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刘雪项羽,楚霸王也。
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
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
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言尽霸王死得其所。
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邢琳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
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
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
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
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
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
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
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
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
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
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
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
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
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
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项羽本纪带给我的思考

再读《项羽本纪》,我对他产生了别样的看法。
更多的是为他的骄傲自满,刚愎自用而感到痛心,我看到了他的缺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缺点导致他失民心,失天下,最后身死东城。
成了一个悲情英雄。
项羽小时候学习写字和剑术,半途而废,不能有始有终。
这是否在隐约中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失败。
如果他能够认真学习的话,就不会成为一个崇尚武力,有勇无谋的人。
鸿门宴,决定他的一生,但他年少气盛,不听范增之言,最后放走刘邦,埋下祸根。
是他自己断送自己的前途。
项羽居功自傲,韩信来投奔他的的时候,却看不起他,让给了刘邦,成为自己的敌人,有一范增,却不用,导致一次次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的如此的出乎意料。
真是悲哀。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但是胜败乃兵家之常,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但是他到死也没发现自己本身的原因,还归咎于“时不利”,羞愧的自杀,真是有愧于他“英雄的称号”。
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可是他一味的发出“天亡我”,“时不利”这样的抱怨,真是太愚蠢,太可笑了项羽到死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也难怪王安石会发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样的话语。
背关,自立,导致他众叛亲离;崇尚武力,有勇无谋,导致他失民心;骄傲,自满,导致他失天下。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竟然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真是太错了!虽然项羽有着如此多的缺点,但是他依旧是个英雄。
项羽,一个不朽的神话!《史记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将领项羽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首先,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平民,却凭借
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
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
了一系列惊人的战绩。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
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其次,项羽的失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最后的战争中,项羽因为骄傲和自大,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覆灭。
这让我意识到,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只有保
持谦逊和谨慎,才能够避免失败和挫折。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
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风貌。
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部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项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成功和失败、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人物项羽生平的史书。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霸王,掌握了几乎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力。
然而,他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刘邦打败,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项羽的勇猛和果敢让人敬佩。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敌,勇往直前。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其次,项羽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感动。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项羽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失败并非因为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自大和鲁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机遇,更取决于他的品质和态度。
正如古语所说“骄兵必败”,项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成功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功。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名字还算比较有名气的。
这个枭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下带领楚军将士推翻了大秦帝国。
但是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却是乌江自刎。
对他的自刎,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书上说项羽自言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李清照也有言“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对于项羽之死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看待方法。
项羽这个人很自负,打仗向来所向披靡,输得少也不服输,在乌江岸边他或许也有回去的想法,但是自知民心尽失,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所以自刎。
我们看可以回头看看项羽活埋秦军四十万将士,单就这件事看,项羽心中没有百姓,那么自然就不能爱民如子,从而民心尽失。
毛主席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项羽可能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力回天,所以只能一死而谢天地。
我怀疑项羽即使回江东,得天下的机会也不会太大。
对于刘邦这个人,既然是汉朝开国皇帝,那么自然有过人之处。
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可见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不错。
很多人或许崇拜项羽,为项羽的不幸而感到惋惜,都不会想到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级的人可以称帝,我开始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好像渐渐明白刘邦为什么可以称帝,也渐渐的开始崇拜。
当然,项羽可以说是一个战神,我们也不能忘记。
对于项羽的评价我们该怎么写

对于项羽的评价我们该怎么写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力大无穷,全身具有无可匹敌的力量,大部分人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对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能是关于毛泽东对项羽评价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这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以后,高兴之余做的一首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羽这个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在《项羽本纪》中极其简练的描绘了他的一生:“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因此论及项羽有人称英雄豪杰,也有人称刚愎自用。
17岁的毛泽东在离家时就以一首李清照的诗送给来送别的弟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见年少的毛泽东对于项羽英雄气概的欣赏。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寒假里和娃一起看《上下五千年》,聊起刘邦和项羽,我问娃喜欢哪一位,他说,你忘了?我早就说过我喜欢项羽。
我当然没有忘,我以为他忘了。
三四年前,他六七岁时,电视里放《楚汉传奇》,他跟着我看了几集,便宣布他喜欢项羽。
看到项羽死去他非常难过,说,他们为什么不能剪刀石头布呢?为什么不能好好聊聊呢?……我当时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至今他未改初衷,项羽的群众基础真是太好了。
那么项羽倾倒众生老少通吃的原因到底何在?电视剧脱胎于史料,司马迁一篇《项羽本纪》,将项羽塑造得凛凛然有生气。
他一出场,就是一个不爱学习、蔑视学习、拒绝学习的形象,“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他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自有高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梁教他兵法,项羽开始“大喜”,“略知其意”后,又不肯朝下学了。
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剑术与兵法,项羽都是浅尝辄止,我曾经感到异样,司马迁为何要在开头就重重地刻画这位英雄的厌学情绪?有天听到莫言一通高论,忽然触类旁通,他说他幸好读书少,否则就会影响他的创作力。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霸王举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
古人的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现在的人对项羽又是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
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姓名: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
楚汉之争,你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后)头衔的人。
项羽的评价6篇

