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最新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教学提纲
![最新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273a0850e2524de4187e09.png)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116d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a.png)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科学保护湿地资源,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湿地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本次湿地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湿地地理位置、湿地类型、湿地植被、湿地水质、湿地动物种类及数量等。
三、调查内容。
1. 湿地地理位置调查,包括湿地地理坐标、地形地貌特征等。
2. 湿地类型调查,根据湿地的水文、生物、土壤等特征,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了解各类型湿地的分布情况。
3. 湿地植被调查,包括湿地植被种类、分布状况、植被覆盖率等。
4. 湿地水质调查,对湿地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解水质状况及其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湿地动物调查,包括湿地内陆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四、调查方法。
1. 野外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湿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湿地地理位置、植被、水质等情况。
2. 样地调查,选取代表性样地进行详细调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3. 问卷调查,针对当地居民、农民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湿地利用现状及对湿地保护的态度。
五、调查成果应用。
1. 编制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编制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提出湿地保护建议。
2. 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根据调查成果,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目标和措施。
3. 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利用调查成果进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调查保障。
1. 人员保障,组织专业人员参与调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资金保障,保障调查经费的到位,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装备保障,提供必要的调查装备,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总结。
本次湿地调查将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全面了解湿地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为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河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内容与方法
![河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内容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cf5126b4daa58da0114af0.png)
关 键词 : 湿地资源;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 调查范围; 调查分类 中图分 类号 :26 ¥8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235(020—05 0 10— 362 1 ) 04—2 3
“ 湿地 系指不 问其天然或人工 , 长久或暂时性 的沼泽
地、 湿原 、 泥炭地或 水域地 , 带有静止 或流动或为 淡水 、 半
护管 理状况等 因子。 1 . 重点调查 .2 2 除一般调查 的因子外 , 增加 了湿地 的 自
域、 河流级别 、 平均海拔 、 水源补给状况 、 土地所有权、 湿地
单个湿地小于 8 m ,但各湿地 之间相距小 于 1 0 h2 6 m, 且湿地 型相同 的, 区划为 同一 湿地斑块 , 但仅统计 湿地 的
面 积 [ 4 1 。
植被面积 、 群系名称 、 势植物种 、 优 湿地斑块 区划 因子、 保
以上 , 长度 5 i 以上 的河流湿地1 k n - 2 1 。 河北省既有海洋 、 涂 , 滩 又有陆地河流 、 湖泊及洼 地 ,
斑块 以及符合最低 长度 与宽 度要 求 的河流湿 地 ,进行 面 积、 类型特征 、 分布和保 护管理要 素等 内容 的调查 。 重 点调查是指对符合 以下条件 之一的湿地进行的重 点调查。1已列入《 () 湿地公约》 录的国际重要湿地 。 ) 名 ( 已列 2
区, 按所在县级行政 区域名称命名湿地 区。
根据 以上分类标准 ,全省重点调查湿地共有 5 5块 , 其 中国家重要湿地 7块 ,面积 ≥10 0 m2 0 0 h 的湿地 1 , 7块 已建立的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 4个 ,省级 自然保护 区 3 , 个
保护小 区 3个 ,已经批准建设 的国家及省级湿 地公 园 1 7 个, 省内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河流湿地 4个 。
来自新疆湿地的报告——写在新疆启动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前夕
![来自新疆湿地的报告——写在新疆启动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前夕](https://img.taocdn.com/s3/m/eb239368ddccda38376baf0c.png)
新疆 的大部分湖泊 、 水库地 处平原 地区 , 湖面开 阔 ,
底部平坦 , 深度多在 1 5米之间 , ~ 由于光照充足 , 湿地植
的最有效手段 新疆 已建的不少 自然保护 区中均有湿地存在 ,以湿
及赖 以生存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 43 建立 国家级、 . 省级湿地公 园是进一 步推动湿地保护 工作 的重要措施 ( 下转第 2 5页 )
济活动中生产力较高的地区。
2 矿 化度 高 . 4
■一
1 一新疆林业21.■i 8 01 3
调 查 研 究
流终端湖( 比湖 、 艾 巴里坤湖 、 丁湖 ) 艾 等。
13 沼 泽 湿 地 .
