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着重于探讨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灌输知识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探究学科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揭示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3. 研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特点、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4. 提出有效的学科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 分析实际案例,总结成功的学科教学案例,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科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3 研究意义学生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之一,对于培养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提供可行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 西北 师 范大 学物理 与 电子 工程 学 院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 高等工程教 育是培 养未来工程 师的主 渠道 ,加强 工科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 成 为现代 工程教育的新焦点。能
否培养与造就一 大批 高质量的创新型工程技 术人 才 ,为 中国的发展 和世界 的工程科技进步做 出贡献 ,便 成为 当 前教学研 究的重心。 目前我 国大学高等工程教 育在培 养未来合格 工程 师方面存在优 秀工科生生源不足 、实践教 学改革力度 不够、创 新与 实践 师资不足 、难 以满足社会 需求等 问题 。需要从改革传统的教 学模 式、建设 开放型
球 ,但 大 多是 “ 贴牌 ”出 口,拥 有 自主知识 产
权 品牌 的不 到 1 0 % 。 由于缺 乏 核 心技 术 和 自主 品
牌 ,反 而带 来 了技 术 附庸 、创 新 不 足 和产 业 “ 空 心 化 ” ,我 国只 能处 在 国际产 业 分 工链 的低 端 , 依靠 资 源 消 耗 和廉 价 劳 动 力赚 取 微 薄 的利 润 ,每
当前 教 学研 究 的重 心 。
年支付不菲 的国外专利费 。要实现我国经济 的可
持 续发 展 ,就 必须 坚 持 走 自主创 新 之路 ,努 力 建 设 创新 型 国家 。五 年前 召 开 的全 国科技 大 会 上 , 党 中 央 、 国 务 院 确 立 了走 中 国 特 色 自主 创 新 道 路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的重 大 战 略 。科 学 技 术 的创 新 是 创 新 型 国家建 设 的核 心 ,而 科 技创 新 的根本 在 于人 才 ,必须 把 培 养 造就 创 新 型人 才 作 为 建设 创 新 型 国家 的 战略 举 措 ,把 培 养 大学 生 创 新 能力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培养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估与培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培养和评估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和培养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评估创新能力评估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了解和量化分析的过程。
评估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学术表现:学术表现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术研究成果等。
通过对学生学术成绩和科研项目参与情况的考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学术能力。
2. 创新项目参与情况:创新项目是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新项目,可以展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评估学生的创新项目参与情况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参与的项目数量、贡献程度等指标来衡量。
3. 创新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展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成果。
通过评估学生在创新竞赛中的获奖情况,可以了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考虑学生在学校内外获得的创新竞赛奖项、竞赛级别等指标。
4. 创业实践经历:创业实践是一种深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估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历可以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商业意识等方面。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几点可行的培养方法:1. 创新课程设置: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合理设置创新类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创意思维培养、创新方法与技巧、项目管理等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创新实验室、孵化器等。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开展各类创新项目,得到指导和支持。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创新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导师指导: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项目。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 教学总体规划,包括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等。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 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提高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 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 养探索》
2023-10-30
目 录
• 引言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
