每个角色的穿戴都传达出每个角色所代表的文化、阶层在当时社会中的状态。而电影里主要有两处豪宅更将奢华直接地呈现在荧幕之上:一处是黛茜和现任老公住的豪宅,一处那么是盖茨比住的豪宅。暂且不说这两座豪宅中极致华美的家具陈设,每当盖茨比伸手去抓住与他隔海相望的另一栋别墅所发出的蓝光之时,眼前这一切琳琅满目的奢华都敌不过盖茨比追逐逝去那五年爱情的美好愿望,这也是盖茨比购置这套豪宅的原因。
影片主要是通过托比·马奎尔扮演的未成名作家尼克的回忆和口述开完成的,在每一个重要段落的回忆过程前,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处于现实之中的尼克,他表达出一种惋惜之情。这样一来,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无奈与惋惜的基调。影片的回忆段落虽然极尽奢华,但是却难掩这一浮华背后隐含的悲剧结尾。
影片呈现了一个奢华的上流社会,华服霓裳伴随着节奏动感的爵士乐摇曳,珠光宝气与泛着金色气泡的香槟相互耀映。然而这一切对于盖茨比而言,还不如黛西的一颦一笑来得真实自然、动人心魄。最终,盖茨比终其一生想要去实现的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11页word文档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
整的定义。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
安徒生童话悲剧价值的开题报告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价值研究献综述
安徒生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 加之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一生中共创作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话。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代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诸多的成年人打开了一片思想的空间。
有人说:“在世界童话王国,安徒生是王。”
安徒生童话中有很多是悲剧性的,比如《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红鞋》等。安徒生在这些代表性的童话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悲剧情节的沉溺。
(一)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1990—2007年的中国期刊网上所收集到的关于安徒生童话的悲剧论述的现有资料来看,对于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悲剧心理,悲剧情节以及悲剧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主要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的俞迪飞在《浅析悲剧美在安徒生童话中的体现》中提到: 何谓悲剧美?悲剧美在儿童文学的范畴中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在童话中再现悲剧, 于童话的陌生世界中将悲的人生命运写
出暖意、诗意和爱,使之充盈丰富的情感, 这不仅是对童话作家极高的美学要求, 也体现着创作主体文学表现的美学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 则或以充满厚爱之心给贫苦之人以温暖, 不幸
的人生画面中融入深切的同情, 或以淡淡的愁绪给悲剧人生以同情,在悲忧的叙事中进行富于抒情意味的咏叹; 或以浓浓的诗情为死亡罩上美的光环, 在生命的终结处显出新的生命内涵。而这一切, 我们都可以从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性叙事和对死亡的诗化传达中视其一斑。
徐萍在《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中论述到: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 安徒生将其人道主义思想注入他的童话创作中, 在他为后人留下的作品中, 同情、爱、对美的讴歌, 对善的赞扬以及充溢温情的叙事……,如一股多彩的泉流融贯其间。这种属于安徒生独有的情怀, 使他的作品写悲剧时温情氤氤, 写死亡时诗情流漾。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通观安徒生的悲剧性作品, 我们能感受到悲剧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中是注满了诗情和暖意, 充溢着缠绵的伤逝之情的。而氤氲于不同内容的悲剧故事那淡淡的、忧郁的情愫, 不仅能够牵引人们去探究悲剧产生的因, 更能帮助人们去体察作者充满温情的人道精神。
美学重点——精选推荐
美学重点
第⼀章导论
第⼀节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美学的诞⽣
美学作为⼀门学科的诞⽣,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类审美意识的分化,审美活动的出现;
2.对审美现象的思考,美学思想的产⽣;
3.系统专门的研究,出现美学著作,标志美学学科的诞⽣。
鲍姆加登与美学的诞⽣
1750年和1758年,鲍姆加登分别正式出版《美学》第⼀卷和第⼆卷。1750年常被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年代,鲍姆加登也由此获得了“美学之⽗”的称号。鲍姆加登的“美学”本质上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四)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学是研究美的:柏拉图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格尔
3、美学是研究审美⼼理的:休谟、柏克、⽴普斯
4、美学是研究世界全体现象:西⽅现当代美学,尼采为代表。
(五)美学的研究⽅法
美学研究的⽅法,先后采⽤过哲学的⽅法、实验实证的⽅法、历史学、社会学、⼼理学的⽅法,并且都取得不少的成果。
从历史的⾓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类是“⾃上⽽下”的⽅法,另⼀类是“⾃下⽽上”的⽅法。
⾃上⽽下的⽅法⼜称哲学思辨,是⼀种传统的研究⽅法。这种⽅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个形⽽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柏拉图、康德、⿊格尔是运⽤这种⽅法的典型代表。
⾃下⽽上的⽅法⼜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法。