干旱少 雨的气候使得湿地蒸发量远 远大于降水量 , 在径流补给不足时 , 水体 的矿化度明显增高, 而湖泊常位 于盆地 的中心地带 , 盐分无 法排出 , t E积月 累 , 中含盐 湖
库、 胜利水库 、 上游水库等。
15 稻 田 湿 地 .
湿地种类仅局限于湿地分布 , 因而对湿地变化极为敏感 ,
加之湿地水源单一 , 易受人类 活动支配和分配 , 导致湿地 及其 生存动植物易受人类 活动 的干扰 。
3 新 疆 湿 地 的萎 缩 必须 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全 区有 稻 田湿 地 6 6 .公 顷 , 占湿 地 总 面 积 的 3995
14 库塘 湿 地 .
首先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 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增强 , 人工
全区共 有水库湿地 14个 , 3 面积 176 8 4 0 公顷 , 占湿 植被和家养鱼类及家禽部分取代了土著种类 ,生物结构 地总面积 的 9 5 . %。全 区在山 区、 9 平原均有水 库存在 , 重 发生了变化 。 其次 , 干旱区湿地与其周围 区域 自然环境条 要的水库湿地有福海水库 、 奎屯水库 、 红崖水库 、 蘑菇水 件反差强烈 , 湿地 以外不存在湿地物种生存的条件 , 很多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b154e111a300a6c30c229f4f.png)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9e8360d0ec3a87c24028c4e6.png)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湿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
![湿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426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1.png)
湿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必须对湿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
本文档旨在提出湿地资源监测的实施方案,以期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目标。
1. 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包括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等信息;2. 掌握湿地生物多样性情况,包括植物、动物种类及其数量分布;3. 了解湿地水文地质情况,包括水文地质特征、水质状况等;4. 监测湿地资源利用状况,包括湿地利用方式、开发利用情况等。
三、监测内容。
1. 地形地貌监测,使用遥感技术对湿地地形地貌进行监测,了解湿地类型、面积和地貌特征。
2.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生物学样地布设,对湿地内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情况。
3. 水文地质监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质监测,掌握湿地水文地质特征和水质状况。
4. 资源利用监测,调查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情况,了解湿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四、监测方法。
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进行监测,获取湿地的地形地貌信息。
2.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了解湿地内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及其数量分布情况。
3. 样地布设,在湿地内设置生物学样地,对湿地内的植物和动物进行定点监测。
4. 水文地质调查,利用水文地质调查技术,了解湿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水质状况。
5. 资源利用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掌握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情况。
五、监测周期。
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周期。
一般情况下,对于湿地资源的监测应定期进行,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六、监测报告。
监测结束后,应编制湿地资源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七、结语。
湿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保护湿地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山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技术与实践
![山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技术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00bae42cf84b9d528ea7a19.png)
山东省 第 二 次 湿 地 资 源 调 查 技术 与 实践
梁 玉 , 小 莉 , 范 房 用 , 王卫 东 , 月 海 王
( 山东 省 林 业 科 学研 究 院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 4
摘 要 : 家林 业 局 于 2 0 年 启 动 了全 国 第二 次湿 地 资 源 调 查 , 东省 作 为 第三 批 开 展 湿 地 调 查 的 省 份 , 2 1 国 09 山 于 02年 启动 了
Ab ta t n 00 sr c :I 2 9,t e on ta nv s i to wa a nc d a e Fo e t y Adm i s r to he s c d we lnd i e tga in s l u he by St t r sr nita i n. Sha do ovnc n ng Pr i e, a he t r th o e lnd i e tga in r vic s,l u h d t e s c d we l n nv s ia in i 2 T h r il ify i s t hid ba c fw ta nv s i to p o n e a nc e h e on ta d i e tg to n 201 . e a tce bre l n— t o c d t e m a n y t c ia ha a t rsis,dic s e hem anl r t p i hea t a n s ia i n,an r i e t or tc l r du e h i l e hnc lc r c e itc s u s d t i y wo k s e n t c u li ve tg to d p ov d he e ia a a tc u or ora lt c ia tf. nd pr c ials pp tf l e hnc lsa f Ke r y wo d:W e l n ta d;R e ou c nv s i to s r e i e tga in;T e hnoogy;Pr c ie c l a tc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0c44269eae009581becf7.png)
附件1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国家林业局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为了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为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服务,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家林业局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以下简称“湿地调查”),对全国(港、澳、台除外)面积大于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和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湿地进行全面调查。