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 法单一、缺乏实践机会等,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 2 3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提 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实践教师
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 人员担任实践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 工作的指导。
建立实践教学团队
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组建实践教学团队, 共同研究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 的质量。
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 完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 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浅谈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对策
【 关键 词 】工 科 大 学 生 实践 能 力 创 新 能 力 对 策
工 科 高 等 教 育 的主 要 任 务 是 在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方 面 上 培 养 生一味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 而是要让 教师根据现代学 生的性格特点 启
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在 国际化教育和全 面化的形势 下 , 综合性学科 的 发学生 ; 同时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尊重, 不单从知识体系方面 出发 , 还要 出现 , 也体现 了众 多学科之 间的相互 交错和渗透 的关系。当今社会对 科学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教学。
技术专 业人 才的需 求是 非常大的, 工科 学生是我 国未来科学技术 进步与发
展 的重要 力量 , 工科 院校应 该不 断加强时代 的责 任感和 服务意 识 , 深 化教
( 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 鼓励积极的个性发挥 出色 的科学家能够源源不 断的进行 创新 , 取 得一个 又一个成 就 , 主 要
( 一) 教 育 方 式 过 于 陈 旧
一
直 以来 , 大 多数高等学 校还是 根据教 学的结 构进 程为 中心思 想。 采 让学生从传统被动 的接 受知识 转换 威思 想积极 、 兴趣 盎然地 主动 索取 知
用传统 的教育模式和管理 机制。教 师往往 以教材 结构 为依据进 行组 织与 识 。通过软硬件条件的更新换代 、 教学设 施的 改善 , 为学 生提供 培养创 造 教学 , 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现 有 的知 识水平 与认识 能 力。 以及专 业相 关的 性 的实践活动空间。 逻辑认识顺序 , 同时以考试成绩 为判 断学生优 良的标 准。这样是可 以方便
氛不 浓 烈 、 死板 与机 械 化 , 从 而降 低 学 生 对 学 习 的兴 趣 和 创 新 思 维 的 开 拓 。 有 的资源 为基础 , 不断增加开放性实验、 创建创新实验 平台 , 为实践性 的教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前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切忌好高骛远,勿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或是学习上怕吃苦,不愿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所学知识的广度,掌握本专业知识和相近专业知识的联系。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10-26contents •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能力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训练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其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等。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国内现状国外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各种创新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现状国内外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现有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将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养 融 人 到学 校 教育 的 全 过程 , 是 时代 发 展 和需 要 , 这 社
人 员 、企 业 技术 人员 和 校 友 全员 参 与 的促 进学 生 实 践 和
创 新 意识 和 能力 并举 的培 养模 式 。
1 解 放 思 想 。进 行 工 科 院 校 大 学 生 实 践 与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新 模 式 探 索 和 实 践 工 科 院 校 大 学 生 实 践 与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创 新 实 践 与 研 究 是 在 长 期 工 程 实 践 教 学 、 色 专 业 的 建 设 、 级 和 校 特 省
的 培养 , 学 生有 能 力 在 毕 业 之 后 , 用 各 种 有 利 条 件 , 大 利
根 据 所 从 事 的 工 作 不 断 完 善 自身 的 知 识 和 能 力 结 构 , 更
培 训或 到 实践基 地 进行 专 业方 向实 习和科 学 实验 , 以增强 专 业 的适应 性 和市 场竞争 力 。富有 弹性 的实 践教 学平 台设
了整体 优 化 。 为 了提 高机 械 类学 生 实践 技 能和 创新 能力 培 养质 量 , 我 们对 培 养 体 系 进 行 了整 体 优 化 ,从 一 开 始 的 实践 创 新 认 识 和意 识 的培 养 , 基 本 技 能 和专 业 动 手 能力 的训 练 , 到 从 与 实 际生 产 结 合 的研 究 和 创 新设 计 ,到 最 后 结合 就 业 的 技 能培 训 和 竞 赛 ,整 个 体 系 贯穿 于学 生 的 整个 学 校 期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s p e c i f i c me t h o d a n d c o mp o n e n t a r e g i v e n wi t h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o r y t e a c h i n g a n d m& t l a b e x p e r i me n t ,w i t h t h e s p e c i a l i s t k n o wl e d g e, wi t h t h e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3 . 1 8 . 1 1 4
