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

合集下载

发作性睡病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PPT课件

谢谢 !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概念: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 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分型
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神经 元特异性丧失。
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err1水平 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
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err1水平无显 著下降。
醒增加、睡眠效率下降、微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期周期性 肢体运动增加、REM睡眠期眼动指数增高、REM睡眠期 肌张力失弛缓以及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1期睡眠增加、 NREM wk.baidu.com期睡眠减少等。
• MSLT:排除睡眠不足、轮班工作和其他昼夜节律失调性 睡眠障碍,SOREMPs不仅见于发作性睡病,也可见于睡 眠剥夺、OSAS相关的睡眠障碍等。
r-1羟丁酸钠
• 无论主观评估(ESS)或客观评估(MSLT或MWT),GHB治 疗嗜睡的单药疗效优于单用400 mg的莫达非尼。
•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为30min,药效可持续2~4 h,通常需 要夜间多次服药。成年人每晚需要量为6~9 g,起始剂量 通常为4.5g,分2次在睡前和半夜服用(每次2.25g),此后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Hert一1检测 ≤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时,特异度和敏感度约为90% 测定指证:MSLT结果为阴性时候

发作性睡病PPT课件1

发作性睡病PPT课件1

鉴别诊断
1、特发性睡眠增多症(idiopathic hyqersomnia)
本病是原因不明的反复长期出现白天昏 昏欲睡的过度睡眠,见于肥胖的正常成 人,常出现于餐后空闲或看电视时,有 些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发作性睡病的显著差异是强制性睡眠, 甚至在非常情况下反复出现,如合并猝 倒则可确诊。
治疗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以对症为主, 任何一种单一治疗都不能完全控制症状。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 眠。
每日定时小睡2~3次,每次15~20分 钟,有助于维持醒觉状态。
2、药物治疗: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可提高警 觉,缓解和控制本病日间过度嗜睡,对 猝倒作用小,对反复发作性嗜眠病 (Kleine-Levin综合征)部分有效
患者可有晨起后wenku.baidu.com脑不清、头痛、肌肉 酸痛、抑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等
2、猝倒发作:
表现躯体肌张力突然丧失而跌倒,但意 识清楚,不影响呼吸,通常发作持续数 秒,发作后很快入睡,恢复完全。
发作历时数秒或1~2分钟,猝倒多发生 于睡眠后,约5%的病人无先兆,间隔数 日或数周发生一次,如肌肉失张力持续 数小时则为猝倒持续状态,常见于发病 初或停用三环类药物的病人。
(1)总监测时间至少占总体夜间睡眠时间的80%(监测时 间应接近病人夜间典型卧床时间)。
(2)REM(快相眼动)睡眠阶段应占超过17%的总体夜间睡 眠时间。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发病机制
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 、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下丘脑分泌素(Hcrt )的缺乏被认为是导致发作性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发作性睡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 低,约为0.02%-0.18%。
性别差异
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患者略多于女 性。
发病年龄
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
睡眠卫生教育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 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 夜间过度兴奋的活动。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 压力。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适 当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发作性睡病 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
对于疑似家族性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基因 检测可能有助于确诊。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莫达非尼等, 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 提高觉醒度,改善日间嗜 睡症状。
抗抑郁药
如文拉法辛、氟西汀等, 可改善猝倒、睡眠瘫痪和 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其他药物
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 定的疗效。
加事故风险。

发作性睡病拖来拖去对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

发作性睡病拖来拖去对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

发作性睡病拖来拖去对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

发作性睡病是经常波动的警醒水平低状态的病症,经常是睡不醒,或者是在不应该睡觉的场合,不应该的时间里出现睡眠的状况。经常是短暂的睡眠,睡眠之前可能由清醒到突然睡着,大多数睡意很浓,进入睡眠状态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有的长达数小时。睡眠不深,容易唤醒,但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一天发作数次,这就是发作性睡眠的症状。

其实发作性睡病本身不会直接的对生命带来危险,主要是四联症及其他并发症带来的间接安全威胁。对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我们一向提议尽早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潜伏期患和家属很少重视治疗,等到病情逐渐加重才开始治疗,却慢慢发现已经错过了治疗最佳时期。

发作性睡病目前医学上暂无明确的发病原因,中医上认为是中气不足,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不入阴而致。我们在治疗上主要辨证患者的证型,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体质,整体的对每个患者不同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

