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苯妥英钠、可乐定)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
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
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
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
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
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03药动学
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的指标,即血管外给药后能
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数或百分数。是保证用药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意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分类: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生物等效性评价
三、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定义:假设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均匀分布,体内药
物分布平衡时,药物分布所需要的空间。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泄 途 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由
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 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三)乳汁排泄 哺乳期慎用药物 (四)其他途径排泄
H+ + A[H+] [A-]
pKa=pH-log
pKa-pH=log
即
[离子型] [非离子型]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 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物 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及 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 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 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
药 物 的 转 运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uibution
考研《药学综合(III)( 含生理学、药理学)(学术学位)》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618 药学综合(Ⅲ)(含生理学、药理学)
专业类别:
学术型 □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药学
一、基本内容
(一)理论部分
药理学
1. 绪言 掌握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新药的药理学研究内容和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2.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
掌握体温的正常值、生理波动及维持相对恒定的机制。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意义;了解尿的
浓缩和稀释过程。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系统的构成,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神经递质的种类,受体;眼的折光 系统,眼的视近调节,屈光不正,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两个感光系统,瞳孔对光反射; 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及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的调节。 10. 内分泌生理
熟悉局麻药作用机制、吸收作用及常用局麻药的应用特点。 12. 镇静催眠药
掌握苯二氮卓类作用、作用机理和用途;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用途。 13. 抗癫痫药
掌握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的作用、用途和主要的不良反应。 14.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掌握抗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分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15. 抗精神失常药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作用原理及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抗菌药合理使 用原则。 3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掌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的因素以及细菌耐药的机制;掌 握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熟悉头孢菌素的发 展概况及各代特点;熟悉非典型 β-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 36.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药理学期末思考题0812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2.1. 术语解释副作用及特点、毒性反应(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及特点,变态反应及特点,继发性反应,二重感染,后遗效应,致畸作用,“三致”,受体调节(向下调节和向上调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非竞争性拮抗剂,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3.1.术语解释首关效应,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表观分布容积和意义及应用,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消除半衰期(t1/2),稳态血药浓度(Css)3.2.某弱酸性药物pKa 为3.4,请问在pH 为6.4 的尿液中有多少解离?3.3.一次静脉给药5mg,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后,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为0.35mg/L,求表观分布容积。
3.4.何谓肝药酶诱导药与肝药酶抑制药?有何临床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3.5.比较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差异。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5.1.试述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
5.2.试述胆碱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
5.3.试述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灭活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6.1.试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6.2.新斯的明为什么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6.3.双眼去动眼神经的兔,左眼滴毛果芸香碱,右眼滴毒扁豆碱,你认为哪只眼的瞳孔会缩小?请说明理由。
6.4.胆碱酯酶复活药解救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机制是什麽?6.5.阿托品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是什麽?最先解除哪些症状?6.6有机磷酸酯中毒症状有哪些?为什么要合用阿托品和碘解磷定解毒?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剂7.1.试述阿托品的基本作用和临床用途。
7.2.给犬静脉阿托品后,再注射大剂量乙酰胆碱,犬的血压将有何改变?7.3.琥珀胆碱中毒时用什么药解救?为何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8.1.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受体的选择作用有何不同?8.2.用肾上腺素治疗心脏停搏采用何种给药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8.3.试说明肾上腺素治疗过敏性休克的优点?8.4.局麻药注射液中为什么要加微量肾上腺素?8.5.为什么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不能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治疗?8.6.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9.1.请解释给酚妥拉明后再给同样剂量的肾上腺素为什么犬血压会降低(“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9.2.为什么哌唑嗪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而酚妥拉明则不能?9.3.酚妥拉明的临床用途有哪些?9.4.β受体阻断药在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哪些?9.5.普萘洛尔的严重不良反应及禁忌症有哪些?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12.1.地西泮药理作用及应用有哪些?12.2.巴比妥类急性中毒时抢救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为什么碱化尿液可加快其排泄?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1.试述苯妥英钠抗癫痫机制。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药理学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1.自愿呈报系统
这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系统,是由国家或地区设立的专门的药物不良 反应监测中心,通过监测报告把大量分散的不良反应病例收集起来,再经加工 、整理、因果关系评定后储存,并将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反馈给监测报告单位以 保障用药安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多采用 这种方法
药物的不良反应
(4)继发反应( secondary reaction ) 指由于应用药物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例如: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不敏感的 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又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药物的不良反应
(5)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 指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异常免疫反应, 亦称为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e reaction)。主要表现为 瘙痒、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
指药物作用的结果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防病、治 病的作用。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不良反应 ( adverse reaction )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 的或意外的有害的反应(英文缩写ADR)。
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N炎(SMON事件)
药物的不良反应