工科 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 的研究 与实践
赵晓妍 王朋 王越 明
黑 龙 江科 技 大 学 电 气 与控 制 学 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3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质
坚 持 理 论 讲 授 与 实 际 应 用 相 结 合 。根 据所 在专 业的特 点 ,将本 专业 中实际应 用 问 题与 理论 相结 合 ,坚持学 有 所用 ,能 有效 的 提高 学生 学习 的兴趣 ,培 养 专业素 质 ,提 高 知识应 用能 力 与激发 创新 能 力。例 如 ,在信 号 与 系统 的理论 教学 中,频域 分析 法 的应用 十分广 泛 。在 实际授 课过 程 中将频谱 分 析 的 基本理 论 与电 力专业 的工 程 实例相 结合 。例 如对 大型 电网进 行谐 波分 析 ,可 以利用 频谱 分析 方法识 别 电 网中的谐 波信 号 ,确定 其较 大 谐波 的频 率 ,以便 进行 消除 ;还 可以 将频 谱 分析 理论 应用 在 电机的 故障 诊断 中 ,取 电 动 机 的滑差 电流 进行 频谱 分析 ,通过 判 断滑 差 电流 是否 有泄 露来 判断 鼠笼 是否 断裂 。通 过 理论 与本 专业 实际 应用 相互 结合 的方 法 , 这 对学 习 电力专 业的 学生 来说 ,不 仅 明白学 习理论 知识 的 目的与 意义 ,而 且还 了解 了相 关 专业 的知 识 ,提高 了学 习的兴 趣 ,提 高学 生 的专业 知 识综 合应 用的能 力 ,从而 激 发 了 学 生的 创新 思维 与创新 能 力 。
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中 , 学 生 就 容 易 出 现 虎 头 蛇 尾 、 异 思 大 见 迁 、 弃追 求 , 易 受 到 时 间 、 境 、 情 的 放 容 环 心 影响 , 而缺乏坚持 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 从 ( ) 学 生 缺 乏 明 确 的 创 新 目标 。 学 3大 大 生 虽 然 掌 握 了大 量 的 文 化 科 学 知 识 , 是 但 这主要还是 书本上 的内容 , 科书 上的 内 教 容 与 实 际 问题 之 间往 往 需 要 进 一 步 的 升 华 和提 炼 , 能 建 立 起 二 者 的 紧 密 关 系 , 学 才 大 生 很 少 能 具 备 这 样 的 独 立 工 作 能 力 , 要 需 有 明 确 的 引导 , 能 建 立 起 书 本 与 实 际 之 才 间 的 沟 通 和 联 系 , 实 际 工 作 才 能 有 深 入 对 的 了解 , 能 确 定 明确 的 创新 目标 。 才 此 外 , 学 校 和 教 师的 外 界 因素 而 言 , 从 也 存 在 一 些 不 利 于 大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提 高 的 因 素 , 主 要 包 括 : 方 面 教 学 内 容 陈 这 一 旧 , 学 方式 单 一 。 教 目前 的 教 学 内 容 主要 还 是 以 课 堂 讲 授 式 的 教 学 为 主 , 种 教 学 方 这 式 可 以 最 大 程 度 地 向 学 生 提 供 知 识 , 忽 却 略 了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能 力 的 培 养 , 主 动 而
文章编号 : 7 —9 9 ( 0 9 1 ( ) 0 2 —0 1 3 2 0 ) a - 0 1 1 6 75 2
的 地 位 ,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成 为 教 育 者 紧 迫 培 而 又长远的一个课题 。 实践 创新 能力是 一个 人提 出新思 想 、 新 理 论 或 者 发 明 新技 术 、 产 品 的 能 力 , 新 包 含 了 动 手 和 动 脑 的 两 个 方 面 , 时 需 要 培 同 养 个 人 的 团 队 合 作精 神 、 会 交 际 能 力 、 社 综 合 专 业 知 识 的 全 面 素 质 , 个 人职 业 生 涯 是 起步 的关键。 由于 目前 我 国教 育 教 学 上 的 习惯 , 学 生 在 实 践 创 新 能 力 上 的 水 平 是 大 较 低 的 , 要 大 力 的 支 持 和 培 养 , 能满 足 需 才 社会新形势对大 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 目前 , 在大 学 生 自身 和 外 部 环 境 , 存 都 在 一 些 问题 阻碍 了大 学 生 的 实 践 创 新 能 力 的提高, 明确 这 些 问 题 , 以有 的 放 矢 地 提 可 高 大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 些 典 型 的 问题 主 这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没有 质量上的标准 ,因此 ,学校及 教师都把科研 当作 自己首 要 的工作职责 。对学 生的考核 ,也是以考试成 绩为标准 ,对 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方 面 没有 或者 很少 涉及 ,学 生 只要上 课听 了 ,或者 考前复习下 ,基本 都能达 到要求 ,而部 分有个性 、 有创新 能力 的学生 ,可 能因为存在偏 科的现象 ,还可能达不
着科学的进步和 知识的飞速发 展 ,现在 的知识 已经是相 当的 现 , 具体可 以从 以下几方 面来 进行。 宽广和深邃 ,就算 穷其 一生 ,也很 难把所有 知识学完 ,所 以 1 变现有教学 评价体 系和学 生考核体 系 ,充分调 动教 . 改
现 在大学根据知识特点 等情况 , 设 了学科 ,学科下面又设 师 的教 改积极性和 学生的学 习热情 ,激发学生 的创造 潜能。 分 专业 ,其后是方 向等 ,人为的把知识 割裂开来 。其实 ,各科 教师 的教改 ,不能 只是单纯 的从如何 丰富课堂 内容着手 ,还 知识 有个性 ,也有共性 ,而且很 多知识还具有基 础性 ,学科 应该强 化课堂教学 中如何调 动学生 的主动性 ,从 “ 一言 堂” 专 业方 向分得 越 多越 细 ,就越 影 响学生 对知 识 的理解 与融 到师生 “ 双向互动 ” ,从 “ 授式 ”到 “ 传 探究式 ” ,当学生
பைடு நூலகம்
丰富,但实践能力 不足 ,直接 影响 了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与实 践结合 的紧密程度 ,也就直接 影响 了学生将知识融 会贯 通 , 用于实 践解决问题 的能力 ,其 创造性 也就缺少发展 的环境 。 马克思 教育的基本原 理之一是 :教育 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 ,强
调 了学 习知识 与解 决 实际 问题 之 间 的紧密 关 系。二者 的脱 到及格 的要 求。这样 的考核 体 系下 ,学生 的创新 能力根本得 节 ,直接反 应就是现在 高校学生 能力与社 会要求之 间的差距 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和锻炼。 明显 ,社会认 知度偏低。
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 l 期 1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掌 掌 报
J u a fHu i or l n o Be TV i e st Un v ri y
Vo . 8 No 1 1 , .1 2 No e e . 0 8 1 5 1 5 v mb r 2 0 , 1  ̄ 1
20 0 8年 l 月 1
、
.
