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解最全.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系解复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食管: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含有3个狭窄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三个狭窄部均为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名解麦式点(McBurney点)。
有时也以Lanz点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
由于阑尾的位置变化有常,所以诊断阑尾炎时,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非十分重要,而是在右下腹部有一个局限性压痛点更有诊断意义。
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的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胆囊三角:胆囊管、胆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区域名解4、咽隐窝:是位于咽鼓管哭后方的一个凹陷,是鼻咽癌好发部位之一5、梨状隐窝:是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呼吸系统填空上呼吸道:鼻、咽、喉呼吸道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1、组成实质组织:支气管树肺间质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2、功能:交换气体、发音、嗅觉、内分泌协助静脉血回流入心气管一、分部:腹部abdominal part、盆部pelvic part、壁内部intramural part二、狭窄:上狭窄:肾盂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输尿管壁内部第二节、尿道一、大题男性尿道:细长,弯曲,有排尿、排精功能分为三部分: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膜部membranous part、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interal urenthral orifice、尿道膜部、尿道外口external urenthral orifice有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navicular fossa有两个弯曲:耻骨下弯subpubic curvature:凸向下后方、恒定、包括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的起始端耻骨前弯prepubic curvature:凹向下、可变直而消失名解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系统解剖常用名词1.骺线epiphyseal line:分隔骨干和骺的骺软骨在成年后骨化,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
2.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软骨环,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3.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为相邻椎骨的上、下椎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sternal 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骨性结构。
第2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骨盆界线linea terminalis pelvis:骨盆的界线由骶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7.咽淋巴环tonsillar ring:位于咽上部,即咽的入口处。
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8.麦氏点(McBurney point):为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胰壶腹ampulla hepatopancreatica:胆总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中汇合、略膨大所形成结构称肝胰壶腹。
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回盲瓣ileocolic valve:为回盲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系解 名解+简答题及论述题 重点
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重点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名词解释1、胸骨角:胸骨柄上缘有颈静脉切迹,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连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的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简答题1、简述颅中窝的结构。
答:颅中窝由蝶骨体和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其两侧由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2、鼻旁窦包括哪些?其位置、开口如何?答:鼻腔周围有四对鼻旁窦,为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
分别位于相应的骨内。
其中额窦、上颌窦和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3、颅内底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答:(1)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2)破裂孔——颈内动脉;(3)圆孔——上颌神经;(4)卵圆孔——下颌神经;(5)棘孔——脑膜中动脉;第二章关节学名词解释1、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的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额下方的小骨盆。
2、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接而成,构成人体中轴。
简答题1、试述膝关节的构成,关节腔内、外主要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答: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关节腔内有前交叉韧带连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限制胫骨向前移位。
后交叉韧带连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限制胫骨向后移位。
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之间还有内、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半月板起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
髌骨下缘滑膜向关节腔突入形成翼状襞,起充填关节腔的空隙作用。
髌骨上缘滑膜向上突入至股四头肌与股骨下端之间形成髌上囊,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有髌下深囊,滑膜囊起减少两接触面摩擦作用。
系解名词解释
1.sternal angle:即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此外,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15页)2.pterion:即翼点。
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会合处比较薄弱,此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侧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
(23页)3.articular cavity:即关节腔。
是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37页)4.intervertebral disc:即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
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可缓解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40页)5.isthmus of fauces:即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0页)6.McBurney point:即麦氏点。
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患阑尾炎时,按压此处有压疼,反跳疼。
(117页)7.Porta hepatis:即肝门。
肝脏面中央的横沟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0页)8.Triangle of calot:即胆囊三角。
是胆囊管,肝总管,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胆囊三角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5页)9.root of lung:即肺根。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为肺根。
(140页)10.trigone of bladder:即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在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有一成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扩张、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名词解释系解
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垂直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翼点:颞窝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
此处骨质薄弱,深方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外伤或骨折时容易损伤动脉,引起颅腔内血肿。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的连接处,向前微凸出称胸骨角,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椎间孔: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锥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管:椎体与锥弓共同构成的孔为锥孔,所有的锥孔相互贯通,构成容纳骨髓的椎管。
颅卤:新生儿颅骨,在多骨相连的交汇部位,由于骨化尚未完毕,仍为结缔组织膜,称颅卤肱骨外科颈:肱骨骨干与上端相接处较细,称外科颈,此处易发生骨折。
桡神经沟:肱骨骨干中部后面有一条由上内侧向下外侧,呈螺旋状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绕神经通过髂脊:髂骨翼上缘称髂脊,呈弓形,两侧髂脊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骨突,称骶角,是骶管麻醉的标志。
骨髓:骨髓为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网眼内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软骨盘,周围部是纤维软骨环,中央部是富有弹性的髓核。
纤维环的外后侧较薄弱,破裂时可致髓核突向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称椎间盘脱出症。
胸骨下角:是指两侧肋弓在前正中线相交形成的向下开放的角,角间夹有剑突,在体表可以扪到。
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1个胸骨及其连结共同构成的笼状支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具有支持和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及其骨连结构成,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借韧带牢固相连形成的、向上凸的弓,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坐骨大孔:由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有肌、血管和神经通过。