对于发作性睡病的病情发展,部分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患者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成年发病者多俗持续终生,但发作性睡病本身并不会自愈,重点是发作性睡病无法自我恢复。相比于成年人可以凭借自身毅力对抗症状发作,青少年和幼儿发作性睡病患者往往不能更好的应对症状带来的危险。

发作性睡病所有检查报告均属于正常,可以通过二十四小时睡眠监测确诊此病。但是由于西医无法检查出此病病因,临床上大多使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或者兴奋神经类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有依懒性,副作用较大,建议不要轻易使用。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以补中益气、醒脑开窍、升清降浊、镇静安神为基础手段,分阶段、辨证施治,使患者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失常的病态恢复到正常。中药主要通过辨证每个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从患者体质入手,一人一方进行整体调理,来达到荣脑醒神、升阳清窍效果。

发作性睡病的健康宣教

发作性睡病的健康宣教

减少干扰因素
避免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 设备,如手机、电视等, 以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 。
建立睡前放松习惯
在睡前进行深呼吸、温水 泡脚、冥想等放松活动, 有助于降低身心紧张度。
避免诱发因素策略
避免刺激性物质
减少或避免摄入咖啡因、 尼古丁、酒精等刺激性物 质,特别是在睡前。
管理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可能干扰睡眠,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调 整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
家庭心理治疗
邀请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过程,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 持,共同应对发作性睡病带来 的挑战。
团体心理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团体心理治疗活 动,通过互动交流、经验分享 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交能力 和应对能力。
效果评估
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了 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严重副作用
02
如上述严重副作用出现时,需立即就医并考虑调整药物或停药

长期治疗无效
03
若经过长期治疗,症状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可考虑更换药物或
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04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认知行为治疗技巧
睡眠日记
指导患者记录睡眠日记,观察并记录自己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 间、睡眠时间、夜间觉醒次数等,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睡眠。
其他相关并发症管理

PDF版发作性睡病_神经内科疾病库

PDF版发作性睡病_神经内科疾病库

发作性睡病_神经内科疾病库

PDF转换可能丢失图片或格式,建议阅读原文

/html/610/s_610988_61.htm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岁前特别是青少年。精神紧张、内分泌改变(如初潮、妊娠、生产)、感染、脑外伤、麻醉等可为发病诱因。【诊断】.白日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白日疲劳乏力、嗜睡,尤其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更可不分场合和时间,甚至在危险环境下发生入睡,每次半分钟至分钟。睡后有明显清醒感。有时入睡发作后,原有的工作和言谈仍可继续进行,或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动作或言谈,患者自己不能察觉,称为自动性行为,可发生意外。部分患者还可发生下列症状:.猝倒发作在情绪激动如大笑、恐惧、忿怒等时,全身或某些肌肉突发无力,为时数秒、数分钟,如面肌下垂、言语不清、垂头、下颚松垂或腿软跌倒等。.睡眠麻痹将入睡时或梦醒后,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发生除眼外肌和呼吸肌以外的躯体活动不能和言语不能,为时数秒或数分钟。常使患者惊恐不安。.入睡前或醒后幻觉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过程中或刚醒时,出现鲜明的梦境样幻觉,可为幻视、幻听、幻嗅和幻触,也常引起惊恐。上述四种症状合称“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此外,患者夜间睡眠深睡减少或消失,睡眠片断多醒。并可有头痛、肥胖、抑郁等症状。.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可明确诊断。即在每隔小时入睡分钟的次睡眠脑电图检查中,出现次以上快速眼动()睡眠(正常应在入睡后~

分钟才出现睡眠),或一入睡不经过非睡眠而直接进入睡眠,同时次小睡平均潜伏期&.分钟(正常&.分钟)。仍阴性的疑难病例,可作人体白细胞抗原检测,应呈阳性。.鉴别诊断应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下丘脑病变等引起的白日过度嗜睡。【治疗】.药物治疗:①利他林。成入量为~,~次日,口服,最大日量可达~。②匹莫林。,次日,口服,最大日量可达.③氯苯咪吲哚(,)。,次日,口服,最大日量可达。对碎倒也有较好作用。但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共用。此外,下列药物对嗜睡也有疗效:①可待因。~,次日,口服,对猝倒也有显效。②γ-羟基丁酸盐。按,睡前服用。.猝倒、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①三环类抗抑郁剂。主要用有兴奋作用的普罗替林,日量~,分次服,其他药物因有镇静作用,宜睡前次服用,如丙咪嗪、氯丙咪嗪或阿米替林,均顿服。&.四环类抗抑郁剂。如氟西汀,睡前服用。