划 鸯 要 根 创 力 涵 和 科 校 特 提出 培 科 学 创 能 的 施。 改 [ 提 ] 据 新能 的 义 工 院 的 点, 了 养工 大 生 新 力 措 通过 进教 内
我 国工科 高等教育肩 负着 为社会培养 各种高 级工程技 术人 员的任 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经 济科技 的迅速 发展 ,传统 的 “ 一技之长 ”的专业化教育 已不 再适应 当今信息时代 的社会发展变化 的要 求,因此,培养具 有创新能力 的新型 复合人才 成为当务之急 。 改进教学计划、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 ,是适应创新 能 力的培养需要 根据学科的重新组合 , 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计划 ,新的教 学计划要 注重学 生在学 习掌握丰厚 的基 础知识和 专业基 础 知识的基础上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具体表现在 四个方面 , 即拓 宽公共 基础 课,加 强实效性 ;优化学科专业课 ,体现 专 业性 :增加 外围选修 课,突出差异性;规范和完善实践课 , 增 强适应性 和创造性 。改进教学计划重视整体设计 , 打破学 科之 间的壁垒 ,加 强课 程之 间在 逻辑和结 构上的联 系和融 合 ,形成整体化的知识结构 ;课程的设置还要有灵活性 ,把 必修课 的标准定在大 多数学生 能接 受的水准 上, 同时为不 同 的学生设置各种选修课 ,允许 学生选 学不同的课 程,这样有 利于学生在掌握全面 的基础知 识的前提 下有 所创 新。 在教学 内容 的改革方面 , 正确 处理传统 内容与现 代 内 要 容、基础与应用 、继承与创新 的关系 。要精选 经典,充实最 新 成果,注意将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 的、多学科交叉 的知 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 使其纵 向缩短 、 向拓 宽、 横 优化结构 、 整合 内容、提 高起 点、注意前沿 ,把科学 的思维方法和 求实 严 谨的学风 传给 学生。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选择 , 有利 于学 生 自主学 习和个性发展 , 教材 内容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 息 时代 的发展要求 ,信 息量大 、内容新、有创新精神 ,便于 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 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 目标 、落实人才培养模 式、提高教 育质量 的重要因素 。 首先 ,必须 改进传 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培养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培养方案一、介绍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的意义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职场对创新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更能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
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学校需要建立科研创新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包括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和科研俱乐部等。
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参与各种创新项目,积极探索并应用科学知识。
三、提供权威指导和资源支持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权威的指导,帮助他们在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需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设备、资金和文献等,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研素养的培养要从学生的科学思维入手。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科学思维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具备科学思维,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严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研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学会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从中得出结论。
这些方法会使学生具备系统性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索的思维。
六、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创新表达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表达。
除了科研论文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发明设计和艺术表演等方式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往往是一项团队工作,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与他人合作并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之研究
艺术教育实 际上包 括两 个方 面 , 有形资 产和 无形 资 即 产 。有形资产是可 以拿来 的 , 在教 学 中也 比较容 易实现 , 但 有形的同时也是有 限的。另一个是 无形 的资产 , 即人类 的 、
艺术 思 维 结 合 的硕 果 。纵 览 古 今 中 外 , 国 东 汉 张 衡 , 古 我 是
、
艺 术教 育 与科 学 的关 系
代宇宙结构浑天说 的代 表 , 是 当时六 大画家 之一 ; - 又 达 芬 奇, 是意大利复兴时期 的 自然 科学家 、 艺术 家 、 哲学家 , 多才 多艺 ; 因斯坦是美籍物理学家 , 爱 又对音 乐情有独 钟 , 6岁开
术在整个现代科技体系中 , 有其独特的地位 , 内容 、 其 思维 方 式与科技是互相贯通 、 互相促进 、 融为 一体 的。科 学和艺 术 的思维方式各有特点 、 有侧重 , 各 但在认识 和改造 客观世 界 的过程 中, 往往交织在一起 , 互相补助 、 互相促进 。只注重科 技逻辑思维 , 埋头 于细节 , 易犯 片面 、 机械 的毛病 ; 只注重 非 逻辑思维 , 跟着感觉走 , 主观、 易犯 表面、 抓不住本质 的毛病 ,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1科学为艺术提供正确 的世界 观和方 法。科 学家们 利 . [ 收稿 日期 ]2 0 0 7—1 3 1—1
扩展 。
一