这种⽅法把美的现象作为⼀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强调吸收运⽤⾃然科学的⽅法⼿段对审美对象进⾏实证的考察。
美学论文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美学论文: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
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及美得本
质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美的讨论,到20世纪这种对美的本质的讨论逐渐转变为审美活
动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经过大讨论过后,最终跳出主客二分的框框,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课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
的自由境界。所以美是富贵与超越的统一。
关键字:审美意象意境情景交融
一、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学的中心问题,美学学科上的“美”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美学学科要讨论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狭义的“优美”。它是一种广义的美,它
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
审美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关于“美是什么”的美学大讨论中,主要有四
种观点:一是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二是呂荧、高尔太主张的美是主观的;三是李泽厚认
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四是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到20世纪80年代后
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发现50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均是把美学问
题限制在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他们试图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回答,后来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深刻的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想通的
地方。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美学论文 悲剧美
美学论文
——之悲剧美
一
老师在讲美讲到电影《云水谣》的时候问大家,“你们说悲剧为什么也是一种美?是不是所有美的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舒坦?”大家看法不一。当时笔者心里的答案是否定的,是“非常肯定”的否定的。以至于当老师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牵强地把《云水谣》给扯到愉悦上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听错了(没理解错的话,老师似乎把美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归结到“愉悦”这个词上了。我觉得愉悦最多只是美学中的一个方面)。发自内心的讲,毫不客气的讲,这种想法有些“幼稚”。所有就有了这篇悲剧美的文章,之前是打算发表主题演讲的。
首先我们讲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美,美能带给我们什么?
下意识的google了一下,摘抄如下:
美
拼音:měi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
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
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
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⑹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
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显然,这个颇具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风格的“美是什么”的解释,完全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它并没有回答本质上的问题,比如我想知道:冬日的某个清晨当我被我那一抹温和的光照着的时候,我觉得它很美,但又在春天的某个清晨,想到前些日子里的不快,觉着日光真他妈难受得简直要杀死人,仿佛它把你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又比如曾经觉得《加勒比海盗》主题曲,那激进幽默式的曲风很感人,但自从室友把它设为起床铃声后……唉,不说了,想在连回想一下音乐就反胃。
美学论文
狄奥尼索斯之美
一般来说,阴暗丑陋的事物是我们所厌恶的,更别说要让人觉得能跟美扯上关系,但偏偏那跟美却是有联系的,没有丑哪有美呢,而美与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就好像悲剧,悲剧按理来说只会让人感受到悲痛,让人内心充满阴暗,但悲剧却有自古希腊以来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且是一个重要的戏剧分支。悲剧会使人悲痛落泪,但也会使人从中得到一种莫名的深层的安慰、快感。而悲剧精神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下面就通过《告白》这部电影来看看我们如何能通过悲剧来得到一种悲壮、凄美的感受。
电影《告白》一开始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高年级小学生,每个人都在教室里喝牛奶,脸上都挂着不同的可爱的笑容,配上清澈明快的音乐,还会以为这是一部天真烂漫的校园片。然而,这完完全全是一部悲剧,阴暗得让人震撼,而只是以天真的少年、轻快的音乐、唯美的画面作为铺垫,衬托出之后的残酷与尖锐。在开头轻松明快之后,便开始电影里每个人的独白,从每个人的角度来说述说自己的心理,与这整件悲剧,如剥洋葱般层层深入揭晓,但剥到最后,却不只让人落泪这么简单。首先是单亲妈妈森口老师在自己的班里平静地认定自己小女儿是死于班上两个同学村下和渡边之手,宣告将以自己的方式来报复,并且将辞职。之后的各人,因为缺乏母爱而变得残忍冷酷的少年,胆小怕事的少年,冷漠的曾毒死自己家人的少女,过分溺爱儿子而最后偶然被儿子杀害的母亲,一一展开了自己的独白。没有一人全恶,也没有一人全善,但当每个人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时,都让人不寒而栗,但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其下场的悲惨、经历的痛苦也让人觉得同情。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论文)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一.美学的含义
