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PPT 80页)
合集下载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81页PPT
“三三制”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工作依次 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 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 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适用于一个排放源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情景。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注意:“≥”、“<”、“且”、“或”
5.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 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 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 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如:计算最大地面浓度为0.244mg/m3, 标准值为0.5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2019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2019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执行。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工作依次 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 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 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适用于一个排放源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情景。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注意:“≥”、“<”、“且”、“或”
5.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 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 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 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如:计算最大地面浓度为0.244mg/m3, 标准值为0.5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2019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2019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执行。
大气环评ppt课件
nk
exp
2nh He
2
2 z
2
exp
2nh H
2
2 z
e
2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下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
.
3 地面最大浓度
cm X m
2Q
e.
.U
.H
2 e
.P1
式中:
P1
1
1 2
2 1 2
1 2
1
1 2
•
1 /2
H • e e 112
.
例4 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 排气筒出口内径5m,排烟筒出口处烟气 排出速度为13.5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 气温度为145℃ ,厂址附近气象台统计定 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15℃ ,据预测, 在静风与稳定天气条件下,排放源高度 以上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001 ℃/m, 求烟气的抬升高度。
.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有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1 烟气抬升高度 2 混合层高度 3 大气稳定度 4 扩散参数
.
平均风速幂函数廓线模式
(在近地层、中性层结、平坦下垫面条件 下推导得出的)
m
当 z 2 2 m , u 0 u 1 z z 1 2 0
z 2 2 m , u 0 u 1 2 z 1 0 m 00
.
例2 某炼油厂的排气筒高度为50m, 平均排气筒的有效高为60m,排放 SO2污染物的强度为80000g/s,已知 距地面10m处的风速为4m/s,求大 气稳定度位D级时正下风向500m处 的SO2浓度。
.
例3 位于平原城区的某化工总厂的二期 电站工程,拟建120m高的排气筒,上出 口内径为6m,排烟气量为54.15m3/s,排 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为130℃ ,当地气 象台统计定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 9.2℃ ,平均风速为3.9m/s。假定气象台 址与工厂地面海拔高度相同,计算在D级 稳定度时,排气筒烟气的抬升高度。
exp
2nh He
2
2 z
2
exp
2nh H
2
2 z
e
2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下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
.
3 地面最大浓度
cm X m
2Q
e.
.U
.H
2 e
.P1
式中:
P1
1
1 2
2 1 2
1 2
1
1 2
•
1 /2
H • e e 112
.
例4 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 排气筒出口内径5m,排烟筒出口处烟气 排出速度为13.5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 气温度为145℃ ,厂址附近气象台统计定 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15℃ ,据预测, 在静风与稳定天气条件下,排放源高度 以上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001 ℃/m, 求烟气的抬升高度。
.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有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1 烟气抬升高度 2 混合层高度 3 大气稳定度 4 扩散参数
.
平均风速幂函数廓线模式
(在近地层、中性层结、平坦下垫面条件 下推导得出的)
m
当 z 2 2 m , u 0 u 1 z z 1 2 0
z 2 2 m , u 0 u 1 2 z 1 0 m 00
.
例2 某炼油厂的排气筒高度为50m, 平均排气筒的有效高为60m,排放 SO2污染物的强度为80000g/s,已知 距地面10m处的风速为4m/s,求大 气稳定度位D级时正下风向500m处 的SO2浓度。
.