用理性 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 的过程 中, 以其丰富的想象 力, 对客观世界敏 锐的洞察和独特 的视角 , 无不 与艺术 的形 象思维相联 。同样 , 艺术 家在创作 作品 时, 若没 有科学 的世 界观 和方法论 为先导 , 没有科学 的逻辑思 维 , 其作 品就 是空 白乏 味的 , 一张 白纸 。曹 雪 芹 的 《 楼 梦》 贝多 芬 的交 响 红 , 曲, 园林的建筑风格 , 抽象的美术 作品 , 无一不是科学思维和
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
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 系的构建与 实施—— 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
理论 分析 、 实验 操作 、 设计 研究 等模 式 , 向已修 完 相关 达不 到 能力 培养 目标 的实 验课 程要 限期进 行 整改 。 面 四是 课程 的本 科 生 , 每年 由学 校 统一 组织 。下 表 列 出的 是辽 积极 推 进 高水 平 工程 训 练 中 心 和省 级 实 验 教学 示 范 中 宁 工业 大学 针对 基础 课 开展 的科 技竞 赛 活动 , 加 人数 心 的建设 。 参
目 , 前 高校 在 学生 实践 能 力和 创新 能 力培 养 方 面存 技创 新竞 赛 活动 可分 为 三个层 面 : 一 个层 面是 各 个 二 三 第 在 的 主要 问题 有 : 长期 形 成 的落后 教 育理 念 束缚 着 级学 院 开展 的具有 学 科专 业特 色 的科 技 创新 竞赛 ; 二 一是 第 教 学 改 革 的深 入 开展 , 以生 为本 、 力 培 养 、 能 素质 教 育 、 个层 面是 学校 组 织开 展 的校级 科 技创 新 竞赛 ; 三个 层 第 终身学习等理念 , 还没有被高校很好地付诸实施。二是 面是结合省级 以上各类科技竞赛开展的较 高层次的科
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 把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局限 技创新竞赛。其中, 二级学院和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竞 于课 外 科技 创新 活 动 的观念 和 做法 还普 遍存 在 。 多院 赛 活 动应 使 大多数 学 生受 益 , 课外 创 新教 育 体 系 的主 许 是
校 在谈 到创 新 教育 时 , 多是 指学 生参 加 的校 内外各 种 要部 分 。 大
21 第 4 0 2年 期 ( 第 9 8期 ) 总 9
黑 龙 江教 育 ( 教研究与评估) 高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
维普资讯
工科 大 学 生创 新 能力 培养 的初 步研 究 2 拓展 创 新 能 力培 养 途 径 .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途 径 是 落 实 创 新 素 质 教 育 内 容 ,实 现 创 新 素 质 教 育 的 渠 道 和 方 式 - 。在 某 种 2 J 程度 上讲 ,以往 的创 新 教 育 ,是 从 课 程教 学 中游 离
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开
展创新教育应在本 科人才培养模式 的导 向下进 行 ,
要 与 人才培 养 模式 中其它 教 育 内容 ( 如文 化素 质教
科技 作 品竞赛
侧 新__ 品格
收 稿 日期 :2 0 — 1 —1 01 1 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登伶 (9 3一) 16 ,男 ,中南大学 机电工程 学院 党委 副 书记 ,以创造 学 为研究 方 向;刘文 杰 (9 3一) 16 ,男 中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讲 师 ,以伦理学为研 究方 向。长 沙 ,4 0 8 。 10 3
的创 新 能 力 培养 体 系 ,如 图所 示 。
一
、
工科 大 学 生创 新 能力 培 养 模 式 需 把 握 三 个 关 键
创新 思 维原理 与培 养 ’ 、 创新技法与创造训练 } .
课 程 教 学 生 产 实习 课 程 设 计 毕 讶 计 。一 ~ ’
创 造 性 设 计 创 新 制 作
培 养 目标 。 因此 ,我们 应 按照 激励 性 、协 同性 、主 体性 、开发 性 、个 性 化 原 则 l ,建 立 以发 展 学 生 l J 的一般 创 造 力 、专业 创 造 力 和创新 品格 为基 本 内容
展 的人才 培 养模 式 ,突 出和加 强 对大 学 生创 新 知 识 的传 授 ,创 新 能力 与创 新 素 质 的培养 ,以造 就 适 应 知识 经 济时 代 和我 国社 会 主 义建 设事 业 需要 的创 新 型高 级专 门人 才 ,无 疑是 一 项十 分 迫切 的 任务 。
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艺术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创造力和广泛的艺术知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一、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材料和工具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材料和工具,例如颜料、画笔、粘土、摄影器材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艺术材料和工具,发掘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
二、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探索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艺术实践,例如自由绘画、雕塑、摄影等。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探索活动,例如参观艺术展览、参与艺术工作坊等。
通过这些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观察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一幅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表达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让学生用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创新能力。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让学生进行“联想法”练习,让他们将不同的事物进行联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独特的艺术作品或者创作一个新颖的艺术形式。
通过这些训练和作业,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培养方案第一节:引言学生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中一项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任务。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的学生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第二节:培养艺术兴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是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基础。