项羽的评价6篇项羽的评价(一):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比较之下,我们能够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我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
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
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十分幼稚,异常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
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
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
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之后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的评价(二):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
多年来,一向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勇者无可匹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印象是这样的,对于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1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好理解。
妇人之仁,韩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
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
反智的光芒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
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
这世上,拼到最后,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评价项羽

一、后人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翻译: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
项羽难道是苗族(舜)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
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齐、赵、韩、魏、燕)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
(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
(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
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核心评价:项羽自矜功伐。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被困荥阳,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范增被项羽猜忌,辞归故里,途中病死。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

项羽的评价有哪些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的评价就褒贬不一,评价项羽的人也是各行各业都有,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
因为项羽一生主要的作为就是与刘邦的楚汉之争,所以拿他跟刘邦做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据记载,有一次秦始皇出国巡游,他的车辇经过的时候,项羽说道:“他日定取而代之”,而刘邦则说男人就该是这样,当然项羽的一生也是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着,由此可见,项羽是敢想敢做的真英雄。
正如项羽在《垓下歌》中所唱的一样,历史上赞扬项羽力气大的也比比皆是。
在大多数的人印象中,项羽是力拔山河气盖世,在军事上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
他在与秦军的作战中,从未有过失败,其中最有名的战役便是巨鹿之战。
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这也是他在楚汉之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他在之前听从了亚父范增的建议,直接杀死刘邦,那么这天下早就是他的了,又怎会落入刘邦手中,让他建立西汉。
但是对项羽的评价最多的还是说项羽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他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就算是穷寇末路,他也能够坦然的面对。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项羽是被记录在本纪中的,而本纪是用来写帝王的,由此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之高。
历史评论家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著名学者易中天可谓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情有独钟,虽然项羽是刘邦的手下败将,自刎乌江而死,但是易中天评项羽认为,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易中天还认为项羽是真英雄,而刘邦不过是运气好的地痞无赖而已。
易中天这样认为还是更多从个人主观想法出发,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历史本来就是由人来书写的,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自然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不同。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项羽此人属于贵族中的将军。
项羽的优秀品质主要有:
1、心怀家国天下——他是想统一天下、恢复楚国、建功立业的;
2、直率感性,敢做敢当——相对而言,刘邦的地痞气太重了;
3、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善待己方士卒——典型的将军特性。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关于项羽的评价

关于项羽的评价关于项羽的评价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将他视为英雄豪杰,有人则认为他是野心勃勃的凶暴之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其身世、才能和事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项羽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他出生于楚国大贵族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据史书记载,项羽十分善于驰骋战场,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出众。
他领导楚军起义反抗秦朝,所斩杀的敌人数量众多。
在楚汉战争中,他更是以凶猛无匹的战绩让世人震惊。
据说,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力压群雄,打败了有数倍兵力的汉军。
这种战功表现让项羽成为一代名将,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
然而,项羽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事统帅,他还具备远见卓识和治国才能。
在楚汉战争结束后,他成为西楚霸王,掌控着半壁江山。
据史书记载,项羽执政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恢复楚国的经济和政治繁荣。
他积极推动各项民生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军事防御力量,使得楚国在他的统治下兴盛起来。
然而,项羽的统治也不乏暴戾之举,这也是他备受争议的地方。
在统治初期,项羽对秦朝官员执行了残暴的报复,大量屠杀了有关方面的官员和吏民。
这种行径让他的统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争议。
另外,项羽在治理政权过程中也暴露出颇多弊端,他的任官将领普遍贪墨私利,不善于管理和纳贡,致使政府效率下降,国家利益受损。
总体来说,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无疑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许多色彩。
他凭着过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才智将重重困难化为无物。
然而,他的统治手段和治理能力也遭受了一定的批评。
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项羽英勇无敌,但最终却被刘邦所败,其统治的终结也预示着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综上所述,关于项羽的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无论是将他视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将他视为关于统治者的案例教材,项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才能与事迹仍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对于他的评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
垓下之围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项羽的看法

垓下之围试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项羽的看法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项羽,就从《垓下之围》说起。
说起项羽啊,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你看他战场上多勇猛,力拔山兮气盖世,那气势,谁能比?那绝对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他有时候又太倔强,太固执。
就像在垓下,明明局势已经不利,他还是不愿意低头,不愿意妥协。
这股子倔劲儿,让人又好气又心疼。
不过呢,我觉得这也是他可爱的地方。
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骄傲,不愿意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
他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去战斗,哪怕输,也要输得有骨气。
而且啊,他对虞姬的那份深情,真的太让人感动了。
在生死关头,还心心念念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说真的,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勇敢,他的深情,他的固执,都让他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反正我是挺喜欢项羽的,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稿子二朋友们,咱们来聊聊项羽呗,就从《垓下之围》开始。
项羽这家伙,猛是真猛!想当年,带着兵冲锋陷阵,那威风,谁见了不害怕?他就像个战神,让人闻风丧胆。
但他也有缺点啊。
比如太自信,自信过了头有时候就容易犯错。
垓下之战,要是他能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结局就不一样了。
不过,我又觉得他这种自信也挺迷人的。
他坚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还有啊,他兵败垓下的时候,那种悲壮,真的让人忍不住落泪。
四面楚歌,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可他依然没有放弃战斗。
他和虞姬告别的那一幕,简直太凄美了。
在那么艰难的时刻,心里还装着爱情,这得多重情重义啊。
虽说他失败了,可在我心里,他依然是个大英雄。
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不知道你们心里的项羽是什么样的呢?。
以成败论写一段对项羽的评价作文