例3 位于平原城区的某化工总厂的二期 电站工程,拟建120m高的排气筒,上出 口内径为6m,排烟气量为54.15m3/s,排 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为130℃ ,当地气 象台统计定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 9.2℃ ,平均风速为3.9m/s。假定气象台 址与工厂地面海拔高度相同,计算在D级 稳定度时,排气筒烟气的抬升高度。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PPT课件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个小时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布点要求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米
十
一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个小时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布点要求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米
十
一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
18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 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 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 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 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19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评价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 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Pi
12
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 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设备 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 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13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 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17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
18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 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 值严格50%执行。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 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 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19
▪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2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范围
1.*评价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分别估 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Pi
12
非正常排放
▪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 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设备 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 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13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
许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 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17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解析课件
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
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 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
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 和NOx 比例时,应根据不 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
18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
全年逐时/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地面浓度和最大地面小 时浓度;
参数类型 ADMS
AERMOD
地表粗糙度, 地表返照率、
地表参数 最小M-O长 BOWEN率、地
度
表粗糙度
干沉降参 数
沉降率
干沉降参数
湿沉降参 数
清洗率
湿沉降参数
化学反应 参数
化学反应选 项
半衰期、NOx转 化系数、臭氧浓
度等
其他参数
模拟建筑物/ 山区
时区、城市/农村
CALPUFF 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被
10
11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 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12
13
6、设定预测情景
序号 污染源类别 新增污染源
1 (正常排放)
排放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预测因子
所有预测 因子
计算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常规预测内容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C实
Q
2u
y z
y2
e
xp[(
2
2 y
(z
He )2
2
2 z
)]
He-z
P(x,y,z)
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9; 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以假定NO2/NOx=0.75。
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 和NOx 比例时,应根据不 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
18
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
全年逐时/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地面浓度和最大地面小 时浓度;
参数类型 ADMS
AERMOD
地表粗糙度, 地表返照率、
地表参数 最小M-O长 BOWEN率、地
度
表粗糙度
干沉降参 数
沉降率
干沉降参数
湿沉降参 数
清洗率
湿沉降参数
化学反应 参数
化学反应选 项
半衰期、NOx转 化系数、臭氧浓
度等
其他参数
模拟建筑物/ 山区
时区、城市/农村
CALPUFF 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被
10
11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 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
12
13
6、设定预测情景
序号 污染源类别 新增污染源
1 (正常排放)
排放方案
现有方案 /
推荐方案
预测因子
所有预测 因子
计算点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常规预测内容
小时浓度 日平均浓度 年均浓度
C实
Q
2u
y z
y2
e
xp[(
2
2 y
(z
He )2
2
2 z
)]
He-z
P(x,y,z)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为建设项目的场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大气污染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其他有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现状调查、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法律、标准等为依据,根据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其主要目的在于:
① 量预测评价区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程度;
② 根据可能出现的高浓度背景,解释污染物迁移规律;
③ 与环境目标值(标准)比较,了解环境影响的程度,对拟建项目的选址方案、总图布置、产品结构、生态工艺等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
④ 优化合理的布局方案、治理方案;
⑤ 从大气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拟建项目的可行性,为项目建成后进行环境监测布点提供建议。
0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
E S E 3 .1 3 .3 3 .2 3 .2 3 .2 2 .9 3 .0 2 .9 2 .9 2 .9 3 .0 3 .0 3 .1
SE
3 .2 3 .1 3 .3 3 .0 2 .8 3 .1 2 .7 2 .9 2 .9 2 .9 2 .9 2 .9 3 .0
S S E 2 .1 3 .5 3 .1 2 .1 2 .8 2 .3 2 .3 2 .4 3 .1 3 .1 1 .0 1 .0 2 .6
百叶箱分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 537 毫 米 、 宽 460 毫 米 、 深 290 毫 米 。 安 置干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和毛 发 湿 度 表 ;大 百 叶 箱 的 内 部 高 612 毫 米 、宽 460 毫 米 、 深 460 毫 米 , 安 置 温 度 计 和 湿 度 计 。 百 叶箱内外各部分均涂刷白色油漆。
W S W 3 .5 2 .9 3 .3 2 .8 3 .3 3 .5 3 .3 3 .5 2 .7 2 .7 2 .0 2 .0 3 .3
W
1 .0 3 .5 2 .0 3 .0 2 .6 2 .5 3 .1 2 .2 0 .5 2 .5 1 .3 1 .3 2 .7
W N W 2 .0 1 .0 2 .9 2 .0 1 .5 2 .5 2 .4 2 .3 0 .0 0 .0 1 .0 1 .0 2 .2
1 .6 0 .6 1 .2 4 .8 5 .8 7 .6 11 .0 8 .2 2 .6 0 .4 0 .6 0 .6 3 .7
0 .8 1 .4 1 .4 3 .4 2 .8 4 .4 6 .4 3 .8 3 .6 0 .6 0 .6 0 .2 2 .5
0 .4 0 .8 0 .6 1 .4 1 .8 1 .8 2 .6 4 .2 2 .0 0 .8 0 .2 0 .6 1 .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政策意义
评价结果提供科学依据,对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结
1 重要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 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精 细化的评价、跨学科合作 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发展方向
评价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创 新,面向全球气候变化和 环境治理的挑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概述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其环境效应和风险。
评价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排放源分析、空气质量模拟、环境流程模拟等。
应用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管理等领域。
评价对象
1 评价的对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空气污染物、气象要素、生态系统等。
2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
评价流程
1
流程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包括问题定义、
数据处理
2
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效应评价。
收集和处理数据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技术方法
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如气 象模型、风险评和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案例
案例介绍
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评价其对周边大气环境的潜在 影响。
案例分析
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质 量。
评价结果
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读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影响。
评价结果提供科学依据,对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结