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不仅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动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的专注度和理解力。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活动、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和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第三节:加强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艺术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类的课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开拓他们的艺术眼界和提升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第四节:培养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艺术素养培养的核心。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展览、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第五节:培养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是学生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有关创作的课程,如写作、舞蹈编排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实际动手实践。
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创作比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节:注重艺术实践与表达能力培养艺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
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如戏剧表演、音乐演奏等,让学生得以通过实际演绎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汇演、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并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赏。
第七节:培养艺术综合能力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还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
Total No .301
收稿日期:2011—10—31
作者简介:肖凤霞(1964—),女,吉林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摄影教学及实验工作。
李国娟(1965—),女,吉林公主岭人,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电脑美术设计实验教学工作。
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肖凤霞,李国娟
(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所在,然而它们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专业本身。
现在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受到的艺术教育是缺失的,
有必要在大学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设置艺术课程、鼓励开设社团、优化学校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要与平时的教学工作密切融合起来。
关键词:工科院校;艺术素质;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05—02
毋庸置疑,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专
业的灵魂所在。
在多年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笔者越发感受到,这两项素养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专业本身。
在此借这篇文章谈一下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意义及实现方法,
希望能对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现状
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时由于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很多孩子从小开始就被家长如同赶场子一般送去进行美术、书法等教育,以期待全面发展。
学校里从小学到初中也不断进行这些培养,
认真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纲领。
在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童年时光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很值得赞许的行为,艺术教育从小抓起。
然而进入高中大学之后(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学业、就业的压力,这方面的培养就很难见到了。
其实这是艺术教育最缺失的一个地方,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未能善始善终的地方。
目前来看,国人接受艺术教育的年龄段大多在生活阅历很少,思想极其不成熟之时,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艺术教育多半以模仿教学为主,教你如何画
得更像、
画得更美,而不是怎样去表达什么,怎样把情感蕴涵其中。
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失
的艺术教育。
所以把艺术教育在大学中继续下去是
十分有必要的。
二、工科院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如今社会上竞争压力很大,课业枯燥,大学生又以独生子女为主,
不太会与人相处。
这些问题会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困扰,
一旦爆发,还可能形成诸如跳楼自杀甚至杀害同学的惨剧。
艺术的作用之
一,
就是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以绘画为例,绘画可以锻炼人的观察力,让人更善于发现美,在艺术的熏陶下,
心态会更加平和,同时,绘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属于较为轻松的课程,所以能让学生暂时放下繁忙的事务,得到身心上的放松。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仍以绘画为
例,