发作性睡病医学课件

发作性睡病医学课件
分布特征
发作性睡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呈现出较高的聚集性。
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有关。其中,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部分患者 存在家族遗传史。
预防措施
针对发作性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控制情绪等。此外, 针对遗传因素,可以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以降低发作 性睡病的发病风险。
02
研究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在发作性睡病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睡
眠调节的关系。
遗传学研究
03
研究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因素,探索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之间的
关系。
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诊断与评估
研究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工具,以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 和诊断准确性。
治疗方法
研究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 和药物治疗等,以改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发作性睡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也有相似之处,但 后者主要表现为夜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白天嗜睡症状较轻 。
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史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生活习惯等,以了解症 状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身体检查,以排除 其他潜在的疾病。

发作性睡病医学

发作性睡病医学

非药物治疗
01
生活方式改变
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连续睡眠,以及避免过度使
用药物和酒精。
02
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管理他们的睡眠习惯和情绪压力,以减少发作
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03
睡眠环境调整
例如保持安静、黑暗和舒适的睡眠环境,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患者教育与生活质量改善
患者教育
病例二:成人发作性睡病
总结词
成人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表现 为白天反复出现无法控制的睡眠,伴有情绪波动、体 重增加等症状。
详细描述
成人发作性睡病通常在20岁后发病,表现为白天反复 出现无法控制的睡眠,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分钟, 伴有情绪波动、体重增加等症状。与儿童发作性睡病 不同,成人发作性睡病还可能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如肌肉无力、震颤等。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调整作息 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压力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发作性睡病医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发作性睡病概述 • 发作性睡病的病理生理学 •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诊断 •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与管理 • 发作性睡病的研究进展 • 发作性睡病案例分享
01
发作性睡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白 天反复发作的无法克制的睡眠,且不受时间、地点和活 动限制。

发作性睡病怎么治疗好!

发作性睡病怎么治疗好!

发作性睡病怎么治疗好!

您身边是否有“睡神”级人物?爱睡觉,睡不醒,说着话就容易睡着,开车就容易睡着,不由自主的犯困睡觉的亲朋好友,他们是否还在为久治不愈而终日郁郁寡欢、意志消沉呢?如果您看到这则新闻,请您认真阅读,并将它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为他们带去克服顽疾、走向康复的新希望。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疾病,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除了正常睡眠时间外,可在任何时间或场所(如行走、谈话、进食、开车、做事和劳动中)入睡,不可自制。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一日数发。

1.好发病于青年或者儿童期。

2.除正常睡眠外,可在任何时间或场所(如行走、谈话、进食开车、做事和劳动中)入睡,不可自制。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一日数发。

3.控制不住的嗜睡,犯困,爱睡觉。

4.睡病常伴有:

①猝倒症。突发四肢无力,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猝然倒地,意识清楚,历时短暂,常发生于大笑、恐惧或焦虑之后。

②睡眠瘫痪症。入睡时或刚睡醒后四肢不能活动,但睁眼、呼吸

甚至说话如常,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可有濒死感。

③入睡幻觉。入睡前可有与梦境相似的视、听幻觉,伴有恐惧感。看到听到一些正常人接触不到的物体或者画面声音等。

④睡眠紊乱。睡眠断断续续的,看着时间挺长,但是一直醒一直睡确实睡眠质量不佳。

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在任何环境下,任何生活中吗,任何状态下很快的睡眠。研究表明,发作性睡病危害非常之大: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学习困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加大患者的心理压力,情绪不稳,易怒,和攻击。猝倒是该病的特异性症状,容易造成摔伤和意外。睡瘫是常见的症状,不容易叫醒,醒了也没有精神做事等,对家人和自己造成很大的危害。要积极的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生活中像:从事高空、水下作业、开车司机、上厕所、过马路、饮食、记忆力减退,心悸,全身无力,抑郁,焦虑等都会受到影响。

发作性睡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发作性睡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发作性睡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用药物调节患者的睡眠模式,以控制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丙昔米,莫达非尼和阿莫达非尼等。行为疗法则包括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以提高患者的警觉度和控制发作性睡病的发作。此外,定期的运动和适量的咖啡因摄入也可以有助于控制发作性睡病的症状。综合利用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发作性睡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发作性睡病,一定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发作性睡病案例发作性睡病的健康饮食与治疗