为确保湿地调查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方法与流程本次调查以省(区、市)(以下统称“省”)为总体,每年完成部分省的调查任务。
湿地调查工作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方式进行。
一般调查:遥感数据处理、判读、信息提取、汇总、成图等任务主要由国家层面组织的技术支撑单位进行,省调查队伍协助技术支撑单位进行遥感现地判读和验证。
一般调查中的其他任务由省调查队伍承担。
重点调查:重点调查主要由省调查队伍承担,技术支撑单位提供统一区划的图面资料以及湿地分布和面积等数据,供省调查队伍使用,并进行技术指导。
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的数据统一由各省进行汇总,同时,技术支撑单位为各省数据汇总、报告编写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审核各省调查成果。
技术支撑单位在对各省调查成果进行审核后,上报全国湿地调查技术负责单位进行汇总,全国湿地调查成果由全国湿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鉴定和发布。
调查工作流程见附图1。
二、工作组织及职责在国家层面成立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建专家技术委员会,明确技术负责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
(一)领导小组由国家林业局主管领导,局湿地办、资源司、保护司、科技司、规划院、中南院等单位领导共同组成。
组长:印红副组长:马广仁、李忠平、周光辉成员:王祝雄、刘永范、胡章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大问题;●落实湿地调查资金;●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14e05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e.png)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林业局2008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调查分类 (3)第三章调查区划 (9)第四章一般调查 (14)第五章重点调查 (18)第六章统计与制图 (29)第七章质量管理 (33)第八章调查材料汇总 (36)第九章附则 (37)附录1 名词解释 (38)附录2 湿地区名录 (43)附录3 湿地调查记录表范本 (56)附录4 湿地调查统计表范本 (67)附录5 全国一、二、三级流域及其代码 (74)附录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9)附录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82)附录8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 (85)附录9 湿地植物调查有关指标的分类标准 (93)附录10 湿地编码规定 (9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本规程明确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工作思路,规定了湿地调查分类、调查方法、调查区划、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统计与制图、质量管理和调查材料汇总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不含台、港、澳,下同)。
第二条调查目的和任务查清我国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的现状,了解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建立全国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实现对全国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湿地资源管理、履行《湿地公约》及其他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以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服务。
第三条调查范围覆盖符合湿地定义的我国领土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第四条调查分类根据湿地的重要性、调查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是指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f8778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a.png)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防洪防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湿地调查。
本次湿地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湿地的地理位置、类型、植被、动物、水文水质等情况,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内容。
1. 地理位置调查,包括湿地的地理坐标、周边地形地貌、地势等情况。
2. 类型调查,对湿地进行分类,包括沼泽湿地、河口湿地、湖泊湿地等。
3. 植被调查,调查湿地内的植被种类、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等。
4. 动物调查,对湿地内的动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5. 水文水质调查,包括湿地内水文情况、水质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三、调查方法。
1. 野外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湿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观测数据。
2. 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湿地的空间信息,辅助实地调查。
3. 样地调查,设置样地,对湿地内的植被、动物、水文水质等进行系统的样地调查。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湿地的地图、植被图、动物图等。
四、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湿地调查报告,包括湿地的基本情况、植被动物资源状况、水文水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报告要求准确客观,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保障。
1. 调查人员,组织专业的调查人员,包括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专业人员。
2. 调查装备,配备必要的调查装备,包括GPS定位仪、遥感影像解译软件、水质采样器等。
3. 资金保障,保障调查经费,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
湿地调查是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的基础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湿地的状况,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次湿地调查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做出贡献。
二调实施方案