(7)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指患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一旦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包括反跳现象和停药症状。 •反跳现象( rebound phenomenon ) 指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病症加重。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B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皮肤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C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B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C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xx时间是指:E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血药消除过慢D.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以上都不是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E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挤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B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23.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A.分子大,极性高B.分子小,极性低C.分子大,极性低D.分子小,极性高E.以上均不是24.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BA.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CA.药物的话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26.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EA.肠粘膜B.血液C.肌肉D.肾E.肝27.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C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28.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B 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B 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30.肝药酶: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B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32.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CA.活性低B.效能低C.首关代谢显著D.排泄快E.以上均不是33.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DA.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以上都不是34.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C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35.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CA.药物活性低B.药物效价强度低C.生物利用度低D.化疗指数低E.药物排泄快36.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B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B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B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3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B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C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A.0.05LB.2LC.5LD.20LE.200L42.药物的血浆T是:D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D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的时间4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g/ml及22.5μg/m1,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DA.1hB.1.5hC.2hD.3hE.4h-1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m1,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B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8h,1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DA.10h左右B.20h左右C.1d左右D.2d左右E.5d左右48.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可消除约95%? BA.2-3个B.4-—5个C.6-8个D.9-11个E.以上都不对49.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D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
药理基础知识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
消化道吸收 注射吸收 呼吸道给药吸收 经皮给药吸收
2.分布 药物从血液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3.生物转化 4.排泄
(1)氧化、还原或水解 (2)结合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1)兴奋(亢进):兴奋药,尼可刹米 1.兴奋性改变:
(2)抑制(麻痹): 抑制药,吗啡 2.新陈代谢改变: 通过影响新陈代谢而发挥效应,如AD
使血糖升高;胰岛素使血糖降低。 3.适应性改变: 通过增强/抑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性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免疫增强药/抑制药。 4.杀虫灭菌:抗生素、左旋咪唑
①平喘作用弱于β2受体兴奋药。用于各型哮喘,急性哮喘用 氨茶碱缓慢推注;
②强心、利尿作用,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出量,增 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心源性哮喘、肾性水肿;
③松弛胆道平滑肌:用于胆绞痛。
第二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
1.助消化药:多为消化液中成分或促进消化液分泌的药物。能促进食 物消化,用于消化道分泌机能减弱,消化不良。有些药物能阻止肠道 的过渡发酵,也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疗。如稀盐酸,服用后使胃内酸度 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增强。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药物 作用 的两 重性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 对症治疗(治标) 补充治疗(替代)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 不符用药目的)
副反应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继发反应
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药物:即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或称适应症。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集体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是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机能和形态的改变。
药物的选择性:在适当的剂量下,药物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这种现象叫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彻底治愈疾病,或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的症状,或称治标。
补充治疗:机体某些物质不足,可引起多种疾病,通过补充相应物质,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效应。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加剧。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这种剂量-效应关系称量效关系。
强度:药物作用强弱的程度。
常用一定效应所需剂量或一定剂量产生的效应来表示。
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或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药物的剂量。
半数中毒剂量(TD50):引起50%实验对象中毒的药物剂量。
半数死亡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物剂量。
治疗指数(TI):=LD50/ED50 or TD50/ ED50。
安全指数(SI):=LD1/ED99 or TD1/ ED99。
药动学_药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 机体 药物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包括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血药浓度-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2
• 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 Why? 灭活(多数) 活化(少数) 其他(少数)
药物
(原形药)
酶
代谢
代谢产物
排泄
42
药物代谢的目的
药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药物排出体外。 1. 使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 活化: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化为有 活性或活性较高的代谢物。 2. 使脂溶性药物转化成极性大或解离型, 水溶性增加,利于经肾排出。
⑴口服给药: 胃排空速度、肠蠕动快慢、体液pH、 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等
酸酸碱碱促吸收——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 解离度↓→解离少(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易跨 膜转运→易吸收 临床意义
⑵注射给药: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27
药动学 体内过程 (一) 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 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细胞间液及细胞 内液的过程。 • 意义: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存在选择性 •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 药物的理化性质 3. 体液pH值 4.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5. 局部组织器官血流量 6. 体内特殊屏障
18
口服给药
• 特点:①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 ②胃黏膜面积小,小肠黏膜吸收面 积大且血流丰富,吸收药量多,小肠是主 要吸收部位。 ③吸收慢,影响因素多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1.影响锯齿形曲线的主要因素为: ➢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血浆半衰期 ➢ 每次剂量(mg/kg) ➢ 用药间隔时间 ➢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和每日用药总量等
2.等量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特点 ● 坪浓度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 ● 坪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波动幅度与每日用药
量成正比;每日量相同,与给药次数有关 ● 趋坪时间需要4~5个半衰期,达稳态后给药量等
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丰富的器官,药物吸收后,可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重分布。
组织的亲和力
体液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 pH约7.0,细胞外液 pH约 7.48。 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细胞外浓度高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是由血一脑、血一脑脊液及脑脊液一脑三 种屏障组成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上午7 时42分 36秒07 :42:362 0.12.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2月 上午7时 42分20 .12.200 7:42De cember 2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20 日星期 日7时42 分36秒 07:42:3 620 December 2020
ln 2 0.693
t 1 / 2
kk
2. 零级动力学消除
指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 的药物(超过机体的消除能 力)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消除速率与药量或浓度无关 ●半衰期不恒定,可随给药剂 量或浓度而变化。
3.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 在血药浓度过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 在治疗剂量时,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药理学药动学
PHARMACOLOGY
药理学
吸收 分布 排泄
二、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
消除
生物转化 代谢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