绘画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要画好一张作品,必须要不断思考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比较,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宽口径化,
要求人掌握更多的技能。
比如要设计制造一款机械产品,传统的工科学生可以设计出来,但是造型可能不美观,而单纯
的艺术设计学生不能设计出来,
因为他们不懂得机械原理,只有具备高艺术素质的工科学生才可以多
方面权衡后设计出实用且美观得体的产品。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效益的实用人才,无疑会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
三、培养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5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数据,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得到普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国家财政教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我们的国家是十分重视教育的。
可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保障就业,发展科技,换句话说就是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争取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当前的科技信息时代,传统教育模式所提倡的素质诸如能熟练掌握知识、肯吃苦耐劳已经远远不够,创新才是真正的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当前的经济模式中,廉价劳动力占了太多份额,好多自主品牌也没有自己的技术,只是一味模仿;相比之下,美国则多将工厂设立在发展中国家,依靠科技来赚大钱。
以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无疑是对中国不利的。
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一定要在教育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加大艺术类课程的开设量和修读要求。
引用一组数据,麻省理工学院2008年开设艺术类课程102门;哈佛大学开设的本科核心课程中艺术类课程不少于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美国对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
还可以多举办一些艺术类的比赛,设置丰厚的奖励,刺激学生们投身其中。
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形成艺术素质培养的良性循环。
通常情况下,国内大学里面艺术社团少,门槛高,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起不到广泛的培养效果。
所以,在通过课程学习积累一定艺术素质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多创办一些艺术类的学生社团。
例如在哈佛大学,全校拥有800多个社团,其中艺术类的超过半数,每学期举办近百场演出活动。
美国的教育起步较早,发展得较为成熟,如此重视艺术素质培养自有其道理,如果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先小幅度开展,观察效果再做决定是否全面开展。
最后一点,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
不能把校园内的楼宇搞得千篇一律,最好每个学院的楼都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体现出自己所在领域的特点。
还可以适当建一些有艺术气息的景观,诸如小园林、雕像等。
这样即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也能让学生更多接触艺术,更容易融入到学校开设的课程或者活动中。
(二)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得到重视,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要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
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由传统的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工厂参观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开阔视野,以此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能思维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可结合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把当前本专业的社会焦点问题、全球热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更多地接触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制度促使学生文理兼修,两条腿走路,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能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复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更需要宽口径的人才,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中要重视学科交叉,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本文讨论了将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两项艺术类必备的素养在非艺术类工科学生中着重培养的意义和方法,只求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过于专业化,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
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了解一些经济学、心理学之类的社科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希望当前的制度能尽快得到改善,帮助我们在前往发达国家的路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许平.艺术教育对塑造健康和谐人格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7,(12):33-37.
[2]黄岑.美国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2011,(2):162-167.
[3]李哲.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途径[J].学周刊:A,2011,(2):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