1 重要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 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精 细化的评价、跨学科合作 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发展方向
评价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创 新,面向全球气候变化和 环境治理的挑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概述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其环境效应和风险。
评价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排放源分析、空气质量模拟、环境流程模拟等。
应用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管理等领域。
评价对象
1 评价的对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空气污染物、气象要素、生态系统等。
2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
评价流程
1
流程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包括问题定义、
数据处理
2
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效应评价。
收集和处理数据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技术方法
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如气 象模型、风险评和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案例
案例介绍
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评价其对周边大气环境的潜在 影响。
案例分析
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质 量。
评价结果
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读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影响。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PPT精品课件
5.3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5.3.1 湍流的基本概念
描述湍流运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欧拉法,它在空间划出一个控制体 为对象,考察流体流经它的情形,欧拉法注重于特定时刻整个流场及 某定点不同时刻的流体运动性质。另一种是拉格朗日法,它在流体运
动时,追随研究一个典型的流体单元。
5.3.2 湍流扩散理论
exp[(
y2
2
2 y
)]{exp[
(
z
H
2
2 z
)
2
]
u y z
2
2 y
2
2 z
exp[ (z H )2 ]}
2
2 z
地面点 C(x,y,0)
Q exp[( y2 )]
u y z
2
2 y
Q
y2
H2
u y z
exp[(
2
2 y
2
2 z
)]
地面轴 线上点 C(x,0,0)
Q
u y z
Q
u y z
dp gdz
u 3.02 F 3 (km/ h)
风速廓线
风力计算
u2
u1
(
z2 z1
)
p
大气的 结构和 组成
外逸层 热成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臭氧
大气层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属于混气合气体,氮、氧、氩合占总体积 的99.96%,余为氖、氦、氨、氙、氢等微 气量气体。 自110千米向上原子氧逐渐增加,直到主要 是原子氧的层,再向上为原子氦层(高100 0—2400千米)和气原子氢层(2400 千米以上)。
d
Ag Cp
1K /100 m
5.2.2 大气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幻灯片PPT
环境影响评价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2.1.1 污染源调查对象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包括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 经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5.2.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5.4.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 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 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一般采用导则推荐模式中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进行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
5.4.5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 建议
5.4.5.1 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项目拟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接上图
环境影响评价
5.4.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
参数进行说明。
②在对
的预测中,应考虑其化学转化。
③在颗粒物的预测中,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2.1.1 污染源调查对象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包括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 经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5.2.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5.4.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 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 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一般采用导则推荐模式中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进行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
5.4.5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 建议
5.4.5.1 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项目拟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接上图
环境影响评价
5.4.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
参数进行说明。
②在对
的预测中,应考虑其化学转化。
③在颗粒物的预测中,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Xs2, Ys2)
(Xs1, Ys1)
(Xsi, Ysi)
X
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 点数或边数,见下图近圆形面源示意图:
R (X s, Y s)
四、大气环境调查
大气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境概况、 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 状等方面的调查。
其中Pi定义为:
Pi
Ci C0i
100%
式中:Pi —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 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取值说明
①Coi一般选用GB 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GB 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 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等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 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 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 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 态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执行。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 1)收集地理地形图 2)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是调查当地长期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降水、
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 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区及名
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
2、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源一般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固定污染源包括工业
5.环境空气敏感区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6、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
起 伏 地 形
排 气 筒 高 度 h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 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 准值。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 格曼1级(林格曼黑度就是用视觉方法对烟气黑度进行评价 的一种方法。共分为六级,分别是:0、1、2、3、4、5 级,5级为污染最严重)。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 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9、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 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 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 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海陆风
2.山谷风
-适用于一个排放源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情景。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注意:“≥”、“<”、“且”、“或”
5.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 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与评价概论(PPT 80
页)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 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称大气污染源(排放 源)。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选择估算模式计算后进行分级
(2)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 (3)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二、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 分别估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
面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 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 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 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基准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 烟囱、集气筒等。
4、大气污染物
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 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 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1、排放速率?(kg/h) 2、排放高度?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执行。
排 气 筒 基 底
排 气 筒
7、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 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起 伏 地 形 h d
排 气 筒 h =排 气 筒 高 度
h h=高 地 离 排 气 筒 基 底 高
d =高 地 到 排 气 筒 的 水 平 距 离
8、长期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 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pi c co i 10 % 0 0.0 2 .541 40 % 04.8%
3.根据估算结果确定D10%
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 远距离 D10%。