肋弓:是第8~10对肋的前端借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的弓。
斜角肌间隙:斜角肌间隙为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裂隙,有锁骨下动脉和神经(臂丛)经过联合腱:腹内斜肌腱膜下缘结合,呈弓状跨过精索后方,附着于耻骨梳内侧端,称联合腱或腹股沟镰。
系解每章名解
骨学1.名词解释:①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⑪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于肱骨体后面中部,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
⑫髋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学1.名词解释:①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系解名词解释
1、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
3、翼点(pterion):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处通过,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4、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6、界线(terminal line):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环形界线。
7、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8、肝门(porta hepatis):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间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出入。
9、肝蒂(hepatic pedicle):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间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淋巴管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
10、胆囊三角(Calot 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1、声带(vocal cord):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声襞共同构成,左右对称。
12、声门(glottis):由声门裂和声带构成,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声襞构成,声门裂是两侧声襞与杓状软骨底和声门突之间的裂隙,是够呛的最狭窄之处。
系解名解整理
系解名解整理公开 2013-01-12 04:41 | (分类:默认分类)(本文适合想上85+的童鞋,其实感觉有时间不如先背背好19页。
)膜拜学霸邦基——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小弟只是借花献佛,做了一个合集。
神经系统1.Cacuda equine(马尾):由于脊柱比椎管短,腰、骶、尾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的椎间管,称这些在脊柱末端下行的神经根为马尾。
2.Pontocerebellar trigone(脑桥小脑三角):指位于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延髓、脑桥、小脑的交界区,此处恰有前庭蜗神经根。
3.Medial lemniscus(内侧丘系):起始-对侧延髓薄束核和契束核,终止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上下肢和躯体的深感觉(意识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Spinothalamic tract(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脊髓后角Ⅰ 和Ⅳ-Ⅶ板层,交叉至对侧1-2个节面上行,传到对侧的浅感觉(痛、温、压、触觉)。
5.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丘系):起自对侧脑桥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传到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6.Lateral lemniscus(外侧丘系):起自起自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终止于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一侧外侧丘系传到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7.Trapezoid body(斜方体):由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大部分在中脑下部,经被盖腹侧部横行越边到对侧形成斜方体,听觉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后成为外侧丘系。
8.Tonsil of cerebellum(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半球下部的前内侧突出部分。
当颅内压升高的时候,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压到枕骨大孔,压迫延髓,从而影响了呼吸和心跳,危及生命。
9.Cerebellar nucleic(小脑核):位于小脑髓质内,从内到外,由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构成。
10.basal nucleic(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内,主要有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组成,对随意运动起稳定作用,调节肌张力,以及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
系解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双臂下垂,足跟并拢,掌足朝前。
2.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四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是重要的临床标系,X线检查及手术中宜注意。
4.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为大小骨盆之间的分界线。
6.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围成斜角肌间隙。
其中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弓状线:腹直肌鞘后层下缘形成一凸向上的弧形分界线,称为弓状线。
8.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9.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肝门:在肝脏面的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1.肝蒂:这些结构在肝门附近由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
12.肺门:中间凹陷处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静脉等血管、淋巴管、神经进出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15.肾门:内侧缘的中部呈四边形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16.肾蒂: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
17.腹膜腔:脏、壁两层腹膜在某些部位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18.直肠膀胱凹陷:男性盆腔内腹膜在膀胱与直肠之间移行反折形成,是男性立位或坐位时腹膜腔位置的最低点。
19.膀胱子宫凹陷:女性盆腔内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反折形成,是女性立位或坐位时腹膜腔位置的最低点。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1.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骨髓bone 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和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肋弓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6.颅囟xin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10.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13.麦氏点McBurney’s point:是指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1/3与外侧1/3交点,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14.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15.齿状线:为连接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状线;齿状线上、下肠管的血管,淋巴回流,神经分布皆不相同,临床上有重要意义;16.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4对额窦、上颌窦、蝶窦、筛窦;能温暖与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17.肺门:在肺的纵隔胸膜内侧面中部有一长圆的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血管、淋巴、神经进出肺的部位;18.肺根: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并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肺根;19.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纵隔表面、隔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分为壁腹膜和脏胸膜,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形成封闭的潜在性间隙,称胸膜腔,胸膜腔左右各一,呈负压;20.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21.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肾门是肾窦的开口;22.心包:是包裹心与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为外层的纤维心包,内层的浆膜心包;23.视神经乳头:视乳头位于黄斑区颞侧约3mm处,直径约1.5mm,境界清楚,呈淡红色、圆盘状,因此也称为视盘; 视网膜上视觉纤维在此汇集,并于此穿出眼球向视中枢传递; 视乳头中央有一小凹陷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视乳头是视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起始端,它没有视细胞,因而没有视觉,在视野中是生理盲点;24.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乳头;在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并不突起,而是边缘隆起,又称视神经盘;视神经盘中央有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25.光锥:鼓膜下3/4固定于鼓膜环沟内,为紧张部,坚实而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为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26.腹膜与腹膜腔:腹膜是衬覆于腹腔、盆腔内表面及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由间皮及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覆盖于腹腔、盆腔内表面的腹膜称为壁腹膜,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称为脏腹膜;壁腹膜与脏腹膜共同围成的腔隙,称为腹膜腔;27.