以成败论写一段对项羽的评价作文说起项羽啊,这可是个超级有故事的人物。
很多人就爱拿成败来论他,觉得他最后乌江自刎,就是个失败者。
哼,我可不能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咱先说说项羽的成功之处。
这家伙那可是力能扛鼎啊,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
想当年,他带着八千子弟兵起义,那气势就如同汹涌的潮水,一下子就席卷了好多地方。
巨鹿之战,那简直是他的高光时刻。
面对秦军的强大阵容,别人都吓得瑟瑟发抖,他可倒好,破釜沉舟,就带着那些士兵一股脑儿地冲上去了。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别人都还在小心翼翼地积攒装备,他直接把装备全扔了,就凭着一身勇气往前冲,最后还打赢了。
这得是多大的魄力啊!他这一战,那可是把秦朝的主力打得七零八落,为推翻秦朝那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且啊,项羽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
他对自己的士兵和兄弟那是没话说。
就说他分封诸侯吧,虽然这事儿后来被人诟病,觉得他没什么政治远见,但在当时,他也是按照大家的功劳来分配地盘的,心里想着的是那些跟他一起打拼的兄弟。
哪像有些人,一成功就把身边的人都给忘了,只顾着自己享受。
可是呢,项羽最后还是失败了。
为啥呢?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不听谋士的话。
就像范增,那可是个很厉害的谋士啊,鸿门宴上,范增一个劲儿地给他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这个心腹大患。
可项羽呢,优柔寡断的,就这么放走了刘邦。
这就好比你在玩斗地主,你手里拿着王炸,结果还让对手溜走了,多可惜啊。
还有啊,他打仗是很厉害,但治理国家这方面就有点迷糊了。
他不太懂什么安抚百姓啊,发展经济这些事儿,就知道靠武力。
可这天下打下来了,光靠武力是守不住的呀。
但咱能就因为他失败了,就把他之前的那些英勇和功绩都给抹杀了吗?当然不能。
项羽就像一颗流星,虽然最后陨落了,但他划过天空的时候,那是多么的耀眼啊。
他是个英雄,是个有血有肉、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
他的故事流传下来,让我们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非凡的勇气、浓烈的情义,只是运气差了那么一点,走错了几步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形象之我见
是谁,二十四岁时带领八千吴中男儿反秦起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是谁,在雍丘之战中与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战,于万军之中斩杀李由,大败秦军。
是谁,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气吞如虎,横扫秦军。
是谁,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尽歼对方56万,长途奔波,设局偷袭,成就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是谁,在四面楚歌之时,作歌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谁,在爱妾虞姬凄然自刎之后,流下热泪,上演历史上凄绝无比的霸王别姬。
是谁,为了捍卫“霸王”的英雄气节,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辉煌壮烈的一生。
——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历史的漫漫长河,英雄随着时势的变化应运而生。
项羽,我认为是无数英雄中最令人纠结的一位了。
项羽年少时不爱读书,但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志向极为远大。
面对秦始皇的车驾,他敢于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他)。
”随叔父项梁举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时,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具备了强大的勇气和志气,这些在项羽之后的事迹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巨鹿之战使项羽一战成名。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对秦军进行了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覆没,身死当场;而赢则大秦的天下。
天才不愧是天才,面临这场似乎是时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项羽还是发现了秦军的弱点,最后他赌赢了!项羽的确是是一个兵上天才,他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勇武非凡。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彭城之战,在面临腹背受敌、兵力悬殊,后方沦陷,孤军深入,长途奔波,盟友背叛等种种险恶的环境下,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
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事实上,项羽真的做到了,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
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是何等出众的战场观察力和耐性,又是何等的英勇与智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
项羽,乃是真男儿、真英雄!
当项羽败北之时,如果他选择横渡乌江,卷土重来,最终的结局尚不知鹿死谁手。
而项羽仰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其实,渡与不渡,一切尽在项羽的一念之间。
此时的项羽,傲然独立于乌江边,做着一个英雄的抉择。
最终,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我不禁深思,如果当时站在乌江边的人是我,我会如何抉择。
我认为,宁死不屈是一种在面对有损人格和尊严的屈辱时,所表现出的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屈服的英勇气节。
而项羽的自刎,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气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而是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项羽用悲壮自刎报答江东父老的恩情,以英勇赴死证明自己不屈的尊严,如此气节,在他英雄的身躯倒地之时,化为一曲曲豪情万丈的战歌,流传千里,摧人至今。
项羽宁可无
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他用生命书写下一页页奋勇杀敌、豪气冲天的文字,造就出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谁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在政治上败了,但他虽败犹荣。
我心中的项羽,永远是真英雄;他留下的,永远是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