如:二氧化硫 的标准限值为
0.5
D10%=6000m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 i大于 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 D10%。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SNOO2X,,TNSOP2(, C总O悬, O浮3,颗P粒b,物B[)a]P, (PM苯1并0([a可]芘吸)入,颗F。粒物),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一级:不影响 二级:不伤害 三级:不中毒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工作依次 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 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 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搞清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带来的环 境影响程度和范围。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大,可以采用高烟囱排放或尽可 能将污染源设置在远离人口密集或环境敏感区。
2)为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 的难度和周期。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三三制”
Y N
N
(X s,Y s) X in it
(X s,Y s)
(Xs,Ys)为面源的起始点坐标、 Angle为面源Y方向的边长与正北方向 的夹角(逆时针方向)、Xinit为面 源X方向的边长、Yinit为面源Y方向
的边长。
X O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 以及各顶点坐标,见下图多边形面源示意图:
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评价范围: 2×D10%
2×D10%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 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城市道路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 (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见下图矩形面源示意图;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 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 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 境影响评价范围。
(Xs1, Ys1)
(Xsi, Ysi)
X
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 点数或边数,见下图近圆形面源示意图:
R (X s, Y s)
四、大气环境调查
大气环境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境概况、 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以及评价区域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 状等方面的调查。
其中Pi定义为:
Pi
Ci C0i
100%
式中:Pi —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 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取值说明
①Coi一般选用GB 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GB 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 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等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 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 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 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 态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行业性排放标准与本标准不交叉执行
(2)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 )分一、二、三级; 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 )分为二、三级。 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
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
(3)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 标准值严格50%执行。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 1)收集地理地形图 2)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是调查当地长期的气候特点:气压、气温、降水、
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 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区及名
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
2、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源一般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固定污染源包括工业
5.环境空气敏感区
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
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6、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 排气筒高度时
起 伏 地 形
排 气 筒 高 度 h
●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 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 准值。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 格曼1级(林格曼黑度就是用视觉方法对烟气黑度进行评价 的一种方法。共分为六级,分别是:0、1、2、3、4、5 级,5级为污染最严重)。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 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9、复杂风场
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 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 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 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1.海陆风
2.山谷风
-适用于一个排放源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情景。
4.查表确定评价等级
注意:“≥”、“<”、“且”、“或”
5.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 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与评价概论(PPT 80
页)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大气污染
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 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 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 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称大气污染源(排放 源)。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选择估算模式计算后进行分级
(2)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 (3)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
二、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估算污染物最种主要污染物,使用SCEEN3 分别估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2.计算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的占标率
面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 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 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 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基准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 烟囱、集气筒等。
4、大气污染物
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 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 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
1、排放速率?(kg/h) 2、排放高度?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1 2
(h12
h22 )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 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 50%执行。
排 气 筒 基 底
排 气 筒
7、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 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起 伏 地 形 h d
排 气 筒 h =排 气 筒 高 度
h h=高 地 离 排 气 筒 基 底 高
d =高 地 到 排 气 筒 的 水 平 距 离
8、长期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 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pi c co i 10 % 0 0.0 2 .541 40 % 04.8%
3.根据估算结果确定D10%
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 远距离 D10%。
如:二氧化硫 的标准限值为
0.5
D10%=6000m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 i大于 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 D10%。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 SNOO2X,,TNSOP2(, C总O悬, O浮3,颗P粒b,物B[)a]P, (PM苯1并0([a可]芘吸)入,颗F。粒物), 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 一级:不影响 二级:不伤害 三级:不中毒
准备、正式工作和编制报告书三个阶段,正式工作依次 包含调查、预测和评价三大部分;调查主要包括污染源、 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现状三个方面。
(1) 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
(2) 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 量)、预测、评价
(3) 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搞清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带来的环 境影响程度和范围。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自然净化能力比较大,可以采用高烟囱排放或尽可 能将污染源设置在远离人口密集或环境敏感区。
2)为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 的难度和周期。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三三制”
Y N
N
(X s,Y s) X in it
(X s,Y s)
(Xs,Ys)为面源的起始点坐标、 Angle为面源Y方向的边长与正北方向 的夹角(逆时针方向)、Xinit为面 源X方向的边长、Yinit为面源Y方向
的边长。
X O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 以及各顶点坐标,见下图多边形面源示意图:
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评价范围: 2×D10%
2×D10%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 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城市道路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 (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见下图矩形面源示意图;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 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 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 境影响评价范围。