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28.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称肾门,为肾动脉、肾静脉、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29.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学习指导解释: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神经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肾蒂;30.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学习指导解释: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病患者触压和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31.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由于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光滑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是膀胱结核、炎症、肿瘤膀胱癌的易发区,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32.19.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临床上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33.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二者之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为相互连通的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在后上方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进行诊断与治疗;34.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注入右又静脉角;35.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孔,光线由此进入眼球;在虹膜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成环,行排列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呈放射性排列的平滑肌,称瞳孔开大肌;在弱光下或看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36.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纤维在此高度集中的白质板,在端脑水平切面上呈“<”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前支内有丘脑前辐射,后支内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伤及丘脑中央辐射和皮质脊髓束,可导致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伤及视辐射,可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37.乳糜池:是胸导管的起始端,在第一腰椎水平的膨大处,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收集人体3/4的淋巴.学习指导解释:于第1腰椎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膨大的胸导管起始部,称为乳糜池;38.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指导里解释:位于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为声门裂,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39.精索:是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从腹股沟管腹环,经腹股沟管,延至睾丸上端;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即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40.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其窦壁的外膜较厚,有丰富的游离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41.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氧、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42.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43.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处并稍偏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 黄斑区富含叶黄素,比周围视网膜颜色暗些;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为中央凹,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学习指导解释:在活体上,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处并稍偏下方,有一呈黄色或红褐色小区,称黄斑,是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44.灰质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短树突聚集之处,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故称灰质;分布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45.白质髓质:指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聚集的部位,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故称白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深面的白质称髓质;46.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47.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核;48.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49.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呈条索状称为神经;50.反射:神经系统通过与它相连的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和脑的各级中枢,中枢对传入信息进行整合,再将神经活动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产生各种适应性反应,这个过程称为反射;5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是完成神经反射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52.边缘叶:位于胼胝体周围和偏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室、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53.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由大脑皮质投射纤维和皮质下各中枢上行纤维集中通过的区域,可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54.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称内脏神经;55.交感干: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即椎旁神经节,尾骨的前面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交感干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形成尾骨前方的一个奇神经节即奇节,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5个部分;56.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易形成颅内血肿,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如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等;57.卵圆窝:是右心房内面,房间隔下部的卵圆形薄弱区,为胎儿时期卵圆孔的遗迹;少数人出生后不闭锁即为先天性心脏病;58.基底核: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它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等;大脑半球深部,蕴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核;59.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学习指导解释: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60.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隙:在脊髓的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有一宽大的间隙,名叫蛛网膜下腔,腰部最大,内含脑脊液,腰椎穿刺术一般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此处不可能伤至脊髓,长的马尾神经根游动于脑脊液内,也不易刺伤;是腰穿的安全部位;学习指导解释: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和血管;61.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与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处,以阻滞脊神经内的神经传导62.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63.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64.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5.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66.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67.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68.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69.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70.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71.胼胝体:哺乳类真兽亚纲的特有结构,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连系额、顶、枕、颞叶,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胼胝体都属于大脑的髓质;7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7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大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74.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小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主要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合的动脉血;75.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 三角;此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76.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任何一部分结构损伤,将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77.掌浅弓: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78.