发作性睡病案例发作性睡病的健康饮食与治疗

发作性睡病案例发作性睡病的健康饮食与治疗

患者:程某,男,14岁,江苏省人,20017年10月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发作性睡病3年左右,3年中到处求医问药,服用中西药很多,不见好转。做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已经休学在家。现每天发作5-6次,每次都必须有人叫才能醒。醒后急燥易怒,激动时身软无力,晚上睡眠时手脚抽动,做噩梦,咬牙时有睡压,无幻觉。

发作性睡病是磨难,我们踩着磨难,活得越来越精彩

自发病以来,患者面色苍黄少华,消瘦神疲。纳呆食少,大便干每3日一次,舌质苍老,苔白厚少津。脉沉涩。血压90/50mmHg,身高170公分,体重52公斤。

病机:实热内蕴,气阴不足

中医诊断:多寐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治则:“清热泄火,益气养阴”

方药:醒脑补元汤加减

处方: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山萸肉,桂枝,制附子,

石菖蒲,郁金,甘草。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

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半年余,截止2018年3月28日彻底停药,治疗过程疗效显著。嗜睡情况偶有出现,不影响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猝倒情况改善也较明显,没有再出现摔倒跌跤等情况。随访半年无复发封存医案。

【按】现代医学认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是分清楚,西医主要以兴奋大脑皮层为主入手治疗,副作用较大而难以治愈,而早在《灵枢·海论篇》中有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人的精神萎靡,嗜睡与髓海不足有密切关系,且《灵枢·寒热篇》也谈到“阴气盛则瞑目”,阴胜则阳衰,痰浊内生,蒙蔽清窍,故多睡。治疗需从温肾开窍入手,肾主骨生髓,温阳补肾则髓海得充,豁痰开窍则可安神明,上案正是采用上法取效。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什么叫做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白天发作性的过度睡眠状态,其中2/3患者可伴有猝倒症和(或)睡眠麻痹和(或)催眠幻觉。

发作性睡病患者24小时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对REM和NREM睡眠起止控制发生障碍,从而出现夜间睡眠破碎(不断有觉醒)及白天突然睡眠。

[病因]

1.特发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如Hypocretin受体2基因突变。下丘脑神经肽Hypocretin-1和-2缺乏,导致维持觉醒和调节REM睡眠障碍。

2.继发性间脑、下丘脑、三脑室周围肿瘤、外伤和炎症等。

[临床表现]

青少年和年轻人多发。男多于女。

突然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如散步、进餐、驾驶、工作等时间发作,不可抗拒地很快人睡。此时闭眼、肌肉松弛、呼吸变慢、不易叫醒,甚至有梦。下午多发,尤其环境刺激减少期间发作,如阅读、开会、听课、驾车、静坐、体力活动减少时易发病。熟睡从数分钟到1小时不等。

病情在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之后,症状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

猝倒症(cataplexy) :本症出现于65%~7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常在起病年至数十年后发生。在强烈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大哭、欢笑、惊讶时,在意识完全清醒状态下,突然躯体或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肌力和肌张力消失。出现上睑下垂、头向前下垂、上肢松弛、膝部弯曲而倒地。发作时腱反射消失、H反射消失,甚至少数患者瞳孔反应也消失。数秒钟后完全恢复即站起,可反复发作。少数人仅为面肌无力发作,下颌突然落下。

[诊断]

按典型病史诊断不难。脑脊液中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yporein1的水平低于101g/ml有诊断意义(正常值高于20pg/m)。用多相睡眠图监测,得出睡眠启动的平均时间。正常成人人睡时间平均为15分钟;而发作性睡病患者人睡不超过5分钟,并在白天睡眠中至少出现2次REM 威眼正常人不出现),此有诊断意义。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治疗发表者:郑宏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治疗发表者:郑宏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治疗发表者:郑宏

一、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

发作性睡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嗜卧等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和理论是建立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观,历代医家有诸多治疗和见解与此有关。

中医认为,睡眠主要与卫气有关,指出人体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人运行和阴阳二气的升降出人,卫气行于阴则处于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清醒状态,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痞。《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痞。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寐,故多卧矣。,卒然多卧者,……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可见不管是脏腑还是皮肤分肉,只要卫气运行艰涩而不流利,就可以改变卫气运行的常

度。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人失常,即阳不出于阴均可造成多寐。《灵枢·寒热病》云:“阳气盛则镇目,阴气盛而膜目。”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脾、肾、髓海等脏腑有密切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心阳宣发,气血通达,人则时而动,时而卧。反之,则身体困倦,嗜卧多寐。脾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脾肾俱虚,湿浊痰饮更盛,清阳阻滞更重的局面。《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人的精神委顿、嗜睡与脑髓不足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July.2023,Vol.10,No.7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