美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美的学科。细致地说,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德国伟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我认为起源于德国的沃尔夫学派,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排除了自然美,至于山川、河流、花卉、天空、动物花斑、黄昏的美,我把它排除在外,我的理由是,我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呼为‘艺术哲学’。”①因此,在我看来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艺术美的一门独立学科。而美离不开形式,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二.悲剧的种类和发展
悲剧,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因为它总比喜剧更容易感染人,带给人们一种悲壮、冷峻的美。而悲剧中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环境或社会背景,更是深入人心。当然,悲剧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段漫长古老的过程。下面,我将对于悲剧的种类和其发展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普遍充满了命运的气
氛,往往表现一种人与命运的强烈矛盾。
人们习惯用“命运”去解释一切的悲剧,
即命运对灾难负责。命运悲剧的形成总
充斥着神的意愿与力量,人的悲哀和痛
苦是由神所支配的,与生俱来的,先天
的而不可逃避的命运。“希腊悲剧中所展
示的那种神与神之间或人与神之间的残
杀、暗算和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对当时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生活斗争场面的
揭示。”②古希腊悲剧为奴隶主民主政治服务,都是站在奴隶主民主派和中下层奴隶主的立场,反对贵族的专制和暴政。而希腊悲剧中最杰出的三位悲剧代表便是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尤其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可以堪称是悲剧中的典范。主人公被神预言要弑父娶母,他竭力反抗着命运,但一切都是徒劳,最终难逃命运的摆布。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命运悲剧。据说悲剧的效果在于神的最高意志与人类无力逃脱厄运之间的冲突。这个悲剧之所以深深打动了观众,是因为观众能从剧中获得这样的教训,即认识到人力不能战胜上天之意志。”③纵观希腊悲剧,不难发现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带着英雄气节。如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光明而盗火(见右图),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事实后刺穿自己的双目而远离家乡等。这些主人公即使遭受着命运的戏弄与苦难的折磨,他们也能不卑不亢的斗争着。当然,这些伟大的人格和坚毅的品行也能从侧面更深刻的渲染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美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美
摘要: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安徒生童话》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涵,安徒生童话是中国儿童文学最初的理想范式。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建设者们正是借世界一流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尤其是安徒生童话所蕴有的现代儿童文学理念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形式——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安徒生童话所具有的纯正而丰富的儿童文学艺术因素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而且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长期遵循的艺术典范。安徒生童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源。
安徒生是19世纪文坛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是全世界都爱戴的名字,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无比珍贵的财富。” 他的灵魂飞翔二百多年,他的文字温暖数代人的心。他曾深深地打动过无数纯洁欢乐的、善良美丽的乃至忧伤沉郁的心灵,因为他不仅让他们认识了童话世界的美好和纯真,还让他们共同经历和体验过了同在童话世界之中的现实和理想。尽管生活会让我们流下眼泪,尽管生命中有无可奈何,可是,我们会一直爱他,含泪爱他,直到永远。
自1913年周作人首次将安徒生介绍到中国以来,安徒生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讶异。有着五千年孔孟思想传统的我们,在安徒生的想象世界面前,我们除了不解便是惊叹——文学竟还能创造出这样古怪精灵而又动人心弦的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优美变幻的文字世界,我们从心底里庆幸遇见它。那讲究性灵的周作人是这样评价这位来自地球北边的童话作家的:“其所著童话,即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本文试通过选取《安徒生童话》中的某一审美视角——悲剧进行观察,分析《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美。
一、何谓悲剧美?