掌深弓: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约平腕掌关节高度;79.危险三角:是指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因面静脉缺乏静脉瓣,并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故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80.局部淋巴结: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81.Virchow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侧前斜角肌的前方;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患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82.结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富有血管的粘膜;按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分:球结膜、睑结膜和结膜穹窿;83.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84.壶腹嵴:各膜半规管的膜壶腹壁上隆起的结构,是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位置觉感受器;85.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86.内侧丘系: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于中央管腹外侧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锥体的后方转而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87.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向前、内、下膨出的部分,称为小脑扁桃体,因其靠近延髓并位于枕骨大孔附近,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将它挤入枕骨大孔与延髓之间,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危及生命;88.上丘脑:上丘脑是间脑的背侧部分与中脑顶盖前区的移行部,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89.海马:海马是在大脑颞叶外侧面齿状回外侧卷入侧脑室下角底壁上的弓形灰质隆起;90.梨状隐窝:在喉咽,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为异物易嵌顿滞留的部位;91.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在白线处,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常有小孔或裂隙通过血管、神经,如腹膜外组织甚至腹膜壁层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92.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的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Waldeyer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结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成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93.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女的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94.心包腔:浆膜性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间隙称心包腔;腔内含有少许浆液;95.界嵴cristaterminalis,CT位于右房侧壁,是自上腔静脉口前方至下腔静脉口前方的肌性隆起,与下腔静脉口前方的欧氏嵴eustachianvalve,EV相延续;当胚胎发育至第6~8周时,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形成CT,并将右房分成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的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的小梁肌部;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的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CT 上部;。
系解名词解释考试专用
一、名词解释1、板障--------颅盖骨内、外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
2、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的圆孔叫椎间孔。
3、骶角--------骶骨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部位叫骶角。
4、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叫胸骨角。
5、翼点--------在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构成“H”的缝,称为翼点。
6、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脏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有朝向外侧的关节盂。
7、黄韧带------为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
8、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
9、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下部在第一肋的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
10、白线--------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在腹正中线彼此交叉形成的白线。
肛门上方1~1.5厘米处,在活体上可见皮肤上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称白线。
11、咽峡--------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狭窄的孔。
12、肝胰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管壶腹。
13、弹性圆锥----自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钩状软骨声带突的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
14、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
15、肾柱--------皮质延伸至肾锥体之间的部分。
16、膀胱三角----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17、精囊--------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为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
18、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两者之间形成向上的环形凹陷。
19、子宫峡------子宫阴道上部上端与子宫体相连接处较为狭窄称为子宫峡。
20、小网膜------连于肝门和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21、侧支循环----通过侧支吻合重建的循环。
22、房室交点----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交点处。
临床-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运动系1.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成最为薄弱的H形缝的地方,称翼点。
2.颅囟:颅顶各骨发育还未完全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汇合处,间隙的膜较大处,称颅囟。
3.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称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的突起,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肋弓: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位肋骨连接形成肋弓。
6.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柱的纤维软骨盘。
它由两部分构成,中央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质组织;周围部是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而成,非常坚韧,牢固地连接椎体的上下面,保护髓核,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力垫的作用,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7.坐骨大孔:坐骨大切迹与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和臀部。
8.坐骨小孔:坐骨小切迹与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臀部。
9.腱鞘:是套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
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
纤维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起滑车和限制肌腱的作用。
滑膜层是双层圆筒形的鞘,内外层相互移行,形成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能使肌腱在鞘内自由滑动。
10.斜角肌间隙: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二、内脏学1.上、下消化道:临床上把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这段消化道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段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舌根及两侧的腭舌弓共同围成咽峡。
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线。
3.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处肠管,长约2.5cm,肠壁薄,口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皱襞,是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的好发部位。
系解名词解释整理
(一)运动系统1.骨膜(periosteum):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覆盖除关节面的骨表面,含有神经、血管,对骨的再生、感觉、营养有重要作用。
2.板障(diplo):颅骨内板、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3.椎管(vertebral canal):各椎孔相通形成,容纳脊髓。
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位于颈椎横突,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
6.隆椎(prominent vertebrate):即第7颈椎,棘突特长,活体易触及,可作为计数椎骨的标志。
7.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凸向前,可在体表扪及,平对第2肋,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8.筛板:位于筛骨,有嗅神经通过。
9.圆孔(foramen rotundum):位于蝶骨大翼,有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通过。
10.卵圆孔(foramen ovale):位于蝶骨大翼,有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通过。
11.棘孔(foramen spinosum):位于蝶骨大翼,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12.视神经管(optic canal):位于蝶骨小翼和体的交界处,有视神经、眼动脉通过。