![二调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7aa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8.png)
二调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二调”作为一种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有效实施“二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提高水质,通过“二调”实施,使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改善水环境质量。
2. 保护生态,通过“二调”实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3.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二调”实施,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施方案。
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 治理污染源,对周边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进行治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障水质的安全。
3. 恢复湿地,对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恢复工作,重新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二调”实施中来。
5. 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二调”实施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的长期有效性。
四、实施效果。
1. 水质提升,经过“二调”实施,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生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社会效益,通过“二调”实施,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五、总结。
通过对“二调”实施方案的分析和阐述,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环境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相关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二调”实施方案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们美丽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湿地考察实施方案
![湿地考察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0428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6.png)
湿地考察实施方案一、湿地考察的必要性。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
因此,有必要对湿地进行考察,了解其生态环境现状,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湿地考察的内容和方法。
1. 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对湿地中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湿地水文地质调查,对湿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表水流动情况等,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 湿地污染监测,对湿地周边环境进行监测,了解湿地受到的污染情况,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4. 社会经济调查,了解湿地周边居民的生活状况、经济活动和对湿地的利用情况,为湿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5.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碳汇功能等,为湿地保护的经济价值提供评估依据。
三、湿地考察实施方案。
1. 确定考察范围和目标,根据湿地类型和规模确定考察范围,明确考察目标和重点。
2. 组织考察团队,确定考察团队成员,包括生物学、水文地质、环境监测等专业人员,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和责任。
3. 制定考察计划,根据考察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包括考察路线、考察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4. 实施考察工作,按照考察计划,组织考察团队实施考察工作,采集样品、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5. 编制考察报告,根据考察结果,编制详细的考察报告,包括湿地现状分析、问题和风险评估、保护建议等内容。
四、湿地考察的意义和价值。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湿地考察,可以全面了解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湿地考察还可以为湿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
![三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https://img.taocdn.com/s3/m/556a92c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6.png)
三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此文档旨在总结自2010年以来进行的三次调查湿地情况,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
调查湿地情况的目的是了解湿地的变化、植被和动物的状况以及任何潜在的问题或威胁。
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可以评估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沼泽、河流、湖泊和河口。
这些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质净化、水资源储存、洪水控制、碳储存和生物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压力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退化。
根据之前的调查和研究,我们知道湿地在过去几十年里遭受了许多威胁,如土地开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
为了了解湿地的当前状况,我们进行了三次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调查不仅包括对湿地的地理特征的记录,还涉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物种多样性的评估和生境评估。
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并评估湿地的变化趋势和潜在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文档,向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准确的湿地情况概述,并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以下是我们根据三次调查的数据和信息所总结的内容。
描述2010年对湿地情况进行的第一次调查,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结果摘要。