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PHARMACOLOGY
药理学
1.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
PHARMACOLOGY
药理学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 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 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 于血液中。
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结合率具有饱 和性。
PHARMACOLOGY
药理学
2.体液的PH值
细胞内液PH值(约为7 .0)略低于细胞 外液(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液 浓度略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 略高。 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 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可使脑 细胞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加速自尿排泄, 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不同途径给药吸收速度的顺
序: 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
下及直肠>口服>粘膜>皮肤
PHARMACOLOGY
药理学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多 数 药 物 按 简 单 扩 散 ( simple diffusion)物理机制进入体内。
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 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 有关。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二)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 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d)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弱酸性药物在体液中的解离反应式: HA
H+ A-
Ka=[H+][A-]
[HA]
两侧取负对数:
[A-]
-lgKa=-lg [H+]-lg[HA]
PKa=PH-lg[A-] [HA]
HA为非解离型药物,A- 为解离型药物 Ka为解离常数 -lgKa为PKa(解离度)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10PH-PKa =[A-] [HA]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场所。
原因:
小肠PH范围较广(PH 4.8—8.2),能满足绝 大多数药物吸收PH值的要求。 小肠肠道表面很薄,吸收面积广。
药物在小肠中移动速度较慢,吸收充分。
首过消除:经胃肠粘膜吸收的药物再入体循环 之前常经门静脉入肝脏或在肠中发生转化使得 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主动转运特点:
需要载体,载体对药物有特异选择性。
此种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受载体转运能力的限制,当载体转运能力达到 最大时有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被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 制现象发生。 当膜一侧的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例如:甲状腺摄碘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不需要载体。
不消耗能量。
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保持在动态稳 定水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被动转运又分为三种情况:
(1)脂溶扩散(简单扩散):即药物通过溶于脂 质膜的被动扩散。
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 a)离度。 大多数药物都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的解离型分子,在溶 液中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通常只有非解离型的部分 才能通过脂质膜,解离部分一般较难通过。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B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皮肤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C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B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C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xx时间是指:E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血药消除过慢D.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以上都不是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E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挤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B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23.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A.分子大,极性高B.分子小,极性低C.分子大,极性低D.分子小,极性高E.以上均不是24.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BA.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CA.药物的话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26.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EA.肠粘膜B.血液C.肌肉D.肾E.肝27.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C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28.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B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B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30.肝药酶: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B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32.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CA.活性低B.效能低C.首关代谢显著D.排泄快E.以上均不是33.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DA.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以上都不是34.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C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35.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CA.药物活性低B.药物效价强度低C.生物利用度低D.化疗指数低E.药物排泄快36.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B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B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B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3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B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C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A.0.05LB.2LC.5LD.20LE.200L42.药物的血浆T是:D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D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的时间4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g/ml及22.5μg/m1,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DA.1hB.1.5hC.2hD.3hE.4h-1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m1,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B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8h,1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DA.10h左右B.20h左右C.1d左右D.2d左右E.5d左右48.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可消除约95%? BA.2-3个B.4-—5个C.6-8个D.9-11个E.以上都不对49.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D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51.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IC50B.CssC.CmaxD.CminE.LC5052.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BA.2-3次B.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53.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其半衰期为4h,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BA.约10hB.约20hC.约30hD.约40hE.50h54.静脉便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CA.静滴速度B.溶液浓度C.药物半衰期D.药物体内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量55.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结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B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56.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EA.每4h给药1次B.每6h给药1次C.每8h给药1次D.每12h给药1次E.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n57.dC/dt=-kC是药物消除过程中血浆浓度衰减的简单数学公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当n=0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B.当n=1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C.当n=1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D.当n=0时为一室模型E.当n=l时为二室模型58.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BA.口服吸收迅速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E.属一室分布模型59.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B型题(配伍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给每个试题选配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不选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并不能决定药物的最终分 布浓度,许多因素可以使早期分布的药物在 体内再分布。
如:硫喷妥钠的体内分布特征。
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称为重 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体内屏障组织
血脑屏障 组织学基础 生理学意义 药理学意义
胎盘屏障 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 不能保获胎儿免遭外源性化合物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体内过程 :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
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 学规律
第1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名词解释:
首过消除 生物利用度 肝药酶诱导剂
血浆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消除 表观分布容 积 稳态血药浓度
课后思考题
1.从药代动力学角度举例说明药物的相互 作用。
2.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的 区别?