13.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蝶骨小翼和大翼之间的裂隙,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展神经通过。
14.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位于颞骨岩部,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通过。
15.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位于颞骨岩部,茎突根部后方,有面神经穿过。
16.破裂孔(foramen lacerum):位于颅中窝,有颈内动脉通过。
17.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位于颅后窝,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通过。
18.舌下神经管:位于颅后窝,枕骨大孔两侧,有舌下神经通过。
系解局解总结
1.上肢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后区外侧部,当拇指充分后伸时明显。
其桡侧界为拇短伸肌健,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
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
2、锁胸筋膜:附着在锁骨及其下方的锁骨下肌下缘、胸小肌上缘以及喙突之间的深筋膜,称锁胸筋膜。
有胸肩峰血管、胸外侧神经和头静脉穿过。
3、三边孔:位于腋窝后壁,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
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4、四边孔:位于腋窝后壁,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内有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通过。
5、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续,包绕臂丛及腋血管构成,亦称为颈腋管。
颈部椎前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腋鞘蔓延到腋腔内,形成腋腔脓肿。
6、腋窝:腋区位于肩关节的下方,臂上部与胸前外侧壁上外侧部之间。
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窝。
7、肌腱袖(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称此腱板为肌腱袖。
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
8、肱骨肌管(桡神经管):在臂后面,由肱三头肌的三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旋绕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
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
9、喙突:位于锁骨外侧1/3段下方的锁骨下窝内,在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约2.5cm处可触及,其内下方有腋血管和臂丛经过。
10、肘窝:是肘前区略呈三角形的浅窝,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为肘前区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与旋后肌构成。
内容:肱二头肌肌腱位于中央,其内侧为肱动脉及其分成的桡、尺动脉以及伴行静脉,最内侧为正中神经。
11、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
2.关节盘(articular disc):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关节盘多成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
可使两关节面各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此外,两个腔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量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3.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肋胸椎体下缘。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椎间盘有两部分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牢固连接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
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压力消除时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为脑膜中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故受暴力打击易引起骨折造成颅内出血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
由外上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系解名词解释
静脉角venous angle: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部局部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哨卫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乳糜池cisterna chyli:胸导管起始部的膨大Virchow淋巴结V irchow lymph node:左侧的斜角肌淋巴结,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常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夹角处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巩膜静脉窦sinus venous sclerae: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眼球后极内测约3mm,视神经起始处有一圆形区域黄斑macula lutea:在距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淡黄色小区,直径约1.8-2mm中央凹fovea centralis:黄斑的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也是视网膜最薄之处,约厚0.1mm光锥cone of light:紧张部的前下部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严重时可使鼓膜穿孔,影响听力面神经管凸prominence of facial canal:在前庭窗后上方有一面神经管形成的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咽鼓管auditory tube,pharyngotympanic tube:联通鼻咽部与鼓室,斜向前内下方,长约3.5-4.0cm,其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膜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螺旋器(Corti器)spiral organ: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神经系统常用术语】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极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gray matter。
配布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成为皮质cortex。
系解名词解释重点
系解名词解释1.胸骨角:位于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2.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接,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3.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面的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把骨盆分为大小骨盆,同时也是小骨盆的上口。
4.膈:起止: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胰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
各部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
裂孔:主动脉裂孔 T12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 T10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 T8内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胸腔容积增大,以助吸气5.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6.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右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7.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
此处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无皱襞。
为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8.精索: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睾丸上端,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血管、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
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
9.子宫峡:是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窄的部分。
非妊娠时,子宫峡不明显,妊娠期,子宫峡变长,形成子宫下段。
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产手术,可以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10.颈动脉窦:位于颈总动脉的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内有压力感受器,可以感受动脉压的变化,通过神经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和末梢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衡。
11.颈动脉小球: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有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中CO2和氧分压的变化,通过反射性地调节呼吸来使血液中的CO2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密结缔用。
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内(6岁前)与骨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人的骨髓腔内。
运动系统1、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
是计数肋的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3.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
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5.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8、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9.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
它构成小骨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
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10.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