调查目的2015年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旨在评估湿地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了解湿地保护措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湿地提供依据。
调查方法该次调查采用综合性方法对湿地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团队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湿地的数据和图像信息。
此外,还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分析和水质监测等专业测试。
结果摘要根据调查结果,2015年的湿地面积相对于2010年有所减少。
主要原因是湿地的土地利用转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湿地中的水质状况整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区域的水质问题。
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多样性相对稳定。
综合分析表明,湿地保护措施的效果较为显著,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措施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
![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54823fc195f312b3169a57a.png)
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苏林业[2009]63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林业局
【发布日期】2009.08.17
【实施日期】2009.08.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
(苏林业[2009]63号)
各市林业(林牧渔业、农林)局:
国家林业局已经启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我省被列为2009年首批开展调查的6个试点省份之一。
为进一步查清我省湿地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经研究,决定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
为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江苏省湿地资源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就调查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对湿地资源调查重要性的认识。
湿地资源调查是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只有通过翔实的调查,才能客观掌握湿地资源状况,对全省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
观地分析评价,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此次调查是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ef729a6bf78a6529647d53ef.png)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进度监督和考核办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2012年1月一、目的和依据为促进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各项调查工作进度可控,受控,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为质量评定工作创造条件。
根据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启动暨技术培训会会议精神,制定本办法。
二、监督考核部门及职责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湿地资源调查进度检查的职责部门,负责审定调查工作计划并检查实施情况,定期召开调查工作会议,编制工作简报,并进行工作进度考核评比。
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队(以下简称“市调查队”)和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各区调查队(以下简称“区调查队”)是调查计划和报告的职责部门,依照《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工作进度计划,对各专项调查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编制调查实施计划、月度计划和调查实施情况报告,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监督及执行市、区调查队要在每月25日上报各自的计划进度表(附表1、附表2)及照片(电子版),并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检查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检查调查工作进度计划时,重点检查进度计划和实施报告是否能满足总进度的要求,内外业调查顺序和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要将收集到的计划和报告进度数据进行整理,按项目和(区县)分别统计,形成与总进度具有可比性和相同量纲的形象进度。
通过实际比较得出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超前和拖后三种情况。
每2个月检查调查实际进展情况,并与计划相比较,若出现偏差,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对总进度的影响程度,提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
确保目标进度实现。
四、考核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对于进度完成出色的专项调查队或区县给予表彰奖励。
对表现差,进度滞后的专项调查队或区县通过简报等形式通报批评。
进度评价滞后超2个月的,指派专家组成员给予现场督导和帮助。
五、附表:附表1: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一般调查计划进度与实际对比表区县:负责人:填写说明:1、各区(县)调查队根据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和实际情况,如实填报本月计划和实际开展的一般湿地调查斑块实地修验数,并按照本月完成量/本月计划量得出本月完成占计划%。
湿地资源调查实施工作方案
![湿地资源调查实施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5d30b7a8956bec0875e39f.png)
一、调查的意义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统一安排下进行的,目的是查清我县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的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演变和动态消长规律,对全县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根底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查的内容1、调查范围本次湿地资源调查的范围是符合湿地定义的我县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湿地。
2、调查方法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
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
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3、调查内容湿地资源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目前我县所属湿地类型均属一般调查范围。