标准与指南

Standards&Guidelines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741;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7.00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睡眠疾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思睡、突发猝倒、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等。发作性睡病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识别率不高,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类疾病而延误治疗。中医机构人员对发作性睡病认识不足,为避免误诊误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刘艳骄主任医师牵头,组成了“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研究小组,对近20年已经发表的发作性睡病中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经过4年的努力,达成“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发作性睡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提供帮助。

1 术语和定义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临床上以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猝倒(Cata plexy)及夜间睡眠紊乱(NocturnalSleepDisturbance)为主要特征。发作性睡病可发生在幼儿阶段,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22年,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关键时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1]。

发作性睡病ppt医学课件

发作性睡病ppt医学课件
30
• 四、量表评估 源自文库床评估13间过度睡眠最常用的量表为
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和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ESS的评分标 准为:0—8分为正常;9~12分为轻度异常; 13~16分为中度异常;>16分为重度异常。 SSS分为7个等级,倦意从低到高为1—7分, 更适合测试受试者当下的主观倦意。
醒; c.在单调、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 d.一些患者在运动,与人交谈和完成重要任
务时突然睡眠发作,而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行 为或刻板动作;
e.无论患者夜间睡眠时间长短,EDS每日均 会发生.
f.伴有注意力和精神运动警觉性的波动。
7
• 2.猝倒发作: 猝倒发作表现为清醒期突然发生的双侧骨骼
肌肌张力下降而意识相对保留。猝倒发作被认为 是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片段解离与插入的 表现,是发作性睡病最近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猝 倒发作通常在EDS出现后1年内发生,罕见病例先 出现猝倒发作。猝倒发作通常由大笑、高兴等积 极的情绪诱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也可能 触发猝倒发作。猝倒可仅表现为局部骨骼肌无力, 如眼睑下垂、舌脱垂、面部松弛,
36
质量。而通过社会支持,针对患者的学业、 职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 助,允许患者根据日问小睡时间安排学习 与工作任务,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 生活。另外,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生交通和 工业事故的危险性增加,应尽量避免从事 高危性和高警觉性的工作。

发作性睡病护理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护理PPT课件

03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的睡眠发 作而影响社交活动
04
安全隐患:患者可能在驾驶、高空作业等 危险环境中出现睡眠发作,导致意外事故
发作性睡病的护 理要点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 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饮食均衡、适量运动等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 愉快
避免危险性活动,如驾驶、 高空作业等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 夜和过度疲劳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虑和抑郁
05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剧 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
0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兴奋和紧张
04
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避免刺激 性食物和过量摄入咖啡因
06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避免孤 独和孤立
护理效果评估
01
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睡眠时 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参加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辅导等
01
02
03
04
05
保持乐观心态, 避免焦虑和抑郁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减
轻心理压力
发作性睡病的预 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 适当运动: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

作者:张瑛, 沈沸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200127

刊名:

医学研究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AL REASERCH

年,卷(期):2010,39(9)

1.Darwish M;Kirby M;Hellriegel ET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armodafinil in healthy subjects:pool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ree randomized studies 2009(02)

2.Arias-Carrión O;Murillo-Rodríguez E Cell transplantation:a future therapy for narcolepsy 2009(04)

3.Kroeger D;de Lecea L The hypocretins and their role in narcolepsy 2009(04)

4.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demonstrates sodium oxybat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 2005(04)

5.Keam S;Walker MC Therapies for narcolepsy with or without cataplexy:evidence-based review[外文期刊] 2007(06)

6.Didato G;Nobili L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2009(06)

7.Black J;Houghton W;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Sodium oxybate improve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 2006(07)

8.Broughton RJ;Murray BJ The behavioral managetement of narcolepsy 2007

9.Nishino S;Okuro M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narcolepsy and its related disorders 2010(01)

10.Billiard M Narcolepsy: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nd future approaches 2008(03)

11.Dauvilliers Y;Arnulf I;Mignot E 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外文期刊] 2007(9560)

12.Nishino S Clin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aspects of narcolepsy[外文期刊] 2007(04)

13.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urther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use of sodium oxyb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taplexy: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in 228 patients 2005(05)

14.Thorpy M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narcolepsy 2007(0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xyjtx20100904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