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4~5厘米。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15..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16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称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及腋神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
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消化系统1.上消化道:临床工作中,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2.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3.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
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梨状隐窝:在咽的喉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
此部位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分。
5.咽隐窝:在鼻咽部,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向外侧的纵行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的部分,肠壁薄,粘膜光滑平坦,无环状襞,是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的流入大肠,并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7.Meckel憩室:距回肠瓣0.3cm-1cm范围的回肠对系膜缘上,有长2-5cm的囊状突起,称Meckel憩室,此为胚胎时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易发炎或合并溃疡穿孔。
8.M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是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Lanz点(兰式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右中1、3交点处。
9.Houston瓣:为直肠壶腹的内面的三个直肠横襞,由粘膜和环行肌构成,其中中间的最大而明显,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定位标志。
10.肛窦:是肛管内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处,窦内易滞留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11.齿状线:连接各个肛柱下端和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肛皮线),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内为粘膜,以下为皮肤,其上、下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都不同。
12.肛梳: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厘米的环状区域,称为—。
外观浅蓝色,光滑。
13.白线(hilton线);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行线,称为—。
活体触诊可触知该处有一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
14.肛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为肛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
15..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6.肝胰壶腹:肝总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肠中部后内侧壁内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7.小网膜:是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也称肝胃韧带,其内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经等。
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者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18.网膜孔(Winslow孔):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为网膜孔,通过网膜孔可进入胃后方的网膜囊。
呼吸系统1.上呼吸道:在临床应用中称鼻、咽、喉三者为上呼吸道。
2.Little区易出血区:在鼻中隔前下份粘膜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鼻粘膜相移行,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4.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5.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是膜间部;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是软骨间部。
6.气管杈:气管在胸骨角平面(现对第四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分杈处称气管杈。
气管隆嵴:气管叉的内面上有向上凸起的半月状嵴,称为—。
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7.肺门:肺内侧面中间的椭圆形凹陷称—,是主支气管,肺动静脉及支气管动静脉和神经出入的地方。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
8.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
两肺各有10个肺段。
9.胸膜与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层的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
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裂内。
壁胸膜贴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
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浆膜囊独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10.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11.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
泌尿系统1.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
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肾盂出入的部位。
肾蒂:出入肾的所有结构(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肾蒂。
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肾窦 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
内有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2.肾区: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为肾区。
3.肾盂: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结构,称肾盂。
4.肾段: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那部分肾组织称为一个肾段。
每个肾分为5个肾段。
5.输尿管间襞:膀胱内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它是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口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称为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7.射精管:输精管壶腹下端变细与精囊排泄管汇合而成,向下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构的总称。
其内容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以及表面的被膜等。
8.子宫峡:子宫体与子宫颈阴道上部的狭窄部分。
9.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内表面,脏器外表面光滑的浆膜,分脏壁两层。
10.腹膜腔;脏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在腹盆腔内形成的不规则腔隙。
11.直肠子宫陷凹:腹膜在直肠和子宫之间形成的凹陷,是腹膜腔的最低点,腹膜腔积液常沉积于此。
脉管系统1.卵圆窝(心脏):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
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孔,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3..Koch 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侧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形区,称Koch三角,其前部心内膜深面有房室结。
4..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为二尖瓣复合体,防止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回左心房。
5.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为心的正常起搏点。
6.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穿中心纤维体,至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纤维,最后分为左、右束支。
7..冠状窦:位于心脏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收集心脏大部分的静脉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静脉。
8.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通则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9.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
窦壁外膜较厚,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
10.颈动脉小球:为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的后方,为化学感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
11.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弓的凸侧平掌骨中部,从弓的凸侧发出3条指掌侧总动脉和1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12.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侧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
由弓发出3条掌心动脉,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13.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两静脉汇合部称静脉角。
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注入。
面静脉在口角以上没有或极少有静脉瓣。
15.乳糜池:于第1腰椎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形成膨大的胸导管起始部,称之为乳糜池。
感觉器1.虹膜角膜角: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的环行区域,称虹膜角膜角,是房水循环的必经之路。
巩膜与角膜交接处巩膜深部有环行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