尽管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倾向于欢快明朗的,但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悲剧是难免的,即使儿童生活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表现悲剧,和怎样表现悲剧。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它更倾向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美的注解。而且对悲剧人物命运的展示,还尽量采取一种弱化或淡化悲剧结局、注重情感与精神境界的渲染,
不像成人文学那样尽量来强化悲剧的激烈冲突。悲剧美在儿童文学的范畴中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在童话中再现悲剧,于童话的陌生世界中将悲的人生命运写出暖意、诗意和爱,使之充盈丰富的情感,这不仅是对童话作家极高的美学要求,也体现着创作主体文学表现的美学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则或以充满厚爱之心给贫苦之人以温暖,在不幸的人生画面中融入深切的同情,或以淡淡的愁绪给悲剧人生以同情,在悲忧的叙事中进行富于抒情意味的咏叹;或以浓浓的诗情为死亡罩上美的光环,在生命的终结处显出新的生命内涵。而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性叙事和对死亡的诗化传达中视其一斑。
二、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色彩
自十九世纪安徒生童话诞生以来,人们无法拒绝它的美丽,这精灵一样的诱惑穿越千山万水,让几个世纪的人惊叹不已。安徒生,这个诞生于穷苦家庭的丹麦人,一生创作了168篇童话作品,为世界范围内一代代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诸多的成年人打开了一片思想的空间,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他,他的才情和天真让世人景仰。为什么安徒生的童话令人痴迷能使人深入其中与童话中的主人公同歌同泣呢?读遍安徒生的童话,我们不难发现安徒生常以其独特的视角洞悉人生世相,把死
亡作为超越的审美幻想,从中衍生灵魂不朽的思想,并在自觉不自觉中将它浸染到众多的童话创作中,在童话这一意蕴悠远的文化产品里使死亡意识艺术化,使他的童话散发出诱人的悲剧美,独具魅力。
死亡与悲剧并不等同,但死亡却常常成为渲染悲剧气氛的一种方式。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死亡”就意味着不安、恐惧与悲哀,所以人们逃避它,不敢触摸它。在儿童文学领域“死亡”曾一度被贴上封条被认为是禁语。而我们伟大的安徒生却发现了死亡所具有的悲剧的美。“至极的美就是属于悲剧的美!感觉到所有的事物终将飘逝的意识,使我们完全浸染于至极的悲痛之中,而这一份悲痛则又向我们展示启现那些不会飘散消逝的事物那就是永恒的,美的事物。”
(一)、独特诗化的死亡形式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独特诗化的死亡形式成为其表现悲剧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亡并不只是鲜血淋淋,充满恐惧与血腥,在安徒生笔下死变得很温柔,很诗意。“梦境”成为安徒生笔下死亡形式的重要构成之一。《柳树下的梦》中的主人公克努得在失恋的痛苦中在一棵树下睡着了,在这个苦盼爱情的失恋者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存活着他所爱恋的人,因而当他带着少男少女时产生的美好情感面对被恋人遗忘的现实时,他的梦中出现的仍是儿时约翰妮的身影和昔日的美好时光,为了能换留弃他而去的心上
人约翰妮,看到他们的婚礼和他们的故乡,他宁可不醒,宁可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梦下去,终于冻死在老柳树下。克努得虽然死了但那个梦境却使他感到这是他“生命中最甜蜜的一个时刻”,在梦中他实现了一生的夙愿。同样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光着脚在街上走着,又冷又饿,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哪怕一根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于是,小女孩连续划了四次火柴。在伴随着火焰的梦境中相继出现了一个暖烘烘的铜制火炉;一只冒着香气的背插刀叉的烤鹅;一颗美丽的圣诞树。最后一次小女孩还在梦境中看到了祖母。祖母搂着她,把她带到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上帝的地方。第二天,人们看见一具“小小的尸体”。克努得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在梦境中死去,他们的脸上并没有应有的痛苦与恐惧而是以微笑与温馨将其取代,死亡的悲惨消解在虚幻而又美丽的梦境中,虽悲却美。
《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虽不是在梦境中死去,但她的死亡形式也是充满诗意,独特至极。小人鱼的第一次死亡,当小人鱼决定献出自己的舌头,失去甜美的声音来获得两条人腿时意味着小人鱼的第一次死亡,是她作为人鱼公主的死亡。虽然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死亡时的痛苦但深层次我们体会到的是小人鱼变为人后追求爱情的幸福。这种死的形式是特殊的,是为了追求爱情、梦想的重生,在死的刹那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因此这种死虽然痛苦但却是绝美的。小人鱼第二次的死更具诗意,带有梦幻色彩。当王子与另一个公主结婚时,小人鱼跳到海里,躯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