调查内容如下:(1).湿地斑块名称:根据现有的湿地斑块名称或地形图上就近的自然地物、居民点等进行命名。
(2).湿地斑块序号:按照湿地斑块在湿地区中的顺序进行填写。
(3).所属湿地区名称:根据已有的湿地区名称填写。
(4).湿地区编码:根据湿地区编码的相关规定进行填写。
(5).湿地型:按照湿地分类的要求,分22型进行填写。
(6).湿地面积〔公顷〕:直接填写遥感影像解译的湿地斑块的面积数据。
(7).湿地分布:分所属县市和中心点地理坐标填写。
(8).所属流域:按照全国一、二、三级流域的分类,填写到三级流域。
(9).河流级别:仅河流湿地需填写。
(10).平均海拔〔米〕:填写湿地斑块的平均海拔。
(11).水源补给状况:分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综合补给5个类型。
(12).潮汐类型、盐度〔‰〕和水温〔℃〕:仅近海与海岸湿地需填写。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3a14942d15abe23482f4dbe.png)
附件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简称“三调”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简称“湿地二调”)数据比对核查的目的、方法、原则、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湿地调查成果的影像核实和“湿地二调”数据合理性分析。
2.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林湿发[2008]265号文件)●《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CH/T 9029-2019)●《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GQJC01-2019)3.总则3.1目的利用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与“湿地二调”数据进行比对核查,评估“三调”湿地成果的真实性,分析“湿地二调”数据流向流量的合理性。
3.2方法按照“三调”湿地标准,以“湿地二调”数据、地理国情沼泽区、DEM为重要参考,依据多时相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数据进行核实。
3.3原则3.3.1同口径比对原则以“三调”湿地分类标准和成果为基准,参考“湿地二调”标准,通过影像比对核查“三调”湿地真实性和遗漏图斑;将“三调”湿地、水域及公园绿地中的水面、滩涂数据,与“湿地二调”数据进行流向流量分析。
3.3.2重点核查原则重点核实“湿地二调”范围内“三调”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非湿地图斑,查验是否存在遗漏现象;重点检查现有“三调”湿地图斑中具有明显耕作、建设、种植园等影像特征的错误部分。
3.3.3综合判断原则在“湿地二调”范围内,参考地理国情沼泽区、DEM等数据,对“三调”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图斑,逐图斑分析每个季度的水淹、积水和土壤水饱和情况,通过全年水淹、积水和土壤水饱和出现的频次进行综合判断。
4.流程4.1 资料整理与处理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准,开展相关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三门峡段重点调查
工作方案
为了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安排部署,为确保调查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总体要求
本次调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包括湖滨、灵宝、陕县、渑池)承担保护区内的重点调查。
二、工作内容
重点调查:是指对列入河南省重点调查湿地名录的湿地斑块由技术支撑单位提供统一区划的图面资料以及湿地分布和面积等数据,并进行技术指导。
保护区进行对自然环境要素、水环境要素、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威胁等状况的内外业调查。
(《河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附录3:表4.3-表6.22)
三、调查精度要求
(一)外业调查的允许误差
1、样地位置:坐标与记载内容相符,其坐标误差不得大于30 m。
2、主要湿地自然生态特征,包括湿地类、湿地型、地貌、土壤、湿地植被主要种类、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不应有错。
3、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记录准确。
4、其它调查因子填写正确、无遗漏。
四、调查准备工作
(一)组织管理
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段湿地资源调查领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调查队,负责完成各项调查工作。
各机构组成人员及具体职责为:
1、领导小组
组长:张斌强
副组长:李树拉、王慧
技术负责人:李益香、董睿龙
成员:牛文梅、李书亮、韩栋栋、李发学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要问题,筹措湿地调查配套资金,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进度。
管理和协调湿地调查的日常事务,研究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负责定期召开全省湿地调查联系会议,组织全省湿地
调查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调查队伍
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抽调或借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根据我市重点湿地调查任务,共需组成4个专业调查队。
专业调查队的主要职责包括:
(1)编制重点湿地调查工作方案;
(2)完成重点湿地的野外调查任务;
(3)及时上报调查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4)完成重点调查湿地的统计汇总和材料编制等工作。
(三)基础资料与物资准备
1、基础资料
(1)收集各种相关野生动植物种类鉴别工具书。
(2)印刷《实施细则》及有关技术规定、外业调查表格等。
(5)布设调查样地、样方、样带和样线。
2、仪器工具
GPS、数码相机(不低于500万像素)、望远镜(7-10倍)、变焦望远镜(20-60倍)、便携式pH计、野外透明度盘、简易图板、直尺(20 cm)、三角板、计算器、测高仪、测树围尺、30 m
皮尺、自由夹、工具包、镰刀、铁锹各1个。
木材蜡笔、铅笔、小刀、橡皮、曲别针、透明胶带、档案袋、文具盒、5号电池等,根据需要数量配备。
3、劳保用品
根据每个工组人数购置水壶、草帽、雨具以及蛇药、创可贴等物品、药品。
五、工作计划及任务安排
全省湿地资源调查从2012年元月开始,至2012年8月结束,分为准备、实施和成果汇总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组织准备和其他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2月13日完成《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编制,并上报。
2、组织准备
2012年元月16日之前组建调查组、成立调查队伍,聘请专业技术合作部门。
3、其他准备
2月20日完成调查人员技术培训工作;准备调查所需的设施设备等。
(二)实施阶段
外业调查在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2月底:越冬期鸟类资源和兽类资源野外调查,
2012年3月:完成重点调查中越冬鸟类及兽类资源的成果的整理;
2012年3~5月:完成基础调查的外业工作(斑块、环境、水位、水质、土壤、气象、利用状况、保护状况、利用现状、社会状况等);
2012年3~7月中旬:完成重点调查中繁殖期鸟类及其他野生动植物(鱼虾类、两栖类)、环境因子的野外调查。
2012年6~8月:调查成果汇总验收及上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