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 运方式: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
绝大多数
药物通过生物 膜是以非离子 态的脂溶性的 被动扩散。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
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 浓度低的一侧,不需消耗ATP,只能顺浓度差 转运
与血浆蛋白结合 D + P DP 特点:
1. 结合是可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tion
药物体内处置 (Disposition)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xcretion)
体内药物 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 动力学规 律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2.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
Receptor
Free drug Bound Drug
Freebound
Tissue
Freebound
Metabolites
Excretion
Blood
Factors modulating drug distribution
Plasma proteins Albumin: Weak acids alpha-acid glycoprotein: Weak bases Effects of plasma protein binding Free fraction: active, excreted, metabolized the more binding, the less active drug the more binding, the less excreted and metabolized: “longer half-life”
脂溶度 局部 pH 和药物离解度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通透性 转运蛋白量 血流量和组织大小 血浆蛋白和组织结合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 [PT]
KD
DP [D]
KD +[D]
Reversible equilibrium Saturable DP: Non-permeable Nonspecific & competitive
Absorption
Drug in Tissues of Distribution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Concentration in Systemic Circulation Drug Concentration at Site of Action Pharmacologic Effect Drug Metabolism or Excreted
(1)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律 (Fick’s Law of Diffusion)
面积 通透系数 流量 (单位时间分子数) = 厚度
胃肠道各部位吸收面积(m2)
10pH-pKa =
[HA]
10pH-pKa =
[HA]
= 104-2 = 102
= 107-2
= 105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 排出?
2. 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 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 细胞膜孔道4~8Å (=1010m )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 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 不能通过
口腔 直肠 胃 小肠 大肠 0.5-l .0 0.02 0.1-0.2 100 0.04-0.07
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iton)
上腔静脉 药物经肝静脉 入全身循环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代谢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及其有关运算;掌握首过消除、生 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掌握肝药酶的 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 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掌握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典型的量效曲线、房室 模型、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掌握药物的消除 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 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 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了解: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了解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 的概念及主要方式;了解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需4-5 half-life
Css-max < MTC
Css-min > MEC
药物在体内积蓄和从体内消除时程
87.5% 94% 97%
第 四 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Elimination Kinetics
第二 章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k:消除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elimination)
代谢部位:
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步骤和方式
Phase I
氧化、还原、水解引 入或脱去基团(-OH、 -CH3、-NH2、-SH)
Phase II
内源性葡萄糖苷酸、 硫酸、醋酸与药物或I 期反应代谢物结合
药物 药物
无活性 活性或
结合
结合 结合 排 泄
药物
亲脂
亲水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First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 n=1 dC/dt = - kC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分开,也起屏障作用 ,故称胎盘屏障。 药物通过胎盘的转运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
大多数药物均能进入胎儿。
3. 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毛细血管内皮孔 道约40Å ,除蛋 白质外,血浆中 的溶质均能通过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
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Area under curve
hrs
AUC
单位:ngh/mL 反映药物体内总量
达峰时间(Tmax)
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
二、多次给药
Constant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稳态血药浓度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多次给药旨在稳态血药浓度达有效浓度范围: MTC>Css>MEC
药物经肾脏排泄的方式
Glomerular Fitration Rate (GFR): 125ml/min
Urine 1ml/min
Plasma flow 650ml/min
Acid Base
99% of H20 + Lipid soluble drugs
Filtration Active secretion Reabsorption
1.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 点:
转运速度与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CYP1B1 CYP2A6 CYP2B6 CYP1A1/2 CYP2C8 Non-CYP enzymes CYP2C9
CYP2C19
CYP3A4/5/7 CYP 2D6 CYP2E1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可被诱导或抑制
氯苯唑胺(骨松药)浓度(µg/g组织)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 污染物等 自身耐受性 (引起耐药)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被动扩散+过滤
吸收快而全
(3) 呼吸道吸入给药 (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入 肺泡,吸收迅速。因为: 肺泡表面积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 ) (4)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
需特异性载体 Glucose, Iron, 5-fluorouracil, calcium, lead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1.吸收 (Absorption)
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
碱性药 (Basic drug): BH+ H+ + B (分子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型极性低,亲脂,可通过膜;离子型相反
H+ HA AB H+ BH+
HA H+
A-
B H+
BH+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
[ H+ ]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